百家姓之丁姓起源

时间:2022-08-15 10:20:07 百家姓 我要投稿

百家姓之丁姓起源

  丁姓出自丁侯的后裔。丁侯为殷商诸侯。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丁侯因不从而被周所灭,其祖孙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本文由小编为大家搜集的百家姓之丁姓起源,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百家姓之丁姓起源

  新百家姓排名:48

  一、姓氏源流

  丁(Dī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据《元和姓纂》、《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资料所载,姜太公之子伋,谥号为齐丁公,子孙以其谥号为氏,称为丁姓。

  2、出自丁侯的后裔。据《姓氏考略》所载,丁侯为殷商诸侯,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丁侯因不从而被周所灭,其祖孙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

  3、出自子姓。周朝封商朝遗民微子启于宋国(今河南省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省间地),国人宋丁公的子孙以其字号“丁公”为氏,称为丁姓。

  4、出自他姓所改或其他少数民族改姓、赐姓而来:

  ①为孙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后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所以,后世的丁姓中国人之中,特别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传自周文王第子康叔。裔。据《三国志·江表传》云:“孙权因孙

  ②出自于氏所改。据《枫窗小牍》所载,宋代人于庆欲依附于权贵丁谓,遂改姓丁,后果如意。

  ③明代西域(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分地区)人名中以“丁”为末字者进入中原汉化后,有改姓丁者。如《灵山房集高士传》云:“鹤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为乌禄丁,又有从兄士雅漠丁,鹤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义,后世遂以鹤年为丁姓。”

  ④彝族尼质氏、瑶、鄂伦春、东乡、回、蒙等均有丁姓。

  ⑤出自赐姓。明朝元人丹珠尔被赐姓丁。

  得姓始祖:丁公伋。炎帝神农氏是少典的儿子,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氏。姜姓子孙经夏、商两代,到周时有姜姓吕尚,俗称姜太公。他西周初年任周太师,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省北部)。其儿子名,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又是周康王的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伋,其子孙便以谥号为氏伋,称为丁姓,并尊丁公伋为丁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丁姓的支源众多,但大致上,山东为其最早发源地,后在当地发展成为丁姓最大的济阳郡望,山东丁姓亦是各地迁播的主源头。秦汉时期,丁姓聚居地主要在今山东、江苏、河南境内,同时,河北、陕西、广西、湖北、广东等省也有少量丁姓人口落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导致了丁姓频繁的迁徙,可谓丁姓历史上播迁的昌盛时期。三国孙吴的孙匡改姓丁,为丁姓的发展加添了新的支脉,江苏南部及浙江大部分地区成为此支丁姓繁衍的主要区域。这一时期,丁姓仍以山东、河南为中心繁衍生息,另外,江西、安徽也有丁姓迁入者。唐代,济阳丁姓有入居福建者。据《漳州府志》所载:“陈元光军谘祭酒有丁儒者,先世济阳,后徙光州固始,总章二年,从元光开漳州。”此支丁姓唐末迁居泉州、广东等地。宋元时期,有江苏人丁谓后人分居于崖州(今广东省崖县西北)和广州。有丁允文、丁肇宪分别开基广东潮州和梅州,被视为当地始祖。清代,居于福建、广东一带的丁姓有移居台湾的,后徙居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地。至此,从宋代以来散布全国各地的丁姓已日趋向世界各地延续其支脉。今日丁姓以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山东、江西、浙江、贵州、吉林、辽宁等省多此姓,上述十一省丁姓约占全国汉族丁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二。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四。

  三、历史名人

  丁恭:山阳东缗(今山东金乡县东)人,汉代学者,时称大儒,曾任谏议大夫、博士。后升为侍中祭酒、骑都尉,卒于任上。

  丁谓:苏州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北宋真宗时任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后升至宰相,被封为晋国公。其修复京城的故事被尊为古代“运筹学”运用的`典范。

  丁度: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北宋文字训诂学家,官至端明殿学士。曾与李淑等刊修《韵略》,又刊修《广韵》成《集韵》。

  丁顗:祖籍恩州清河(今属河北省)人,后迁居祥符,北宋著名藏书家,共搜集图书至八千卷。

  丁琏:番禺(今属广东省)人,北宋元丰年间进士,任朝议郎一职。

  丁敬:浙江省钱塘(今杭州)人,清代篆刻家,喜好金石文字,善鉴别,工于诗、书、画,尤精刻印,开创了“浙派”,被誉为“西泠八家”之首。

  丁丙:浙江省钱塘人,清末藏书家,撰有《善本室藏书志》,著录其藏书中珍贵部分。

  丁谦:浙江省仁和(今杭州市)人,近代地理学家。著有《蓬莱轩地理学丛书》六十九卷。

  丁颖:广东省高州人,现代农学家、水稻专家。曾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解放后历任华南农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等职。

  丁大全:南宋镇江(今属江苏省)人,官至右司谏、签书枢密院事、右丞相。

  丁云鹏:休宁(今属安徽省)人,明代画家,擅画人物,佛像、山水、花卉,亦会作诗。

  丁启睿:明代河南永城人,官至兵部尚书。

  丁耀亢:山东省诸城人,明清文学家。著有小说《续金瓶梅》等。

  丁观鹏:京师(今北京市)人,清代画家,最精于人物画。

  丁善庆:泉州(今属福建省)人,清代道光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著有《左氏兵论》。

  丁宝桢:贵州平远(今织金)人,清末山东巡抚,后任四川总督。山东机器局、四川机器局为其所筹建,今存其《丁文诚公奏稿》。

  丁日昌:广东省丰顺人,清代大臣。历任江苏巡抚、福建巡抚、督船政、节度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等职,曾参与洋务运动,著有《抚吴公牍》。

  丁汝昌:安徽省庐江人,清末北洋水师提督,甲午战争爆发后,在与日军的威海卫一役中,拒降而自杀身亡。

  丁氏(宋)女。洪庆善妻。贤而有文,字画劲丽。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济阳郡:战国时为魏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兰考东北、山东省东明南境。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

  2、堂号

  驯鹿堂:源出东汉的时候,丁茂从小家里很穷,饿死了父亲。他对母亲最孝。母亲死后,他背土筑坟,又在坟旁栽了松柏。白鹿从山上到墓旁帮他守护坟墓。太守举他为孝廉,他为了守孝,拒绝不受。丁姓以“驯鹿”为堂号。

  此外,丁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济阳堂”、“钟德堂”、“梦松堂”、“双桂堂”、“留馀堂”、“承德堂”、“五果堂”等。

  山东日照丁氏字辈(丁肇中家族)

  自十三世起

  惟我家谱,履历备祥。原籍海州,肇始武昌。明初来照,相宅河北。天启开科,崇祯任职。乡贤名宦,德言事功。显扬令绪,繁育兴隆。聿愿同心,孝敬和睦。世代绵长,丕承祖泽。

  每四个字为一代,不分主次,不分先后,丁肇中为日照丁氏十六代,“肇始武昌”四个字中的肇字,也就是说十六代的人可以选用四个字中的任意一个。

  五、丁姓宗祠通用对联

  〖丁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麟分帝里;

  凫伏家池。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大司马丁复,以越将从同祖起兵,至霸上,入汉。定三秦,破龙且于彭城,为大司马,讨项籍,封阳都侯。下联典指东汉孝子丁密,字靖公,岑溪人。性清介,毫发之馈,不受于人。遭父母丧,并庐墓三年,有双凫游庐旁小池,见人驯伏,人以为孝感。

  留仙女塔;

  入名宦祠。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丁真君之女丁秀英,相传她曾在瑞州崇玄观炼丹,后成仙而去,家人葬其衣冠,又建塔,称“仙女塔”。下联典指南宋常州人丁允元,淳熙年间官少卿,因忠谏贬为潮州太守,在那里兴学筑桥。百姓怀念他,祀于名宦祠。

  梦松应兆;

  刻木事亲。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吴人丁固,少年丧父,家贫而敬母至孝。官尚书的时候,曾梦见松树生于腹上,醒来后对人说:“‘松’字可拆为‘十八公’,十八年后我要做到‘公’吗?”后来果然官至司徒(三公之一)。下联典指东汉河内人丁兰,少年丧母,用木头刻母亲像,每日服侍如活人。邻居张叔,酒醉骂木像,还用手杖击木像头。丁兰怒而打张叔,因此被捕,辞别木像时,木像为之落泪。

  刻木世泽;

  生松家声。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济阳世德;

  虎观家声。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丁姓宗祠“济阳堂”堂联。

  麟分帝里;

  凫宿家池。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初人丁复,在薛地随刘邦举兵,后协助刘邦平定三秦,在彭城打败项羽大将龙且,官至大司马,封阳都侯。“麟”,即指麒麟,比喻杰出的人才。“帝里”,指帝都,京都。下联典指东汉岑溪人丁密,以孝闻名。父母亡故,他在坟边筑屋守孝三年,相传有双凫(野鸭)飞临屋帝水池,见人而驯服。人们以为是他的孝行所感应。

  飞凫驯伏;

  化鹤归来。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丁密父母丧,守庐墓三年,双凫游于庐旁小池,见人驯伏,人以为孝心所致。下联典指汉辽东人丁令威学道灵虚山,后化鹤而归。

  刻木世泽;

  生松家声。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扩展阅读:百家姓起源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最早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底,如姚姓。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

  随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商王室为殷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姓。

  周代是中国姓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者较多。周王为姬姓,周王所封建的各诸侯国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异姓的区别。到东周春秋时,可考的有姬、姒、子、风、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百家姓的排名只是名义上的,虽然有字面上的这么多姓,因为某些姓氏虽然在字面上不同,实际上部分姓是从某姓衍生出来的,比如姚姓,据2004年在湖南零陵召开的全球华人公祭舜帝大会上的最新统计,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达60个之多,如陈、王、胡、孙、虞、田、袁、车、陆等姓氏,流布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姚地(今河南濮阳范县),便以姚为姓,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因舜帝居姚地,有子孙以姚为姓,称为姚氏。舜在当帝之前,有搬到妫河边居住,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舜帝登帝位后,仁德荣耀,有子孙以帝名舜为姓,禹封皇舜长子商均于虞,至始祖四十三世孙妫满封于陈,官拜陶正,谥胡公,其子孙或以国号陈称姓,或以官号改称陶唐氏,或以谥号胡称姓,或以尊讳满称姓,演变至汉朝,姚氏衍生出:妫、舜、虞、陈、胡、田、袁、王、孙、陆、车等六十种,繁姓同根,异氏同源,是一家亲。在中华姓氏中,妫、陈、田、姚、胡五姓同根同源,其血缘先祖同为舜帝姚氏。郑樵《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

  虽然周代贵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称姓,未婚女子如齐姜、宋子,齐、宋为国名,姜、子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栾祁,江、栾为夫家国、氏名,芊、祁为女子本人的姓。当时有同姓不婚的习俗,故称贵族女子的姓以示与夫家之姓有所区别。

  周代实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别。一个氏的建立表示一个小宗从大宗(氏)分裂出来,另立门户。建立侯国要经周王认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许,称之为“胙之土而命之氏”。

  《百家姓》的全文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仁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 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梁

  杜阮蓝闵 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咎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鹰宗

  丁宣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甄曲家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博

  印宿白怀 蒲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却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瞿阎充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庾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 查后荆红

  游竺权逯 盖後桓公

  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

  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

  赫连皇甫 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 宗政濮阳

  淳于单于 太叔申屠

  公孙仲孙 轩辕令狐

  钟离宇文 长孙慕容

  鲜于闾丘 司徒司空

  亓官司寇 仉督子车

  颛孙端木 巫马公西

  漆雕乐正 壤驷公良

  拓拔夹谷 宰父谷粱

  晋楚闫法 汝鄢涂钦

  段干百里 东郭南门

  呼延归海 羊舌微生

  岳帅缑亢 况后有琴

  梁丘左丘 东门西门

  商牟佘佴 伯赏南宫

  墨哈谯笪 年爱阳佟

  第五言福 百家姓终

【百家姓之丁姓起源】相关文章:

百家姓之丁姓氏起源来历10-31

百家姓之苑姓起源01-15

百家姓之阚姓起源01-15

百家姓之殳姓起源12-20

百家姓之钱姓起源12-20

百家姓之赫连姓起源12-16

百家姓之姬姓起源12-21

百家姓之西门姓起源12-19

百家姓之璩姓起源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