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通用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篇1
近年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方面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数量增多,孩子受到父母过分的溺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小学生处于瞬息万变的大环境下,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小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还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小学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依据“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教学,不断推进素质教育,逐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通过分析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专业人员,部分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许多小学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都是由政教处主任、团委书记、德育副校长、班主任等监管,谁有时间谁抓,但是他们基本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教育培训,在工作中难以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小学生健康成长,难以帮助小学生改变性格上的缺陷,造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是齐抓共管,统筹兼顾,实际上都是表面文章,没有发挥实际作用。一些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个人素质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往往都是带领小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或者电子课件等,不能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
(二)在辅导上偏重学校,忽视家庭和社会的配合。
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偏重于学校教育,认为小学生只有在学校里才能够身心健康发展,完全忽视了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实际上,家庭和社会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个不和谐的家庭或者一个不安逸的社会都会造成小学生个性偏激,性格孤僻。一些小学还依旧施行“关门教育”的策略,以为通过上辅导课,搞心理辅导活动,或者聘请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就可以促进小学生成长。其实,这样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脱离了家庭支持、社会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是片面的。心理健康的真正目标是锻炼小学生的意志和能力,提高他们对于学习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三)存在错误的认识,把心理健康教育当做摆设。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然存在错误的认识,经常会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处于从属地位,把心理健康当成摆设,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而且小学里常常将一些不能胜任一线教育工作的教师安排为心理辅导员,这些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使心理健康教育名存实亡,似有实无。有些学校用闲置的教师作为心理咨询室,条件简陋,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学设施,也没有固定的资金投入,渐渐的小学生就对心理健康失去了兴趣。而且目前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开设不完善,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教学体系中,只重视数学语文等学科的教育工作。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建立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近年来,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因此小学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提上日程,积极开展师资培训,逐步建立一支既有扎实基础又有丰富经验的心理专业教师队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学校必须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为小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如果不能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很容易走上歧途。要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放到与其他学科教育同等的地位,并且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使小学生获得更加全面和科学的心理健康辅导。要协调好心理健康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给小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查和考核,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网。
学校要注意到家庭和社会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让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启迪。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家长要给予小学生正确的教育,给他们营造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鼓励孩子尊老爱幼和乐于助人。同时,学校要积极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的帮助,比如医疗、环保、公益等,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社会资源,让小学生享受开心快乐的童年。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只有将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统一起来,才能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重视程度。
要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作用,就必须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教育活动,比如可以根据学校的师资力量等情况合理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基本的教育设施,选拔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改善小学缺乏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健康场所的现状。要根据不同年级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调节能力等,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规范的行为习惯,提高学习兴趣,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为了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并且定期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
三、结语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小学生成长的需要,而且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提高重视程度,秉承生本教育理念,遵循新课改的要求,加强师资配备,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加强与家庭、社会的结合,从而实现高效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篇2
一、引言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与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是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学校教育现代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因此,探索和研究目前日益严重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的基本条件。然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根据调查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依赖心理:当前,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好比温室里的`花朵,缺少独立意识,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家长。
2.自私狭隘心理: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具有较强的报复心理。
3.易怒心理:所谓易怒就是指容易冲动、急躁,爱发脾气,喜怒无常,报复性强,常有干危险、愚蠢事的冲动,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
4.逆反心理:一些学生对外界的刺激常产生与常态相背的心理反应,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对老师、家长的教育感到厌烦甚至顶撞。
5.嫉妒心理:这是一种恐惧或担心他人优于自己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重点中学的学生尤为明显。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有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有外界的客观因素。概括起来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二是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三是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因素
从教育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家庭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终身学校。通常情况下,家庭内部成员关系和睦融洽,孩子性格开朗乐观,适应环境的能力会更强。
(二)社会负面因素
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亦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另一方面,影视宣传、文化娱乐随处可见暴富和暴力,计算机和网络又轻而易举地提供给中学生容易成瘾的暴力和赌博的游戏,使他们陶醉于自身价值得到体现的虚无世界中,从而更不愿与世界交往,甘愿独处于封闭之中。在社会大环境下,酒吧、游戏机房以及随处可见的网吧等等,极大地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家庭教育方面
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其优点和长处。通常血缘关系使子女对父母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与亲切感,父母的喜怒哀乐时刻感染着子女,他们之间的心理相通使子女时刻受到父母的不自觉的影响,从家庭教育的影响途径和方式来看,家庭教育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使子女通过耳濡目染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有严密计划和系统性的正规教育。
(四)学校教育方面
学校应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坚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对少数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应耐心的启发诱导,而不能动辄批评指责,甚至把他们当成典型的例子张扬,致使这些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
(五)社会环境治理方面
教育体制要改革,要搞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要真的“减负”,要让我们的孩子活得轻松些,使他们能有精力突发奇想、展开幻想,去搞科研、搞发展,让他们去实现祖国飞速发展、繁荣昌盛的中国人的愿望;影视宣传、文化娱乐网络世界的病毒要下大力量、下狠心快速查杀,否则后患无穷。
四、总结
青少年做为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既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时期,同时又是一个情绪多变、情感冲突的时期。因此,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之间和谐发展,帮助青少年学会心理调适,社会适应,才能真正地实现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美好和谐! 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舒适的家庭中,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篇3
摘要:中职卫校学生将来会从事医院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在卫校教育中不仅需要她们能够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还需要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岗位需求。本文先对中职卫校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再对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加以分析,最后针对如何对中职卫校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几点建议措施,希望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职卫校;心理健康;心理教育;问题
一、引言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们的心理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职卫校学生将来会从事医院护理工作,她们不仅需要从事烦琐杂乱的护理工作,而且还需要面对患有重症的特殊患者,需要对这些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护理,这就需要她们在工作岗位中能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水平。因此,中职卫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具有必要性。
二、中职卫校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曾经人们对于健康的定义只限于生理健康,认为只要身体没病就属于健康。但在现代社会中,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生存,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个体极易受到心理干扰。所谓心理健康,其表现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1]首先,卫校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中职卫校学生大多处于十六七岁的青春期,这段时间正是他们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必须要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加以重视。很多学生选择卫校主要是因为自身文化课基础较差,很多学生存在着厌学心理,自由散漫、意志薄弱,心理自卑,他们受社会消极价值观的影响,认为做护士没前途,护理工作较为低贱,因此在心理上较为颓废。很多学生年龄较小,缺乏自制力与明辨是非能力,难以接受教师的批评与学校的规章制度,逆反心理严重,缺乏适应能力,不能主动与同学和教师交往。很多学生读卫校并不是自身所愿,而是受压力逼迫,再加上医学课程的难度很高,学生普遍对学习产生畏难心理。其次,人际交往存在障碍,很多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对待比自己家庭条件富裕的同学存在着嫉妒心理和心理自卑。中职卫校学生较为幼稚,依赖性较重,善于幻想,人际交往中存在心理障碍,难以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勇气不足,出现不屑于交往与不愿意交往的心理,不够宽厚与包容。最后,他们人生观消极落后,很多卫校学生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与社会经验,对待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不能合理看待,活跃的思想让他们对待社会乱象会产生心理压力和矛盾,感觉无所适从或者盲目乐观。很多学生在此时生理发育成熟,第二性征出现,对异性有强烈的欲望,很多学生陷入失恋、欲望得不到满足等而深感压抑。很多学生对未来前途与就业压力感到迷茫与困惑,对积极乐观人生观产生影响。[2]
三、中职卫校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原因
第一是家庭教育方面。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孩子心理难以成熟;很多家长见孩子学习成绩较差,会感到心灰意懒,对孩子关心少,导致孩子自暴自弃。第二是学校教育方面。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没有充分认识,没有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老套,学生难以接受。很多教师只重视学生考试成绩,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砝码,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重视程度不够。第三是自我认识方面,普遍存在自卑、自私、自满心理,不能处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对新鲜事物与独立自由较为憧憬,但是却缺乏社会经验,导致他们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3]
四、中职卫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措施
第一,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中职卫校学生面临着中考的失败,选择卫校是形势所迫,此时正是他们情感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学校开展情感教育,重视他们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克服不良情绪,从而形成健康人格。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获得情感体验。教师要根据卫校特点,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拓展,积极开展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形成良好的品质与职业操守。[4]第二,设置心理咨询中心。卫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并配置专业的心理学教师,轮班管理,保证心理咨询室的正常运行。要对心理咨询室规范管理,规范心理咨询师辅导申请,过去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需要提交申请并经过领导批准,学生嫌麻烦便直接放弃心理咨询,因此要简化心理咨询申请程序,为学生心理咨询提供便利。第三,为学生心理咨询提供渠道。可以利用社团开展心理咨询栏目,由高年级学生和心理学教师分别作为栏目主持人与心理咨询者,学生可以将自身的烦恼与困惑告知心理咨询者,让其给予建议。学校可以聘请心理专家来学校开讲座,针对早恋、家庭问题等实际问题给予讲述。学生可以现场互动,讲座形式做好采用案例教学法。第四,学校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要开设心理教育课程,由心理学知识扎实的专业教师负责授课。学校要设立心理健康小组,学校副校长打头阵,心理健康教师为主力,针对学校发生的心理问题展开讨论分析,寻求解决方案。要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记录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心理测试结果,对学生在卫校里心理健康变化情况进行反映,从而防止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五、结束语
中职卫校学生是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摇篮。为了让学生在今后工作岗位中能够应对繁杂的事务并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学校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形成正确的心理素质与三观,保证他们在毕业之后能够充分适应护理工作,为患者带来优质护理服务。
作者:鄢淑清 单位:黑龙江省鹤岗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胡丹.在中职卫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J].才智,2016(32):206.
[2]徐云凤.新形势下加强中职卫校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必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3(43):124-125.
[3]李琴,曾诚.控烟健康教育对某中职卫校学生影响的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5(23):4325-4327+4336.
[4]张智华,朱金卫.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02):95-98+102.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篇4
【摘要】随着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由于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还存在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教学方法陈旧、实践环节薄弱,师资力量不足等诸多问题。因此,本文以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了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特点和原则,力争找到适合我国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体系。
【关键词】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目前,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科教学渗透心理辅导;在各种活动中开展心理教育;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设立跟踪反馈矫正系统;设立心理信箱,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单独心理辅导与咨询;设立家校联系制度,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方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虽然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样,但是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如在学校开展活动时,经常将心理教育德育化,将性格、情绪问题归结为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方面,各地情况不一等等问题,因此探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中职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所面临的心理适应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些问题只依靠传统的说教式、单一化和公式化的德育是解决不了的。因此,在中职学校改革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应当成为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顺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职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在生理上进入了青春期。他们的生理成熟期大大提前,心理的成熟却远远滞后,出现了学生身心发展不一致性的现象,导致了严重的心理危机。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现状决定了在这个年龄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发展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没有健康的心理,学生的良好品德就很难形成。心理健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智力协调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高,促进学生心理和身体的健康和谐发展。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中职学校的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要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健康的心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学校具体开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所应具备的基本内涵,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
二、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特点和原则
(一)课程的特点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学科课程,它有其鲜明的特点。一是,它是中职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是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并解决自己成长中的各种问题,诸如学习、交往、情绪调适、理想抱负等。学生只有通过自我探索,才会获得经验,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二是,强调体验和感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在于解决个体自身心理发展的问题,它需要以个体经验为载体。这种自我体验可以通过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营造一定的氛围来实现。学生从活动中体验获取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是感悟。三是,以互助、自助为机制。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的过程,同龄伙伴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彼此之间容易理解和沟通。学生作为班集体的一员,既是受助者,又是助人者。这种互助可以增进学生对自信、自尊的体验,从而达到自助。
(二)课程建设的原则
一是,全体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所有的学生,他们都是受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课程的设计计划、组织实施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二是,差异性原则。中职学生拥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具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要消除这些特点与差异,而是要使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最合适而完美地展示出来,也可以说,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三是,主体性原则。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设计课程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组织课程时,要提供舞台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话敢说,能理直气壮的倾诉自己的心声,表达情感,发表观点、探索办法,教师以引导者、协助者的姿态出现。
三、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探索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种教学活动中
一是,让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除了每周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良好习惯的同时,遵循中职学生身心活动规律,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教学,发掘和利用心理教育因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促进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二是,在德育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整合,形成一股整体合力,全力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三是,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中职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诸如教育性活动、个体性活动、文艺性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来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发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首先要明确理念。这里的理念指学校的教育哲学、教育宗旨与教育目标。理念的确立,有利于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凝聚教育合力,形成学校特色。其次进行需求分析。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针对中职学生需求来进行的,这样的校本课程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再次,要考虑到学校的资源条件。包括信息资源、能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以决定作何种程度的开发。第四,组织与实施。开发课程的目的是实施,学校要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培训教师,全员参与。最后是评价与改进。教师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反映出的情况,不断反思调整,使其不断完善,使其得以改进。
(三)开展研训一体的教研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研活动,也应该与其他学科类似,由学校教研组组织和安排,一般每周或间周活动一次,内容可以有教材分析、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案例讨论、公开课或研究课探讨、教育理念的学习,形式可以有讲座、小组讨论、讲课、听课、评课、赛课、参观等。这样才能确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实践证明,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紧密结合、相互配合,才能更有利地保证整个教育要求的一致性,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家长要和教师沟通配合好,不能各行其是;社会教育也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与学校携起手来,使学生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走上社会,都感受到共同的期待和要求,目标一致,使他们更加坚定信心。另外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可以举办家长学校,设立家庭教育辅导站等,以推动家长和学校教师共同研究教育经验和规律,普及科学教育知识,提高全民家庭教育水平。总之,要做好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必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努力: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知识;将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整合;对心理健康知识与中职学生个人认知进行内在的整合;同时要确保实现心理教育课程的综合化。
参考文献:
[1]胡钦龙.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2013(05)
[2]陈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7)
[3]吴建斌.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改革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03)
[4]俞冬梅.新形势下职业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学周刊,2014(12)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篇5
【摘要】中职学生在校期间,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容易造成他们的情绪变化较大,出现偏激,也容易走向极端。如果老师、家长或同学不能理解他们,他们的情感就会受到压抑,态度变得消极。这种压抑使他们不愿意与人进行情感交流,不能及时合理地支配自己的情绪。特别是遭受过严重挫折的学生,对什么反应都冷淡,产生了消极避世的心态。这对于成长中的中职学生来说,是害大于利的。
【关键词】中职语文;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人格教育
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中职在我国教育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由于中职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较差,一直受到老师的歧视,导致他们中的很多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心理健康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能否健康的成长。作为从教多年的中职语文教师,我一直把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到我的课堂教学中,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
中职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
(一)情感缺失问题
中职学生在校期间,由于学习遇到阻力或平时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情绪容易发生较大变化,出现偏激,其行为也容易走极端。如果老师、家长或同学不能理解他们,他们的情感就会受到压抑,态度变得消极,甚至有些玩世不恭。这种压抑的状况使得他们不愿意与人进行情感交流,不能及时合理地支配自己的情绪,特别是遭受到严重挫折的学生,对什么反应都非常冷淡,产生了消极避世的态度。情感的缺失使得中职学生常常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时常自卑,这就导致很多有自卑感的中职学生失去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在逐渐沉沦中度过了一天又一天[1]。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没有了精神的支柱,很多中职学生面对自己的现状不思进取,没有学习目标。另外,中职学生依赖性强,自理能力较差,对各种社会现象没有清醒的认识。因而,很多学生的性格孤僻,脾气暴躁,难以让人忍受,长期发展的结果就导致他们情感缺失,人格越来越不健全。因此,中职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关注他们的精神和心理需求,让他们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生活。
(二)学习心理问题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习心理问题。很多中职学生都是因为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成绩下降。这部分中职学生大多自满自傲,不思进取。他们没有为自己树立远大的目标,在学习中缺少正确的方法,对自己没有自信心。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导致他们身在学校心在外。目前来看,我国的中职学校厌学是一种普遍现象[2]。学生从心理上就对学习不感兴趣,行为上逃避学习,无论如何学习成绩也不会名列前茅。这些中职学生上课时无精打采,对待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说教听而不闻,学习成绩逐渐下滑。他们对前途失去希望,常常逃学,甚至出现了害怕进校的心理障碍。这严重影响了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使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畏缩不前。
(三)就业现实问题
我们平时关注的职业教育,实际上就是就业教育。处于择业就业期的中职学生,同样也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正确的就业道路,就会拥有美好的就业前景。由于学生对各行业工作的一无所知,使他们迷茫无措,很容易失去最佳的择业就业机会。因此,这时期的中职学生心理往往是复杂的,他们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对现实又具有紧张忧虑感。因为中职学生的依赖性太强,往往造成他们对就业的要求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如果不能很好地定位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不明白自己所要的是什么,中职学生的心理就会处于极度矛盾的状态[3]。中职学生所面临的就业现实问题,究其根源是由中职学生的性格、情感造成的。如果中职学生具备完善的人格,完美的性格,他们就会理智地处理好自己的择业就业问题,而不会感到束手无策。因此,树立中职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均衡地发展,是中职语文教师必须要做的工作之一。目前,许多中职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就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就业需要的健康的社会人才,而不仅仅是一个职校学子。
二、语文教学解决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
要解决中职学生存在的心理上的问题,职校就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引导学生走上健康的成长道路。
(一)重视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鉴于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但是很多中职学校缺少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生不健康的心理得不到指导。部分具备条件的中职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并且在语文学科中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使中职学生在语文课的教学中能够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中职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接受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语文学科只有着重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才能够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为了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的人才,职校不仅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且还要让学生在各个时期正确对待得失,避免偏颇[4]。残缺不全的个性只会阻碍学生的身心健康,中职学校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达到情感和认知的统一,使他们能够真正认识语文教学,培养心理健康全面发展的`中职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把学生的情感放在首位。如果学生缺乏情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心不在焉,一事无成。可见,情感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多渗透情感教育。
(二)唤醒学生的情感
在长期的中职生活中,有些学生可能因为感到对前途的无望或者遭受各种挫折而自甘沉沦,待人冷漠。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去感受爱,让学生懂得感恩,懂得怜悯,懂得慈悲,去唤醒他们的情感。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和日常的活动中,让中职学生学会感动,提升他们对各种情感的认知能力,以避免他们面对纷繁的社会处于麻木不仁状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完善学生的情感世界,陶冶学生的情操,就要让学生认真学习,让学生受到精神和文化的启迪,在各种情感活动中逐渐认识世界,培养他们爱生活、爱他人的高尚社会品德[5]。中职语文教学,通过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明白作品中的启迪和智慧,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在体会到作者丰富多彩的情感同时,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地被感化、被吸引,学生的情感也就得以唤醒。充满感情的学生在面对各种问题困扰的时候,都会勇敢地去面对,不会退缩不前,更不会茫然无措。他们会理智对待困难,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通过这样的语文教学,他们会逐渐形成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他们的性格也会得到充分的发展,趋向良好。中职教育肩负着家长的厚望、人民的重托。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是学校发展的最终目标。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巧妙地掌握技能,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为将来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语文是文化的精髓,具有高超的人文内涵,中职语文教学在促进学生学习,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实现了培养心理健康学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静.论中职生自信心的缺失与重建策略[J].广西教育,2009(33).
[2]庄伟强,刘爱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厌学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12(4).
[3]博淑芬.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的因素及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2).
[4]温俊歆.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成因分析及新途径[J].魅力中国,2009(6)..
[5]袁海英.中职单招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智慧[J].职教通讯,2011(12).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篇6
【摘要】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关乎到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本文根据中职学生心理问题,提出强化引导,通过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与家长的联系等途径,提高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关键词】心理健康;中职学生;思维方式;学习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培养素养较高且技术水平强的专业化人才,这对职业院校提出了更高要求。中职学生作为职业院校的一个特殊群体,除要重视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外,还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加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发展现代职教的重要子环节。
一、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以及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体而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关乎社会安定和谐、学校稳定发展、家庭和睦幸福和学生个体积极发展的需要。
二、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一般表现
1.青春期来临,适应能力不强
中职学生大多数年龄处在15-18岁之间,这个期间的未成年个体不仅处于青春发育阶段的生理剧变期,表现为身高体重的继续增长和性别特征日益明显外,还处于人生发展阶段的心理剧变期,表现为心理活动的日益丰富和情绪情感需求的外露与内隐等。可以说,这个阶段的大多数中职学生都要选择离开家庭,减少对父母依赖,转变为依靠还未独立的自己,重建新的人际环境,是一个从青少年向青年转变的人格发展过渡阶段,所以有学生感到力不从心,无无所适从,觉得适应有困难等情况。
2.思维方式单一,自信心缺乏
思维方式是人们认识主客观世界的深层的心理结构,是体现一定价值标准、思维视野、思维方法和一定思想观念的思维模式。中职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与生活中,由于自身所受家庭教育的缺陷和长期应试教育注重成绩的导向,学生中有有思维表现单一的情况。他们自身学习态度差,学习成绩差,拥有与一些家长、老师和学校一致追求的唯“成绩”第一的评判认知,把成绩当作是自己价值的评价标准,形成单一的学习观和认识观。缺乏除学习之外积极评价自我的思维方式,对重新努力学习,努力改变自我的自信心不足。
3.学习习惯差,厌学情绪严重
文化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方式影响着个体的社会认知过程,对个体的健康观念与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很多中职学生由于受自身思维方式里唯“成绩”第一的影响,认为自己学习不好而否定身上的其他优秀品质。因而在中职学习阶段,仍有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对学习缺少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不喜欢动脑,记忆力减退等;在课后表现出不及时完成作业或完成作业效率低,不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喜欢拖延等毛病;加之受当前网络的广泛影响,在课堂内外成为随时低头的手机控群体,认为手机里的世界远比枯燥的学习过程精彩,缺乏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习产生抵触、躲避等不良的厌学情绪。
4.家教不严,意志力薄弱
中职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时被父母过度呵护,溺爱程度严重,能让其独立的却被包办替代。所以在他们身上存在胆怯、脆弱、懦弱、害怕困难、缺乏毅力、逃避问题等诸多负性意志品质。同时,由于家庭物质条件的改善,让其过上幸福安逸的生活,缺少磨练意志品质的机会。所谓的勇敢、给予、担当、创造、坚韧、持之以恒、刚强等正性意志品质有退化倾向。
三、加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强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积极应对中职学生的青春期
教育部在2004年8月印发文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和管理,积极组织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对中等职业学校的督导评估范围,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体系,逐步建立起分管校长负责,德育工作教师为主体,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4]可见,加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各方面力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因此,作为学校领导层面来说,应高度重视与支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把其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同时,要努力构建一支由心理学专业教师牵头、各学科任课教师渗透、德育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参与的全员育人队伍,积极应对中职学生青春期,帮助中职学生解决青春期适应问题;辅以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有效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便让学生顺利平稳地渡过青春期。
2.培养正确科学的思维方式,树立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是一个主动的信息探求者,并不是消极地等待环境刺激而产生反应的被动个体。个体内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其结构对其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人的行为、动作的产生以及言语活动等都受到个体内部心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5]因此,要积极加强中职学生认知方式的培养,帮助学生认识自身思维方式存在的已有缺陷。由于中职学生受个体所受文化教育程度不高和知识储备有限的影响,已形成他们独有单一、不够成熟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不够客观冷静,喜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等,尚未形成多向、发散、全面的思维方式。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在对问题进行多角度认真分析和评判,必要时与学生展开讨论,克服不良思维定势影响。通过多次训练,长期反复进行,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合理看待问题,从而为解决心理问题奠定思维基础。
3.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美国心理学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提出“在做中学”的核心理念,强调让学生放手去做,解放学生的身体,让学生融入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探究的`过程中去,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同样地,可以把“在做中学”的理念引入到学校的课堂教学和各种活动中,让学生在做中体验,在做中学习,在做中思考,在做中获得锻炼,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各科任课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需要,根据教材重点难点,设计为一个个相对独立又总体联系的教学片断,如当前与网络联系较为密切并推广的微课、微讲堂等等,把整本枯燥的教学内容变成精简生动的系列微小视频,让学生喜爱并愿意投入学习。其次,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例如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实训活动,让学生能结合课堂所学,引发对实践探索的兴趣,解决专业实践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让学生在课外能充分展现自己的特长,增强表现自己的自信。再次,在课堂教学和各种活动中,可以设置多种困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克服困难,在情境中体验和感悟,重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磨练坚不可摧的强大心理和意志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4.保持与家长的不定期联系,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配合
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位导师,父母的言传身教足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因而家教则成为孩子受教育受启发的重要源泉,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直接与家长的引导相关。由于中职学生还未成年,他们当中的很多都属于“问题”学生,身上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出现的心理障碍都与所受的家教有关系,家长们不能因为觉得孩子问题多就往学校送,寄改善孩子的全部希望于学校。毕竟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不能只依靠学校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矫正和解决,还得依靠家长的参与配合,继续发挥家教的育人功能,严格教育孩子,与学校教育方向一致,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职成,2004(8).
[2]罗丽静.思维方式缺陷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机械职业教育,2015(.2).
[3]侯玉波.文化心理学视野中的思维方式[J].心理科学进展,2007(2).[4]梁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篇7
摘 要:当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个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国家人才资源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心理问题教育 对策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问题逐年增多,并突现出一些新问题,比如:自信心不足、情绪消极、紧张焦虑、对未来感到不安等问题。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时期是学生从心理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是他们的个性人格趋于定型的时期,也是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的关键时期。为此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一、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表现
1.自卑心理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大多经历过中考的失败,学习成绩差,他们自认为是经过重点高中、普通高中等多道关口筛选下的“末等品”,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加之世俗的偏见,家长错误的教育方法,学校教育中对他们的偏见,使得部分学生妄自菲薄、自甘落后,更有甚者在学习上抱着破罐破摔的思想。
2.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根本原因是在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后感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认为家庭与学校甚至社会有负于他,觉得这也不顺眼,那也看不惯。一些教师教育方法、言行举止的不恰当以及社会不正之风的负面影响,也导致了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3.厌学情绪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大多从小学时就喜欢恶作剧、顶撞父母,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部分学生在初中时就被认为差生,常因为成绩差而受到歧视,因此对学习缺乏信心,并有厌恶感。他们刚开始对学习专业课虽然兴趣浓厚,但常常虎头蛇尾,几天后就没了兴趣。长此以往,他们就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结。
二、对策
每个人的自我意识中都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倾向。(心理健康论文 )消极情绪占主要位置,心境就变得低沉;积极情绪占主导地位,心情就会变得晴朗。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良心理大多源于消极的自我意识,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识,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超越自我,是使他们改变心态的关键。
1.正确认识自我
全面认识自我是形成自我意识的基础,如果一个人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准确地评价自己,既能看到自己的短处,又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就不会在困境中迷失自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自卑心理源于没有全面地认识自己,只是把过去的一些弱项特征作为评价自己的标准,而看不到自身的长处和优秀品质。我们应帮助他们学会全面认识自己,打破自我封闭、拓宽生活范围、增加生活阅历、扩展交往空间、找到多种参考系数。人类的美德是丰富的:智慧、勇敢、幽默等,这些好的品质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会有所表现,我们要让他们从中找到自己具备的潜力。
2.强化积极体验
研究表明,心理问题多是由于不接纳自己造成的,忧伤和烦恼使他们处于阴暗的心理环境中。因此我们要通过教育方法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
(1)相信自我。要有这样的信念:“我不是最棒的,但我是独一无二的.!”,地球有史以来从未曾有过第二个“我”,所以“我”有足够的理由自尊自爱,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2)正视自己。每个人都有短处和缺陷,其中有的是无法补救的,或只能做有限的改善。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坦然接受,并不为此羞愧,不用在别人面前加以掩饰。应该让他们认识到,不能考上理想的学校,这是自己的不足,应该坦然承认,但他们一样有自己奋斗的天地,只要努力一样会有作为。
3.提升自我效能
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人不仅有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的能力,也有调节自己、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能力。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最终让他们心理健康成熟起来。
(1)创建积极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发现潜能和优势,营造积极快乐的学习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开展寻找每个学生优点和特长的活动,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和氛围。
(2)努力学习、掌握技能、完善个性。对于有厌学情结的学生,在沟通的过程中,应按照“不指示”原则:不作任何批评,不管学生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应给以尊重,鼓励他们说出厌恶学习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情感都发生可喜的变化,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大大增强。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使他们认识到,读中等职业学校也是成才之路。
社会在进步,我们应不断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心理和完善人格的高素质人才。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篇8
摘 要:积极心理学关注力量和美德等人性的积极方面,致力于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在分析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独立院校
独立院校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亮点,是一支蓬勃发展的新兴力量。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受到重视,独立院校也不例外。但是,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沿袭了以往的消极心理学或病理心理学模式,把重点放在矫正心理问题上,既不能从根本上预防问题的出现,也不能发展学生积极的心理潜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改变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必须打破传统局面,将积极心理学引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根据独立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探索重要且急迫,独立院校必须结合自身自主的管理形式及灵活的用人机制,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20世纪末,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它是利用心理学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随后,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成为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积极心理学要求心理学家用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异于传统心理学研究。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积极的情绪和体验、个性特征、积极的情绪与健康以及培养天才等方向。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其中研究最多的是主观幸福感和快乐,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积极的人格特征也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引起较多关注的是对于乐观的研究,因为乐观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对保持或促进生理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可以增加人的心理资源,提升个人心理能力。
二、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诸多研究表明,相较于公办院校,独立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更为突出。张翔通过调查发现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普通高校学生。他认为,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卑、失落感、焦虑、抑郁等。同样有研究表明,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普通高校差,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为7.5%。但是,也有研究表明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普通高校学生。据分析,独立院校大学生普遍表现出适应环境困难、人际关系障碍、自我认同感低、择业心理自卑等问题。
2.独立院校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单一性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
部分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主要针对学生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咨询与矫正,但此模式仅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缺乏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辅导与训练,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学校心理工作方式呈现单一性,缺乏心理健康知识的有效宣传和普及,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较差。
(2)简单化德育教育模式
由于独立院校的企业化运营模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的部分原因在于教育资源有限,投入力度不够,进而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合并,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简单化行政管理模式。
因此,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探索各种有效措施,尽早建立适合独立院校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维护模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探
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状态的关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探索新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途径。
1.结合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为引导,对各要素和目标进行整合,改变消极价值取向,以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替代疾病的预防目标。具体实践中,教育工作者需要调整工作方式,改变以往以个别咨询为主导的.教育模式。面向全校学生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力度,从学生入校开始,展开系列的积极心理辅导与训练,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的同时,塑造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达到对心理问题积极预防的目标。
2.结合积极心理学理念,完善心理健康认知
对于独立高校学生来说,单纯的矫正问题和治疗疾病并不能让个体获得真正的健康,必须双管齐下,在治疗和矫正的同时发展个体积极的心理素质。所以,教育工作者需要理解和接纳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改变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并深入宣传。例如根据积极心理学观点,真正的心理健康不仅是无病态,而应该是心理体验积极而丰富,并发展积极的人格品质,以此传输给学生积极的心理认知体系,在此基础上提高自我心理健康水平。
3.结合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努力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心理健康宣传、心理课程、心理咨询三级教育体系中。首先,结合积极心理学理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营造学生人格发展的良好环境,深入广泛、切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可以更多地涉及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提供积极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关注和培养自身的主观幸福感、自尊、自信等人格品质,构建积极的自我概念。第三,努力探索实践积极心理学在心理辅导和咨询中的作用。例如,在心理咨询中结合认知行为疗法的技术与积极心理学的原则,或组织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团体辅导,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体验积极辅导的魅力。
总之,当前独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立足积极心理学范畴,坚持正向、能动的发展观,引导学生养成积极的人格品质与人生态度。积极教育为我们展示了发展性的教育模式,为独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
参考文献:
[1]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327.
[2]张翔.民办高校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4):260-261.
[3]马明,王法能等.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2):97-99.
[4]翟常秀,杨卫星,刘鑫.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1):43-47.
[5]徐玲,魏峰.西安市民办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特征的比较研究[J].青年研究,2001(8):15-18.
[6]陈红,宋颖惠,顾凡.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2):113-115.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篇9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其未来发展,同时关系着社会安定与国家发展,高校师生应认识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积极心理学是现阶段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向,本文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依据,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有效的解决措施,希望能以此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086-02
大学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青少年综合素质和道德观念培养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分析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从源头上杜绝此类问题的出现,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发展营造一个健康环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有着重要的暗示作用和正面意义,应加大研究力度,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以此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促进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1.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现状
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较高,具有学习能力强、健康向上的特点。然而在多种因素影响下,许多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可分为轻度心理障碍和严重心理障碍两类。据调查分析可知,因心理健康问题退学已经成了导致大学生退学的主要原因。严重的是,大学生患心理健康疾病的人数还在逐年增长,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引起重视。大学生的心理较为敏感、偏执,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如压力、困境)的影响,不利于自身的良好发展,甚至影响社会稳定与人才质量的提高。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现状,高校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降低心理压力与心理障碍对学生的不利影响,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总之,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有利于帮助当代大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环境,并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加强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在各高校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对高校的具体教育工作予以指导,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动力。其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工作基础。各高校深入贯彻上级精神,进一步改善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在日常教育中积累经验,为提升教育效果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的开展。其三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条件明显改善。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心理教育工作开发了大量科学的心理测试软件,能更好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更及时的为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二、积极心理学相关内容分析
1.積极心理学的涵义
积极心理学是由前美国心理学研究者赛里格曼提出的,作为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打开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窗口。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活动受积极心理力量和消极心理力量的共同影响。前者给予人积极向上的驱动力,而后者却恰恰相反,阻碍了人的前进脚步。积极或消极的心理力量在生活、学习与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取决于人的主观偏好,也就是说生活态度决定了心理健康程度。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优良品质和积极力量,促使其激发自身潜力,进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积极心理学的重要作用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形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却在教育工作中忽视了挖掘学生的潜能,未将培养积极的心理素质作为工作重点。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心理学教育逐渐形成了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积极乐观的当代大学生的目标。(2)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积极心理学利用其新颖的理论引导高校将教学重点放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来,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3)指导大学生价值取向形成。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和培养学生归属感与责任感,确保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目标缺失
尽管已经加强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仍存在较多问题需要解决,教育目标缺失便是其中的重要问题。现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以问题导向式为主,缺少有效的发展目标。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只停留在解决心理问题等方面,没有实现预防教育为主的重要目标。解决心理问题能够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以免为未来发展埋下安全隐患,但该目标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只在问题出现后寻找解决措施,忽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心理教育效果有待提高。
2.教学手段陈旧
我国正在逐步推进素质教育,但传统教育的影响依旧根深蒂固。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灌输为主,不重视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质量与效率较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课堂教学中应多多关注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体验。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手段陈旧,无法吸引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程效果较差。另外,高校的心理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无法实现团体辅导、情景体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3.教育对象个体化
我国很多高校都以消极心理学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理论,导致教育工作者将教学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障碍的学生身上,忽视了正常的学生群体。在日常工作中重视大学生各种心理疾病的表现、成因和矫正方法,全力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避免造成不良后果。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主要为上门咨询的学生答疑解惑,并强制干预心理疾病严重的同学,然而该种工作范围主要涉及个别学生,久而久之容易导致教育对象个体化。忽视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信念,不利于大学生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围狭窄、内容单一,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endprint
4.教育方式医学化
我国高校在长时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果,大学生心理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全面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也逐渐显现,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提高重视,及时寻找有效地解决措施。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书籍和知识宣传一般以心理问题为主,主要作用是传播渲染消极的心理体验,通过矫治性的方法对学生个体进行心理干预。但在当前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下,这种教育方式尽管能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无法促进全体学生的积极发展,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地发挥。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重视程度不足
大学生的重视程度不足是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当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正确,其观念较为陈旧保守。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可知,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识还不够完善,无法科学地对待心理问题,很多学生认为存在心理问题很丢人,羞于启齿不敢医治,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大学生的这种心理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健康发展,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些有强烈心理咨询愿望的大学生可能不敢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
2.心理学理论基础较差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存在心理学理论基础较差的问题。为了降低这一问题带来的影响,我国高校引进国外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在实际工作中总结教育经验,以此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水平较低是困扰我国心理学者的关键问题,缺乏理论指导,很多研究工作都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近年来的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在消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完成的,工作人员应不断探索积极心理学,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开辟新视角,促进该工作的良好发展。
3.理论研究的本土化力度不够
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实施方式,但我国高校在心理咨询理论研究方面的本土化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过于依赖引进的西方理论,没有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进行改良。西方理论是在西方国家的实际国情中发展起来的,可能只适应某一特定时期与特定人群,一味地照搬照抄只会加重问题。目前,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水平较低,缺乏系统有特色的理论体系指导工作顺利进行。
五、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教育原则在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积极心理学理念视角下应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重视学生在课程及日常生活中的积极心理体验,全方位、多角度的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以积极理念作为指导理论,加强对大学生乐观向上、健康积极等方面品质的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涉及众多方面,主要包括认知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及优良个性心理等,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较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严格按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目标划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利用发展性课程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与积极人格,尽可能的挖掘大学生的心理潜能与积极品质。预防性课程也在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尽早发现自身在学习、生活中遇见的心理问题,以便及时咨询调整,避免影响自身的健康生活。
2.调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育,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传授给学生,极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被动的教育身份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十分不稳定,影响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提升学习效果。教师应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学生完成学习。面对心理存在障碍的学生,教师应调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通过平等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进而给出最正确的指导意见。
3.构建心理健康实施体系
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应构建健全的心理健康实施体系。首先需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内讲授体系,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开设有意义的心理教育课程。其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活动体系,通过心理沙龙、心理电影等活动在在校园内营造关心心理健康的氛围。再次需要健全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体系,通过心理测试、心理危机排查等手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最后需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体系,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提升该项工作的质量。
4.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
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应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关注大学生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都有自身的闪光点与发展潜能,教育工作者应格外注重激发当代大学生的自身潜能,避免一味的关注他们的心理疾病。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扩大范围,一方面为心理存在问题的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应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心理健康讲座,让大学生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更加健康的发展。高校的心健康教育工作应全面发展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全力激发其内在潜能,给予学生积极的希望,帮助其树立信心,避免产生心理问题。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能提高其心理免疫力、抵抗力和心理韧性,显著降低了心理疾病的发生概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5.优化积极教育环境
优化积极教育环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积极的教育环境是由和谐的家庭、高效能的学校、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组成的,能够给予大学生最直观的情感体验,是建构积极个性品质的核心力量。高校应联合家庭与社会力量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效助力。例如,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大学生及其家长进行积极心理教育的知识宣传,社会也应予以当代学生关心与爱护,留出一定的自由空间,三方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应构建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不断优化教育环境,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六、總结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社会、学校、个人都具有深远影响。教育工作者将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融合,能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有助于完善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针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通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调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构建心理健康实施体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优化积极教育环境等措施加以解决,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变花.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5):32-33.
[2]刘雯洁.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效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教育界,2016,(15):112-112.
[3]汤静,汤娜.积极心理学视角下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微探[J].蚌埠学院学报,2016,5(3):145-148.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篇10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全面性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方向加以引导,帮助高职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有利于校园环境的和谐化,更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团体辅导教学活动应用于高职心理健康教学工作中,会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创新方向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堂;团队辅导;应用
近些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更加复杂,大学生的学习与就业心理压力增大。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进行创新,是让教育工作为学生服务的重要举措。利用团体辅导原理实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让更多的学生找到解决个人问题的有效方法,丰富大学生的心理体验,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达成。
一、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趣味化
利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会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实际需求设计一些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有一定的体验。精心设计的心理健康活动,具有活泼有趣的特点,更加关注大学生本身的心理感受,有利于和谐氛围的形成。团体辅导形式的'应用,给教师提供了组织多样化活动的机会,有利于教学内容的趣味化。
(二)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师生互动
团体辅导,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明显增多。教师作为心理健康课堂的组织者,可以与更多的学生互动,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素材,促进课堂氛围的热闹化。团体辅导,有利于教师从多个角度给予学生鼓励,引导学生就共同的主题进行讨论与交流。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会让课堂变得开放起来,也会让学生找到更多解决个人问题的方法。
二、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要让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应当从心理健康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出发,在有关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内容中融入团体辅导模式。让团体辅导活动真正服务于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利用团体辅导,加强自我意识教育
让学生对自己进行探索,对自己有一个更加全面的意识,让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建立健康的个人形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在团体辅导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心理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利用“我是谁”的活动,让学生说出15个“我是……”的句子,对自己进行由浅入深地认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价值拍卖”游戏,假设给每位学生一定数量的金钱,向学生展示“健康”、“诚信”、“大房子”等拍卖品,让同学们竞拍,从而对自己的人生追求进行思考,反思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
(二)利用团体辅导,促进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主题活动的实施,重在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意义,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方法,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的人际交往观念,促进大学生成为成功的交际者。教师可以利用“信任背摔”的游戏,让一人站在高处,背对其他人向下躺,其他人要做的就是响应前者的信任,用手一起接住他。信任,是人际交流过程中必备的品质,也是一项技巧。用团体活动帮助大学生改变自己的人际交往策略,提高个人魅力,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利用团体辅导,做好情绪调控
大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对其日常行为与生活快乐程度有重要影响。能够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成为情绪的主人,成为自己的主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些有趣的活动,像“番外篇”。教师给学生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比如“自己被朋友误会、看到两位同学在一起悄悄说话,并看了自己一眼、大家出去聚会没有叫我”等,当学生说出具有负面情绪的观点时,鼓励学生一起来讨论这种想法的正常性。当学生有焦虑等负面情绪时,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些放松训练,缓解自己的负面情绪。这样的活动,能够让一些心理的小秘密变得公开化,促进课堂活动轻松化。
(四)利用团体辅导,调整恋爱心理
恋爱,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一项很正常的活动。利用团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建立健康的恋爱观念,形成恋爱能力,有利于校园氛围的和谐化。教师可以利用“情侣间的小矛盾”活动,让学生分享一下自己恋爱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大家一起去思考解决的方法。用课堂讨论帮助大学生解决恋爱中的困惑,解开心结,有利于大学生更加自然地面对自己内心的感情,能够在一段情绪中付出与宽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正常,能够减少许多校园矛盾与暴力事件。重视恋爱教育,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完整化的实践。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将团体辅导方法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有利于学生全体参与到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中去,拓展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利用趣味性的课堂活动,给大学生传递更多有效的心理问题解决方法,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更能让学生在心理健康课堂中获得快乐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邱小艳,唐君.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的实证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01:115-117.
[2]李雪,潘乐,魏鑫,杜冰洁.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世纪桥,2015,02:69-70.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篇11
摘要:中学生是处于特殊发展时期的群体,其心理发展变化很快,具有不稳定性,这就决定了中学生心理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果不能在这一阶段给予他们正确的教育引导,中学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知识经济带来快节奏生活,信息时代迎来高科技的发展,但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和挑战。在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传播媒介的影响、学校对升学率的重视、家庭对孩子的重压,无形中给学生施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但是,社会、学校和家庭都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把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杆。近年来,中学生心理问题频发,催生各种犯罪、自杀等行为的报道屡见不鲜。由此可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不容忽视。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实践中,教与学都处于内外两个环境中。外环境是指丰富的外界刺激,内环境是指师生意志的投入条件。只有内外环境同时作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由此可知,良好的教学环境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作用。显然,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能再适应时代的要求,新时期教师要与时俱进,灵活运用开放、自由、活泼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如在教学《青春发育期萌动》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列举各自或周围同学青春期的身体变化,并向教师讲述自己的困惑,最后再由教师综合讲解。这样一来,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帮助学生克服青春期的心理障碍。
2.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
教育心理学证明,教师只有以激励的教育方式诱导学生产生内驱力,才能把教师的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程序,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要学会宽容,把微笑展现给学生,不能因为学生影响了课堂纪律而冷眼以待。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要给予肯定;当学生回答不正确时,教师也要给予鼓励。恰当的激励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重视,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3.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感染
罗曼罗兰曾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态度和健康的心理。人的情绪对智力活动的影响是巨大的,想要保持头脑清醒,学生必须拥有愉快的心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理解能力。因此,教师要掌控自己的'情感,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4.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中学生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活泼好动的性格,对丰富多彩的活动总是跃跃欲试。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特点,积极组织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提高自我认识。如教师可以举行“我更快乐”的评选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总结自己认为快乐的一件事、一个表情、一个瞬间,先通过小组评选、全班评选,最后再进行全年评选,直到参加全校评选。在评选过程中,要注意公开、公平。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发掘并放大自己内心的快乐,同时还能学会分享快乐,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结语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其敏感、脆弱的心理特征,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科技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必须主动承担心理学教学任务。作为教学主体,教师必须以灵活为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以激励为原则,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以自己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以活动为中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篇12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对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是高校一门不可或缺的课程。本文主要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有了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培养出与社会接轨的全能型人才是我国各大高校面临的首要难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是发展的前提,如果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健康心理,那么全面发展即是空谈。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科学性、有效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不合理之处
1.教学目标忽视发展性
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心理教育课程是以问题导向式教学为主,没有与发展性目标进行良好结合。一般来说,高校从预防心理问题、普及心理知识、治疗心理疾病三个不同等级入手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也分成了三个级别:一级目标是以预防教育为主,是针对全体学生开展的,主要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防止心理疾病的产生;二级目标是以普及心理问题为主,教师通过对学校普遍心理问题的`调查,面向全体学生予以针对性教育与辅导,从而达到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目的;三级目标是以治疗为主,对患有较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独立的、针对性的诊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通常是二级目标,即以问题导向为主,主要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心理疾病的产生,而忽略了发展性目标,也就是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起到开发大学生心理潜能的作用,不注重对大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等思想品质的培养。
2.教学手段单一
据调查,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取理论教育的形式,并没有创设一些情境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即缺乏体验式教育的引入。心理教育本来就与其他专业课不同,不是记住基础知识就能解决心理问题的,该课程应该着重于学生真实的体验。而单纯的理论教学使课堂毫无生气,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导致不能发挥应有的心理教育效果。
3.课程设置有待优化
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是选修课或者是活动课程。部分学校有心理专业,开设的心理课程也相对较多,但是很多内容都很深奥,对于非心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难度过大,加上部分教学内容没有逻辑性,知识层次混乱,导致课程教学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方法
1.教学方法多元化
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以大学生为主导的,教师起辅导作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多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历程,总结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该进行针对性指导,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促使其更好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将游戏教学、情景教学、心理测试、影片分析等环节加入课堂,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教学应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为了提高心理学教学质量,应该将书本教学与课外知识挂钩,教师应该在课堂之余,多组织学生参与专题讲座和社团活动,并与课堂内容相融合,从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
3.将课堂学习与学生课后反思相结合
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课堂学习外,还应教会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也就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复习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自我教育可以强化学生学习心理健康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4.进行有效的课后评价
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教师应该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后评价,不仅包括心理知识的掌握,还包括课程目标的实现。很多学校都是用分数评价教学效果,这是不全面的,并不能反映问题。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说,应采用作品分析、行为观察、心理测量等方法来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从而真正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通常自我认识不足,缺乏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发展。我国很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设置、教育方式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所以,只有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将理论课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学生课后反思相结合,并进行有效的课后评价,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元洪,孔庆娜.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134-136.
[2]张孝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初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4(4):151-154.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篇13
摘要:由于网络有着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和虚幻的社交环境等特点,给大学生带来了多种多样的学习、生活题材。但是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大学生盲目的迷恋网络会使情绪失控、性格扭曲,严重的会产生违法行为。如何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一个新的变化,让大学生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能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态,下面对各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说明。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新模式
由于当今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网络已经走入大学生的生活,并且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它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网络信息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也让大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但是,网络中那些不健康的信息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产生了不利因素。为了降低这种负面影响,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得到转变,我们可以采取分析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来寻求解决的好办法。
一、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网络多元化的价值观对大学生认知的影响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全世界信息的联通,产生了极大的信息量,这也让互网络有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对同一件事网络上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观,这让对价值观取向认识不清、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大学生来说很难辨别对错,造成对事物没有客观的认知、情绪容易波动、行为容易过激。所以,有着极大信息量和多元化价值观的互联网,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影响很大。
(二)网络虚拟性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方式
网络与现实生活相比差异很大,网络自身存在着虚拟性,大学生足不出户就能通过网络了解世界的各种信息,通过网络的社交平台可以在不经过见面的情况下进行交流、沟通,他们也可以不用使用真实信息来进行一些虚拟性的活动。由于大学生的心智还不算成熟、情感比较丰富、情绪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当遇到不开心的事,就容易意气用事,产生一些过激的行为。当大学生被网络上的这种虚拟的人群所利用,对他们蓄意煽动,将一些不开心的事扩大化,使得大学生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发生过激的行为,严重者甚至触犯了法律造成犯罪。网络犯罪比现实生活要难以预防和控制,在现实生活中,学校和社会可以通过道德、法律以及一些思想教育来加强对大学生的行为管理,让大学生在思想、行为上有所约束,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大学生的情绪波动,从而减少了大学生的犯罪几率。然而,网络的虚拟性让心智不成熟的大学生们随意的释放情绪、发表言论,导致法律、道德对行为的约束有所减弱,造成了不可预见的后果。所以,网络的虚拟性给大学生的行为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三)网络交流对象间接性影响大学生的沟通
由于,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情感比较丰富、性格比较敏感,在交友时比较羞涩;所以,他们在面对面交谈时会受到环境和条件的影响,不能敞开心扉、放下顾虑的交谈,在思想和情感的表达上往往不够深入透彻,没有达到很好的交流的效果。然而,在网络上的社交就不同了,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的一些社交软件,例如微信、QQ等,无需见面以文字、图片、语音的形式进行交流,不受环境等条件约束,可以敞开心扉、随时随地的交谈,这样也能让大学生很容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是大学生很容易沉迷于这种虚拟的网络社交中,使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失去信任感,对现实生活中的事产生排斥感,让他们的性格变得孤僻、冷漠。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网络环境下的转变
依据大学生心理健康受网络环境的影响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当前存在的问题,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建一个新模式,达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一)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向全校进行开展,使每个大学生都能够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学校应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专业知识的教学以外,还要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学校应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推广和普及。学校可通过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测试,研究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差异,然后针对这种差异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课题讲座等;同时,可以通过各大媒体进行宣传,让校园到处都充满心理健康教育的气氛,让大学生主动接受并重视起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从而可以预防和降低不良心理的产生,达到培养优秀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的。
(二)更新教育理念,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在网络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老师要随着网络的发展变化,以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变化,来快速转变教育观念。老师应将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现代化的教育模式相结合,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创建完整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对待网络的虚拟性。这种更新的教育理念和转变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提高了学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也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动力。
三、结语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作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学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着诸多困难。在当前的这种网络信息社会中,学校要加倍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建完整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方向,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三观”意识,增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理念和社会责任感,让大学生的心理向着正确的、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邓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转变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0):41-42.
[2]郭英君,舒娜.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构建[J].内江科技,2012(10):107-108.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篇14
摘要: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茶不得不说是东方文化中的一件瑰宝。现今,各大高校已突破传统教育理念,将茶文化应用于课堂教学,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茶道精神相结合,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这一变革,不仅使学生心理健康得以保障,同时也使茶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利用。
关键词:茶文化;茶道精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自身文化底蕴深厚。这一性质,对当代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近年来,教育事业发展迅猛,国家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将茶文化中优良品质融入至学生的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为茶道精神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茶文化无疑是以茶为主,以文化为辅,将其精神品质附着于茶器、茶技、茶类等方式所呈现。随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茶早已成为常见品,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物质基础已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需站在文化精神层面上来进一步了解茶。茶文化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重要体现,茶是源自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其品性温文尔雅,与世无争,常给予人豁达开朗的心境。茶道精神的内涵将茶文化又推向至另一个高度,使饮茶别有一番风味。茶道精神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主要体现在中庸之道的两个方面。首先,在精神文化上,中庸之道主张不强求、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饮茶本就有清热去火之益,使饮茶人在一定程度上舒缓烦躁,保持舒适淡雅的情绪。再而,沏好一壶茶需经过几道工序,煮茶的火候至关重要,它会直接影响到茶的口感。这就要求煮茶人需掌握相关的煮茶技巧,在通过细致的手工操作。显然,透过煮茶就可看出一个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品茶时,茶味儿先苦后甘。苦,就像人生路上的困难艰险;甘,恰似历经了苦难后的一道绚丽彩虹。无论遇到了怎样的艰难困苦,都要试图保持祥和的态度,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这些优良的茶品质,正是现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可见,将茶文化融合于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2茶文化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的影响
秉持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将茶文化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向结合,这是一种创新式教育模式,大胆新颖的教育改革,引起了广泛学生的关注,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在一定程度来说,这也是一种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传统课程最大的缺陷之一在于枯燥乏味,经过变革后,采取新教学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使课堂更为生动有趣。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还潜移默化的锻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为向社会输送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优质人才奠定了基础。茶文化也随之成为了教师和学生间沟通的.桥梁。茶源自于中国,经岁月的洗礼,使茶具有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此种精神是不可或缺的。贯穿古今,茶人都以勤劳朴实的态度面对生活,他们默默无闻得将劳动成果输送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使中国茶文化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和传播。这种不拘泥于名利,归真自然的精神品质,值得当代大学生所学习和发扬。在课堂上,学生经过茶文化的渲染,使其具备不卑不亢、坚持不懈、乐于奉献的精神。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着重于知识的传授,而现今,将茶文化融合于后,学生可通过对茶文化的探讨和理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只有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才能得以明确。茶道精神和茶是茶文化体系中两大主要结构。茶道文化是茶文化在非物质基础上的领悟,可见要将茶文化作为课堂元素,就必须彻底的对茶道精神进行正确的认知。在这个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提出了新要求。首先要求老师自身储备丰富的茶文化知识,方可对学生开展教育教学。并且,学生也需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保证茶文化的品质的传承。伴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了普遍大学生烦躁、焦虑的性格特点。这种趋势的形成,不仅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更为严重的是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基于此种现象可见,茶文化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茶文化推崇淡泊名利、不争于世俗的精神,学生间通过对茶文化的学习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紧压力和紧张情绪,得到心灵上的平和和安静。在这个网络科技飞速发展的年代,就当代大学生而言,保持一颗如茶般纯净的心至关重要,它不止提升了其文化素养,丰富了学生内涵。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传承。使古今劳动人民辛勤的劳动成果利用得到最大化,实现茶文化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共赢。
3现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
3.1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各大高校大多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相关技能的提升,就此往往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为了扭转该趋势,高校需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平衡专业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所占比重,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不光需提前明确教学目标,且需拟定好教学大纲,根据该校大学生的性格特点,选取适宜的教学方法,从而使提升教学质量。经过整改,使学生得到均衡发展。
3.2教育资源匮乏
教学资源匮乏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的一个主要因素,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无法抓住学生的眼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这种情况,各大该校需采取相应措施,改善此情况。结合上点对茶文化的内涵概述,可见开发利用茶文化也是一种解决方案,茶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对茶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也是一种丰富教学资源的途径。不得不说茶文化是改善教学资源匮乏的重要条件,其各式各样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
3.3教育考核方式单一
显然,基于课程性质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考核相比于专业课程的考核也存在很大差异。心理健康课程没有固定的评判标准,从而提升了教评难度,也直接导致了教育考核单一的问题。但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考核也随之备受关注。就此,高校应尽快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将学生课堂表现、实践操作、平时成绩作为参考,丰富教育考核体系。通过该方式,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得到最佳,也推动了教师开发新教学模式的兴趣,为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3.4缺乏教学实践
随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完善,很多高校已意识到教学实践的重要性。只有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想结合,才能有效的提高学习效果。原有的书本教材早已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为改善这种“学生吃不饱”的教育现象,高校可通过开设实践课堂来解决这一问题,比如针对有需要的学生,建立一个校园心理辅导中心,帮助学生们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实践机会。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专业老师也需要对此进行专业的培训,引导学生和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心理健康这门课程。
4茶文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方式
4.1充分利用茶文化内涵
要使茶文化深入渗透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之中,首先,要求充分挖掘出茶道精神的教育价值,正所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再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选取适宜的部分与课程相结合。所处高校的大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相对成熟,所以在对茶道精神进行分析和传授时,可是适当增加其深度,因涉及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所以此方式可视情况而定,不作统一要求。新教学模式的产生,也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光需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同使也要求其准确把握相关茶文化。只有通过该种方式,才能让茶文化的充分利用于课堂的教学。
4.2采用适宜的结合方式
在这个信息时代,互联网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茶文化的融合可借助网络科技,如通过网络平台推进与茶文化的结合。类似方式符合当代大学生学习需求,也使教学模式跟上了时代的步伐。除此之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需采取有效的结合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可采取讲述法,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阐述茶文化的精神所在,讲述的方式使课堂不至于沉闷乏味,能有效地改善课堂气氛。在授课过程中,可增加相应的课堂环节,如引出一个关于茶文化的话题,让学生们组织讨论。通过这些方式,使学生更易吸收茶文化的内在精华。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丰富的茶文化历史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学生在对茶道精神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优化了自身的心理健康,同时也提高了文化素养,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应用方式也是教育改革中的一大亮点。茶文化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我国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的一大特色。
参考文献
[1]贾宏汝.浅析运用茶文化优化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历史文化,2017(01):15.
[2]李辉.茶文化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的多元化发展[J].思考探究,2015(05):13.
[3]吴师伟.读茶道对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作用[J].福建茶业,2016(07):10.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篇15
大学时代是个人心理发展逐步走向成熟的困惑期,也是大学生心理变化最强烈的时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当代大学生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有相当部分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能根据大学生群体及个体的生理、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或咨询活动,促进大学生个人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高校应深入了解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并大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当代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成因
1.适应能力较弱
新生入校后将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一些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恋家情节较重的学生就会出现心理不适的状况。部分家庭贫困的学生此时易产生自卑、消极、敏感、脆弱等不良心理;个别少数民族学生在饮食起居方面也会因其特别的风俗习惯,难以快速融入大学生活,从而产生焦虑感。
2.学习动机缺乏
大学与中学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使部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降低,学习目标模糊。一些学生不会合理安排學习时间,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成绩的下滑使他们茫然失措,自信心下降。另外,一些高中时期成绩优异的学生在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中突然沦为一名中等生,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失落感和受挫感。
3.人际交往障碍
大学生在一个集体中共同生活,就不能以自我为中心,需要强化集体协作意识、互相理解与包容。部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差,有人因任性、自私而经常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有人因性格过于内向而不善与人沟通。这些都会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久而久之使人产生孤独感,更有甚者会出现社交恐惧症,渐渐自我封闭,惧怕接触外界。
4.个人就业压力
很多大学生都不知道如何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方向,就业焦虑感在临近毕业时会越发严重。多数人求职都是高不成低不就,面向高校毕业生招工的好岗位非常有限,社会需求量很小的专业,学生就业压力更大。一些家庭贫困和没有家庭背景的学生承载了全家人改变命运的期望,但就业现实又令自己难以如愿,部分人就会出现心理失衡、怨恨社会等不良情绪。
5.恋爱观不成熟
大学生谈恋爱对他们自身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帮助他们的心理逐步趋于成熟,另一方面不成熟的恋爱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心理影响[1]。大学生的情感还比较稚嫩,没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多数学生都不善于处理爱情与学业、爱情与责任的关系,恋爱受挫后,部分大学生会失魂落魄,出现偏激心理。
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补救式”教育为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重治疗、轻预防”的现象,着重点主要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的疏导和调适上,关注于如何消除大学生已产生的不良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停留在表面、停留在对个案的心理疾病治疗上,主要面向的是少数已经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缺乏对常见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统一研究和教育,忽略了绝大多数暂时无明显心理问题学生的消极心理预防和积极心理引导教育。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一般具有隐蔽性,不易被他人迅速察觉,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强调追根溯源从预防着手,就会治标不治本。
2.专业师资力量匮乏
多数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老师非常少,远远满足不了实际工作需要。很多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是非心理学专业的兼职老师,其中有个别老师仅仅通过了国家心理咨询师等级考试就能持证上岗,而我国此类考试的各地区标准及难度不一,导致证书无法代表实际能力。这些非专业教师缺乏系统的心理咨询实操训练,不具备较高的心理教育业务水平,影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果。而对比美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不仅需通过专业的心理资格考试,还必须得到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2]。
3.心理教育形式单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多采取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建立心理咨询中心这两种形式。目前,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多面性,不仅需要课堂上的引导,还需将此教育覆盖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保持课堂之外的教育持久性。心理咨询中心是心理辅导的课外机构,但其具有被动性,若学生不主动前来咨询就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可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不愿意正视自己的不同,一般不会主动求助,怕被人歧视和排挤。
三、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
高校应努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它们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决定作用。正确的三观可以让人充分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使个体在解决问题时能减少盲目与偏执,维持稳定健康的心理状态;还能帮助大学生勇敢面对挫折,不因人生中的困难而迷茫,使其能较好地处理、平衡各种复杂关系;同时,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及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与责任感。
2.引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积极心理学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视角。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打破了“补救式”心理教育模式,针对传统病理式、问题式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以积极的内容和方式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从而消减了传统心理教育的被动性和局限性[3]。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人的心理机能,能够调动学生对生活及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的消极情绪,并全面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同时,还能最大程度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塑造出学生的健全人格。
3.扩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体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应仅靠校内几位心理教育专职老师来完成,应将各院系教师、学生都加入进来、共同参与其中。可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由心理素质过硬的学长来劝导、安抚一些有心理困惑的同龄人,这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也可设置各院系心理咨询站,重点培养年级心理辅导员及班级心理委员。要求心理委员每月填写一份班级心理“晴雨表”并及时上交给心理辅导员,使其能第一时间掌握、了解各班同学的整体心理状态。联合校园内各方力量共同呵护与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将更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为加强这些组织体系的专业技术能力,学校可定期约请专家对其进行心理健康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他们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及心理危机干预能力[4]。
4.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1)利用网络构筑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当代大学生善于运用互联网,网络的虚拟性可使大家畅所欲言,心理透明度极高,它是最好的心理观察室。高校可充分利用本校丰富的网络资源建立校园心理网站,在网站上设置心理学知识板块、发布各类心理测试及心理咨询案例分析,随时更新最前沿的心理研究动态[5];开设能直接和心理教师进行网络交流的一对一咨询服务,在自由的网络世界中学生可尽情表达内心体验,教师也能以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主动掌握其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另外,高校可借助目前学生对移动智能设备的高使用率特点,开发针对移动终端的心理教育平台。如建立心理健康微信公众服务号,将心理教育、心理咨询活动移动化,方便与学生随时沟通。高校运用互联网来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空间不失为一种经济有效的形式。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性教学
高校可根据大学生心理问题集中多发点,结合他们所关心的热门话题,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并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日活动;也可每周组织给学生放映一些思想积极向上,题材覆盖政治、民生、情感、生活等多种类型的影片;还可在校园公示栏的醒目位置设计心理宣传橱窗,在校报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并利用校园广播讲解各种心理问题案例。通过这些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引起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正视。能从大学生心理养护的角度为其排解常见心理困惑,起到预防、疏导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目的。
(3)提供并创造大学生社会实践机会
社会实践可使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真正的锻炼与完善,能快速、全面地促进个体心理成熟,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有效方式。社会实践不仅令大学生增长了眼界、增加了社会阅历,也使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心理调适及承受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高校可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附近的贫困地区进行义务支教,并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协商,使其开放部分实习岗位,争取为大学生创造并提供更多的社会工作实践机会。
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建议
1.重视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培养
任何外在的教育都必须通过内在的努力才能奏效,学会自我调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6]。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强大后,大学生才能做到处事不惊、从容理性。高校应加强自我心理调节与自我规划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善于借用各种理由进行心理减压,从而将外部环境对自己情绪产生的不利因素尽量弱化;还应建议他们主动接触品质优秀且格调高雅的课外教育,多结交正能量的伙伴及多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告诫他们需自觉抵制腐朽、不良的意识侵蚀。
2.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1)注重和谐的人文环境建设
高校应努力建设优良文明的校风学风,倡导友爱温暖的大学校园人际关系。可多开展一些校园文化娱乐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其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让大家可以充分展示自我,增强自信心、消除孤独感。同时,高校应创建整洁、清新、舒适的校园生活与学习环境,不断优化校园内部公共设施,并对那些易于诱发大学生产生不良心理意识的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清理、整顿及净化。这些都是一股无形的力量,能使大学生感到积极、愉悦,使他们在心理上有一种依靠感和归宿感,从而保持稳定良好的心态。
(2)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
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的心理品质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带来直接性影响,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教師应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要让学生感受到民主和平等,不断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从而建立起融洽友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不自觉的愿意主动与之亲近。对于自己尊敬、崇拜和喜爱的老师,学生对其所授课程大多会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老师的思想和行为也给学生树立了一个模范榜样,能够吸引和感染学生并促进其积极心理的形成。
(3)构建大学生心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为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档案的信息反馈作用,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手资料得到科学管理,高校应强化大学生心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该系统必须满足安全性、保密性等要求,注重保障大学生的心理隐私。学生登录系统后会进行多项心理测评,测评内容以心理档案的形式录入数据库并得出相应测评报告,系统会根据测评结果自动筛选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7]。之后,心理健康老师将依照系统筛选的结果,对有需要的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针对性心理辅导。心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便于老师随时存储心理咨询辅导内容,并利于后期的及时跟进和信息查询工作。
五、结语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国对新世纪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引起我们每位学生管理工作者的重视与思考。高校应注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解决,不断总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益经验,积极拓展、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与模式。
参考文献:
[1]张英琦.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路径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科版),2016(7).
[2]曾梦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3).
[3]袁忠霞.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教育模式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6(39).
[4]方瑗.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J].高教学刊,2017(3).
[5]莫梦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探析[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科版),2016(6).
[6]张佳.探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J].文学教育,2016(2).
[7]程安琪.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23).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相关文章: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05-27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7-21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1-0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6-13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优选15篇]05-31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5-17
高校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论文12-30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9-0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格式模板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