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论文

时间:2022-11-02 20:03:44 化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大学化学论文15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学化学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化学论文15篇

大学化学论文1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应上好绪论课。作为大学化学课的第一次课,如果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对后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学生能学好这门课程至关重要。绪论的内容应该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期盼心理。一般而言,学生关心的是大学化学与专业之间的关系及学好大学化学对将来的发展有怎么样的作用。因此,绪论课要解答学生的疑问,突出大学化学这门基础课的重要性。现代科技飞速发展,许多新材料随之而生,而新材料的应用又促进了科技的进步[3]。大学化学这门课程有着极为丰富、热门的科学前沿知识,如超导材料、记忆合金、不碎玻璃、纳米材料、不锈钢、导电塑料、石墨烯等,这些科学前沿知识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绪论课中讲述一些新材料的意外发现,乃至研制成功,再到实际应用,这样一些有趣的内容,往往会引起师生的共鸣,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实践表明,适当讲解关于科研前沿的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大学化学的兴趣。化学学科的内涵极为丰富,学科交叉和融合是现代各科学发展的一大特点。在新形势下,当前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要求人才须按照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培养。因此,在大学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来选取适当的科学前沿内容。此外,科学前沿的新成果不断涌现,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必将随之不断调整。基础理论教学是大学化学课程教学的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许多基础理论,由于不能及时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体会其含义,达不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例如,讲解热力学第三定律“在绝对零度,任何完美晶体的熵为零”时,学生只能从文字上得到“绝对零度不可达到”这个结论。实际上,学生对“是否存在降低温度的极限”这一问题非常感兴趣。此时,若给学生引入最新的研究报道:20xx年10月22日,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院下属的格兰萨索粒子物理国家实验室宣布,他们将一立方体铜块冷却到6毫开(零下273.144摄氏度),这一温度几乎接近“绝对零度”(零下273.15摄氏度)。实践表明,这个最新报道的引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了解虽然绝对零度在实际生活中似乎无法达到,但科学家还是不遗余力地尝试着接近绝对零度。通过科学家对绝度零度的不断追求,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永无止境,激励他们学习科学工作者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做到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前提下,准确地把握相应的知识体系与所设的培养目标。另外,为了能够将相关科学前沿知识充分应用到大学化学的教学中,教师应深入学习该学科的新知识,追踪该学科的相关科技研究最新发展趋势和动态,精心选取相关科学前沿知识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例如,在讲解原子结构相关章节时,可以讲解碳的不同形态的材料,如金刚石、石墨、富勒烯、碳纳米管、石墨烯等。本文以石墨烯以及单层石墨烯的诞生历程为例来讲解。单层石墨烯是由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安德烈·杰姆和克斯特亚·诺沃肖洛夫于20xx年发现的。他们制备单层石墨烯的方法非常简单,先从石墨中剥离出比较厚的石墨片,之后将这个比较厚的石墨片的两面都粘在一种特殊的胶带上,撕开胶带,就能把较厚的石墨片一分为二。不断地重复这样的操作,得到的石墨片也越来越薄,最后,他们可以得到仅由一层碳原子构成的薄片,这是单层石墨烯的诞生历程。从此以后,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层出不穷,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科学家发现,离单层石墨烯的工业化生产越来越近。安德烈·杰姆和克斯特亚·诺沃肖洛夫因其在单层石墨烯的特别贡献获得20xx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引入石墨烯的最新研究进展:石墨烯微片规模化生产技术已经成熟,其下游运用研发成果层出不穷。石墨烯未来五年在光电显示、半导体、触摸屏、电子器件、储能电池、显示器、传感器、半导体、航天、军工、复合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将呈现爆发式的增长。这不但会让学生很轻松地完成本课教学内容的学习目标,掌握抽象理论中原子结构化学键与物质形态的关系,又能了解当前无机化学的前沿领域,大大增加学生对抽象结构化学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理论结合实践

  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探索创新。在固体结构章节,学生对晶体中原子的周期排列、晶胞在三维方向的重复堆积,以及晶体的结构特征等知识点很难理解,认识和想象力跟不上教师的讲解。此时,可以将学生带出课堂,到实验室中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去认识晶体结构。在实验室,学生可以接触大型的科研仪器———X射线单晶体衍射仪。X射线单晶体衍射仪的分析对象是一粒独立的晶体,就像我们所看到的一粒盐或一粒砂糖。单晶中,原子或原子团呈周期性排列,如果将X射线(如Cu的Kα辐射)照射到单晶上,就会发生衍射,接着对所得衍射线的数据分析可以解析出晶体中各个原子的排列情况,解析出晶体的结构。晶体的结构可通过测试的方法来确定,这对物质性能的解释、学科的发展以及新产品的生产和研发等,具有很大的作用。例如,20xx年,中科院院士、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研究小组首次在世界上揭示人源γ分泌酶复合物的精细三维结构,发现人源γ分泌酶复合物与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直接相关,这为理解γ分泌酶复合物的工作机制以及老年痴呆症的发病机理提供重要依据。这一例子的讲解,可以极大地加深学生对晶体结构的认识,激发对晶体结构学习的兴趣。

  三、利用多样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由于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需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明显的理论特点,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在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视频的辅助下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可以有效地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在大学化学课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引入相关科学前沿知识来讲解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来教学,将一些科技现象和流程通过动画形象逼真地演示出来,更能为学生提供眼、耳等感官刺激,使他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对于相关的知识点也就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此外,启发学生思考,使他们主动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之后根据情况对某些问题的解答进行补充和扩展。教师还应注重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活动或专业科技竞赛,还可以让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在大学化学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相关的一些科研前沿知识,既能让学生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了解一些科学前沿的相关研究进展,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变成主动求知型学习,提高学习兴趣,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教师结合科研前沿知识,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面进行改革,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更符合培养创新人才理念的要求。

大学化学论文2

  [摘要]对大学化学实验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要求进行了概述,论述了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动手创新能力、实验设计创新能力以及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的思维创新能力方面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大学化学实验如何根据上述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来开展教学活动,从转变教师的教学思维、丰富教学内容以及多样化教学模式分别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的动手创新能力、实验设计创新能力以及学生的实验思维创新能力等,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大学化学实验;创新人才;教学改革

  作为高等教育,大学阶段的教育相比中小学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创新能力、探究能力方面的培养。大学化学实验作为基础性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需要教师立足于培养创新人才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从而促进学生在化学实验动手能力创新、实验设计创新以及化学思维能力方面有创新性的发展,促进当代大学生创新性的培养,为我国的发展提供创新性人才。

  一、大学化学实验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动手创新能力

  创新人才的培养,首要方面就是检验提高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大学的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需要教师予以重视。教师在大学化学实验方面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表现在帮助学生提高化学实验的动手创新能力,提供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创新人才的实践基础。

  (二)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设计创新能力

  学生的实验设计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在化学实验方面创新水平高低的衡量指标。学生的化学实验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教师在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方面,是与化学实验教师的具体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息息相关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设计化学实验方面予以重视。

  (三)增强学生的化学实验思维创新能力

  创新人才的培养,最终来讲还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等,让学生学习如何进行创新,如何有效进行创新是大学化学实验课程培养创新人才的重点之一。增强学生的化学实验思维创新能力是大学化学实验课程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最高目标。

  二、在大学化学实验中培养创新人才的措施

  在明确大学化学实验课程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后,教师就要根据这些具体的教学方面设计合理有效的实验教学。

  (一)转变教学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动手参与化学实验

  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动手创新能力,需要教师明确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具体位置,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维,给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能够在实验中自主参与,积极动手,将各种实验的原理、实验注意事项以及不同实验条件带来实验结果之间的区分等内容与具体的化学实验实践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验创新动手能力。例如,化学键以及化学能的释放等化学实验内容的教学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预习,并生成问题,在课堂实验过程中予以动手实验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创新能力。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摘 要:(二)丰富教学内容,在化学实验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教学内容的丰富是提高学生化学实验设计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教师在化学实验课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在化学实验

  关键词:大学化学论文

  (二)丰富教学内容,在化学实验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教学内容的丰富是提高学生化学实验设计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教师在化学实验课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在化学实验的设计方面进行创新。例如,在电解质溶液的设计以及评定实验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的电解质溶液的特点,并让学生创新选择不同的溶液进行对比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设计实验,从而尝试降低实验误差,或者在该实验的基础上得到一些新的实验设计研究成果等。

  (三)多样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化学实验学习中思维创新深度

  多样化教学模式,在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主要指教师要积极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等,让学生在这些开放的教学模式环境下,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独立思考,能够不断迸发出探究创新的火花,促进学生化学思维深度的不断深化发展以及思维宽度的广化发展。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模式,给学生一个实验创新或者实验验证的命题,让学生自由结组开展实验的设计、安排以及动手操作,自己解决实验中面临的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等。综上所述,大学化学实验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需要立足于课程基础以及学生的学习现状,明确大学化学实验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要求。根据这些要求,教师在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要转变教学思维,丰富教学内容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大学化学实验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军,杨冬梅,霍玉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物理化学教学研究与改革[J].大学教育,20xx(5):99-101.

  [2]王明艳,马卫兴,钱保华,等.高等院校《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考及实践[J].甘肃科技,20xx(21).

大学化学论文3

  摘要::为更好地发挥教考分离模式的优势并克服其弊端,结合大学化学教考一体化改革实践,从考核方式、试卷库建设、阅卷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总结开展教考一体化改革的成效,从而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教考分离;大学化学;一体化改革

  在教考分离背景下,陆军军事交通学院不断优化大学化学课程教学内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并相应地改革了考核的形式和内容,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大学化学教考一体化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考分离概述

  1.1教考分离的内涵

  教考分离是相对于教考合一而言的。在传统的教考合一模式中,教师既是教练员,又是裁判员,即课程的主讲、命题、阅卷、评分,全由任课教师“一条龙”地完成。而教考分离是将教学与考试分离开来,任课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但不参与相关课程的考核工作,从而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具体来讲,所谓教考分离,就是把课程的教学讲授工作与该课程的考试命题、评卷计分分开,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建立各种类型的试题(卷)库,并统一组织考试、阅卷和评分的考核管理系统[1-2]。

  1.2教考分离的利弊

  教考分离具有以下几点优势:一是严格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进行命题,命题规范、试卷质量高;二是促使任课教师严格依据教学大纲规范教学,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三是由非任课教师进行“密封阅卷、流水作业”,可以杜绝“人情分”现象,使得评分客观公正,成绩可信度高;四是可以进一步提高学校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可信度,从而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五是可以有效地保证考试的反馈激励功能,客观真实的成绩不但能够评学,还能够促教,通过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促进教风、学风的好转[3-4]。当然,教考分离也存在一些弊端:考试形式单一,违背现代教育评价思想;考试内容局限,制约学术探索与创新;教与考分离,不利于师生主体性发挥;考核标准统一,影响学生个性发展;评价机制滞后,不利于教学信息及时反馈[5]。综上所述,教考分离有利有弊。为此,陆军军事交通学院(下简称“学院”)在大学化学教考一体化改革中,针对教考分离开展了一些趋利除弊的教改尝试。

  2大学化学考核模式改革

  考核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指挥棒,如果传统的考核模式不改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就很难顺利进行,这也是开展教考一体化改革的主要原因[6]。(1)考核方式变单一型为多元型。为了克服教考分离中违背现代教育评价思想的“考试形式单一”的弊端,学院将考核方式由单一型变为多元型。把学员的考试成绩分为3个部分:平时成绩(10分)、卷面成绩(60分)和论文成绩(30分)。设定平时成绩是为了督促学员的平时学习,避免出现“平时应付、考前磨枪、考后忘光”的现象,主要考核学员的作业完成情况和平时听课情况,从而克服教考分离中教学信息反馈不及时的弊端;卷面成绩主要依据试题(卷)库考核学员理论模块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考查教员的教学质量,通过科学规范的试题(卷)库,最大限度地鼓励师生的主体性发挥;而设定论文成绩则是为了考查学员应用模块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能考核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克服教考分离中制约学术探索与创新的弊端,从而促进学员的个性发展。(2)考试内容变人工卷为试题(卷)库。毋容置疑,科学规范的试题(卷)库建设是教考分离的核心。由于学院大学化学课程仅为30学时,不宜建设试题库,因此,建立了由20套试卷组成的试卷库。为了优化考核内容,将试卷的卷面成绩分为基础知识题和能力测试题两部分。其中: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简单基本计算等传统试题占70%,主要考核学员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力测试题占30%,主要考核学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鼓励师生主体性的发挥。每套试卷总成绩为100分(计算课程总成绩时乘以60%),由填空题(40空,20分)、是非题(10题,10分)、选择题(10题,20分)、简答题(5题,25分)和计算题(4题,25分)组成,任意两套试卷的重题率不超过20%。(3)阅卷形式变实体阅卷为网上评阅。为了进一步规范教考分离中的阅卷环节,学院引进了“鑫e评网上阅卷系统”。考试结束后,监考教员直接将学员的答题卡送到教务部门扫描上传到网上,阅卷教员根据教研室考前上交的“网评计划”获得教务部门下发的阅卷账户及密码,并在校园网上“背靠背”地完成各自的评阅任务,即不同的教员评阅不同的题目,10份试卷的缓冲期外不能改评分数。待所有教员均完成阅卷任务后,教务部门通过系统汇总每份试卷的成绩。如果出现“异常卷”,教务部门会在系统中任命阅卷组长进行相应处理。另外,为避免“人情分”现象,教务部门要求任课教员在考前上交平时成绩和论文成绩,并在考后直接给出每名学员的课终成绩。

  3大学化学课堂教学改革

  3.1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是课程的核心,解决内容多与学时少的矛盾是大学化学教学改革的关键。为此,学院坚持“压缩经典、加强现代,选准起点、定好止点,强调素质、突出特色”的24字方针,以贾瑛主编的《大学化学》[7]为基本教材,形成了较为系统、科学的大学化学教学内容体系。(1)理论模块。该模块针对军校学员的科学文化素质需求设立,主要介绍大学化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包括化学反应基本原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等)、溶液中的化学平衡(溶液的通性、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及其应用、沉淀溶解平衡及其应用,以及配位平衡及其应用等),以及电化学与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电极电势、金属的腐蚀及其防止、电化学腐蚀的利用,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等)。作为重点考核内容,每套试卷均涵盖这一模块的所有知识点。(2)应用模块。为突出大学化学课程的军事特色,学院将教材中的化学与军事武器(火炸药与军事四弹、化学武器简介、核武器与化学及化学类新概念武器)和推进剂化学(推进剂概况、液体火箭的氧化剂和液体火箭的燃烧剂)设为应用模块。要求学员在课下自学这一模块的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并结合其他相关文献自拟题目,撰写一篇有关化学军事应用的科学小论文。结课前两个星期上交论文,由任课教员根据论文质量给出相应成绩,并从中选取数篇优秀论文进行课堂交流。(3)兴趣模块。为激发学员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自我探索的能力,利用选修课“理化演示与探究实验”,增设“兴趣模块”。鼓励学员利用化学演示与探究实验室开展化学探究,开发化学应用。目前,学员开发了“化学炮”“百变鸡蛋”和“魔液”等演示实验项目,并成功制造了“控温杯”(该作品荣获学院20xx年举办的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3.2教学方法改革

  为更好地适应教考分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研究和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一是应用渗透式教学法。即教员在精讲学科知识结构时,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对学科前沿及相关知识进行全面渗透的教学方法。在讲解理论模块时渗透与之相关的应用模块的知识点。例如,在讲授“化学反应速率”时,渗透火炸药爆炸反应的原理及特点。二是应用启发式教学法。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发挥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员思路,培养学员能力及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蓄热技术(化学反应热的应用)时,启发学员利用该技术制造“控温杯”。三是应用互动式教学法。即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双边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法便于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认识互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堂讨论;角色互动有助于学员从教员的角度理解问题;信息互动则有利于教员及时得到学员在学习方面的信息反馈。另外,这一模块的教学内容是试卷库的考核对象,还将思维导图引入课堂以提高教学效率[8],并将反思性教学法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强化“思在课前”“思在课中”和“思在课后”的教学反思环节提高教学质量[9]。

  3.3教学手段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日益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也由传统走向现代。但无论哪种教学手段,都有各自的优势与弊端。因此,唯有做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才能达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之功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手段。例如,对于教材以外的补充资料以及表格、图像和视频资料等不便于表述的素材,一般采用投影或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需要讲解的、临时补充或调整的,以及公式推导和例题演算等内容仍然会以板书为主。运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时,强调课件放映、语言讲述和学员记录三者之间的配合,并适当地给学员预留思考时间。为了更好地配合课堂教学,学院以“军队院校网络教学应用系统”为平台,建设了理化教学网页和大学化学虚拟教室。另外,为了突出化学的学科特色,学院还让演示实验“走进”课堂[10],建立了“化学演示与探究实验室”,并结合教学内容,引进和开发了一批演示实验。将易于在课堂展示的项目进行现场演示或让学员亲身体验,不便于带入课堂的项目则制成视频文件融入教学课件,感兴趣的学员还可以通过选修课“理化演示与探究实验”,到实验室开展化学应用方面的探索。

  4结语

  大学实施教考分离乃大势所趋,因此,要充分发挥教考分离的优势并克服其弊端。目前开展的教考一体化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效,但还有许多不足,且难免挂一漏万。因此,希望广大同仁能继续深入研究和探讨教考分离背景下的考试改革和教学改革,从而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钦亭,张振华.基础力学课程教考分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xx(9):115-116.

  [2]郭宗莲,杨书杰.专业基础课实施教考分离的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xx(4):27-29.

  [3]宫黎明,龙文祥.质疑教考分离[J].现代教育科学,20xx(4):1-3,10.

  [4]王鹏.对教考分离考试制度的认识与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0(4):92-94.

  [5]余玉珍.高校基于教考分离的考试制度的改革探索[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xx,11(1):55-59.

  [6]杜金会,张宇,张娜,等.军校大学化学教考一体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C]//第十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组织委员会.第十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第十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组织委员会,20xx:16-18.

  [7]贾瑛,杜金会,崔虎,等.大学化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xx.

  [8]杜金会,张娜,徐筠,等.将思维导图引入大学化学课程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xx,16(2):73-77.

  [9]杜金会,张娜,张立云,等.反思性教学在大学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xx,15(2):48-50.

  [10]张宇,杜金会,谭振东.让演示实验“走进”化学课堂[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xx,31(3):79-80.

大学化学论文4

  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是化工、生物等很多学科的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素养,为更好、更深入的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然而,现阶段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达不到实验教学应有的培养目标,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1-3],这就要求不断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便提高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

  1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在学习实践中勇于创新、独立思考的能力.现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制约教学效果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实验课内容单一

  目前高校分析化学实验课因为课时的限制,开设的实验课较少且内容较为单一,尤其在化学分析部分的实验多为滴定分析验证性实验,且部分实验与实际生活的紧密性不强.单一的实验教学内容,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对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1.2缺乏灵活性

  分析化学实验对于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传统封闭式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模式,受经费、设备、师资力量以及落后的教育观念等因素影响,学生只能被动机械地在指定的时间,按照指定的题目和课本限定的方法完成实验.因此,传统模式过于机械化,缺乏灵活性.

  1.3学生参与主观能动性不强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基础.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中,整个过程教师充当主体角色,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对实验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以便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开放式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探讨

  开放式实验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科学、新颖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总趋势[4].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日常教学需求,而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用全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营造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探索和创新空间[5-6].

  2.1鼓励改进和创新

  开放式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不对实验方法和模式进行固定,要求学生参与整个实验研究过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灵活调整、修正实验方案的不足,充实实验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实验和科研探索兴趣.另外,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自主实验技能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参与分析化学教师的项目,与相关人员同时进行科研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积累经验,并且能得到教师及相关人员的指导,对于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都大有裨益.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自拟课题,制定实验方案,申请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项目,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学生申请课题能力,让学生成为课题的申报主体、主要负责人和实施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提高学生的科研探索能力.开放式实验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实验研究的环境,学生不再受制于教材、教师等因素的限制,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得到培养,个性思维能够得到充分展现.

  2.2增强学习主动性

  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兴趣才能够更好的发掘他们的潜能,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意识.开放式实验教学由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制定方案,准备所需试剂、实施方案和总结结果,因此可充分地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查阅文献可提高学生对有关文献的阅读和综合能力、自主设计方案可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自行配制试剂并完成和实施实验方案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论文的撰写有利于提高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开放式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指导,由学生全程参与实验,体验成功中的苦与乐,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促进理论课学习

  开放式实验教学要求学生结合实验现象、结果等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总结,讨论理论与实验相互印证程度,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建议,改进实验方法,增强学习的系统性.如果实验失败,要求学生对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重新审查和调整方案,反复探索并总结经验.因此开放式实验教学可加深学生对分析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让学生把知识学活、学通.

  3开放式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渐进推广

  开放式教学的实施将是一个艰巨、长远而复杂和不断探索的过程,面临并存在着许多新问题和困难[7-8],这些问题将影响实验教学的实施效果,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积极进行探索.

  3.1增加经费的投入

  充足的经费是开放式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推广的重要保障,因为开放式的实验教学对实验教师队伍、试剂、仪器等都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为了保证实验课程的教学力度、质量和效果,应设有及时补充开放实验教学所需要的设备等的基金,积极探索多种途径的经费来源,确保开放式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顺利实施.

  3.2健全实验室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

  开放式教学需要有严格、细致、科学、规范的教学规章制度.在进行实验前要求学生仔细了解管理制度,保证在有序的情况下进行开放性实验研究.要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制度来充分调动实验教师、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促进开放式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3.3建立多元化、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学生实验成绩的科学评定是实验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环节,客观公正地考核方法是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进行科学评估的有效手段,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建立多元化科学的分析化学实验成绩考核体系势在必行.在开放性教学过程中,实验方案由学生自主设计,与传统分析化学实验相比具有不固定性,这使得学生之间实验成绩评定的可比性降低,实验成绩评定操作难度增大.目前已有的开放性课程的评价方法还不尽合理、不够完善.为了能够在现实教学中易于操作和把握,还需不断探索,真正建立起多元化、科学的开放式分析化学实验成绩评定体系.

  3.4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开展开放式教学的人才保障.开放式实验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以适应开放式教学方式带来的各种挑战,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求教师既细心又要有耐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细心的解答;其次,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教师要对学生阅读参考文献后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和建议,使实验的内容更加完善,因此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在实验教学方面,可考虑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企业建立实验实训基地,还可聘任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实验指导教师,来弥补教育资源短缺的短板,在现实实验教学中既发挥企业与实际生活不脱节的实践优势、又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的经验优势.

  4结束语

  开放式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更加突出了个性发展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念.开放式教学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上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开放式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在现实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不断的摸索和解决,它的实施和完善将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工作。

大学化学论文5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为了适应现在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要求,随之产生了“微课堂”,微课堂是将教学的内容集中化,将其中一部分知识点制作成短视频的形式以此进行教学讲课,微课堂很巧妙地将新的课程设计与教学理念完美结合在一起、重点突出教学中非常难学的知识以及未学会的疑点。本文根据化学实验的讲课特征与要求,制定出将微课堂应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方法及应用心得。

  一、微课堂的定义

  微课堂是现阶段新出的一种教育模式,通过“短、小、精、活”的形式进行教学,受到广泛大学生的热爱。微课堂通过使用短视频的方式和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与网络终端相结合的形式向每位学习者提供信息化的一种网络教学,打破以往的教学形式,通过制作成短片的形式将其出现在学习者的视野中。

  二、微课堂的优点

  微课堂讲课的方式是以短小、精炼的视频内容进行讲课,通过学习与使用电子终端设备进行自学,并且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讲课时间短。微课堂通过用短片的形式展示学习内容,时间通常为10分钟左右,在一定程度上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讲课者要积极运用现实课堂重点掌握其中一个知识点,其中包括概念、例题、课后复习、习题练习等,由于时间的问题,教学者根据对知识的构思与表达一直是进行教育工作者的一大挑战,同时也是考验教师智力的体现。

  (二)教学内容少。微课堂一般情况下,讲课内容比较集中,没有那么复杂与繁琐。通常状况下,微课堂只专门讲解其中一个知识要点,其特点是针对性较强、内容简洁明了、主题突出。因此在进行讲课时,教学者要将其重点、难点以及疑点进行相互融合,以此达到想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与此同时保证好教育可持续性,虽然微课堂视频短,但其内容精炼,保证了教育的完整性。

  (三)资源容量小。微课堂是目前新兴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内容多,视频短小并支持在线播放,师生之间能进行在线观看并且能实现远程教学,能实现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沟通以及评价。

  (四)资源构成情境化。微课堂将课本、教案、试题形成一体组成一个短视频,成为集教学为一体的教学资源。微课堂可以通过视频反应教课记录,也可以通过辅助资料进行学习,使学习者更具主动性,微课堂视频内容包括丰富的教学资源内容,其中包括教学理念、课程设计、多媒体素材与幻灯片等这些内容将其构成一个内容丰富,结构紧凑的“教学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方便。

  三、微课堂的设计原理

  微课是充分利用先进的微信息化技术,运用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其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视频化,它不能将某个学科的所有知识点概括,也不能将其传统课堂上的所有重点概括。所以,微课堂不能进行传统课堂的教学,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方式。所以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微课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短小精悍且结构完整。微课堂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因此微课堂不仅要体现“微”又要体现“课”,而且一定要围绕中心简单易懂,突出重难点又讲解清楚,杜绝滔滔不绝的讲解要吸引人注意,要语言精准不能说些无关紧要的话,总之要做到有引人注目且语言精练、新颖。

  (二)易学实用且生动有趣。微课应主要集中在其中一个知识点上,要求一定要简短有吸引力、生动且实用、自成篇章、易学易懂。在进行设计制作时要将其视频动画、图像声音以及字幕背景等方面进行统一,保证多媒体软件技术有效搭配,保证微课的吸引力。

  (三)完整性与共享性。微课堂是以小课堂而深受大家追捧,不仅有头又有尾,而且将其引导思考布置任务的责任一并承担,这就要求不仅要突出重点而且要形象直观,以此实现较好的教学目的。微课堂一般情况下是运用网络传输的,一方面可以使学习者在多种移动终端上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比起课堂的集中教学,另一方面比较省时省力又节约资源,达到了教学资源共享。

  四、微课堂在大学化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化学课作为医科高职缺一不可的基本课,其主要讲解了化学中的基本原理以及相关的知识点,通过将化学中的基本知识鱼特征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块,旨在培养新的一批技术人员。我校学习大学化学课程的多半是高一新生,由于高一新生来自我国各个地方,首先在接受能力方面就存在一定差异,其次对于内容的认识以及知识概括相对于中学来说进展较快,学生不能全部适应。大学化学内容难理解、概念涉及的区域大况且与中学体系差距较大,再加上学生本身自学能力较薄弱,积极性较低、总是需要老师强迫着去学习。因此在学习大学化学时,那些重点以及难点可以采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在进行大学化学教学实践时,第一步要将大学化学中的难点进行深入学习;第二歩是要注意课堂教学设计,主动改变教学方式与教学质量。另外不能直接进入课题,首先要引导并且教师说话要得体,教案要简单明了,讲完课后要迅速的总结小结。

  (一)微课堂中心内容的确定。微课堂的核心是将教学中的设计作为重点。将文章中的重点、内容以及结构的重点引导学生能够自发学习教学中的简单的知识点。例如:讲原子构成时,可通过视频的形式将原子的结构、显现出来。可以采用小动画的形式将抽象的物体简单简单化,带给学生新的认识,及时帮助理解这些难点和重点。

  (二)将内容结合学科特点。我们要将微课程与自己的学科相融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使用到在高职化学教学中,可以实现将生活化的东西重新在微课中体现出来,让同学们更加清楚地观察以及发现生活,从中感悟到其中的奥妙。对于微课程的开发需要我们齐心协力的总结教学中的重点以及疑点,设立一个小目标。

  (三)针对中心点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将教学活动设计好导语,围绕核心点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点出重点问题。重点问题要紧抓中心点,并对中心点展开仔细的分析。其中课堂总结是对课程中心点与核心摘要的再次练习,通过反复练习增加对知识的记忆,指引学生进行反复性思维练习,争取做到对知识数往知来。但值得注意的是视频实质所显现的设计和超高水平的视频制作技术,高水平的拍摄,才能增加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兴趣。进行视频的制作,例如将有关镜头的设计及写作还有音频与视频等相关东西与讲课内容相结合,同学生的兴趣紧紧联系在一起。对于学生,有字体的微课更加容易学习。相反对讲课老师来说,有字体的内容需要加强录制时口语问题。根据大纲整体思路,从符合实际教学的中心点出发,重点将热力学与氧化还原以及化学平衡等课程采用微课教学。主要涉及的重难点以及常见知识点集中在热力学、吉布斯函数、微观物质结构、四个量子数以及杂化轨道等问题上。根据视频制作以及相关老师、教学效果来看,经常见的重点以及知识要点要集中使用微课教学效果最好。根据物质结构基础的纯薛定谔方程结果显示表明,四个量子数在进行学习制作时使用了图表,最后收尾处同样进行了总结与练习,知识点总结效率高,但微课堂的特点是教课时间短,因此使得整个知识点讲的不清晰,导致教学效果下降。例如热力学部分中吉布斯函数求解由于自身局限性的问题,不适合使用模型、动画等方式教学。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使用了公式推导并结合典型例题,讲授过程中采用启发式、对比式、总结式微课教学方式,加强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与使用能力。在进行电化学中原电池进行微课学习时,可以使用新的教学设计方案。不是直击主题,而是以大家非常熟知的各种电池为引线并与实际相结合,首先应当让学生有一种全新认识,之后再慢慢引入到原电池中关于电池的核心内容以及主要概念。并运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讲解,使用这种方法教学得到有效提高,因此获得了学校举办的微课堂比赛活动一等奖。

  (四)微课堂可化难为易。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分析,将难点问题简单化,从难理解的重点开始讲解,结合科目特点进行一一讲解,首先做好分类,其次全方位展开,不能快速,要稳定走精度路线,才能更好地推广。由于制作微课堂的比较多,所以要以知识的中心为出发点,进行学科微课程关乎的知识点通常比较科学与准确,因此不能随意改变。况且以知识点为中心进行制作微课堂,可以使每个科目操作简单化。对于杂化轨道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这个量就比较大,面也广,可以采用模型图片、动画、视频与必要的板书进行讲解,运用启发式提问方法并总结教学实际,进行对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结束语

  根据以上分析可得:课文只能适当地运用到理科的大学化学中去。相对于某些知识点,例如:简介性质简单明了,知识点比较少的知识可以使用微课堂进行教学,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并且能进一步加强记忆,帮助学生达到自学的目的。那些比较复杂且难点和重点较多的知识,一般情况下10分钟左右不能讲解清楚,这样的知识点不建议使用微课,即使使用了也很难达到想要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谭智敏,沈洪杰,郭淑艳.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应用[J].河北科技图苑,20xx(2):66-69,96.

  [2]张孟.“翻转课堂”的微课程模式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应用探析[J].科技经济市场,20xx(1).

  [3]梁颖珊.“微时代”高校专门用途英语微课程建设与应用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xx(1):138-139.

  [4]邢卓媛,郑巧英,李芳.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微课程教学平台建设与实践[J].图书馆学研究,20xx(3):12-19.

  [5]孔钰.“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J].教书育人,20xx(5):72-73.

  [6]陶亮俚.语文微课程:让学习真正发生———兼评两篇《将相和》微课程教学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xx(Z2):12-13

大学化学论文6

  [摘要]为了对目前我国本科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纪律性进行探讨,在两次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对本科生进行了不同的课堂纪律要求,并采用了不同的课堂表现激励,观测到学生在课堂学习积极性、纪律性方面比较显著的差异。使用难度接近的试卷进行测试,严格进行课堂纪律要求并采用一定课堂表现激励的班级在平时作业成绩、考试成绩、实验成绩三个方面均有一定的提高。此对比结果说明在目前本科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课堂专注力和积极性进行调控的必要性。

  [关键词]大学化学;本科生;积极性;课堂纪律;授课质量

  大学化学是本单位理学院建立后承担的首门为非化学化工专业本科生授课的自然科学基础课。本课程48个学时,由32个学时的课堂授课与16个学时的实验课组成。内容包括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等化学基本原理,电解质溶液的解离平衡,电化学,原子、分子(含配合物)结构和晶体结构知识以及对界面现象和胶体分散系的介绍。两个班级授课期间在课堂纪律要求方面进行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尝试,在班级1授课期间采用比较宽松和自由的纪律要求,从形式上来讲接近一些欧美国家本科与研究生教学的课堂气氛[1-3]。授课时未对学生准时到课、准时上交平时作业(习题)等行为进行严格要求,在班级2授课期间则对准时到课进行了明确规定,同时明确不接受补交的平时作业。另外,在班级2授课过程中增加了课堂表现加分与扣分机制,明确规定对出现上课迟到、上课看手机等行为的学生进行每次2分的平时成绩扣减,对主动并正确回答课堂问题、提出有创意的新问题的学生进行每次2分的加分,计入平时成绩。除上述差异之外,两次授课的内容与授课方式没有显著差异。下面对两次授课的效果从课堂表现和学习效果这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并针对比较的结果进行了分析:

  1课堂表现

  因为对班级2进行了明确要求,所以学生在提前到课这方面的表现明显优于班级1。班级1的学生在上课开始前一般可保证90%左右的入座率,少数学生会在上课时间开始后2-3分钟内陆续进入教室并寻找座位。因此,每次讲课前需要刻意提醒学生进入安静状态。班级2的学生在上课时间之前基本可以保证完全入座,并在开始讲课时自动进入听课状态。同时,班级2的课堂秩序也显著优于班级1。在班级1授课时会出现少量睡觉、长时间看手机等现象,有时需要中断上课进行管理。此类行为在班级2基本不出现,因此,在班级2授课时无需在课堂上进行秩序管理。在平时成绩中引进的课堂回答问题加分的机制,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活跃程度与专注度,主动举手回答提问的学生比率显著上升。在平时作业的上交方面,班级1学生在预定的上交时间尚存在大量的因为未带作业本、未完成课后习题而不及时上交,或者上交作业但未完成全部习题的现象。在班级2则基本不存在此类现象,习题的准时上交率在99%左右,同时,习题的完成率也显著提高。

  2学习效果

  课程的考核由平时成绩(习题)10%,闭卷考试(70%)和实验成绩(20%,包括实验预习、操作和实验报告评价)三部分形成。在试题难度与评分标准与班级1接近的现状下,班级2学生的考试成绩有了显著提高,其中70分的闭卷考试成绩从平均52.7分增加为60.4分。同时,学生的实验课成绩也从平均17.3分提高到18.0分,平时成绩平均分从8.4增加为9.6。因为平时成绩上限为10分,同时获得课堂表现加分的学生平时成绩普遍较好,因此,由课堂加分影响的学生成绩仅影响少数几名学生平时成绩的1~2分。由此看出,平时成绩平均分从8.4到9.6的增加主要来自于大部分学生在课后作业的完成率和准确率方面的提高。闭卷考试成绩的显著提高也说明班级2的课堂纪律要求与课堂激励机制对学生课堂专注度和知识点的掌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从学生的总成绩分布柱状图(图1)看出,班级2的学生总成绩分布比班级1的学生总成绩分布明显向高分段移动。由此可以看出班级2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显著提高。

  3分析讨论

  从以上对比的结果可以看出,相较于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在大学本科教学中采用比较严格的课堂纪律要求并不会显著导致学生的抵触情绪,从而导致沉闷的课堂气氛。从两个班级授课过程中学生的课堂表现可以看出,在使用相对比较严格的课堂纪律要求之后,如果采用适当的课堂激励机制,可以保持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专注度,仍然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授课效果。课堂纪律在外界约束下的显著改善也说明目前我国大学本科生在自我行为的调控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由教师进行提醒和督促。怎样保持我国本科学生在课程学习、特别是一些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仍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真虹.中美大学课堂教学比较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xx,23(2):106-111.

  [2]李迎春,等.借鉴美国教育模式改革药物分析教学的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xx,32(18):34-35.

  [3]黄全愈.美式校园(素质教育在美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大学化学论文7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科教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专业知识传输,而是对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化学学科作为一门中心科学与应用型科学,与物理学、材料学、生命科学等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已成为许多高校非化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大学化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必需的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运用化学的理论、观点、方法审视公众关注的材料、能源、环境保护、生命科学、国防、医药卫生、资源利用等热点问题。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加强大学化学课程教育,培养具有一定化学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学生是非常必要的。它顺应了教学改革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拓宽学生的人生发展道路。

  而《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而漫长的过程,如何尽可能的调动所有有益教学的因素,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服务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在此背景下,许多高校针对《大学化学》课程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包括从教学内容、考试模式、活力课堂建设和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的教学改革,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本文将针对我校材料专业的《大学化学》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等特点,结合多年的高校一线教师的授课经验,就大学化学课程设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教学思考,浅谈如何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大学化学》课程教学质量。

  二、前沿问题

  大学化学是一门中心性和实用性的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基础课,是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课程。国内各高校根据不同的非化学专业的需要开设的基础化学课程也各不相同。主要有大学化学(或普通化学、应用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及相关实验课程等。因此《大学化学》这类课程的开设目的,并不是培养化学家,而是旨在使相关专业的学生对化学学科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初步掌握化学领域内必需的基础知识,为后续课程和各自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与化学专业的化学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授课对象的专业背景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和调整,使其能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到所学内容能为其所用,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既要掌握丰富的化学科学知识,涉猎有关化学的前沿领域和历史动态,掌握与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有关的各专业学科的相关知识,学习任务相对教重。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把学生教好,是每位大学化学老师要面对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现有的该课程设置在各大高校中主要是理论课,而无配套实验。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将化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为数不多的途径之一,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实际情况是,大学化学课程学时通常较少,根本无法开展实验教学。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上诸多问题都是现在化学课程开展中的不利方面,因此大学化学课程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学过程的思考

  非化学专业与化学专业的化学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任课教师在进行课堂实践教学时应十分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授课对象的培养目标及专业背景等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和调整。既能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综合提高,又能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提供一定基础。因此面向非化学专业的大学化学课程重点在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注重对整体化学体系的把握和观察,而不是仅局限于某个理论的详尽解释或某一复杂化学问题的计算等,在给学生们提供基础理论知识之时要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及前沿动态。本文认为:“突出重点”、“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践”为达到非化学专业的《大学化学》教学模式改革目标的有效途径。具体内容如下:

  1.突出重点,适当把握及精选《大学化学》教学内容大学化学课程的内容选自四大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内容多、渗透性强,这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对学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外该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可以说它既是一门基本理论学科,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内容上,如果试图全面详尽给学生提供化学各学科基础知识及严谨理论计算,很容易使非化学专业的学生进入一种“云深不知处”的学习状态,对于并非立志从事化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还没领略到化学之美就只被铺天盖地的化学知识给掩埋了,给学生的印象也就成了知识的堆砌。这时何谈学习的乐趣及动力呢?因此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作相应的调整。笔者所处的化学教学是面向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生开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大学化学的基本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包括调整后的内容能使得学生可以整体把握大学化学的学科脉络,但对某些复杂的化学计算部分,比如化学平衡的各种计算,进行了淡化处理,引入前沿科技或应用领域时加强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和联系,介绍一些现代化学的前沿领域或教师本人的科研课题,并适当围绕智能材料、纳米材料、液晶材料、新型陶瓷材料、光电转换材料等新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应用进行阐述。以此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方法是促使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素质的手段,起着导向、中介和内化的作用,不同的课程内容要和相应的教学方法匹配对应,才能相得益彰。近年来各高校通过开展讨论,推行多媒体教学和启发式、讲座式教学,教学效果有所提高。在本人的教学过程中,通常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例如物质结构基础这部分内容较抽象,往往多引用模型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为主。例如元素和化合物性质这部分,因为大多学生高中时学过相关知识,因此可以由学生自学,组织课堂讨论,教师引导答疑。例如表征体系混乱度的“状态函数—熵”时,多延伸举例各种体系从有序到无序的倾向性案例,利用认知心理中用已知经验去理解未知事件的心理行为,帮助学生们快速拉近与新知识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从而深刻理解该部分概念。在教学的同时不要拘泥于原有框架,应鼓励学生有新思想和新见解,培养学生开拓未知领域的兴趣,也有利于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3.注重实践,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创新技能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学科的魅力在于其生动及复杂多变,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及生动感。通过实验可以把书本学习中的复杂科学理论和严谨的化学语言进行生动再现及验证,同时实验过程也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动手机会。具体实施中,应增加该类课程中的实验学时,利用各自学校的化学实验室为学生们提供实验条件。相应设计配套实验内容,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开放性实验。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面向全体学生开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加深对理论教学的理解。开放性试验面向部分学生开放,主要形式以学生自学和独立实验为主、教师辅导为辅,鼓励他们勇于探索与创新,主要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于非化学专业学生们来说,受条件制约,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做。但实验教学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改变教学模式,带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改变传统教学内容中封闭被动的模式,向开放型、主动性模式转变,都具有极大的作用。

  四、小结

  对于非化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大学化学是作为一门专业方面的基础课程,讲授的内容虽然和中学化学内容有部分重叠,但更深入全面和复杂,并且要为后续的各类专业课程,比如无机非金属材料、功能材料、材料工艺基础、晶体学、复合材料等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又起着对学生的大学学习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大学化学作为大学新生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及专业热情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如何有效的从课程模式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从而提高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把学生教好,是每位大学化学老师要面对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化学论文8

  论文题目:大学有机化学实验课堂教学方法探究

  摘要:本文对大学有机化学实验的“三层次”递进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针对“三层次”的实验内容:基础规范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探索性实验,分别设计了“问题引领互动式”、“任务导向参与式”、“专题研讨探究式”三种实验教学方法模型,该方法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实验教学;“三层次”方法;设计

  实验教学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因此,探索高校实验教学模式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验、自主创新(“三自主”)能力是高校实验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1-2]。有机化学实验是化学、化工及其他近化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近年来,浙江工业大学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在基础化学实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对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内容重新进行了规划设计,构建了实验内容的三个层次,即:基础规范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探索性实验;在教学方法上不同内容采用不同方法,形成了“三层次”递进式的教学特色,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培养学生“三自主”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充分发挥了作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一、有机化学实验“三层次”递进式实验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

  有机化学实验开设的时间多数高校是在大学一、二年级,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大学低年级)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课题组把有机化学实验内容划分为基础规范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探索性实验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实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三层次”递进式实验教学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第一层次为基础规范性实验,是学生学好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科研素养以及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的关键。第二层次为综合设计性实验,是训练、巩固学生基本操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实验能力的过程;第三层次为研究探索性实验,是拓展思路、提高科研素质、培育创新意识、锻炼创新能力的过程。

  二、“三层次”递进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分层设计

  课题组以培养学生“三自主”能力为目标,围绕有机化学实验“三层次”的内容,探索设计了三种教学方法。基础规范性实验采用“问题引领互动式”教学,意在调动学生的思维,侧重培养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自主学习能力;综合设计性实验采用“任务导向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验能力;研究探索性实验采用“专题研讨探究式”教学,以科研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创新能力。

  1.基础规范性实验———问题引领互动式教学。

  有机化学基础规范性实验包括有机化学基本操作和基础实验,目的是强化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夯实基础。采用问题引领互动式教学,主要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完成:

  第一,实验前教师要针对每个实验内容,围绕教学目标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并拟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实验预习效果。

  第二,教师要在实验课堂上启发学生思路,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争论;学生在互动讨论问题的同时,思维得到拓展;对实验的内容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为动手操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第三,教师总结点评,学生梳理思路,得出结论。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思路清晰,错误率大大降低,同时,也会及时发现实验中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勤动脑、善思考、细观察的良好实验习惯。以上过程可由图2模型设计展示出来。

  2.综合设计性实验———任务导向参与式教学。

  在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三自主”能力,必须在实验课堂上为他们创造必要的条件,让学生通过亲自设计实验、参与实验,培养他们独特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3]。有机化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是一些经典的、有代表性的合成实验,目的是在加强合成实验训练的同时,增强学生综合实验能力。任务导向参与式教学是一种以具体教学内容作为任务,实验前教师要将任务分解,学生以团队的方式参与到实验的设计、讲解、操作、讨论、成绩评定等各个环节,这种角色互换的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生的自信心都会大幅提升,同时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也会明显增强,创新意识提高[4]。由于该方法由学生团队和教师共同完成,因此,在学期初,教师需要向学生公布实验教学任务,并组建团队,一般5~6人为一个团队。该教学过程设计模型如图3所示。

  3.研究探索性实验———专题研讨探究式教学。

  研究探索性实验是在基础规范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基础上开设的。该实验集“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为一体,以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并兼顾实验内容与实践的联系,可以为学生今后就业和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专题研讨探究式教学,是学生根据某一专题的目的要求,查阅文献,研究讨论,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对实验方法、步骤、仪器等进行设计并实施,最后分析、讨论,评价其结果,是“科学探究式”的学习。主要经过实验准备、开题报告、过程探索、拓展延伸四个阶段。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学会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步骤,自己选择实验仪器,自己操作实验全过程;发现问题,自己解决;实验结束,每组同学完成一篇科研论文式的“小论文”,并写一篇实验感想。这一过程将科研思维方式和方法引入教学,提高学生综合利用已有知识不断创新的科研素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该教学过程的设计如图4所示。

  “三层次”递进式的实验教学,经过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的实验研究,教学成效显著,但“教无定法”,只有不断地改进、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实验课堂教学质量。

大学化学论文9

  前言

  思维属于人脑对周边客观事物的概括以及间接的反应。一般情况下,思维包含综合、概括、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等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目的就是让学生把握物质的变化和规律,最終让其能够正确认识物质的变化规律。

  1.应用归类比较法来培养学生认识物质性质以及化学反应的能力

  比较就是将客观事物之间的共同点以及差异进行确定的方法,而归类就是将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以及外部特征进行分类的方法。而比较属于归类的基本条件,归类属于比较的主要依据,二者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比较以及归类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学生全面了解以及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并且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同类物质和同类反应之间的共性和个性的特点。

  例如,在讲解过氧化物和钠的氧化物时,可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过氧化钠固体和氧化钠固体。首先让学生观察两种固体的状态和颜色,并做好记录。随后,用胶头滴管分别往两支试管滴入相同量的水,再用带有火星的小木条插入试管,检查哪一支试管中的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随后,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毫升水,并且加入相同滴数的酚酞试液震荡,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上述实验主要是探究过氧化钠和氧化钠之间的共性和个性,该实验得出的结论为:

  共同点:两种物质均属于金属氧化物,两种物质都可以和水反生反应成氢氧化钠。

  不同点:过氧化钠的颜色为淡黄色,氧化钠的颜色为白色;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还能够生成氧气;过氧化钠接触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生成氧气。

  通过对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比较和归类,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了解两种氧化物的性质,进而让学生明白共性存在于个性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2.通过设问、解惑以及推理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辩证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需要应用唯物辩证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以及推理,而逻辑思维则以正确的判断以及概念作为主要依据。由此可知,想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就需要加强概念方面教学的力度。

  例如,在色谱教学的过程中,可将色谱的定义总结归纳为“色谱属于一个分离的过程,色谱主要是利用不相同的组分在相互不溶和相对运动中的两相,也就是相对运动流动相和相对静止固定相中的吸附力、离子交换的能力、分子大小以及分配系数等差别,在经过多次质量交换之后,从而让不相同组分进行分离”,通常学生对色谱的熟悉度较低,因此对于较长的定义更是无法理解。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色谱相对典型的例子(传统柱色谱法分离植物色素)。学生可自行假想在做植物色素实验,将碳酸钙置入玻璃柱内,随后将植物色素溶液倒进玻璃柱内,再向玻璃柱倒入石油醚,随后即可看到色素溶液出现分层现象。教师可向学生讲解色素分离的过程就是色谱分离,其中使用的石油醚就是流动相,而碳酸钙就是相对静止固定相,而植物色素溶液就是不同组分样品,使用的玻璃柱就是色谱柱。随后可向学生进行提问,石油醚和碳酸钙的作用是什么,实验中使用的物品是唯一的选择吗等。如此一来,学生能够对该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能力,使其对学习产生兴趣。

  3.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思考起源于疑惑,没有问题就不会出现思考,思考都是以解决问题作为起点。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化学教师需要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者是具有质疑性的问题,为学生建立较为新颖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让学生通过深刻的思考、判断、分析和比较来掌握知识。

  4.应用多种方式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4.1分析比较思维训练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增加新知识和新概念,吸收的知识既存在区别又存在联系。例如,滴定管、量筒、容量瓶,其均属于容量仪器,它们均能够量出液体的体积,导致学生在使用这些容量仪器时很容易会出现混淆。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这些容量仪器的容量范围、形状、刻度规格等进行细致的比较,让学生弄清楚何时使用何种容量仪器。让学生对易混淆知识进行思考和比较,将知识点之间易误导的地方指出,对混淆原因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正确掌握知识的精髓,从而提升学生思路的清晰度,并且提升学生对问题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4.2整体思维

  整体思维主要是指思维的高度、宽度等。化学属于基础学科,该门学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保护、工业、农业以及国防等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时刻将实际生活和理论知识进行结合。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时,结合实际生活向学生介绍温室效应;在学习卤化银时,向学生介绍变色镜的化学原理;在学习乙酸时,向学生介绍中医采用食醋医治感冒等。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进行讲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并且能够提升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5.小结

  综上所述,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养成独立思考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大学化学论文10

  大学化学实验作为一般高校化学类各专业的基础性实验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我们应高度重视大学化学实验的开设、教学运行与监督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大学化学实验教学运行中所涉及的环节比较多,主要包括实验实验内容的甄选,实验教学方法的运用,实验教学手段的采用,实验过程的质量监控,实验结果与效果的评价,学生实验能力与创造力的具体培养,创新知识的灌输与创新思维的培训,实验指导教师的遴选与考核,实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实验仪器设备的配置及高效使用,实验运行管理制度的发挥等。这些环节中的每一种运行的优劣都会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学院作为一所省属地方本科高校,把人才培养质量一直视为办学的生命线。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目前已有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以及高分子材料工程5个专业。尽管面临不同的专业,自20xx年以来我们对5个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进行了统一安排,即5个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完全一致。这样做,有利于实验教学资源的充分发挥和教学的统一管理。但是,这种一致化亦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这是因为,专业的不同,人才培养的目标层次和培养内涵大有不同。考虑到不同专业的特点,我们拟在未来几年里对大学化学基础化学实验进行实质性调整,并在现有实验教学运行机制的基础上进行探索与实践,将采用更加高效的教学运行机制,大力提升教学质量水平。

  1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功能与运行机制

  大学化学实验的基本功能无外乎以下四个方面:(1)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2)专业基础技能的训练;(3)专业应用能力的实践;(4)创新和创造能力的锻炼。显然,大学化学实验的功能轴线,即是为本专业的学习打下夯实的实验操作技能基础并获得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再创造的能力。

  围绕大学化学实验的功能轴线,大学化学实验教学运行机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甄选合适的实验教学内容、科学的实验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扎扎实实培养学生化学操作的基本技能。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开设大学化学实验的最基本的目标层次。二是应有科学实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和规范化管理的长效机制,并配置有严格有序的实验教学监督机制。这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必不可少的保障制度。没有严格有效的管理与监督机制,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则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三是实验教学的软、硬件建设及功能发挥。其中,“软件”主要指的是大学化学实验课程的动态发展、课程运行的科学管理、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指导教师队伍的发展建设等。“硬件”主要指的是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手段的更新、仪器设备的更新与增加、实验室功能的不断升级等。以上三个方面组成了大学化学实验教学运行机制的有机统一体。其中的每一个方面都至关重要,无论哪一方面得不到充分发展,大学化学实验的教学都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2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深化改革

  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涉及到多个方面和层次。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仔细遴选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达到基本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基本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发展,又要实现学生的知识再创造能力的培训。以淮南师范学院“大学化学实验”课程为例,我们主要开设了以下实验内容:溶液的物质的量和质量摩尔浓度配制与标定,几种常见的重要的无机化合物的制备或提纯,化学热力学、动力学及电化学的一些验证型实验,主族元素IA-VIIA以及1B-VIIB和VIII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验证实验,以及5~6个容量分析和1个重量分析等常规实验。此外还选用了“混合阴离子分离与鉴别”、“混合阳离子分离与鉴别”、“日常生活中的化学”、“无机纳米材料的合成与组成分析”、“化学需氧量(COD)值测定”、“常见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测定”、“动植物体中微量元素测定”等实验。这些实验不仅覆盖面广,实验能力培养全面,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常规实验特别是兴趣实验的学习,培养和锻炼了学生査阅资料,实验方案设计,问题分析以及使用大型仪器等诸方面的能力。

  (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高效科学的实验教学方法是“大学化学实验”成功运行的保障。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与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学生实验前按照指导教师的要求进行预习,在课堂上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然后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验,依据实验过程与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并上交。这种教学方式在地方普通高校是比较盛行的。然而,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填鸭式地教,学生机械地学,无法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因而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近几年来,我们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灵活穿插使用,如采用多种方法以激发学生实验学习的内动力和积极性。重点放在以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对理论课程知识体系的消化吸收和再创造的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验证以及不断创新的思维意识和研究能力。不能机械地依赖于理论课程,要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培养和锻炼学生对知识和应用的创新能力。通过不断的教学改革,我们的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3)改革和创新实验管理模式。对大学化学实验管理一直是困扰地方高校化学实验稳步发展的一个瓶颈。我们认为,最困难的应是对实验过程的管理。实验过程包括实验前准备、实验过程以及实验完成后的后续工作等阶段。若实验过程管理不到位,则实验效果很难达到预期要求。对实验过程的管理,可分可分为对学生和实验指导教师两个方面的管理。学生方面的管理主要涉及到实验前的准备、实验过程的监控、实验态度、实验投人和实验创造性等方面的考核与评价等。教师方面,主要涉及到教师对实验教学的投人、创造性劳动、给予学生的指导效果以及实验后的工作等方面的考核与衡量等。我们分别从这两个方面齐抓共管,平等对待。在对学生实验过程的管理中,首先是狠抓实验前的准备检查工作,预习与实验准备+到位的学生不允许进实验室,何时预习、准备充分了才可进行实验。其次是狠抓学生的实验态度、实验认真程度和实验投人量,对敷衍塞责、蒙混过关者予应以严惩。对那些实验投人量大、工作积极又有创造性成果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加分。最后是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创造和研究能力,并积极引导学生不断开发这方面的能力。实验指导教师在实验管理中既是实验的管理者又是被管理的对象。对教师的管理往往要困难和复杂得多。我们不仅呼唤实验指导教师要全身心投人到实验教学工作中去,还要去大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给予学生科学指导以及实验再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师的实验指导效果应纳人到其教学考核和年度考核的考核体系之中。

  (4)更新和改善实验教学手段。在不断增加和更新教学资源的前提下,重点是教学手段更新。实验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需要借助高效可行的教学手段来具体实施。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人手。其一是,改善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配置充足具有现代化功能实验室和配套齐全的实验仪器设备。配置合格胜任的实验教师队伍。其二是,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有效提高学生自学、实验模仿、实验设计、实验创新以及实验结果处理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5)打造一支技术过硬、能力强的实验教师队伍。实验指导教师队伍的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实验教学的质量优劣。而实验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发展则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有几位学院里的实验指导“大师”,我们应先培养几位有影响的实验教师领军人,然后在其带领下逐步加强实验指导教师队伍力量。其次是通过实验教师师资培训,选派中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业或工厂进行专业训练。待其培训归来后,将工厂企业中的先进实验技术及应用技术带人到实验教学中来。另外,我们还要利用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开展青年教师导师制,以加速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最后,学院相关部门还要有明确的大学化学实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充分利用学校有利政策来发展和壮大大学化学实验教师队伍。

  (6)科研融人实验教学。首先,实验指导教师有S标地吸纳一部分学生进人自己的科研团队,让其进行必要的科研素质的培训。然后指导学生申请院校及更高层次的科研课题。学生在完成各项课题的同时,即进行了各种实验能力的培训。其次,鼓励教师将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教学辅助手段或实验项目,真正达到科研带动实验教学的目的。

  3大学化学实验教学运行机制的实践

  为了促使大学化学实验得以有效运行,我们主要从以下儿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1)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整合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发动实验指导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结合学科特点,由每位指导教师提供2~3个实验项目。这些项目不仅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同时应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我们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组对所呈上来的项目经过仔细甄选,最后确定实验教学内容。此外,每学年都要求更新实验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训练,不仅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科学素质,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明确大学化学实验培养目标。在此目标的要求下,制定科学规范的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制度的建设需要有严格和严厉的保障机制。只有严格和严厉的保障机制,才能确保制度的长效机制。在此方面,我们既倍感压力,同时也深知其要害。当然,严格的管理制度的执行往往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不满。在学生层面上,不仅要晓以利害,还要循循善诱,严格要求,最终让学生步人正轨。在实验指导教师方面,不仅要严格要求,层层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还要考察其运行效果。对考核达不到要求的实验指导教师,要求其限期整改。如整改不理想的,则将不再聘为大学化学实验指导教师。

  (3)激发实验教师的教改积极性,不断改革大学化学实验的教学模式和改善教学手段。我们利用学校提供的相关政策,对积极进行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并取得显著成效的教师给予职称晋级加分、教学考核和年度考核优先、教学质量工程申报时给予优先以及与个人收人挂钩等优惠政策。对在实验教学中不断革新教学手段并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的教师要给予物质和荣誉奖励。

  不断提升实验指导教师的整体水平。不仅要求大学化学实验指导教师十分熟悉教学内容,还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顺利地让学生进行掌握。这就要求实验指导教师不仅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不断进行教学科学研究。我们要求实验指导教师都要不断从事教学与科学研究,每位教师都必须主持或参与各级教学和科学研究项目。此外,我们还不断创造各种便利条件,让一些实验指导教师到一些企业或工厂进行顶岗学习,然后将其所学引人到实验教学中来,以扩展学生的视野。

  (5)不断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通过各种“软”、“硬”件建设,不断地创造条件,以改善现有的实验教学条件。不仅要求实验仪器设备要充裕,宽敞先进的功能实验室,还必须有充足的开放实验室和实验基地,让学生在完成正常的实验之外能进行能力巩固、实验创新和应用开发研究。

  总之,大学化学实验虽然是化学类各专业的基础实验,但其作用不仅是基础性的,也是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运行切不可等闲视之。各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制定出完善的大学化学实验教学运行机制,并进行严格的实践。让学生在进行大学化学实验学习阶段即进人专业学习角色,为其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化学论文11

  大学化学不仅是化学化工专业的基础课,同时也是材料、环境、机械、地质、食品、医学、海洋工程等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它不仅阐述了化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也对上述概念和原理在工程材料、生物医疗、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与治理,以及日常生活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紧密关联。与此同时,大学化学在目前仍然是许多专业必修课的基础性课程,对大学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极大地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与理解,因此大学化学课程的学习在整个大学课程学习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尽管如此,目前许多学生对于大学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仍然不尽如人意。

  究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课程理论性强:课程内容包含许多烦琐的公式推导与抽象的化学概念,内容相对枯燥,导致许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2)与高中化学脱节:授课时往往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学生无法从中学化学知识中找到相应的支撑点,容易使学生产生断档的感觉,从而增大了学习难度。

  (3)教学模式单一:“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十分被动,无法有效地与教师交流,更无法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与应用。

  (4)知识结构框架不够清晰:章节学习完成后未该部分知识点进行总结与提炼,使学生无法构建知识结构框架,导致对所学知识点无法进行融会贯通。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在自己大学化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就如何提高大学生学习大学化学效率进行初步探索,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与高中化学相衔接,建立学习大学化学的信心。

  大学化学课程往往开设在大一年级的第一学期,该时期学生不仅要适应全新的大学生活,而且还要适应高中教学与大学教学的教学进度上巨大差异;加之大学化学课程理论性强、公式繁多,若此时在大学化学教学中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断档的感觉,无法找到他们心中的化学基础支撑点。久而久之,学生对大学化学学习的信心将逐渐丧失,甚至到最后会出现一种“不求甚解、只求及格”的状态。

  事实上,大学化学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高中化学知识基础上的,可以说大多大学化学的知识点是对高中化学的深化与推广。因此,当学生们翻阅教材后的第一感觉就是“似曾相似”,但是当他们继续细看后又会发现其中的知识点较高中化学要抽象得多、复杂得多,出现一种不知从何下手的感觉。针对该现象,授课教师必须要思考如何将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中类似的知识点顺畅地衔接起来。

  例如,学生在高中化学中学习了吕·查德里原理,学会了对化学反应平衡的移动的定性判断,而在大学化学中的化学反应基本原理这一章节对该知识点进行了深化,要求学生不仅要判断反应平衡移动的方向,而且还要掌握定量计算平衡移动到了哪个程度。在阐述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应该首先复习吕·查德里原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唤起该知识点的回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高中未掌握该知识的学生进行一个补充学习,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随后教师才可以引出吕·查德里原理成立的热力学理论依据,分析反应平衡与吉布斯函数变、反应熵、标准平衡常数间的热力学关系,并用公式进行逐步推导。在经历上述步骤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感觉也不会突兀。

  总之,将大学化学与高中化学进行适当的衔接不仅可以逐渐建立学生学习大学化学的信心,甚至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激发大学化学学习兴趣。

  大学化学这门课程涉及了许多公式推导与抽象概念,容易使学生产生困难感、枯燥感与厌倦感,从而恶化大学化学学习效率。笔者曾在课堂上发现,凡是讲到一点社会热点问题时,学生的兴致颇高,但是一讲到烦琐的公式推导、理论计算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就逐渐下降了。如果整节课一直在传授理论性知识的话,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很低。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尽可能将讲授的理论知识与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与科技前沿相结合起,激发大学生学习大学化学的兴趣。例如,在讲述电化学这章节内容时,可以将环境能源与海洋防腐与电化学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目前,国内许多城市正经受着雾霾的侵袭,而雾霾的形成与汽车尾气的排放有较大的关系。如果采用燃料电池来取代目前的柴油或汽油动力,可有效地解决汽车尾气排放问题,同时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新能源还可以成功地替代石油这类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燃料电池的应用前景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通过燃料电池又可引出原电池装置以及其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并进一步引申到电极电势、电动势的求解。电化学知识还可以跟海洋防腐紧密结合起来,包括利用电解生成金属氧化物保护膜来隔绝氧气与水汽,从而起到防腐蚀的作用,另外还可以使用阴极保护法、牺牲阳极法等电化学措施对海洋浪花飞溅区钢构进行很好的保护。在配位化合物学习中,可以将王水为什么能溶解金、铂等贵金属的原理与配位化合物理论相结合起来,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推动学生加深对配位化学物理论的理解。通过上述等串联,学生在学习大学化学这么课程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单调,学习积极性也将显著增强。

  总之,在大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经常强调化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展示化学令人振奋的发展前景,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和强烈的探索精神。

  三、增强师生互动,夯实学生的大学化学知识基础。

  在课堂中讲述社会热点问题与科技前沿问题,容易吸引学生的目光,但是大学化学课程是基础课,不是前沿讲座型课程,因此在适当吸引学生眼球的同时,还必须要将基础知识阐述明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笔者发现在课堂教学中,一些学生对某些知识点明明只是一知半解,却不会主动提出问题以求透彻地理解这些知识点。这就需要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反馈,甚至要加强学生的反馈。

  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与难点,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解决。例如在课堂上可以抛出这么一个问题,升高温度或增加体系压力会让反应平衡如何移动,标准平衡常数、正逆反应速率与正逆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讨论完成后,教师要对各组的主要结论与观点进行提取与总结,然后进行对比、分析,如果说结论错,应该进一步分析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通过这个讨论过程,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程度明显加大,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明显加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相应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小组讨论获取的知识,会让学生增强大学化学学习的成就感。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应采用多种形式,加大学生的参与度,同样能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梳理章节主线条,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

  大学化学理论性强,知识点多,因此在每章节学习后必须要进行适当总结与归类,否则在一定时间后非常容易遗忘或者混淆。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在每章结束后对整个章节的内容进行系统地梳理,提炼出知识主线条,然后围绕主线理清各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便于学生加深理解,并进一步构建知识结构框架,使学生能够对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不用强行记忆就能掌握整个章节的知识点。例如,学生普遍反映化学反应平衡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强、公式推导复杂,是大学化学中较难学习的一部分内容。

  事实上这部分的内容总结起来主要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

  (1)反应能否进行?

  (2)如果可以进行,能够反应到哪个程度?判断反应能否进行,主要看反应的摩尔吉布斯函数变ΔrGm是否小于0。

  而ΔrGm可由以下式子计算,ΔrGm=ΔrGθm +RTlnQ(式1),其中ΔrGθm 为反应的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变(由标准态下反应的焓变与熵变计算得到),Q为反应商,R为气体摩尔常数,T为温度。若ΔrGm小于0,则反应向正方向进行。若要判断反应进行的程度,则要具体计算反应的平衡常数。当反应达到平衡时(ΔrGm等于0),此时标准平衡常数Kθ等于Q,根据式1可得lnKθ=-ΔrGθm /RT(式2)。由式2即可计算出反应的平衡常数,并可进一步计算出反应平衡时的转化率。同时由式1与式2可进一步得到:ΔrGm=RTlnQKθ(式3),根据此式,只要比较Q与Kθ的大小即可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通过上述关系的梳理,学生只要理解上述主线条与逻辑关系,就可比较完整地掌握反应平衡这块内容。

  总之,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及时梳理知识主线,便于学生尽快地将复杂的公式、抽象的理论进行消化、吸收,并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五、结语大学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整个大学知识结构的构建也将至关重要。

  因此,提升大学化学的学习效率颇具意义。鉴于大学化学的课程特点与上述分析,增强师生互动是教好大学化学这门课程的前提与基础。在互动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互动中不断强化课程基础知识与核心内容的学习,不断梳理各个章节的知识主线,才有利于学生不断地提升大学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效率。学生的学习效率上去了,我们教师最终追求的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提升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谈。

大学化学论文12

  1开设大学化学综合实验的意义

  通过各分支学科的有机结合与渗透,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我国高等化学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沿用“专业化、专门化”的“窄、专、深”课程体系,化学实验的目的重在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技能的训练,人为地消弱了化学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渗透,学生综合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严重制约了高素质化学人才的培养。为了打破传统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旧模式,建立以创新能力培养渐进发展的新模式,各高校教师进行了深化教育改革的研究工作,编写了好多综合化学实验的书籍,发表了大量综合化学实验的论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4-9]。综合化学实验的内容大多来自于教师科研项目成果,学生通过综合实验领悟到科学探索和研究的方法,使得学生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2开设大学化学综合实验的条件

  大学化学综合实验是完成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之后,在化学学科层面对化学知识、实验方法综合运用的一门实验课程,是高等教育本科基本实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在掌握基础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该类实验。教师在整个实验实施过程中起到引导和解惑的作用。引导学生按照实验题目准备必要的实验仪器和试剂,教会学生科技文献的查阅方法,让学生参阅参考文献列出实验的详细步骤,培养学生连接单元操作、设计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综合实验,拓展学生的科研思路,提高其科研工作能力。

  3大学化学综合实验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本实验以有机合成、分光光度法测定无机金属离子为主线,辅以物理化学中表面张力的测定及临界胶束浓度(CMC)的确定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1实验目的

  (1)学习和掌握有机化学实验中水杨基荧光酮的合成方法。(2)巩固物理化学实验中表面张力的测定方法及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CMC)的确定方法。(3)掌握分析化学实验中分光光度法测定金属离子含量的原理及方法。

  3.2实验仪器与试剂

  仪器:电动搅拌器、三口烧瓶、回流冷凝器、加热套、721型(或722S型)分光光度计、pHS-3C型酸度仪。试剂:对苯二酚、乙酸酐、浓硫酸、无水乙醇、重铬酸钾、水杨醛。钼(Ⅵ)标准储备溶液:1mg/mL,准确称取0.1500g光谱纯MoO3于100mL烧杯中,加入10mL10%的氢氧化钠溶解,移入1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使用时逐级稀释为1.00μg/mL的标准工作溶液;水杨基荧光酮(SAF):0.001mol/L;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0.02mol/L;pH=1.8的KCl-HCl缓冲溶液。

  3.3实验内容

  (1)无机离子显色剂水杨基荧光酮的合成水杨基荧光酮的中文别名为邻羟基苯基荧光酮,9-(2-羟基苯基)-2,3,7-三羟基-6-荧光酮。水杨基荧光酮以其高灵敏度和较好的选择性被广泛用于铁、铜、锌、钴、钼、铝、锡、锗、钨、锰、锑、铬、钛、铑等金属离子的测定中。在岩石、矿物、药物、食品、环境水等领域的无机离子分析、药物分析以及生化分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水杨基荧光酮按文献[10]由30g(0.12mol)的1,2,3-三乙酰氧基苯溶解在热的400mL50%的乙醇中,滴加20mL浓硫酸,在70~80℃时与8g(0.0655mol)水杨醛反应4h.冷却,在暗处放置二周后,用乙醇重结晶而得。反应方程式如下:(2)水杨基荧光酮与金属离子钼(Ⅵ)的显色反应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选用某种金属离子与水杨基荧光酮进行显色反应。本文仅以与钼(Ⅵ)显色为例说明实验的设计过程。钼的特性和钼工业的发展为钼的分析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为钼的分析研究与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钼的分析方法甚多,其中分光光度法因其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而倍受欢迎。而荧光酮类试剂光度法以其高灵敏度和较好的选择性被广泛用于钼的测定中。

  3.4实验方法

  在25mL容量瓶中,分别加入5.0mL的1.00μg/mL钼(Ⅵ)标准溶液,2.0mLpH=1.8的KCl-HCl缓冲溶液,3.0mL0.001mol/L的水杨基荧光酮(SAF)溶液,2.0mL0.02mol/L的CTMAB表面活性剂,水定容,摇匀,10min后,以试剂空白为参比,用1cm比色皿于最大吸收波长525nm处测定溶液的吸光度。

  3.5结果与讨论

  (1)吸收光谱按照实验方法进行显色,测定有或无表面活性剂存在下相应配合物在不同波长下以相应试剂空白为参比的吸收光谱曲线,绘制吸收光谱,求出两种情况下最大吸收峰所对应的工作波长。探索表面活性剂是否使最大吸收波长发生红移,是否对显色反应起到增敏作用。(2)临界胶束浓度(CMC)与络合物形成的关系探索取一定量的CTMAB溶液按实验方法显色,以试剂作空白参比测量吸光度,并用表面张力仪测定相应CTMAB浓度下显色液的表面张力,得到不同浓度CTMAB溶液的吸光度和表面张力,结果见表1。以CTMAB浓度的对数lgc为横坐标,以对应的吸光度和表面张力γ为纵坐标绘制CTMAB浓度与表面张力(曲线1)和吸光度(曲线2)的关系曲线。从曲线1折点求出此体系中CTMAB的临界胶束浓度(CMC),找出吸光度与表面张力的关系见图1。(3)工作曲线取不同量的钼(Ⅵ)标准工作溶液,按实验方法测定在2.0mLCTMAB存在下的吸光度,绘制工作曲线,求出线性回归方程、表观摩尔吸光系数及25mL溶液中钼(Ⅵ)符合比尔定律范围。

  4结语

  本文仅以水杨基荧光酮与钼(Ⅵ)显色为例说明实验的设计过程。本实验建议32学时,其中水杨基荧光酮的合成实验10学时,水杨基荧光酮与金属离子钼(Ⅵ)的部分为10学时,查阅文献、编制实验方案与撰写实验报告等12学时。图1的绘制采用Origin8.0软件来绘制二维图形,方法为选中数据后,点击工具栏中的Plot/Multi-Curve/Double-Y即可。工作曲线的绘制及线性回归方程的获得都可以用Origin8.0软件来完成。其中水杨基荧光酮也可以不用合成,直接用购买的分析纯的试剂与钼(Ⅵ)进行显色反应,探索表面活性剂对显色反应的影响。表面活性剂还可以选用常用的溴化十六烷基吡啶、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等进行增敏研究。水杨基荧光酮法测定锌、钴等其它金属离子可参阅相关文献自行设计实验方法。

大学化学论文13

  一、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化学课程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注重理论常识以及操作技能的训练,并完全依靠于化学课程的理论内容。目前,课堂上通常以讲解大量理论论证为主,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难以提高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造成课堂学习效率低下。近20年来,虽然部分学校已经将化学课程列为必修课,但是课时不断被压缩和缩减,同时,化学教材的种类十分繁多和复杂,大部分化学课程主要是以学科为中心,理论科目占据十分重要的比重,但是联系现代实际内容较少,部分内容过于陈旧,影响学生对于化学科目的学习兴趣。根据目前的情况而言,化学教学的实验教学是化学教育的有效形式,化学实验教学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好的获取化学常识和反应规律,同时,还能够增加学生获取理论常识的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化学教学的改革对策

  1、操作能力的培养

  化学课程的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注重非化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操作水平,充分使得学生认识到化学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就目前化学教材而言,需要强化学生对于各种化学实验的操作技能,如:规范学生提取试剂的方式和原则。在使用试管、容器以及滴管等方面,严格要求学生提取试剂的称量、提纯、蒸馏以及回流等操作流程。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化学操作习惯,学会书写不同类型的化学实验和报告。在无机化学的实验过程中,老师首先需要示范实际的操作原则和理论,随后将学生分为学习小组,要求学生进行分组操作,同时,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和协助完成,能够及时纠正错误操作手段,加深对于化学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并强化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实验操作流程图的相关资料悬挂在教室墙壁上,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刻记忆实验操作的相关流程。

  2、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于化学课程产生浓郁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课堂的学习过程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化学实验课作为一门具有真实性和生动性的学科,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学生在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按照教材内容以及老师的指导进行实验操作,并未作出充分的头脑思考,便能够顺利完成实验操作。这样并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因此,需要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操作为:首先,加强学生的课外学习。老师通过挑选与教学内容存在密切关联的趣味实验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并为学生演示化学实验,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氯化钠的提纯实验教学过程中,利于纯化的实验展现“烧不断的线”的神奇理论,其实验原理是通过使用饱和的盐水,使得沉入在水中的鸡蛋漂浮起来;而棉线经过盐水的长时间浸泡处理后,利用熔点较高的食盐在棉线燃烧的情况下,确保棉线的形状并未发生任何变化,并不会发生断裂。这样趣味性的化学实验,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中了解有关化学实验的相关常识,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化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其次,选取与现实生活贴近的试验活动。例如:水蒸气蒸馏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茴香和桂皮,利用水蒸气蒸馏出具有浓郁香气的挥发油,通过日常生活较为常见的方式加工出实验材料,这样不仅能够指导学生学会实验操作,还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3、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是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机械化教学模式,严重遏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重点和难点全部由课堂教学所完成,而学生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现象:一是部分学生并未做好课前预习。书写的预习报告完全是表面文字,在老师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技巧的过程中,难以集中注意力仔细听讲,进而导致实验装置的安全出现错误,甚至不知如何下手;二是部分学生过于强调化学实验的快速完成,并不知道化学实验的每一操作步骤,遇到操作困难直接寻求老师帮助。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不良现象,需要加强学生的课前预习和启发教学,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实验预习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和关键,同时,也是促进学生主动的一种有效途径。为了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老师可以通过将化学实验的相关视频和PPT课件放置到校园网上,并在课件中提出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和难点内容,指导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认真思考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法。例如:在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大部分实验需要借助多种设备和仪器。如:分馏、蒸馏以及水蒸气蒸馏等,老师在讲课前,为学生留出装置实验仪器和设备的时间,老师不仅能够在此时间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还能够在讲解实验的过程中将重点和难点问题一一指出,学生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类似问题,能够格外注意,进而加深学生的记忆和印象,因此,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除此之外,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模式,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老师在巡视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对于出现问题的学生需要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进而强化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互动的教学方式能够确保学生具备充分的思考空间和学习环境,不仅能够使得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化学实验,同时,还能够将理论知识充分融入到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于理论实践的理解和记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化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严谨的科学态度,利用趣味的化学实验,加强学生化学实验的操作能力和技巧,才能够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化学论文14

  很多的科学原创工作不是靠逻辑思维得到的,而是一种顿悟,是一种触类旁通。

  每个人的知识储备都应该是四面体,如工程师除了工程方面的技能,还需要科学、人文和艺术的支撑。所以,一个聪明的人不见得就能创新创造。创新能力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后天培养的。培养年轻人创新的素质要从创新教育开始,引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素质。

  现在的教育,其目的已经不像韩愈在《师说》里讲的“传道授业解惑”,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学校不可能传授所有的知识,所有人都需要终身学习。

  那么,大学不以传授知识为第一要务,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创新的能力,包括好奇心、激情、思维方式、想象力,联想力、思辩力、坚持的能力等。

  一个人广泛的知识储备会为未来的创新创造储备能量。大学生也需要不断科普,使自己的知识更广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和科学创新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刘兴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长白山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分布区,是集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等多种生态功能于一体的重要生态功能区。然而,近年来,围绕长白山所开展的旅游活动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导致一些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对野生动物造成一定影响。随着人口增多和工农业发展,大多数沼泽湿地已被开垦为稻田,使各类沼泽湿地面积减少70%以上。

  目前,长白山生态保护的体制机制仍需完善。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区管理模式,将长白山生态保护分为保护区、保护规划指导区及大长白山区3个区域,适当扩大保护区面积,强化保护规划指导区的生态保护,加强大长白山区生态保护的协同合作;其次,加快推动长白山周边林业企业绿色转型,鼓励不破坏森林植被的前提下发展绿色生态产品,将保护区外围林业企业人员进行分流安置。对长白山旅游区内的旅游资源和项目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开发和管理;再次,坚持矿泉水资源“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在矿泉水资源开发活动中,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重要矿泉水水源地由政府负责规划保护,防止在矿泉水资源开发活动中造成资源的污染和破坏。

  尹伟伦(中国工程院院士、森林培育学家)

  目前,我国人均农业耕地不足1.3亩,相当于美国的1/6、阿根廷的1/9、加拿大的1/14。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我国耕地数量减少趋势难以逆转。

  过去60年间,我国化肥施用急剧增长,有机肥施用几乎降至零点。缺少有机肥导致化肥增、产量退、地力衰、污染重。同时,我国每年农药用量约为180万吨,受农药污染耕地有1300?1600万公顷,占全国耕地10%以上。化学农药过量使用,但有效利用率不足30%,造成土壤有机污染严重,且导致食品中的有害残留。

  为此,建议从政策、技术、经济路径保护土壤环境。尽快启动耕地质量保护立法,开展耕地质量和农田环境质量普查,建立耕地质量和土壤污染监测网络体系,根据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需求制定国家土壤保护区划,颁布食用农产品和土壤环境中各种污染物的环境质量标准,强化耕地质量提升与土壤污染防控的科技支撑,加大有机肥的资源化利用,改良中低产田和提高土壤基础地力,强化修复病原土壤技术途径与配套措施。

  卢耀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

  科普工作应该和传统文化的传承相结合。科学普及使得全民的科学素质得到提高,让一般的老百姓也能对自然有科学的认识,这对传统文化来说,也是一个激浊扬清的过程。

  首先,文化是发展科技的重要基础。我国文化史和科技史都很悠久,在《尚书》《尔雅》《易经》等文化典籍中,就涉及风雷雨等自然科学现象。古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当时的人们用科学来解决民生问题,比如中国的四大发明,即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1942年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总结出来,体现了国际上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认同。同时,四大发明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其次,文化丰富的内涵为科技发展提供养分。文化的发展给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想象。比如中国的古代小说《封神榜》,体现了我国民间科学的幻想,千里眼和顺风耳,实际上后来這些“幻想”之光慢慢照进现实,千里眼可以联系到望远镜,还有遥感卫星。顺风耳就可联系到现代的手机。原先古人只是有些想象,但科学的发展使得这些文学的想象慢慢变成现实。

  再次,科技和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两个轮子。文化和科技相融合,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动力。只有科学技术这一个轮子,社会也可以发展,但容易偏移,两个轮子就可以更好地推动社会向前进步。比如,现在汶川地区很快就重建起来,除了技术进步,还跟中华民族有不屈不挠的传统信念有关。这种传统文化的信念,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前进动力,也会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大学化学论文15

  一、微课程在大学化学中应用的原则和要求

  1.微课程在大学化学中应用的原则

  (1)情境原则。在微课程中会出现文字音乐PPT等元素,因此对学生来讲就会有学习距离感。同时,微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设计,不能使学生感到有内容的距离感。因此,在制作视频的时候要考虑情境的设计,不仅要使学生有学习对话的情境感受,还要对学习内容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对于微课程来说,以学生为中心是其本身的一个教学优势。对于大学化学来讲,要求教师将课程录制前的内容选择设计、课程录制时的语言文字、实验过程等相关视频和内容都应用到微课中去,并结合学生的感受和要求去具体设计制作和应用微课程。

  (3)实用原则。大学化学教学中运用微课程的设计,注重内容选择的情境性,即创设具体的实验情境,为学生构建一个相对真实的课堂环境,使大学化学具有更强的实用性。

  2.微课程在大学化学中应用的具体要求

  学习对象需求分析,是微课程应用到大学化学中的基本前提。首先,要对微课程的对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并尽量在微课程的设计制作中去满足这些需求,这样才能使微课程收到一个良好的效果。其次,在学习内容上进行选择设计,前期除了对于学习对象有基本的把握外,还需要对具体的学习内容有选择和设计。最后,考虑到一般的课程学习的要求,还要结合微课程的微型特点和大学化学的矛盾,集中筛选一个教学重点、灵活把控教学时间、创设实际教学情境。

  二、微课程在大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微课程已成功用于中小学和研究生阶段教学。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小学课堂知识点单一、明确,利用微课程特征既能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老师还能在短时间完成教学任务。而微课程成功用于研究生教学,主要跟研究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分不开。研究生课程课时少,每课时知识容量却非常大,若单凭微课程单一的知识点完全不能满足教与学。以微课程为核心内容的更多知识需要学生自觉主动学习,只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能通过微课程涉及知识点不断放大拓展,从而完整的理解掌握整个课程的知识体系。

  大学专业基础课课堂知识量与中小学不同,知识点多,信息量大,数分钟的微课程很难覆盖教学内容。而与研究生相比,大学生自学能力还处于培养阶段,学习过程更依赖于老师的引导。然而传统的授课方式枯燥乏味,让更多地学生处于“被学习”的境地。如何利用灵活生动的微课程改善大学化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被学习”到“主动学习”,将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我认为将微课程用于大学化学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将授课内容凝练成数分钟微课程

  尽管一节常规课的内容或者一个章节的知识点多尔繁杂,但通常我们都可以将其凝练成1~5张动画PPT或者几分钟的音频录音。我们不能依赖于它替代正常授课,可以将其作为授课内容的一部分。这种微课程最大优点可以用于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由于这种形式的微课程涵盖的知识点全面,如果学生能在课前做些预习,那么正常上课时师生有更多的时间互动,对知识点深入拓展,达到良好的授课目的。

  2.将与理论知识相关领域的应用制作成微课程

  有机化学理论或机理相关知识多与微观结构相关,学生初次接触时总是很难理解,更有甚者认为这些看不见摸不着,又缺乏逻辑思维的理论学习有何用处。殊不知对有机物的认识都是从微观结构开始,而有机化学产品的合成也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得以实现。大学有机化学理论学习是有机化学重要内容之一。例如亲和取代反应机理(SN2/SN1)涉及构型问题。很多同学不理解构型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而理解反应产生的构型变化也没有实际意义。从事有机化学研究工作特别是药物研究的都知道,有机化合物的构型不同,其旋光性也是不同的,就意味着同一种化合物的左旋体和右旋体生理特性不一样,有的可以用来治病,有的对病毫无效果。关于反应引起的构型变化在指导医药合成上十分关键。介于以上的案例,我们老师就可以利用微课程的特征,来引导学习。制作一节具有左旋体右旋体药物的应用实例,通过告知学生左旋体右旋体之所以药物特性不同,主要跟其构型有关,而不同的构型可通过SN2/SN1反应得到。这样一来,把原本机械接受型的学习方式转变为意义接受型方式,让学生觉得这些枯燥无味的反应机理原来是非常有用的。将应用实例制作成微课程,实质是抓住学生好奇和学以致用的心理。专业基础课是专业方向十分重要的课程,但往往由于课程内容较为深奥,且相对教条枯燥,因此学生厌学。能够找些知识点对应的应用实例或者相关领域前沿动态,激发学生好奇心并认识其重要性,无疑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将与化学本质相关的有趣的现象制作成微课程

  化学神秘而有趣,一些化学反应会呈现美丽的色彩,会长出规则的晶体,原本不可见的气体会出现有色有型的固体,氧化还原反应能够使灯泡发光。当你把那些有趣的化学现象通过微课程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时,会极大的刺激他们求知欲望,探索化学本质心里会更加强烈,此时再引入相关的知识点,学生接受起来会容易的多。

  三、结语

  微课程凭借其短小精炼、生动形象等特点深得一线教师的青睐,将微课应用于教学中,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微课程教学理念和方法的优势,结合大学化学课程内容和特征,介绍微课程在大学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及其作用。微课程的灵活性可協助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理论与实例相结合,提高学生兴趣,将传统机械接受型学习方式向意义接受型方式转变;其次将化学现象制作成微课程,对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研究型、合作研究型学生极为重要。

【大学化学论文】相关文章:

大学化学论文11-02

大学化学论文范文1500字04-16

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论文08-30

关于大学化学教学发展思考的论文07-16

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探索教育论文08-09

大学化学教学效果与实践论文07-28

中学大学化学实验衔接与实验技能提升论文07-31

信息技术与大学化学传统教学的整合分析论文06-19

大学化学教学问题应用对策分析论文4篇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