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不同针刺量对大鼠脑缺血后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时间:2024-09-28 06:09:49 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析不同针刺量对大鼠脑缺血后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量对脑缺血后海马齿状回(DG)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选用Wistar 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模型组、治疗1组(每日针刺1次)、治疗2组(每日针刺2次),采用热凝闭大鼠大脑中动脉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治疗1、2组给予电针百会、大椎穴治疗。观察不同针刺次数对脑缺血后DG区突触可塑性的影响。【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模型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群峰电位(PS)的输入/输出曲线(I/O曲线)幅度显著降低(P<0?05);与缺血模型组比较治疗1组EPSP、 PS的I/O曲线显著升高(P <0?01或P<0?05), 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缺血模型组比较治疗2组EPSP、 PS的I/O曲线显著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EPSP的I/O曲线幅度降低(P<0?05),而PS的幅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治疗1组比较治疗2组EPSP的I/O曲线幅度降低(P<0?05),PS的幅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EPSP的长时程增强(LTP)幅度缺血模型组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5),两个治疗组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5),与缺血模型组比较及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PS的LTP幅度缺血模型组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 (P<0?05),两个治疗组显著高于缺血模型组(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及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EPSP的长时程抑制(LTD)幅度缺血模型组较假手术组降低 (P<0?05),两个治疗组EPSP的LTD幅度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 (P<0?05),与缺血模型组比较及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缺血模型组PS的LTD幅度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组PS的LTD幅度与假手术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与缺血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组与其他3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对缺血引起的海马DG区EPSP、PS的I/O曲线幅度变化起保护作用,能修复缺血造成的海马DG区PS的LTP诱导的损害,而不同针刺量对改变脑缺血后海马的LTP诱导方面的作用无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 脑缺血/针灸疗法;突触可塑性;疾病模型,动物;大鼠;穴,百会;穴,大椎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和加工的关键结构,在脑和脊髓中,整个神经元表面积(包括胞体、树突和轴突)有60%~80%的部位被突触所占据。突触可塑性一般即指突触传递的可塑性,突触可塑性是脑可塑性的主要表现,皮层联络纤维的突触可塑性是皮层图重建的基础[1-3]。前期研究表明[4]针刺能阻止由永久性的大脑中动脉闭塞缺血造成的缺血同侧海马DG区基本的突触传递降低和单脉冲刺激海马穿通纤维引起的齿状回颗粒细胞的共同发放幅度的降低,消除缺血对海马DG区突触传递造成的损害;能明显改善由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造成的海马突触传导效率的损害。针刺是治疗脑缺血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对针刺治疗脑缺血的时机选择、治疗间隔时间、留针时间、疗程等尚存在争议[5]。本研究观察了不同针刺次数对脑缺血海马突触传递效率的影响,以探讨针刺治疗脑缺血的最佳参数。现报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动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6只(由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动物房提供,实验动物机构许可证号:D010203),体质量210~290g,鼠龄8~10周。用普通颗粒型大鼠饲料(质量分数为蛋白23%,脂肪4?7%,钠盐0?24%)喂养,饮用自来水。室温18℃~26℃,湿度60%~80%,光暗周期12h。由抽签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模型组、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每组9只。
1?2主要仪器电热灼器(932型,上海医疗器械八厂);30号1寸毫针(华佗牌,苏州医疗用品厂);电针仪(805?A Ⅱ 型,广东汕头市医用设备厂);立体定位仪(江湾 Ⅰ 型,上海第二军医大学)。
1?3模型复制采用热凝闭大脑中动脉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模型[6]。以100mg/L水合氯醛溶液,按400mg/kg腹腔注射麻醉,然后取右上侧卧位固定,沿耳—眼连续中点切开皮肤,分离颞肌,暴露颞骨作一骨窗,轻抬脑,显露大脑中动脉,用烧红的电热灼器轻触大脑中动脉,使之凝闭,复制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其中假手术组手术时只暴露大鼠大脑中动脉,不予凝闭。治疗组立即给予电针治疗。
1?4治疗方法
1?4?1穴位选择穴位选取督脉经穴“百会”、“大椎”,其定位参照大鼠的常用针灸穴位[7]:“百会”穴位于顶骨正中;“大椎”穴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间,背部正中。
1?4?2刺法治疗1组大鼠以30号1寸毫针斜刺入百会0?5寸,直刺入大椎0?5寸,将针柄分别连接至电针仪上,5~10Hz,疏密波,强度以大鼠安静耐受为度,一般3~5V,时间30min,每天1次,均在上午10点左右进行,治疗2组于每天下午3时左右再治疗1次,参数同前,均连续治疗2周。而假手术组和缺血模型组大鼠只在同等条件下饲养,未予任何处理。
1?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NS)待大鼠苏醒后(术后3h)及2周后分别观察大鼠行为表现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法:温和地提起动物尾巴,悬于地面上方1m高处;置于地面,轻轻侧推其肩胛部,参照Bederson等[8]的评分方法行神经检查等级评分,评估大脑中动脉阻断后大鼠的神经损伤状况,3h时段缺血模型组与治疗组评分1分以下者剔除,不作为观察对象。评分标准:0分为向地面伸展两前肢,未见行为异常;1分为脑损伤对侧前肢持续地屈曲;2分为脑损伤对侧前肢屈曲,脑损伤对侧肩内收但无扭转,侧推抵抗力弱;3分为脑损伤对侧前肢屈曲,脑损伤对侧肩内收有扭转,侧推无抵抗力。
1?6麻醉、固定和手术造模14d后,大鼠以100g/L乌拉坦溶液(1?8g/kg腹腔注射)麻醉,药量不够可酌情补加10%。将麻醉后的大鼠固定在立体定位仪上,固定耳杆和上门齿,调整动物向上倾约18°~22°,此角度每次实验都需要重新测定,以确保电极是垂直插入。在缺血同侧用剪刀小心剪开皮肤,暴露头骨,在电极要插入部分标记并打孔,孔径2?5mm×2?5mm,分别去除碎骨片、硬脑膜和软脑膜,暴露皮层,并滴入生理盐水和石蜡油(以使皮层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湿润)。体温维持仪测定动物体温,在实验过程中维持体温在(37±1)℃,心电经前放大器放大后,在示波器上显示。
1?7刺激和记录刺激电极为双极电极,用两根彼此接近但又相互绝缘(尖端除外,尖端直径约100μm)的钢丝构成,尖端相距约0?3mm,插入位点在海马穿通纤维角状束,相对

【浅析不同针刺量对大鼠脑缺血后突触可塑性的影响】相关文章:

针刺对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03-18

论乌龙丹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脑组织氧自由基的影响03-01

探讨改良线栓对局灶脑缺血模型制备的影响03-18

浅析物化意识对政治的影响03-27

姜黄素固体分散体对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03-26

浅析信息传播对社会控制的影响03-25

浅析连锁药店选址影响因素03-19

浅析外界条件对西瓜发育的影响03-17

浅析语用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