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教学论文(精选6篇)
现如今,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教学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教学论文 篇1
我国经过五千年沉淀形成的民族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对于提升国民素质,发展我国文化建设非常有意义。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应当融入到工作中、生活中以及各个领域中,使其在各个领域发光发亮[1]。所以,民族舞蹈教学中舞蹈文化的融入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舞蹈,并在此基础上将情感与肢体表达相结合,更好地演绎民族舞蹈,从而提高学生民族舞蹈表演水平。
一、我国的民族舞蹈文化
舞蹈文化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背景,要求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强烈的艺术感等,将其巧妙的引入到民族舞蹈教学中,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式,使名族舞蹈教学水平提高。当然,将舞蹈文化融入到民族舞蹈教学活动之前,需要深入了解民族舞蹈文化,如此才能使其与民族舞蹈教学合理融合,提升民族舞蹈教学质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民族舞蹈文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原始阶段、古代阶段、现代阶段。原始阶段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舞蹈文化,主要是形成民族舞蹈雏形,即在原始社会农耕渔猎过程中,古代劳动人员在劳作中创造的民族舞蹈轮廓。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到了古代社会,手工业的发展、国家与城市的建设,使得人类文明意识增强,古典舞蹈在此时应运而生,当时的社会环境、人们的生活形态、文明程度等方方面面对古典舞蹈影响较深,使古典舞蹈文化得以形成。而民族舞蹈发展到今天,现代社会中人们尤为重视舞蹈这项体育运动,并且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舞蹈形式,创造出现代舞蹈、本地舞蹈,丰富了我国舞蹈文化[2]。从民族舞蹈发展历程来看,人类的社会形体、人类思想结构、人类心理结构等方面对民族舞蹈文化的影响较大,也正是如此,民族舞蹈才能在历史长河中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族舞蹈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创新、不断被发展,使得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从人类学及民族舞蹈的角度上来看,民族舞蹈文化内涵的形成及演化,是以一定时间和空间为基础的,因此民族舞蹈文化是有层次的,即文化层次和历史层次,而两者决定了舞蹈文化的意识形态,使之表现出原生形态、变异形态。民族舞蹈文化两种意识形态是在不同背景、不同条件下形成的,其中原生形态的民族舞蹈文化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背景,在人们思维、心理等多方面影响下形成的,而变异形态的民族舞蹈文化是以社会历史为背景、民舞群体的民族心理、审美心理等方面影响下形成的。所以,民族舞蹈文化两种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舞蹈节奏、步伐、动律、文化内涵更加复杂。另外,在舞蹈文化基础上,民间舞蹈的空间性,也是在民舞文化的纵向性相对的横向性的突出,使得民间舞蹈结构、表演环境、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因此民间舞蹈文化的空间文化层次较高,即表层结构以舞蹈表演的物质性、动态性为主;深层结构以舞蹈文化所体现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为主[3]。总之,民族舞蹈文化内涵丰富、独特。
二、民族舞蹈文化对民族舞蹈教学的影响
民族舞蹈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其巧妙的融入到民族舞蹈教学中,可以积极、正面的影响教学活动,促使名族舞蹈教学的开展更具特色和教育性。学生将深入了解民族舞蹈文化,使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民族舞蹈。民族舞蹈教学中注重舞蹈文化的融入,包括民族舞蹈欣赏、民族舞蹈文化讲解、民族舞蹈文化讨论、民族舞蹈相关风土人情的学习等,如此可以使学生了解民族舞蹈形成的历史背景、古代劳作人民的风土人情及其所表达美好愿望等,促使学生深入的了解民族舞蹈,真正感受民族舞蹈,并与舞蹈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这会使学生从理解的角度出发,将情感融入到舞蹈表演中,优美的呈现民族舞蹈的同时,将舞蹈所表达的情感传递给观赏者。例如,在教授学生傣族舞蹈《彩云之南》的过程中,向学生讲述《彩云之南》舞蹈的背景、表达内涵、情感等,如此学生将深入了解这个舞蹈,在表演中注意手势、姿势、表情等方面的控制,突出舞蹈情感。
(一)民族舞蹈文化的影响,可以规范学生动作形体
之所以说,民族舞蹈文化融入到民族舞蹈教学中可以规范学生的动作形体,主要是民族舞蹈教学中将从民族舞蹈文化的角度出发,对民族舞蹈的体态、动作、步伐、姿态等进行剖析,促使学生能够详细了解民族舞蹈每个动作的意思及内涵,如此学生可以在民族舞蹈学习中注意规范自己的动作形体,促使学生准确的掌握民族舞蹈表演。在东北秧歌舞蹈学习中,身体前倾、膝部微屈、重心向前等动作呈现,可以表现东北秧歌的欢快、灵活、喜庆,如此可以使观赏者在观赏东北秧歌舞蹈的过程中联想到东北传统文化、风俗习惯、人民性情等[5]。所以,民族舞蹈教学中民族舞蹈文化的融入,可以规范学生舞蹈动作。
(二)民族舞蹈文化的影响,可以使民族舞蹈教学与文化教育相结合
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民族舞蹈教学活动的实施,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民族舞蹈的表演,还要注意学生素质、文化等方面的培养,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而这一目标的达成,可以通过舞蹈文化与民族舞蹈教学相结合来实现。因为基于民族舞蹈文化而展开的民族舞蹈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当地民族特色及生活习性,有针对性的传授学生民族舞蹈文化,使学生在掌握当地民族舞蹈的基础上,逐步学习其他地区的民族舞蹈文化及舞蹈表演,循序渐进的教授和培养学生。而这一过程中,学生受民族文化熏陶和影响,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品质品德。此种情况下,将民族舞蹈教育与文化教育合理结合,并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来展开民族舞蹈教学,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教育的影响与熏陶,提升自身文化品位、文化素养,为成为优秀的、高品质的舞蹈表演者奠定基础[4]。
(三)民族舞蹈文化的影响,有利于学生整体水平提高
从民族舞蹈教学性质上来看,民族舞蹈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民族舞蹈表演水平。但巧妙的、合理的.、科学的开展民族舞蹈教学除了能够提升学生民族舞蹈表演水平之外,还可以增强学生审美感知能力、舞蹈创作能力以及学生的情操等。而这一目的的实现,必然是有民族舞蹈文化的融入。基于民族舞蹈文化展开的民族舞蹈教学,是注重“以情带舞”的教学,民族舞蹈本身表达的情感对学生的影响,加之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可以使学生审美感知能力在教学中被培养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在从审美感知角度出发鼓励学生领悟民族舞蹈、鼓励学生尝试学习舞蹈动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促使学生全心全意的投入到舞蹈中,学会民族舞蹈表演,并积极创作民族舞蹈。另外,一些以真、善、美为主题的民族舞蹈学习中,舞蹈文化的感染,将会使学生的思想、观念、品德逐渐被改变,促进学生良好发展。
三、结束语
在民族舞蹈教学中,民族舞蹈文化的融入是非常重要的,其可以深入的影响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民族舞蹈、规范学生动作形体、促进民族舞蹈教学与文化教育结合、提升学生整体水平。如此民族舞蹈表演将真正意义上得到创新,有效的教授学生,使学生舞蹈表演水平得以提升的同时,审美感知能力、文化素养、品质品德等提高,促使学生逐渐成为优秀的舞蹈表演者。所以,在新时代的今天,将民族舞蹈文化积极、合理的融入到名族舞蹈教学中是非常有意义的。
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教学论文 篇2
一、民族舞蹈的特征
1.丰富性
我国历史悠久,领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文化色彩浓重,在不断的融合交流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民族舞蹈。
2.不确定性
口头产生、流传是民族舞蹈形成的主要形式,这样形成的民族舞蹈具有不确定性、随机性、创新性的特点。
3.民间性
在我国,民族舞蹈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不断总结经验,感知生活所创造产生的,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情感、愿望的表达,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更加贴近劳动人民。
4.实用性
民族舞蹈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而来,是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因此现在的很多民族舞蹈还具有原始的实用性的特点。
二、民族舞蹈创作与民族文化联系的几种特性
1.民族舞蹈创作与民族文化的依存性
民族舞蹈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瑰宝。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加深,我国舞蹈也难免受到国外舞蹈的冲击。我国民族舞蹈想要发展既要吸收西方舞蹈精髓,还要继承本民族的优秀舞蹈传统,才能保持本民族舞蹈的生机与活力。
民族舞蹈的传承一种是依靠民间艺人的演奏和民间文娱活动的无意识的传播,一种是通过学校教学的熏陶进行有意识的传播,民族舞蹈与民族生活、民族情感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在新的形势下,外国文化不断涌入,我国文化也会有选择性的吸收外来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外国舞蹈不断涌入我国,例如俄罗斯、印度等的民族舞蹈,这就不断迫使我国民族舞蹈在创作的过程中要根植于本民族文化,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深深的立足民族文化,吸收它的内涵,同时民族舞蹈也是对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宣传,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与创新都是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出现不同的舞蹈形式来表达当期的民族文化内容,因此在欣赏舞蹈的同时就可以感受到文化的内涵,所以民族舞蹈与民族文化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
2.民族舞蹈创作与民族文化联系的历史性
舞蹈是一门艺术,它是需要在音乐的伴奏下,用身体来完成或美妙优雅的动作,然而在这些动作中,也有一些高难度的任务,它所展现出来的情感,意识,思维,感想都是人们生活中的实践,舞蹈创作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完成各种高难度的动作,而是通过舞蹈能够将人们的情感诉求得以实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加心灵沟通的纽带,展现任务的精神风貌。
中华民族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全国各族人民生产劳动的历史印记,而舞蹈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中的`一颗闪耀的新星,民族舞蹈的创作也有一定的历史,它是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的历史性。人们通过各种动作姿态抽象的表达一些实际情感,这种情感与民族文化完美的融合,将抽象化为具体来展现出对生命的敬畏,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恩,民族舞蹈创作是人类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它不仅是民族文化在当下的表现形式,而且是民族文化发展状态的体现。新的时期,民族舞蹈受到外来文化冲击,这对民族舞蹈的发展十分不利,这就要求民族舞蹈在创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这样它的生存和发展才有更广阔的空间与立足之地,要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不能照搬照抄,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民族舞蹈才会在民族文化中傲然前行,民族舞蹈才会与民族文化相得益彰,共同繁荣,和谐共存。
3.民族舞蹈创作与民族文化联系的具体性
民族舞蹈创作与民族文化的具体联系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体现:民族舞蹈创作与民族音乐、民族生产生活和民族情感的关系。音乐与舞蹈是密不可分的,舞蹈只有在音乐的伴奏下才能呈现出它的美好与优雅,两者是结合在一体的,古代的音乐形式就有多种多样,例如秦腔、曲调等,舞蹈有孔雀舞等,这种舞蹈是与葫芦丝进行完美结合而蒙古舞则是与马头琴进行完美的融合,所以创作舞蹈就要了解音乐,深入挖掘音乐之外的生活,根据曲调进行创作舞蹈。舞蹈也是有一定的地域性的,西部高原与东部大海的地域特征通过舞蹈会展现出来。例如孔雀舞,就是一种少数民族舞蹈,这种舞蹈是展现地域性的代表性舞蹈,当地的人们观看孔雀然后加以模仿,逐步形成孔雀舞,而在东北就难以想象孔雀舞的形成,这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东北地区的人们豪爽,热情奔放,而孔雀舞要求身段细致,神态优美愉悦。民族舞蹈与民族生活也是密切相关的,许多舞蹈都是起源于一些民间的活动,把生活更加美化优化,这样有利于情感的养成,是民族情感的良好体现,因为每个舞蹈作品都是民族情感的形象表达。
结语
民族舞蹈与民族文化是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创作民族舞蹈要在一定的民族文化基础上进行创作,要去充分体验和了解一定时期的民族文化,提炼出民族文化的精髓,而不单单是模仿或者直接利用生活中的原形,同时,创作的过程要与时俱进,这样民族舞蹈才会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的创新领域,民族文化才会在世界文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教学论文 篇3
舞蹈基本动作,或者说舞蹈基本功,是表现舞蹈的重要元素,不管什么样的舞蹈,那个民族的舞蹈,都是通过舞蹈肢体语言,即舞蹈基本动作来展现的,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舞蹈,都是通过舞蹈动作的科学合理运用和编排来展现舞蹈的。舞蹈动作即基本功教学十分重要,学生只有具备扎实娴熟的基本功,并且得到合理运用,才能把舞蹈表现得尽善尽美,惟妙惟肖。舞蹈教学中,要把舞蹈动作作为舞蹈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来传授,每个动作要领,每个细小动作,都要严教细扣,做到准确无误。教学中,除了老师的示范动作,还要让动作规范的学生作示范,互帮互学,快速提高,使学生都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实现教学目的,培养出优秀舞蹈人才。舞蹈表现的方法,也是民族舞蹈教学的重要元素之一。
舞蹈表现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对舞蹈的表现方法都有所不同,各有其地域的特色、民族的特点。教学中要遵循舞蹈基本规律,科学运用动作,以不同的方法表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风格、不同样式的舞蹈。教学中要条理清析、层次分明、严格分类、反复练习,充分运用各类案例教学,使学生逐步达到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扎实全面掌握舞蹈表现的不同方法、不同风格、不同特色,以娴熟的技能表现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民族舞蹈。
一、民族舞蹈教学要融入地域文化
民族舞蹈教学要遵循基本教学元素,才能打好学生表现民族舞蹈的能力基础,练就过硬的基本功。但民族舞蹈教学不能停留在现有的基本教学内容之上,要不断创新发展,就要不断充实内容和发展基本教学元素,这样,民族舞蹈教学融入地域文化就显得十分重要,舞蹈艺术的发展必须要有地域文化的支撑,在地域文化中创造舞蹈艺术表现新的增长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舞蹈艺术表现形式也要不断丰富其肢体语言,以能充分表达民族舞蹈的风格与特点,完美地展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民族舞蹈。
民族舞蹈教学融入地域文化,必须要关注地方的自然文化、特色文化。中国地大物博,自然环境不同,产生的文化不同,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大体系下,都有各自地方的地域文化,如东北的长白文化、华南的岭南文化、西北的黄土高原文化等,这些文化都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和表现手法。民族舞蹈教学要抓住各自地域的自然文化特点,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培养出来的舞蹈人才才能够尽善尽美地展现地域舞蹈作品。民族舞蹈教学融入地域文化,必须要关注民风民俗,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域人民的生产、生活、语言表达方式都有其地域特点,民族舞蹈教学就是要挖掘地域文化特点,丰富和发展肢体语言。
要融入历史元素,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文化根基。要融入现实元素,注重挖掘整合各类文化资源,贴近生活,贴近实践,用现实内容与时代气息来展现舞蹈。要融入时尚元素,将时尚的流行元素融入肢体语言,使舞蹈教学更具活力和魅力。同时,要将无形的精神化为有形的作品,展现地方特点,融入情感元素,贴近生命、滋养心灵,关照人的精神生存,舞蹈才能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让人们在享受艺术之美的同时,也经历一次次精神的洗礼,这样,舞蹈教学才真正融入了地域文化和地域特点。
二、民族舞蹈教学要突出地域特色
民族舞蹈教学要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就是要展现地域文化表现形式,体现出地域的特色和风格。例如,东北秧歌,能表现出白山黑水养育的人民,具有热烈、火爆、逗趣、诙谐的独特风格特点,并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蕴含着关东人民的审美心态和艺术情趣。风格存在于各种动作之中,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阔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俏,俏中艮。
又如,陕北秧歌,能表现出陕北黄土高原人民大气、坚韧、坦诚的性格,动作矫健豪迈,情绪欢快奔放。陕北秧歌,形式多样,是一种民间广场集体歌舞艺术,表演起来,多姿多彩,红火热闹。主要特点是“扭”,即在锣鼓乐器伴奏下以腰部为中心点,头和上肢随双臂大幅度扭动,脚下以“十字步”做前进、后退、左腾、右跃的走动。上下协调,步调整齐,彩绸飞舞,彩扇翻腾,同时还可以伴随着唱。
再如,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这些舞蹈中蕴含着原始的生命态度,舞者为生命而歌,为生命而舞。这些舞蹈表达的人性的光辉与众不同,散发着一种巨大的自然能量。英国哲学家柯林伍德认为,舞蹈不仅是一切艺术之母,而且是一切语言之母。人类学家认为,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舞蹈,舞蹈同人类一样古老。舞蹈的这些最原始的'特质在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的舞蹈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体现生命的自然性,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内容极其生活化,舞蹈是生产和生活的一部分;突出体现了仪式化和图腾崇拜,仪式舞蹈的主题是生命;是人类的艺术瑰宝,舞蹈动作的内涵,舞蹈的内容,舞蹈所表达的信仰,以及舞具的神圣含义和它的活化石作用,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由此可见,不同地域的民族舞蹈,都有不同地域的风格和特色,都展现本地域文化历史和现实,舞蹈教学,就要不断吸纳和扬弃,研究本地域文化历史、现实和发展,对本地域人民生产、生活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和梳理,运用舞蹈语言来展现人民的文化表达方式,丰富和发展地域舞蹈,突出地域文化的展现和传承,培养的舞蹈人才所演绎的舞蹈作品,才能贴近当地人民的生活,抒发当地人民的心声,引领文化的发展,弘扬地域文化的真、善、美,促进地域特色文化价值观的形成。
这样,舞蹈教学元素不断丰富,使舞蹈教学更具活力,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具有展示地域文化的基本素质,民族的、地域的舞蹈作品能得到充分展现。民族舞蹈教学以民族和地域文化为根,不断更新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三、结束语
总之,民族舞蹈教学要有基本传承,要融入生活,要创新发展。基本传承就是打好学生的基本功,全面掌握民族舞蹈表现的规律、动作和手法;融入生活,就是要结合地域文化丰富舞蹈表现形式;创新发展就是要有地域风格、地域特色。这样,民族舞蹈教学才能不断发展,不断出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教学论文 篇4
舞蹈传播既是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又是一个崭新的时代课题。它既体现了舞蹈学科发展的时代需要和未来趋势,也说明了学科在传播舞蹈艺术的同时,更希望理性地认识和把握舞蹈传播现象的价值与规律。舞蹈与传播学的结合丰富了传播学科的多元视角和多维框架,而传播学科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引入和移植,将引导舞蹈学研究从更深层、更广阔的学术视野来揭示、剖析舞蹈传播事件的本质,以求能够给予舞蹈传播活动正确的对策和引导。可以说“舞蹈传播学”的终极目的,是通过对不同时空背景中舞蹈传播的历史梳理和分析,揭示舞蹈传播的本质,归纳舞蹈传播的规律,制定舞蹈传播策略,以对未来的舞蹈传播进行客观、有效的引导,加强中国舞蹈对内传承与对外传播的人才储备。
暂不论在大众传媒的推动和多元文化需求的今天,中华民族舞蹈在对内传承和对外传播的需求上呈现了几何倍数的增长。即便在过去传统的口传身授时代,传播也是舞蹈文化得以保存并体现文化价值的唯一方式。在舞蹈的发展与传播史中,我们曾独立困守在传统舞蹈的本体论研究中,而对于所出现的传播现象却难以解释并感到无奈。诸如,为什么中国古代舞蹈在唐代高度发展,走向了鼎盛,而到宋代却逐渐衰落,甚至失去了独立的艺术地位被融进戏曲之中?这种“反进化论”式的传播现象该如何解释?另如,为了确立本土文化的国际地位,世界各民族国家相继成立了文化对外传播机构,如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德国的歌德学院、法国的法国文化协会、意大利的但丁学院、英国的英国文化协会等都将本国的民族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大规模的世界性传播,“利用艺术确立国际形象、亲和世界民众”这一传播行为与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到底有何联系?再如,为什么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和艺术内涵的芭蕾、古典舞、民族舞的生存空间却远没有“街头流行舞”的生存空间大?是传播渠道、文化环境,还是其他因素严重挤压了高雅艺术的生存空间?
上述此类的问题,都需要我们跨越舞蹈本体研究的单一视野,借助多学科的全面关照予以解答。跨学科整合使舞蹈学研究跳脱了传统演绎和推论式的方法论,建立起实证与推论相结合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学术关怀总是基于现实关怀的,所有学科的产生正是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将传播学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舞蹈学研究是为了更加准确地解释和梳理当下的舞蹈传播现象,科学地分析、评估舞蹈传播行为,合理地解决在舞蹈传播活动中所遇到的各类传播问题和阻碍,以设计出舞蹈传播的有效路径。同时,传播学与舞蹈学在研究主题上具有高度的内在关联性和一致性,“人”作为两门学科共同关涉的主题也是两者得以整合与联姻的逻辑起点。在舞蹈传播中“人”是传播事件的轴心,“人”既是舞蹈的传播主体,又是舞蹈的传播对象;既是传播行为的施控者,又是传播行为的受控者;既控制、操纵着传播活动,又是被传播环境和其他因素所制约和影响。传播学认为“人与传播形影相随不可分开”(邵培仁),而舞蹈传播中,“人”同样是传播的起点和传播的终点,换言之,舞蹈的历史即是舞蹈传播的历史。由此可见,舞蹈学与传播学的学科对话从不同角度对舞蹈传播活动进行探索,有助于逾越学科的盲点,进行自身学科的扩充与完善。
一、舞蹈传播学的理论定性和学科特色
对“舞蹈传播”进行研究,首先要对这一学术概念进行清晰明确的学术定位。所谓舞蹈传播,就是以舞蹈作为文化媒介和传播内容在不同社会系统中的传递与流动,是传播主体与传播对象实现舞蹈信息交流与共享的全部过程。舞蹈传播研究是围绕着舞蹈历史背景与现实空间开展的新的科学思维活动,它的研究范围起于舞蹈的传播现实,展开于舞蹈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目标受众,关涉到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技术背景,并最终指向传播的特征、特质以及相关规律。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性交叉学科,舞蹈传播学既属于舞蹈学的研究领域,也属于传播学的分支学科,它是一个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个领域中皆有渗透、优势整合的研究领域。舞蹈传播学以人类历史文化生活中的舞蹈传播行为、传播途径、传播主体与对象、传播的规律与模式以及形成的舞蹈传播理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渠道、传播效果等不同传播环节来考察传播运行系统,它极大地借鉴和吸收了传播学的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
与一般传播学比较而言,舞蹈传播学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以“舞蹈的传播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由于其“外延广泛、内涵丰富”的跨学科性质,舞蹈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必然也是多元化的。譬如,从舞蹈史学的角度,可以研究和考察不同舞种流波、演变的历史及其背景因素;从舞蹈心理学角度,可以研究和考察传播主体与受众群体的'心理现象、人格特征、审美喜好以及他们对舞蹈传播活动的影响;从舞蹈身体语言学角度,可以研究和考察舞蹈传播对于身体美学的影响或是舞蹈身体语言的发展脉络;从舞蹈社会学角度,可以研究和考察舞蹈在不同社会的传播条件、途径、内容的选择或是阐释在市场的催化下,舞蹈如何成为文化产业中的商品及其生产、销售、消费的整体过程和社会影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不同的研究角度在舞蹈传播学的公共视阈下都能建构其具有自身研究特点的理论模式,避免了模式套用而陷入空泛的理论之中,也在切实而具体的研究中充实了舞蹈传播学自身的理论架构和概念体系。舞蹈传播学的研究必须基于舞蹈传播活动的丰富实践中。
人类舞蹈传播活动由古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这样的文化现象当然不是自然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现象,是通过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传播关系而实现的。将这种悠久的传播现象和丰富的传播经验总结成具有规律性、概括性、真理性的“学理”———舞蹈传播学,是当代舞蹈研究者的时代责任和文化使命。可以说,舞蹈传播学是舞蹈学科在时代需求下的一次扩容与发展,这样的整合与延伸将激发舞蹈学研究的内在活力。舞蹈传播学将是一项有现实意义和广泛学术前景的学科,它在吸收、借鉴传播学理论基础、观念基础、知识基础的同时构建舞蹈学自身的理论模式,紧密地与传播实践相联系,并将引导舞蹈传播的实践活动进入良性循环中。
二、舞蹈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领域
与传统舞蹈学比较而言,舞蹈传播学不再仅仅聚焦“舞蹈本体”的研究,而是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以人类历史文化生活中的舞蹈传播行为、传播途径、传播主体与对象、传播的规律与模式以及形成的舞蹈传播理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传播主体、受众群体、传播渠道、传播效果等不同传播环节来考察传播运行系统。它既包括对历史和当下不同时期、不同类别的舞蹈传播现象进行考察,还需总结和梳理舞蹈传播实践中的运行规律和基本特征,以及学者们对于传播现象和规律之本质的思考。
同时,舞蹈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组成部分,其语言符号所指涉的文化内容、文化价值观,不同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对舞蹈传播活动的影响,受众的消费层次、消费需求与经济水平,舞蹈跨文化传播对于国家文化形象的影响,对舞蹈传播信息反馈的分析以及构建有效的传播平台,组织等都是舞蹈传播学研究的核心论域。舞蹈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表明了在传播舞蹈的同时也希望更加理性地认识和把握舞蹈传播,而要在舞蹈传播研究的基础上构建舞蹈传播学,则需要我们必须对“传播舞蹈”和“舞蹈传播”有一个基本的界定和把握。所谓“传播舞蹈”,是将信息化、符码化的舞蹈文化与外界进行交流和共享的过程,它是人类社会从“无意识”走向“有意识”的一种社会行为。这种行为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将舞蹈文化扩散与推广出去,并使舞蹈文化在社会文化系统中活跃、流动起来,属于学科的实践范畴。所谓“舞蹈传播”,则是对“传播舞蹈”这一实践行为的理论考察和学术研究,它着重考察在社会文化系统的运行中,“传播舞蹈”的实践者、参与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等各个传播环节的相互联系,并透析传播运转体系的本质和规律,它属于学科的理论范畴。在此基础上所构建的舞蹈传播学,则是一门专门研究社会文化体系中舞蹈传播现象的学科。可以说,舞蹈传播学既对舞蹈研究提供了传播学的研究思路和学术视角,也为一般传播学的研究提供了舞蹈传播现象的例证和线索。
它将具体的舞蹈事项放置于社会信息流通的大系统之中,在宏观的视野下对舞蹈传播进行微观式的考察,它将考察研究深入构成宏观整体的各个分支环节中,并分析不同传播环节的相互联系及其对整体运动的制约。这种宏观与微观结合的研究手段拓展了我们对舞蹈传播活动的整体认识和把握,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舞蹈传播活动的本质与规律。这种结合是推进舞蹈学学科建设的必然要求与未来趋势,要对舞蹈文化及其传播现象进行准确而深入的把握,仅靠传统舞蹈学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舞蹈传播同样受到一般信息传播规律的制约,因而,传播学对一般信息传播过程的研究与方法,在一定的程度上同样适用于对“舞蹈传播”活动的研究。
所以,灵活、广泛地吸收传播学的理论是构建舞蹈传播学的基础。但在构建舞蹈传播学的理论模式时,应避免生搬硬套式的概念移植,应是借鉴地基础上结合舞蹈传播的具体特性运用灵活地使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舞蹈传播学是在舞蹈学的当代深化发展中培育出来的一个边缘交叉性学科,它的研究主体仍然是“舞蹈”,舞蹈传播学绝不能游离、隔绝于舞蹈学研究,其研究必须更多地体现为“舞蹈学领域的传播研究”,应坚持、着重以舞蹈本体的角度来考察舞蹈文化的传承、交流、传播活动。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不外乎更加有效地进行“传播舞蹈文化”的实践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舞蹈人才。面对中华民族舞蹈海内外市场需求的扩大和舞蹈传播领域人才的稀缺,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和舞蹈学学科面临着建立适应社会文化市场和时代需求的教育模式,根据当下的社会状况,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舞蹈学学科专业结构,构建带有“跨学科”“跨文化”性质的话语体系,完善学科教学与研究的言说方式,以实际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舞蹈传播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是一个任务颇为艰巨但学术前景乐观,同时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领域。在当下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形势下,舞蹈学学科建设必须积极地顺应时代发展的总体趋势,满足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在学科的交叉整合中培育新的理论、开发新的研究空间。人才储备是传播事业发展的基础,跨文化传播人才需求颠覆了传统的舞蹈教育模式,它需要经历舞蹈学科体系的扩容和师资队伍跨学科培训双项整合的阵痛,这不仅要求各个教育机构投入更多的研究力量对此进行论证与探讨,同时也需要国家在政策、资金和技术层面给予大力支持与配合,考虑结合海内外优势联合培养模式,在实践中不断修整、完善学科内容和体系的构建。这一过程艰难而漫长,人才需求的转变使高校和教育机构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舞蹈教育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观念,发扬创新精神,构建“舞蹈传播学”,加强与孔子学院、“中华文化大乐园”、“中华才艺大赛”、“四海同春”等文化机构和文化活动的全面合作,为跨文化传播建立人才储备库,顺应时代需求所带来的各种挑战。
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教学论文 篇5
一、 引言
舞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是一种文化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有效地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典型状态和样式。民间舞蹈是一切舞蹈之母,民间舞蹈源于民族文化。傣族民间舞蹈的动作特色、表演技巧、肢体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色,是其深远和厚重文化内涵的反映,如果只关注舞蹈形式的绚丽、结构的精密、表现手法的完美而忽视舞蹈背后文化内涵的价值,是无法真正理解傣族舞蹈的真美内涵的。因此,我们在研究傣族民间舞蹈时,应对其民族文化内涵给予高度重视。
二、安详、舒缓的动律
傣族舞蹈蕴藏着神秘而浓厚的民族氛围,有极高的文化品位和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极尽东方韵致。傣族舞蹈中透出山JlI秀美、人文毓秀的夺目光彩,充满着平和、恬静、隽永、含蓄的风格,朴实自然毫无雕凿之感。舞蹈动作中那些人体的头、手、臂肘、肩、腰、胯、膝等每一个关节都尽量弯曲,使整个体态由多种曲线组成,形成婀娜多姿的s型,无论手的推拉和脚步起伏的动作,还是孔雀舞中的美丽造型的流动美,都具有造型丰富而个性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会使人们感到秀丽山河的自然律动美,还会使人们感到傣族人民生活的宁静祥和,朴实自然,更能使人感受到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恬静幸福生活的向往。
傣族民间舞蹈风格浓郁,特点突出,感情内在而含蓄,舞姿富于雕塑感。傣族舞蹈中上肢的手和下肢的脚以及头都极富有表现力,下体多保持半蹲状态,以膝部柔美的起伏,身体与手臂形成丰富多彩的三道弯造型。舞时双腿半蹲,双手叉腰,上身向旁倾斜为基本舞姿。舞时一般前脚掌着地,但不强调有力地踏和跺,落地时轻而稳。傣族舞除下肢有丰富的步伐、小腿的灵活运用外,手和上身丰富的舞姿也极具特点,手式多样,同一姿态,同一动作,手式不同就有不同的舞蹈形象和含义。在动态形象上,舞者多保持半蹲的舞姿,重拍向下,均匀的节奏中,膝部的屈伸带动身体上下颠动和左右轻摆;舞步的踏或跺,看似着力而下,却是重起、轻落,全脚掌平稳着地等,是动律的基本特征。这种均匀的舞蹈动律中,有孔雀轻盈、柔美的舞姿,有大象漫步森林和缓、稳健的'步态,更有舞蹈者的生活感受和创造。而且,这些动态形象,是在象脚鼓、铭、钹等乐器和谐打击的伴奏乐声中,像河水、小溪泊泊流淌,赏心悦目,沁人心脾。象脚鼓发出的“崩、巴、比、泼”等音响形成各种鼓点,紧密配合舞蹈表演中的动作变化。鼓的节奏平稳、绵延的乐音和舞蹈均匀的动律相呼应,增强了安详的气氛和热带的风情。这种静态的雕塑感和柔中带刚的动态舞蹈韵律,使傣族舞蹈既有静态的造型美,又有动态的韵律美。以上说明了傣族舞蹈的内涵及其形式特征,都是与傣族所居住的自然条件、民族性格、生产方式、审美心理、文化信仰以及宗教意识分不开的。
三、“三道弯”和“一顺边”的舞姿造型
“三道弯”源于古代百越人的蛇鸟图腾崇拜和对水的深切感情,而“一顺边”的美,则源自高原地区的劳动生活,两者融合后形成的体态是傣族特色的舞蹈造型,这是傣族民间舞蹈的又一特点。
“三道弯”的舞姿造型表现在舞蹈中为:保持半蹲状态下腿部做韧性屈伸与颤动,手臂、身体、腿部都是“三道弯”的特殊动作与造型,这一舞姿特点,一直保持下来。现在还可以在“软舞”(嘎温)中窥见过去跳舞时的一些踪迹。相比传统的孔雀舞,经过创新改编的孑L雀舞表演,演员取掉了面具,加强了手、眼、身法的配合。首先是模仿这种鲜明的曲线特征除了其他相关因素外,让人联想起它与小乘佛教的灵动教义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吻合,使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更进一步地发展完善了。
过去,傣族在秋收后扬场中不使用风车,而是两手各持一把大竹篾扇,用扇风的方法筛选稻谷,这种筛法就是别致的一顺边的动态。当她们右手高举篾扇的同时,右脚亦弯曲并高高抬起,然后 ,手脚同时向下用力地扇风,身体由右方向左侧转动,左手扇风时,姿态和转动与右手一致 ,都是手脚同出一侧,作为舞姿造型的一顺边,又和审美情趣有关。“一顺边是高原舞蹈特有的动律和形态,高原民族的舞蹈中都有这种文化现象。而傣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在于“三道弯”和“一顺边”融和后,又在傣族也有的安详、舒缓的动律中体现出来,成为民族审美情趣和舞蹈者的动态形象。
四、孔雀和象的意境
在傣族民间舞蹈中,“孔雀舞”“象脚鼓舞”广泛流传,傣族视孔雀为神鸟,视大象为圣象。把孔雀大象这些珍禽异兽升华到舞蹈艺术意境,是傣族民间舞蹈的又一文化特征。
由于气候及自然条件关系,傣族地区孔雀较多傣族人民很早就有饲养孔雀的习惯。傣族人民认为孔雀美丽、善良、智慧,是吉祥的象征,对它怀有崇敬的感情。傣族群众常把孔雀作为自己民族精神的象征,并以跳孔雀舞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歌颂美好的生活。
大象,也是热带森林中的珍贵动物,它和孔雀一样深受傣族人民的喜爱。傣族人民聚居的地方被称为“大象之国”。唐·樊绰《蛮书》说傣族地区“象大如水牛,土俗养象以耕田”,象不仅可以耕田,还可以搬运木材,负重至远,甚至可以组阵打仗,象皮还可以制成坚固的甲宵。由于象的特殊作用,傣族人把象当成财富的象征,傣族人对象的崇拜渗透到傣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傣族人民长期与象和睦相处由此使得象在今天傣族群众中,具有了吉祥、幸福的文化内涵。
五、水文化的特征
傣族人民喜爱水,勤于洗濯,对水有深切的感情,民族心态似水样平和温静。傣族民间舞蹈普遍平和温静,正显示出水文化的这一特征。说到傣族的水文化特征,就不得不提及著名的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傣语称为“楞喝桑堪”或“桑堪比迈”。傣语的“楞喝桑堪”,其意就是六月新年。由于欢度新年的时候,要举行热烈而隆重的泼水祝福活动,外地人都把它称为泼水节。
傣族人民对水有着深切的感情,并以水表示无比的真诚。从流传下来的《挖井歌》《祭祀歌》等古歌谣中,就可以感受到这一特点。傣族 自己解释,“傣”有两种含义,一是英雄勤劳的意思,一是酷爱自由的人,和平的意思。傣族也自称为“鲁傣鲁喃”,意为“傣家的儿子,水的儿子”。傣族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他们滨水而居,他们爱水,祈水,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
傣族人民勤劳勇敢,温柔善良,这是大家公认的;“水一样的民族”,这是对傣族性格的又一描述他们待人礼貌温和,但外柔内刚,聪明又幽默诙谐像水一样,有时潺潺细流,温柔而细腻,有时像大江汹涌而澎湃。其性格也是丰富多彩的。舞蹈中也充分反映了这一特点,傣族舞蹈动作,大多婀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潇洒轻盈的篾帽舞,灵活、骄健、敏捷,充满阳刚之气的象脚鼓舞,刀舞和拳舞等都具有水文化特征。而在孔雀舞的表演中,时而节奏缓慢,动作内在含蓄,时而节奏快速多变,动作灵活跳跃,感情狂放而豪爽 ,也是水文化的表现。此外,傣族舞蹈以特有的屈伸动律手、腿、身体都是“三道弯”的动作造型特点,刚柔相济,动静配合的表演,也是水文化中柔和温情的表现。
这从上世纪 80年代由傣族舞蹈家刀美兰表演的《水》这一舞蹈节 目中,便可看出端倪。这个在傣族民间舞蹈基础上创作的节目,它之所以深受群众欢迎,久演不衰,就是因为她深刻地表现了傣族水文化的特征。而别人模仿表演《水》时,观众们常常感到和刀美兰相比大为逊色,这种差别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他艺术表演者对傣族水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
参考文献:
【1】张大鸣.傣族生态环境与傣族舞蹈.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2】张志萍.傣族舞蹈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3】李赞等.论中国民间舞艺术【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1.
【4】王锋,张晓琴.中国少数民族风情游丛书一一傣族.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教学论文 篇6
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历史,源远流长,经久不息。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民族文化大国。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凝聚力,多样性,包容性在中国文化与和各民族传承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进行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不仅是当下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历史渊源的必然指向。拥有一个具有如此长历史的大国,必然会有教育与文化传承事业与其相匹配。我国的民间舞蹈文化就是中国浩瀚文化瑰宝当中重要的一支分流。为了进一步创新传承民族艺术舞蹈文化,我国教育工作者都为此奉献出了许多的尝试与努力。从近些年流传在社会舞台上各大舞蹈剧目作品当中就可以看到传统文化以其新鲜的形式,与时俱进的传播方法源源不断然后到当下时代的主潮流。本文立足于传统文化在民族舞蹈中的继承与发展现状。进一步分析如何将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民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中。
关键词:舞蹈剧目;传统文化;民族舞蹈;案例分析;策略建议
一、传统文化的继承在民族舞蹈中的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在中国具有极强的文化认知与文化继承性,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认祖归宗,落叶归根的文化心理。传统文化是连接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根发展的源头与动力。支撑着中国这个大家庭不断走向民族复兴,繁荣富强。因此,无论时代发展如何迅速,多元文化交汇,多种思想碰撞如何迅猛。在任何时代,对于这片华夏大地的中国人而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都是血肉相连,扎根于心,其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教育意义说不言而喻的。舞蹈艺术是产生于特定社会时期特定文化现象的结晶。对于一个民族的形成,发展以及它的社会结构,经济与物质发现基本情况都有着各个方面的反应。它是表现一定时期的民族文化传统与心理因素的载体,也是体现社会大众审美与民俗活动的社会现象,在长期的历史长河当中流传下来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的民间舞蹈艺术异彩纷呈,风格各异。民族舞蹈的形态各异,也体现了不同的民族的内涵。因此,不同的舞蹈教育者应该从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出发,在不同场合,不同的立场与不同的受众方面都要考虑周到。促使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教育与教学贯穿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传统文化在舞蹈剧目作品体现的案例分析
从舞蹈剧目作品来看,传统文化在我国民族舞蹈的熏陶当中也起到的潜移默化的艺术效果。如著名的舞蹈剧目作品:《宝莲灯》,这部作品对于中国舞剧作品样式完整,编排形式新颖,在推动传统舞剧发展方面具有开拓性历史意义。尤其在这部剧的第二场当中,编导结合当时需要展现的特定社会环境。为了烘托出一种隆重的庆祝气氛,给沉香过百日生日的热闹,嘈杂的现场气氛。展现当地的乡土风情,同时融入当地的民俗,现在这段民族舞当中融入了扇子舞,手绢舞,假面舞等各种素材。在最后阶段,还融入了霸王鞭。使得整部舞蹈作品活灵活现。其次,为了更好地展示特定环境中的人物形象,编导也展现了特定地区传统文化中的特定感情,如剧目作品《小刀会》,特地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与此同时更深一步把武术的发展渊源与具体动作形式进行加工,使得整个舞蹈作品具有侠客之气,从侧面衬托出中国侠客精神为了追求义气的忠肝义胆。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巧妙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推进了以社会大众以新鲜的方式认识中国武术,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的影响力与传播力更强。而《飞天》这部著名的女子双人舞当中,更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敦煌壁画展现的淋漓尽致。由于伦敦壁画是中国绘画的`艺术宝库,一直是外界景仰,叹为观止,但是社会大众对其的认知一直是将其作为静态欣赏的壁画,将其融入到舞蹈艺术以动作形态当中却鲜有人为之。这部舞剧作品成功地将其融入到古典舞蹈艺术的不发语音当中不仅对其造型和步伐进行排练,更对舞肢的飘逸灵动与绘画中的典雅古韵进行完美融合,与此同时,精巧的融入中国丝绸艺术当中的长纱长绸。长绸,长袖舞动下的舞者仿佛敦煌壁画中的人们飞入了现实的舞台,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享受。也为中华民族舞如何更好借鉴与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新的思路,对民族舞蹈艺术工作者带来了新的工作启发。
三、结语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如何巧妙地融入在民族舞蹈中,既不失去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与原始的古典韵味,又能很好的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做到无缝连接,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需要后辈的舞蹈艺术家们不断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且永远充满活力,永远满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才能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民族舞蹈的融和之路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斌.文化性:中国舞蹈创作的一个“盲点”(中国舞蹈艺术第一辑)[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罗雄岩.论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类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04.
[3]李炽强.舞蹈学研究-论舞蹈审美的文化价值取向[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4]肖灵.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01.
[5]于平.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当代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思考论文11-01
民间舞蹈文化及农村文化艺术的建设论文02-16
浅谈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论文02-23
试论汉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点和艺术特色论文11-17
研究民间舞蹈教育机制论文11-05
论文化与民族文化01-01
谈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11-29
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风格性研究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