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论文(精选6篇)
对于具有特殊需要的特殊儿童而言,分类施教的意义尤为明显。下面是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论文,欢迎参考阅读!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篇1
摘 要:
家庭教育与支持在特殊教育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介绍中国特殊教育中家庭教育及家庭支持的相关内容,了解中国特殊教育中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而为家庭教育提供更好的教育建议和方法。研究发现,家庭教育与支持是特殊教育中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关键词:
家庭教育;家庭支持;特殊教育
近年来,特殊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发现传统的学校教育在特殊教育领域出现了很多弊端与不足,家庭是社会的核心单位,同时家庭更是特殊需要儿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单位。同时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离不开家庭教育。由于其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大部分特殊儿童大量的时间都是待在家里与父母共同度过的,父母对其实施的补救措施和教育直接关系到他未来的康复情况及后续发展。相关的研究开始出现,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家庭的和谐,影响特殊儿童的健康发展,了解目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情况能够有效的反映目前社会对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有效的投射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庭教育与及家庭支持
(1)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是特殊教育的组成部分,三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对于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家庭教育更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家庭教育早已存在,最有影响力的是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家庭教育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学科。而特殊需要儿童由于其身心的缺陷与障碍,他们比正常儿童更需要家庭教育。特殊需要儿童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环境中对身心异常儿童进行的教育,包括两种形式:由特殊教育教师或其他专业人员进行个别教学和辅导,对象是因某些疾病或其他原因不能到校学习的学龄特殊需要儿童和学龄前特殊需要儿童,同时为家长提供咨询服务;由家长或其他家庭成员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教育和训练,其重点在于通过儿童日常生活,养成良好习惯,配合学校做好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
(2)家庭支持是社会生态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微观支持系统。家庭支持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家庭资源、家庭的关系、家庭功能、生命周期等内容。家庭资源方面设计到家庭的特征、家庭背景、家庭规模、家庭的形式、家庭成员的个人特征。家庭资源在家庭支持系统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包括物质资源与精神方面的支持,涉及到特殊需要儿童的生存的各个方面和学习方面。家庭关系是指存在家庭中的各种关系,例如夫妻关系、亲子系统、兄弟姐妹系统,不过还要包括家庭以外的亲戚、社团、同事、社区人员、专业人员的系统。近年来,亲子关系的协调已经成为普通家庭和谐的重要方面,对于特殊需要儿童来说,这是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发展是否良好的重要方面。
二、家庭教育及家庭支持的原因
(1)家长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家庭作为特殊儿童的生理发育和身心养护的主要场所,家长也是老师,也可以并且应该支持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长拥有自己的教养方式,同时有他们自己一套运用于校外学习情境的课程和教学风格,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家庭教育。因此,如果特殊需要儿童想要获得校内外充分的潜在的学习体验,就需要家长和教师之间紧密合作。
(2)家长对儿童的学习情况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和热情:在专业人员试图帮助儿童学习的时候,经常向家长传递这样的信息:教师比家长更关心儿童。
(3)家庭可能是特殊需要儿童教育中唯一的一个成人团队,在持续教育的所有进程中:在儿童教育生活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会遇到很多、不同的专业人员。我们应该树立以一种持久的、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4)家庭比任何人都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某些方面,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每年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有限,校外时间可能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信息,促成他们兴趣的培养、动机的形成、习惯的养成、纪律与规则的训练。需求的产生以及健康状态的保持甚至忧虑及压力的出现等。
三、中国特殊教育中家庭教育的现状
要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就必须考虑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制约因素和存在的客观困难。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制约因素包括家长的自身素质、对子女的态度以及家庭的经济状况几个方面。目前,我国在这几方面都不容乐观:
(1)家长的素质及文化修养有待提高。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父母,他们是特殊需要儿童的启蒙老师,是与儿童朝夕相处的人,了解儿童所有的习惯与爱好,为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提供了可能。然而家长的素质及文化修养显得尤为重要。家长自身素质的高低,是直接关系着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目前,我们特殊需要儿童的家长无法接触专业的'特殊教育理论,没有科学的、合适的教育方法,文化素质低等这些因素成为特殊需要儿童家庭教育的不利因素。
(2)家长的教育态度不积极、教养方式有待改变。在特殊需要儿童家庭中,亲子关系成为重点。很多研究都表明,特殊儿童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环境的剥夺而致使儿童早期经验的缺乏,如缺乏母爱、缺乏社会性接触、缺乏有益于智力发展的感官刺激等
(3)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同时,其他服务机构对家庭教育的支持不够,而已有的支持也是散漫的、无组织的支持,缺乏指导或统一的指导。
四、开展家庭教育与家庭支持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特殊需要儿童家长的特殊教育理论的学习。家长通过学习理论,可以了解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就不会盲目的采取不当方法与措施教育儿童。同时家长多参加相关的培训与活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可以制定合适的家庭教育计划,传授文化知识,帮助儿童更好的融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中。
(2)改变家长的不良态度。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态度是一个重要的素。加大传媒的宣传,教育部门要向家长讲授对特殊儿童进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家长明确家庭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从而能够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子女教育。
(3)帮助解决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经济能力低的情况,主要是指解这些家庭家长的就业问题,这样提高他们的家庭收入,提供特殊需要儿童教育所需的费用。
(4)相关教育部分积极配合。整合资源,发挥医疗卫生机构、社区服务机构、学校、幼儿园、福利企事业单位、残疾人活动场所等现有机构、设施和人员的作用,将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支持纳入社区建设和基层卫生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左玉婷,卢珊,周芸芸,曹梦希.孤独症儿童家长亲职压力及焦虑抑郁状况――融合教育与特殊教育机构的比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
[2]李佰战.制约残障儿童学前教育的因素及其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3(06)
[3]鲍娜娜.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对当前道德教育的启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04)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篇2
一、发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意义
(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其意义在于把人放在第一位,主张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的学前教育不仅只是发展普通儿童的学前教育还应该包括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学龄前的特殊儿童处于中国弱势群体的最底层。同发展正常的幼儿相比,特殊幼儿因为具有身体上或心理上的某些缺陷,不仅使得幼儿本就不足的生活能力大打折扣,而且更增加了其身心发展的困难。对特殊儿童实施学前教育,保障其受教育权利,才能改善特殊儿童的不利处境,最大限度的实现其人生价值,这是以人为本精神的最大体现。
(二)符合早期干预原则。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是指在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的基础上,对学龄前的特殊儿童提供运动、语言、认知、社会交往、生活自理以及各种补偿性的教育和功能康复训练,使残障儿童能与普通儿童一样,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满足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的需要。对0-6岁的学龄前儿童进行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早期训练,有着比普通儿童更为重要的意义。
1.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符合关键期理论。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理论认为人类的某种行为和技能、知识的掌握,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环境影响。0-6岁是儿童语言、智力和身体其他器官发育的关键期。”柳因此学前期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特殊儿童的发现、鉴别和早期干预的关键时期。例如:“口语发展的关键期在出生至四五岁,对于有言语障碍的幼儿来说,错过了这一时期,由于言语运动器官得不到适当的训练,10岁以后就很难再学会讲话了”。而对于有听力障碍的儿童来说,早期干预是听觉言语康复的有效措施,这已为国内外听觉言语康复实践所证明。“美国学者的研宄表明,注意缺陷/多动性障碍的儿童,如果能在学前期就接受诊断和干预,并一直贯彻到他的整个教育过程的话,就能成功的掌握一些技能,并学会处理好自我效能以及学业、社会方面、生理和行为上的困难”。因此,如果能在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及早发现幼儿的身心障碍并加以恰当的干预,就能最大限度地保障特殊儿童的发展权利,从而为教育的公平、社会的和谐打下坚实的基础。
2.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有助于特殊儿童自身康复。
早期干预的生物学理论基础即器官的用进废退说和功能代偿说表明人的器官的发育完全及功能的完善离不开对其适度的使用,不用则退是器官用进废退说的基本观点,残障儿童大多是由于器官的损伤或功能的丧失所致,但他们其他器官的功能并没有全部丧失,应该通过早期训练这些器官的功能,以使这些残存的功能维持并发展。如对听力障碍儿童进行声音感知训练和发音训练,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听障儿童的残余听力,帮助他们尽早形成完善的语音体系。对视力残疾儿童进行运动技能训练、生活自理训练,以及定向行走能力的训练,可以帮助视力障碍儿童学会辨别方向和独立行走,从而提高视障儿童的生活能力。但是,如果对0-6岁的特殊儿童采取顺其自然、自由发展的态度,就很有可能使他们残存的功能由于长期不用而逐渐萎缩甚至消失。同时由于没有适时发展其他器官的代偿作用,从而限制了特殊儿童感知世界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对特殊儿童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保证特殊儿童接受完善合理的学前特殊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3.学前教育可以促进特殊儿童潜能开发。“特殊儿童也有着各种发展的潜能,除了认知方面的潜能外,还应包括情意潜能及社会潜能,例如特殊儿童作为社会人如何与别人交往,如何成为心理健康的社会成员。”多元智能理论也为特殊教育工作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特殊教育不仅要通过特殊的教育训练,克服特殊儿童存在的障碍、缺陷、弱点,还要去发现特殊儿童可能存在的优势智能,充分挖掘这些潜能,通过“扬长”的方式去“补短”。
也就是说,不仅要关注特殊儿童不能做什么,还要关注特殊儿童能够做什么,着眼于特殊儿童优势能力的培养,真正实施一种“对症下药”式的因材施教。这就要求幼儿教师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学生观、教育价值观,用全新的发展的理念去看待学生,发现特殊教育真正的价值所在,为幼儿潜能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近年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逐渐形成了多渠道办学、多层次服务的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体系。但从各地的`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现状调查来看,我国的16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所公布的数据,截至2006年4月1日,全国各类残疾人为82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数据还显示:在全国残疾人口中,0-14岁的残疾人为387万人,占4.66%;6-14岁学龄残疾儿童为246万人,占全部残疾人口的2.96%。
据此推算,全国0-6岁的学龄前残疾儿童为141万人,占残疾人口总数的1.7%。[服24)而全国每年新出生的各类残疾儿童还以19.9万人速度增加。如果把其他各种除身体残疾以外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也包含在内,我国有特殊需要的学前儿童数量是极其惊人的。但是相比如此巨大的特殊需要儿童数量,目前可以为其提供特殊教育服务的机构数量还远远不能充分满足其需要。另一方面,不同类型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也存在着不平衡现象。除了听觉障碍儿童的早期康复比较普及外,其他类型特殊儿童的学前特殊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更谈不上通过残健融合接受学前教育。
合格的师资是发展学前特殊教育的基础。从我国目前的学前特教师资来看,首先在数量上无法满足特殊教育的需要。
我国上海地区学前特殊教育教师调查显示,在20个开展学前特殊教育工作的公立幼儿园机构)中,特殊儿童总数有417名,而学前特殊教育专任教师只有72名,学前特殊教育的师生比约为1:5.8,这个比例较日本学前特殊学校师生比1:1.7要低很多,与英美等国也差距甚远。在不发达地区情况可能更加严重。
由于学前特殊教育儿童对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因此师生比将直接影响到特殊儿童早期教育或干预的效果。其次,目前工作在一线的学前特教教师只有极少数是专业出身,大多是从普通幼儿专业转过来的。他们对普通幼儿的总体特征和教育方法较为熟悉,但对特殊儿童的个别化特征和教育方法却知之甚少。这直接影响了学前特殊儿童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的效果。另外,对于非专业出身的学前特教教师和进行全纳教育的普通幼儿园教师的培训也较少。系统的专业知识及扎实的执教能力的缺乏是限制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瓶颈。
(二)对学前特殊教育的认识和关注程度不够。正确的观念态度是改善特殊儿童生存环境的前提。目前,我国对待特殊儿童的态度仍有待改善,没有实现从养育到教育观念的彻底转变。社会大众普遍认为国家和社会所能做的最大努力就是给残疾人提供最好的福利待遇,使他们不受生活的困扰,但是却忽视了残疾人作为人的权利的实现。残疾人虽然有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但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学前特殊教育机构中,教师对特殊儿童的态度直接影响具体教育工作的实施。而我国部分普通幼儿园教师却片面地认为,招收特殊儿童入园影响正常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甚至认为会有损幼儿园的名誊,降低生源。而在特殊儿童家长方面,由于无法接受自己孩子残疾的现实而选择逃避,把孩子藏在家里,剥夺了孩子接受早期教育的机会,从而对特殊儿童的康复发展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这些不正确的观念态度从根本上导致了我国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滞后。
三、发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建议
(一)将学前康复机构纳入学前教育。在我国学前特殊教育机构中,公办的特殊儿童幼儿园或学前班数量较少,无法满足数量众多的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而民间创立的特殊儿童康复机构,由于没有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难以为继,也无法为特殊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针对这种现状,各地应将学前特殊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将特殊儿童康复机构纳入学前教育体系,由国家教育部门或残联进行统一管理,为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资源,也能够为特殊儿童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务。2006年四川成都市就成立了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康复中心,承担全市0-6周岁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康复工作。同时负责全市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规划、指导、管理、督查和评估,并作为全市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示范窗口、研宄中心,辐射带动全市残疾人学前教育各类机构的全面发展。学前康复中心的建立能为特殊儿童提供更为直接和有效的康复训练,有助于其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二)积极培训学前特教师资。针对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师资短缺,执教水平不高的情况,应加强学前特殊教育师资的培训,积极培养一大批有能力、高素质、愿意投身特殊教育事业的青年教师。同时,还应对普通幼儿园的教师进行特殊教育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特殊教育技能,保障在普通幼儿园接受融合教育的特殊儿童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特殊服务,为其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可以从三方面来改善师资状况。首先,扩大学前特殊教育师范专业招生,培养合格的专业老师。其次,整合特殊教育的知识和技术,在幼儿教师教育的课程中,增设特殊教育课程。再次,对幼儿教师开展在职培训,使在职幼儿教师掌握有关学前特殊教育的知识和技能。
(三)积极发展学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特殊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融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家庭教育在特殊教育的全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家长对特殊儿童的态度和教育能力,将直接影响到特殊儿童教育的成败。在英美等国家,家长参与子女特殊教育的权利受到法律保障,从儿童的转介、评估、安置到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实施等这一系列过程,都有家长需参与程序和操作性权利的具体规定。我国应借鉴国外的经验,积极发展学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还可以通过家长夜校、函授学校、电视教学、短期培训中心、家长互助教育中心、家庭访问等形式对家长进行培训。使家长真正掌握教育、训练特殊儿童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家长积极支持和配合,才能保证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顺利进行。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篇3
家庭教育是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教育界把目光聚焦在普通儿童家庭教育的同时,也开始关注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早认识到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走出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误区,接纳自己的孩子,学习科学的特殊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教育自己的残疾孩子,使更多的残疾儿童能够接受符合其身心特点的家庭教育,缺陷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补偿。
一、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1.父母的教育观念落后。特殊儿童的家长要承受比普通儿童的家长更为巨大的生理压力、心里压力和经济压力,并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这使他们往往采取消极、退避的方式,较少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实际的问题。他们不愿意在亲戚朋友面前谈及自己的孩子,宁愿把孩子封闭在家中,也不愿意带孩子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这使他们丧失了与人打交道、学习与人交往的规则、与同龄小伙伴游戏的机会,这些直接影响了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同时,特殊儿童由于其自身的缺陷,在心里上容易自卑、胆怯、害羞、不愿与人交往,如果父母不积极引导孩子参与社会,将导致早期社会化的失败,甚至出现反社会人格,很多家长对特殊儿童没有形成客观、正确的认识,有点过分夸大孩子的缺陷,认为即使对孩子进行教育也于事无补,孩子的现状不可能得到改变;有的仅仅将自己定位为抚养者,忽视自身在儿童教育中的优势;还有的过分迷信学校教育,消极等待孩子入学,忽视了特殊儿童的教育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责任,耽误了早期教育的宝贵时间。
2.父母缺乏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父母是儿童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父母专业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的结果,是能否成功进行家庭教育的关键。可以这样说,对特殊儿童的训练,与其说是在训练儿童,还不如说是在训练父母。但是,许多家长在教育特殊子女的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虽然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相反,却使他们丧失了继续教育和训练残疾子女的信心。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掌握的特殊教育理论非常薄弱,得不到系统的、专业的咨询和指导。社区、特殊教育学校也很少开展针对家长的专业化培训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这使得许多家长有学习的愿望,却苦于没有学习的机会。
3.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只有正确的教育方法才能够得到好的教育结果,达到教育的目的,使孩子更好的成长。现实中,许多特殊儿童的家长没有掌握正确地教育孩子的方法,不仅没有教育好孩子,反倒越教育孩子的问题越多。有的家长对孩子有一种强烈的内疚心理,他们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容易对孩子过分溺爱、百依百顺、对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无原则的答应,导致孩子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目中无人、共情能力低、不懂得分享与合作;有的父母往往出于对残障孩子的疼爱,或者嫌麻烦,于是就自己大包大榄,常常有意无意地以自己的决定代替了孩子的想法,代替孩子做本该他们自己做的事情,不仅养成了孩子胆小、害羞的毛病,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处处保护孩子安全的做法却致命的弱化了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表面上看,它使儿童在身体上暂时免于受伤害,实质上它却忽视了孩子身心发展的整体性,过分地限制儿童的活动,进而限制了儿童的发展。长此以往,将导致孩子视野狭窄、应变能力低、在生活实践中不会选择、独立生活能力差、甚至出现人格的不健全发展;有的家长过分关注儿童知识的学习,把家庭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忽视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和社会适应行为的培养,而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困难的情况下所进行的知识学习对特殊儿童而言毫无益处;还有的家长不了解儿童发展的规律,对特殊儿童的早期康复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当理想和现实产生严重落差的时候,家长很容易对孩子失去耐心;还有的家长过分关注特殊儿童的“缺陷”,整个家庭教育都围绕如何“改变”缺陷进行,却忽视了儿童其他感知能力的培养,丧失了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机会。
4.父亲“淡出”家庭教育。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程度低,缺乏对孩子的了解,再学习的`意识薄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也不高,这一方面是由于父亲工作忙,但更重要的是许多父亲不想在孩子身上花过多的精力,缺乏教育孩子的耐心,缺少女性对家庭的牺牲精神,更缺少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他们甚至认为自己不应该参与家庭教育,教育子女只是“母亲的责任”。
二、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
1.一个目标:即家庭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起,共同促进残疾儿童健康成长,这是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2.两种途径:一是家长要利用各种方式,不断地探讨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创设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环境、提供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内容,多管齐下,发挥孩子的潜能;二是家长需让孩子尽早接受专业的治疗与安排,康复与教育同时进行,学习与补救相结合,并配合学校的教学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有关家校联动的活动以及毕业的社会活动,多方面、多途径、多角度采取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措施。
3.关注三个方面:一是着重培养孩子积极的人生观,重新学习以不同的眼光看人论事,珍惜最可贵的生命,以及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特殊的孩子并不是他前世犯了什么罪,今世才得到报应,也不是他的父母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二是推广融合教育:融合教育乃未来特殊教育之趋势,家长对融合教育应该有正向的态度,并了解其重要性,要在与正常儿童的融合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一体化,让残疾儿童早日回归社会主流;三是关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要通过共筑平台,真心依靠家长、培养自信,真情感染残疾儿童、提高认识,真正加强教育等措施来填补由于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和社会环境的冲击而产生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所出现的真空。
三、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建议
一是家长要端正心态,每个家长都希望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多数家长得知自己的孩子是残疾儿童这一事实的时候,都会经历一个漫长而又痛苦的心理路程,会表现出悲伤、悔恨、压抑、自责、内疚的心理反应,有的家长甚至觉得是自己上辈子作孽、祖上无德、报应等原因造成自己有了一个带残疾的孩子。家长的这些负面心理反应,会直接影响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家长正确的干预、教育残疾儿童,无形中加重了儿童的障碍程度。因此,残疾儿童的家长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坦然接受自己有残疾的孩子,了解残疾产生的真正原因,积极面对困难,寻找补救方法,用科学、理智、正确的教育来补偿残疾儿童的身心障碍,最大程度的使儿童朝正常方向发展。
二是父母共同参与家庭教育,父母应该共同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来,家庭教育不仅是母亲一个人的责任。现代社会,父亲不仅是一个承担“养家糊口”重要职责的家庭成员,更是一个孩子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他人”,为了家庭的幸福和孩子的健康发展,父亲需挑起两副重担。“家庭参与”已经成为衡量“新父亲形象”的重要标准。父亲参与家庭教育,有助于儿童认知力和情商的提高,对儿童学习成绩、自律性、道德发展及性别角色的认同都有所帮助。因此,父亲应该意识到自己在子女教育中的角色地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家庭教育中来,这不仅有利于家庭的团结,最终将有利于特殊儿童的发展。
总之,天生我材必有用,希望每个家庭都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特殊儿童,给他们良好的教育,让他们在社会上也能享有平等立足的空间。
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远非如此,作为新时代的家长应把握机遇,转变观念,让家庭教育成为特殊儿童健康成长的摇篮,让特殊儿童的生活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篇4
摘要: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小学教育是立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学前教育是每个人学习知识的开端,是国民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前教育中特殊儿童的教育又因儿童的特殊性显得更为重要,除了要达到普通儿童学前教育的要求之外还要弥补特殊儿童存在的缺陷和障碍,因此本文将从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方面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更好的促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特殊儿童;学前教育;重要性;建议
一、引言
世纪之后国家、社会、家庭都对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也逐渐得到普及。而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程度却远远没有跟上普通的学前教育。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一边努力发展学前教育一边要抓紧发展特殊教育。因此,需要明白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促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更好发展。
二、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教育制度深化改革,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任务。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尽管近二十多年对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但由于人口众多国情复杂,仍旧有相当多的特殊儿童享受不到很好的学前教育,暂且以2004年的数据为例,中国的一线城市中,只有将近10%的特殊儿童能够接受较好的学前教育,可想而知,在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很多特殊儿童是无法接受学前教育的。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只是在身体、心智方面有些差距,但是接受学前教育的程度却相差甚大。发展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一项紧迫任务。
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关系到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如果不能很好的满足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需求那么到义务教育阶段就更难与普通儿童进行竞争,无法平等的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现阶段,教育制度不断改革,不断向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满足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能够在他们小时候弥补一些不足的方面为以后的学习教育打下基础。
第二,减轻家庭负担。特殊儿童因其身体或心智方面与普通儿童存在差距而显得特殊,学前教育对于儿童家庭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学前教育能够分担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特殊儿童是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而特殊儿童的身体缺陷的矫正和恢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这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一项重大的经济负担,有很多家庭为了自己身患残疾的孩子四处求医以致于家财散尽却没有什么很好的效果,如果特殊儿童学校进行学前教育就可以由学校对孩子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以分担家庭的压力还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也同样能够使家长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以增加家庭收入。孩子的健康对一个家庭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学前教育能够促进孩子的发展为孩子提供专业、系统、科学的早期干预、引导和教育,给孩子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提供帮助,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可以促进家庭和谐,为特殊儿童健康的恢复提供更好的环境。
第三,对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前教育能够促进孩子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学前教育担负着启蒙认知的作用,是孩子主观意识逐渐形成的阶段,是孩子的性格、情绪、行为习惯引导的重要时期,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越早就能越容易取得教学成果。对特殊儿童进行良好的学前教育有利于他们的早期康复,对一些存在语言和智力残疾的儿童来说在幼稚园进行教育和训练效果远远比在家中父母教导的要好。学前教育的早期干预能够让一些孩子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弥补。在心理方面,为特殊儿童提供专门的教育环境能够为孩子和老师都提供公平教育的平台,特殊儿童很容易因为身体和心理上的残疾而遭受外界的不公平待遇,从小将他们平等的放在一起学习玩耍有利于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促进他们健康心态的养成。学前教育能够通过有效的后天教育让孩子逐渐培养对社会各界的认知,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以培养交际交往能力,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第四,有利于形成社会的健康心态。特殊孩童和身患残疾的人群在有相当大数量,为特殊儿童提供良好的学前教育体现出了残疾人群与普通人群一样公平公正的享受社会资源,也有利于改变社会中一些观念狭隘的人对特殊人群存在歧视的现象,让人们明白特殊群体与普通人群是一样的,对待特殊人群更应该给予帮助而不是歧视和为难。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生理上和心理上存在的缺陷,帮助他们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培养特殊儿童健康的人生观念也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另外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在学校中老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人际交往等方式对孩子进行文化教育,教授他们基本的生活和文化知识,让他们更好的'养成道德、礼仪、传统习俗等文化素养,有利于特殊儿童的文化养成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结束语
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特殊儿童教育发展的开端,万事开头难也就更加体现出了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现在存在的难度,与普通的学前教育相比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存在很大的差距。之前笔者已论述了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对儿童、家庭、社会、国家各个方面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国家和社会必须要提高对特殊儿童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团结各个方面的力量给予特殊儿童所需的照顾。让他们能够更加感受到社会的关怀也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提供更好的环境以促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入学率的提升,促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为特殊儿童未来人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好的贯彻落实教育兴国科技强国战略。
参考文献:
[1]吕春苗,兰继军,焦武萍等.关于加快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发展的探讨[J].绥化学院学报,2011
[2]冯晓华.浅谈发展农村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J].吉林农业C版,2011
[3]李鑫宇.有关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意义及问题的探讨[J].才智,2011
作者:石崇霞 单位:永吉县实验幼儿园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篇5
一、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定义
特殊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与特殊教育相互交叉的综合学科,教育对象为特殊儿童,该类特殊儿童通常指智力低下的儿童,目的是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特殊音乐教育是特殊的,对智力低下儿童的生长发育有着积极的影响,能够培养特殊儿童良好的思想品德,激发特殊儿童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直接影响着特殊儿童的多方面能力发展。为了帮助特殊特殊儿童进一步适应社会环境,将流行音乐作为部分教学内容,对特殊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二、流行音乐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推动作用
(一)有助于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改革
对特殊儿童进行特殊音乐教育,体现了我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在探索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之路上,我们做出很多的探索与努力,挖掘到流行音乐作为教学内容有助于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改革。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特殊儿童的音乐水平,联系社会实际,大胆的使用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作为教学内容,将特殊音乐教育教材更为优化,以教材作为特殊音乐教育的先导,抓住教学改革的关键。流行音乐贴近现实生活的特色,让特殊儿童们的学习兴趣高涨,并更加认真和努力的学习。流行音乐作为教学内容,还处于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们要不断地的探索总结,跟上时代的趋势,不管是多年以前的《十年》、还是近几年火热的《最炫民族风》、《小苹果》,最终目的都是精炼内容,提高特殊儿童的音乐水平。在长期累积和总结后,教师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能够为教学改革提出更多有建设性的建议。
(二)推动特殊音乐教育走向融合化
特殊儿童教育的目标是帮助特殊儿童回归正常生活,因而在特殊儿童的发展趋势便是融合教育。融合教育是指将特殊儿童放入普通学校,与普通儿童接受一样的教育。但是,由于普通学校的教育形式、教学状态与特殊教育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阻碍因素。音乐教育的包容性,是音乐教育与特殊教育融合的条件,也是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的一个纽带。在这个纽带下,流行音乐就如同催化剂一般,激发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产生化学反应,达到促进特殊儿童发展的目的。在进行长时间的融合音乐教育后,特殊儿童得到了更过的鼓励,他们也具有更加心理素质也有所完善。
三、流行音乐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具有实用价值,有助于特殊儿童适应生活
流行音乐作为众多音乐类型中的一种,深受到大众们的喜爱,特殊儿童也常常对流行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大众选择流行音乐,体现社会中一个整体的价值认同,特殊儿童选择流行音乐更是体现出音乐的趋势化。根据社会学的`观点,流行音乐贴近人们的生活,特殊儿童的特殊并不能否认他们属于“人们”的真理。在文化多样化的发展背景下,音乐始终都会展现出生活最为实际的一面,能够反映出大众对生活的追求、人生的理想、以及内心的情感世界。我们应该特殊的对待特殊儿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与呵护,但我们更应该尊重他们作为社会一员的基本精神享受。流行音乐是实用的,更是他们的精神需要,所以我们应该用流行音乐作为一个特殊音乐教育的突破点,帮助特殊儿童适应现实生活,体会普通生活的精神依托。
(二)浅显易懂,有助于特殊儿童理解
教育只有扎根于现实的生活世界,对生活的意义进行探询,对人生进行有意义的指导,教育才能对每个个体的人生成长起到促进作用。流行音乐贴近于现实生活,是音乐创造者们对生活意义的一种情绪,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慨。在特殊儿童中,很多儿童的理解能力相对较低,难以去理解相对深刻的民族音乐,浅显易懂的流行音乐更加适合他们去学习领会。流行音乐是帮助特殊音乐教育深入特殊儿童生活之中的利器,流行音乐对他们的积极引导,让特殊儿童去理解最为质朴的语言,能够帮助他们丰富语言词汇、扩大知识面,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最终帮助他们学会用普通人的方式去生活与学习,立足于现代社会。
(三)增强特殊儿童的音乐表现力与创造力
流行音乐的开放与包容使音乐更具有张力,帮助人们获得能量,激发人的内心情绪,缓解紧张感,在特殊音乐教育中,更能够提升特殊儿童的心理素质。流行音乐所具有的感性效果,是能够让我们所碰触到的音乐美学,具有直接又奇幻的心灵感化效果,有助于挖掘特殊儿童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特殊儿童在聆听流行音乐的时候,会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获得一种能量,并逐渐全身心的投入在音乐之中。流行音乐所唤醒的是特殊儿童们最真实的表现,所以会收到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篇6
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地位不高、体系参差不齐、任课教师知识技能储备不足、教材建设力度不强等。其中的原因主要有观念不当、学科归属局限、经费缺乏、研究成果失衡。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要取得成效,就应明晰其课程地位,规范内容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教材开发,加强特殊儿童心理研究,保障建设经费。
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建设在高等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与心理学专业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该课程建设的现状可谓成绩与不足并存,为了明晰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的紧迫性,有必要分析制约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顺利进行的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加快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的步伐。
1、课程建设现状
我国很多师范院校不但在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计划中设置了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相关课程,而且在心理学等其他专业课程计划中也设置有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如在网上查找到的资料显示,某校针对应用心理、教育管理、小学教育等专业开设了《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总课时36课时)。综观目前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在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体系中的状况,其课程开设体现了如下几个思路:一是以“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作为课程的名称,将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融入到特殊教育学的内容框架之中;二是直接以特殊儿童心理学作为课程的名称,涉及特殊儿童心理的各个方面,例如上述提到的高校开设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就是如此;三是以特殊儿童心理的某个方面作为课程的名称,如华东师范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在课程计划中增加了《特殊教育需要儿童认知心理学》,其中就是强调特殊儿童心理学中的认知心理部分。北京师范大学在课程计划中开设了《特殊儿童心理评估》以及重庆师范大学在课程计划中开设了《特殊儿童心理测量与心理咨询》,其中就是强调对特殊儿童心理的测量、诊断、咨询等。
与课程设置最密切的是教材建设,自从朴永馨先生1983年翻译出版鲁宾什坦的《智力落后学生心理学》一书以来,特殊儿童的心理在随后出版的《特殊教育概论》、《特殊教育学》、《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等教材以及各类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的教材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曾于1999年至2000年组编并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专业课教科书(试用书)三本:《智力落后儿童心理学》、《聋童心理学》、《盲童心理学》。可见,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教材受到了一定的重视。
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设置也促进了特殊儿童心理研究的发展,近年来特殊儿童的心理研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总体上呈现出增长的态势,现以特殊儿童认知研究从1994年至2007年的成果统计可以看出这一趋势,根据我们对《中国特殊教育》、《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科学进展》等5种核心期刊的统计(见表1)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特殊儿童认知研究的文献数量总体来说呈上升趋势;特殊儿童人格研究的文献数量则相对较少。综合特殊儿童认知研究与人格研究的成果来看,特殊儿童心理研究成果的不断增多为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发展提供了丰实的内容材料。这些研究成果不但有对特殊儿童的某个方面的心理的研究,而且有对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特点与方法的探讨,如杜晓新撰写的《试论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特点与方法》等。
尽管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建设通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地位不高。很多高等师范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并没有直接独立安排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以系统讲述特殊儿童心理的特点,而是要么将“各类特殊儿童心理特点”融合到特殊教育学中,要么将“某类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安排到某类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的课程中。这说明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缺乏独立的学科地位,依附于特殊教育学或各类特殊儿童的教育中,即使有些高校意识到了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重要性并设立了相关的课程,但只是将其作为选修课程,而非必修课程。另外,作为选修课程的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在课时的安排上也难以满足该门课程的教学需要,一般设置的是每周2课时。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地位不高,即要么不开设,要么不必修,要么课时不足。
其次,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体系不全。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在很多高校课程计划中只是顾及了特殊儿童心理的某一个层面,例如有的学校顾及到了特殊儿童认知心理,有的学校考虑到了特殊儿童的心理评估,有的学校考虑到了特殊儿童心理咨询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个高校的专业特点与教师的教学专长。从特殊儿童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角度来看,其学科体系尚不完整,最明显的体现是目前没有一本系统的特殊儿童心理学的教材或著作问世,有些学校即使开设了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更多是借用普通心理学的体系来渗透特殊儿童心理的内容。在作为一门学科的学科体系尚且不完善的情况下,试图寻找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群体系则有些奢望。
再次,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任课教师知识技能储备不足。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之所以建设进程缓慢,极大程度上与任课教师的缺乏以及任课教师的知识技能储备不足有关。有的学校特殊教育专业没有开设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正是基于缺乏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任课教师,而已开设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任课教师来源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特殊教育学专业教师,他们对特殊教育的知识与技能比较了解,但对心理部分的`知识了解不深,在讲解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时存在着“重特殊儿童教育轻心理”的倾向;二是心理学专业教师,他们对心理学比较了解,但是对特殊儿童的了解不多,反过来出现“重心理轻特殊儿童教育”的倾向。上述两种情况皆反映出了教师的知识现状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教师必须从特殊教育学、心理学跨学科的角度来进行培养,方能更好地胜任特殊儿童心理学的教学任务。
最后,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教材建设力度不强。一门课程的设立必须有系统的教材作为支撑,这在经过多年发展后较成熟的学科课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些学科课程一般都会有多种版本教材问鼎市场以供教学选择,而新兴的学科课程则往往会出现教材建设落后于课程建设的局面,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教材建设明显表现出了这一点。目前就笔者根据北京大学出版社委托所进行的市场调查分析所了解到的情况是直接以“特殊儿童心理学”命名的教材在市场上难以觅见,这说明了教师在讲授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时缺乏必要的教材参考。据笔者所调查到的主要有如下三种情况:一是用普通心理学的教材替代,在每个部分讲解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二是用特殊教育学的教材,抽取其中有关特殊儿童心理特点的部分进行讲解;三是自己编写教材,利用期刊中有代表性的综述或论文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讲解。
2、原因分析
2.1观念不当制约着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的步伐
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作为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计划的一部分,必然与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现状紧密联系在一起。目前很多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边缘学科地位不但影响了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而且影响了特殊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在这种情况下,特殊儿童心理学作为特殊教育专业中的一门学科课程必然会受到影响。尽管有的高校领导意识到了特殊教育专业的重要,但有的课程设置者将“特殊儿童心理学”与“变态心理学”混同起来,混淆了前者从对象上来研究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而后者主要从心理变态的角度来讲解异常心理,两者有交叉,但绝不等同。更有甚者,他们认为特殊教育专业在专业基础课程中设置了“普通心理学”,没有必要再专门开设特殊儿童心理学,这明显存在“重一般性轻特殊性”的倾向。上述这些不当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的步伐。
2.2学科归属限制着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的方向
特殊儿童心理学作为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但受到特殊教育学作为教育学二级学科的限制,而且受到目前教育学与心理学分科的限制。从特殊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来看,熟悉特殊教育学的研究者在建设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时自然会体现出课程的“教育”属性,这样特殊儿童心理学受到了一定的忽视也就不难理解了。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分科来看,有人认为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建设应该作为心理学的二级学科而存在,应该在心理学院系或专业来建设,这样就造成了学科之间的壁垒森严,限制了特殊儿童心理学学科的发展。有时“特殊儿童心理学”像没有“爹”、“娘”的“孩子”,在学科上缺乏应有的归属,或像是单亲家庭一样在归属“父亲”还是“母亲”上游离不定。例如有的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设置在心理学学科下,有的高校则将特殊教育专业设置在教育学学科下。因此,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归属不但决定了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的方向,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特殊儿童心理学在必修与选修之的抉择。
2.3经费缺乏影响着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的进程
目前,特殊教育专业经费支持的不足影响着特殊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进程,在我国大多数设置有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中或多或少有所体现。笔者曾在会议讨论与私下交流中得知,很多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研究人员、教师感慨特殊教育专业发展面临着经费支持力度有限的困境。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作为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组成部分自然也不例外。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经费的缺乏明显影响了教材的开发、教师的专业培训、课程教学研究等。因此,如何建立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的经费保障机制直接影响着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建设。
2.4研究成果失衡困扰着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教材开发
特殊儿童心理学目前不乏研究成果,但是这些研究成果体现出如下的失衡:一是传统的视觉障碍、听觉障碍、智力障碍等三类特殊儿童心理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而新出现的自闭症儿童、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多重障碍儿童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二是有关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横向比较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特殊儿童自身发展的纵向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三是有关特殊儿童的信息加工特点的研究较多,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较少;四是有关特殊儿童认知特点的研究较多,人格特点的研究较少,等等。在研究成果严重失衡的情况下,要开发特殊儿童心理学的教材极可能出现“顾此失彼”、“以偏概全”等弊端,而这些弊端可能进一步影响课堂教学出现“有资料的多讲,无资料的不讲”的局面,进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3、对策思考
根据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特提出如下对策以促进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建设。
3.1明晰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地位
加强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建设首先必须明晰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在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从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地位来看,尽管特殊儿童心理学可归属于心理学的二级学科,但这并不意味着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不需要设置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道理非常简单,就如同教育学专业必须学习普通心理学一样,因为特殊教育学要遵循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就必须将特殊教育学建立在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基础上,否则特殊教育学就极有可能违背自己原来的初衷,背离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来言说特殊教育工作的特点,这可能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由此可见,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在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中的地位是由于特殊教育所遵循的规律所决定的。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应作为特殊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体现在课程计划中,甚至其应该在特殊教育学课程之前开设,并尽量保证学生在学习了普通心理学的前提下开设。此外,还需考虑特殊儿童心理学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目前特殊儿童心理学正在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兴起。实际上,心理学发展初期(特别是对脑的各个部位功能定位的研究)的研究对象大多是特殊儿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只作为普通心理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强调的是特殊儿童的一般心理特征,忽略了特殊的心理特征,或者说研究特殊儿童不具备什么心理特征是为了证明正常儿童具备某种心理特征,通过正常儿童与特殊儿童比较是为了证明正常儿童的一般心理特征。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明显体现了这一点,它“是以认知能力异常者为研究对象、以认知加工模型为理论框架,通过患者特异性受损和保留的认知环节来进一步推知人类正常的认知结构和加工方式。”特殊儿童心理学弥补了普通儿童心理学对儿童心理发展特殊性的忽视,因此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可考虑设置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必修课或选修课。
3.2规范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内容体系
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尽管在有些师范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或心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有所体现,但是其各有所侧重的状况说明了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内容体系急需规范。首先需要规范的是作为一门学科的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内容体系。目前在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情况下,可考虑通过借鉴普通心理学的内容体系或特殊教育学的内容体系来分别构建出不同的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体系,前者即通过某章来阐述不同特殊儿童某个方面的心理特点,例如在“特殊儿童注意”一章来讲解智力落后儿童的注意、听觉障碍儿童的注意等,后者即通过每章分别讲述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例如在“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特点”一章来讲解智力落后儿童的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在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教学与研究时机成熟时可考虑开创性地建立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独特体系;其次是需要规范作为一个学科群的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框架体系,即特殊儿童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二级学科应如何构建其下属的分支学科(或课程),或许在特殊儿童心理学学科体系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可参照心理学的学科体系来进行。
3.3加强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离不开具体的课程执行者与研究者——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不但决定了该课程教育教学的质量,而且决定了课程教材开发与研究的质量,因此重视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就必须建立一支数量充足、高素质、高层次的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教师队伍。但就目前来看,在很多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队伍不能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的情况下,可考虑采取合作教学的方式来教授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即根据现有教师对某类儿童研究的专长来讲述特殊儿童心理学中的某一部分;或分别聘请心理学专业研究心理过程某一方面有一定特长的教师来兼职,以讲座的形式讲解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当然在教师数量有限的情况下,也不必追求讲授所有类型特殊儿童的所有心理特点,如果要做到全面讲述,建议教师可采用探究式教学,要求专业学生将其他类型特殊儿童的某个方面的心理特点进行课后整理或进行实验研究,将整理的研究成果利用教学时间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不断积累资料,充实教案,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相长。
3.4重视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教材开发
特殊儿童心理学教材的开发,不但可以规范特殊儿童心理学授课的内容体系,而且可以为特殊教育专业或其他专业学生提供可供参考的资料。因此,目前极有必要考虑尽快出版一本能解决课程教学需要的教学用书,尽管教材可能会存在某些方面的局限,但可暂时解决课程教学盲目摸索的现状,为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提供交流的平台,便于大家通过边教边研边修的方式不断完善教材。其中一个有效的途径是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局限性,采用有关学术期刊上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来弥补教材的不足,并不断将学术期刊上新近出现的新成果来充实已有的教材,并不但修订教材的结构和完善教材的内容体系,最终出版新的教材取代旧的教材。
3.5加强特殊儿童心理研究
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建设需要教学内容材料的支撑,而其中的内容材料更多来自于对特殊儿童心理研究的成果,在目前特殊儿童心理研究呈现蒸蒸日上的大背景下,相关的研究人员应该更多关注特殊儿童心理研究中薄弱环节的研究,例如多重障碍儿童的心理研究,重度障碍儿童的心理研究,特殊儿童人格的研究,特殊儿童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纵向比较研究,特别是对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干预研究,等等。这些薄弱环节的研究成果对于完善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建设与充实特殊儿童心理学的教材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研究的过程中还需要特别注意加强特殊教育研究人员与心理学研究人员之间的团队合作,以便相互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使特殊儿童的心理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3.6保障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的经费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建设中,教材开发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包括查找与复印资料的费用,甚至在教师将教材整理成册后还需要支持教材出版的费用;教师专业培训与交流所需的差旅费与培训费;课程教学研究所需的研究经费等。这些经费能否落实,直接决定着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的质量。国家或高校可考虑对特殊教育专业这样更多注重社会效益的专业采取专项经费扶持的政策,以加强对该学科、专业的建设力度,保证学科的可持续性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论文11-16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论文9篇11-16
流动儿童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教育论文范文12-08
儿童健康成长中家庭教育的作用论文12-03
家庭教育论文08-22
家庭教育观念论文11-29
有关家庭教育理论文章12-02
关于家庭教育观的论文12-01
论文特殊页码与正规目录设置方法11-26
儿童的“数学现实”的论文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