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九则相反,喜欢找别人帮忙,是个人际资源“挖掘机”。前者自己被“开采过度”,后者则“过度开采”别人。
无论是帮助别人还是找别人帮忙,都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处理好自己和别人之间的界限,要不然会遇到很多麻烦。
自我界限是自我意识的一个方面,指人们意识到自己与其他人或物又都是互相独立存在的不同个体。个体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利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
我们都知道,皮肤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边界,通过皮肤,我们可以免受外界的伤害,保护我们内在的器官。当有外界危险危及到我们时,皮肤就会发出警告,让我们逃离危险——这个机制的作用其实是很容易理解和把握的。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边界”又是什么呢?
这个边界不像皮肤那样,看得见摸得着,这个边界在每个人的心里。我们每个人和他人交往时,都会感知着自己和他人的边界。但是这种感知的个体差异却很大,有的人能明确地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他人的边界是什么,但是还有很多人却不是很清晰,尤其是在比较亲近的关系(好朋友、夫妻等)里,更是如此。
处理不好人际交往的界限,往往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很多麻烦,就像案例里的元元和阿九一样,为自己的人际关系资源付出惨痛的代价。
结构派家庭治疗的创始人米纽庆认为,一个功能良好的个体,应该有一个清楚的界限。界限是用来规定哪些人可以参与到哪些活动中的规则,其作用是保证每个人都有其独立性,但又能融合到周围的生活中去,有人形象地把界限比做“细胞膜”。
米纽庆认为界限主要有以下三种:
1.清楚的界限。清楚的界限使每个个体都能保有独特性,但也不会牺牲属于集体的感受。每个人应该清楚自己在人际交往活动中的活动和领域,不会超出范围而活动,这是最好的一种状态。
2.混乱的界限。没有界限和很少有界限,人际关系像一张纠缠不清的网,成员是网上的点。混乱的界限使人分不清别人和自己,就像个案中的两个主人公一样,前者是将别人的事看成自己的事,后者是将自己的事看成也是别人的事,还有的人认为你的就是我的,在办公室随便用别人的东西,人和人之间完全没有边界,混为一体。
3.僵硬的界限。个体之间很少或者根本没有相互作用,使他们感觉不到相互之间的联系,处于疏离状态。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这类人会疏离于群体,让人觉得冷漠,不近人情。
混乱的界限和僵硬的界限都会给我们人际交往带来很大的困扰,最好能够在人际交往中建立清晰的界限。不是老死不相往来或者事事依赖他人、事事帮助他人,而是与人保持“适度距离”。那么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要如何保持“适度距离”呢?
元元和阿九都属于前面说的“混乱的界限”,所以她们应该试着采取增加距离法。元元认为别人的问题就是我的问题,所以在人际交往中不懂得拒绝别人的请求,久而久之大家有什么问题都会找她帮忙,所以她需要学会拒绝,让对方为自己借裤子、买火车票、买电脑等事情的后果负责,而不是替他们代劳和负责。而阿九则需要自己更独立,自己去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
对于帮助别人,不要越俎代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尽量给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信息和方法,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对于求助别人,也要看看对方是不是愿意,是不是方便,是不是为难等等。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当你感知到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时,不妨试试减少距离法。人与人之间距离较远时,彼此的交集非常少,所以要尽量增加一起活动的时间,比如一起吃饭,一起逛街,一起运动等等。人际交往是一门艺术,当两个人距离比较远的时候,找别人帮点小忙或许会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但也要注意“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