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诗词鉴赏之课堂叩问法

时间:2023-03-11 06:53:37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古诗词鉴赏之课堂叩问法

  摘 要: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中最精致、最灿烂的一页,是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鉴赏古诗词教学中,课堂叩问法对培养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品质。

论古诗词鉴赏之课堂叩问法

  关键词:鉴赏;古诗词;课堂叩问法

  《礼记・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段话阐明了在教学中“问”的方法,即先易后难。因为但凡是课,总有发问,特别是语文课,粗到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细到品词析句质疑讨论,都离不开一个“问”字。若要细读文本,探幽索微,还非得追问不可。

  鉴赏古诗词,叩问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品质和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有重要的意义。在鉴赏古诗词课堂上,应该不断叩问,刨根问底,从语言、表现手法和意境等进行追问,促进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深层次的思考,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在叩问的过程中,学生欣赏和领略到古典诗词的精妙之处,深入诗人内心,品读诗人的情感,感悟诗人的思想。

  一、推敲炼字

  诗词是精炼的语言,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里面蕴藏着深厚的旨趣,所以诗家以一字称工。为了达到字字珠玑的境界,古代诗词人刻意锤炼,以求其精深,在“炼字”方面下了一番“推敲”功夫。古人讲“百炼成字,千炼成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告诉我们诗词语言是千锤百炼出来的。因此,学生在鉴赏古诗词时,要懂得鉴赏“炼字”。

  我们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时,必须让学生抓住诗词中的富有表现力的“炼字”。鉴赏诗词中的“炼字”,引导学生不断地叩问,对“炼字”进行深入理解、推敲,挖掘“真义”,感受古诗词语言独特的魅力。

  在教学《蜀相》一诗时,我认为“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句诗中的“自”和“空”字的用法极为精妙。于是在鉴赏诗歌语言中,便重点引导学生对“自”和“空”不断叩问。这里的“自”和“空”能不能换成“尽”和“皆”?为什么?这一叩问,如同在水中掷下一块石头,课堂上顿时溅起了阵阵思维的涟漪。有学生说,“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不能换;也有学生说“自”和“空”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在赏心悦目的春色上抹上一层浓浓的寂寞和悲凉;也有学生说“自”和“空”烘托了人的心情,沟通了情与景的联系,正所谓“景语皆情语”……我顺势点拨,从而让学生明白了为何要选择“自”和“空”,因为见满院萋萋碧草,缺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备感荒凉之境无限。叩问完“炼字”后,我再引用前人对这句话的点评,引导学生深层处地理解本诗。

  “炼字”是诗人从“几千吨语言的矿藏”中提炼出来的,对诗词主题的表达、意境的深化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鉴赏诗词语言,通过叩问,引导学生推敲、思考诗词中的“炼字”的精妙之处,让学生多方位地品味诗词语言的隽美。

  二、叩问用典

  古诗词中的“用典”是诗词固有的一种特色,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诗词贵在含蓄,立意精深,经得起反复吟咏。用典,最大限度地拓宽了诗词的内涵。但用典也给学生鉴赏诗词时造成不少麻烦。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时,除了要让学生理解诗词所用典故的出处和含义,还要通过不断追问,让学生弄清诗人用典的意图,进而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曹操《短歌行》时,我让学生鉴赏诗中的典故时,不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而且重在叩问,多层次叩问典故,让学生不仅理解了典故的来龙去脉和诗人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古诗词典故的妙用。课堂上,我问:《短歌行》末四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运用了典故,大家知道这两个典故的具体内容吗?师生共同回顾了典故的内容。前两句化用管仲语意:“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上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齐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周公吐哺”一典出自《韩诗外传》,书中记载周公曾对人说:“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是第一层次的叩问。接着,我又问:为什么选择这两个典故呢?这一问,学生立即陷入沉思之中,学生的答案可谓五彩缤纷:可能使人喜欢这两个典句,也许诗人刚好来了“灵感”,脑海里只想到这两个人,或许……我点拨说,凡事都有因果关系,大家想想,这两个典故有什么相通之处?和诗人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学生一下子恍然大悟,从而领悟到诗人化用管仲语意,不仅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方能成其大业,而且以山、海自比,标明自己将以高山、大海的宏大胸怀,广纳天下才俊,唯才是举。“周公吐哺”借周公自比,以明效法之意。两个典故共同表明自己对贤才的渴求。然后我再跟学生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最后问:此用典意义何在?这一叩问,让学生了解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鉴赏诗词的典故,不能单纯地字面解释,而是要深入到典故背后,挖掘出更多能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思想感情的东西,因此,教师要不断追问,在追问中让学生体味诗词用典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韵味。

  三、追问表现手法

  在鉴赏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追问诗词的表现手法,这不仅能让学生熟悉和理解古诗词的写作技巧,还能让学生在追问的过程中感受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韵味。通过不断地追问,学生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挖掘、不断地品味诗词,从而在诗词中找到另一番天地。

  教学王维《鸟鸣涧》时,我首先提出疑问,“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创设的是一种恬静的氛围,可下一句却提到“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样会矛盾吗?此问引出了“衬托手法”,诗人用“月出”和“时鸣”去衬托“空山”。接着又问:以动衬静,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以静衬静呢?引出景物的动态描写,使静景有了一个参照,变得更静,即所谓中“动之中静犹显静”。最后再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心境呢?引出诗人清新宁静的心情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在鉴赏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时,我问学生:大家有感觉这句诗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有学生回答:全是由名词组成。我顺势把诗词中的“列锦”介绍给学生,这是诗词中一种独特的修辞手法,通过突出名词意象来写景叙事,抒情言志。接着又问,“列锦”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呢?学生沉入思考。引出整句诗由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种景物以其最原始、最纯粹的形态出现,在语言表现上连它们的方向和位置的指涉都不存在,仅由叠加的六个意象来突出“早行”二字,不着一闲词,尽得“早”之风流韵味。接着又问,大家记得我们之前学过哪首诗也用到这种手法?学生回顾了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最后再问,从本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心情呢?学生联系首联“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体会到诗人思乡之情。

  鉴赏诗词中的表现手法,要让学生理解诗词中各种表现手法是“怎么写”的,通过多层次叩问,让学生鉴赏、学习各种表现手法,从而掌握鉴赏诗词表现手法的方法。

  四、拷问意象和意境

  鉴赏古诗词时,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捕捉意象,体会意境,并通过不断的追问,让学生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追问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创设,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内涵,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苏轼的《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一词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我首先问学生:这首词有哪些意象?学生轻易答出: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接着我又问:这些意象告诉我们什么内容?学生结合注释,也能理解出诗歌的内容来。三问:在古典诗歌中,很多意象都有其特定的含义,上面哪种意象是呢?且各有什么特定意义呢?通过引导,学生会回答:月。我再做解释,强调了“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代表着送别、思乡、思念亲人等。我引导学生联系本诗其它诗句,接着又问:那么,在这首诗中,“月”表达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联系本诗中的“独、缥缈、恨、寂寞、冷”等词语和“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领悟出诗人孤独的心境。五问:这么多意象创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呢?引导学生回答出:孤独凄凉的氛围,绝去尘俗的意境。

  不断的意象和意境拷问中,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诗词解读中,逐渐感受诗词的独特魅力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在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多方位、多层次叩问,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中心思想的把握,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学生掌握诗词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周金声.论诗歌鉴赏过程[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5,(03)

  [2]袁行霈.感受 联想 修养――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03)

  [3]朱玉龙.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探究[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02)

【论古诗词鉴赏之课堂叩问法】相关文章:

论诵读与古诗词学习05-10

论《左传》之性质及其与《国语》之关系08-16

论撤销权之诉06-06

论达利与弗洛伊德之关系05-10

复数法益下的被害人同意-“上风法益说”之提倡06-03

论公平责任原则在我国侵权法归责原则体系中的地位05-30

论私有财产权公法保护之方式演进06-02

论悔恨05-07

论运用网络协作学习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05-28

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与司马相如《自叙》关系之探讨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