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人才培养下校企合作新闻传播论文
一、新闻传播应用型人才职业技能校企合作培养的误区
怎样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新闻传播人才,国外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关注、研究和实施。西方高校特别是重点大学与知名企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校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支撑等方面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学者的研究也比较深入。中国学术界、教育界引进“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这一理论不久,出现了一些误区。
(一)认为合作收益应由学校全得,责任却要企业和学校共担
校企合作培养双方责权不明,利益不公。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大学领导和学者甚至提出,要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设计课程,共同上课,共同指导学生,等等,几乎完全不考虑企业为什么要这么做,完全不考虑市场经济规律。还有的领导和学者主张把企业引进来。据笔者观察,即便花大力气引进企业,但都浮于表面、做做样子。办学的收益学校几乎全得,办学的责任却要企业和学校共担,这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研究上的第一个误区。
(二)认为大学生的所有技能全部可以甚至应该由校企双方共同培养
这种观点主张大学生的所有本事,包括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职业技能、科研能力等等,全部可以甚至应该由校企双方共同培养。这种理论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事实上,校企可以合作培养人才,甚至可以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但对当下中国大学特别是非重点大学而言,要想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绩,必须首先解决三个基本问题:第一,合作双方的动力问题。中国的人口峰值还没有到来,大学生就业难将持续很长时间,买方市场将长期难以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花钱出力为大学培养人才,积极性不可能高,所谓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不过是高校的一厢情愿罢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必须首要解决企业的动力问题。企业没动力,“合作”必落空。除非在人才市场上招不到人,否则企业不会花大价钱、大力气帮学校培养人才。第二,合作双方的分工与协作问题。企业有动力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才有可能。但这种“合作”,学校必须仍然是学校,企业也必须仍然是企业,校企不能过于重合作,轻分工。学校应干什么,企业应干什么,必须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笔者看来,企业可主要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上发挥部分作用,其他责任仍应由学校承担。第三,合作的方法和路径问题。企业的积极性有了,分工也明确了,还有个合作的方法、路径问题,大学亦如此,这是校企合作必须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
二、新闻传播类人才职业技能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一)实施两个“紧盯”,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首先,紧盯人才市场,实施需求导向策略。紧盯人才市场,是要求高校把握社会和行业发展,切实了解用人单位对于学生在素质、知识和技能层面的具体需求,并且根据人才市场的细分,着重将对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系统地融入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式中去,做到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其次,紧盯兄弟高校,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紧盯兄弟高校的办学情况,是要做到“差异化”竞争,既尊重新闻传播学的办学规律,也结合本校的目标和实际进行有效的创新和探索,着重在应用型课程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应用型导向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此形成与兄弟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有效区分。第三,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事实上,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各级、各类人才,大学的终极使命,便是为国家培养这些人才。如果天下的大学只有一类,大学便成了所谓砖瓦厂,每年几百万大学生便成为按一种规格生产的砖瓦。以新闻学专业为例,国内几乎所有新闻传播院校都紧盯着省会城市的主流媒体、大广告公司和大型企业不放,而对其他层次的人才市场很少关注。用人单位要求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很强的实际操作经验和能力,而大量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这是学生就业时很突出的一对矛盾。
(二)建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确立了“两个紧盯”的建构原则,明确了培养目标和规格后,须着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建构工作。
1.学校与社会联合办学的教学模式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仅仅靠高校一方的力量来完成,这显然不太现实。高校必须建构学校与社会联合办学的教学模式,创造性地借用各类社会资源,为学生和教师打造一个熟悉社会和行业、提升专业技能、积累实践经验的第三方平台。新闻传播学院应积极主动与各类媒体行业尤其是新媒体行业建立起各种合作关系。在合作形式上可采取专业实习就业基地建设和科研机构建设两种。在合作的主要内容上,合作机构作为高校的专业实习就业基地,双方互派工作人员或教师,进行专业讲座、学术研讨或过实践关,双方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履行社会服务功能等。总之,双方合作,各司其职,为高校学生和教师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建立较为坚实的基础。
2.“综合素质+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
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或者只注重职业技能的训练,显然都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唯有结合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对应用型人才所需的素质、知识和技能实施模块化和系统化的建构,设定可描述的人才培养规格,并通过相应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来保障落实。开设基础课和主干课程是课程体系建设的第一要务。这既是教育部专业目录的要求,也是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符合国家的需要。基础课着重解决学科所需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专业主干课程着重进行案例教学和实验实训教学,解决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知识转化能力。第二,努力创建新型业务课程。随着网络新技术引起信息产品形态发生变化,继而推动信息产品价值实现规律随之改变,并最终导致信息产品提供者的运作模式发生变化。这一系列连锁反应对现今的新闻传播学教育在专业融合、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及学生就业方向等层面提出了挑战。新闻传播专业唯有正确理解和把握信息化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常态,努力自主创建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新型业务课程。第三,将实践教学活动纳入课程体系设计。实践教学活动在整个新闻传播教学环节中对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将储备转化为能力,由准新闻人、准传媒人蜕变为新闻人、传媒人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极少新闻传播院校注重教师也要参与专业实习。多数新闻院校的教师,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很少,有的从业经验全无。新闻传播学实践性极强,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新闻传播实践能力。重视新闻传播实务研究专业实习主要是为了解决理论结合实际的问题,但怎样让理论教学、实验实训与专业实习有机结合,目前很少有新闻院校关注到甚至做到这一点。
3.“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
第一,教学内容和形式设置的“三分法”。专业主干课程确保三分之一的理论教学、三分之一的案例教学和三分之一的实验(实训)教学。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进行理论讲授外,还要通过案例分析、实验实训等手段,以情景再现式、讨论式等其他教学形式来授课。这样既可以丰富课堂授课的内容,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促使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锻炼。第二,建设系统的课程实验教学模型。课程实验重点要从专业主干课程中遴选,如新闻学专业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学》和《新闻评论学》等课程,再以大三下学期开设的《新闻综合实训》为依托平台,可有效地整合专业主干课程的实验教学、几大重要知识板块与专业技能,实现对学生由新闻实务的单项训练走向系统综合性训练,以提升其综合实践能力。第三,强化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管理。围绕新闻传播学科,有一些重要的学科竞赛,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项目”,新闻传播学院应积极宣传、推动新闻学子参与到这些高规格学科竞赛当中,且应将这些赛事纳入管理体系,从参赛学生选拔、参赛组织管理、专项经费管理、获奖学生奖励和指导教师奖励等方面形成制度,做到“以赛带教”“以赛带练”,让学生和教师能在“做中学、做中教”,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好互动。
三、总结
新闻传播类人才职业技能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良心工程。作为新闻传播教育者和领导者,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应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由注重眼前到关注长远;主动适应国家高等教育由增量到质量的新要求,革除教育过程中较多注重自身感受、较少关注社会需求的观念,为国家培养新型的新闻传播人才奉献心力。
【人才培养下校企合作新闻传播论文】相关文章:
校企合作的高职英语人才培养途径论文08-16
建筑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论文06-26
旅游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浅析论文09-27
校企合作现代教育论文09-29
校企合作国际贸易论文08-12
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07-07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生物工程创新教学论文08-16
新闻传播论文精选08-18
高职法律教育校企合作探析论文07-24
关于校企合作电子商务的论文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