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
一、本雅明
本雅明具有非常强烈的大众主义倾向,乐于接纳大众文化的审美潜力、大城市空间中街头漫步者的审美潜能。他深受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强调人们总是热情投身于一系列泛化的感官体验与情感体验,无论是不断出现的日常消费中心,还是那些由文化工业所产生的广泛的符号文化商品及其体验。
新巴黎的过街商业场点是本雅明《单向街》的主题,这些消费文化的梦幻世界,过街商业场点与百货商店是本雅明幻觉效应的具体表现,本雅明试图以此来表明商品崇拜特征中非生物性性欲。他认为大众媒体,尤其是电影,可以去证明现实是一种幻觉,而不是简单复制幻觉。
二、齐美尔
《货币哲学》研究的研究重点主要云集在新柏林、街头闲逛者及消费者的体验方面。展览建筑的审美维度进入齐美尔的视野,商品的审美特征正是展览建筑即时性与虚幻性的回应。齐美尔试图为现代生活世界中的审美领域提供基础,将时尚与现代生活的过度刺激、支离破碎和神经亢奋相联系。随着大城市的发展而加剧,现代人所面临的将是无从追赶的多元风格和更为夸张的时尚。
三、布迪厄
布迪厄关注到了人数急剧增加的新型小资产阶级在社会空间中的上升轨迹。新型小资产阶级,又称新型知识分子,是提供符号产品与服务的新型小资产者,注重消费文化影像与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时刻扩张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使之合法化,对世界怀有积极的态度。他们与旧式的小资产阶级、劳工阶级划清了界限,在创造性娱乐、自我陶醉式的情感探索和建构社会联系中不断摸索,试图以霸权的方式扩大自己在知识、符号产品方面的福祉,以文化资本对抗经济资本。
他同时在《区隔》中指出,品味是文化商品的一种阶级标志,他试图勾勒出不同品味的社会场域。在相同的社会空间中,高雅意义上的文化与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都有同样的轮廓。然而,阶级或职业的结构图示是由以群体所拥有的资本构成与数量为基础性结构原则形成的。
文化资本是布迪厄研究的另一重要领域。他认为文化资本是具有自己的、独立于收入或金钱之外的价值结构,相当于转化为社会权力的能力。文化的权力模式和文化积累的过程有三种形式:1.嵌入的;2.对象化的;3.制度化的。然而文化资本的特殊形式的合法性、原来符号等级的合法性及文化资本场域的结构特征不是固定不变的,这种变化本身应被当做一个过程思考。特殊的群体为使他们各自特殊的文化资本形式的利益最大化,在彼此相互依赖斗争之中被紧紧联系在一起,其结果便是文化领域符号等级的变动过程。
四、鲍德里亚
鲍德里亚强调,从生产性到再生产性社会秩序转变的过程中,技术与信息的新形式占有核心地位:在再生产性社会秩序中,由于人们用虚拟、仿真的方式不断扩张地构建世界,因而消解了现实世界与表象之间的区别。他对后现代仿真世界的描述基于这样一种假定:信息技术与商品生产的发展导致了后来扭转决定论方向的指意文化的胜利。
随着社会生活的规律的消解,社会关系更趋多变、更少通过固定的规范来结构化,消费社会也从本质上变成了文化的东西。记号的过度生产和影像与仿真的再生产,导致了固定意义的丧失,并使实在以审美的方式呈现出来。大众在其中被搞得神魂颠倒,找不出任何固定的意义。媒体的过度生产导致文化超负荷,从而引起了意义的爆炸,产生了一个仿真世界和超现实空间,人们由此超乎规范性与分类之上,从而生活在一个关于是在的审美光环之中。他认为,后现代主义导致社会的终结,社会联系的纽带被肢解了,有秩序的社会变成了一个乱七八糟的无序的大众聚合。对他来说,正是现代社会中影像生产能力的逐步增强,影像密度的加大,它的致密程度,所涉及到的无所不在的广泛领域,把我们推向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实在与影像间的差别消失了,日常生活以审美的方式呈现出来,即出现了仿真的世界或后现代文化。当代仿真世界已经看到了心灵慰藉幻觉的终结,理论的视野及其深度如同现实一样被掏空了,实在与影像之间的矛盾消解了。
他注意到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电讯大众传媒的关键作用。电视过多地生产了威胁我们真实感知现实世界的影像与信息。符号文化的胜利导致了一个仿真世界的出现,记号与影像的激增消解了现实与想象世界之间的差别。这意味着我们生活的每个地方,都处在对现实的审美光环之下。社会的死亡,真实现实的消失,这均使人产生对现实的怀旧;令人着迷地、不顾一切地追寻真实的情感,真实的价值,实实在在的性。
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实际上就是后现代文化,毫无深度的文化,在这样的文化中,一切价值都被重新评估,艺术已赢得了超越现实的胜利。超现实世界,一个通过消费主义和电视而堆满了记号、影像与仿真的世界,导致不稳定的、审美意义上的、对现实的光晕。文化无处不在,积极地融合着社会结构与社会联系,并使它们以审美的方式呈现出来,它强调灵感与视觉感觉的即时性与紧张感,而这又为消解了中心的主体提供了最原初的、弥散化的快感之情。
【浅谈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