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经典通俗化演绎不利于国学传承

时间:2022-10-10 17:30:58 辩论赛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辩论赛经典通俗化演绎不利于国学传承

  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研究中国语言、文化、文明的学科。经典通俗化就是把一些传承下来的经典作品或人物等变得通俗,经典通俗化是否有利于国学的传承呢?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辩论赛经典通俗化演绎不利于国学传承,欢迎阅读。

辩论赛经典通俗化演绎不利于国学传承

  对方论点

  传承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大众的普及,其二是专业人员的研究。而通俗化演绎让每一个后世的中国人都了解国学的基本常识,实现了国学的普及。 国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专业研究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知道文史哲的终极意义都是人文关怀,都是最终要面向大众走向大众的。那么这种面向,势必要走向通俗 通俗把国学带到大众中,满足对于文化基本精神的了解,指导其对于国学的兴趣。 大众不是想了解那些最深入的东西,他们只是要了解一个我们中国五千年来传递下来的基本精神,所以你只要把最精髓的东西用通俗的办法传递给他就可以了。如果他们要想了解更多,他们可以自己去读元典。

  拆解 主逻辑链

         1.大众传承国学并不是需要了解哪些深入内涵,而是只需要了解一个基本精神,那些深入 研究交给专家学者就可以了。

  2.因此传承分为大众普及和专业研究3.通俗化演绎有利于大众普及 大众是不需要深入的研究,但大众需要深入的思考,首先,许多通俗化演绎肆意歪曲原著,删减情节,其实是断章取义的演绎原著,基本的面貌尚没有呈现,更何谈呈现基本的精神呢?退一步讲,即便他有一个基本精神,但这个基本精神究竟是原著的精神还是演绎者再创作的精神呢?你去读于丹论语心得,你到底得到的是论语的基本精神还是于丹的基本精神呢?再退一步讲,即便我们现在有一个很有良知的演绎者,他完完整整的再现了经典的面貌与精神,现在我们把精神告诉了读者,但是读者真正能理解这个精神吗?这样一个没有过程的结果,能达到传承国学的效果吗?如果这个过程是可以省略的,那么我们还读国学干嘛呢?直接上百度百科查不就好了吗?作者信息、故事梗概、基本精神,一目了然,要什么有什么。

  4.哪怕通俗化演绎呈现在大众眼前的并不是纯粹的国学,但是,它会引发读者产生对于原 本的兴趣,进而阅读原本,即使读者不去读原本,他们也对经典有了基本的了解,已经达到了传承国学的效果。

  数据分观点:

  1.国学传承的目的是什么,显然不在于让它束之高阁,而在于最终让国学走向大众,而在 这过程中,通俗化是不可避免的。 通俗化是不可避免的,但通俗化演绎是可以避免的。没有了通俗化演绎,我们的国学并非就束之高阁了。(我们还有翻译、注解等方式让读者理解。)

  2.翻译就是演绎的一种 演绎与翻译区别: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为另一种语言信息的活动,过程中需要遵循已有的固定的规则,翻译的目的在于在尽可能准确的基础上,用另一种语言表达作者的原意。而演绎的目的是进行再创作,在原作品的基础上表达演绎者自身的思想。举例:《三国演义》今天我把《三国志》翻译了一遍,那么我就写出三国演义了吗?

  3.传承是传播加上继承,也就是说我们要做到先普及再发展,那么一味只读原著就能做到 普及吗?能做到发展吗?而通俗化演绎就是解决之道。 以前我们的国学并没有进行通俗化演绎,但是谁不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呢?谁又不知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呢?我们的国学并不是生命垂危,奄奄一息了,事实上,现在国学很热,有很多人想要去学习国学,传承国学,我们要做的应该是给他们指明正确的方向,而不是将国学变为一种资讯来制造所谓的普及度,我们是要用国学去安抚世人日益浮躁的心灵,而不是让它变得更加浮躁。

  盘问问题

  1请问您如何证明,通俗化演绎的出现会带来大众对于国学思考过程的缺失? 我方认为,对于那些真正对国学有兴趣的人而言,通俗化演绎之后,他们还是会去读原本,而对于那些大众来说,他们的知识层次不足以读懂那些晦涩的经典,更不要说思考,而我们正是要通过通俗化实现这一思考过程。

  唉,今天早晨刚好上了语文课,老师刚好布置了一个作业,让我去分析贾宝玉的人物性格,如果没有通俗化演绎,我就一定会去抱着《红楼梦》仔仔细细的阅读,可是现在有了通俗化演绎,我翻开刘心武读红楼梦,第一页就告诉了我贾宝玉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一复制粘贴任务就完成了,我还会去读原著,会去认真思考吗?

  2请问对方辩友,您说演绎者带有的个人观点会对读者的认知产生影响,那么,我们看到除了原文以外所有解释岂不是都带有译者观点,照您说的来看,岂不是大众除了经典原本以外什么不该看,而一切的翻译和解读都应该束之高阁? 演绎与翻译区别: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为另一种语言信息的活动,过程中需要遵循已有的固定的规则,翻译的目的在于在尽可能准确的基础上,用另一种语言表达作者的原意。而演绎的目的是进行再创作,在原作品的基础上表达演绎者自身的思想。举例:《三国演义》今天我把《三国志》翻译了一遍,那么我就写出三国演义了吗?

  3请问对方辩友,是让大众完全与国学隔绝好,还是让大众接触一部分国学好? 诚然,我们承认通俗化演绎会让经典的部分内容出现缺失,然而,不经通俗化演绎的经典内容国人无法理解,何谈传承。 我方并不认为不通俗化演绎就会让大众与国学隔绝,以前我们的国学并没有进行通俗化演绎,但是谁不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呢?谁又不知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呢?大众了解国学并不只有通俗化演绎这一条途径,况且这还是一条不好的途径。更何况,出于商业利益的目的,许多演绎者只会去演绎大众本来就已经很熟知的那部分国学,比如四大名著等。其实,通俗化演绎并不是让大众去了解他本不了解的那部分国学,而是去重复了解那部分已经熟知的国学。

  4请问对方辩友,通俗化演绎是明星学者出现的唯一原因吗?如果不是,那么学者的明星化,学术的功利化又与通俗化演绎有何必然联系? 显然不是,我们看到现阶段大众对于国学的关注更高了,国学热蔓延开来,读者多了,自然就会推举出自己心目当中的大师,明星学者也就应运而生,显然,这和通俗化演绎并无直接关联。再者,困扰我们已久的学术功利性就更不是通俗化演绎所造成的了,这是自市场化经济以来所固有的顽疾,岂能完全归罪于通俗化演绎一者? 明星学者是些什么人?就是那些最善于通俗化演绎的人,通俗化演绎为学者提供了一个更易出名的机会,原来也许一个学者潜心研究国学几十年,不一定能出名,但现在,我开个讲坛,上个电视,迎合一下大众口味,就能名利双收,那还有多少人愿意去潜心研究国学,真正传承国学呢?

  5 对方辩友您刚刚提到要让大众适应国学而非让国学适应大众,我方承认这一观点,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就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水平而言,毫不夸张地说,离全民普及经典还有很长一段时间,那么在这一段时间里,摒弃通俗化演绎,自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切断了国民接触国学的途径,倘若如此,传承从何谈起? 换言之,您方所说的谁适应谁的问题在长远上看是没错的,但是却不能解决现实问题,而传承问题一旦脱离当下,也就没有了探讨的价值。

  对方辩友为何说我们全民普及经典还有很长的一段路呢?我们的学校在教授文言,普及经典,对方辩友难道对这样的努力视而不见吗?我们明明有这样一种良好的方法,为什么要选择通俗化演绎来饮鸩止渴呢?经典的通俗化演绎并不是没有价值,但是,对于真正想传承的那一部分人,这是一种误导,它普及出去的并不是国学所带给我们的心灵净化,而只是一种肤浅的空洞的结果,省略了思考的过程。

【辩论赛经典通俗化演绎不利于国学传承】相关文章:

传承国学经典培训总结12-11

传承文明国学倡议书范文08-01

关于历史教学通俗化探究论文11-06

保险条款的通俗化及其重构03-20

保险电子商务中条款通俗化问题的研究03-18

“规划人生,演绎精彩”主题班会11-28

规划人生演绎精彩主题班会06-10

规划人生,演绎精彩主题班会02-26

46岁女人演绎的创业传奇03-05

复旦大学辩论赛"文化创新比传承更重要"总结陈词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