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审美教育与当代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音乐审美教育;审美能力
论文摘要:本文旨在针对目前大学生心理和审美能力缺失的状况,进一步研究探讨音乐审美教育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对于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和整体素质,实施全面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音乐审美教育是一种以音乐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活动。音乐教育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演唱、演奏、欣赏等教学活动,把受教育者带进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天地,使他们接受审美教育的熏陶,激发其情感,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完善人格的构建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审美能力缺失的状况,进一步研究探讨音乐审美教育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对于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和整体素质,实施全面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音乐审美教育的本质属性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内容、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音乐教育的基本性质是审美性,是通过音乐进行的一种审美教育。音乐审美教育隶属于艺术审美教育的范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审美素质,促进学生真善美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音乐审美教育从广义上讲,既包括学校的音乐教育,也包括社会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又分为专业学校音乐教育和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本文所指的是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
音乐作为独特的艺术形式,不是直接反映社会生活中千姿百态的外貌,而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体,即人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感受。这种反映主要是通过表现人的情感而实现的。苏联音乐美学家万斯洛夫曾提出“音乐在表现现实的全部多样性时,首先是通过对情感的表现。”音乐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审美体验的过程,其主体一直处于激越的情感体验之中,这也是审美教育区别于德育、智育的本质特征。审美教育不象其他教育那样,要求个体必须依从一种方式或途径,在知识记忆或思想认识上必须达到某种标准,而是可由个体从审美教育对象(音乐作品)的内在特点入手,根据各自审美体验感受,使个体处于情感解放、创造、发展的自由状态,使情感得到升华。而且,这种情感升华的力量是内在的,深刻的,潜移默化和无限的,必将化为促进个体感性和理性和谐发展的动力。
二、音乐审美教育的价值取向
音乐审美教育的价值是由其教育功能来体现的,音乐审美教育的价值观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纵观古今中外音乐教育发展史,越来越明确了音乐审美教育以人为培养对象,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培养人,塑造审美主体。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认为缺少了音乐审美教育,教育就是不完全的,就不能使人的精神进入更高的境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音乐是求心灵美善的”“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都重要的多”。这是因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侵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受过这种良好的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准确地加以批评;但是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它们,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性格也就变得高尚、优美。”
我国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提出了以德、智、美、体四育为内容的健全人格教育的思想,从理论上阐明了美育的内涵和作用,奠定了我国美育理论建设的基础。在他论著的《美育》一文中指出:“美育者,应用美育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他并且说:“爱美是人类性能中固有的要求……我以为如其能够将这种爱美之心因势而利导之,小之可以怡性悦情,进德修身,大之可以治国平天下。”从根本上阐明了音乐美育对于人的身心和谐乃至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新中国建国以来的60年,党和国家一直十分重视音乐审美教育对于培养人的真善美全面素质的独特作用,我国教育方针明确把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培养学生成为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
三、音乐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音乐审美教育是运用“美的规律”来进行教学活动,其范围是多方面的,总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建立起内化的审美心理结构。在教育活动中,发现、掌握并运用“美的规律”进行教育的实践,培养人的各种素养方面的`审美能力,并将这种审美能力化为促进各种教育活动的内在动力。人的审美能力是一种综合判断能力,包括感知、联想与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活动。音乐审美教育对人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就是指音乐艺术对人的审美感知能力、联想与想象能力、情感的感受、领悟与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
首先,音乐审美教育能培养人敏锐的感知力。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没有“音乐的耳朵”,音乐审美活动根本无从开展,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因此,发展音乐感知能力是发展一切音乐能力的基础。当代国外一些著名的富有成效的教学法都把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作为教育的首要问题。如奥尔夫教学法通过学习演奏简单易学的奥尔夫乐器和“声势”教学,训练学生多声部的音乐感知能力,进行全面综合的音乐学习。达尔克罗兹教学法重视“听觉”与“动觉”的内在联系,通过体态律动来发展学生感受和分析音乐的能力。铃木教学法则重视培养学生的音准、节奏感及多声部感等音乐感受能力。同时,音乐审美教育通过对音乐感知力的培养达到了人对整个社会的感知能力的培养。音乐中的真与善、丑与恶,都是对社会的直射。在音乐作品中体会和谐的运动——节奏、韵律、变化、起伏,就能感受丰富的情感——愉悦、悲伤、愤怒、忧愁,也就理解了理性的社会——错综、统一、多变、发展。并且,这种敏锐感知力的培养方式是不需要任何语言文字的符号障碍,而直入人心的。
其次,音乐审美教育能启发人的联想与想象能力。联想与想象能力是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方面,如果没有想象与联想的参与,音乐作品中的许多内涵是无法体会和领悟的。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音乐艺术。有了想象、联想,艺术作品才是饱满的、有生命力的、有感情的。这种创造性联想与想象也具有个体差异性。欣赏者往往把自身的情感放置到音乐所描绘的情境之中,达到物我统一的状态。因此,不同的人听同一首音乐作品,所联想与想象到的内容往往有所不同。这种音乐表达内容的不确定性,恰恰促进了联想与想象的发挥,给人留下充分的再造空间。与此同时,既然音乐无时无刻不需要联想与想象,那么,音乐教育必然会使受教育者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得以提高。而通过音乐审美教育所培养起来的联想与想象能力,作为人的智力的重要构成因素,会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再次,音乐审美教育能提高人的理解能力。审美理解是对形式中暗含的特殊意味进行直观理解,通过感知抓住形式,进而理解其意味。音乐审美教育不仅培养人们对音乐表现技巧的理解,对音乐符号象征意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民族精神和时代内涵的理解,这是音乐形式暗含的最深刻的意味。我们在欣赏一部音乐作品的时候,之所以感到它美,并从中获得一种满足,总是因为音乐作品中体现出一种我们熟悉的风格特征,从中使我们看到了对整个民族和时代有益的东西。音乐审美教育能够提高学生对美的直觉理解力,并挖掘音乐作品的深层蕴涵,体会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
综上所述,音乐审美教育是通过音乐艺术对学生进行的审美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审美能力决定着一个人的审美观、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紧密相连。因此,音乐审美教育渗透于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当代大学生现实思想状况,认真抓好大学音乐审美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修海林,罗小平著.《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
[2]龚妮丽著.《音乐美学论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3]何乾三著.《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
【音乐审美教育与当代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的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