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和方法论文

时间:2022-04-15 14:12:08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试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和方法论文(精选5篇)

  现如今,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试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和方法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试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和方法论文(精选5篇)

  试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和方法论文 篇1

  【论文摘要】振兴依靠,教育振兴依靠教师,教师技能提高依靠教学实践和研究,而教师的教学实践和研究都离不开教育科研方法的和引导。本文试就中小及教师的教育科研的意义和方法进行探讨,以便同仁借鉴。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

  什么是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以为武器,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简单地说,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只要能够在工作中发现教育上的问题,并能运用正确的,系统的方法,去求得科学的结论,去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这种活动就称之为教育科研。

  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个目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就是通过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以中小学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探索新形势下新的、未知的教育规律,以便发现中小学教育过程中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正确地指导今后中小学教育的工作,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按照的观点,事物总是前进的、发展的。我们的教育工作,它必将随着、的发展而发展,指导教育运行的规律也必然在丰富、在完善、在发展。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只有联系本职工作认真地、不断地探索,才能培养和造就更多更好的社会劳动者。因此,开展和加强中小学教育科研,对于深化教改,切实搞好九年义务教育工作,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开展和加强教育科研,是深化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改革现行教育中的思想、体制、结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中的已经过时或落后了的东西。而这些方面的改革都亟需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给予正确的回答,提出有效的措施,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开展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这是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提供科学理念依据的源泉,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实践发展的动力。进行教育科研,每一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因此要积极行动起来,发挥主人翁作用,为推进素质教育,做出各自应有的贡献。

  2.开展和加强教育科研,是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我们知道,学校的每一门学科,都涉及到教育科学的理论;每一门学科的教学,都需要教育科学理论去指导。教育是一门,广大中小学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地进行教 改实验,勇于创新,用取得的成果解决教学中的新问题;对学期或学年度所实验的课题或项目应进行书面,找出差距,继续研究。这样边研究,边实践,自编自导自演,既可以优化“教”,也可以优化“学”,既经济快捷,又方便实惠。所以说,教育科研的成果,一旦被广大教师所掌握,就可以变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现实力量。目前许多学校都总结提出了“抓科普、促科研,以科研带教研”等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辽宁盘锦市实验中学,非常重视学校科研组织和科研活动的建设。他们不仅把科研成果通过报刊杂志进行宣传报道,而且还积极主动地把经验丰富的教师派出去巡回讲学、作报告。这样做正是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便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科研理论,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数十年长期坚持,因而成为全国一流中学。该校的科研带头人魏书生,也逐步锻炼成为教育实验改革的专家,全国知名。

  3.开展和加强教育科研,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的需要

  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依靠科技。科技的发展要靠教育。而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也就是说,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育发展的水平。从古今中外教育史的发展看,那些著名的教育家无不是经过教育科研———长期不断的教育实践发展而来的。我国古代的,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等教育教学的理论,并终身为之实践,因而成为历代尊崇的教育思想家。我国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之先生,他的”生活教育”的理论,就是他在数十年教书育人的不断实践中总结创立的。我国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也是在他十多年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边实验、边总结、边研究,才不断取得优秀成果的。……概言之,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广大中小学教师,开展与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紧密联系的教育科研活动,经过选择课题,定向研究,不断总结积累,不仅可使“教”有特色,逐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质和实践能力。可以说,教育科研活动正是造就教育家,造就一大批卓有成效的教育工作者的根本途经;也是提高广大中小教师素质的有效手段。

  4.开展和加强教育科研,是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需要

  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源于教育实践。而教育科研,正是使大量丰富的教育实践(包括教育教学的经验总结和教育科学实验)上升为教育科学理论的必由之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教育科学研究,就没有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得不到发展、完善和提高,怎么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呢!只有广泛开展和加强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才能有效地指导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顺利实施,确保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目标的实现。

  那么,怎样开展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呢?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方面,努力转变观念,树立参与意识,扩大科研组织,充分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积极性。通过加强中小学教育科研专门机构的建设和,集中物力,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科学研究,以推动教改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落实。各学校也可借此开展结合本校实际的科学研究,以促进本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完善和提高。具体方法可采用观察法、法、实验法、总结法等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另一方面,作为教师,直接面对学生,活动于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之中,具有进行教育科研最有利的条件。广大中小学教师,应立足本职,立足自身实际,努力学习,勤奋钻研,注意挖掘和发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联系有关科学理论,开展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动,积极撰写科研论文,逐步提高科研能力,努力使自己退出“教书匠”行列,逐步锻炼跨入到“科研型”甚至“学者型”教师的行列。因为,教师在科研道路上的钻研精神和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正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一个有力因素;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建立在他较高的自身素质和科研水平上的。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树立起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危机感,勇于创新,大胆实践,争创佳绩。切勿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万木苦争春,何患未成林”。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实践出真知,为教育科研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做出应有的贡献。

  试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和方法论文 篇2

  [摘要]中小学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草根性是其最稳定、最本质的原始属性。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草根性具有朴素性、大众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现实中,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散失草根性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学校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素养,培育中小学科研文化,完善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机制,以尊重和保护中小学教育科研草根性。这样,中小学教育科研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真正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乃至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科研;基层科研

  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人们基于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和学校办学实践面临的实际问题,采用恰当的研究方法,创造性地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的一种教育科研活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广大一线教师是“主力军”,课堂是“实验室”,对教育现实进行干预是核心和关键。深入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来自民间和大众的底气,这是中小学教育科研最原始的禀赋,笔者将这种最原始的禀赋称为草根貹。这是中小学教育科研从寻求外在支持到挖掘内在属性转向的一种新尝试。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具有草根性

  草根性是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关注普通民众生存状态的属性。草根性本身具有的特点与其所代表的群体特点相类似,如分布广泛、生命顽强、朴实无华、重义轻利和吸纳百川等。我们讨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草根性,主要强调关注:一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体是“草根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体是广大中小学教师,而不仅仅是理论家和教育科研精英;中小学教师不是理论家和教育科研精英们研究活动的陪衬和附庸,其主体性教育创新活动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重要内容。二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内容是“草根的”。它源自广大教师对科学、高效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追求和探索,而非“自上而下”的、“空降式”的工作安排。基于广大教师崇高的职业精神和科学态度,他们将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视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对象,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索,形成了大量珍贵、可资借鉴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艺术。从古代《学记》反映的教学艺术到时下名师的经验总结;从古代“不愤不启,不俳不发”、产婆术到今天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教学法”,无一不是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所得。三是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是“草根的”。检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是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否带动中小学办学水平的提升。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草根性的特点

  任何事物的特征都有程度之分,一种是深刻的,内在的,先天的,基本的,就是属于原素或材料的特征;另外一种是表面的,外部的,派生的,交叉在别的特征上面的,就是配合或安排的特征。我们认为,草根性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属于原素或材料的特征”,而不是“配合或安排的特征”。从起源来看,中小学教育科研自然生长在古今中外教育工作者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是原始的、质朴的,反映广大教育工作者各种职业精神、教育理念、教学技巧、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的,它是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客观记载和真实见证,是相对于致力构建成熟抽象的理论体系、经过教育理论家加工改造过的基础性研究而言的。从生存状态看,草根性强调教育科研应该不脱离广大中小学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不脱离具体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不脱离其学校和社会环境,蕴含着中小学教师群体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其生命力在于能为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新的动力。从功能意义看,草根性强调应尊重和维护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原生态面貌,主张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教师参与和研究成果为广大教师共同享用,尊重和认同教师职业的复杂性、专业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了教育科研活动对中小学教师生存和工作状态的人文关怀。可见,草根性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护身符”,没有了草根性,中小学教育科研就丢失了存在的原始根基。

  作为最稳定、最本质的原始属性,中小学教育科研草根性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朴素性。“素也至美,朴也无敌”,朴素是自然的、至美的,是抛却功利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表现风格是朴素的,不刻意雕饰,不矫情做作,不追求时尚,不过分张扬,其朴素亲切的表现风格深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所喜爱和运用;其展示的内容是朴素的,中小学教育科研展示的是广大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无论是课程资源开发、课堂教学方案设计、教与学活动范式创建、教学方式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还是与之相关的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都是与广大师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承载的精神内核是朴素的,抛却功利的,它们均源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最基本的生存、更好地工作和谋求发展的愿望,负载的是满足人民接受良好教育的朴素的美好愿望和生活理想,是直接服务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由此可见,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草根性首先体现在其朴素性,朴素性是中小学教育科研草根性的最基本的特点,是中小学教育科研原汁原味的真实体现,也是其生存和延续的力量源泉。

  第二,大众性。20世纪初,欧美国家的“教育科学化运动”促使教师开始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育问题,人们逐渐重视教师的科研能力,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家斯腾豪斯呼吁“教师成为研究者”以后,美国教育界对教师的职能重新加以确定。认为教师不仅是知识“搬运工”,更重要的是最伟大的理论家和研究者。20世纪80年代,我国广大中小学兴起“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热潮,许多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形成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教改成果。国家因势利导,在出台的《教师法》第七条明确提出教师享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等权利,为推动教育科研大众化提供了法律保障。随着近年来“以人为本”“以校为本”思想的盛行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科研真正走进每个教师的生活,“校校有课题,人人做研究”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从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发展历程看出,相对于教育理论家、权威人士的理论研究而言,中小学教育科研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已经成为广大教师们自己的科研方式,已经升华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

  第三,实践性。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草根性非常强调其对教育现实的干涉,最忌空谈。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作为中小学教育领域最常见的实践活动,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是中小学教育科研最鲜明的品格。首先,中小学教育科研在其研究过程中是从学校教育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通过理论导向下的思维范式、行动方式的实践变革,探索和解决教师自身现实的问题,满足教师适应不断发展与改革的教育形势的需要。相对理论研究、基础研究而言,中小学教育科研不是为研究而研究的,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解决学校实际问题,改进学校现有实践状态;它是直接改造教育世界的活生生的实践活动,它能给教育工作者直接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成果。这种现实成果在相同的条件下能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其次,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理念、认识、假设、经验多是经过教育实践活动的检验的。在科研活动中,教师总是带着某种核心思想、主张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努力挖掘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因此,一线教师科研成果中的很多认识、理念、假设已经得到实践活动的检验。

  三、中小学教育科研草根性散失的现实表现

  人们为了功利性的目的过分热衷于追求理想和达成目标,导致人类社会活动的异化现象不在少数。教育领域也不例外,许多教育活动(包括教育科研)无法按照活动本来的面貌存在和应有的规律运行。虽然草根性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原始属性,但现实中,教育科研活动散失草根性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第一,研究主体精英化。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的群众性教育科研,而一些学校管理者至今仍然认为教育科研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是高不可攀的事情。于是,他们的工作重点不是放在在引导教师认真学习、积极探索上,而是花大量财力、精力聘请专家、教授来校“指点迷津”“理论下嫁”,这使得教师在海阔天空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无法进入教育科研的“深深大院”。在一些学校,教育科研成了专家、学者和小部分学校科研骨干的专职工作,广大普通教师因为研究深度不够、理论高度不够被拒于教育科研的大门之外。本应成为研究主体的.广大基层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活动中变成了可有可无的的附庸。

  第二,研究过程形式化。现实中,许多学校为简单应对教育管理部门对教育科研工作考评,一味追求课题立项的级别和数量,不管是国家、省、市、县级课题,不管是子课题还是总课题,不管是否与学校发展相关,都是先立项再说,然后就大肆宣扬学校有“多少国家课题,多少重点课题,多少研究专题”。很多学校不注重课题设计的质量,课题研究缺乏系统完整的、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计划,无操作过程,无检查评估,无阶段小结;教师以工作忙为由,几乎不开展研究活动,不系统思考研究的核心问题,多数教师对学校的研究一无所知,更谈不上教学实践的改进和教学方法的调整,研究报告几乎看不到教师研究活动的影子;有人提出中小学教师不宜搞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成了几个“主研人员”表演的舞台,他们制订课题研究方案,提出某种“教学规律”或建构某种“教学模式”,强行要求其他教师学习、记住并推广这些教学规律或教学模式,然后由一些写手的“妙笔生花”形成所谓“丰富的科研成果”;开题会、结题会虽然搞得声势浩大,但却无并实质性的研究成果,研究前期、中期和后期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研究资料不全面,在结题前匆匆忙忙赶成果。

  第三,研究成果虚假化。一些学校对教育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作深入的研究,不注重实际操作,不系统进行成果的总结和提炼,不实事求是回答研究的效果;撰写研究报告,什么概念流行就说什么,书上、网上、报上、杂志上,只要能用的,一概“拿来主义”,东拼西凑,不重视特色,有的甚至编造数据和案例,杜撰课题研究成果;有的将主要精力放在核心“概念”的诠释上,从头到尾将“概念”分割,完成引入、诠释、复述的“三部曲”,在书斋里摘章摘句,努力进行“理论创新”,不关心研究是否能够应用和推广,评完奖就束之高阁,当作“财富”炫耀或者放入资料库中。

  当然,中小学教育科研草根性散失的现实表现形式还很多,兹不赘述。这类现象最直接的影响是造成中小学教育科研功能的异化,不利于调动广大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了中小学教育科研事业的整体发展。

  四、保护中小学教育科研草根性的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教育科研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政策,试图通过行政手段进一步推动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普及和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们只有尊重和保护中小学教育科研草根性,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使其真正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乃至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一,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素养。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包括教育科研的意识、教育科研的知识、教育科研的能力和教育科研的道德。从当前情况看,中小学教师自觉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已经比较强,不过尚需进一步强化教师在实践中进行应用性研究的意识,尤其是能在自身实践中敏锐地发现问题,这是维护中小学教育科研草根性的基础和前提。一般来讲,教师不容易意识到诸如课堂设计、执教风格、师生互动、教学效率等“问题”的存在,这些问题往往被自己认为是“某种成功的经验”所掩盖。因此,应该经常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风格,与他人进行比照,培养自己的研究意识,掌握必要的研究技能。教育科研的问题有时就是来自教师身边的小事,教师要敢于面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把问题当作自己专业提升的机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同时,学校要加强对教师教育科研知识、能力的培养,使他们通过系统的教育科研培训和在实践中的探索,真正掌握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必要方法、技巧;要加强对教育科研道德规范的宣传和教育,使教师意识到:追求真理、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等良好的科研道德素养,对研究者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第二,培育中小学科研文化。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一种扎根于实践、扎根于学校、扎根于教师的研究,它就像草根一样,虽然很平凡、很普通,但给点雨水就成活,给点阳光就灿烂,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其成活的“土壤”,学校的科研文化是其成活的“空气”。因此,学校首先必须重视教育科研,自觉重视和维护中小学教育科研本来的面貌,引导和指导教师遵循“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规律,在教学实验中解决问题,在教改研究中提高水平”,营造人人愿意“做科研”、人人动手“搞科研”的良好风气和氛围。其次,学校要建立有利于教育科研开展的制度及良性运行机制,认同教育科研在学校改革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提高中的价值,维持和肯定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管理政策,指导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途径和方法,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提供平台和保障。再次,学校要努力让教师群体成为教育科研共同体,鼓励教师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交流,建立若干教育科学研究小组,收集整理教师共同性的问题,形成若干研究专题,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在研讨活动中交流,在合作研究中共同成长。

  第三,完善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机制。评价具有导向、评定、激励等多种功能,对成果内容要素及其特点的评价认识是成果交流、推广的重要基础。对成果水平及价值的评价是确认研究人员创造性劳动的前提,具有积极的激励作用,而一定的评价标准对科研活动的发展方向则具有规范及引导作用。因此,学校要通过科学的鉴定与评价,充分肯定那些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并积极推广和应用;坚决否定那些虚假的所谓科研成果,使中小学摒弃那种形式化的科研行为。其次,学校要建立积极的、导向性更强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代替那些功利性的激励政策,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科研观,规范教师的教育科研行为。

  中小学教育科研是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精神盛宴”,它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创造性工作的真实记载,承载着特定的学校文化、教师文化和科研文化,具有浓郁的实践特色。越是教师自己创造的研究成果,越能够被教师认同、应用和传播。维护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草根性,不仅会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拥护和支持,也将成为中小学教育科研改革发展的主流方向和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卢岚,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草根性,求实,2008(2): 81-84

  [2]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1:640-651

  [3]张济洲,刘淑芹,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科研改革的举措与经验啪,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3):20-24

  [4]列宁,哲学笔记[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 作编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30

  [5]郑金洲,提升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效性[N],中国教育报,2008-11-13(9)

  [6]胡继渊,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十大误区,中学教育,2002(3): 16-17

  [7]贾贵洲,中小学教师课例研究简论,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5(1):29-32

  [8]董建春,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与培养,教育评论, 2008(1):151-152

  [9]刘敏威“草根化”的学校教育科研团,教学与管理2005(1): 31-32

  [10]周林,教改实验成果评价体系研究,教育研究,1995(1): 48-52

  试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和方法论文 篇3

  [摘要]当前部分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缺乏实效性的原因是:学校领导对科研的认识未真正到位;教师的认识存在误区;教育资源短缺,科研条件差,甚至制约了教育理论的学习;上级科研主管部门“纯理论”研究倾向的误导;课题方案设计过大、过空,缺乏可操作性;“论文至上”的科研成果导向与脚踏实地的教育教学实践背道而驰。

  [关键词]教育科研;实效性;原因

  当前有些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尽管表面上轰轰烈烈,但从实效性考虑,尚很缺乏。其原因如下:

  1.学校领导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并未真正到位

  如认为搞科研是为了验收重点学校或示范学校的需要;为了提高学校的“档次“或“知名度”;或因大势所趋,不得不指派几个教师搞几个课题以装点门面等等。由于认识不到位,所以搞科研不是真抓实干,而是讲形式、走过场、做表面文章。其表现为:立项时积极,研究时消极,结题时东拉西凑穷应付;或将课题研究置于教学之外,一手硬一手软,教学科研“两张皮”;或科研无制度,研究无计划,领导不过问,研而无序,冷热无常,听其自然,自生自灭;或不重视研究成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与推广,当上级主管部门验收、评估成果结项之日,也即是课题研究寿终正寝之时;或时间无保证,经费不落实,奖惩不兑现,科研氛围不浓厚等。凡此种种,使科研兴教、兴校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2.有不少教师对科研的认识存在误区

  有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教书,搞科研会分散精力,导致教学成绩下降,成绩下降便会“下岗”,将搞科研与提高教学成绩对立起来;还有的教师认为,学校搞教科研只是为了装点门面,搞点形式,赶点时髦,以显示办学理念之新而已,所以也不必拾个“棒槌”当作“针”,不必花大力气动真格的;还有一部分教师存有自卑感,自认为理论水平低,搞科研不知如何入手,担心花了力气也摘不出名堂;还有一些教师的应试教育意识根深蒂固,总认为搞科研是专家学者的事,是专职教研员的事,与普通教师无关,认为上好课提高升学率才是真功夫,而搞教育科研不过是花拳绣腿罢了,因而不屑一顾;还有些教师搞科研有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只是为了评职称、为了受奖晋级或为了应付考核的需要等。

  3.教育资源短缺,科研条件差,甚至造成教育理论学习的困难

  有些农村中小学地处偏僻,还没实现教育技术装备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落后,甚至连基础装备也很落后。由于办学经费紧缺,有些学校连订报刊的钱也没有。有不少农村小学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就是集中学习上级领导的讲话或报告,把这些“讲话”或“报告”奉为先进的办学“理念”和至高无上的教改“权威”,至于国内外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向和趋势,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形式、方法便无从了解。条件稍微好些的中小学,充其量也就是念念报刊,看看电视,听听广播,至于网上获取教育资源,或到外地听取专家学术报告、参观学习先进单位的教改经验,或请专家到学校作学术讲座、具体指导教科研工作.那只能是为数不多的学校才能办到的事。这种封闭的环境,匮乏的经费,教育资源的严重短缺,信息渠道的不畅,甚至从客观上制约了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这就无怪乎他们自认为教育理论水平不高,视科研为高不可攀了。

  4.教科研指导上的“纯理论”研究倾向的误导

  当前有些上级科研主管部门指导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已步入了“纯理论”研究的误区,动辄让中小学教师寻找课题的“理论根据”、“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还要进行“理论假设”、“概念界定”、“可行性分析”之类;或在选题上不尊重一线教师的选择,而强加给所谓有“创新性”或占据理论“前沿性”的课题。当然,作为课题研究方案这些理论的因素不可或缺,但对于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应强调他们所面对的“角色意识”,因为他们毕竟不是专家、学者,他们所需要的是能“立竿见影”的、在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的研究,或者说他们的教育科研是从纷繁芜杂的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然后围绕问题去学习理论,再进行筛选,建立起有针对性的、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而不是让教育教学实际服从于“高”“大”“深”的“纯理论”研究框架,让专职教科研工作者牵着一线教师的鼻子转。如果这种从上至下的对农村教育科研的指导思想不改变,这种不切实际的“纯理论”研究只能使一线教师对教科研感到无从入手或望而却步,当然也就不能实事求是、从新颖的角度去看问题。既然脱离实际。不能发现新的问题、这样的教科研就会把生动、新鲜、活泼而充满生命力的第一线教科研引入歧途,这样的教科研当然也就是形同虚设、可有可无,甚至还会起到一定的副作用。

  5.课题方案设计过大、过空,缺乏可操作性

  为求科研的实效性,课题方案的设计尤其要重视对研究内容、方法、步骤、时间等做出设计与安排,以保证研究的可行性及可操作性。但有些课题在设计、论证时,由于偏重于理论,而对实施步骤及具体操作过程的设计却简单、空泛、大而化之,所以当课题立项后,在开始实施时,就会遇到操作障碍以致很难继续进行下去,严重地影响了科研的实效性。这又可分为四种情况:一是课题立项只是为了某种目的与需要,至于立项后如何真正地去实施,原来就没有认真考虑过,由于对如何去做的问题无法落实,就只能简单地写几句应付过关。这是一种虚假的科研行为,必须坚决制止。二是设计、论证课题方案时,只求选题新颖、理念先进并尽可能占据理论前沿,而严重忽略了课题实施的可操作性及课题研究的可行性,结果导致课题立项后无法实施或实施不力。这种科研与教育教学实际相脱离的“纯理论”研究,也必须坚决纠正。三是申报课题前并无研究基础,对项目研究内容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心中若明若暗,或基本无谱,申报课题时只是按照项目申请书的格式依葫芦画瓢地去编造,如此心中无数,何谈动真格地去研究?其结果只能是搞形式走过场。四是课题的设计还可以,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不知如何选择科研角度和切入点,特别是不会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角度去切入,这样在操作的技术层面和方法上出现了问题,这同样也使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出现了障碍。

  6.“论文至上”的科研成果导向与脚踏实地的教育教学实际背道而驰

  农村中小学教科研的目的是为教育教学实际服务.因此科研成果的体现也离不开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需要,不能一味追求论文的发表.更不能以有无沦文来衡量科研工作的优劣和成败。而实际上现在有关部门把论文的发表强调到了不适当的地步.因此有不少教师不再去认认真真搞教育教学,不再去求真务实地搞科研,而是想方设法、甚至是不择手段地去寻找发表论文的途径。这种“论文至上”的导向不仅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也严重地影响了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实效性。为纠正这种错误导向.有必要重新界定中小学“科研成果”的范围及内容,应使广大中小学教师明确,论文虽然是体现科研成果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并不是唯一形式,其余像“教案”、“活动方案”、“案例”、“教具”、“图表”、“录像”、“录音”、“照片”、“多媒体课件”和“调查问卷”的设计.以及课题研究的实验报告和研究报告等也都是科研成果的表述形式,甚至连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具有真知灼见的心得体会、有创造性的教法及解题技巧的运用等都应视为科研成果,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成果的价值也不亚于论文。所以,应从教育教学研究的具体工作中点滴积累的角度去重新审视科研成果的价值,而不能一味去追求所谓理论化、学术化倾向的单一的论文形式,因为凡是植根于教育教学士壤中的科研成果都有旺盛的生命力,都具有推广的价值。

  以上所列“原因”仅为影响当前部分农村中小学教科研工作实效性的一部分,甚至是很小的一部分,尽管如此,如果我们能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去对待并认真解决这些问题,或许对农村中小学教科研的实效性有所裨益。

  试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和方法论文 篇4

  【摘要】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效果具有主题聚合性、客观有限性、具体可测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问题解决的方式与状态、实践对象、研究主体的变化。对效果的检测要坚持求证性、全面性、客观性的原则,灵活运用考证与复现两类方法。对效果的表达要注意防止泛化、避免夸张、忌单一化。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效果维度检测表达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效果的内涵

  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效果是指运用科学研究的思路、方法对中小学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加以变革后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达到的程度。从性质来看.它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从实践关系来看,它作为课题研究的重要结果之一,既是运用研究成果的产物,又是表明研究成果价值的重要的、直接的证据。

  一般地说,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效果具有以下特点:

  1.主题聚合性

  效果是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自然的衍生物,与课题有着天然的联系。它是课题研究假说正确与否、实践价值大小的重要证明。具体地说,研究者对课题的认识与实践是效果产生的基础,是引发效果的根本原因。效果的内容反映的是研究者对课题涉及的核心问题实施教育变革后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达到的程度,并从不同的角度证明课题的价值、意义,反映研究者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的合理程度。

  2.客观有限性

  效果是研究所引发的实际变化。这种变化是与课题研究内容、研究措施相关的,是有限度的,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它的产生、维持离不开必需的条件。其中,最根本的条件是实践干预。在实践中所采取的措施是相应的结果产生的重要前提,研究措施的科学性、实践性的有限性决定了效果的客观有限性。因此,任何效果的产生与研究内容、研究措施的科学程度、实践程度呈正相关。离开了以具体的研究内容、研究措施的实践为基础的一切效果是虚假的。

  3.具体可测性

  无论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所产生的效果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可以借助于一定的测量工具、测量方法获得,并运用数据、文字、事例等表达出来的。在实践中,它直接反映在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研究措施所作用的学生的与课题研究内容相对应素质、参研教师的思想观念与施教能力、学校的管理与风貌等方面,可以通过直接感知或运用工具测量明确相应的变化及其达到的程度。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效果维度

  明确效果究竟从哪些方面来体现,是全面收集和展示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效果的重要前提。笔者认为,界定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效果,既包括变化的主体.又包括变化的性质、内容、程度等,其中明白变化的主体是前提,把握变化的性质、内容是核心,测定变化的程度是关键。具体地说,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效果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界定:

  1.问题解决的方式与状态

  问题解决的方式作为直接促进研究主体、客体发生实际变化的具体思路、手段,是研究假说的实践化。因此,运用研究所得的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产生的与原有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之间的差异当属效果的范畴,是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着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的运行状态、运行结果,体现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的成熟程度,是其他效果产生的重要基础。

  2.实践对象的变化

  实践对象(由于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所作用的对象主要是学生或教师,因此,这里通常是指研究措施所作用的学生或教师)发生的与研究内容相关的变化是课题研究效果的重要体现。这种变化的实质是课题研究内容、研究措施等直接作用于学生或教师后.学生或教师的素质在特定方向、特定时段内的发展变化状态,它包括学生或教师的认识、情感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能力、所达到的结果等。它是效果的主体和核心部分,是研究的实践干预是否达到预期目的的重要体现。

  3.研究主体的变化

  研究主体(即研究者)因课题研究而发生的变化是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效果的重要内容。从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现实状况来看,它常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作为具体实施研究的研究者这一主体.即教师的变化;一方面是指作为研究的组织者的主体,主要是学校的变化。

  教师的变化反映的是教师在特定方向、特定时段内的专业成长状态。一般来说,参研教师的与课题相关的思想观念、施教行为和能力、研究行为与能力等方面的实际变化是他们在参与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所引起的,是效果的直接反映。这种变化往往能够迅速地转化为改造教育实践的实际生产力,有机地融入教师的职业生活,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校的变化反映的是学校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可能表现为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内容。其中,主要是因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发展变化后而发生的相应的管理层面的变化、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等。通常,这种效果除了直接表现为学校管理水平、办学水平的提升及学校文化的发展外,还有可能转化为社会评价,如有关部门对教师、学校的各种肯定、奖励等外在表现。

  三、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效果的检测

  效果检测的目的在于了解和判断研究实践所产生的实际变化,其核心是鉴别。它是对效果进行客观表达的前提和基础。检测的任务在于对发生变化的全部主体、全部内容及其达到的程度进行客观全面的描述。

  (一)原则

  1.求证性

  课题研究所产生的变化既可能是积极的,亦可能是消极的。积极的变化常常是研究者预先设计的、期望顺利达到的;消极的变化则是研究者希望克服的或者避免的,可能是出乎预料的。检测韵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确认课题所产生的变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并将检测结果与研究方案中的事先设计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因此,效果检测应当包括证实与证伪两个方面。在检测过程中,应当鉴别这种变化与研究的实践干预特别是研究的具体措施之间存在多大的相关性,是否真正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2.全面性

  研究效果常常可以通过多个层次、多个方面表现出来。全面完整地反映课题所产生的变化是对检测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效果的全面性主要是指变化的内容和主体的全面判断、衡量。从内容来看,它应当覆盖研究课题涉及的核心概念的全部外延。从主体来看,它应当涉及学生、教师、学校等。因此,其检测应当从课题本身的特点与实际需要出发,设计科学的检测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方式,从各个方面测定其变化。

  3.客观性

  研究的效果不是凭人们的主观意识所决定的。了解变化是什么及其达到的程度,并将其与研究措施进行归因分析是对效果做出客观判断的重要基础。检测过程中,对于变化是什么及其达到的程度,应当借助于一定的科学工具和方法、手段作用于检测对象,引发其反应,做出初步的内容判断,进而对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所测得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判明其真伪,做到去伪存真,从而在内容与程度两个维度完成对效果的实事判断。

  (二)方法

  从总体上来看,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效果检测的具体方式主要是听、看、查、测、议等,进一步分析.又可以分为考证类和复现类。

  1.考证类

  考证,即从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入手,通过对研究资料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其基本原理是“事实一判断”,即通过对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后,对其实践性、真实性、可靠性做出相关判断。考证的关键是判断研究措施与研究效果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并揭示这种因果关系。一般运用的主要方法是听、查、议。

  听,主要是听取研究者的汇报,了解研究者的所思、所做,了解研究者的工作与课题的相关性,分析研究措施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考查彼此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查,主要是通过查阅研究者保存下来的过程性、实践性研究资料,如文字、图片、影像、实物等,在判断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究措施与效果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从而判断效果是否真实可靠。

  议,主要是对研究者提供的资料进行讨论与分析,去伪存真,得出相应的结论。即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地考证,将与研究无关或者关联不大的、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的内容剔除,进而判明其实际变化,分析真实的实践干预与实际变化之间的关系。

  2.复现类

  复现,即在一定的情境中再现实践干预可能引发的变化及其达到的程度。其基本原理是“刺激一反应”。即通过在特定情境中呈现事先设计的某些刺激,引起受测者的反应,然后分析这种反应与研究措施的关系。复现的关键是如何设计合理的检测情境。一般运用的主要方法是测、看。

  测,主要是利用一定的测量工具,对研究所作用的对象进行测查,以了解其变化及其程度。这种方法的关键是测量工具的设计。一般地说,测量工具的内容应当以研究者研究的核心问题为出发点,将核心概念所界定的外延具体化。对于内容的表达,要力求尊重受测对象的发展水平,注重检测目的的合理隐藏.以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实验对象的实质变化。对于结果的处理,要注重合理运用统计分析。

  看,主要是通过对现场活动进行观摩考查,了解研究所作用的对象在特定方向、特定内容上达到的程度。现场活动观察的实质是一种情境检测,它的关键是要将情境自然化,通过自然化的情境考察受检者在特定情境中的反应,以进一步了解受检者在日常活动中的真实反应。

  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听、看、查、测、议并非截然分开的,而是交织在一起作用于检测对象。因此,要重视不同方式所获得的信息的互相印证,以做出客观科学的结论。

  四、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效果表达应注意的问题

  1.防止泛化

  将效果泛化是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中经常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其实,教育科研是课题承担单位的全部工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课题研究仅属于教育科研的一部分。因此,某一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仅仅是学校工作中的一部分,其产生的效果必然是有限的。可以估量的,而不是无限扩大的。这种有限表现为它所涉及的主体有限、内容有限、程度有限等。在显示效果时,必须要选择那些与课题研究内容相关的、研究措施与结果变化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内容,即与研究内容、研究措施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的变化结果。否则,会使研究措施与研究效果之间缺乏必然的因果关系,实践与结果之间牵强附会,留给别人“课题研究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的印象。

  2.避免夸张

  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所产生的效果是有一定的限度的。效果与实践的关系集中表现为因果关系,研究实践是研究效果产生的根本原因。在对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效果进行显示时,研究者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效果有所夸张。这种夸张既可能表现为夸大,又可能表现为夸小。其中,夸大更容易出现。它常常源于研究者的功利性目的或“教育科研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等观念的影响,带有一定的主观有意性。夸小则常常是由于研究者对效果的承载主体、内容等的认识不足或检测的工具、手段的设计的缺陷而导致对有关效果的忽略。在实践中,避免夸张,一是要防止将其拔高,即将变化的程度、变化的内容无限制地扩大;二是要防止只报喜不报忧,回避甚至于美化研究中出现的消极变化。任何夸张,只会损害研究的真实性。

  3.忌单一化

  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效果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加以表达,其核心是用事实说话。在实践中,借助数据、运用数据来对课题研究的效果进行表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并经常运用的方式,但是,它并不是唯一的方式。课题研究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案例.同样属于效果的重要部分,它们不仅能直接反映相关的变化,而且能生动地、鲜活地再现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些典型事件、案例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可能是无法简单地用数据加以说明的。因此,需要重视事件描述、情景描述等文字表达法,从而实现效果表达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自觉避免纯数据化的表达方式。

  试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和方法论文 篇5

  【摘 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就开展了中小学教育科研,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也在不断的发展,逐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效解决了很多教育教学相关的问题,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对于中小学教育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也有了新的挑战。现阶段,最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水平,进而提升教育科研质量,全面的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率以及质量。本文分析现阶段农村中小学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现状;对策

  为了高效的实现素质教育,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是非常必要的,而除了需要要求教师定期的反思以及总结加强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督促教师广泛的参加教育科研相关的活动。在实际教育科研过程中,吸取教育理论知识,将其和教师的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而解决在实际教育活动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有效的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以及质量。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相对于城市来讲相对比较低下,所以,积极主动的参加各种教育科研活动,通过学习以及思考,来获取先进的教育理论,对于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来说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1 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存在问题

  1.1教育科研管理指导思想不明确

  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存在指导思想不科学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就是将教育科研当作应试研究,虽然很多中小学都在积极的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但是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内容最多的是怎么应付考试的,对于考试资料的搜集,怎样进行押题等,和教育科研工作的本质完全呈背离状态。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很多农村中小学的成绩非常的突出,相应的升学率也非常的高,但是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就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

  第二,没有认清教育科研的性质。很多农村中小学都把教育科研看作是论文的发表以及书籍的出版等,将教育科研看作是课题的研究以及写论文,并且不认为教学研究教材教法以及对于学生的研究都是科研。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教育相关的部门将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依据看作是是不是有论文的发表以及专著的出版,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来要求教师进行课题的研究,不仅仅增大的教师的工作压力,对于提升教学效率以及质量来说也没有起到促进作用。

  1.2科研管理體制不完善

  现阶段,很多农村教育单位基本都建立了专门的教育科研机构,主要包括学科科研以及教育科研等,但是在科研管理体制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第一,就是对于形式主义的重视,很多农村中小学设立的教育科研机构就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已,实际上没有实施教育科研相关的工作;第二,一部分农村中小学建立了相关的科研处,但是这个教育科研机构的工作重心仅限于教育科研,不重视其他教师教育科研的相关工作,也不对其进行指导以及管理,逐渐造成只有主管领导以及科研处的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不和其他教师进行沟通,一般都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

  1.3科研条件和环境缺乏

  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条件相对较差。很多农村中小学还没有覆盖互联网,仅限于领导的办公室等相对比较重要的部门接通网络,一般教师很难实现对于相关资料的查询。除此之外,由于很多农村中小学设置的专业图书资料极少,年代相对比较久远,基本失去了科研的作用。农村中小学很多教师存在科研能力有限的问题,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虽然教学经历比较丰富,但是理论知识相关比较匮乏,在开展教育科研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很多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教育科研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除此之外,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最根本的困境还是经费不足。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不仅仅需要教师的精力以及时间,更重要的是资金的充足。一般情况下,教育科研工作的资金是由学校承担的,但是由于教育科研工作需要的经费相对较大,所以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的现象非常的普遍以及突出,严重影响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进程。

  2 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水平的对策

  2.1 转变观念,明确指导思想

  为了提升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水平,最本质的就是需要转变管理理念,首先农村中小学应该重视教育科研管理对于教学水平的重要性,并且将教育科研以及教学之间的管理进行有效的处理。通过开展教育科研相关活动的方式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还能够转变教师 的观念。通过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教师能够获得先进的教育思想,优化自己的教学模式,不断的进行反思。除此之外,通过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不仅仅能够激发教师对于教学问题的探索欲望,逐渐形成良好的校风,还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农村中小学应该克服不利条件,尽可能的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具有的农村中小学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开展可行性较大的教育科研活动,具体的内容应该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服务与实际的教学情况。为了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应该从小的问题着手,首先解决比较容易的问题,然后解决更深入的问题,逐步的实现提升。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仅能够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自信心,还能够丰富教师教育科研经验,有效的提升科研水平。

  2.2 强化管理,建立有效的教育科研工作机制

  相关部门以及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制定有效的教育科研管理体制,应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制定统一的标准来开展审核、考核以及奖励等,并且设置将岗位的职责划分清楚,保障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还需要设置县、乡、校、教研组四级管理网络,通过管理网络的设置实现高效的管理。鼓励教师之间的沟通以及交流,逐渐形成科研共同体,努力的树立榜样,让榜样教师充分的发挥示范作用以及带头作用,帮助其他教师实现共同进步。

  2.3 加强教育科研工作支持力度,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行政管理部门为了使农村中小学顺利的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为其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非常的必要,同时中小学的领导也应该为教师开展工作提供便利。第一,行政管理部门需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股利政策,加大资金的投入,为农村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工作提供充足的经费,进而激发农村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积极主动性。第二,农村中小学领导应该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在带动全体教师投入教育科研工作的同时,还要为教师开展工作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仅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以及激励作用,还能够加快科研活动的进程。还可以通过教育科研以及工作考核有机的结合起来,让教师重视教师职务的任用以及职称的评定,一旦农村中小学教师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学校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第三,农村中小学针对教育科研工作应该加大经费的投入,具体可以采购教育科研需要的图书资料以及仪器设备等。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开展是现阶段教育改革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也是必然选择。教育相关的部门应该努力的做好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工作,从实际的教学模式来真正的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而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率以及质量,对于促进我国教育发展起着非常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任俊法.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考试周刊,2016(44):159-159.

  [2]陈善俊.关于农村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现状及对策研究[J].求知导刊,2016(8):56-56.

  [3]韦芳.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调查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 30(2):41-41.

  [4]田宏标.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现状及对策[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5(4):168-169.

【试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和方法论文(精选5篇)】相关文章:

教育论文的写作意义和要求11-09

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08-03

中小学教师科研论文写作11-09

试论高职班主任工作的特点与方法教育论文07-27

试论荀子发展儒学的方法和途径09-13

论文致谢的意义和作用09-10

项目管理沟通的意义和方法08-21

发表教育论文的方法和注意事项09-30

幼儿爱的教育意义论文11-30

试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论文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