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议城市公园中人与场所的互动方式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园林的意义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满足市民欣赏美景相约聚会的场所,在很大的程度上,担当者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重要职能。随着社会格局的改变,园林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模式。所谓艺术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它的永恒科学性,而园林设计的永恒性就是它的不可替代的民族文化传统性。一个好的园林设计作品应该是将人与自然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建立起一个有机循环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们可以和谐,温和地与自然相处。人对文化和自然的追求是永恒的,是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动摇的。如果创造出这样的园林应该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是紧跟时代潮流的,园林的创新最重要的是应该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相融合,应该是一个具有科学内涵、文化底蕴、艺术结构的综合体。
关键词:城市公园;生态;人类生活
园林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管吸收了多少现代主义因素、浪漫主义因素或者自然主义的因素,最终它还是需要遵循理性主义的原则,这是因为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园林通常是以一个实用性场所为人们用,换言之,就是它是为人服务,而不单纯地作为一种游览性场所,这种特殊的性质决定了园林设计必须要考虑到环境因素。而现代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功能体系的一种特殊形式,或者是它本身带着某种特定的功能性质,这就要求我们把相关的功能因素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不能因为追求某一种纯艺术形式而忽略了它本身的功能需求,园林提倡的有机性,即指它的形式与功能之间应该也是有机的关系。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园林作为一种休闲场所还必须让人们感到舒适,赏心悦目,还要根据自身的性质,进一步提供一些相比较而言特殊的功能,例如一些纪念性的公园,就会放置一些让人们产生纪念情愫的服务设施,以实现纪念性公园的最本质的意义,达到纪念性的目的。
一、园林的人文解析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按着美学原则创造自己的家园,改造周围的环境。园林设计不是简单的装饰,它是人类发展进程中文化和艺术的沉淀。人们从以前的解决温饱的问题,到如今的享受生活,中国的城乡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城镇公园的设计建设也在大力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为园林的发展带了广阔的前景,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从文化角度来看,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的园林并不多。中国古典园林是人类园林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文化的积淀,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素养的标志。园林设计从古代的私家园林扩展到现如今的公园和私家花园,在功能上是一种延伸。现代公园不仅改善了城市的环境,改善了城市景观轴线,还为市民提供休息、游赏、社交的场所。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如今,人类社会越来越强调所谓的“感性”和“人性化”这两个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觉得这两个词还是有某种内在联系的。所谓“感性”,它是理性的反面,是基于人的主观情感的,带着个人的主观性;而“人性化”的主旨也是为了人,是一人的主观感受为出发点,创造出符合人类的利益的感官感受的东西。园林的设计也是如此。在这个钢筋混凝土的都市,我们所触碰的太多的东西是冰冷的,是冷漠的。似乎一切都是那么的生硬,所以公园的设计就更是一个需要人文关怀的场所,是一个给人们放飞心灵的空间,它可使得人们在匆忙的生活节奏中,稍作休憩,停下来享受生活或者是假期。在这个越来越追求个人精神满足的时代,园林的设计也越来越在精神层面上满足市民的需求。
从20世纪80年代,在深圳掀起的一阵大搞园林绿化,肆意搞大片的绿地之风,确实让中国人大开眼界,看到了不一样的园林世界,从那以后,中国的园林设计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程。在其出现期间,我们感叹它的新奇,我们赞美它的奢华,对其表现手法也倍感新奇,使得园林的设计趋向于奔放,这样的风格和方式在20世纪90年代年代达到了一个高峰。以顺德碧桂园为例子,我们可以在它的凯旋门式的大门上看到这种西化的影响,还有一些城市绿地、城市广场,到现如今很多的住宅区,里面的植物种植,园路的铺装,广场的设计,到处表现出受西方园林的影响,中国的传统园林设计模式受到了挑战。这个阶段的西化思潮占据着中国园林的发展主流,许多欧式的园林设计,几乎代替了中国园林的设计,中国园林似乎走进了迷茫期,找不到自己发展的方向。园林设计的原则就是要因地制宜,而现在的园林却因西化思潮,照搬照抄西方园林的套路,一味的追求欧式风格,追求西方园林的几何状,大色块效果,改变了中国传统园林的文化方向,看不到中国园林最本质的内涵,造出不切实际的效果,丢失了自己的灵魂。因此,导致我们的园林设计,很多地方都是同一个模式,根本就没有地区特色、民族特色,无艺术的审美可言,这就造成了我们的文化上、精神上的缺失。我们都知道,虽然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很大,所以彼此之间更需要相互交流,相互了解,彼此融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求同存异,进而在继承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我们的园林设计才会更加的饱满,更加丰富,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迷失自我。日本的枯山水景观很有名,瑞士丹麦的景观也很有名。个人觉得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懂得如何注重保持自己民族的特色,在此之上,又借鉴融合不同的文化,同时吸收不同文化的长处,最重要的是不忘发扬他们的本民族文化的传统。园林设计的最本质的意义使得园林在当今这个求创新的新时代担任的责任越来越远大。园林设计之本是为人民服务的,一个好的园林设计作品应该是以人文主义的精神为内涵,以创新为支撑的好的设计。在这个设计中还要传达出这个民族自己的文化传统,这样才能使得这个作品更加完整。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情感民族语言是可以并存的,传统园林受到了冲击,自然传承的模式和传统的培育技艺就要收到我们更加精心的呵护。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园林的呼声,在这个经济占主流的中国,还是艰难的,需要我们这代人做出更多的努力,必须合理的利用民族文化特色和哲学的原理,树立人文主义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园林设计思想,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加完美的园林设计作品。
二、园林与人的互动
园林之所以可以使得人们能够驻足,很重要原因是它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场所,停下来放松自己。城市公园作为园林的一部分,有它自己的特定标签。城市公园是大自然景观在城市空间里的投影,是城市居民修复与自然分离的创伤,回归自然,为自己的精神找寻一方净土,所以它是一个精神家园。园林是一个集娱乐、休闲、健身、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性化场所。而人是城市公园的中心,人的活动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是城市公园建设的最重要的原则,在公园中创造出宜人的人性化空间,吸引游人们的欣赏驻足,这是公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完善的服务设施是公园建设的保障。现代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一部分,维系着整个城市的生态多样性和景观系统的平衡。对于整个城市的绿化系统起着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应该充分的利用地形地貌,植物配置,以及自然布局的方法,对整个园林的格局进行安排。城市公园作为一个人与自然直接接触的场所,通过景观空间的可达性,可亲近性来达到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效果,营造出自然淳朴的景观意境。公园在遵循设计美学的原则,技术规范之上,还应该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进行一系列的扩展和补充,使得公园文化更加的充实。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的城市公园正在走向国际化,我们不可避免的在这场国际潮流中要做一些改变,然而这种改变不是触及根本的改变,而是建立于一个民族传统文脉之上的吸收的过程,新的技术,新的材料的运用使得当代的城市公园更加新颖独特,景观更加美轮美奂,公园的景观结构层次也在变化着,但是没有公众的参与,城市公园作为一个城市的公共空间是不完整的,只有通过与公众的互动才能使得公园更加的充满活力,更加有生气。城市公园是公众的,在满足大众的基本需求的同时,身兼着美化这座城市职责,而公众的活动直接影响了公园的管理系统,逐渐建立起让公众参与其中的管理模式是城市公园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方法。人的直接参与让整个公园变得更加和谐自然,提高了公园的的品质。
园林与人的互动造就了新的社会活动的格局。园林设计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它是社会生存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形态和社会意识在发展中的延伸。园林艺术的形成与发展是以社会生活的需要为背景和基础的,如果我们要去探索新的园林艺术就必须要主观观察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研究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存在方式和建立起来的关系。分析园林艺术的背景和条件。为将来的园林艺术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当我们深入当代社会生活的大舞台,便会发现,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社会生活也不断地展现新的内容和形式。而从自身所处的特殊地位和特殊社会角色来观察社会,思考社会,从中提炼出本质的、典型的、符合社会生活的园林空间形式,这是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是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需要,是人类创造性、革新性本能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园林的意义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满足市民欣赏美景相约聚会的场所,在很大的程度上,担当者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重要职能。园林在随着整个城市的发展而发展着,逐渐成为了人们来认知这个城市的一个指向标,是人们体验这个城市的独特光景的一个空间领域。随着社会格局的改变,园林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模式。所谓艺术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它的永恒科学性,而园林设计的永恒性就是它的不可替代的民族文化传统性。一个好的园林设计作品应该是将人与自然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建立起一个有机循环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们可以和谐,温和地与自然相处。人对文化和自然的追求是永恒的,是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动摇的。如果创造出这样的园林应该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是紧跟时代潮流的,园林的创新最重要的是应该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相融合,应该是一个具有科学内涵、文化底蕴、艺术结构的综合体。
参考文献:
[1]李征.园林景观设计[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2]张志全,范业展,崔文山,郑晓菲.园林构成要素实例解析[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杨兆帆,张斌.景观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4]胡运骅.世界园林艺术[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
[5] 林晓峰,陈整鸣.自然美中的人工化[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
【浅议城市公园中人与场所的互动方式】相关文章:
关于体育教学互动方式审视03-18
浅议英语教学中“交流-互动”模式03-16
动画互动式教育方式研究论文12-04
浅议中专语文教材中的几种“联想”方式03-19
论互联网时代全新互动的教与学方式初探03-05
课题开题报告--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03-02
浅议无权处分03-24
浅议存货审计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