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特点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特点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特点论文 篇1
内容摘要 :
本文基于设计美学产生的社会背景,系统分析了当代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和研究对象,以及设计美学的基本特点等问题,对我国当代设计美学的发展具有1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设计美学学科定位研究对象
设计美学是在现代设计理论和应用的基础上,结合美学与艺术研究的传统理论而发展起来的1门新兴学科。设计是1门以技术和艺术为基础并在应用中使2者相结合的边缘性学科,它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具体应用等都有别于传统的艺术学科。设计美学作为设计学科的1个理论分支,其理论也与传统的美学艺术研究不同。因此,它不但在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上具有自身的特点,不能完全照搬传统的美学理论,而且在现实应用中也有自己独特的要求。但是,作为1门新兴学科,目前我国对它的研究在理论上比较滞后,在应用上的认识也不足,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还将其等同于传统的美学艺术学科。因此,本文将从理论研究和现实应用出发,对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等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1、学科定位
任何1门学科都有它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要准确把握该学科的定位,就必须明确该学科的基础理论。就其形成和发展来看,设计美学的产生及发展和现代设计的发展是同步的。1方面,以技术为核心的工业文明直接导致了现代设计的诞生,现代设计则直接影响了设计美学的产生,促成了它的基本理论的形成。另1方面,设计美学的研究立足于审美和艺术理论,针对现代设计在审美和艺术上如何与技术结合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方式和途径。设计美学不但是现代工业社会人们对设计普遍需要的产物,也是美学和艺术理论发展到当代社会,突出现实应用化特征的必然。所以,探讨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问题,首先必须从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入手。
工业革命以后,技术水平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导致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代替了传统的手工生产,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期。相应地,工业技术的发展引出了1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即传统手工生产中的审美形式如何与现代工业生产相结合。也就是说,大批量、标准化的工业生产是否需要审美与艺术的参与?如确实需要,又如何体现出产品的审美与艺术特征?同时,现代工业产品的形态如何满足现代人审美的需要?这些尖锐的现实问题,迫使艺术家们不得不考虑现代工业生产的形态问题,不得不把审美和艺术的眼光投射到工业产品的生产上去。这样,经过艺术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现代设计就应运而生了。可见,现代设计的诞生是在工业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艺术直接介入技术的结果。所谓设计美学,就已蕴含在艺术介入技术的过程之中了。所以,设计美学理论的产生首先是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现实需要。
此外,伴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方式的革命,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对现实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带来了产品的极大丰富,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的革命。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方式的突出特点是对生活质量的重视,生活质量的核心可以说是审美。随着产品的日渐丰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的消费由功能性走向了审美性,有的功能性需求甚至降低到次要地位,而审美的需求上升到首要地位。同时,人们在重视功能质量的同时,也非常看重外观形式,有时它甚至是引起购买欲的主要因素。另外,与产品功能质量并无直接关系的商品包装也为人们所重视。显然,与这种需求相适应的产品设计也就应运而生了,所以,从另1层面看,设计美学的诞生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革命的必然结果。
其次,从理论上看,设计美学理论的产生是美学和艺术理论走向大众和现实应用的必然。所谓传统美学,实际上就是思想家的美学,社会精英和贵族的美学,美学和艺术研究主要关注形而上的自我世界,很少顾及现实中人们的审美需要和审美发展,而对美和艺术的需求是人们的基本需求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大众的消费逐渐由物质性的追求转向精神性、文化性的追求。而在精神性、文化性的追求中,审美无疑占有主导地位。这些社会观念的变化,社会大众的实际需要,就将美学从传统的艺术哲学领域转向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广大领域。自然而然,关于这些实用领域内的美学和艺术问题,关于社会大众日常生活中的美学问题,必须要有1门相应的学科专门研究这些现象。这样,作为1门新兴学科,重点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美学问题的设计美学就产生了。
2、研究对象
在明确了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后,我们可以进1步探讨设计美学研究对象的问题。那么,在技术和艺术完美结合、统1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具体分析设计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首先,对设计美学核心问题的研究,重点是要处理好4对矛盾。
第1,人与产品。传统美学非常重视审美活动中人的主体地位,在产品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而现代设计不能把这种主体性绝对化,设计美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人与物、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完美结合和统一。
第2,技术与艺术。设计直接受制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材料、技术、信息等与技术发展有关的因素,都会影响到设计的艺术表现效果。所以,设计要善于发挥现代技术的优势和特点及现代材料的审美特征。设计的艺术表现虽然是形而上的、超技术的,但必须要关注现实审美观念的变化,主动接受因技术变化导致的社会时尚、审美趣味等的影响。
第3,功能与形式。功能是指与产品相关的基本功用、技术、理念等物质性因素。不同于纯艺术,设计首先注重的是现实功利性,这样,功能也是设计美的构成因素。同时,设计也要重视造型、色彩、装饰等审美性因素,这是人们对现代产品以及与产品有关需求的精神性要求。现实功利性和审美形式同样重要,忽视了功能,设计的物质内涵会受到极大影响。同样,忽视了形式,等于无视人们对设计的精神需求。
第4,主观与客观。纯艺术的创作是自由的,属于主观性活动,是艺术家个体的情感表现行为。设计虽然也需要创作自由,需要主观表现,但这种自由和表现是有限度的,必须要符合客观要求。设计必须把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大众的接受看作是首要的,设计更多的是1种设计师和社会大众相结合的客观活动。
围绕上述4对矛盾,设计美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第1,设计美学的基本问题。
1.设计美论。主要包括设计美的内涵、性质、构成,设计美的形态、风格,设计美的文化内涵,设计的形式美,设计美的创造,设计美的境界等。
2.设计美学发展史。主要包括设计风格发展史,设计审美观念发展史,设计部门(如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建筑设计等),美学史等。
3.设计部门美学。主要包括视觉传达设计美学、产品设计美学、建筑设计美学、环境设计美学、工艺设计美学等。
第2,设计活动过程中的审美问题。
1.设计师的审美。主要包括设计师的审美修养、审美理想、艺术个性、设计思维等。
2.设计审美规律。主要包括设计美与技术、设计美与市场、设计美与生产、设计美与形式法则等。
3.设计审美观念。主要包括设计审美观念的历史形成、演变、现代形态、未来发展趋势等。
4.设计审美趣味。主要包括设计的社会审美趣味、个体审美趣味,设计美的个性与共性特征等。
第3,设计消费美学问题。主要包括设计消费的个人心理、文化背景、时代风尚、民族心理、信息反馈等。
第4,设计审美教育问题。主要包括设计审美教育的内涵、途径、方法、实施等。
3、学科特点
在明确了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和研究对象后,我们再结合市场消费需求、技术生产的要求、艺术创造的特点等问题,来探讨设计美学的学科特点。具体而言,设计美学的学科特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1,应用性。西方美学与艺术理论从古希腊起1直到19世纪,始终是以哲学为主导,围绕抽象的哲学理论而展开的。但哲学家本身并非艺术家,自己没有艺术创作经验,他们的理论很难指导艺术创作与欣赏。19世纪后美学发展逐渐成熟,针对各部类的艺术与创作,逐渐发展出各领域的美学。同样,在现代工业文明发生伊始,美学也开始关注现实应用中的问题,设计美学也就应运而生。因此,强烈的现实应用性是设计美学的首要特征。
第2,审美性。设计活动是1种基于现实应用基础上的艺术创造活动,因此与功能性相联系的是审美性特征。设计的艺术性和审美性首先体现为设计是1种美的“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所以,设计美学所研究的艺术性内容,往往与视觉美学、造型艺术所研究的内容相似。从具体应用角度看,设计是把某种计划、规划、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视觉语言传达出来的过程。所以,这种视觉语言只有具备了艺术化的特征,才会体现出设计作为美的形式的特点。因此,除了符合功能性的要求之外,审美性是现代设计必须重视的问题。
第3,技术性。设计是建立在技术基础之上的应用学科,现代工业技术的革命引起了设计理论和应用的产生。技术因素不但是设计美学的基本因素以及设计的基础和依托,而且也决定了设计审美风格的形成。工业文明的发展,使机器化大生产代替了传统的手工艺生产,工艺美学也被现代设计美学取代。工业时代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方式,使功能主义成为基本的审美法则,简洁、抽象、科学化的设计审美原则曾风靡1时。可见,现代主义设计审美风格的形成,主要是现代技术影响的结果。
第4,创新性。艺术创新和创造不但是审美的要求,更是现代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就是创新。如果缺少发明,设计将失去价值;如果缺少创造,产品将失去生命。因人们的审美心理蕴含着求新、求异、求美的特征,所以就决定了设计必须做到求新、求异、求变。所谓设计的创新,包含着不同的层次,它可以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改良,也可以是完全的创新。因此,设计的核心是1种创造行为,设计美学研究的就是1种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独创性是设计美学区别于其它学科门类的主要特征。
第5,市场性。设计美学研究的依托是市场规律,市场竞争的法则造就了设计的审美趣味。早期设计美学,功能主义的审美风格就是工业时代追求经济效益的结果,现代主义风格就是市场作用的显著结果。市场的核心是消费者的基本需求,正是这种消费需求影响着消费者对设计风格的要求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市场需求法则和市场规律是设计师创造的基本原则和准则。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紧跟时代潮流,是对每1个设计师最起码的要求。
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特点论文 篇2
摘 要:
现代设计的涵盖面非常之广,但是万事万物总是有迹可循。谈到设计,不得不提到审美。但也有必要将设计和审美分而述之。因为,设计与艺术原本的渊源关系,使它本身获得了理论研究价值及自身内涵。 一、设计美学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设计美学对现代设计本质和审美
关键词:
现代设计论文发表
现代设计的涵盖面非常之广,但是万事万物总是有迹可循。谈到设计,不得不提到审美。但也有必要将设计和审美分而述之。因为,设计与艺术原本的渊源关系,使它本身获得了理论研究价值及自身内涵。
一、设计美学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设计美学对现代设计本质和审美规律的研究不仅是为了有助于实现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而是为了实现一个更美的设计[1]。
(一)设计美学与设计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对美的追求是高层次精神需要和高质量生活的表现。美的设计是凌驾于功能之上的精神愉悦。设计美学可以提高设计师的审美修养及设计水平,同时也推动现代设计运动的不断发展。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并不局限于经验的累积。只有人们站在审美的角度对设计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认识,设计才具有其存在价值。设计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载体,它的外在表现也充分体现了设计师对于审美的理解与表达。美学属于哲学范畴,哲学是文化的内在支撑。内在的成长,促进外部的发展;而外部的飞跃,也更加促使了内部的文化滋生。因此,两者作为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在动力,是相辅相成、互生互长的关系。
(二)设计美学成为现在设计的重要根基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其涉及了社会的诸多方面。然而,任何设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出现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它的发展则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的。优秀的设计师总有一套完整的审美理论体系,所以密斯的建筑设计具有强烈的个人特征。他的名言是:少即是多。这个原则奠定了他的设计方式和形态。
(三)设计美学成为现代设计的指向标设计美学以研究设计的本质和审美规律为目标。当掌握了审美发展的规律之后,就会清晰地对未来设计走向作出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可以探讨出未来观念的演变过程,同样的道理,审美的规律决定了未来设计的走向与发展。
二、设计美学的构成要素与现代设计
(一)材料要素无论是在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广场景观设计、工业造型设计还是日常生活用品艺术设计,首先必须思考所用的表现材料和内部材料。如果设计作品是一个完整的“人”,那么设计师就是赋予这个“人”灵魂的开拓者。
(二)结构之美结构的表现方式千差万别,造成这种原因的因素有很多,时代的变迁,人们审美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少即是多”成为了现代设计的“玉律”。这个“玉律”在过去要想得到完善和发展,需要设计师冥思苦想甚至绞尽脑汁,但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代,依靠新的科技,设计师可以省去很多纷繁复杂的试验。
(三)无处不在的形式美形式是材料和结构的外在表现。在现代设计中,很多设计作品都是用形式说话,仿佛形式是设计作品的开场白,可以生动具体地表达作品的内涵。需要强调的是,从材料和结构出发设计出的产品未必不美;而从形式入手设计的产品如果背离了技术工艺的合理性,就不可能有美的感觉。(四)功能之美设计高于生活,却应当适用于生活。如果设计产品脱离了生活的轨道,变得不具任何功能性,也就失去了本身存在的价值。所以功能美成为了设计美学中必不可少的要素。通过实践和探索,我们可以得知形式来自功能;形式服从功能;形式表现功能。我们应当拓宽对功能的认识领域,将使用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统称为功能。只有“形式依附功能”和“形式表现功能”,才有了理论的宽容度,因而真正成为全面的科学的设计原则。
三、设计美学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设计艺术家力图把自然美、社会美、形式美、艺术美和功能融为一体,设计出审美与功能兼具的艺术作品。现代设计虽然为人类的行为活动,但它离不开设计美学的理论支持,设计美学不但可以作为现代设计的标尺,同时也成为现代设计的灵魂。只有符合了现代美学的审美认识,才能真正设计出功能、审美与内涵相结合的作品。
四、结语
现代设计是美学原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产物,它将繁琐的美学知识以实物的形式展现。对于设计品来说,实用与审美同样重要,在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更需要审美与功能完美结合的产品。因此,设计美学不仅仅是书本上空乏的理论知识,同时它确实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审美向导。
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特点论文 篇3
摘要:
本文将美学原理的研究与影视动画创作选题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通过作者多年看电影的经验,总结了国内外影视动画创作中动画创作与美学的关系。它认为应该积极运用美学渗透到动画创作的各个方面。选题时,应考虑选择贴近生活、贴近生活、富有民族地域文化、具有现实基础的主题。
关键词:
美学原则;镜头美学;镜头设计;
每当事物分为美和丑时,“美”总是人民群众喜爱的对象,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因此,当我们谈论审美原则在影视动画创作中的应用时,我们应该选择尽可能多的能够反映“美”的主题,创作出最喜爱的影视动画。然而,动画主题的选择必须结合“美”。那么什么是“美”?美丽在于形象。因此,在影视动画的艺术创作中,我们应该首先选择容易产生“美感”的题材,然后再进行创作,而不是选择无意义的、不美的(与美相反的东西)。每个人对美有不同的理解,对美有不同的标准。即使我们的所作所为似乎没有被别人认可,即使我们说自己不屑一顾,我们也不应该太在意。然而,为了得出意见,我们必须考虑美学和动画的适当结合。为了引起观众的共鸣。一定有某种“审美情趣”。这种“审美趣味”的出现与艺术家的个人修养和自我克制密切相关。不仅要有有意义的故事,还要有吸引人或美丽的场景,制作出符合美学原则的优秀动画,才能被视为内涵深刻的优秀动画。
然而,只有通过限制观众的思维,并适当地创造一个开放的图片和情节,才能做出更好的作品。每个人对这项工作都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在审美上有差异。观察事物的视角将会不同,并且会根据时间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我们亚洲人,因为我们天生的黄色皮肤,像欧洲人一样过分追求白色皮肤。我们出去时必须涂一层厚厚的防晒霜。路上到处都可以看到撑着伞的人。然而,天生白皙的欧洲人认为白皙的皮肤不是美丽的标准。他们追求健康的小麦色,因为皮肤中黑色素较少。我们经常看到红皮肤的欧洲人和美国人,但是他们仍然经常日光浴,甚至有紫外线辐射器来保持健康的肤色。这种美的差异也反映在时间上。十年过去了,人们仍然喜欢丰满的脸型和丰满健康的身体。然而,近年来,蛇精面部整形手术的趋势逐渐盛行。越来越多的女明星追求骨感之美,对她们的身体进行残酷的改造,比如节食减肥,或者面部骨骼切割和整形手术,还有一些可以让她们看起来更有骨感以保持美丽的改造。甚至两天前出现的“演员郑爽”也成了追求骨感和减肥的“纸人”。这些例子数不胜数,但在唐代,脂肪是美,“羊是美”。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美的差异变得越来越明显。为了使电影和电视作品更符合大众的审美观点,作者准备了以下电影分析。
1、本主题聚焦于动画与现实生活和生活之间的联系
真正触动他人并与其产生共鸣的往往不是想象中的场景,而是源于生活点滴感悟或经历的丰富多彩的故事。只有将这些材料制作成动画并制作成电影和电视作品,它们才能更有说服力。美学属于人文学科,与生活密切相关。它的研究不能离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美来自生活,在现实世界中选择动画主题更具美感,也更亲密。在日本动画师木野胜的经典二维动画《木屋的记忆》开始时,一位老人荡进空并通过倒叙讲述了一位老人回忆自己一生的故事。这幅画散发出浓厚的法国气息,就像他的老风格一样,造型和氛围令人惊叹。然而,一些超现实的元素被添加进来,使角色更加抽象。动画的开始就是结束,然后它开始一步一步地讲述,从而创造了一个漫长的结束过程,一点一点地抓住观众的心。这种生活的温暖更感人。
2、镜头设计应具有吸引力,并能衬托出
镜头语言是艺术表达的手段,也是大众媒体传达情感和意图的符号系统。表达风格是表达情感的关键。镜头,也称为图片,是膜结构的基本单位。镜头还包含许多元素:时间长度、场景、角度、运动模式等。由这些透镜形成的区域和段落以特定的顺序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薄膜。场景可以分为远程、短程、中程、近距离等。根据角度,可以分为俯视图、仰视图、平视图和倾斜镜头。根据镜头的移动,可分为推镜头、拉镜头、摇镜头和动镜头。考虑到所有这些因素,内容越丰富,传达的情感就越美妙。选择镜头时,不同的镜头有不同的含义和功能。例如,以第一个角色的视角为拍摄范围的主观镜头,是导演直接将观众引入剧情的手段之一,以凸显主观性;物镜也称为中性透镜。用观众的视角来描述是一种客观的态度,这样观众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判断能力,而不是接受导演过多的主观评价。
3、镜片的表意性质是镜片美学的典型特征
动画镜头的第三个美学特征是表意性。所谓的表意意义是作者想传达给观众的,但应该通过抽象的镜头语言来传达。例如,虽然长镜头只是一个镜头,但它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属于线性表达,具有一定的意义。观看纪录片时,观众可以通过长镜头中的图像符号和画面传递的信号的适当组合,思考深层含义和丰富内涵。色彩应用、光线分配和画面切换都是镜头美学中重要的美学元素。例如,《雨人》第一部中的红色汽车,在去疗养院外的林荫大道的路上,我永远不会忘记明媚的阳光。它在烈日下向洛杉矶前进。周围环绕着金色麦田、晴朗的日子空、绿色牧场、高端酒店的柔和灯光等,所有这些都是明亮温暖的颜色,为两兄弟的最终幸福明亮的结局铺平了道路。电影镜头中光影的运用也对应着两个主角之间从光到情感深处的逐渐和谐的变化,呈现出逐渐升温和变亮的趋势。好的镜头语言可以驱动人们的情绪。
“美”对每个人都不一样。我们应该创作在大多数人眼里“美丽”的卡通,并选择“美丽”的主题。动画创作与美学密切相关。我们应该积极运用美学原则渗透到动画创作的各个方面。在选择话题时,我们应该考虑选择贴近生活、贴近生活、现实、具有地域特色的话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产生共鸣,创造出更好的影视作品。
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特点论文 篇4
关键词:
当代设计,中国传统美学,设计思潮
摘要:
当代设计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各种思潮共生共存,但蕴涵其中的一些共同元素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不谋而合,这种文化和美学上的共鸣是出于巧合还是一种东西方民族差异和民族认同的表现?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和论证。
现代设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迅速发展,到(上个世纪)“90年代已经进人高度成熟的阶段。”为适应新的国际化贸易的需求,设计以一种统一、简洁、理性的国际主义风格风行全球。然而与之相伴的是设计的程式化和单调,千人一面的作品比比皆是,这是商业高度繁荣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对此,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质疑和反思。
由于个人出发点和认识角度、思维方式的不同,当代设计师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式:从对现代主义的形式批判出发形成的后现代主义设计成为当代设计的主流思潮;为现代主义设计注入个人表现和象征因素的新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重新研究和发展;各国和各地区从自身文化的本体立场出发重新提倡设计的民族化发展;出于人类全局和整体考虑的生态设计和女性设计也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当我们仔细审视蕴涵在这风格万千的设计中的同一性因素时会发现:所谓的最前卫的、现代的设计风潮和理念之于中国人是那样的亲切和贴近,支撑和左右其表象的深层美学理念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竟然不谋而合!这是纯粹的巧合还是有着更深层的原因?是一场意外的偶遇还是必然的邂逅?
一、和谐的生态美学思想。
道家美学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是—“天人合一”。庄子讲“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同一”,以老庄为首的古代先哲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纯自然的状态是人类的理想状态”,人是整个宏观宇宙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道家对规律和目的、必然和自由相互规律的理解,透射出朴素的美学锋芒。
儒家美学则由人对自然的态度问题出发构建自己的生态美学体系,从而演绎出魏晋人物品评中以自然作为最高的评价标准,如中国山水画中“自然者为上品之上”,园林造景中借景的“收四时之烂漫”等。先儒对自然的欣赏、崇尚和以仁爱之心对待天地万物的博大胸襟作为古典生态美学思想的瑰宝传承至今。
中国审美中的这种和谐的生态美学思想被时下正悄然兴起的生态设计、绿色设计演绎得淋漓尽致。就生态设计而言,设计师通过作品与周围的'生态环境融为一体,既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设计意义,即“天人合一”这一东方审美理念,也体现出艺术设计本身的自治性原则,典型代表为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日本九州绿色高层住宅等。
绿色设计则在保证设计基本的信息传达功能与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强调环保、节能,要求设计师同时兼顾设计的宜人价值、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从设计理念及材料使用等设计环节中摈弃无谓的奢华和浪费,使设计者、设计品、设计展示空间、设计品的回收利用作为一个整体和谐运作。就其实质而言,绿色设计是设计师在自身专业领域对全球化的绿色环保风潮的呼应。绿色设计以对人的生存关怀为出发点,使设计、环境、人“和谐共生”,这难道不是华夏文明光芒的映射?
二、对人的关怀和理解。
“中国传统美学始终洋溢着浓厚的人文主义气息和韵味,始终贯穿着关注人、重视人、崇尚人这一人文主义主旋律,儒家美学的核心就是人学。”重视美和艺术对于人生和社会具有独特而必不可少的作用,坚持一种“为人生而艺术”的态度,使得儒教对于“乐教”与“诗教”特别重视。中国传统美学的另一支点—道家美学则把对人的关怀纳人宏观宇宙之中,形成了对于理想的人格美的一系列论述,如“冰清玉洁”的容貌,“旁日月,挟宇宙”的气概,“至乐无乐”的人生境界,这些都确立了对人的关怀和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中的核心地位。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当代设计对于人性的回归是从现代主义设计对人性的否定而来的。坚硬的几何形、冰冷的直线、无生命的形体,作为冷机器时代国际主义的代表符号风靡一时,这是对工艺美术运动复兴传统手工艺装饰和曲线形式的完全否定。这种明确清晰、完全简化的信息传达方式的确带来了沟通交流的便捷顺畅,但当这种形式被无限复制,侵略我们的生存空间时,人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生命的多样性和温情被埋葬在了极其填密、整齐划一而又近乎冷漠的符号框架之下。经过一番艰难的反思,他们开始追求更加富于人情味的、装饰的、变化的、个人的表现形式,成为艺术和设计思想重要的催生剂,如后现代主义的戏谑、调侃态度,绿色设计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注都是以此为契机产生的。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女性化设计。人类两性是自然的造化,设计的两性意识也是自然的赋予,仅仅强调一种设计、一种意识、一种风格难免造成“畸形”的设计。如果说现代主义设计以其刚硬、明确和理性给人男性的阳刚感觉,那么,当代设计则是刚柔并济的。对人性复归的需要使得以突出表现曲线、有机形态,强调自然的装饰动机等具有女性特征的设计式样重新被关注,设计被注人了个人情感和直觉的内涵。女性意味是隐藏于人的自然天性中,所以设计对人的关怀和理解必然要对女性意识缺失的尴尬现状作出反思和修正。
三、设计的文化意味。
何为文化?季羡林先生的定义是:“凡人类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精神、物质两个方面,并对人类有用的东西。”设计不是一种个人行为,作为文化大概念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设计体现历史积淀下的人类文化心理和当今社会的文化状况。以文化为本位,以生活为基础是现代主义以后设计的准确定位。如果说大机器生产初期,人们选择商品的最主要动因还在于商品质量的话,如今由于生产技术的日趋成熟,商品在质量上已难分高下,而商品的附加值—品牌设计和企业文化形象成为影响消费心理的主导因素。设计作为塑造企业形象、提升商品附加值及增强其感染力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依托文化的名义,一时间出现民族风格、现代风格、国际风格等繁多名目,令人目不暇接。其中,后现代主义尤其注重作品的人文精神,强调历史文化,即所谓“文脉主义”。加之设计师自身文化品位的多样性,使现代以后的设计一改以往的千人一面、单调乏味,以极其多元的面貌应对不同人群的需求。从根本上说,当代设计就是各种文化在具体设计作品中的凝结和物化。
这同中国传统艺术对文化的突显和传承异曲同工,最典型的就是传统文人画对文化的近乎偏执的追求。作为文人画的创作主体和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文人士大夫既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承者,又是知识和民族文化艺术的代言人。他们深受儒、释、道传统哲学的影响,艺术作品中无不体现出文化之于个体的深刻渗透和个体之于文化的承载体悟。注重个人文化修养的提升,讲究“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整体艺术观,这都是中国文人艺术家对文化的传达与阐释。除此之外,文化的传承也能在手工艺的发展演变中得到体现。青铜文化、陶土文化、绳文化等原始文化在继承发展的漫长历史中酝酿沉淀,并随时代的进步被当代设计师重新诊释,使之历久弥新、醇厚隽永,显示出超越时空的美。
四、审美表达的隐喻含蓄。
含蓄是“平静之下蕴含的内在张力”,是藏而不露的修为,是内蕴含忍,是意在言外的表达。东方智慧的基本态度是含蓄的,其表现手段则是简练的,以有限表达无限,使人产生欲说还休、回味无穷的审美体验。而隐喻、象征、借代是含蓄有限中体味无限,写意画的“笔到意不到”、华表的贯通天地的象征意义、太极图的包容万象等无不具有中国文化的独特神韵。
“隐喻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的方式,是从一个知识领域向另外一个知识领域的映射”,是不直接表露自己的心绪思想,而是将其隐藏在形象中,遗民画家朱聋用冷漠怪异的画面形象营造一个符号化的隐喻世界,令人有“墨点无多泪点多”之叹。
含蓄和隐喻在当代设计中比比皆是:同现代主义提倡的直白、明确的国际化语言相反,后现代主义以装饰和隐喻的手法和特殊的形式产生象征比喻的意义,期待受众的解读,如孟菲斯设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造型符号构成的摈弃功能的隐喻世界;新现代主义设计在遵循现代主义设计的功能主义、理性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赋予设计象征主义的内容,我们从华人建筑家贝幸铭的水晶金字塔中可见一斑。当代设计师越来越意识到,在有限的空间中使视觉元素合理配置,以达到传达商品信息,表现商品优势的目的,只是设计的浅层要求,通过有限符号的隐喻、象征突出商品的精髓—神,才是设计的最高境界。
五、结语:
综观当代设计,我们还会发现诸多与中华美学的不谋而合。当代出现这种设计思潮并不是突发的、偶然的,它带着对传统的继承,对过去的反思,它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的基础之上,是向简单、朴素、和谐的回归,是一种“繁华之后见真淳”,而这种朴素的“大美”恰恰又是中国历代文人艺术家的根本追求。可以说,当代设计思潮归根到底是以对自然的人类本原状态的归依,是一次青春期叛逆之后的醒悟,而中国传统审美则没有这样的历程,它是一脉相承、波澜不惊的,可见,“天下百虑而一致,同归而殊途”。正是基于东西方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民族认同,我们认识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悟中,我们可以预见到未来的本土设计发展的广阔空间,可以在国际化和民族化的洪流中找到设计应有的平衡点,同时,对传统的思考也使我们不至于迷失在各种时尚设计的风潮中,对设计行为有一种理性的、宏观的、深刻的把握,这也是这次讨论的目的所在。
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特点论文 篇5
摘要:
对于我国来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茶文化,更已经成为了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在此过程中囊括了整治、经济、文化以及外交等多种内容,其内在价值对于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和进步都具有极强的借鉴作用。在现代平面设计过程中,更加重视对于空间和布局的准确把控,该种理念完全符合传统茶文化的基本需求和外在特征。受到当前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以及我国受众审美观念的直接影响,使得现代平面设计中完美地展现了传统茶文化的基本理念,其更是对平面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茶文化;元素;平面设计;运用
毫无疑问,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庞大机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在我国的社会和文明发展过程中始终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现代平面设计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品味,在平面设计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必须以传统文化作为装饰。丰富的茶文化中蕴含的元素能够极强地支撑平面设计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平面设计中应用传统茶文化元素能够进一步推动针对茶文化的研究和分析,继而找寻到弘扬和传承茶文化的方式方法。本文深入研究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使用,期待为我国的现代平面设计创新做出必要的贡献。
1、对于中国传统茶元素和现代平面设计的完美融合
受到时代发展的影响,现代平面设计的基本理念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对于设计师来说,其自身更加关注和强调借助象征性的传统图形开展设计,与此同时通过部分巧妙的设计方式,确保民族精神和外来文化能够形成完美的融合,最终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展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性。在现代平面设计过程中,通过中国传统茶元素能够产生更多的理念和灵感,继而展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现代文明所具有的特殊魅力。不可否认的是,对于现代平面设计的创新应当以深入研究中国产文化的基本特点为基础,充分吸收其中的养分,根据现代平面设计的基本需求,形成茶文化的精华聚集。
当前来说,人们对于茶文化的认识相对于以往已经变得更加深刻和全面,从而使得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因此平面设计师完全可以在海报、广告以及茶叶包装等方面的设计都完美地使用茶文化元素,当然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也加入了一定的现代元素,从而实现了传统和现代的完美融合。此外,我国传统茶元素能够营造出一定的神奇意境,在现代平面设计过程中,对于茶文化的使用能够对传统设计过程中部分难以构造的设计问题予以轻松解决,从而展现出现代平面设计的意境美感,最终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总而言之,所有时代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都会产生隶属于自己的特色,将中国茶文化和先进时代元素进行完美融合,能够给予其更多的新内容和文化底蕴,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对于中国茶文化的应用,能够很好地展现出设计者自身的基本理念,并进行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承。
2、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对于中国传统茶元素的具体使用
2.1以材质为基础对茶文化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应用的研究
作为我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平面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应用,规划设计环境必须以材质为基础,在此过程中最为常用的便是树根和藤椅、石茶磨桩以及紫砂茶壶等。在中国传统建筑作品中,材质能够完美地展现建筑和设计的基本特色,在中国传统茶文化中囊括了天然、朴素以及自然的基本特点,在此过程中,现代平面设计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原有面貌和精神实质,从而保证平面设计作品展现出了人文性特征。在现代平面设计过程中,有关中式设计风格的作品主要具有以下几种特性:
一是在中式风格的建筑设计过程中,都是以木材为核心材质的;
二是中式风格的建筑更加重视纹路和色泽等多种艺术氛围的营造,在此过程中能够给予观赏者舒适和自然的审美感受;
三是在中式建筑中更加重视和强调中正合一的布局理念。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得设计手法变得多样化,现代平面设计往往会使用智能化和电子等多种技术,但是该种做法使得现代设计的人文气息和适应性大大降低。但是将中国传统茶文化应用于现代平面设计,能够对现代科技发展对其产生的冲击作用形成弥补作用,最终使得现代平面设计展现出人文关怀精神。
2.2以摆设布局为基础,对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应用的分析
现代平面设计受到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布局的影响,主要展现在现代平面设计的摆设布局要求能够从大局出发,展现出设计自身的整体意识以及和谐精神,对于设计师自身的统一指挥和规划作用要求更强。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应当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是在现代平面设计布局中,要求重视对休闲文化的融入,譬如,在平面设计中加入简约大方的装饰画面,不但能够准确展现平面设计强大的装饰作用,更能够展现现代平面设计特殊的设计理念和风格。
二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必须按照不同区域功能的划分进行开展,此外还必须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对平面设计思路进行规划,并且有效突出现代平面设计的核心,即必须在景观和植物配置过程中展现出平面设计的基本性质,强化对于文化元素的整合。对于文化元素的合理使用是现代平面设计的追崇目标,在此过程中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对设计思维进行优化,从而保证茶文化元素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够实现和谐和统一。对于不同元素的完美配合能够展现出中国传统茶文化具有的审美价值,最终推动现代平面设计向着人文和时代的方向发展。
2.3以氛围意境为基础,分析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使用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囊括的设计理念,是我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最普遍的使用,而茶文化中囊括的历史文化内涵则是现代平面设计取之不尽的资源。在现代平面设计过程中,要求作品能够展现出历史文化内涵的同时,还要展现我国悠久历史的发展轨迹。对于桌椅来说,其自身便具有古香古色的性质,在平面设计过程中便必须展现出该种特性。针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中庸和谐思想,在现代平面设计过程中应当展现出中正合一的基本特点和理念。在现代茶楼的平面设计过程中,应当对多种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进行使用,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将整体风格设计成为园林式结构,通过亭台楼榭的设计,具有明显历史代表的红木家具使用,在茶楼中营造出古典文化氛围,最终使得设计作品能够展现出幽静典雅、舒适大方的基本特点。
仿古方式的茶具摆设更可以创造出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此外对于现代元素的融合,能够给予茶楼独特的文化魅力。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平面设计的融合是现代设计实际发展过程中的不懈追求。通过该种方式不但能够保证作品设计的和谐统一,更能够确保其自身展现出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时代发展精神。与此同时,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使用能够极大地拓展人们的视觉感受,为受众提供视觉体验冲击。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融入视听元素则可以充分弘扬传统茶文化的内在精神,提升平面设计自身的生命力和持久力。
3、结语
总之,我国传统茶文化元素所囊括的种类和内涵都极为丰富,我国传统茶文化元素的形成是以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其他多种元素共同影响的重要产物,基于此,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自身在长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都能够形成强劲的生命力和实用价值。我国传统茶文化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使用,主要展现在材质、摆设布局以及氛围营造等方面。茶文化的存在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基本理念和布局更是产生了深远影响,对现代平面设计的方式和人文内涵也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最终实现了现代平面设计时代性和创新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小娜.浅谈现代平面设计艺术中的中国传统元素[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05):67-68.
[2]侯明勇,黄芬.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创新初探[J].艺术评论,2010,(10):132-133.
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特点论文 篇6
摘要:
处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在视觉感官上的艺术追求的要求愈来愈高,所以在数字化的视觉艺术的设计发展中,就要能够结合实际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发展。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通过虚拟技术的应用,对视觉艺术设计就有着促进作用。本文主要就数字视觉艺术设计的概念和应用领域进行阐述,然后对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的体系和设计美学特征进行分析,希望此次理论研究对实际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
数字化;视觉艺术;美学特征
引言
我国在视觉艺术的发展上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在时间的不断推移下,视觉艺术设计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到了当前的数字化发展时代,视觉艺术设计的数字化就成了发展的主要内容,从而在美学特征上就有着比较突出的呈现。通过对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美学特征的理论研究,对这一设计艺术的认识就能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1.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概念和应用领域
1.1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概念分析
数字化是在信息化时代中的一个特殊表现形式。在当今的人生活过程中,到处都有着数字化,影像以及数据信息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数字化在艺术领域也逐渐的发生一些变化,在应用之后能够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得到有效转变。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是通过对计算机设备的应用,能够把文字以及图像和音视频等得到有效的融合,对这些元素加以应用来创造的新的形式的视觉艺术[1]。这一艺术形式能够对人们的视觉感官产生很大的冲击,让人们对设计的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变化。
1.2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应用领域
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在当前的生活当中已经有了比较广泛的应用,高科技的数码新媒体技术和传播观念的发展,就使得各国在信息产业上的投入愈来愈大,数码新媒体技术在娱乐以及动画和影响等多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在技术层面能够分成三维以及视频等设计,从设计表现领域层面来看,能够分成平面设计以及动画设计和虚拟设计,不同的类型在应用的领域上也是不同的[2]。例如在动画设计类型上,主要就是在动画的影视制作上比较常用。而在虚拟技术的设计方面主要就是在电子游戏艺术设计方面得到的应用。
2.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体系和美学特征
2.1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体系分析
数字化视觉艺术的设计体系当中,数字化艺术设计和设计的主体部分,设计艺术主体的认识层面,人们是将头脑中的原有知识经验作为基础进行认识的。设计艺术在原来是通过笔实施构思传达的,这也是设设计艺术的主体。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主体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任何的设计艺术主体是有着认知主体身份的,数字化的应用,就对人们的艺术设计主体发生了变化,所以设计艺术的主体是能够通过科技的发展进行转移的[3]。
另外,在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体系中,设计艺术主体的情感层面,艺术设计主体和计算机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是人机型以及人际机媒型和机机型。在计算机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过程中,围绕着计算机产生的情感,就成为信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特有现象。数字化设计艺术和艺术设计手段方面也是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这就包含着数字化设计艺术本体,以及数字化设计艺术工具。还有是数字化艺术设计和设计的方式,这就包含着数字化设计艺术创作方式以及鉴赏方式、传播方式等。在数字化艺术设计和设计的对象和内容、设计环境等方面也是体系当中的重要内容。
2.2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美学特征
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有着美学特征的表现,由于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是通过图像以及文字和声音等多方面的元素综合呈现的,所以在审美特征上的表现就比较突出。在这一艺术设计过程中,能产生间离的视觉效果,动画虚拟和现实之间就能产生间离的视觉美学特征,从而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动画在制作过程中就在现实的束缚上比较少,能让受众在精神的需求层面得到最大化的满足[4]。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工程有着审美观,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观也在发生着转变。
从近些年的数字化视觉设计的发展情况来看,通过设计师的作品呈现就能发现,受众在审美观的要求上有着更高的体现,一些设计作品在民族的以及现代的特征上,有着艺术审美的追求,并且审美的特征也在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有着微妙的变化。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还体现在设计的课题认知结构的变化,数字化艺术时代是读图时代,也是视像的时代,在信息的膨胀发展背景下,不管设计主体好事客体都有着相同的效果影响。在设计的资料增多以及理论的多样化背景下,设计的客体就会向着主体进行转变。设计审美要能有艺术的感知性,形式要能是设计作品在表现语汇和手法等层面应当达到的水准,尤其是在整体上的完美意境要能得到最大化的实现,将创新和形式得到有机结合。
3.结语
总而言之,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过程中,要能对美学特征得到充分重视。在当前的人们生活过程中,对数码技术已经有着依赖性,视觉艺术设计发展的空间还比较大,这就需要能够在美学的元素充分应用下,对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进行拓展。此次主要从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的概念以及应用领域进行了相应分析,然后结合而是对设计体系和美学特征进行了相应探究,希望此次理论研究对实际理论发展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唐丽,黄文静.数字媒体语境下的南京公共艺术设计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6)
[2]李沙.数字雕刻在艺术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3(07)
[3]高翔.数字化时代下的公共艺术研究[J].大众文艺.2014(24)
[4]李静.数字化背景下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应用现状分析——以江西城市为例[J].中国包装工业.2014(12)
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特点论文 篇7
论文关键词:
传统美学无为内省景观
论文摘要:
从传统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当代城市开放性空间的景观设计,通过传统美学的研究,为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提供关学依据,并为其指明发展方向。期望从美学角度出发的景观设计可以端f-.L-4J’l对城市的审美态度,改变人们习惯的审美方式,从而培养人们新的审美观。
城市是在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活动中逐渐产生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们为了安全来到城市,为了美好的生活聚居于城市”。城市的发展历史已有数千年,随着城市结构、功能和性质的不断发展变化,人对城市的需求早就超越了单一的功能需求,而涉及社会、自然、文化、历史、审美等方面。传统美学就是在城市转变结构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为了更好地设计城市开放空间景观,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品质,设计者应遵循传统美学精神,发展现代景观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人格,视自然为生命的统一体,人与自然密不可分,其审美方式追求心灵体会,强调悟性。支配并影响中国美学思想的四大主干是儒家、道家、楚风及禅宗。儒家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讲求乐观奋斗;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超脱世俗;屈原“虽就死而毋悔”,执着顽强;禅宗“万古长空,一朝明月”,形而上学〔}7。四大思想不仅揭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真谛,更代表了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
1、儒家美学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重视和强调社会伦理。作为儒家美学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孔子将儒家美学思想建立在“仁学”的基础上,并从“仁学”出发,深刻解释了美与善的关系,审美与艺术的社会作用。他的美学观点基本在于:一方面肯定满足个体需求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另一方面又处处强调把这种个体需求导向伦理与规范。因此,基于这种基本观点,艺术对于人所产生的愉悦作用被认为是必要的,并且是可以发挥的。这就要求城市开放空间景观的设计考虑到城市居民个体的使用与需求。在初步设计时就应将居民个体的使用与审美作为设计准则之一。从个体的认知角度来设计开放空间的景观并照顾到每一个人对审美及功能的需求。另外,个体艺术需要与群体和谐发展,也就是说城市开放空间的景观应从居民个体使用出发,在空间上不完全区分个体空间与公共空间。从群体使用的角度保证居民个体使用与群体使用的和谐性,保障其可操作性与安全性。儒家美学的合理性在于能以伦理目的为导向,个体的需求必须与社会的群体规范达到统一。例如安徽省宏村建造的水墨宏村,正是由此出发建造的新式田园山水建筑居住景观(图l}o
整个居住区从当地居民用水、生活的需要出发,建筑风格在满足当地人生活需要的同时,延续了当地的建筑古风。从精神上愉悦居民,让人们感受到当代文化的延续、地方美学的展示。并将居民的共同活动中心置于居住区的中心地区,以满足整个区域居民的使用需求(图2)。
当代城市景观应同时考虑居民个体使用与群体使用的协调发展,从功能、结构与空间上充分调节开放空间景观的整体性与协调性,才能真正达到满足城市居民多种协调生活的需求。
2、道家美学
道家美学的代表为庄子及其学派,他的美学思想完全建立在“道”的理论基础上。与儒家美学的观点相反,道家美学致力于揭露美与善、美与真的尖锐矛盾以及美丑对立的相对性、虚幻性和不确定性。该学派认为一切人为的审美与艺术活动都有害于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就像道家创始人老子名言所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也就是说最大、最完美动听的音乐是听不到的声音;最大、最完美的形象则是看不到的形象。那么,从道家美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景观,国内大部分的人为景观建设都是不完美的。立足于多元化发展的国际都市,我国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无不用其极,利用多种手段及设计方法,将城市景观创造成现代化、国际化的人为景观。设计使用的材料大都是经过大量切分拼贴的高级铺装材质。
原有天然的材质因为其美观与经济价值的关系极少使用,这也造成了现代城市开放空间景观发展的生态不和谐。在道家来看,真正的美并不是世俗追求的感官声色,而是人与自然无为的“道”合为一体的绝对自由境界。城市开放空间的景观也应该是能够将使用的人与设计的环境合为一体,任意自由使用的景观。开放空间环境景观的设计,应向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发展[3]。在设计中尽可能保留自然无为的环境,在保留的基础上改造环境,并尽量使用源于天然的材料铺装,达到道家自然无为的美学要求。著名建筑师赖特在1911年建造的西塔里埃森,他从城市建筑景观的角度充分利用当地的材料建设了不拘形式的、充满野趣的建筑群[4]。
这群就像是在沙漠中生长出的植物一样的建筑景观正体现了道家所谓的“道法自然”。取之自然,用之自然。即使当地气候炎热,雨水稀少,但因为建筑景观的材料均为当地的石材,而顶部则利用帆布板可移动通风,使得在建筑群里办公居住的人悠闲自得。
3、楚骚美学
楚骚美学思想是儒、道两家的特殊结合。对于美的追求,楚风非常重视情感的热烈表现以及想象的自由抒发。从形式上来说,它实际上是追求一种“惊采绝艳”的官能感受。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它对现代城市开放空间景观的设计也有影响。很多的城市开放空间为了追求所谓的“浓墨重彩”“山水园林”,刻意将开放空间简洁设计。不改变空间的原有资源,只在重点部位大幅度建设绿化、水景,进行断层设计。这种设计手法使空间的范围及使用受到限制,造成部分空间闲置。整体开放空间景观平淡无奇,设计无论从视觉还是听觉,乃至嗅觉等多种感官感受上都没有充分的体现。结合楚骚的美学观点,城市开放空间景观应该因地制宜,保留原有生态环境并进行空间改造,使小空间扩大化。设计思想创新,从人的功能感官出发,创建新型的开放型空间,满足居民的多层次需求。
4、禅宗美学
现代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从儒学、道学、楚骚吸收整体之美、无为之美与热烈之美以外,还应从禅宗吸收内省之美。以中国历史来看,从唐朝中期开始,佛学禅宗的美学观念已深人人心。与道家自然无为的“道”相比,禅宗是以人的+/}`”作为依据,通过心的直觉与顿悟解放精神,从而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也就是说把内心的自觉自由放在审美与艺术的最高位置,中国传统园林景观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图4)。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应该从文脉的途径进行设计,强调地域文化的特色〔’〕。设计之前详细了解设计地域的历史文脉及地域特色,充分搜集当地居民生活行为资料后深刻理解设计地域的相关背景,再着手设计。设计本身要能充分体现当地的风土民情,让使用者居于其中时能够体会历史文脉特色,达到禅宗美学“内省”的目的。
5、结语
城市形态的构成离不开环境、空间和社会生活。良好的城市空间离不开开放的空间景观设计,而设计又离不开美学的渗透。从我国传统美学的角度考虑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应吸纳儒、道、楚、禅4种美学精神,使之具有功能协调的整体之美、生态自然的无为之美、设计创新的热烈之美、文脉延续的内省之美。这样我国的城市开放空间景观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城市环境的品质才能逐步提高,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改善居民的城市生活品质,加强社会的和谐发展。
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特点论文 篇8
摘要:
从美的角度出发,延伸到美学原则,然后结合当代建筑,分析美学原则在建筑设计中的定义、原则、意义、特点及应用。当代建筑美学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因此研究当代建筑美学是非常必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新的美学思想不断涌现,推动了建筑设计美学原则的发展,从而促使建筑师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关键词:
建筑设计。美学原则。艺术性。和谐统一。建筑理论。
建筑美学是艺术美学和建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建立在建筑和美学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中的美和美学问题的一门新兴专业。20世纪,英国美学家罗杰斯·斯科拉顿运用美学理论,从多个角度探讨了美在建筑中的意义和存在价值。本文旨在探讨建筑美学的综合意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并阐述建筑美学在人们日常生活和艺术家建筑创作中的应用。
一、美学原则概述
(1)美学的定义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美学是一种研究美的本质,探索美的真谛的知识。当人们系统地整合一种或多种美的存在来研究美的属性时,这标志着美学的出现。现代哲学把美学定义为认知艺术,它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
(2)美学原则
在克罗齐的著作《美学》中,“美学原则”一词最早被提出。中国人民大学美学研究所所长张发指出,美学原则存在三大问题,即美的存在是客观的。美丽没有统一的法则。美不是以矛盾的形式来表达的。他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至少有三种意义:效用、美学和认知。这反映了万物的主体至少有三个属性,即实用性、审美意义和自身知识。作为美学中最基本的定义属性,美学原则可以应用于所有的设计,也就是说,所有美丽的事物都离不开其美学原则的基本属性。美学原则的存在是界定各种美学任务和研究的关键。
二、美学原则和建筑设计
(1)建筑美学的定义
建筑美学是指将建筑与美学结合起来,利用二者的共性来研究建筑中的美学问题和美学问题的一门新专业。罗杰斯·斯科拉顿在上个世纪提出了这个概念。他被认为是建筑美学的创始人。罗杰斯·斯科拉顿(Rogers scolaton)运用美学的理论和知识,从美学的角度研究建筑的基本属性,即实用性、技术性、公共性、地域性和整体有效性。他还从美学的角度研究了建筑的基本属性。学者们通常把建筑美学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建筑美学旨在研究或展示单一建筑的美或艺术特征。建筑美学的广义超越了一般的界限去研究美的问题。总的来说,中国建筑美学学者将建筑美学分为三类:新功能理论、二级理论和建筑美的系统理论。
(2)建筑美学的意义
研究建筑美学的意义非常深远。罗杰斯·斯科拉顿认为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家庭、一种社会形式等等。可以从当时特定环境中的建筑中反映出来。同时,建筑美学赋予人们欣赏建筑的能力,赋予建筑欣赏价值。研究建筑美学可以使人与建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和谐。给予建筑物更多的审美技巧和漂亮的服装会使它们更漂亮。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我们才能真正体现建筑的独特意义。
(3)建筑美学原则
首先,任何建筑都有自己的主体和从属关系。任何建筑在建造时都应该清楚地显示出它的从属关系,也就是说,关键与非关键之间应该有一种逻辑的或渐进的关系,以实现法律的统一。相反,它会使建筑显得突兀或杂乱无章,失去统一协调的美感。建筑设计师应合理利用建筑之间的主从关系,突出建筑的价值和美感。
第二,建筑构件之间应该有差异或对比。在形式或构成上,细节或元素应该有所不同,这样建筑构件就可以进行比较,形成相应的关系。然而,这种对应或差异与整个建筑有着对应的关系,这不仅突出了每个细节或组成部分的个性,而且不妨碍整个建筑的协调。
第三,节奏和节奏的变化可以使建筑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官享受。在建筑中使用不同的节奏和韵律就像作曲家为一个词创作一首歌,赋予作品灵魂和生命,无论是高的、深的、欢快的还是忧郁的。建筑物的这种节奏变化会给人们带来最直观的心理影响。
第四,在美学研究的过程中,许多学者认为人们习惯于追求稳定的心态和心理感受。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和创造建筑时,给建筑注入平衡感和稳定性是一个关键环节。这种平衡和稳定应该存在于主体和个体之间,颜色之间和结构之间。
第五,颜色是最直观的元素来表达建筑物的美丽和外观。在建筑物中使用不同的颜色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觉。将色彩融入建筑可以给建筑不同的图像,这是色彩在建筑中最重要的功能。
(4)建筑美学的基本特征
自古以来,人们对建筑的审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表明建筑美学具有时效性。顾名思义,人们对建筑美的认知是不断变化的,这与时间密切相关。此外,建筑美学与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谓的“四维空空间”是一种独特的建筑美学形式,其中包含建筑者赋予的独特精髓。建筑之美离不开特定的时代。它是特定时代意识形态的表现。
此外,建筑之美可以从民族和地域的角度来解读。在《谈建筑》中,现代主义建筑师艺术大师范德罗(van der Rohe)说:“希腊神庙、罗马大教堂和中世纪教堂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因为它们是整个时代的创作,而不是因为它们是一些建筑师的作品。它们的真正含义是它们是时代的象征。”建筑之美源于生活,是生活的高度概括和升华。因此,建筑同时与国家和地区密切相关,它的特点也在这里表现出来。建筑美属于其独特的地域和民族。只有把个人情感融入民族文化和整个时代的情感中,我们才能在它们之间找到共同点。
三、美学原则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平衡设计
建筑设计中的平衡设计是指建筑的材料感觉、高度和体积、实际强度和色彩变化。其建筑外观和内部结构应和谐统一,达到平衡。重点应该放在平衡的建筑中心,使建筑看起来平衡和美观,并解释每个部分的平衡特征。例如,轻与重之间的平衡,厚与薄之间的平衡,颜色与色调之间的平衡。
(2)布局设计
规则布局和不规则布局是建筑布局设计中的两种表现形式。常规布局更直接地展示了房子的风格。然而,不规则的布局可以给建筑增添活力,使它们更加生动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具有艺术美。合理的建筑布局设计可以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到建筑的灵魂和设计师赋予的建筑美感,从而形成和谐统一的建筑氛围。
(3)比例设计
建筑的整体和局部之间有一种不可忽视的关系。这种关系有一定的比例。只有当这一比例合适并符合建筑本身时,才能实现某种协调。相反,建筑的美感会受到影响,让人感觉不舒服。基础的比例,例如建筑物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之间的数据关系,应该协调和平衡。
(4)节奏设计
节奏在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节奏强烈的建筑能让人们更好地感受建筑之美。在建筑设计中,为了增强建筑的美感和视觉效果,设计师往往从色彩、构图、视觉等方面强调建筑的节奏。此外,在反映建筑节奏的同时,有必要有一个开放灵活的设计理念,这样节奏才能在不断的变化中得到反映。
四、建筑美学的新思维
随着科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充满现代主义美感的现代主义建筑陷入危机。现代主义建筑充满了现代主义创新,但当这种创新不足以跟上现代科技生产力的发展,在创造力和风格上趋于固定或庸俗时,它就走向了审美方向的反面。当人们第一次发现线条粗细不均但交错有序会产生美感时,他们将这种风格融入到建筑中,使刚性建筑更具跳脱性和灵活性,被认为是美丽的。后来,为了增加灵活性,建筑设计师在建筑上强加了不均匀有序的线条,但很容易使建筑本身失去原有的美感,显得不伦不类。很难把这样的建筑定义为美丽的。这就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困境和危机。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人们的审美思维和审美能力不断提高,原有的建筑思维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对建筑美学的要求。只有真正摆脱固有的套路和思维惯性,真正追求建筑的划时代创新,将当今时代的主题融入当今时代的建筑中,建筑才能符合当今社会人们的审美观念。
五、结论
通过对建筑美学原理的全面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建筑之美很难用简单的话来概括,因为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研究对象,而且其深刻的原理与人类感官和科技观念的各种经验因素相结合。建筑涵盖许多学科,是一个相当完整的系统,与环境、自然、生态、社会等因素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随着时代的进步,建筑美学逐渐融合了新的理念和概念,这将使建筑设计中的美学概念更加成熟和完善。
【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特点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和教学方法研究论文07-18
舞蹈艺术的美学特点论文07-20
建筑外形设计特点研究论文09-19
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特点研究发展论文04-13
论美术的审美学科论文10-14
金融工程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的论文10-09
艺术设计美学与美学的关系论文10-04
建筑设计的美学研究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