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新媒体漫画的传播特征与展望分析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媒体漫画的传播特征与展望分析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在全球数字化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种新兴媒体的相继出现也为漫画的传播方式带来一次又一次的革新。从此,漫画不单单地通过纸质传播,很多传统漫画以新媒体为载体,通过一些新兴的网络媒介逐渐向新媒体漫画的形式演变,令读者从视觉、听觉、触觉、心理多方位体验漫画作品。因此各种新兴媒体的普及也形成了当今漫画传播渠道的多元化,由此形成了新时代的新媒体漫画形式。对于新媒体漫画的传播特点和发展前景的研究,能够展现新媒体漫画的创作方式和表现形式,有助于漫画学习者更明确未来漫画的发展方向和探索领域。
关键词:
新媒体漫画;互动性;发展前景;
一、新媒体漫画的概念
(一)新媒体漫画的界定和产生背景
新媒体漫画即数字漫画,是漫画和新媒体技术相融合的产物,简单来说是以计算机、手机、平板等现代科技产品为媒介,以数字化信息的形式通过互联网为载体,产生视觉、听觉、触觉、生理、心理全方位综合效应展现在用户面前的新时代的漫画形式。
新媒体漫画的产生是数字化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结果,也是当今信息快速更新的阅读环境下的必然需求。数字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阅读方式已经满足不了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因此这种以移动网络、手机等现代科技为传播媒介,以图文的呈现方式传播信息的新媒体漫画由此产生。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以新媒体为媒介的漫画形式将是全球漫画的主流。
(二)新媒体漫画的表现形式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漫画的表现形式逐渐多样化。新媒体漫画继承了传统漫画的创作方法和表现形式的同时,在艺术和技术上进行创新,通过新兴媒体的传播,形成了新的表现形式。新媒体漫画突破了传统纸质漫画传播的局限,以新的媒体为载体,更多元地传播信息,拓宽了漫画的受众群体和阅读方式。
新媒体漫画在创作形式上也更加多样化。首先最常见的就是单格或多格漫画,这类漫画主要是一些网络自媒体创作的短片故事或者内涵段子。如阿狸系列漫画、白茶吾皇系列漫画以及一些新闻和文章的插图漫画等等。此类新媒体漫画的内容较为简单直接,传播快速,阅读轻松,非常适合现代快节奏的阅读方式。
其次就是故事性连载漫画,这类漫画继承了传统漫画的创作方式,与新媒体数字技术相结合创作形成。这类漫画通常是改编或是原创的长篇漫画,更加强调画面之间的叙述性和连接性,制作上更加规范和商业。近几年,国内的新媒体连载漫画大多偏向传统题材和中国风格,内容上偏向传播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这也体现了我国动漫行业的进步和规范。
还有就是动态互动漫画,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将静态的漫画融合特效、声音等影视元素,更加多元地展现漫画的表现形式。这类漫画紧跟时代发展的节奏,根据读者的心理需求变化,不断创作出具有冲击感、代入感的漫画作品。近几年,国内很多漫画平台和视频播放平台都有一些动态互动漫画的传播,更加丰富用户的阅读体验和观众之间的互动。
二、新媒体漫画的传播特点
(一)时效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更替和发展,浅阅读成为当今快节奏生活下的人群常用的阅读方式,阅读方式不断多元化,很多旧的信息很难获得成效。新媒体漫画通过各种平台快速传播及时呈现在受众面前,以独特画面传达鲜明的信息,不断丰富视觉效果和故事内容来吸引读者。时效性往往体现在自媒体漫画或者一些新闻漫画上,重点就是要贴近生活、传播及时,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创作出不同类型的漫画作品,满足不同群体的阅读需求。
(二)便捷性
新媒体漫画更满足了当今快节奏生活下的读者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人们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利用短暂的空闲时间阅读,这些碎片化的阅读习惯更依赖于手机互联网中漫画的便捷性。无论何时何地,打开手机就可以继续阅读新的漫画或是未看完的漫画。例如近几年的一些手机漫画阅读软件,不仅可以直接收藏喜欢的漫画作品,阅读之后还可以进行标记以便下次观看,既节约了时间也方便了受众的阅读方式。
(三)互动性
随着信息传播方法的不断丰富,受众阅读的诉求也不断提高,更注重阅读的体验。新媒体漫画充分利用新兴媒体技术,不断提高漫画艺术的视觉效果和内容信息,同时也不断加强读者与作品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以及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读者可以直接发表弹幕表达当时的阅读感受,也可以看到其他读者针对当前画面发表的弹幕,进行实时互动交流。读者也可以为喜欢的漫画打赏甚至直接与作者互动讨论。新媒体漫画的互动性不仅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同时也让漫画创作者看到实际反馈,以便及时发现不足。
三、我国新媒体漫画的发展前景
(一)我国新媒体漫画的发展空间
我国新媒体漫画无论在产业、技术还是市场上,仍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首先,数字全球化取决于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现代数字化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广泛使用,是新媒体漫画创作得到发展的有效保障。从纸质传播到移动互联网的传播方式,观众也从纸媒阅读转变到电子阅读的方式。从单幅漫画到多幅漫画,从浏览阅读到评论互动体验,一步步地改变和发展都体现了未来新媒体漫画技术层面上巨大的发展空间。
其次,新媒体漫画的传播特点也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读者可通过多种渠道观看漫画,获得娱乐和互动。目前国内新媒体漫画的商业盈利主要是在广告和版权衍生两个方面。漫画类广告主要在一些网络平台首页或者平台视频中穿插的广告,这类对漫画的需求目前来看还不是很广泛,所以广告收入比较有限。相对而言,新媒体漫画在版权衍生方面有巨大的商业发展空间,如动画、电影、游戏、线下周边的授权,将是未来新媒体漫画不断开发的领域。
此外,新媒体漫画不仅在动画、游戏、广告等领域有融合,还可以探索一些新的发展领域,近些年流行的魔漫相机可以说是新媒体漫画成功应用的一个典型案例。它是全球第一款原创将真人拍成幽默漫画风格的手机拍照软件,通过数字化处理将真人图片转化成搞笑的漫画风格,不管是什么性格或者形象,拍出来的永远是幽默的漫画,甚至还有动画表情制作功能。用户甚至可以用手机自己制作微信表情包、卡通头像等等,这些成果也是新媒体漫画新的发展领域。
(二)我国新媒体漫画的前景展望
从我国新媒体漫画的产业现状来看,未来新媒体漫画的发展必须要确立民族化、时代化和产业化并行的发展策略,可以从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大力支持原创,丰富创作题材。我国新媒体漫画在题材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演变,漫画行业也需要更多专业和年轻的血液加入。漫画创作的题材也需要进行深度挖掘,在内容和形式上加以突破,适应更多不同年龄层的受众。一方面要有题材的创新,另一方面也要具有民族特性。特别是在近几年国漫不断崛起的环境下,中国取之不尽的优良传统文化值得各行各业继承和发扬。在内容和题材上做出创新,把更加优质的思想和情感传递给读者,新媒体漫画如果能在故事内容中表达一些中国传统的道和义的精神,其题材和内容不但新颖独特,还能对年轻的读者进行教育作用,传达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这才是国漫发展的初衷。
其次,紧跟时代发展,强化媒体互动。未来的互联网时代不单单是接收信息、交流娱乐的工具,更是用户互动发展、体验使用过程的工具,漫画在互联网的平台上也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注重强化媒体互动。近年来,很多新媒体漫画在创作形式上不断创新,学习美国、日本的一些经验,创作一些动态特效类的漫画。这类漫画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将原本静态的漫画融合一些影像特效,配合声音使其动态化。读者在用手机或者平板阅读的时候,可以通过手指滑动屏幕,让静态画面动起来,增强漫画阅读的体验和氛围的营造。此外,还有很多平台也相继推出了有声漫画,这些都是新媒体漫画在强调读者互动的成果。未来还需要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创新,强化媒体互动娱乐性,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过程,才能吸引和维护更多的忠实读者,从而延续新媒体漫画长久的生命力。
最后,规范商业模式,开发市场空间。新媒体漫画的商业化这条路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商业发展的规模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读者的喜好,受众的群体以及漫画的市场环境和政策影响等等。未来新媒体漫画应该先从受众群体出发,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喜好和接受能力制作不同题材、不同内容以及不同风格的漫画。利用各种漫画平台的不同特性,推出符合新媒体漫画独有的一套商业运营体系。因此,新媒体漫画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不断规范商业模式,强化漫画的版权意识,维护好平台运营模式,不断开发市场空间,促进漫画行业不断完善。
四、结语
时代在发展,漫画也在不断进步。新媒体漫画已经逐渐形成快节奏生活下的主流形式,对于数字全球化时代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新媒体漫画充分发挥其时效性、便捷性、互动性的传播特点,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传达丰富的文化内涵,结合当代读者的阅读方式和心理需求,不断创新改革,创造出具有深刻文化底蕴的艺术作品。未来新媒体漫画行业将保持与时代并行的发展速度,强化媒体互动,不断规范产业链,开发更加宽阔的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1]王艺林新媒体漫画创新模式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7.
[2]薛璟新媒体漫画开发运营[J]思路艺术,2018.
[3]贾荔结构主义视角下的新媒体漫画表现形态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9.
[4]王志成漫画的表现形式及其教学探讨[J]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5,(9).
[5]马炅新媒体丛书新媒体多格漫画创作[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新媒体漫画的传播特征与展望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新媒体新闻传播特点的分析12-08
新媒体传播论文参考文献01-17
浅论新媒体视觉传达的特征理论分析03-24
网络信息传播的总体特征分析03-26
网络传播与网络舆论的生成及特征论文11-26
浅论农业产品品牌的新媒体传播方式03-18
论农业产品品牌的新媒体传播方式03-23
传统文学新媒介传播影响论文11-09
艺术设计的表现特征分析论文12-03
微博对新闻的媒体影响分析论文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