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面试真题 & 详解
笔试和pretalk一起算是第一轮,我之后一天就接到去瑞安参加Case interview workshop的通知了。到了那里发现一共有70-80人,有很多很多熟悉的面孔,当初一起拿叔萍奖学金的,一起去汉城的,一起去香港的,一起在Knowledge Bridge实习的,一起在Bain实习的,觉得很有意思,殊途同归,大家又走到一起来了。Workshop是Oliver 和Matthew一起主持的,两个人一搭一挡,风趣幽默,而且也提了很中肯的建议。结束后HR Royce(非常耐心负责的jj)就报了面试的时间安排,我被安排在周六,也就是面试开始的第一天。当时很心慌,后来证明这个时间还是很不错的,因为越早面试越不会受到各种消息的打扰。
这次麦肯锡对BA(Generalist)的面试是这样安排的,一共有三面,第一第二面各有两轮,第三面一轮,所以如果做完的话会见到五个不同的面试官,做五个case。(也有人在三面时需要加面一个case,当时离面试只有一个星期了,我还在Bain实习,案例面试准备得非常不充分。我主要看了Mck, BCG还有A.T.K的一些经典的案例和框架,看的时候觉得蛮容易,可是完全要自己分析又会发现不然,我把那些材料都打印出来,带在从家里去上班的路上看,多少也加深些印象。因为我本科读的是法律,没有任何商科的背景,所以不作准备的话做案例肯定有劣势。虽说咨询公司都号称“不限专业”,但我觉得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知识肯定是要具备的,这也是他们所谓common sense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不限专业绝对不代表非经管专业的人对商业一窍不通就可以去裸面。
周五我在家呆了一天,越呆越紧张,我爸妈说自我出生起从来没见我那么紧张过。后来静坐冥思,终于想通了,本来就没预期可以进麦肯锡的,就当作和那里的面试官做mock interview。后来第二天一大早就过去,清晨八点半大楼设施都关着,一到麦肯锡DenisGG就很好心的帮我找可以用的厕所,还问我叫什么名字,是不是他来面。我想还好不是他面,否则对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那个满大楼找厕所的女生。。。”和我一轮的有另外七个人,好像大多数都是研究生吧,还有个从Cambridge毕业的GG,大家看起来都很厉害的样子。时间一到,我们互相祝福之后就分别进去面试了。
我的第一个面试官是Fei Yiming,复旦的校友,从汇丰MT到Mck的,看上去就很聪明的样子(不过好像后来所有的面试官看上去都很聪明。。。)。先用英文问我简历上的问题,然后就是中文做case。先申明一下,中英文的问题是完全因面试官而异的,有人面了五个没讲过中文,也有人大多数用中文的,我一面主要是中文,二面三面是全英文的。我觉得Mck默认能够到面试这关的人英文应该都没问题,所以就不把这个作为考察对象了。他给我的case是讲一个生产水龙头的工厂在中国美国销量都不错,现在考虑进军欧洲市场,问我有什么建议。我是第一次面对真人做case,脑子里面一片空白,也没多想结构,就先问他客户产品的类型(中高低档),然后再问市场大小啊,成长速度啊,竞争情况啊什么的,确定市场是有吸引力的然后问我们客户的能力,他都是轻描淡写地回答,一听就知道我没问到点子上。我然后又从财务角度分析是不是可行,他说这样也可以拉,不过你可以用波特五力来分析啊,你们学校里肯定学过的啊,我大汗,那天workshop的时候他们拼命说不要用framework,说就算用也千万不要提及这个名称,没想到我第一个case就死在这上面,后来发现其实framework可以很好防止你遗漏掉要点的,比如这个case我就忘了问customer了,应该看看欧洲市场的客户需求有什么不一样的。反正看我做得不大好么他又要我估个德国水龙头市场的大小,我一开始估的是所有的水龙头,后来经他提醒估了中低档的(客户生产中低档水龙头),最后他又说“这就是市场大小了么”,我再想起还要乘更新率。。。(汗啊)最后他给我feedback,说其他方面都不错,就是下次回答问题前要多考虑一下,想清楚了再说,不要急着问。反正第一个我觉得做得不大好,然后就是第二个了,面试官是个很P很年轻的女士,叫AnLin,是VP,在Mck做了7、8年了,但保养得很好。进门就和我聊天,说她先生也是复旦毕业的,看我简历上去澳洲交流过,就问我对国内外大学的比较和看法之类。聊得很开心的时候她说,那我们来做个很简单的case吧。(后来我听到这句话就开始寒)不过这个case的确比较容易,是估上海有多少辆私家车。我想了一会儿给了四种方法(其实后来HW分析得对,我那四种方法中两种其实是一样得,还有两种其实也不怎么准确),不过她不要求出具体数字的,所以我只是说了下大概的思路,她再问了我几个数字应该怎么估(比如家庭平均拥有量怎么算?我说可以把主要住宅区分为高中低收入,再分开估算),一共做了十来分钟,然后她说觉得我很creative,说可能因为我不是学习经济管理的,思路会不大一样(汗)。她说了一点蛮重要的,就是有的时候不要太理论化,比如她说估算家庭平均轿车拥有量就可以结合自己的观察,不一定要细分再细分的。我觉得和她之间很有chemistry,反正最后我们又聊了些生活和工作的平衡啊,今后的生活目标啊之类,她离开的时候说希望你下一轮发挥得好。
过了十分钟Royce说让我周日来二面,我们那批大概是四个进二面的吧,最后有两个拿到了offer,充分说明早点面还是有好处的,最后我想说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是不要为自己的背景担忧。和我一起拿到offer的同学中,不少都是小本(应该不比研究生少)。我自己的专业背景也未成为障碍。只要你的确对这方面感兴趣,而且他们觉得你有这个潜质,那你就是他们要找的人。
二是充分准备真的很关键。尤其对于非经管类的学生而言,准备不仅仅包括案例,还有之前最好有商业方面的实习,有些海外经历也很有帮助的。自己平时要多积累,财经类的报纸啊杂志啊,多看看多想想。
三是framework虽然重要,可那只是帮助你用来思考的工具。我有一个朋友就是因为太倚重framework,导致碰到一道没法用framework的题目就紧张到发挥失常了,很优秀也很有准备还是没能过一面。常识和良好的思维方式在大多数情况下发挥的作用更大。发现Mck好像面的case往往都不怎么适用现有框架的,和其他的咨询公司可能有点不同。
四是在面试里case并不是全部。我觉得就算是答简历的问题,也要尽量表现得很有条理很有逻辑。Try to think like a consultant. 和几个拿到offer的同学交流过,发现几乎每个人都有做失败的case,尤其是我这种有完全失败案例的经历。就像Chris说的,重要的是调整好心态,展现出你自信的一面,保持思维活跃,就会胜算很大。有人说面试官其实会看你有没有成为consultant的潜质,这种潜质除了problem solving skill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包括沟通能力啊,抗压能力啊,个人魅力啊等等等等,所以如果碰到了很tough的面试官或者自己偶尔有失误,都不要气馁,要相信他们还是有选人的眼光的。
五是心态要好。看到版上不少同学最近非常焦急,我觉得很能体会。找工作很看缘分的,不少我认识的,可能比我更有实力的同学也在笔试或者面试中由于发挥不好,或者仅仅由于运气欠佳就失去了这次机会。要为失败找经验教训,但千万不要失去信心。我一直在想其实第一份工作并没有那么重要的,只要是金子就一定会发光,哪怕起点不是那么理想,还是可以通过努力找到合适的位置。比如很多做得非常成功的咨询人员都是在公司有了几年从业经历之后再转做咨询的。漫漫职场之路,如果用长远的眼光看就不会太计较眼下的得失。再说事业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会享受生活的多姿多彩就会一直有幸福感。
分享二:E-mail通知面试
麦肯锡很奇怪,是E-mail通知面试的。一共56个人被选出来参加第一论面试。在第一轮面试之前有一个笔试,叫mckinsey caselets,居然是ETS出品的。
里面的很多case与几大咨询公司网站上提供的case比较相似,只要你能融会贯通,做题不难,但是阅读量挺大。我考过gm
at,提前20分钟做完。
考完笔试会有一个pre-interview reception,这和笔试一样都不影响你是否进入下一轮面试。
这个reception就是有些麦肯锡的大中小“牛”们出来和同学们见个面,介绍一下麦肯锡的case interview是什么样的,还有就是做广告。个人觉得麦肯锡这样很人性化,很重视applicatant。这时会发给你一张interview schedule,我看了一下,上面一半以上是海归,还有好多是什么牛津,剑桥毕业的,吓死人。
第一轮面试感觉良好
我是第二天下午一点多面试的。麦肯锡的面试一共3轮,每轮两个面试官。每轮都包括behavior interview和case interview。第一个面试我的是一个全球副董,聊的时候她很严肃,我就没话找话,把能说的都说了。然后她就给我做了一个关于mobile phone manufactuer进入中国市场的案例,整个过程还算不错。
第二个是一个资深顾问,我觉得他是我在所有面试官面前发挥得最好的一次。我先聊我的经历,期间他问了一些很tough的问题,我回答得非常好,而且让他觉得我非常“牛”,现在回想起来都不好意思。因为聊得太久了,所以做了一个brain teaser的case。他问我如果石油可以无限了,世界会怎样。我说了很多,关于经济,政治,人文。最后他说他要是我就只说环境。当时我好伤感啊,真没想到应该这样回答。不过这没关系,我感觉最终他对我好像还是很满意。
第二轮面试惨遭淘汰
第二轮面试一共27个人参加,淘汰了一半多人。让我意外的是有个剑桥的被拒了,还有一个拿到BCG offer的也被拒绝了。但是我失策的是,听到一些上海大“牛”讨论自己该怎么在几家巨“牛”公司中作选择的事,自信心暴受打击,气势上就怯了。所以奉劝所有面试的同学,千万不要受别人的影响。
这次的面试还是一个全球副董和一个资深顾问。基本和第一轮一样,但是case有所区别。我被问的是一个corprate finance现金流的问题。我觉得我回答得很好。悲剧发生在那个全球副董那里,他看我的简历时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而且一直揉眼睛,可能是面试了很多人,感觉疲倦了。然后他问我一个公司被低估值的case,我就要找出是收入有问题还是支出有问题。我没作思考就回答说中国的公司人力成本比一个美国的同类公司低,这埋下了祸根。因为实际上美国那个公司雇的人少。所以请以后有机会面试的同学一定要注意不要太快下结论。总之要穷举,才能下结论。咨询其实不难,就是要细心加广阔的思维。
就这样,第二次面试完了我就被拒了,感觉很惋惜。毕竟我在面试前是做咨询的,很想去这个行业的老大那里工作。
我的惨痛经验
唠唠叨叨了那么多,总结一下,希望对以后的师弟师妹有所帮助:
第一,要把成绩学好。不光是为了那个GPA,你在商学院学到的东西,永远是有用的。我就是基本功不扎实,结果犯了会计中一个简单的但却是致命的错误。
第二,参加课外活动,不一定非要参加学生会,只要是你喜欢的,并且能作出成绩来的就行。
第三,学好英语,无论是口语还是阅读和逻辑。我个人有个建议,商学院的同学不妨学gmat,这对一个人的英语和英语逻辑的把握还是很有帮助的。而且日后找工作很多公司的笔试题都和这些差不多,而且现在连
公务员考试都是中文GRE逻辑了(GMAT逻辑和GRE一个思路)。
第四,简历写得要漂亮,要有亮点,记住简历使用screen不是阅读的,你把简历交给别人看三秒钟,让人家告诉你他能记住什么。要吹,但不能离谱,你要准备好说词,因为面试你的人就是此中高手,你一下就会被揭穿。
分享三:据说世界上最难的面试是咨询公司麦肯锡的面试。理由是,麦肯锡是一家专门帮精英们出主意的公司。因此,他们必须要找到绝顶聪明的人来为已经很聪明的老板们想出更好的点子,所以,他们的面试题目都特别的难。
我要声明,这段话不是麦肯锡公司给了我红包让我写在这儿的,也不是我自己因为通过了麦肯锡的面试才这么说的。其实我也怀疑过这个传说是不是起源于麦肯锡的公关部门。但无论如何,道听途说归道听途说,当我在面试时和那些麦肯锡的资深咨询师“过招”的时候,还是多少有些相信了这句话的相对真实性。
让我印象深刻的几位咨询员都是从国外顶尖高校回来的PhD(博士),有学物理的、学生物的、学数学的,就是没有学经济的。几个人上来的风格都是废话不说,直入正题,经常抓住你回答里的漏洞,短短几个字的问题就能问得你手忙脚乱。进入麦肯锡面试的最后一轮的学生也是什么专业的都有,像我这种学法律的在学经济、管理专业为主的学生中当然是少数派了,更异类的还有学电子的、学政治的、学地理的,甚至还有学建筑的。环顾着这一屋子的学什么都有的有为青年们,我突然觉得有些困惑——他们中谁比谁不聪明呢?或者,究竟麦肯锡要找的聪明人是什么样的呢?他们的专业知识如此不同,你怎么能够把苹果和鸭梨放在一起比较?
更奇怪的是,有脸有面的大公司来到校园公开招聘的时候,打出来的招牌就是专业不限、学历不限,从学中文的一直到学数学的,从学艺术的一直到学核物理的——当然不是来者不拒,只要你有本事,过了他们的层层面试,就“英雄不问出处”。
这是真的吗?我有许多非经管类专业的朋友都心存疑虑。在我面试摩根斯坦利最后一轮的时候,我发现只有我一个人是非金融、会计专业的。在面试间隙,我听到两名光华管理学院的学生在一起讨论什么“期权定价模型”。我底气不足地告诉他们,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听到这个词。他们也同样不可置信地看着我,对我居然熬到了最后一轮表示了极大的惊讶。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面试官葫芦里面装的到底是什么药?或者,你这个葫芦里面必须得有什么药才能被选上?还是让我慢慢揭开谜底吧。
单单一个“聪明”,在英语中有许多词语可以表达:clever, smart, acute, bright,knowledgeable, intelligent, ingenious, wise, apt …我选出3个面试官最看重的,一一阐之:knowledgeable, smart, intelligent,可以和它们对应的3个中文词汇似乎是:知识结构、常识和逻辑。
Knowledgeable 和知识结构
Knowledgeable说的是一个人要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扎实的掌握。所谓“术业有专攻”,无论你学的是什么,都应该对自己在学习上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负责。因此,一份扎实的专业课成绩总是一份能够证明你善于学习并且有能力学好的证明。这也就是为什么一方面许多公司并不在乎你是学什么专业的,但是另一方面他们仍然会在乎你的GPA(综合学分成绩)有多高,是不是曾经拿到过奖学金。与其说他们在乎你的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如说他们在乎你的学习能力是否有鲜明的证据得到支持。因此,对于校园里有些所谓的“进了北大后,用人单位不会在意你大学的成绩,因为他们能够理解你不想再为成绩读书”的说法,应该谨慎看待,特别是当你的就业兴趣是在一些竞争性很强的职位上时。
因此,当你在面试的时候,你必须小心对你的专业知识负责,不要以为你的面试官对你生僻的专业知识会一无所知,也许他们会恰恰至少安排一个有相关背景的面试官来考查一下你这方面的知识——特别是你的专业知识还是有可能在以后的工作中间接地被用到的情况下。除了你的专业知识之外,如果你能够证明或者展示自己对专业知识之外的知识,特别是对你申请的职位主要会运用的知识有所了解的时候,你会立刻建立起一个比别的应聘者强大得多的优势——一个综合的知识结构。
即便你没有一个可以拿得出手的官方的双学位(不管它是哲学、心理学、广告、艺术还是考古),也不用紧张,因为你可以完全退而求其次,证明你拥有广泛的学习兴趣,并因此有一个非正式的有趣的知识结构。比方说你是学计算机的,但是如果你表示你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阅读《诗经》《论语》这样的古文;或者你是学新闻的,但是你对汽车行业具有丰富的知识。这些都能够成为你微妙的优势,成为面试官对你留下深刻印象和好感的源泉。因为一个兴趣广泛、知识渊博的人,才是一个有好奇心,愿意为知识和能力付出时间钻研的人。在这一点上,你就已经胜出了那些4年里只懂得死读课本,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虫。
似乎我还应该对那些原本专业就对口的学生说几句:别担心,你们的优势显而易见地还是存在着的。毕竟在面试中被问到相关商业和经济知识的时候,你们的知识准备要好过那些其他专业的学生。但是当其他专业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看了看会计和公司财务课本后就能回答出的问题,而你却不幸没有答出,那么你的处境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会变得更加艰难。同时,即便你是天底下做这份工作专业最对口的唯一一个人,也不要忘记继续展示和证明你的学习能力和对工作的热情。要知道,许多半路出家的人——比方说数学系的去做文字编辑,医学院的去做作曲家——最终都做得比科班出身的还要好,不信你可以去看看王小波的小说,听听罗大佑的音乐。
Intelligent和逻辑
如果说knowledgeable指的是有知识含量的聪明,smart指的是有操作力的聪明,那么intelligent指的就应该是有逻辑的聪明了。一个人头脑是否清晰,说话、做事情、解决问题是否有逻辑,直接决定着这个人日后的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和领导能力。
咨询公司案例面试的许多问题,有时候答案本身并不重要,而更重要的是找出一个可能的答案的过程。比方说一道问题问的是中国一年会消耗多少洗衣粉,做这道题目你必须要有清楚的逻辑:
中国一共有13亿人口,假设4亿人口住在城市,9亿人口住在农村。住在城市的人口中,假设平均一个家庭为4个人;而住在农村的人口中,假设平均一个家庭为6个人,那么城市的家庭数量为1亿个,农村的家庭数量为1.5亿个。假设城市的家庭一星期洗两次衣服,那么一年会洗96次衣服;农村的家庭一星期洗一次衣服,那么一年会洗48次衣服。每个家庭每次洗衣物会消耗洗衣粉15克。那么中国一年消耗的洗衣粉的总数就是:(1亿×96次+1.5亿×48 次)×0.015千克=2.52亿千克。
通过这个例子,相信你也看到了逻辑的力量。只要逻辑清晰,再难的问题,通过分布化解、层层架设的方法,都可以迎刃而解。
Smart和常识
Smart在英语中更多的带有头脑灵活,会办事,机灵等,是一种带有“实践色彩”的聪明。光一个smart不过瘾,老外又喜欢用street smart这个词组来形容某些特别聪明的人。这些人在生活中、大街上培养起一种和普通人不一样的聪明劲,这种street smart里又包含着洞察世事、精明、反应灵敏、善于和敢于抓住机会的意思。
这种street smart据说在天性拘谨、善于服从规则和纪律的中国孩子身上看到的不多。其实我觉得也不尽然。循规蹈矩、从小在真空里长大的学生身上当然没有,但是要说头脑灵活,学校里许多看上去老实,其实蔫儿坏蔫儿坏的机灵鬼还是很多的。但问题是,中国的学生们平时在大学的象牙塔里,关注的事情太有限,也缺乏热情和意识去扩大自己的活动半径,结果许多学生看上去很聪明,和他说几句话就觉得这个人缺乏社会经验,头脑简单,或者,用我觉得更贴切的一句话,就是缺乏 common sense,缺乏常识。常识外延太广,我们只说说面试中的常识。面试中的常识包括这么几种:察言观色的常识,和面试官言语沟通中的常识,以及在回答问题中所需要的常识性背景知识。
前两种常识在都已经讲到很多,不妨让我们主要来看看回答问题中所需要的常识性问题。
在咨询公司的面试中,最重要的面试方式是案例面试。面试官给你一些简单的事实,或者一些基本的材料,提出一个问题,这就构成了一个案例。你的任务则是:通过和面试官沟通,找到更多的信息,同时运用你的背景知识和常识,有逻辑地找到案例的解决方法或者答案。
案例面试中有一大类的问题是估计某一个数值,比如说中国一年会消耗掉多少个灯泡?一架波音747飞机有多重?长城由多少块砖构成?北京的四环路有多长?等等。这种题目能够对被试者的逻辑性、计算能力、常识等等进行考核,因此受到咨询公司的喜爱。
比方说北京的四环路有多长这道题。当然,题目不是很难,但只应该考那些在北京住过一段时间的人才有意义。测算的方法有很多种,一种方法可以从北京的城区面积入手,城区面积大概是三环以内的面积,然后通过估算三环和四环之间的垂直距离,得出四环之内的北京面积,然后根据四环基本上是一个正方形的形状,开平方得出它一边的长度,继而得出周长。
另一种算法更加简单明了,但是要求有更多的生活常识:从北大打车到国贸走四环,不堵车的情况下大概需要40元钱,这段距离大概是四环的1/3强,而北京的出租车前10公里是10元钱,而后每一公里12元,因此你可以简单地算出从北大到国贸的距离,从而得出四环路的长度了。
所以说,很多时候是否具备某些生活的“常识”,就成了能否解答出问题的关键了。
关于street smart的最好的例解,我最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尽管它是从老板的角度来写的,但是含义深长,值得好好玩味:
一个软件公司的老板面试一个有后台的大学生,给了他一个魔方,要这个大学生在周五之前把魔方转成六面都一样的拿回来。老板的朋友觉得老板用这样的题目来面试大学生不可思议。老板解释道:“咳!这个人有后台,我不好意思不要他,所以给他出个题考考他,以便到时候给他安排合适的职务。”
老板的朋友提醒说:“可能这个大学生会把魔方拆开,再一个个安上去。”
老板说:“如果他这样做就好了。这就说明他敢作敢为,可以从事开拓市场方面的工作。”
“那其他的做法呢?”
“现在的孩子都不玩魔方了,所以我不相信他能马上转好。如果他拿漆把六面刷出来,就说明他很有创意,可以从事软件开发部的工作;如果他今天下午就把魔方拿回来,就说明他非常聪明,领悟能力强,做我的助理最合适了;如果他星期三之前把魔方拿回来,说明他请教了人,也就是说他很有人缘,可以让他去客户服务部工作;如果他在我走之前拿回来,说明他勤劳肯干,从事低级程序员的工作没问题;如果他最终拿回来说他还是不会,那说明他人很老实,可以从事保管和财务的工作。可是如果他不拿回来,那我就爱莫能助了。”
原来如此!
第二天,老板高兴地告诉他的朋友:“那个大学生我要定了。他今天早上把魔方还给了我。你猜怎么的?他新买了一个魔方给我!他说:‘你的魔方我转来转去都无法还原,所以
我新买了一个,它比你的那个更大、更灵活!’”
“这说明什么?”朋友问。
老板压低了声音:“他绝对是做盗版的好材料!”
分享四:麦肯锡应聘面试全部流程详解
1)宣讲会
check了一下,宣讲会是在10月26号晚上6:30,光彪楼,那叫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阿,人气果然超高…… 比较impress的是partner回答问题时候逻辑清楚,滴水不漏。还有就是介绍了一下两个职位:BA(Business Analyst)和JIA(Junior Information Analyst)。大家可能对BA了解更多一点,就是传说中的大牛们去的地方,跟着project经常出差,JIA就是我等的职位了,呵呵,一般back office比较多,收集数据分析之类的,support BA,不会那么累,不过当然在各方面学到的东西肯定不如BA多,ms JIA在1~2年可能会转为BA。(以上内容不确切之处还请大牛们勘误)
2)一面(电面)
又check了一下,电面是在11/21,恩~当时自己在回学校的车上睡觉被手机铃声惊醒,然后apologize了一下,希望对方10min之后再 call过来,匆忙的在后面一站下了车,找安静点的地方接电话。整个电面过程也就5~10min的样子。打电话的JJ超超nice的,又温柔,完全不是之前人们说的那种mcker很aggressive的感觉(偶也完全不是,hoho)。主要问了我为什么选择consulting,为什么选择mck. 都是很common的问题。还有就是别人是怎么评价你的。后记:似乎mck的电面发的还是挺多的,感觉比很多Fortune 500的第一轮笔/面试的比例都要高。所以大家不要怕,只要resume不错有potential的,mck都会给机会。
3)二面
似乎是一周后吧,收到二面的通知,当时也不知道是什么形式,面多久所以蛮慌的,突击了case(很谢谢很谢谢Stephanie的言传身教,呵呵)。当时是在瑞安的office面的(现在搬啦,更赞,哈哈),一个也很nice的JJ面的,似乎是industry 那边的,对着resume问了些问题,还有爱好阿,业余怎么安排之类的common问题,之后就开始做market sizing的小case,当时是要求估算上海有多少个游泳池,上午一个同学是估算上海有多少屈臣氏的矿泉水,然后偶就按照类别break down了一下blablabla,其实心里还是比较忐忑的,没想到JJ似乎很满足,跟偶说了一句话偶过了3秒钟才反应过来:“好了,你预备下一轮巴”。那时候一直觉得自己会和mck的culture不是很fit一面肯定会被bs,没想到竟然过了,感动阿感动,呵呵。之后JJ很nice的跟我说了很多有关 JIA的情况,说大家都不是很了解JIA,给了很多personal advice,还提点了一下作为女生比较好的career path,如醐醍灌顶,只是当时的自己觉得能进mck还是做梦一样的事,恩……
4)三面
三面比较复杂,是group discussion。一共8个人,4个复旦,3个南大,还有偶,sigh,(SJTU的xdjm们加油啊~)8人分成两队,尽量把相同学校的分开。每队一份厚厚的材料,似乎是三四十页的样子,全英文(噢,对了,前面忘了说,mck除了最后一轮其他的都是用英文的,嗯~)之后做presentation,介绍该公司的background,业务阿,还有keysuccessfactor。因为材料太多,所以每个人看一部分,然后presentation的时候每人说自己的那部分,当然keysuccess factor还是需要大家一起讨论的。一个队做完之后,另一个队可以challenge提出问题,对方回答。那一轮我们那里8个人进了3个人的样子,比例还是挺高的,不知道其他组怎么样。
5)四面
四面又是电面,sigh,问了resume上的东东,个人规划之类的,ms是hr assistant打的电话,之后就是漫长的等待。
6)五面
这一轮离上一轮隔了很久,那阵子有点慌face to face interview,是一个HKer,问了学校专业,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career path,自己怎么评价在group discussion中的表现,扮演了什么role,怎么看待team work之类的,一共5分钟的样子。
7)六面
Sigh,希望大家看得不要不耐烦。六面的时候已经是一月份了,本来说这是最后一轮的,结果在面试前一天说partner希望JIA再加面一轮,当时心情落到谷底,而且是晚上9点半面的,嗯,你们没听错,9:30p.m.偶又跑去了已经很熟悉瑞安,是一个很帅很灵的consultant面的。GG一开始就放松偶的心情,说不要紧张,其实应该他紧张才对的因为他现在是在代表公司,一定要给我们留下很好的印象,说得偶一直呵呵直笑,唉,怎么会有这么 nice的人呢。之后直奔主题,做case——估算在早上7点半到9点进入上海市内环线的车辆数,偶就傻了,因为之前说是partner面不可能面 case所以完全没预备,脑子空白没思路,什么demand阿,supply阿,channel阿统统忘了,只好说让偶think for a minute先,帅gg很nice的说,没关系没关系这不是做正规的case你随便说说就行了,想到哪里说道哪里,偶就更傻了。开始瞎掰,hoho,后来总算想出一种算法,帅gg笑着问“有没有其他方法算呢”,死掉一半脑细胞的偶又一傻,开始牺牲余下的可怜的脑细胞,反正anyway总算把case解决掉了,hoho,一身冷汗,极度忐忑……
8)七面(final面)
总算到final了,hoho,真不轻易啊,面我们的partner就是来交大作宣讲的那个。蛮重视成绩的,hoho,不过还好他问我的几方面还都可以,所在的班级比较非凡,又有保研资格所以没有太challenge,终于,过了,娃哈哈哈!
分享五:如今在麦肯锡中国公司大约有30个顾),其中10是博士,60是MBA,10是博士加MBA,剩下的20是其它硕士学位和普通本科。而且想有所发展,就必须是MBA出身。现在麦肯锡在中国本科生的招聘范围只集中在复旦、交大、清华和北大四所高校,涉及的专业主要有外语、计算机和管理。
麦肯锡在面试时,有这么一个经典的问题:为什么你选择麦肯锡?回答:麦肯锡对我的职业生涯而言是一个很好的起点;我所学的,与麦肯锡的行业相符。这些答案都可以。但如果是:我加入了麦肯锡,我会努力工作。这就和问题相去甚远了。
面对麦肯锡这样优秀的企业,表现得过于谦卑,显得缺乏自信,一遍遍地重复说:我非常渴望为贵公司服务。或表现得过于自信,好像他不是来应聘,而是来讨债,都不对。在面试时,你应该表现出的是你对这份工作的喜爱和你的雄心壮志。麦肯锡是一份工作,一份好工作,仅此而已。
分享六:麦肯锡的人员70%来自具有MBA学历的人选,30%来自具有高级专业职位(法学博士、医学博士等)的人选,除了挑选应聘人员的工作经历和商业背景外,主要看中的是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麦肯锡对初选人员要经过六轮面试,面试中通过提出商业案例来考查其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所以,一般局限于象牙塔中、没有实际经验的人获选机会不大。
公共问题:
1.工作强度使得自己没有私事:强度跟项目有关,可以调剂,加班比较少,麦肯锡一周工作时间在60-80小时。
2.简历关,淘汰率50%:一千多份 来挑40人来做面试。
3.成绩是否重要:是个指标,可以给出相对排名。
4.麦肯锡的待遇: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进入职位是一样的。
5.面试的时候用什么:英语+中文。
6.专业背景知识在公司的作用如何:有工科背景学习经济理论和处理方式会很快,逻辑很强,但缺乏管理背景。
7.麦肯锡跟其他咨询公司的优势在哪里:麦肯锡在中国的发展最好。
8.麦肯锡的魔力。
9.问题用英文写,简历在1-2页,成绩单可以不同学校出。
10.本土化的问题。
11.数学能力是体现什么呢:表现本身素质,而且在工作中也是有利工具。
12.麦肯锡全球智能库是没有受限的,人也是麦肯锡的财富。
13.麦肯锡怎么对待中国特色。
14.麦肯锡解雇率:不进则走的原则,跟自己竞争,每年2/6月份的评价,要求在自己的个人时间纵轴上比较。
15.员工的健康问题:参加健身俱乐部,有补贴,自己选择。
16.麦肯锡在中国的业务发展策略:成长中,麦肯锡的全球策略和中国策略一致:为行业的塑造者和领导者服务。
17.麦肯锡的研究是跟项目结合的,实用至上。跟学术研究的定义和重点是不同的。
18.麦肯锡的员工平均年龄在中国还是比较年轻的。这个跟中国的发展刚刚起步有关。而且麦肯锡的招聘重点是学生,因为麦肯锡是很强的文化。麦肯锡平均的从咨询员到董事是6年,从毕业是7年,最快大概也要4年。
面试题目:
1.中国一年消费多少香烟?
2.如果发现一种技术,使原油从地下被开采到地面的成本为零,会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3.某银行要推广自己的信用卡,应当采取什么方法
4.麦肯锡兵败实达怎么解释
5.估计无线通讯数据市场的容量。
6.入世后发展航空业的建议。
7.用收购的旧的老式家具为原材料做的仿古家具的市场容量。
8.花旗银行信用卡进入中国的可行性分析。
9.上海有多少个银行从业人员?
10.一个大银行的老总某天心情不爽,就把对门的小银行给买了过来,然后就问该怎么进行收购。
个人建议:
1.不要紧张,紧张的结果就是表现特别差。
2.要培养自己扎实英文基础,口语要流利,书面表达要熟练和富有逻辑,把自己的想法充分表达出来。
3.Mckinsey的咨询顾问真的很好,你完全可以把他当成你解决问题的伙伴,然后一起分析问题。
4.要早做一些准备,如这样的case还是很有套路可循的。同样注意积累一些常识,如北京市的总人口,土地面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