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论文范文(通用10篇)
引导语:饮食一直都是人们日常所必须要做的事情之一,而不同的地方亦有不同的饮食文化,那么要怎样写一批有关饮食文化论文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饮食文化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饮食文化论文 篇1
摘要:中法两国饮食文化享誉世界,中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法国则深受人文主义的熏陶。本文通过探究中法两国间的饮食方式、饮食内容、及饮食观念的不同,从而寻找两国间的饮食文化差异,有助于两国在今后全球化进程中相互借鉴,博采众长,推动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饮食差异;中国文化;法国文化
中法饮食文化是中法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体现。中国以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为主,传统的法国文化则以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为代表,两国不同的文化在人们生活方式上折射出来,其中饮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饮食习惯会自觉不自觉地透露着本民族的文化背景。
一、饮食方式
无论是中国人民,还是法国人民就餐时,大家喜欢坐在一起,气氛愉快,和睦团结,就餐的每个人受到尊重,席间大家交流,但其中的饮食方式差异体现在:聚食制和分食制、饮酒方式。中国人在聚餐上向来都喜欢围成一团而坐。就餐时,大家都用自己的餐具取食,有时为了让客人不太拘谨,还会主动为别人夹菜,表达自己的一番热情。一桌人的感情在餐具与美食的碰撞中加深,亲切热闹,又显盛情敬意,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一直沿用,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在当代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以什么形式,最终都会以一群人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的方式结束。这便形成了一种团结,和睦,热闹的气氛。
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中间,在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一片欢声笑语中,成为人们感情交流的媒介。虽然从卫生方面有些许不足之处,但“民族大融合”的心态始终贯穿着中国的聚食制,成为中国饮食方式的一大特点,至今也难以更改。法国是世界三大烹饪王国之一,以精致豪华的高尚风味款待全球食客的味蕾。法国人将“吃”视为人生一大乐事。用餐过程中大家边吃边聊,酒只是起到助兴和调节气氛的作用,却频频举杯,但都浅到即止,保持餐桌上的愉快气氛,又不至于过分喧闹。与中国不同,法式聚餐采用分食制,人们用公用餐具取餐挑选喜欢的食物,用自己的餐具取食吃他挑选的食物,重视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流。它的兴起与文艺复兴时期所形成的平等、自由、尊重他人等理念有因果关系,目的是尽可能地尊重每一位参与者,并为他们的情感交流提供一个平台,这也体现了法国人强调个性的独立性与自主权。
在饮酒礼仪方面,中国的饮酒礼仪体现了对饮酒人的尊重。谁是主人,谁是客人,都有固定的座位,都有固定的敬酒顺序。敬酒时要从主人开始敬,主人不敬完,别人是没有资格敬酒的,如果乱了次序是要受罚的。而法国人引用葡萄酒的礼仪,则反应出对酒的尊重。饮酒目的方面,在中国酒被当做一种工具,酒在中国人眼中更多的是当作一种交际的工具,所以在中国的酒文化中缺乏对于酒本身进行科学而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品评,更在意在畅饮豪饮之后带来的美妙作用。在法国,饮酒的目的往往很简单,就是为了欣赏酒而饮酒,为了享受美酒而饮酒。
二、饮食内容
中华民族受其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饮食内容丰富多样。我国地处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是最为显著的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河湖众多,灌溉条件良好,土壤肥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孕育了中国的农耕文明。中国传统饮食以五谷杂粮为主,即吃米食,或面食,以蔬菜、水果、肉类为辅,被认为是具有植物性格的民族。当然中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地理环境恶劣,蔬菜较少,人们是以牛羊肉为主,也充分体现中国饮食内容的多样性。
因为中国地大物博,东西跨度和南北跨度大,各地区在饮食结构和习惯上也有所不同,形成了中国八大菜系,即川菜,鲁菜,粤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其中川菜是我国最有特色和最大的菜系。法兰西民族的饮食内容则相对比较单一。法国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的自然与文化遗产,是西欧面积最大的国家。北连英吉利海峡,南涉地中海,西临大西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西部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南部属地中海气候,中东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环境优美,因此法国内地各地区之间的风味总体并无多大区别。
秉承游牧民族和海洋文明的习俗,法国饮食以动物性食物、面包、奶酪为主,配以蔬菜沙拉。法式大餐尤其以冷食为特色,以生菜,洋葱,西兰花,番茄等新鲜蔬菜做成的蔬菜沙拉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他们更倾向于保存食物的原汁原味。过去的游牧民族以渔猎、养殖为主,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所以荤食较多,形成了与中国素食文化相对应的肉食文化。法国人有着冒险、开拓的精神,在中世纪时,曾多次与邻国发生冲突,战争不断,此时的法国人找到一种可以为身体提供充足热量的食物——牛羊肉,而后肉食变为便演变为餐桌上的主菜,成为西餐的标志。
三、饮食观念
不同的哲学思想与精神文化、思维模式使得中法两国产生了不同的饮食观念,进而形成各自不同的饌肴文化特色。“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的观念在中国深入人心,中国饮食追求“色、香、味”俱全,其中“味”是最重要的,人们对饮食美味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营养的追求,只要好吃又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而中国美食之所以具有独特的魅力,关键在于它的'味,这体现了中国人对饮食的感性观念,为了追求美味,往往造成营养成分的残缺。中国的饮食观念是五位调和,强调通过对食物的原料的烹饪调制,创造出新的综合美味,达到中国人认为的饮食之美的最佳境界“和”,以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双重需要。中国讲究天人合一,强调整体功能,认为人类与大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类与大自然相互依存。中国烹制食物将不同的主料、配料通过圆底铁锅以及加热调味、翻炒等技术烹饪成菜,就是将不同的个性特征融合、转变成整体风格。“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还体现在中国人强调进食要与宇宙节律相协调。
春夏秋冬,朝夕晦明都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以此达到阴阳协调。从天人合一与整体功能出发,达到中国人认为的饮食最佳境界“和”,“中和为美”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最高哲学思想,这不仅是中国饮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精髓。在烹饪中,各种调料体现的“和”,绝对不同于“杂”,而是集多味与一品,是要求在调和多味中,使之产生出一种全新的艺术境界,即源于诸味,而又高于诸味。这样调制出来的成品,个性全被淹没,而整体却光彩熠熠。法国人注重饮食观念,看重营养搭配。他们对饮食的理解来源于营养学,而非味觉;他们吃饭的目的是为了充饥生存,所以会吃大块肉,吃整只鸡等“硬菜”,生吃新鲜蔬菜,如番茄、胡萝卜、西兰花、洋葱等,不太看重食物的色、香、味等,很少或几乎不把饮食与精神享受相联系,反映出法国人饮食观念中的实用主义和理性的饮食观念。法餐讲究天人分离是指人作为主体与人以外的客体“天”是各自独立甚至对立的,强调把客体世界与人分离开来加以研究,把客体世界当作对象化的食物去看待。法国将主菜、配菜和酱汁置于平底锅分别烹制、加热后淋味、组装成菜,就是将不同原料的个体特性保留下来,突显其个体形象与风格,是西方文化精神和思维模式“天人分离”与“形式结构”在饮食烹饪上的具体体现。在法国人看来,个性和个体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形成美的重要因素,于是生活中以特为贵,饮食上以独为美。
同样,法国人将“个性突出”贯穿在菜肴的制作过程中——主菜的少司和配菜的少司难以完全渗透到主菜、配菜当中,虽然同在盘中,但又相对独立,各是各的味。由于中法两国哲学思想及其文化精神、思维模式所产生的饮食观念不同,使得中国和西方烹饪在饌肴的组成、烹制、调味及造型美化上都大不相同,造就了各自独特的饌肴文化。民以食为天,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传统的饮食文明与其它文明在历史中相互影响。中法饮食沿着各自不同的文化道路发展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饮食文化也在传承和创新中丰富和发展。如今,吃的“精髓”不会因为文化的差异而改变,追求美味和养生已成为两国的共识,在今后的跨文化交流中,两国的饮食文化要在和谐的环境中交流、借鉴各自的积极成分,不断完善自身不足,不断地交流融合,吸收借鉴为两国多方面合作提供平台,共同促进自身及两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赵荣光.中华饮食文化--“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之文化常识系列[M].中华书局,2012.
[2]王旭.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饮食文化对比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3]邓天杰,陈煦娟.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0.
[4]晓海.法国的饮食文化撷趣[J].技术监督纵横,1999.
[5]郭隅楠.浅谈法国饮食文化[J].青年文学家,2012.
饮食文化论文 篇2
中国菜肴有许多流派。其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也为社会所公认的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饪特色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为: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风韵,其菜肴之特色也各有千秋。
一、鲁菜
鲁菜发端于春秋战国时的齐国和鲁国(今山东省),形成于秦汉。宋代后,鲁菜就成为“北食”的代表,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鲁菜是我国覆盖面最广的地方风味菜系,遍及京津塘及东北三省。
鲁菜历史极其久远。在周朝已有食用黄河的鲂鱼和鲤鱼的记载,而今“糖醋黄河鲤鱼”仍然是鲁菜中的佼佼者,可见其源远流长。齐鲁两国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尤其傍山靠海的齐国,凭借鱼盐铁之利,使齐桓公首成霸业。
明、清两代,鲁菜已成宫廷御膳主体,对京、津东北各地的影响较大,现今鲁是由济南和胶东两地的地方菜演化而成的。鲁菜讲究调味纯正,口味偏于咸鲜,具有鲜、嫩、香、脆的特色。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
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其著名品种有“糖醋黄河鲤鱼”、“九转大肠”、“汤爆双脆”、“烧海螺”、“烧蛎蝗”、“烤大虾”、“清汤燕窝”等。胶东菜以烹制各种海鲜而驰名,口味以鲜为主,偏重清淡,其著名品种有“干蒸加吉鱼”、“油爆海螺”等。建国后,创新名菜的品种有“扒原壳鲍鱼”、“奶汤核桃肉”、“白汁瓤鱼”、“麻粉肘子”等。
鲁菜正是集山东各地烹调技艺之长,兼收各地风味之特点而又加以发展升华,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化而形成的,80年代以来,国家和政府将鲁菜烹饪艺术视作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采取了继承和发扬的方针,从厨的一代新秀在茁壮成长,他们正在为鲁菜的继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川菜
川菜发源地是古代的巴国和蜀国。据《华阳国志》记载,巴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并出产鱼盐和茶蜜;蜀国则“山林泽鱼,园囿瓜果,四代节熟,靡不有焉”。当时巴国和蜀国的调味品已有卤水、岩盐、川椒、“阳朴之姜”。川菜系的形成,大致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到三国鼎立之间。
川菜是历史悠久、地方风味极为浓厚的菜系。它品种丰富、味道多变、适应性强,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美誉,以味多味美及其独特的风格,赢得国内外人们的青睐,许多人发出“食在中国,味在四川”的赞叹
川菜烹调讲究品种丰富、味多味美,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是和讲究烹饪技术、制作工艺精细、操作要求严格分不开的'。川菜烹调的特点是时间短,火候急,汁水少,口味鲜嫩,合乎营养卫生要求。菜肴烹饪看似简单,实际上包含着高度的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显示出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创造能力。
川菜主要分为蓉派和渝派两大类。蓉派川菜讲求用料精细准确,严格以传统经典菜谱为准;渝派川菜以用料大胆,不拘泥于食材,手法更新为主。一般认为蓉派川菜是传统川菜,渝派川菜是新式川菜。
蓉派川菜精致细腻,多为流传久远的传统川菜。蓉派川菜讲求用料精细准确,严格以传统经典菜谱为准,其味温和,绵香悠长。通常颇具典故。著名菜品:“麻婆豆腐”、“回锅肉”、“宫保鸡丁”等。
渝派川菜则大方粗犷,以花样翻新迅速、用料大胆、不拘泥于材料著称,俗称江湖菜。大多起源于市民家庭厨房或路边小店,并逐渐在市民中流传。渝派川菜近几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大受欢迎,不少的川菜馆主要菜品均为渝派川菜。其代表作有“酸菜鱼”、“毛血旺”、“水煮肉片”和“水煮鱼”等。
三、粤菜
粤菜,即广东地方风味菜,它以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广东地处我国南端沿海,境内高山平原鳞次栉比,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故动植物类的食品源极为丰富。
粤菜的形成和发展与广东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风俗习惯密切相关。广东地处亚热带,濒临南海,雨量充沛,四季常青,物产富饶。故广东的饮食,一向得天独厚。早在西汉《淮南子精神篇》中载有粤菜选料的精细和广泛,而且可以想见千余年前的广东人已经对用不同烹调方法烹制不同的异味已游刃有余。
粤菜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而形成的。菜的原料较广,花色繁多,形态新颖,善于变化,讲究鲜、嫩、爽、滑,一般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醇。调味有所谓五滋(香、松、臭、肥、浓)、六味(酸、甜、苦、咸、辣、鲜)之别。其烹调擅长煎、炸、烩、炖、煸等,菜肴色彩浓重,滑而不腻。著名的菜肴品种有“三蛇龙虎凤大会”、“五蛇羹”、“炸子鸡”、“蚝油牛肉”、“烤乳猪”和“干煎大虾碌”等。
四、闽菜
闽菜又称福建菜,在中国烹饪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最早起源于福建闽侯县,在后来发展中形成福州、闽南、闽西三种流派。其中福州菜包括泉州、厦门菜,菜肴淡爽清鲜,重酸甜,讲究汤提鲜;闽南菜包括漳州一带,讲究作料调味,重酸辣;闽西菜包括长汀及西南一带地方,偏重咸辣,烹制多为山珍,带有山区风味。因此,闽菜形成三大特色,一长于红糟调味,二长于制汤,三长于使用糖醋。这一传统即使进入上海,尽染海派风味后,依然未变。
闽菜的烹调特点是:色调美观,汤菜要清,味道要淡,炒食要脆擅长烹制海鲜佳肴。其烹调技法擅长于蒸煎、炒、熘、焖、炸、炖,尤以“糟”最具为特色。著名菜肴品种有“佛跳墙”、“醉糟鸡”、“酸辣烂鱿鱼”、“烧片糟鸡”、“太极明虾”、“清蒸加力鱼”、“荔枝肉”等。
闽菜的烹饪技艺,既继承了我国烹饪技艺的优良传统,又具有浓厚的南国地方特色。尽管各路菜肴各有特色,但仍为完整而统一的体系,不同的存在,使人感到它变换有方,损前边得法,常吃常新,百尝不厌。
五、苏菜
江苏菜,简称苏菜。主要以南京、扬州、苏州、淮安、徐州、海州六种地方菜组成。南宋时,苏菜和浙菜同为“南食”的两大台柱。而在清代的时候,苏菜流行于全国,相当于现在川菜、粤菜的地位。苏菜中的一支——淮扬菜系曾为宫廷菜,目前国宴中的大多数菜肴仍属于淮扬菜。因此,淮扬菜亦称国菜。
江苏菜的特点是:用料广泛,以江河湖海水鲜为主;刀工精细,烹调方法多样,擅长炖焖煨焐;追求本味,清鲜平和,适应性强;菜品风格雅丽,形质均美。苏菜擅长炖、焖、蒸、炒,重视调汤,保持原汁,风味清鲜,浓而不腻,淡而不薄,酥松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
苏菜在烹调时用料严谨,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苏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谐;扬州菜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醇厚入味;南京、镇江菜口味和醇,玲珑细巧,尤以鸭制的菜肴负有盛名。著名的菜肴品种有“清汤火方”、“鸭包鱼翅”、“松鼠桂鱼”、“西瓜鸡”、“盐水鸭”等。
六、浙菜
浙江菜,简称浙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其地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佳肴美,故谚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浙菜富有江南特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著名的地方菜种。浙菜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经越国先民的开拓积累,汉唐时期的成熟定型,宋元时期的繁荣和明清时期的发展,浙江菜的基本风格已经形成。
浙江菜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原因,同时也受资源特产的影响。浙江濒临东海,气候温和,水陆交通方便,其境内北半部地处我国“东南富庶”的长江三角洲平原,土地肥沃,河汉密布,盛产稻、麦、粟、豆、果蔬,水产资源十分丰富,四季时鲜源源上市;西南部丘陵起伏,盛产山珍野味,农舍鸡鸭成群,牛羊肥壮,无不为烹饪提供了殷实富足的原料。
浙菜主要有杭州、宁波、绍兴、温州四个流派所组成,各自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杭州菜其制作精细,变化多样,并喜欢以风景名胜来命名菜肴,烹调方法以爆、炒、烩、炸为主,清鲜爽脆。宁波菜的特点是“咸鲜合一”,口味“咸、鲜、臭”,以蒸、红烧、炖制海鲜见长,讲求鲜嫩软滑,注重大汤大水,保持原汁原味。绍兴菜擅长烹饪河鲜、家禽,入口香酥绵糯,富有乡村风味。主要名菜有“西湖醋鱼”、“东坡肉”、“赛蟹羹”、“家乡南肉”、“干炸响铃”、“荷叶粉蒸肉”、“西湖莼菜汤”、“龙井虾仁”、“杭州煨鸡”、“虎跑素火煺”等数百种。
七、湘菜
潇湘风味,以湖南菜为代表,简称“湘菜”。湖南省,自然条件优厚,利于农、牧、副、渔的发展,故物产特别富饶。湘菜,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个地方风味菜。湘西菜擅长香酸辣,具有浓郁的山乡风味。湘菜历史悠久,早在汉朝就已经形成菜系,烹调技艺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湘江流域的菜以长沙、衡阳、湘潭为中心,是湖南菜系的主要代表。它制作精细,用料广泛,口味多变,品种繁多。其特点是:油重色浓,讲求实惠,在品味上注重酸辣、香鲜、软嫩。在制法上以煨、炖、腊、蒸、炒诸法见称。煨、炖讲究微火烹调,煨则味透汁浓,炖则汤清如镜;腊味制法包括烟熏、卤制、叉烧,著名的湖南腊肉系烟熏制品,既作冷盘,又可热炒,或用优质原汤蒸;炒则突出鲜、嫩、香、辣,市井皆知。著名代表菜有“海参盆蒸”、“腊味合蒸”、“走油豆鼓扣肉”、“麻辣子鸡”等。
八、徽菜
徽菜是指徽州菜,它起源于黄山麓下的歙县(古徽州)。徽菜发端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民国间继续发展,建国后进一步发扬光大。徽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饮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徽菜以烹制山珍野味而著称。
徽菜的主要特点:烹调方法上擅长烧、炖、蒸,而爆、炒菜少,重油、重色,重火功。著名的菜肴品种有“符离集烧鸡”、“火腿炖甲鱼”、“腌鲜桂鱼”、“火腿炖鞭笋”、“雪冬烧山鸡”、“红烧果子狸”、“奶汁肥王鱼”、“毛峰熏鲥鱼”等上百种。
一部中国饮食史,从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国的饮食何以能有如此大的魅力,是与其中的文化内涵休戚相关的。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本文把八大菜系分析的淋漓尽致,从中也显现出中共人民勇于创造历史、开创辉煌文化的精神!
饮食文化论文 篇3
内容摘要:岭南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各种水陆生物栖息繁殖的良好生长条件。因此,岭南人所食之物纷繁多样,尤其喜欢“野味”,这给许多外省人造成了岭南人无所不吃的印象,但甚少人了解这种习惯背后的溯源和文化。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岭南饮食文化业与古时候的遗风已大有区别。本文通过史料的搜集和调查问卷的形式,探讨了岭南人爱吃“山珍海味”背后的原因,也揭示了外省对岭南饮食文化的误区所在。旨在让更多读者了解岭南人“敢吃”的文化原因和岭南人饮食上的今夕变化。
关键词:岭南饮食文化文化误区
饮食文化,作为一个文化分支,往往受制于大文化及其背后的经济基础。岭南饮食文化素来以“食性杂、食材多、风格奇特”的特点为人们所熟知。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天下食货,粤东尽有之;粤东所有食货,天下未必尽有。”足见岭南食材的丰富性。两千年前西汉人所著的《淮南子》一书中也记载道:“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南宋人也夸张描述:“粤人不问鸟兽蛇,无不食之”。可见在历史中,岭南人给人留下的印象一直是“无所不吃,无所不敢吃”的。另外,关于岭南饮食的历史记载,多出自于外省文人之手,因地方饮食习惯的不同,这些在岭南尝过“新鲜”的外省文人多在记载中着眼于岭南饮食的奇特乃至荒蛮,而往往蒙蔽了它追求天然品质、讲究精细、择时而食的特点。这些文献世代相传,以至于给大多数人对岭南人饮食文化造成了刻板印象和文化偏见。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所谓“广东人茹毛饮血般什么都敢吃”的印象到底在今天还是否普遍,而如今的广东人又是否真的依然保留着古时岭南饮食的遗风,值得考证。笔者拟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上述问题作一个浅显的统计。并结合资料,对广东人饮食文化的渊源做一个浅显的探究,作为一名广州人,希望能为岭南饮食文化历史的正本清源尽一份绵薄之力,还广东饮食现状一个“真面目”。
一、调查设计
1、语料
笔者通过“乐调查”网站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分别为“广东饮食现状调查”(以下简称“广东卷”)以及“广东饮食的外省印象调查”(以下简称“外省卷”)。并以“微信”作为调查平台,分别收集了“广东卷”和“外省卷”各50份问卷,总计100份有效问卷作为语料,并对其进行分析。
2、调查对象
“广东卷”面向的调查对象为在广东长期生活的广东居民;“外省卷”面向的调查问卷为非广东省常住居民。为保证采样的准确性,在两份问卷开头都设置了对被调查者省份确认的选项,方便对因省份不匹配造成的误填予以排查和剔除。
二、调查结果
1、外省人对广东人常吃食物的投票
调查问卷中选出8种食物是根据投票率得出。笔者对外省人对广东人的饮食印象做了初步调查,就“你认为有什么食物是你们不吃,而听说广东人会吃”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在回答的答案中选取了8种投票率最高的食物作为调查问卷设计的主要参考项。这8种食物分别为:牛蛙、蛇、猫、狗肉、田鼠、蚕蛹、猴脑、蝎子和蜈蚣。得票率分别为:91.2%,91.2%及82.4%。这表示在外省人印象中,蛇、牛蛙和田鼠是广东人最常吃的三种食物。
随后,笔者根据这8种食物制定了两份调查问卷,在“外省卷”种,“认为广东人常吃的食物”得票率位居前三的分别是牛蛙(广东人也叫“田鸡”)、蛇和田鼠。
2、广东地区8种食物的食用率调查
笔者按照“从不”、“很少”和“经常”三个频率作为选项,调查了广东人在这8种食物上的食用率。结果显示,将频率中“很少”和“经常”的百分比相加,表示“曾经食用过这些食物”,食用率从高到底排序依次为:蛇73.3%、牛蛙70%。其它食物的食用率均未超过50%。这表明在被调查的广东人中,有一半的人不曾吃过除了蛇和牛蛙以外的其他6种食物。
如果单独统计“经常”这一项的比率,在“广东卷”中8种食物的投票率分别为:牛蛙13.3%、蛇13.3%、蚕蛹3.3%、蝎子3.3%、猫、狗肉2.9%,田鼠、猴脑和蜈蚣的得票率均为0。这说明,在广东人常吃的食物中,最多的是牛蛙和蛇,田鼠并不是广东人常吃的食物,这与“外省卷”中田鼠作为广东人常吃的食物中的高得票率相差甚远。另外,统计结果还发现,除了外省人在广东人吃田鼠方面存在误区,也在广东人吃猫、狗肉和猴脑上存在误区。因为在实际的数据中,广东人把猫、狗肉作为经常吃的食物,投票率仅有2.9%,而猴脑则为0%,而在外省问卷中“认为广东人常吃的食物”的投票,猫、狗肉和猴脑分别为80.6%和72.2%。这些数据反映外省人对广东饮食的印象和实际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3、非广东地区8种食物的食用率调查
为了对比广东和外省食用这8种食物的情况,笔者在“外省问卷”中对这8种食物作为家常菜的食用频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在非广东省的被调查者中,上述8种食材都有人吃过,但食用频率有所区别。如果将频率中“很少”和“经常”的百分比相加,表示“曾经食用过这些食物”,食用率从高到底排序依次为:牛蛙79.5%、猫、狗肉52.9%、和蛇50%,上述食物在数据中都超过了半数的食用率。另外,蚕蛹的食用率达到了38.2%,而蝎子则只有5.9%、猴脑、田鼠和蜈蚣都只有2.9%的食用率。如果按食用频率为“经常”从高到低排序,则常食用的食物依次为:牛蛙32.4%、蛇8.8%、蚕蛹5、9%和猫、狗肉2.9%。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在非广东居民的日常饮食中,牛蛙、猫、狗肉和蛇都是食用频率较高的食物,其中,以牛蛙食用的频率最高;而且作为常吃的食物,牛蛙也远超其它几类食品。说明牛蛙不仅流行于广东一带,在中国其他地区同样是一道普遍被摆上餐桌的食物。
4、广东地区和非广东地区食用8种食物的对比
为了更直观地对比广东省居民和非广东省居民食用这8种食物的情况,笔者将两份问卷中的数据进行了对比,情况如下:
广东省居民吃的食物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蛇、牛蛙和蚕蛹,其中蛇和牛蛙超过了半数投票;而在非广东省居民中,排名前三的食物是:牛蛙、猫、狗肉和蛇,且三种食物均达到了半数以上的投票。从两组数据可以看出,牛蛙和蛇在广东省和非广东省中都是较为常见的食物,而猫、狗肉却在非广东省居民中得票较高。值得注意的是,在前面的数据中,外省人对广东饮食中广东人食用猫、狗肉的投票在第四位,而实际情况是广东人在食用猫、狗肉上比外省的'数据要少得多。这说明广东人并非如外省人的印象般热衷于食用猫、狗。
另外,在8种食物当中,作为经常食用的食物,广东对照组和非广东对照组的食物排名相差无几,甚至非广东居民食用牛蛙的频率要高于广东居民(外省32.4%,广东13.3%);但在食用蛇的频率上,广东居民还是要比非广东居民高的(广东13.3%,外省8.8%)。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前面的数据,在外省人认为广东人常吃的食物中得票率较高的田鼠、猫、狗肉在广东对照组中显示出极低的食用率,仅有2.9%的广东被调查者表示经常吃猫、狗肉,而田鼠作为经常吃的食物,得票率为0。这说明广东人并不常吃猫、狗肉和田鼠。
另外,为了进一步了解这8种食物在广东地区和非广东地区的食用情况,笔者加入了对饭馆是否烹饪这8种食物的调查,通过对比“广东卷”和“外省卷“的数据,得出以下结果:
8种食物中,在外省饭店最常见的是牛蛙,其次是猫、狗肉和蛇。但除了牛蛙以外,其他食材的投票均未超过半数,表明这些食材在非广东省地区的饭店并不常见。而表8的数据则显示了蛇、牛蛙和蚕蛹是广东本土饭店最常见的三种菜式,投票率均超过了50%。在得票率最少的猴脑(10%)要比得票率最少的蜈蚣(2.9%)的百分比要高,而且8种食材的百分比均比表7的百分比要高出许多。这说明在广东本土饭店,这8种食物作为常见菜肴,要比其他省份的高出许多。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广东饮食较之其他地区具有“食性杂、食材多”的特点。
三、岭南饮食文化特点小结
根据上述数据,可以归纳出在食用这8种食物上广东饮食的一些特点:
1、蛇、牛蛙和蚕蛹是广东人最常吃的三种食材。无论是作为家常菜还是作为广东本土饭店的菜式,这三种食物都占据了主要的优势。
2、广东人并不常吃田鼠、猫、狗肉和猴脑。在“外省问卷”中,除去得票率最高的蛇和牛蛙,非广东居民认为田鼠、猫、狗肉和猴脑是广东人常吃的食物。而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广东人并不如外省人所认为的那样喜好吃这三种食物。尤其是田鼠,在“广东问卷”的数据中,得票率很低,在作为饭店的食材中,得票率也靠后。而在统计食用猫、狗肉的数据时则发现,外省人较之广东人,更常食用猫、狗肉,无论是作为家常菜还是饭店的食材,都发现了这一情况。
3、作为家常菜,广东人和非广东人在这8种食物的食用情况上相差不大。表6中的数据直观地反映了这个特点。在牛蛙的食用率上,非广东地区超出了广东地区,而蛇的食用率则是广东地区较其他地区高。
4、作为饭店的食材,广东本土饭店要比其他地区的饭店更多地青睐于这8种食材。这也说明了在广东本土饭店,提供了更多的食用“山珍野味、飞禽走兽“的机会。一些在外省听起来匪夷所思的食材,有可能在广东本土饭店找到。
四、岭南好吃蛇和牛蛙的溯源
数据显示,吃蛇和牛蛙确实在岭南一代盛行,许多人对其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尤其是对广东人好吃蛇这点感到匪夷所思,笔者通过查阅相关史料,对广东人为什么爱吃蛇和牛蛙的习惯找到了原因。
1、关于吃蛇
岭南人好吃蛇,名之为龙,如把鸡、蛇、猫一块炖称为“龙虎凤”。明代蔡汝贤的《岭南异闻》中记载过一个故事:有一内地商人在岭南的山上发现一只与蜈蚣恶斗的巨蛇,最后蚣蛇相斗,商人得利。后被岭南土人看见,出五十锭黄金买下蛇皮,一百锭黄金买下蛇肉。商人以为大赚,谁知反被土人调侃:“汉儿不识宝耳,是乃龙也。”后来打听才知道,这蛇皮可以制鼓,一张皮可以蒙七鼓,一鼓值百金。可见在当时,蛇皮非常值钱。除了用作制鼓,蛇皮还可以制扇,也能入药。如今许多商人,也用蛇皮制鞋。都是看中了蛇皮韧而坚特点。
岭南人除了把蛇皮当宝,也把蛇肉当宝。一在蛇肉鲜美,二在其功效。据清人吴震方《岭南杂记》记载:“蚺蛇……性极淫,人卒遇之,取妇女裙裤投掷……或投以妇人衣,则亦盘绕不去。”因此,以形补形,吃蛇肉可壮阳;而蛇又属阴,则补而不燥。因此广东人认为蛇是极好的补品,常见的做法是汤羹或泡酒食用。在一些老广州家中,尤其是有中壮年男士的,都可见家中用大缸泡制着蛇酒。
除此之外,蛇胆也是好东西。《赤雅》记载:“蚺无弃物。蚺蛇三胆,一附于肝者,止痛;一水胆,白浆,止泻;一胆随肉,击其处则随之,名护身,最佳,传避邪杀鬼,佩之吉祥。”
岭南多丘陵,自然是孕育蛇的好地方,再加之蛇浑身都是宝,这也难怪岭南人不“见蛇忘义”了。
2、关于吃蛙
乾隆时修的《广东通志》说:“百粤之民以蛙为上味。”这点广东人是是没有异议的。旧时所说的蛙可能亦指青蛙,但如今所谓的蛙主要是虎纹蛙,亦叫“水鸡”,广东人也叫“田鸡”,跟外省人所称的“牛蛙”是一个品种。同蛇一样,广东人喜欢吃田鸡的原因有二,一是肉质鲜美,二是有独特的药效。特别是对于患有心性水肿或肾性水肿的人来说,用田鸡食疗,有较好的利水消肿的功效。
现在牛蛙不仅仅是在广东地区,在其他省份也是深受喜爱。因此,在如今说来,“食蛙”已经不再是广东人特有情况,而是全中国普遍的情况。但是,追其溯源,食蛙的习惯是从广东地带流传出去的。据史料记载,古时中州人总笑东南人食蛙,后来南方官员派去浙江任职,才把这种习惯传开去。20世纪60年代初,因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饿殍满地,因饥患上水肿的病人很多。当时有一队广东的医疗队到河南参与救助,起初因缺粮而束手无策,后见田地中满地青蛙,便派人捉拿,去掉内脏炖以红糖,起初那边的河南人不敢食用,但无奈饥饿难耐,便硬着头皮吃下,不久水肿即告消失。之后便群起仿效,吃青蛙在当地便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了。
五、结语
通过本次调查,笔者发现,如预期结果一样,非广东省地区居民对现今广东饮食印象仍停留在以唐朝为代表的广东饮食阶段。也就是外省仍然对现今的广东饮食存在一定的偏见和印象误区。广东因其地理位置的原因,确实一度盛行吃山珍野味、珍奇异兽,给外界留下了敢吃的印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广东人的餐桌上也渐渐只剩普通的、为大众所接受的家常菜。当然,也保留了一些古风遗迹,如食用蛇、昆虫等。但总体来说,由于各地区饮食的交互影响,广东人在做菜的食材上已做到兼包并蓄,趋于“文明”,不再是像以前所流传的“蛮荒和残忍”。不同的只是在口味的喜好和烹饪的方法上,仍然跟其他地区存有差别。归结外省对广东饮食存有偏见的原因,一是“我有他无”的特点。也就是广东较之其他地区生物的多样性,使得外省对没有见过的物种(但在广东人看来却是习以为常的东西)感到惊奇和新鲜;二是“猎奇”心理。“猎奇”的结果就是保留了大量关于广东饮食“新奇”的史料,不像一些中原饮食文化,因其习以为常,反而不足为文,因而不传。广东饮食这些“猎奇”的资料经过口耳相传,再加上传播中的主观因素,自然容易给其他地区居民造成广东人“无所不用其极”的印象。
史料是珍贵的,但是史料的解读更为重要。岭南饮食文化的历史梳理,是表出岭南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有助于今日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笔者作为一名广州人,在外界只关注岭南饮食“奇”的特点时不禁思考:广东饮食还能给外界留下什么,又该如何有所裨益地传播岭南饮食文化。比如岭南的酒,曾经力压剑南春,如今却为什么雄风不再;又比如,珍禽养殖以为珍馐,岭南曾独步千古,今日为何裹步不前;再比如英德乳羊与韶关钟乳之类,为何没有声势浩大地推广。在这些曾经辉煌却不为外省人所知的饮食文化里,蕴含着更多比“猎奇”更有意义的岭南饮食精粹,这些才是在外省人提起广东饮食文化时,脑中该闪现的印象。而广东饮食文化的推广,任重而道远。首先作为广东人,要有为自己正身的意识,当外省对广东饮食文化存在误区的时候,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应该报以何种态度。这些都值得每个广东居民认真思考。总之,广东饮食文化的重塑和推广,需要广东政府和广东居民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周松芳.岭南饕餮.[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
[2]蔡晓梅.熊伟,司徒尚纪.“食在广州”的文化内涵与成因分析[J].热带地理.2006
[3]李肖.论唐朝岭南的饮食文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饮食文化论文 篇4
摘要: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在饮食文化等诸多方面存在着相同点,同样,也存在着很多不同。本文尝试通过举例的方法来对中日饮食文化进行比较。
关键词:中日;饮食文化;比较
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饮食文化层面的比较,可以看出不同国家在文化内涵层面的差异。中国与日本都属于亚洲国家。从整体上来看,两国的饮食文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由于主客观等方面的原因,其饮食文化的具体体现细节方面还存在着诸多差异。本文通过对中日饮食文化进行比较,在一定层面上有助于促进两国在饮食文化等诸多领域进行更加高效的互动。
一、中日饮食文化的相同点
中日饮食文化的相同点是有很多的。本文尝试通过举例的方法,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首先,中日在酒、茶文化的相通。中国和日本之间,在饮酒方面,在茶方面,有着很多的共同点。这主要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早在1,000多年前,日本属于中国的一个邦国。
所以,中国的很多文化,尤其是酒文化与茶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直到今天,在日本的国民生活中,喝酒,喝茶依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饮食习惯。当然,在具体的表现方面,日本的茶文化会存在着一定的地域层面的差异,但是,其在内在的精神与内涵方面还是相通的。例如,无论是中国的饮茶文化还是日本的饮茶文化,都把佛的禅作为一个重要的思想精髓。在禅文化中,注重人心的宁静,在茶的文化中注重自我的修养。通过将茶文化与禅文化的紧密结合,共同构成了中日两国在茶禅文化层面的相通之处。需要指出的是,中日两国在茶文化的发展中,还将其上升到一种艺术层面的高度,也就是,所认知的茶艺。每年在中日两国都会出现政府或者民间举办的各种形式的“斗茶”,在整个“斗茶”环节中,不仅包含茶艺师自身的泡茶技艺的展示,还会包括茶叶的品鉴以及配套茶具的展示等等。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中日两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互通有无。在中日两国饮食文化的相通点中,除了在茶文化层面的精益求精之外,在酒文化方面也有着很深的渊源。众所周知,酒的发展在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历史上,随着中日的互通,酒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传到了日本,并且在历史的传承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不过,从酿酒的原理及工艺方面还是存在着比较大的相似之处的。
例如,中日两国都是用粮食作物来作为酿酒的原料。中国的茅台、五粮液以及日本的米酒,清酒等等,都是典型的代表。这一点与欧美国家的葡萄酒酿造工艺形成了很大的区别。因为酒文化的存在,所以,中日两国在饮酒的礼仪等方面也整体的传承了历史的传统。当然,在进入近现代以后,中日两国的饮酒文化在年轻一代的传承中有了一些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民族酒文化与世界、国际酒文化进行互动与交流的主要表现。其次,在中日两国中,粮食作物是极为相似的,这就导致两国在主食方面的选择是趋同的。
特别是水稻的使用。现在比较流行的寿司,就是一种特色的主食料理。因为,中日两国在地理位置上很相似,所以,在农作物方面,也是非常相似的。正因为如此,中国和日本,在饮食方面非常相似。例如,日本人比较喜欢吃面食,中国人也不例外。尤其是,中国的北方人,主要以面食为主。在日本,面食加工工艺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例如,在日本的大小饭店中有一个面食称作“阳春面”就是一个典型,很多初次到日本学习或者旅游的人,都会选择第一时间去吃一碗“阳春面”。这种做法如同到中国的甘肃旅游时候,去吃一碗地道的兰州拉面的感觉。因为,中日两国在面条的象征文化方面有着比较相似的表达。面条很长,象征着一个人的寿命与福报,尤其是在庆祝生日的时候,一碗长寿面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中日两国在庆祝生日的时候,都会做上一碗长寿面还要加上一个荷包蛋,寓意团团圆圆,长寿平安。所以,从面条的这个层面上来看,相似的饮食种类的背后是相似的饮食文化。
最后,中日在烹饪手法层面的相通。在中日两国的烹饪手法中,注重煎、炸、焖、炖是一个重要的`特色,也是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层面另外的相通之处。例如,在世界上,恐怕只有亚洲的饮食中会有火锅的做法。中国的四川有著名震世界的一流火锅制作工艺,爽辣无比,让人吃过之后,浑身舒泰,过目不忘。同样,在日本的北海道、名古屋等地方也流行吃火锅,尤其是在寒冬腊月的时候,窗外大雪纷纷,窗内火锅翻滚,一家人团坐在榻榻米上,再来一壶好酒,其乐融融。所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方面非常接近。当然,这种烹饪手法的相似性与相似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相似的地理气候特点有着很大的内在关联。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中日两国在具体的烹饪手法方面也逐渐兼具了一些西方餐饮文化的特点。总之,在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中,茶文化、酒文化、烹饪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相通之处。
二、中日饮食文化的不同点
上文主要论述了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层面的相同之处,除此之外,两国在一些饮食细节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的。例如,在食材的偏好与选择方面,在常规的烹饪方式方面等等。首先,中日两国在食材的偏好方面存在着差别。海鲜是日本的主要料理。在日本的料理中,三文鱼、鲸鱼等等都是其主要的原料。
因此,日本每年都会派出大量的船只到海洋深处进行各种鱼类的捕捞。鱼类食品是日本日常蛋白质摄入的主要来源,在一些中小学,还会定期的为学生发放鱼肉罐头来进行营养的补充。所以说日本是一个吃鱼长大的国家一点也不夸张。这一点,也非常容易理解。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日本本身是一个岛国,四周临海。在加之由于寒流与暖流的交汇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渔场之一,北海道渔场。所谓的“靠海吃海”,因此,鱼肉是日本饮食结构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日本吃鱼相比,中国的饮食结构中,肉类食物的主要对象是鸡肉、猪肉、牛肉、羊肉等等,尤其对猪肉的需求量最大。中国的猪肉在烹饪方面有上百种做法。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更是一个农业大国。虽然,东部沿海地区也盛产一些海鲜,但是,由于价格及冷藏运输等方面的原因,海鲜食品在内陆的很多地方依然没有形成主流的食材。
当然,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鱼类的蛋白质,尤其是深海鱼的营养价值是比较高的。据统计,中国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要远远的高于日本。这一点与中日两国在饮食结构层面的差异有着很大的内在关联。其次,在烹饪方式方面的区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与日本,由于历史和文化等诸多层面的原因,在食材的选择与烹饪的方式方面还是有着比较大的差别的。除了在肉类食物的差异之外,中日两国在具体的烹饪方式方面还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别的。去过日本的朋友都应该品尝过日本的煲汤。他们将一些药材,例如人参等与其它的食材放在一个专用的容器内进行小火慢炖。一个好的煲汤,不仅需要耐心与时间,还需要控制好火候。所以,日本的煲汤在整个饮食行业都享有盛名。相比较而言,中国的煲汤虽然在广州、深圳等沿海的几个城市也比较受欢迎,但是,在大多数的地区依然还是以传统的大火炒、炸、涮为主。
从这种烹饪的手法上来看,中日两国在耐性与修为方面依然是有着一定的差距的。有人说,从一个人的吃相上就能大体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虽然,在个体的性格层面没有好坏不同,只有差异之分。但是,正是这种烹饪加工方式的差异,让中日两个国家及民族在社会发展的很多领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在传统蔬菜的加工方面,中日两国也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别的。例如,日本在蔬菜加工的过程中,比较注重营养素的保留。所以,生吃蔬菜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式。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的蔬菜加工还是比较注重味觉、视觉等感官层面的强调。因此,很多蔬菜在深加工的过程中营养成分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流失。这一点,中国在进行今后的蔬菜加工的过程中进行借鉴。食材选择的不同,烹饪加工方式的不同是由于社会发展以及历史传承等诸多层面的原因造成的,通过这种中日饮食文化层面的比较,有助于今后中日两国之间交流与互动的全面化与多元化。总之,这些具体层面的差别,从某种意义上也代表着其各自在饮食文化方面的发展特色。正是因为这些特色成就了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领域的多元化发展态势。
三、中日两国饮食文化比较的启示
在上文中主要从相同点与不同点两个方面来对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进行比较。这种比较是有着比较显著的时代启示的。本文在汇总围绕中日两国饮食文化比较等相关的研究成果,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首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日两国在饮食层面的诸多不同,在很大层面上是决定于两个国家所处的不同的地理环境。
正是因为地理环境方面的差异,让两个国家在农业物产,食物材料等方面呈现出了比较明显的差异,这也就导致了在具体的饮食倾向性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所以,在进行中日文化交流的进程当中,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种基于地区地理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饮食层面的文化差异。当然,在认知差异的同时,也应该寻求更大的饮食文化的共同点,从而为中日两国在文化深层次的交流过程中可以达成更广范围的共识。例如,中日两国可以在茶文化、酒文化等方面来进行更加积极的互动与合作。可以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文化交流论坛以及学术研讨等方式来促进中日两国进行深层次的交流。
这一点,在中日两国的民间已经进行了不错的互动,下一步还需要在平台方面进行更大的支持。其次,取长补短。从饮食文化中,中日两国之间确实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别。这种差别通过一定层面的借鉴与学习也可以转化为一种共性的优势。例如,在饮食结构方面,中国应该向日本学习在海鲜食品方面的营养摄入,积极拓展渠道来满足大众对于海鲜的需求,将这种需求逐渐养成为一种习惯,从而改善中国当下在营养摄入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同样,日本也应该进一步借鉴中国在传统烹饪方面的手法与技巧,在色香味等方面进行更好的提升。中日两国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亚洲国家,其在饮食文化方面的共享与互补,将会形成一种合力,进而助力整个亚洲饮食文化在整个世界饮食文化中的深远影响。最后,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国与日本当下在饮食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
那就是西方饮食文化的冲击,尤其是西方具有代表性的快餐文化的冲击。在各种各样的洋快餐的冲击下,居民的肥胖指数在不断的上升,很多中小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缺乏家庭烹饪的兴趣,甚至好多学生都叫不出自己经常见到的几种蔬菜的名字。这一现象从某种角度显示出:中日两国所引以为傲的饮食文化及传统正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果,不进行及时的引导与干预,传统的优秀的饮食文化还会出现断代的风险。总之,一个国家饮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象征。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方面存在着太多的相同之处,同时,也具有一些各自的差异。因此,在今后的中日文化,尤其是在饮食文化层面的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当中,需要不断的求同存异,实现更大范围的共同发展。
四、结语
中国和日本由于历史方面的原因,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有着很大的相同点,同时,也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本文主要以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为研究点,探讨两个国家在饮食文化层面所具有的相同及不同的地方。最后,探讨了对中日两国饮食文化进行比较所具有的时代启示,其中包括在文化交流中的求同存异以及注重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等。由于研究的水平有限,在论述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着一定的偏颇,还恳请相关专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唐植君.论中日两国正月风俗的文化内涵[J].现代企业教育,2010(24).
[2]唐植君.从新年活动看中日两国正月风俗变化[J].现代企业教育,2010(22).
[3]孙璐.浅析日本饮食文化[J].西安社会科学,2010(04).
[4]芦英顺.中日两国饮食文化的对比[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
[5]孙晓红.日本的神馔[J].科技信息,2009(31).
[6]林宏卫.中国饮食文化内涵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5).
[7]加藤隆则.从中日年俗说开去[J].国际人才交流,2009(03).
[8]徐静波.试论日本饮食文化的诸特征[J].日本学刊,2008(05).
[9]梁爱露.浅谈中日饮食文化差异[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4).
[10]李直.中日饮食文化比较[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05).
饮食文化论文 篇5
摘要:山东饮食,整体说来属于北方类型,地近京津,受京津影响和影响京津都较 深刻。沿海和海岛渔区、山区、平原、湖区、城市、古镇又因自然环境不同,生产情况不同,传统文化不同,个个呈现出自己的饮食习惯,从而使山东饮食风俗深深地烙上了地域的印痕。
关键词:山东;地域;临沂;饮食文化
一、山东饮食的文化背景
山东古称齐鲁,是中华民族群构时期的策源地之一。史前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齐家文化的沉积,夏、商、周三代的兴盛与文化的纵横积淀,使得北方饮食文化中的齐鲁饮食文化区获得了显著发展,并因此成为众多区域文化区中影响最大的文化区。这里不仅有陆地所有的五谷蔬果、水陆杂陈,也有内陆极其匮乏的鱼盐及山珍海味。丰富的原料物产、发达的铁器冶炼技术和城市商业及历史文化优势,更兼及通达辐辏的交通往来,使得以齐鲁文化为重心的黄河下游广大地区成为重要的民族文化和饮食文化的发达地区。山东是孔孟之乡,儒学的发源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几乎支配了整个封建社会,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深。孔夫子的中庸之道,赋予了山东饮食“和”的最高境界。其饮食本身也达到了敦厚平和,大味必淡的至味境界。
具体说,山东的文化背景又分三个特色较为突出的区域。古运河文化饮食区、齐鲁文化饮食区和海洋文化饮食区。古运河文化饮食区,主要是指山东古运河两岸城乡的饮食文化。这个区域穿鲁西而过,横跨了鲁西北、鲁西南、鲁南等地区。北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一北京;南到苏杭二州,自北向南,把燕赵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如珍珠一般,全部穿在运河这条文化丝带上了。加上黄河东西的流淌,使得运河与之交汇中又溶进了秦晋文化的精灵。就具体饮食来说,运河区域诸城乡的广大居民几乎有着共同的节日饮食习俗,且各地的固有的饮食习俗个例,也因运河的南北流动而广泛交融了
齐鲁文化饮食区,在这里指的是一狭义上概念。就是济南、泰安、淄博以及鲁北、鲁南等地区的饮食风俗。潍坊以东的半岛地有明显的海洋饮食文化特征,故从泛齐鲁饮食文化中分出一道;鲁西及鲁西北、鲁西南(包括鲁南部分地区)有运河通过,其地方饮食受运河的食风影响颇甚,前面已经论述,故也将其划分为一支。
作为山东的第三区域饮食文化,即海洋饮食文化,主要是指山东半岛地区的饮食文化。本区域从历史上说,当属齐文化的故地,重“鱼盐之利”,就是指的本地区。海洋给予人的恩惠,在这个区域表现得尤为突出。鱼盐之利之下的饮食特征为:重渔、重海味、重自然的鲜味,甚至吃地瓜也用海蜇来佐食,胶东人逐渐形成了具有海洋饮食特点的胶东饮食风俗。
二、山东临沂特色饮食介绍
1、 糁,临沂地区的风味小吃。因其香辣可口、肥而不腻、祛风除寒、 开食健胃实为众人所喜爱,早晨喝糁系临沂传统食俗。“糁”(临沂方言中念sá)在文字上讲是用肉作成的汤羹,仅在临沂或临沂人的饭店中才能见到。相传是古代西域回族的一种早餐食品。最初由元朝大都一对回民夫妇来临沂经营,当时叫“肉糊”,后来仿制者越来越多,明朝时期定为“糁”。
据临沂县志记载,糁是明朝末年临沂人创造的,几经演变改进逐步形成独具一格的沂州名吃。解放前临沂城有八家著名糁铺,今已发展至百家专营糁铺。喝糁有四大讲究,即热、辣、香、肥。一碗热糁配以油条、烧饼、烤牌等食用是美好的早餐享受。糁有牛肉糁、羊肉糁、鸡肉糁三种,以牛肉糁、鸡肉糁最为正宗、普遍,羊肉糁为珍。
2、临沂煎饼,是沂蒙山区民间传统家常主食,也是久负盛名的地方土特食品。临沂煎饼历史悠久,相传孟姜女哭长城,所带食物即煎饼。清代蒲松龄在其《煎饼赋》中写到,“煎头则合米豆为之,齐人以代面食”,“圆如银月,大如铜缸,薄如剡溪之纸,色如黄鹤之翎,此煎饼之定制也。”食用煎饼需要较长时间的.咀嚼,因而可生津健胃,促进食欲,促进面部神经运动,有益于保持视觉、听觉和嗅觉神经的健康,延缓衰老,不失为一种保健食品。
煎饼是我们家乡的主食,和馒头米饭是同等地位。在北京也见到很到有“山东煎饼”招牌的店铺,但其没有山东煎饼原来的特色,失去了原本的家乡风味。 独特的沂蒙饮食文化,是辛勤的沂蒙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实践的结果,我们应该弘扬沂蒙传统饮食文化,使之不断得到继承和完善,为沂蒙饮食业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在了解了山东的整体饮食文化的背景以及家乡临沂的特色饮食文化,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饮食的问题,不仅可以反映社会的物质文明程度,也可以反映出一定的社会状况,一定的生活水平以及消费质量的提高在促进这饮食的发展。在山东人民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利用有利的资源与文化背景,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给中华的传统文化增添了奇光异彩,是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风水宝地。这些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正在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三、参考文献:
【1】 王赛时.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和【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0.
【2】 邓天杰,陈煦娟.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0.
【3】 陈涓.地理环境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
饮食文化论文 篇6
一、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情结
(一)饮食文化情结的定义。旅游饮食情结就是基于人们对异地饮食文化的认识及好奇,而产生的趋向他乡,品尝异地美味佳肴和欣赏异地饮食文化并借此满足或实现自己心境平衡的持续性愿望和情绪。
(二)旅游者饮食文化情结的具体表现
1、品尝异地风味饮食的欲望。中国人对待旅游饮食,不把它仅仅看作是果腹的手段,而重在品尝和欣赏,而且很多旅游者同时也是美食家,品尝异国他乡的美食是旅游中的一大享受。由于地理环境,物产气候等方面的差异,加上民族传统烹饪技艺的不同,产生了饮食上的地区差异性。正是这些饮食上的地区差异性,才产生了饮食方面的旅游吸引力。
2、了解异地特色烹饪技艺的欲望。旅游者在品尝和欣赏了美味佳肴的同时,为了增长自己的烹饪技艺,更好的介绍目的地的美味佳肴,他们常常对菜肴的制作流程很感兴趣,经常向服务员和烹调师询问一些菜肴的制作方法和工艺流程,得到满意的答复后,他们会感到特别愉悦。
3、感受异地奇特的就餐环境、进食方式的欲望。不同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包括吃什么,如何吃,和在哪里吃等多个方面。对于旅游者,这也是旅游饮食情结之所在。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项高档次的审美活动,好奇心是人们求知的理解的基本的精神需要,这种需要会驱使人们去探索周围的一切,并具有强大的推动力量。
4、探求异地佳肴背景文化的欲望。旅游者在品尝美味佳肴的同时,如果能了解到渗透与于饮食中的人文历史典故,不但他高了旅游品位,而且让其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心理满足。
二、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特点
(一)地方风味各异。 由于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的差异,自古以来中华饮食就形成了许多各自不同的系。
(二)讲究美感,艺术性强。我国饮食讲究色泽美,香味美,滋味美,造型美,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协调一致,而且还非常重视饮食器具的美,色、香、味、形、器是我国饮食文化不可分割饿5个方面,美食和美器的统一是我国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
(三)饮食体现文化,文化融于饮食。中国人赋予饮食的强烈文化意义,单从平平淡淡的菜名就可略见一斑。例如,游龙戏珠,阳春白雪,金玉围翠,玉手摘桃,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充满了诗情画意,有时就是一种立体的`诗配画,让人在进食的同时浮想联翩,精神愉悦。
三、开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尽管目前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不很理想,但长远看,中国饮食文化旅游市场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大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充分利用旅游活动所占有的空间和时间,大力开展旅游活动,无疑会拉开一道别有情趣的风景线。
(一)注重产品文化内涵。文化是当今社会人们的一大追求,是旅游产品开发的灵魂,目前,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基本上以品尝佳肴为主,开发者往往忽视对中国几千年深厚的饮食文化传统的发扬,旅游者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菜肴表面的色、香、味、形。因此,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注重文化内涵,要特别注意把握产品的文化特色,在“文化”上做文章。
(二)突出当地特色。为迎合复杂多变的口味需要,各地纷纷引进外地菜肴,仿制其他地区的口味,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经济收入。由于家家仿照,就难以把握原汁原味,从而使各大菜系纷纷串味,失去了原来的风味特色,失去了中国饮食文化独特的魅力。因此,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一定要立足于当地,保持本土化,突出地方特色。
(三)注重产品的创新。发展经济学认为,一项旅游产品从其开发,投入生产,进入市场,直至完全退出竞争市场都要经过一个生命周期。饮食文化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也避免不了这一原则性问题,为了使某一黄金旅游产品长期存在,从产品的设计、开发到产品的市场定位等多个方面全方位的加以改革,使产品不断适应时常激烈的竞争需要,在消费者心目中保持常新的理念。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注重保护旅游生态环境是21世纪旅游产品开发最重要的原则。对于食品而言,从表面上看,似乎与生态资源的保护并没有太大的联系,而实际上,食品原料的采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自然环境的良好与否,保护好环境,才有可能拥有更多的原料提供给食品生产。
饮食文化论文 篇7
摘要:从古至今文化主宰着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家庭,甚至是每个人的命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不同的文化对于各民族、国家、家庭以及个人的影响有所不同。今天世界各地对所属文化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并且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比如,我国从不同角度、不同专业对文化进行了科学的划分。其中,饮食文化是众多分支学科之一。它通过对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饮食文化礼仪、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观。在这种想法的影响下中国人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性格特征。本文通过介绍独具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说明它在塑造国民性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文化,饮食文化,饮食文化观,国民性格
一、文化和饮食文化的概念
“文化”作为一个内涵和外延都非常丰富和复杂的现象,不仅人文社会学科将其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而且许多其它学科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到“文化”的概念。由于学科体系、方法论、政治观点、和语言表述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使得对“文化”的界定莫衷一是,至今争论不休。1952年美国的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调查和总结了从1871年到1951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数量多达164种,可谓“百家争鸣”。现在又过了几十年,可能又有若干个定义出现了。这就说明好多人从不同的角度给文化下了定义。将这些定义大体上归纳起来无非就是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是生活方式,这句话包括了生产方式、生活形态、价值想法、思维方法、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等,这些方面的想法以及由这些想法所形成的一些制度。
饮食文化处于文化的基础部分,在文化的形成、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在人类的起源、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首要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就是饮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加上地理环境、气候、物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人类的饮食由最初的“茹毛饮血”逐步发展到今天枝繁叶茂、异彩纷呈的饮食文化之林。当今世界大致包括东方饮食文化、西方饮食文化以及清真饮食文化三种最著名、最有影响的饮食流派。
其中,中国作为东方饮食文化的中心,一直都以灿烂辉煌的中国饮食文化而自豪不已。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等方面创造积累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当然,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甚至是同一个民族的不同区域间饮食文化有所不同。中国饮食文化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有自己的特色并且对形成“以和为贵、高雅闲逸、和蔼可亲、淡泊旷达、重文化礼仪讲人伦”等的国民性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人的饮食文化观
饮食想法是人们在食物的制作和食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看法,深受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尤其是哲学的影响较深。哲学思想的不同导致中国人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有别于其它国家。
世界各地都将中国的餐饮称为“中餐”,其突出特点是以大米和面食为主食,讲究食物的“色、香、味”。或者更确切地说,中国的饮食具有审美的意识,与西方只注重食物营养的摄取量相比,中国食物的悦心、悦目对于饮食者来说更为重要。这种感性的饮食习惯要求食物的色泽是否赏心悦目,是否能通过人们的味觉和视觉引起食欲。除此之外,中国人饮食时还很注重情调,也就是周围的环境。在一个好的环境中用餐不只是促进食欲,更重要的是陶冶情操。长此以往人们就会有种高雅的气质和温文尔雅的性格。
中国人在食物的制作方面很讲究刀工,火候。《老子》中有一句话“治大国如烹小鲜”,虽然这句话是借助饮食来解释高深的治国哲学。但反过来看,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相通的,小到制作餐饮,大则治国之策有时是同出一辙。由此可知,中国的饮食文化精神渗透于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活细胞之中,注重天人合一,强调整体观。这种想法对国民性格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国民性格在中国特色饮食中的体现
⑴素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
“素食”一词最早见于《诗经·伐檀》的“彼君子兮,不素食兮”。《诗经》中的农事诗篇不仅记载了周人注重农事的精神,而且将天人合一的理念寓于农事中,深刻地体现出那时人们已经形成“以和为贵”的性格特征。今天,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素食在中国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自古以来号称农业大国,文化礼仪之邦。中国农业的发展为素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地貌复杂、气候多变,因此,南北方各自开发和发展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饮食资源。以山水著称于世的中国南方,气温偏高、空气潮湿、雨水充足,适于水稻生长。而北方相对来说则比较干旱、四季分明、寒温交替,需要冬眠的小麦在这里生长良好。总之,无论南方的稻米还是北方的小麦都隶属于素食文化。相对于西方国家长期的食肉习性,中国人民的素食特性体现出本国人民亲近自然,与万事之中、万物之间求和谐的性格特征。
也许人们最初的食素生活是迫于客观环境的压力。面对地广人稀,可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的客观条件,人们只能积极倡导种植五谷以便于维持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随着文明的发生与发展,人们在素食方面由被动而转向主动,开始对各种动物有怜悯之情,不到万不得已决不伤害某种活生生的小动物。尤其是上层社会更加知晓食素的'益处。他们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得以快乐而健康生活的首要基础。久而久之这种“天人合一”,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想法深入到人们的内心深处,形成了中国人民“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的性格。中国是举世公认的文化礼仪之邦,这众多的文化礼仪体现于人们的举手投足之间,尤其是精神理念的高度统一。“天人合一”是中华各族人民几千年来在生产与生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的思想理念的精华。表现在人们的具体性格当中就是与人为善、与万物求和谐、无过之而又无不及的“中庸”性情。尤其是当今世界民众特别崇尚素食生活,提倡融入大自然,远离喧嚣的城市,在空旷的野外充分的呼吸新鲜空气,调适疲惫的身心,真正地享受生命赋予我们的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人们在饮食的过程中不仅仅关注周围的饮食环境,更注重所享用的食物是否保持了其本身的味性。具体到每一种食物的烹调过程,尽量在不违背本味原则的条件下进行加工制作。中国饮食文化中蕴含的这一切思想理念与坚持的各种原则充分体现出本国人民所具有的“贵和尚中”“以和为贵”的性格特征。
⑵茶的文化中的“和谐宁静”
“饮食”一词起初分开使用,“饮”用于动词,理解为“喝”,《孟子·告子上》:“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后又引申为“饮料”,即喝的东西,贾思勰《齐民要术·煮溟》:“折米白煮,取汁为白饮”。如果说上面是对中国民众日常所吃的主食的介绍,下面则是对饮料方面的了解。在饮料方面最具中国特色要属各色各样的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茶发乎神州,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中国的饮茶之风始于何时,众说不一。按照文献记载,魏晋时饮茶已成风气,据此可推测最初的饮茶之风当早于此时。并且开始时人们并未将茶作为饮料使用而是作为药用。随着对茶的不断应用人们逐渐了解了其味性,并且赋予饮茶活动特有的文化意义。茶的文化的兴起使得人们对饮茶活动崇尚不一。儒、释、道三家在茶道上的互补足以体现出茶的意蕴。
共同点首先表现在务必于其中求和谐、求宁静。用比喻的方式将中、西方人的性格加以比较,可谓西方人的性格像酒,热烈、奔放、好动,容易激动,甚至好走极端,遇到矛盾往往针锋相对以至于水火不容。中国人的性格则像茶,总是清醒理智的看待世间的万事万物,强调和睦、友好、理解与秩序,讲中庸,遇事沉稳,遇到矛盾不好斗,而是主张“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妥善地解决问题。“君子之交淡如水”正如一杯清茶,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透彻而明朗。三家者中儒家将“中庸之道”引入茶的文化,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谊,通过饮茶自省,从而既能严格地要求自己又能宽容地对待他人。与儒家的“中庸”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道家主张人与物质、物质与精神不可分割、互相包容。自然而然中国的茶的文化吸收了老庄思想,强调天人合一,物质与精神统一。佛教禅宗主张“顿悟”,内心清静无杂念。茶性之柔,茶的宁静与清醒地品味正应其求。再者国人所具有的淡泊旷达、高雅闲逸,举手投足间所表现出的和蔼可亲的性情在茶的文化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文人儒士是茶的文化的倡导者,他们借茶修身养性、磨砺匡世治国之志,知足常乐,以天下为己任。茶的文化在他们当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儒家在茶的文化中的独有特点是讲雅致、注重欢乐情调。儒家历来主张积极入世,不论何时何地念念不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时以“家事、国事、天下事”为主体。饮茶之时更是雅兴高涨、文武张弛、有所作为成为主情调。虽然身处高雅闲逸的饮茶氛围之中,但是儒士内心却是“念念有如临敌日”、“居安思危”、“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薄冰”。这种喜怒不形于色,外在雅致、闲逸,时时刻刻防患于未然的心态是儒士所独有的。自然饮茶便成为他们协调内外、凝神思考的时刻。如此更显示出他们遇事沉稳,讲道德,重人伦的性格特征。
道家在茶的文化中融入了明显的超尘思想。道家强调“无为”,与儒家积极入世思想正好相反,避世思想浓重,对儒家思想是个补充。中国许多著名的茶人都有浓重的退隐思想,他们并非逃避责任,而是不苟同于庸碌之人,洁身自好。即使是功成名就者也依然保持雅洁自爱。如果说儒家文化适合贵族士人的口味,那么道家文化则更接近于文人寒士和普通百姓的思想。所以,今天许多高雅之士将由品茶而体味出的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相揉合,成为真正的内儒外道之士。
佛家茶的文化具有“苦寂”、以茶助禅、明心见性,以助“顿悟”的特点。虽说求“静”、求豁达、理智方面三家趋于一致,但道人过于闲逸散漫,儒者是有时十分失意时想从中得到片刻的宁静以便达到忘我的境界。只有禅僧在追求静悟方面最为执著。
所以中国茶的文化兼容释的静悟、道的驰纵、儒的雅逸,是三家的融合体。今天中华民族的成员所拥有的优良品性,茶的文化在其中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茶性柔和,清香飘溢,凝神降火正与中国人遇事冷静,闲逸高雅的品性相得益彰。
⑶筷子文化中的“质朴尚实”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不止于食源的开发,更在于食具的研制。筷子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在食具研制方面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筷”字是由“竹”和“快”两部分组成。如果按照汉字的构造分类属于“上形下声”,由形会意,我们可知制作筷子的主要材料是竹子。今天随着物质材料的不断丰富、科学的迅速发展和技术的有效提高,其加工材料也就不仅仅限于竹子,象牙、玉石、金属以及其它稀有材料应有尽有。看着不同材质的筷子,也许人们最想知道的就是筷子的起始纪年。
对于筷子起始的确切纪年至今尚不可而知,专家学者通过研究调查仅能划定先民发明筷子的大致时间。需要是发明之母,可以肯定地说筷子的起源是由中国的饮食需要而决定的。肉食相对贫乏的客观生存环境使得中国先民以素食为主。与西方食肉国家所使用的餐叉相比,中国人饮食时使用的筷子构造简单,功能繁多,应用灵活。筷子的构造十分简单,是由两根粗细、长短、材质相同的物体组成。但是,构造简单并不是说使用也同样简单。与其它餐具相比,筷子的使用更具技巧性,难度较大。许多刚到中国的外国人士对中国人使用筷子的熟练程度赞叹不已。
筷子从构造到使用体现出中国人民质朴尚实的性格特征。它的简单构造象征着人们的外表的朴实无华,内心却蕴含深意,求实精神深寓其中。
四、中国人性格的塑造特色
每个中国人从开始懂事之时起,长辈就要用文化礼仪来规范他们的行为。可以说,人生文化礼仪是伴随着社会文化的形成而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伴随着饮食文化的发展,中国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礼仪,或者说中国文化礼仪的形成和发展都是由餐桌而来。中国人围桌而餐时讲秩序、重人伦、别主客、分长幼。
这些看似简单的文化礼仪在塑造人的性格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文化礼仪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成功最基本的条件。长辈在教导子女时,也总是选择在一起用餐的时候,也许只有在这个时候最恰当,“其乐融融”的氛围里即使有一两句批评、教导的话,也是比较容易接受。这样伴随着家长的循循善诱,青少年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塑造了良好的性格。
五、结语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虽然饮食文化处于文化的基础部分,但是它在人类社会形成后的文化礼仪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文化礼仪塑造了人的性格,尤其是中国的饮食文化更是如此。所以说,中国饮食文化影响着国民性格的塑造,在国民性格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成鸢《 饮食之道: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路思考》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
[2]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朱永和《中国饮食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5]张岱年 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胡小毅《传统文化与现代养生》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7]欧阳仑《中国人的性格》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饮食文化论文 篇8
日本的饮食文化受到其自然环境、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影响,具有其独特性。了解其饮食文化,是了解日本社会生活的重要环节。日本饮食,作为世界上最健康的饮食,其形成与日本的地理特征是分不开的,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相对匮乏,但同时也给日本提供了丰富的海产品,形成了日本独特的饮食文化,日本的饮食即和食也分为主食、副食。主食是以米饭和面条为主;副食主要是新鲜的海产品,饮食时常配以独特的日本酒。在日本的饮食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刺身、寿司、天妇罗、火锅、石烧等。
一、日本的饮食特征
(一)生鲜海味
日本饮食以清淡为主,讲究新鲜。日本人的观念是新鲜的东西是营养价值最丰富的,最适合食用的。日本人喜欢生吃食物,无论是新鲜的蔬菜和植物还是生鱼、肉、鸡蛋等,认为食物最佳食用期就是它的新鲜期。在日本料理中有一条原则就是美味不能超过材料原有的滋味,所有的食物都应该保持它原有滋味,日本人喜欢吃海味,而生鲜海味则是日本饮食最大的特征,这也主要是与日本的地理环境相关,四面环海,海鲜产品丰富多样,成就了日本的生鲜海味饮食。
(二)杂食性
杂食是人类独具的一种特质,是人类维持生存的重要的手段,日本的饮食同样的也体现了杂食这一特征。在二战前,日本的饮食一般都是以稻米、蔬菜、鱼虾为主,这主要是受日本的地理环境与日本当时的思想观念影响的,但是在二战后,日本思想观念受外来思想的影响,他们的饮食更加的丰富多彩,畜牧产品逐渐出现了日本人的餐桌上,而且日本饮食文化受中国阴阳五行说的影响深厚,认为食物要阴阳平衡,并且日本人始终坚持杂食的阴阳平衡,使杂食成为了日本的又一大因素特征。
(三)注重形
日本饮食的另外一个特设就是日本的菜讲究它的艺术性,注重的是色、形、味不同于中国的注重口味,讲究色、香、味日本的饮食更加偏向于食物制作的艺术性和优雅感,在日本大多数的菜肴都是以自然景观相关的,食品的名称很多都是直接采用景物的名称命名的。所以对于日本的菜肴一般都是赏心悦目的。
二、日本的饮食习惯
日本人的饮食注重的是保全食物的营养与减少毒素的产生,她们宁愿每天去买新鲜的食材保证营养,也不愿多买预存,因为她们认为冰箱只能保险,并不能防止食物中营养的流失。日本十分注重家庭饮食,注重营养之间的搭配,关注家人身体体重,对菜类的选择上要求高。
1.日本以黑为贵,黑豆、黑米、黑木耳、黑枣、乌鸡等只要食物与黑挂钩,一般价格都比较高。2.日本的料理以鱼、虾等海海鲜为主料,口味清淡,稍带酸甜和辣味,主食是白米饭,日本人爱吃鱼、海鲜、鸡、鸭以及蔬菜、豆腐等,但是不吃羊肉、猪内脏及肥猪油,有冷、热、生、熟各种食用方法。3.日本人喜欢喝茶,无论是餐前餐后都喜欢饮茶,一般以清茶为主。4.日本人习惯吃咸的东西,甜的东西部普遍。
三、日本和食中的代表性食物
(一)刺身
1.刺身的由来。很久以前,日本北海道渔民在供应生鱼片的时候,由于鱼在去皮后,品种辨认比较困难,所以一般渔民会取出一些鱼皮,用竹签刺在鱼身上,方便辨认,于是被称为刺身。在日本饮食的发展中,虽然刺身的制作方法不一样了,但是仍以刺身为名。2.刺身的材料。刺身的主要材料是鱼,多数是海鱼,但是刺身并不是只以于为材料,有:螺蛤类、虾、蟹、海参、海胆还有鸡肉,甚至会出现鹿肉和马肉等。3.刺身的形状。刺身的形状一般根据材料而定,选择片、条、块。如:鱼肉细腻可以切成薄片,一些比较大的鱼,肉质粗糙的.可以切成块状,而如牡蛎、螺肉这种尺寸小的类别,一般直接整个食用。4.刺身的佐料。刺身的佐料有:酱油、山葵泥、醋、姜末、萝卜泥、煎酒。
刺身是日本的传统食品,很受日本人的欢迎,味道偏清淡,以新鲜的鱼。贝、肉类为原料,根据相应的刀法加工,然后培养佐料使用,简单方便。一般都是一菜一碟,是日本用餐里的一小部分。
(二)寿司
寿司是日本人最喜爱的传统食物之一。据记载,寿司是由中国流传到日本,后来在外邦中发扬光大,但是却从中国的菜谱中消失。寿司和其它的日本料理一样,色彩都非常鲜明,把新鲜的材料如:新鲜的海胆黄、鲍鱼、牡丹虾、扇贝、金枪鱼、三文鱼等切片放在醋调过的冷饭上,一揉一捏之后再抹上鲜绿的芥末,在使用的时候要整个吞进去,将寿司的饭香与配料味相融合,这样才能够体会到寿司的美味。
(三)天妇罗
天妇罗不是单指某一种食品,而是对油炸食品的总称。制作方法是将面粉、鸡蛋、水等材料合成浆,然后将这些浆包裹在食材上,放入油锅中炸。天妇罗又分为蔬菜天妇罗、海鲜天妇罗、什锦天妇罗等,在食用时蘸调制好的酱料,味道鲜美,香而不腻。
天妇罗的烹制方法也是来自于中国,名称来自于荷兰,一般以鸡蛋面糊最为普遍,炸法多样化,在制作的过程中主要的三个标准是:挂糊要薄,沥油要净,要又脆又香。
(四)面食料理
日本面条主要有切面、荞麦面条、龙须面条以及拉面等。日本全国各个地方有代表性具有特色的面条有:山梨县的地方菜甲州名产面条秋田县的道庭面条等,其中荞麦面条营养丰富、食用方便,是日本关东地区最受欢迎的大众食品。荞麦面分冷食、热食两种,冷食主要是夏天使用。龙须面细而长,在夏天制作成凉面,是日本人在夏天受欢迎的面条之一。而拉面,则是日本面食料理中最据代表性的,据说日本拉面是在中华街的中国餐厅发祥的,后来逐步的演变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拉面。
日本对饮食的质量要求高,在饮食制作和选择上就能体现日本对饮食的重视度。对调料的选择谨慎,追求食物的新鲜度和营养价值,同时,一般料理色泽和味道都保持原始纯正,而且对于器材的选择上也要结合当时的季节与环境,护饮食的平衡,日本人对饮食的追求完全是一种对自然的尊重,对艺术的追求,体现出一种对美和自然的向往。
四、日本的餐桌礼仪
日本重视和尊重饮食也可以从日本餐桌礼仪上看出。首先在用餐前,要先表示对食品的欣赏,用餐后要觉得满足,感谢款待者;其次,在用餐期间,要注重用餐顺序,不能单一的挑选一样菜品吃,而是依次的,应顺序循环的吃每道菜,保证菜吃完的时间都维持在一定的时间内;再次,用餐方式,日本的用餐方式并不像其它国家一样细声细语,而是允许吃饭发出声音,因为这表达对厨师的一种赞赏,同时也可以用手拿寿司蘸酱,直接放入口中等。依次,日本人喜欢饮酒,一般比较正式的日式饭都备有米酒,通常在相互祝酒后才开始用餐,而且就算客人不想喝,也希望其假装喝一小口;最后,日本人喜欢饮茶,饭前喝绿茶,饭后喝煎茶。
五、总结
日本饮食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但是随着时代变迁,两个之间的饮食文化都发生了差异,日本善于吸收外来的事物,通过借鉴和引用,形成具有日本独有特色的文化,日本饮食文化,在世界饮食界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它以其特色,向全世界传达日本的思想和文化,日本的饮食特征和饮食习惯,都是由日本地理环境、思想观念和自然资源影响的,了解日本饮食文化也是对日本文化的一种了解,从而加深对日本的物质、经济、政治和思想的认识,尊重彼此的文化,有利于国家之间的和谐发展,对于两国之间的交流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饮食文化论文 篇9
摘要:俄罗斯的饮食习惯受到俄罗斯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自然环境以及周边诸国的影响,加以时间的积累,逐渐形成今天俄罗斯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成为俄罗斯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爱情来了又走了,但饭什么时候都要吃”,俄罗斯人用他们天生的幽默来诠释饮食对俄罗斯人的重要性。
关键词:饮食;特点;影响因素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俄罗斯饮食文化早已成为俄罗斯不可缺少的元素。俄罗斯饮食随着时间的发展,保持着自己独有的特色外慢慢融和了许多新的元素。但这不能改变俄罗斯自古以来所形成的饮食习惯和已完善的烹饪体系。热情奔放的俄罗斯人依然对酒当歌,品着这个民族独有的味道。
一、俄罗斯饮食的特点
俄罗斯最早形成的烹饪法是9世纪的古罗斯烹饪法,在15世纪达到兴盛。丰富的森林、湖泊、江河、大自然赐予了俄罗斯人众多的美味佳肴,数不尽的山珍海味。10初世纪俄罗斯人的饮食呈现一个初步的雏形。萝卜、洋白菜黄瓜等他们的吃法各异,蒸煮、烧制、泡制和腌制。土豆成为俄罗斯18世纪的主题,西红柿在19世纪悄然进入俄罗斯人的生活。19世纪俄罗斯慢慢有了沙拉,配方也越来越复杂。因而,得出“春天”、“海珍珠”、“健康”等新名字。种类繁多的菜肴,也造成俄罗斯饮食荤素体系的混乱。
然而基督教的传播,却使俄罗斯饮食形成严格的荤和素体系。由于每年都要严格的遵守斋戒期,开始出现种类繁多的菌类、面类、蔬菜类美味佳肴。加以外国菜的传入,自然与俄罗斯传统烹饪技巧相结合,渐渐形成具有俄式风味的俄罗斯美食。
俄罗斯地域辽阔,名列世界第一。这也造成俄罗斯地域饮食文化的差异,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气候的差异、环境以及风土人情等。可以想象,每个地域都是一个不同的音符,在俄罗斯饮食文化古老的主旋律上舞动着,演奏着它独有的韵律。
二、影响俄罗斯饮食的因素
俄罗斯的饮食文化受到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宗教、自然环境以及周边各国的影响,加以时间的积累,逐渐形成今天的俄罗斯别具一格的俄罗斯物质文化,体现了俄罗斯劳动人民的智慧。
(一)自然环境因素
在每个国家,每个区域自然环境对人们的饮食影响极为重要。虽然现代社会,现代化的科技可以弥补或者忽略这些自然环境带来的约束。但是,饮食习惯却从古至今深入骨髓难以改变。俄罗斯地大物博,横跨欧亚两块大陆。因俄罗斯位于纬度较高的地区,太阳辐射较弱,大部分地区属于高寒气候,冬天更是受到西伯利亚寒流的吹拂所以温度很低。为了抵挡严寒俄罗斯人除了增添衣物外,更加需要从内而外的保持体温,度过这寒冷难熬的冬天。所以,高热量的食物以及烈酒成为俄罗斯人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想象一下在零下40至50多度的俄罗斯,有什么比来杯伏特加吃着别具特色的面包,还有美味的烤肉来的更实在更让人温暖的呐!
(二)经济因素
“金砖四国”不是空口无凭的。虽然俄罗斯在苏联解体之后经济处于混乱状态,但根据2006年的GDP和近几年的生产总值来看俄罗斯的经济正在迎头赶进中。好吧!这与饮食有什么关系?众所周知,经济决定生活条件也直接决定你的饮食。俄罗斯属于重工业大国,在重视重工业发展的同时造成轻工业的落后。在俄罗斯人眼中农民是个底层职业,得不到人的尊重,很多人不愿意从事农业,更加缺少蔬菜水果的种植。所以,大部分生活上的必需品需要从邻国进口。因此,俄罗斯的蔬菜水果价格相对昂贵。反而俄罗斯人爱吃的土豆、圆白菜、红菜、胡萝卜相对便宜。而牛肉、猪肉、鱼肉也符合俄罗斯人的饮食习惯,加上便宜的价格更加受人们的青睐。
(三)宗教因素
俄罗斯最早以多神教为主。著名的神有太阳神、风神、月神、大地之神等等。人或物品身边的一切,只要有人去信仰它就会被神化。在多神教时代,俄罗斯人的饮食荤菜与素菜没有明确界线,荤素搭配成混乱的局面。然而基督教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就像一个无形的梳子,将混乱的俄罗斯饮食文化梳理的井井有条。这还要归功于基督教的斋戒日,在斋戒期间人们禁止食肉。因而,诞生了种类繁多别具特色的俄罗斯面食。精美的糕点,飘香的面包成为节日的主题。至此,俄罗斯饮食荤素泾渭分明,或多或少沾染上一点点宗教气息的俄罗斯菜肴也更加令人向往。
(四)周边国家
现代社会,通讯的迅猛发展,使得天涯化为咫尺。在互联网上我们可以接触更多的俄罗斯美食,在我们对俄罗斯美食赞不绝口的同时,俄罗斯人也对周边各个国家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例如,现在较多的俄罗斯人喜欢去中国的餐馆来一盘糖醋排骨,西餐厅来一杯法国红酒等等。这对敢于尝试的'俄罗斯人来说,何尝不是件美妙的事呐!
三、俄罗斯的特色美食
俄罗斯的美食,总是让人印象深刻。美味的大列巴(黑面包)、味道纯厚的红菜汤(罗宋汤)、“生命之水”之称的伏特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格瓦斯等等。
(一)黑面包хлеб又称大列巴(大列巴俄文音译)
大列巴是俄罗斯人最主要的食物之一。按照俄罗斯传统礼节,迎接客人奉上хлебисоль面包与盐欢迎客人。俄罗斯人相信,“善待客人,客人便不会愧对主人”(面包代表好客)。面包和盐也成为了俄罗斯人迎接贵宾的最高礼节,小到家庭大到外国首脑来访,作为主人总会端着盐和新出炉的面包给予你最真挚的迎礼。
外国人对俄罗斯人饮食不甚了解,以为俄罗斯人吃黑面包是身处困境的救济品。殊不知,黑面包的营养价值高,味道独特。一直深受俄罗斯人的喜爱。它比别的食物更易储存,也是受到大部分人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初食用时,会因黑面包的酸味不适应,但是吃久了,就会习惯,对它爱不释口,当然再来点“红菜汤”就更妙了。
(二)红菜汤(罗宋汤)
红菜汤(Борщ)又称罗宋汤(俄罗斯的英语为RUSSIA,于是上海的文人把来自俄罗斯的汤音译为“罗宋”)。红菜汤以红菜为汤底,甜菜就是所谓的红菜。甜菜含有丰富的红色素,煮出来的汤为红色所以又称之为红菜汤。当然红菜汤不只有红菜,要用清水加入牛肉或者牛腩熬煮。牛肉或牛腩煮烂放入红菜、圆白菜、洋葱、胡萝卜、盐、糖、胡椒粉和一点点的柠檬汁。俄罗斯人喜欢在红菜汤碗里放入奶油,使之味道更佳醇美。红菜汤颜色味道醇厚,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三)格瓦斯/克瓦斯(俄语、乌克兰语:квас,“发酵”的意思)
“格瓦斯”发源地俄国,距今已有一千年的历史了。有这样的记载,当时的俄罗斯贵族远赴他们神往的上流社会巴黎旅游居住时,发现当地居然没有格瓦斯而感到苦不堪言,甚至打道回府。格瓦斯又称液体面包,由面包发酵而成,颜色接近啤酒略呈红色,甘甜适度,微酸,酒精含量只有1%左右,儿童也可以饮用深受大家的欢迎。1900年,中东铁路建成,俄国商人伊雅秋林在哈尔滨建立了中国最早的跨国商业企业之一――秋林洋行,并将家乡的传统饮料格瓦斯及格瓦斯的酿造工艺带入哈尔滨,并以他的名字命名为――秋林格瓦斯。
格瓦斯浓郁醇香,独特的味道受到俄罗斯人的喜爱,这种饮料有助消化、调节肠胃的功能。现在俄罗斯街道上随处可见格瓦斯的出售。炎热的夏天来一杯格瓦斯是个不错的选择。
(四)燃烧着的生命之水――伏特加(водка)
伏特加是斯拉夫语中的变化字,来源是斯拉夫语“woda”或“voda”,意思是“水”。世界八大名酒之一,世界基酒之首。伏特加没有任何添加,因此没有任何杂质和杂味,不会影响鸡尾酒的口感而成为各大调味鸡尾酒的鼻祖和必用酒。
伏特加口感纯净,清冽、口辣。在俄罗斯人不喝酒不是男子汉。俄罗斯男人则说,不让喝伏特加不如让我去死。
选择伏特加,就像选了雪茄一样,都是真正男人作出的最终判断。这关乎勇气和耐力,与财富无关。伏特加决定着俄罗斯人的幸福、悲伤与惆怅,甚至关乎着俄罗斯的兴衰存亡。这不是空穴来风,俄罗斯一段段历史告诉我们伏特加简直成为了孕育俄罗斯民主精神的万能之神。
就连高尔基在自传中也曾写到他在伏尔加河畔度过的童年,人们为高兴而喝酒,人们也为悲伤而喝酒。由此可见,伏特加不仅时时刻刻的伴随着俄罗斯人,同时也融入俄罗斯人的灵魂。伴随着俄罗斯人在天堂与地狱之间摇摆生活着。
(五)鱼子酱(икра)――“黑黄金”
鱼子酱有“黑黄金”之称,俄罗斯是生产鱼子酱的大国之一。其中产自白鲟鱼的鱼子酱在莫斯科市售价每公斤830美元,而在英国伦敦,每公斤卖到5 000多美元。
鲟鱼12岁左右,最低7岁便可取卵。上佳的鱼籽颗粒饱满华润,色泽明亮,甚至微微泛金黄。吃鱼籽酱最好是配酒,香槟酒最佳,尤其是酸味比较重的香槟跟鱼子酱浓厚的油脂感最匹配。鱼子酱含有皮肤所需的微量元素、矿物盐、蛋白质、氨基酸和重组基本脂肪酸。不仅能够有效地滋润营养皮肤,更有使皮肤细腻和光洁的作用,所谓肤质的“返老还童”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秘密。
俄罗斯的饮食文化就像这个民族一样简单、大气、豪放、幽默、淳朴、自然。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希望更多的人去品尝俄罗斯美食,去了解俄罗斯的饮食文化,去用心感受它所承载的一个民族的荣辱兴衰。
参考文献:
[1]李英男,戴桂菊.俄罗斯地理[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闻一.俄罗斯通史.世界历史文化丛书(1917-1911)[M].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13.
[3]赵红群.世界饮食文化[M].时事出版社,2006.
[4]李维冰,丁章华.外国饮食文化[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6.
[5]安东诺娃.走遍俄罗斯[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6]姜春明,佟家栋.世界经济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饮食文化论文 篇10
摘要:岭南地区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岭南饮食文化是岭南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令人注目的奇葩,她由岭南特有的地理气候环境所孕育和培植,又得到中外饮食文化养分的滋润,随着岭南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形成,具有浓重的地方特色。色香味俱全的岭南饮食文化,以精致、新鲜、清淡、营养、百搭、口感享誉世界,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诱惑,更是一种享受。 因为岭南文化以广东文化为主体,而岭南饮食文化又以广州饮食文化尤其突出,“食在广州”毫无疑问地诠释了广州饮食在中国饮食界的最高地位。
关键词:岭南、饮食、文化、广州、美食
一、 岭南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
岭南饮食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绚丽之花。它是岭南人,包括外地移民、侨居者在岭南有关饮食实践活动中展开的各种社会生活的总和,它涵盖了与岭南饮食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成果,是具有独特的内涵特征和外延影响的一种文化体系。
岭南饮食文化涵括岭南本土的饮食、海外华侨以及西方国家的饮食,博采众长,形成当今独具特色的岭南饮食。从战国至今,岭南饮食文化发展了两千多年,赖于优越的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临海。优越的气候使得岭南饮食的取材丰富并且新鲜,优越的地理位置造就岭南饮食的包容性及易于传播。
俗语有曰:“穿在苏州,玩在杭州,吃在广州,长寿在柳州。”可见广州饮食在古时已经享誉全中国。到了明清尤其是晚清的时候,广州饮食更是引领中国饮食的潮流。因为在明清的时候,广州是中国唯一开放的城市,中国内地的所有贸易级中外文化的交流都通过广州流入或流出,由此广州形成了开放的风气,吸收国外好的文化,取长补短,饮食文化也自然在这种文化交流的洪流中不自觉地发生变化。
二、 岭南饮食文化代表之粤菜
(一)起源及发展
粤莱是较早形成的“鲁、川、苏、粤” 四人名菜之 , 稍后形成的“鲁、川、苏、粤、湘、闽、徽、浙 八大菜系之一, 而现代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把中国荣划分为三种名莱,其中之一就是粤菜,可见粤菜的影响非同一般。粤菜长期受海外文化的影响和滋润,看重传承,又不固于传统,在统一中显出灵活、清新和年轻,是我国饮食体系中最富于改革和创新的角色。它吸取西菜面点和外来饮食中的许多优点,重视积极借鉴,吸纳。消化外来饮食文化的先进方面,进而融会贯通于民族饮食文化之中。
(二)特点
粤菜包括珠江三角洲和肇庆、韶关、湛江等地名食在内地域最广,用料广泛,先料精细,技艺精良,善于变化,品种多样。广东菜的主要特点在烹调上以炒、烩、煎烤、局着称,讲究鲜、嫩、爽、滑、口味上以生,脆、鲜、淡为主。曾有"五滋"(香、松、臭、肥、浓),六味(酸、甜、苦、咸、辣、鲜)之说。
粤菜用料十分广泛,不仅主料丰富,而且配料和调料亦十分丰富。为了显出主料的风味,粤菜选择配料和调料十分讲究,配料不会杂,调料是为调出主料的原味,两者均以清新为本。讲求色、香、味,型,且以味鲜为主体。
粤菜选料广博奇异,品种花样繁多,令人眼花燎乱。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几乎都能上席。鹧鸪、禾花雀、豹狸、果子狸、海狗鱼等飞禽野味自不必说;猫、狗、蛇、鼠、猴、龟,甚至不识者误认为”蚂蝗”的禾虫,亦在烹制之列,而且一经厨师之手,顿时就变成异品奇珍、美味佳肴,每令食者击节赞赏,叹为“异品奇珍”。
粤菜的另一突出特点是,用量精而细,配料多而巧,装饰美而艳,而且善于在模仿中创新,品种繁多,1965年“广州名菜美点展览会”介绍的就有5457种之多。
粤菜的第三个特点是,注重质和味,口味比较清淡,力求清中求鲜、淡中求美。而且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变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浓郁,追求色、香、味、型。食味讲究清、鲜、嫩、爽、滑、香;调味遍及酸、甜、苦、辣、咸;此即所谓五滋六味。
(三)粤菜的代表菜
1、传统粤菜
传统粤菜是相对于新派粤菜而言,指取材于岭南地区地传统食材,采用传统的做法烹制而成的。
粤菜的传统代表菜有:广州文昌鸡、梅菜扣肉、酿豆腐、白灼基围虾、花生焖猪手、耗油鸡翅、菠萝咕噜肉、鲫鱼豆腐汤、豉汁茄子煲、盐焗排骨、佛跳墙,椒丝炒田螺、蚝皇凤爪,炸子鸡、白切贵妃鸡等等。
2、新派粤菜
所谓“新派粤菜”,主要是指香港厨师在继承传统粤菜的基础上,以鲜、爽、嫩、滑为特色,撷取东西南北烹饪技艺之众长(但因香港殖民地文化的影响,做法上颇多吸收了各地西餐的做法,采用西餐调味尤其明显),以及丰富多彩的物料和调料而创制出来的粤式菜肴。它糅合了南北风味,中西风格,并集菜肴、点心、小食于一身,具体有三方面的表现:一是大量使用新兴食品原料,如美国的牛仔肉、龙蛇、西兰花、西生菜、澳洲的鲍鱼,东南亚的时鲜瓜果等;其次是吸收中外多样调味汁,什么OK酱、怪味酱、黑椒汁、南洋汁、鱼香汁等;三是挖掘粗杂原料,制作精美食品,如普通的苋菜、香花菜、番薯叶等蔬菜,鸡鹅鸭脚、牛肚、猪血等下脚杂料,在大厨的精心烹饪下都可登上大雅之堂,成为意想不到的美味佳肴。正是如此,“新派粤菜”打破了传统粤菜贵族化的“黄金圈”,菜肴的价格从低到高,向全民化发展,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顾客需求。一家三口花一二百元可以尝鲜,大厨也可以为你开出万元以上的菜单!此外,“新派粤菜”在用料搭配、烹制方法甚至在器皿上台等方面均不拘一格,富于新意。 在广州气候“新派粤菜”之所以称为“新”,是相对于传统粤菜而言的。但“新”并不是摒弃“旧”,相反,新派是在把传统粤菜精华掌握纯熟后,添加一些新的元素,创造出新的组合,形成新的变化。现在最常见的便是吸收世界各地的食物材料与烹饪方式,使粤菜的内容更丰富、更新颖。
新派粤菜的代表:雪莲菌鲜鲍炖上善金本羊胎盘、红腰豆小麦煮野辽参、鱼籽三文鱼、烧汁薄荷肋眼王、南瓜焗元贝、鹅肝脆皮鸡、鲍汁绣球、山泉水浸天粤鸭。
今天的粤菜已经变得更加精彩了。因为她在“新派粤菜”与“传统粤菜”的双重衬托下,形式更加完美,风格更加突出。
三、岭南饮食文化代表之茶楼
茶楼文化是岭南饮食文化的分支之一,广州的茶楼文化,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780年。茶籽从广州运往印度,广州人的饮茶习惯大抵从此逐渐形成。早年的茶肆和外省的茶馆、茶坊、茶室、茶亭差不多,多是简陋的路头铺,广州人称之为二厘馆’,即茶价只收二厘钱。投钱可饮,点心也“抵食大件”,以解饥渴为目的。直到清代中叶,外国商人蜂拥而至,在现今十三行街一带聚居,那里成为当时广州的外贸中心。广州的第一闯现代化茶楼‘三元楼就是在十三行街诞的。这座三层的建筑在当时颇为豪华,陈设典雅富丽,从低矮的茶寮中脱颖而出,人们称之为高楼馆”以区别于过去的“二厘馆 。此后建起的还有现海珠南路的怡香楼和大新路的福如楼,稍后便是陶陶居、天然居、陆羽居、惠如楼等,因多有一个。居字。所以广州人又把茶楼叫做 茶居”。20世纪初崛起的 四大茶楼”,即文园、谟觞、南园、西园,其规模亦相当可观。随后,大三元”异军突起,设置了“升降机 (电梯),并大肆宣扬 有机可乘”,这一新鲜玩意吸引了不少顾客。大三元一时领导潮流数十春秋,当时的有钱人和华侨来广州,都以在大三元摆酒为荣,至今广州俗话中还留下“请你去大三元一席酒。”
时至今日,广州茶楼包括专业茶楼和宾馆茶楼,数以千计。饮茶有普通式的自斟自饮,也有潮汕式功夫茶,配有专人侍候,精美点心款式,品种少则五六十,多则上百种。饮茶已是广州平民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老人休闲到茶楼饮早茶,“一盅两件”再加报纸一份,物质和精神生活双享受。广州茶楼素有浓厚文化氛围,而成为名人雅士聚会之地,如在陶陶居,书画名家定期展出新作,其中有刘海粟、岑学恭、林墉、秦咢生、卢有光、陈景舒、黄子厚、李曲斋、黎雄才等名家作品。广州人的朋友约会,亲戚聚会,情人约会,家庭团聚,文人论稿,商务洽谈等经常都是在茶楼完成的。 现代广州茶楼不仅是商业服务场所和社交场所,还是文化活动场所、家庭自娱场所,广州茶楼社会功能之多,远非其他地方所能企及,广州茶楼文化是岭南文化的特色之一。
每天早上,你都会看到许多的男女老少在街边摊或者是茶餐厅喝着早茶、吃着早点、看着早报。在今天广州这个生活节奏快的大都市,能看到这样的景象你不用奇怪,这很正常呢!惬意舒适地生活着就是广州人的生活目标。
四、 结语
粤菜和茶楼只是岭南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了解岭南饮食文化是要懂得岭南人豁达自由生活态度的。岭南饮食文化是多变的、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但其精髓——自由、创新又是永恒不变的。
五、 参考文献
1.岭南饮食文化概述.中国经济网
2.新派粤菜的百年变化.新浪美食.美食天下.信息时报.2009年12月10日
3.粤菜的特点是什么.中国食品科技网.2010-7-8
4.郑荣基.广州饮食文化的大观园——读《广州美食》.中国图书评论;
5.博采众长的粤菜.美食.2010年4月号;
6.潘英俊.粤菜的精彩.烹饪研究&馔研中国.2010;
7.何苦.在广州,听利永周先生谈粤菜.市场广角&馔研中国;
8.黄晓卉.广州茶楼——宽容与自在的哲学.南粤奇俗;
9.饶展雄.漫谈广州茶楼文化.神州民俗。
【饮食文化论文】相关文章:
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02-25
色彩管理与饮食文化论文12-04
兰州饮食文化论文3000字06-16
英语论文中国饮食文化05-26
关于中国饮食文化论文范文05-22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影响论文(通用6篇)01-26
浅谈徐州的饮食文化03-28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特色01-01
试析汉字里所蕴涵的饮食文化信息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