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部计划看大学生涯教育中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4-09-21 19:24:13 硕士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从西部计划看大学生涯教育中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摘 要]文章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的实施现状,着重探讨如何激发和增强大学生精英群体中已存在的、朦胧的、自发的社会责任意识,如何将责任教育应用在高校德育的实践中,如何将传统的社会责任教育与生涯发展教育的内容、方法相契合。
  
  [关键词]高校德育;西部计划;生涯教育;社会责任
  
  所谓责任教育,是指以培养大学生的内心责任感、责任意识、责任认识水平、责任承担能力、责任践行自觉性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 在青年群体中培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是高校德育的核心任务之一。本文将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的实施现状,着重研究如何激发和增强大学生精英群体中已存在的、朦胧的、自发的社会责任意识,如何将责任伦理应用在高校德育的实践中,如何将传统的社会责任教育与生涯发展教育的内容、方法相契合,一方面为责任教育找到现实中的落脚点,另一方面又为生涯教育注入指导性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育内涵。
  
  一、现实中的希望:学生择业的思考与西部计划的实践
  
  (2012大学生就业蓝皮书) [2]结论显示,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净流入率高,除云南省外,其他中西部地区应届大学毕业生以流m为主,人才的地区供需矛盾仍十分严重。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本科生源只占全国的35% ,但接纳了全国59% 的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本科生就业量最大的前 位城市为北京、上海、广州,其本地毕业生占雇用应届毕业生的比例分别为26% 、39% 、51% 。
  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择业过程较明显地受到了市场化的影响,学生的职业观也具有较为明显的功利色彩。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均产生了较大影响。在面临职业选择的过程中,当代大学生表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
  第一, 个体的自我意识凸现, 个人本位的合理利己主义表现明显。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明显增加。这与自觉确立社会发展和人民利益所要求的责任和义务,在选择人生目标和道路的同时选择自己的责任,体现以社会利益为标准的社会本位思想有着一定偏差。崇尚自我价值取向成为当今大学生的重要特征,在面临自身前途和未来发展抉择时,相当部分大学生将目光定格在“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 以及自身利益的实现。个体过于强调自身的价值,而对他人、社会以及生存的自然环境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相当部分大学生的利益观念已日益向个人倾斜, 以个人为本位的合理利己主义已成为大学生中比较普遍的价值取向。
  第二,职业观呈现出务实化和功利化的特点,尤其表现在地区和行业的选择上。与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为了他人的幸福而T作” 不同,也与90年代的“兼顾社会利益与自我实现” 的“自我设计热” 不同,当代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实现并重。他们非常重视和追求个人才能的发挥、工作环境及待遇等,其中又以招聘单位的名声、薪金待遇、发展机会等职业的“含金量” 作为其衡量标准的核心。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越是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越容易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和高收入的岗位。
  在单位性质方面,外资企业则是毕业生优先考虑的对象。跨国企业优越的T作环境、丰厚的薪水收入、完善的培训机制等对大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外资企业与同有重点单位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物质待遇上的巨大落差无疑会对学生的择业产生重要影响。有资料显示,大学生考虑的择业因素前 位是: “专业对口能发挥特长” “经济收入高” “工作轻松而稳定”,而把“自我潜力的发挥” “实现理想” 等因素排在次要位置,这表明大学生关心更多的是自己的命运、自身发展的状态和现时的利益, 出现了以所谓的“现实化”取代远大理想的现象,就业趋于“功利化”。
  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 另一组对比数据引起了我们的注意。2003年6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启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号召广大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7年来,西部计划采取公开招募的方式, 已累计招募了近10万名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开展为期I一3年的支教、支医、支农、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扩大试点1_作、农村文化建设、西部基层法律援助、开发性金融和西部平安建设等志愿服务专项行动。值得关注的是,大学生志愿者报名人数每年稳步攀升,连续7届共招募到自主报名的志愿者417,148人。仅以2012年为例, 全国共有96,785名高校应届毕业生主动报名,报名人数比去年增加了39,194人, 与最终选派的10,873名志愿者形成了8.9:1的竞争局面。不仅如此,人选学生质量也进一步提高,今年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人数超过了80% ,学生党员人数超过33%。从西部计划的踊跃报名现象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开发落后贫瘠的西部地区的工作中,愿意将自己的理想和国家的发展相结合。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能意识到身上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
  
  二、理念的探索:生涯教育中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西部计划” 的实践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高校开展的常规性的理想信念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但这种意识状态通常情况下都是以朦胧的、潜在的、自发的方式存在着,最终并未转化为积极的实践行动。对于教育者来说,这就需要我们寻找有效的途径进行挖掘、激发和引导, “西部计划” 的成功推进正是通过组织的介入搭建起了理想和行动之间的桥梁。高校的生涯教育开展完全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这样的适合的渠道将封存已久的社会责任意识表达出来,使其在生涯规划时最终能体现在为祖国发展社会进步贡献力量的职业理想上。
  责任教育既是一种理论,必然是一种实践。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实践层面内容包括: 责任认知能力、责任判断能力和责任践行能力的提升等。责任教育的实践性指向开展责任教育的目的, 即培养和造就负责任的人。责任与实践是始终联系在一起的,责任来源于人们的社会交往实践,也指向人们的生活实践。
  因此,我们认为责任教育具有实践性的指向, 即通过责任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有能力履行责任、有意愿承担责任的实践价值主体,简单地讲,就是教育人践行责任。由此可见,大学生责任教育的落脚点在于责任实践。[41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社会的栋梁,这个群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强弱将直接影响中国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的和谐健全。在大学生涯发展教育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内容是社会需要和个体需求相结合的新课题。
  
  (一)从社会因素的角度出发,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和增强是国家整体发展的需要,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使命,是世界对青年人提出的普遍要求增强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社会责任意识是国家整体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经济的市场化和社会责任意识弱化使得高校毕业生的择业价值取向也变得实际,到生活环境恶劣、物质待遇低下以及发展前景不明朗的西部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严重稀缺。显然,作为一个地大物博的发展中国家,单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调控整体社会发展步伐是不够的。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部分,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学生把个人成长成才与国家民族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到人才紧缺、经济落后、思想僵化的中西部地区就业, 到国家经济、科教和国防建设中起主导作用的重点单位就业,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势在必行。
  增强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社会责任意识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对国家的贡献。大学作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和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摇篮,把毕业生引导到国家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学校责无旁贷。西部大开发、发展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增强国家政权的基础、稳固社会发展的基石,这些都是社会发展强大过程中必须走好的每一步,对于国家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这些地区和单位输送人 ,是社会主义大学对国家应有的贡献和支持。
  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世界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普遍的价值选择。为了消除科技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环境污染和技术依赖等负面后果,确保全球可持续发展, 由知名的科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等组成的“罗马俱乐部”指出,提高人的素质的核心是建立人们对全球发展的责任感,也即人们在思考和采取行动前,要以世界的发展为前提,而这种责任要从青年抓起。1998年10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明确提出,高等教育首先要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的公民”。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早在20世纪7O年代就已经在美国、德国、法国、日本一些西方国家开始尝试,美国社会在提出了“责任公民” 的概念之后,又开始实践“品格教育”,特别注重教授价值观,把尊重和责任视为普遍道德价值观的核心,学校必须教授基础知识之外的这类课程。
  
  (二) 从个人因素的角度出发,在生涯教育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能够培养学生自主自觉的责任意识,树立职业理想增强生涯教育中社会责任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自觉的责任意识,形成完善的责任主体人格。大学生择业是学生结束了学生时代向职业人转型的过程;是学生完成了近20年的学习积累,体现个人价值,蓄势待发的瞬间;是学生肩负起历史使命挑起建设国家重任的时候;也正是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强弱经受社会考验、体现学校理想信念教育成果的一刻。学生即将结束求学时代,贯穿于高校教育全过程的生涯教育是学校发挥教育职能的最后一环,完善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有利于学生将时代的责任感具化为实际行动,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有机结合起来,并使其在踏上社会之后的工作生活中,能将社会责任意识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在生涯教育中应开展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身处快速发展的社会, 大学生必须了解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了解自我,找准定位,认识社会的特点及对人才的需求,明确肩负的社会责任。这将有利于他们根据社会需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从而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的人才资源现状,优化国家的人才结构,促进人才市场的良性循环。
  
  三、渠道的拓展:通过志愿者服务培养
  
  社会责任意识的再思考在连续7年的“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的执行过程中,我们看到学生的参与热情在高涨,参与面也在逐步扩大,逐年提升的报名人数说明了这些抢手的高素质人才并未完全被市场化的就业趋势所左右,面对高薪和优越环境的吸引,他们依然清楚地意识到肩负的使命,心存理想,并付诸于实际行动。上海某重点高校便出现了博士生志愿者的身影,并把自己的博士论文研究方向直接和改善农民生活环境联系起来,利用所学真正地在西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实现自身价值。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为代表的志愿者服务作为生涯发展教育中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有效手段之一, 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一)在大学生生涯教育中注入高屋建瓴的教育理念大学生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满足青年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追求高质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举措。生涯教育的内容涉及很广泛,其中特别强调了要帮助学生创造有目标的人生,应该教会学生“如何爱” (1earning to love),爱与被爱是人类生存之必需,要从自知与知人开始,进而爱己、爱人、助己、助人,在自我完善与实现中,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从而缔造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I生涯教育的教育理念说到底还是一种人格培养,从这个角度讲,生涯教育本身就应该涵盖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等相关内容, 同样应该融入德育的理念。但我国高校的生涯教育T作近几年才刚刚起步,仍有相当部分高校尚停留在就业安置阶段,仅从事务性的角度人手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技巧性的指导,这是远远不够的,生涯教育作为独立的教育内容板块同样需要有一以贯之的更丰富的教育理念。
  从教育实践来看,将理想信念教育注入大学生涯教育中,可以解决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长效性问题。学校传统的德育对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学生的表现却集中反映在其在校期间的行为规范上,他们会主动积极地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服务社会的志愿者或社会实践活动,但他们一旦离开了学校踏上社会,那些在认知层面建立起来的思想品质与市场导向相比处于弱势,学生行为的现实性和功利性倾向较为明显。西部计划的志愿者服务将高校内开展的社会责任教育延续到了离校之后,融人人格养成之中,使学生在自我人生规划中有意识地提升社会责任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延续性效果得以巩同。
  
  (二)教育者积极组织参与性的实践活动中央16号文件提出,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 I=助学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不同于传统责任教育的灌输法, 生涯发展教育应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A主选择并主动参与活动的机会。形式作为载体是提升情感最好的方式,参与又能激发起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一个人的责任感是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行为过程的统一,这个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在大学开展西部计划、支教、社会考察等志愿者和社会实践项目帮助学生踏出校园接触社会,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来认识社会发展现状,进而产生并强化自己应承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意识,促进知、行、情的相互转化。
  西部计划不仅是展示大学德育成果的契机,更是进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开展西部计划7年以来,学校所营造的生涯发展教育的氛同,返校志愿者在朋辈群体中的经验交流,形成了这样一种良性循环:让校内更多的学生了解西部,培养对志愿者服务的认同感,最终内化为实际行动,参与到服务西部的志愿者行动中。据了解,在广大的积极报名者中,大部分学生曾参加过有关西部计划的事迹报告会,或是与志愿者有过交流和接触,并深受感染。
  
  (三) 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必须以学生的主体性为核心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主张意志自由是人的道德责任的前提,表现在道德实践中,道德主体在各种不同甚至对立的价值之间进行思考、权衡,作出抉择并采取行动的自由。[61这与计划经济时代的“无私奉献”有着本质的差异,当时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在被社会组织安排好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社会责任的分配并承担责任,这种只问奉献不计索取的单向承担责任的意识,不是一种理性的自主自觉的意识,可以说是建立在当时社会体制高度认同状态下的带有回报社会的情感性意识和迫于外在社会强大的宣传舆论冲击下的选择。
  这种具有自身时代特点和社会体制历史烙印的社会责任意识显然已经不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不符合新的礼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如今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要求我们尊重学生这一主体,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包括在那些可能处于冲突的价值体系中所作出的审慎决定,我们同样要尊重学生持续发展的推理能力和对他们所学内容的评价能力。把学生的道德学习、道德发展看作一个主动自为的积极过程,而不是一个受制于外力、被动接受的过程,这样才能培养出道德的践履者、探索者、创造者。
  目前所有志愿者活动的招募都是采取自主报名的方式进行的,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行为是一个主动自为的积极过程,在西部计划的推行过程中,面对市场化的经济诱惑和利益的驱使,学生踊跃地自主报名本身就已经在实践其道德理想,已经体现出社会责任意识。
  
  (四) 以组织化和制度化来确保志愿者服务持续性开展学校自下而上的生涯发展教育网络及各级党团组织的参与是进一步加强责任意识教育的关键组织力量,发挥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专业优势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将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和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动员所有力量,整合学校与社会、家庭的目标和资源,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继续拓展志愿服务的内容和项目,增设社会实践岗位和服务渠道,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践行社会责任和理想的平台和机会。
  在生涯教育、社会实践、志愿者行动等活动开展的进程中,我们还应正确看待市场经济建设和学生个人发展的要求。逐步弱化政府行为,进而向市场化运作转变,从培养和锻炼职业人的角度出发,使志愿服务与个人职业发展建立联系,配合一定的倾向性优惠政策。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从根本上尊重和肯定学生实践道德理想。近几年,从中央到西部各省纷纷推出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期满之后双向选择的相关优惠政策。这一系列鼓励政策和保障措施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促使他们更主动地投身于社会实践中。
  西部计划的实践证明,大学生内心潜在的、朦胧的、自发的社会责任意识需要一个展现的大舞台。从目前的社会价值倾向来看,社会评价成功的标准越来越趋于实用主义,学生在面临择业选择时往往会失去判断力,功利化的成功标准会在无意中取代朦胧的道德理想。西部计划是一支大学生西部服务的接力队,稳定而流动的组织形式成为展现学生热情和智慧的一个大舞台,充分激发起学生潜在的社会责任感,为学生找到一条实现理想的渠道来实现自我价值。

从西部计划看大学生涯教育中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中国硕士论文网提供大量免费硕士毕业论文,如有业务需求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
  
  注释:
  [1] [4]夏春雨.大学生责任教育内容体系构建新论[J].社会科学战线,2012, (1).
  [2]麦可思.2012大学生就业蓝皮书[DB/OL].
  [3]凌新华.从社会化角度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J].湖北社会科学,2006, (5)
  [5]尤敬党, 吴大同.生涯教育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3, (I) .
  [6]赵文静.试论责任和责任教育[J】.山东教育科研,2000, (10) .
  [7]胡建军.社会转型期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财经科学,2004, (S1).

【从西部计划看大学生涯教育中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相关文章:

西部地区教育硕士培养新思考11-26

中学历史教学中责任意识的培养论文05-11

幼儿教育中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论文01-12

探析直觉感受在艺术教育中的培养03-19

谈直觉感受在艺术教育中的培养03-18

浅论设计教育中审美意识的培养03-19

谈设计教育中审美意识的培养03-19

素质教育与美术教学中智力的培养03-17

试论高中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策略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