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通用6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 篇1
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阐释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名词,它集各种艺术类别于一体具有综合性、艺术性、创造性。目前我国学前教育范围里的艺术教育通常包括了音乐、美术、舞蹈等科目来实现的的。幼儿艺术教育的本质是通过艺术教育活动,使幼儿获得审美体验,进而激发幼儿热爱艺术,更重要的是使幼儿在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获得生命的体验和人格的成长。但现实的幼儿园艺术教育却与违背了艺术教育的本质,反而出现了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思想内容的说教,其教学方式单一、注重模仿忽视创造、缺乏学科的综合迁移、忽视儿童个体差异和过分专业化等一系列问题。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是幼儿艺术教育的启蒙,所以我们强调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一定是有趣的、生动的、发展的。同时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关于审美的一种普及性教育,所以我们的教育目的是把幼儿培养成一个具有艺术素养的欣赏者,而不是具有专业素质的歌唱家、画家、舞蹈家等。我们期望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不只是艺术知识与技能的简单传输,而更多的是以陶冶幼儿的情感和生命教育为情感目的,培养幼儿综合运用音乐、美术、舞蹈等各类艺术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幼儿的生活质量。
二、咸阳周边农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问题与策略
目前,就咸阳市农村地区来看,农村学前艺术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意识层面上的问题
1、认识较模糊,功利化思想严重。目前很多幼儿园为了招生,打着艺术教育的招牌,但却对艺术教育的认识模糊不清。以当下流行的奥尔夫音乐为例,功利化思想驱使很多幼儿园盲目跟风,从中国人倾向“洋货”的心理入手,盲目引进外来东西,以此吸引家长的眼球,提高招生率。但实际上,很多幼儿园对奥尔夫音乐并不是很熟悉,认识并不深入,只是派种子教师外出培训了几天而已。任何一种教育,它都有它萌芽、成长的环境,评价教育最根本的是是否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是否能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咸阳地区的儿童艺术教育只有结合实际,减少功利化思想,深入研究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用教育质量来创教育口碑,提高招生率。
2、力求精英化,追求贵族化。由于中国国民整体文化水平的落后,认为只有贵族人才进行艺术教育,其费用是昂贵的,因此很多人给艺术冠上了贵族化的帽子;也由于社会的竞争越来越大,人们迫于压力,将艺术的学习当做今后生存的一项技能,因此出现了学艺术就要做艺术的精英这样的思想。这些都是对艺术的曲解,对学前艺术教育的曲解,真正的学前艺术教育是大众化的、平民化的。对于咸阳农村地区出现的艺术教育贵族化思想问题,笔者强调经济条件不同,生长的环境不同,这些只会影响艺术教育的实施方式和材料的选取,但其平民化、大众化的理念是不会动摇的。以风景画为例,咸阳市的幼儿园则可以咸阳湖的风景为资料,而咸阳周边的农村则可以田野、乡村为风景资料,这样一来,不仅做到了大众化的效果,更突出了当地的特色。总之,幼儿教师要结合实际,多开发资源,多利用周边环境,创设丰富多彩的学前艺术教育。
(二)农村师资力量薄弱
笔者进过调查与分析,并结合自身的所见所闻,发现咸阳地区的艺术教师的师资分布很不均衡,城市师资雄厚,乡村师资薄弱。调查显示:城市的幼师年龄一般都在25-35岁之间,而乡村的幼师年龄大约在18-30岁之间;城市幼师的岗位流动较小,乡村的幼师岗位流动大;城市幼师的学历一般都是大专本科居多,乡村幼师的学历一般都是高中、大专,甚至是家庭主妇;城市幼师的工资较高,乡村教师工资较低。造成城乡师资差异的很重要的因素是城市优越的待遇和便利的生活基础设施。因此,政府应努力提高乡村幼师的工资待遇,利用政策倾斜来吸引大学生来乡村就业;同时学校也要对大学生进行走进乡村的思想教育,二者齐头并进,实现城乡师资平衡,共同发展壮大。
(三)家长支持性不足
对于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城乡家长的态度也是不一致的。一般情况下,80后、90后家长的育儿观相对来说都是比较开放的,城乡家长对儿童艺术教育的态度应该是大致相同的。但是由于咸阳周边的很多农村的孩子是留守儿童,都是有爷爷奶奶照看,因此对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80后、90后的年轻家长认为对儿童进行早期的艺术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他们鼓励孩子学习艺术。而年龄较大的爷爷奶奶们则认为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是没必要的,只有文化知识的学习才是必要的。对于出现的乡村爷爷奶奶们落后的学前艺术教育观,我们提出以下策略:第一,政府要大力发展乡村经济,为广大年轻人提供就业岗位;第二,大力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如留一个人陪孩子等主题,呼吁年轻的爸爸妈妈们至少留一个人陪孩子;第三,农村幼儿园要定期与家长沟通,对家长进行再教育。
(四)幼儿艺术能力较弱
幼儿的艺术能力是什么?有人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培养儿童艺术能力是指,通过对艺术工具和材料的掌握、操作和控制与创造,使幼儿的眼脑手口相互协调、充分发展,最大限度地发展与艺术实践活动相关的一般能力,如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表现、创造等方面的能力。笔者通过实地观察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和六一儿童节孩子们的表现,发现城乡学前儿童的艺术能力存在很大差异且农村儿童的艺术能力远远落后于城市幼儿。在音乐方面,歌唱活动城乡幼儿差别不大,但在对乐器的掌握上,农村孩子落后于城市孩子;在舞蹈方面,城市孩子表现的更专业些,农村孩子表现的随意一些;在美术方面,城市孩子的美术教学更系统,孩子的作品更成熟些,农村孩子的美术教学不系统,表现的作品比较生活化。笔者对以上问题进行逻辑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由于城乡师资的差异,教学环境的不同,家长支持力度的不同等因素最终导致城乡幼儿艺术能力的差异。所以广大农村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积极主动做好家园公育的相关配合工作;农村幼儿园应积极向城市幼儿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实力;同时政府应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职能,利用政策倾斜,使农村学前艺术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 篇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们越来越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音乐、美术、舞蹈等是儿童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各种艺术教育活动,让学前儿童初步感受美,体会艺术美的情趣,而培养孩子对艺术活动的兴趣及爱好应是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重点。这就需要艺术教育者掌握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科学方法,这也是学前儿童艺术启蒙教育的关键所在。本文将就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方法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要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目标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艺术教育的规律来制定艺术教育目标,这是教师在进行艺术教学活动时应遵循的原则,也是艺术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要想健康发展,必须采取更贴近孩子特点的方法,在观念上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幼儿的艺术教育主要应以提高孩子的艺术素质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为目标,培养孩子的艺术审美体验,而不应以培养专业艺术人才为目的。家长与艺术教师应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针对这一成长阶段儿童的心理及性格特点来进行艺术门类的选择,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做他们喜欢做的事,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发挥孩子天性与创造力。
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意义
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旨在延续和发展人类的文化艺术而实施的教育的最初环节。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是通过教育方法与手段,根据儿童的自然成长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保证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的前提下,达到或实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价值,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认知能力,意志品质及创造性。其意义具体表现在:
1、顺应儿童,促进发展,注重过程,激发影响,为学前儿童提高自我表达及交流的工具,在学习中让儿童自由流露,充分表达,得到艺术熏陶。
2、引导儿童以自己的眼光去感受世界,感受艺术,发展学前儿童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并通过加工改造,融入想象,大胆的去创新与创造。
3、培养学前儿童的艺术审美能力。通过艺术教育,引导儿童大胆去想象,并在此基础上加工床在,理解审美意象,用语言或肢体去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树立审美观点,丰富审美感情,发展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4、艺术教育具有发展智能,培养创造力与审美情趣的作用,促进学前儿童身心智力全面发展与健康和谐成长,培养儿童创造意识及形象思维的能力。
5、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种有效的文化活动,其对整个社会文化环境有间接的影响与延续作用。通过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和学前儿童艺术作品与艺术创造去影响社会整个的文化氛围,改变生活和生存环境,发展和延续艺术文化,为社会艺术文化的发展储备人才。
三、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长与教师的功利心
当前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多数情况下,家长都是认为社会竞争压力大,让孩子多学一项技能,将来在社会上能有立足之地。而某些教师,特别是一些艺术培训机构,在进行艺术培训教育时不是在培养孩子的艺术兴趣,而是让孩子不断的考级或参加各种比赛,以赢得在社会上的声誉,以便更好地招生。在这种功利心的驱使下,孩子很难在艺术领域有长足的发展,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应强调孩子在艺术活动中的主动性,强调儿童艺术教育对孩子自身的影响及作用,家长和教师过分关注孩子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孩子在艺术学习中的审美情感及体验的获得。
2、内容选择存在问题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最终决定了其教育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因此选择艺术教育内容是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当前许多儿童艺术教育机构的教育缺少艺术欣赏以及各领域综合的艺术教育活动。艺术欣赏活动贯穿于艺术教育活动始终是体现审美目标主要的内容,在传统的儿童艺术教育中,艺术欣赏环节十分薄弱,由于缺乏欣赏材料,缺乏必要的欣赏理论指导,所以在这一方面儿童艺术教育止步不前。
四、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方法
为了实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目标,解决目前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如下艺术教育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任何一门学科或艺术要想学好,必须是兴趣作用的结果,对学前儿童进行艺术的培养与熏陶也应该先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只有这样孩子才可能自主的去学习,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避免急功近利。慢慢去观察或想办法激发孩子的兴趣所在。如给孩子听音乐,看舞蹈,让孩子自主去模仿,或者给孩子买画笔,让孩子去自由的绘画,教师或家长再适当的去引导,帮助孩子去认真体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以按照成人的想法或模式去限制及否定孩子的创造或发挥,而是应凭借经验与敏感性的去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再进行适当的启发与鼓励,这种艺术萌芽会在儿童的头脑中留下愉快的记忆,再以此为起点,有计划地循序渐进的启发与开导,不断的进行深入教育,并为孩子提供一定的物质材料,创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等等,不断的加强与稳固儿童对艺术的学习兴趣,促进其进一步地发展。
2、教学上要循序渐进
艺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首先掌握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拔苗助长,艺术教育的过程在学前儿童身上的体现应是循序渐进的。因此,按照儿童的接受能力,艺术教育应该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这样的逐步的过度,教育上的循序渐进让孩子有一个缓冲的过程,不至于让孩子望而却步,知难而退。与此同时,教育者还要根据学前儿童不会抽闲思维,难于集中精神这一特点,多采取直观演示法教学,不要单纯的讲解,让孩子跟着做或看着做,比教师的讲解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3、多一些欣赏性教学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很多艺术教学在内容上常常缺少艺术欣赏这一环节,教学都是采取教师教,学生跟着做,这种教学模式。没有给孩子独立思考、自我发挥、自我创造的空间与条件。所以,在艺术教学中,特别在艺术启蒙教育阶段,教师应多创造条件,给孩子上一些艺术欣赏课,让孩子自己去体会,自己去感觉,他们对艺术的领悟不应是成人强加的,而应该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鉴赏与欣赏自己的不断领悟。
4、多种教学法的运用
在艺术常规教学中,艺术教育者为了好教学,或急于求成,他们的教学方法往往按部就班传统老套。对于学龄前儿童,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虽然在短期内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很难有长足的发展,长此以往孩子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教育者应改变思维,大胆创新,根据孩子这一成长阶段的身心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多一些表扬与鼓励,让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断地发展和提高。总之,学龄前儿童是艺术启蒙及培养其艺术修养与兴趣的关键时期,对这一阶段儿童艺术教育的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关键的。要想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在艺术领域有所造诣,需要艺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不断的探讨,不断地总结经验,为培养优秀艺术人才的后备军而不断地努力。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 篇3
随着人们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重要性的逐步认可,如何将艺术教育与“高出镜率”的游戏有机融合也就进入我们的视域。这就不得不探讨游戏性在驱散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领域中那些不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迷雾”方面的重要价值。
一、何谓艺术教育的游戏性
“游戏性”这一概念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儿童游戏研究中崭露头角。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游戏性的含义:其一,将游戏性视为游戏活动的客观属性和重要特征,用以将游戏与非游戏划分开。其二,将游戏性视为儿童的一种个性品质。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和存在方式,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形成的、对周围环境的态度逐渐转变为个体的个性特征或品质。事实上,游戏性的体现需要游戏精神的支持和引导。因此,游戏性既可以看作是游戏活动的基本特征,也可以看作是用以描述个性品质的概念。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游戏性是指,让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体现游戏的内在品质,在充满愉悦、和谐和生活化的氛围和艺术教学活动中,通过对话、体验、表演和探索等形式,使学前儿童的生命趋向自我实现,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游戏性可以理解为一种精神态度,即游戏精神。艺术教育的游戏性与主体能否在艺术教育活动当中产生游戏性体验有很大关系。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时刻保持一种寓教于乐的游戏精神,幼儿则表现出“乐嬉游”“乐知之”的游戏精神,打造出一种生态式的“游戏场”,使师幼双方在愉悦和谐的互动交流中共生游戏性艺术体验。但是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实际情况却差强人意,教师往往只是把游戏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和工具加以利用,缺乏游戏精神,仅仅是游戏与艺术教育的片面结合,使得艺术教育徒有游戏的形式化外衣,实则了无意趣。
二、幼儿的游戏与艺术不可分割
1、幼儿的游戏与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是同态同源的。几乎每类游戏都有相应的艺术形式与之呼应。儿童生命初期的角色游戏孕育着戏剧艺术的胚胎,结构游戏是建筑造型艺术的萌芽状态,音乐游戏蕴藏着音乐舞蹈艺术的茁壮种苗……因此,游戏与艺术从本质上讲是同态的,两者之间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关系。同时,无论是幼儿的游戏还是艺术都取材于生活经验,并且来源于感性认识。游戏或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绝不是凭空臆想或者闭门造车而来的。
2、幼儿的游戏与艺术均具有愉悦性。游戏就是具有这样一种魅力,让游戏者全身心地卷入游戏情境,带给游戏者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我们不难发现,幼儿会因为建造了一辆车、抓了一个坏蛋、做了一顿饭、钓了一条鱼等假象性的游戏而沉浸其中、满心欢喜,孩子们乐此不疲、郑重其事地重复着这些看似简单的、在成人看来无实用价值的事情,毫不犹豫地展露出他们发自内心的欢声笑语。愉悦性作为游戏的重要特性赋予了游戏迷人的魅力,并且在自由轻松的游戏氛围中向幼儿传递和渗透了隐含的教育意图和目标,甚至是在不知不觉间对幼儿进行了出人意料的隐性教育。
3、幼儿的游戏与艺术均以本体价值为主导,工具价值为附庸。一方面,幼儿游戏的相关研究发展至今,其无目的、自主自愿的特性已是老生常谈,这意味着游戏注重“为活动而活动”、注重过程性体验的价值取向,其全部价值在于活动本身,幼儿满足于游戏过程中所体验到的一切。幼儿的世界是泛灵的世界、附魅的世界,是不具有“功利”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切的一切都灵动着生命的气息,他们在其中经历着,体验着生活世界。但是诚如过家家、搭积木、捉迷藏、玩沙水等幼儿不可自拔的游戏活动在成人看来却都成为“无用”的事情,成人世界的处事规则往往被披上了功力主义那虚无缥缈的“外衣”,缺少了忘我投入和自由翱翔的心情。与此同时,游戏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所体现出的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
另一方面,幼儿的艺术偏重的应是艺术作品本身、艺术创作过程的审美体验,而不应仅仅着眼于艺术技法的获得和艺术成果的好坏让幼儿体验到美的感受。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关注艺术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的工具价值也理所应当。
4、幼儿的游戏与艺术是幼儿自身发展的内在诉求。对于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幼儿来说,游戏具有一种自然必然性,这是一种内迫性的需求,这也就是说,游戏是儿童实现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人的本能需求。真实的、自由的游戏彰显的是对人生命的关怀,跳出了工具理性思维的范式,真正地解放儿童。
福禄贝尔认为幼儿具有艺术的天性本能,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则将“儿童是音乐活动的源头,一切音乐活动均产生于儿童内在需要”作为信奉的箴言,我国的边霞老师也认为“儿童的艺术活动也直接表现了儿童的内心需求”,这种内迫性的需求是引发幼儿艺术行为的原动力。
三、游戏性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调动幼儿对艺术的积极情绪状态和心理背景。在艺术教育中注重技能教学的传统观念已然根深蒂固,这就导致了幼儿在艺术活动中丧失了原本的自由和快乐,将艺术变为一项苦役。这间接造成了一种“无人”的教育,忽视了人作为艺术教育的逻辑起点。意欲实现将注重艺术技能灌输的理念转变为以发展幼儿的审美体验和艺术表现力为重的理念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一位“媒人”在两者之间架起一座友谊之桥,在艺术教育中增添游戏效果作为一计良策则是当仁不让的。
2、激发幼儿的艺术潜能和艺术创造力。游戏性的艺术教育蕴含着假想式的游戏特征,幼儿在虚拟的情境中欢快地自由畅想,进而将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种“游戏场”式的艺术教育活动中,幼儿能够情不自禁地畅游于自由空灵的完美世界,打造一个不为外人干涉和阻挠的三维立体空间,将内心含苞待放的创造之花跃然现实中。
让学前儿童的全部艺术教育焕发游戏的魅力,让艾伦·凯预言的儿童世纪在翘首以盼中悄然圆梦,让整个学前教育绽放对儿童生命关怀的光辉,到那时,将会真正成为教育的盛宴,游戏的殿堂。总之,幼儿在游戏中的自由表现、率性而为正是激发幼儿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有力基石。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 篇4
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历史简述及研究背景
艺术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学前教育机构实施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径。从蔡元培的“五育并举”向前看,早在清朝,清政府颁布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就有有关艺术教育的内容。“在就儿童最易通晓之事情,最所喜好之事物,渐次启发涵养之,与初等小学之授以学科者迥然有别”,当时规定的教学方式包括“游戏、歌谣、谈话和手技”(《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第二节)。并对“游戏、歌谣、谈话和手技”做了明确的要求。其中的“歌谣”即今天的音乐教育,“谈话”即现今的文学教育,而“手技”则是现在的美术教育。虽然蔡元培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大力提倡美育,但在当时并没有付诸实际行动。继蔡元培之后,无论是政府还是教育工作者都开始重视艺术教育。教育家陈鹤琴开创了现代学前音乐教育的开端,他还编创了《儿童韵律曲及歌曲集》,供学前教育者使用。陈鹤琴认为“音乐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种抒发情感的活动,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在学前教育有很重要的地位。1997年5月,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关于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学校艺术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而非专业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发展的‘四有’新人,而非艺术专业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学校艺术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为基础,以全面培养学生素质为任务。”2002年7月,教育部又颁发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再次重申艺术教育的地位:“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包括:艺术类课程教学,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境建设。”同时还提出了我国艺术教育的目标:“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学前教育领域,2012年9月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学前教育中的艺术教育又进一步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由此可以看出,艺术教育古往今来都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儿童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解答这些疑问,我们课题组于2013年10月10日至2013年11月31日,在咸阳、宝鸡、渭南、商洛共4个地区选取20所城乡幼儿园及小学(学前班),向教师和家长们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收回459份。删除无效问卷7份,有效调查问卷共计452份,有效问卷率90.4%;正式访谈对象120人。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以及对访谈结果的分析,心中的疑问有所解答。
二、现象与分析
(一)城乡学前儿童家长都认识到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但让孩子真正接受艺术教育的比例不同。调查结果显示:城市有90%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从小培养艺术素养;在农村只有40%的家长认识到了培养孩子艺术素养的重要性。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农村的家长大部分不在家乡,孩子都由祖辈带着。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村的孩子大部分上学放学都是由爷爷奶奶接送。当我们将问卷发放到他们手中,有的老人看不清甚至不会写字。这样的隔代家庭,祖辈只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不学坏就好,在应付生活的同时根本没有精力去照顾到孩子的教育需要。即使部分家庭思想比较进步,知道要抓好孩子的教育,但是经济状况和老人的精力都不允许。每月家庭的生活费和学费都由父母寄钱回来支付。在勉强照顾了全家人生活的情况下,也就没有经济能力去给孩子进行艺术教育了。
(二)城乡学前儿童接受艺术教育培训的人数比例不同。城市有一半以上(50.32%)的适龄幼儿进行过艺术教育,在农村这个比例只有26.32%。并且城市儿童参加艺术教育的种类比农村多,场所选择余地大。而农村儿童进行艺术教育的场所主要在幼儿园。农村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机会大大少于城市儿童。调查问卷第十题的结果显示,即使家长愿意让孩子在课外接受一些艺术教育的课程,也没有合适的机会。农村有些孩子的艺术熏陶就是在家看看电视,或者节日的时候,镇上进行的文艺汇演和过年的时候周围的庙会。这样的艺术教育质量怎么样先撇开不谈,单就艺术形式来讲,十分的单一,内容以娱乐为主,不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且容易导致儿童近视。
(三)城乡家长对于孩子艺术教育的质量满意度普遍不高,均为50%左右。经过走访部分家长发现,满意度不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市场上培训机构鱼龙混杂,部分机构鱼目混珠,老师水平参差不齐。部分老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而专业素养较高的老师不熟悉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或不愿意接受学龄前儿童,这也是儿童无法接受艺术教育的原因之一。其次,家长对幼儿艺术教育认识不够,不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导致对结果满意度不够。
(四)跟预期结果不同的是城市与农村的家长对于孩子进行艺术教育未来的期望具有相同之处。原以为家长会更注重孩子学业的发展,进行艺术教育的目的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如增加孩子未来的就业机会,对考学的帮助等等)。但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主要放在儿童心理发展、人格的健全发展方面。多数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艺术与学业兼顾,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从这点可以看出,现在的家长观念较以往已经有所转变,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这跟国家一直提倡素质教育有关。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是八十年代出生的。国家从他们那个时候起就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尽管素质教育的实施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看到,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五)城市儿童进行艺术教育多,压力大,而农村儿童进行艺术教育机会少,人数少,培训少。部分城市的学龄前儿童,一周要参加3-4次培训班,名目繁多。这些孩子每天都需要花几个小时练习各种技能。大大的占据了他们的课余时间,让本该快乐的童年变得繁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在几乎所有的家长(包括那些给孩子报了好多培训班的家长),都一致认为应该解放孩子天性,给孩子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的背景下,家长的行为与所持的态度大相径庭。而农村儿童因为经济,环境,家庭观念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他们没有合适的机会去接触艺术,接触美感教育。这体现了我国教育资源的不公。
(六)城乡学前儿童未进行艺术教育的原因不尽相同。大部分家长(城市占47.04%,农村占47.22%)未让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原因是没有合适的机会。农村由于费用太高而无法进行艺术教育的比例略高于城市,这表明农村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家长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是为什么家长会觉得没有合适的机会让孩子接触艺术教育呢?我们走访了一些专业的艺术方面的老师。发现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相当一部分老师都不太愿意从事幼儿艺术方面的教育。一方面,幼儿尚未成熟,对于艺术中的各种术语理解不到位,手的精细动作也尚未发展完成。这两项障碍对于艺术老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让孩子理解艺术相关概念并学会应用?没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另一方面,教授幼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长,短期内很难看到收益。不利于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
(七)城乡学前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非常单一。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培训机构,学前艺术教育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音乐和美术两大类。音乐包含唱歌和舞蹈,美术包含绘画和手工。在生活中,艺术的形式非常多样,可以说无处不在。主要可以分为音乐、绘画、舞蹈、文学、雕塑、建筑、戏剧与电影八大类。这样多的艺术形式,体现在幼儿园中就只剩下了音乐和美术。并且,在走访过程中发现,目前的幼儿园艺术教育组织形式也非常的单一。以我们在咸阳市某幼儿园旁听的一节音乐课为例。老师要求幼儿学会一首歌,分为读歌词,跟唱,合唱,领唱几个步骤,只要求幼儿会唱这首歌,对艺术鉴赏方面基本没有涉及。同样,我们旁听了几节幼儿园的美术课。老师提前画好一张画,给幼儿贴在黑板上,老师简单讲解一下画的步骤,对不好画的地方做适当提醒后,幼儿开始自己画。画的像的,就是画的好。有了自己的创意老师也会夸奖,但是之后会遭到全班同学的模仿。还有少数老师,对于孩子的天马行空的创意无法接受,甚至嘲笑他,这样的做法会抹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作为幼儿教师,是要坚决抵制的。
(八)城乡艺术教育课程的侧重点不同。农村艺术教育课程教育目的偏向于让孩子学会某种技能,而城市的艺术教育课程教育目的偏向于培养孩子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2012年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艺术部分将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分为两个大目标,包含了四个小目标。
(一)感受与欣赏:(1)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2)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
(二)表现与创造:(1)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2)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和创造能力。而且“成人应对幼儿独特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艺术教育的目的偏重欣赏和创造,而非“千篇一律的训练”。
三、引发的思考
中国古有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任何人在幼年时代播下什么样的种子,那他老年就要收获那样的果实。”纵观古今中外,各位伟人对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都有着共同的认识。但我国的学前教育尤其是学前艺术教育却仍然发展的不尽如人意。要想取得学前艺术教育的长足发展,就要从社会,家庭和幼儿教师三方面入手。
(一)社会方面。如今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以迅速发展。调查结果表明,从物质基础上来讲,农村的经济状况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农村家长的育儿理念也在逐步发生着变化。但是,跟经济的发展比较起来,观念的转变相对较慢。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从幼教领域来看,政府和学前教育机构应该努力向家长宣传更多的正确的学前艺术教育的理念,大力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各种宣传,努力扶持农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艺术教育的平衡发展,达到农村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家庭方面。家长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教育态度,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初步的了解,充分认识到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接受孩子的不足,了解孩子的爱好和特长,不能只要自己觉得好的都往孩子身上加。其次,行动和观念要有一致性。教育最怕说一套做一套,这样不仅阻碍孩子的发展,还会对孩子起到不好的带头作用。要将观念落实到行动上,言行一致,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同时,家长应本着对孩子负责,对自己负责的原则,尽可能的为孩子创造教育机会,配合教师和教育机构,共同为孩子的未来打好基础。
(三)幼儿教师方面。教师不仅仅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严格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去教育幼儿,为幼儿美好的未来打下基础。教师应该将学前的艺术教育课程重心转移到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上来,而不只是专业艺术技能的培养。幼儿期是培养儿童各种感知觉的关键期,只有抓住关键期的教育,尤其是乐感,色彩感知能力的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各方面的感知能力培养好了,如何欣赏美和创造美也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这要求教师要有足够高的职业素养,不仅仅将教育当做自己赚钱的工具或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手段。只有教师的问题解决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艺术教育机会少的问题。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 篇5
摘要:人们对于民间艺术的兴趣越来越淡,长此以往,一些传统的艺术形式将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保护传统的民间艺术从儿童做起,更容易使民间艺术深入人心,得到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与学前美术教育之间的融合,不仅能使幼儿的艺术修养得到提升,还能激发幼儿的民族情感和生活热情。同时培养了幼儿创造力和艺术潜能,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格,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地域性;传承;民间艺术;融合;烟台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它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其来源于生活,是反映人民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民间艺术的形式十分丰富,有龙灯、京剧、皮影、剪纸、泥塑等等。在成长时期,形形色色的民间艺术伴随着很多人的童年。
1、民间艺术资源在学前美术教育中的现状
从小到大,人们不断地感受各式各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小时候接触一些民间玩具,像布老虎、泥娃娃等等;长大了又接触一些更高层次的民间艺术,像木版年画、剪纸等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一些现代的东西逐步取代了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批量化大生产带来的不只是效率的提高,也使一些传统艺术丧失了市场需求。笔者在2017年十一期间走访了潍坊的杨家埠木版年画景区,发现虽然是国庆长假,但参观者寥寥,人们对于民间艺术的兴趣越来越淡了。长此以往,一些传统的艺术形式将逐渐从人们的视野消失。现今,幼儿园一家接一家地开业,但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学能力也大不相同。尤其是一些乡村幼儿园,师资力量和材料十分有限,基础设施都不够完善,更不用说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了。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的发展,孩子们的注意力逐步被其他新生事物所吸引。比如,动画片之类的更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对于民间艺术的兴趣不足难以将其从电视节目中吸引过来。孩子们对于国外新鲜事物的喜爱远超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不过,却过国外的圣诞节、万圣节等。这是我们不想看到却又不得不接受的现实。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当下就显得极为重要。保护传统的民间艺术从儿童做起,更容易使民间艺术深入人心,得到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与学前美术教育之间的融合,不仅使幼儿的艺术修养得到提升,还能激发幼儿的民族情感和生活热情。
2、民间艺术与学前儿童美术的共性
寻找民间艺术与学前儿童美术之间的共性可以更好地了解民间艺术,更容易寻求它们之间的共鸣,更好地传承民间艺术。首先,从色彩上看,民间艺术的色彩大多艳丽张扬,色彩对比强烈,喜爱用单一的纯色进行表现。而幼儿受其年龄限制,尤其喜爱颜色鲜艳的事物。其次,在形状上,民间艺术多采用装饰画样式的图形,抽象、装饰效果强。而儿童画中的色彩也具有强烈的装饰性。我国地大物博,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各个地区也是各有特色。以烟台为例,烟台有八大民间艺术,分别是烟台剪纸、海阳大秧歌、莱州玉雕、烟台抽纱、蓬莱长杆号、莱州草艺编制、烟台灯会、烟台面塑。这些都有很强的烟台特色,但很多本地人都不知道烟台具有哪些民间艺术。笔者调研了一些烟台本土居民,对于民间艺术了解的居民也并不多,有的知道一点,有的完全不知,更不用说儿童了。现在,仅个别幼儿园引入了部分民间艺术形式,但是了解还比较浅薄,或者点到为止。这种现状,不利于民间艺术的传承。
3、地域性条件下的民间艺术
我国民族众多,受地理位置、人文因素等条件的影响,使一些地域形成了封闭的艺术氛围,生活模式呈现自发式的特点,这些民间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自成一派。地域性特点使各种民间艺术呈现单轨、纵向的发展,不利于相互之间的借鉴和吸收。民间艺术的内容多种多样,大多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题材涉及狩猎、农耕、游牧等民风、民俗。但受环境等的影响,大多民间艺术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格,他们之间缺乏交流。可见,地域性条件下的民间艺术是有着一定的局限性的。笔者分别走访了杨家埠和杨柳青等地观察木版年画的不同风格和发展,发现由于地理位置、城市发展程度的影响,人们对于杨柳青木版年画的热情要高于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但是对杨柳青了解程度并不深,多是跟风,甚至笔者听到了游客要买杨柳青画的年画这样的笑闻。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于民间艺术的了解非常浅薄。民间艺术的教育从娃娃抓起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地域性条件下的民间艺术有着各自的特点。我国的剪纸艺术源远流长,以烟台剪纸为例,它根植于胶东半岛,经过数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一种新的剪纸流派。荣成、文登的剪纸多粗犷大方,而蓬莱剪纸则生动,感情细腻充沛。虽然都是烟台剪纸,但风格迥异。烟台剪纸可以引入学前儿童美术的教育中去,让幼儿去观察、体验、制作。使幼儿对传统文化产生自豪感和认同感。同时,可以在环境创设上引入烟台剪纸的内容,窗户上布置一些窗花供幼儿欣赏,把幼儿的剪纸、撕纸作品布置到墙面上进行装饰。
4、民间艺术与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融合
4.1将民间艺术引入学前儿童美术的教学内容中,激发幼儿兴趣学前儿童美术内容形式和手段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将艺术欣赏与艺术制作相结合。把民间艺术引入学前儿童美术的教学中去,不仅可以增强幼儿的审美,而且可以使民间艺术得到传承和发展。让幼儿临摹、复制民间艺术,让幼儿体验民间艺术的构图、色彩,可以加入他们自己的想象。让儿童在创作儿童画的过程中加入民间艺术的形式,可以运用类似的夸张手法进行大胆的表现。烟台剪纸作为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可以将其纳入日常的教学中,向幼儿介绍烟台剪纸与其他地方的剪纸有什么区别,逐步引导幼儿自己进行创作。而烟台面塑的内容可以加入幼儿手工制作中,除了让幼儿欣赏,还可以让幼儿利用面团体验面塑的趣味,自己动手制作一款面塑。这种手工作品结束后,还可以让幼儿进一步地相互交流、讨论制作心得。
4.2把幼儿带出去,接受民间艺术的熏陶相比义务教育,学前教育有着其优势,比如教学内容灵活,不拘泥于书本。过于死板的教学方式不容易被幼儿所接受。因此灵活的教学方式、教学思维更容易获得幼儿的喜爱。学前教育课堂不应该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应该把孩子带出去,接触大自然,接触民间艺术的熏陶。比如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以把幼儿带到室外去参观牟氏庄园的面塑,让幼儿模仿海阳大秧歌,回来把所见所闻互相交流,通过画笔描绘出来等等。
4.3引导家长将民间艺术纳入家庭教育自古以来,人们便知道家庭教育对于幼儿的重要性。因此,要实现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家庭教育环节必不可少。家长跟幼儿之间可以进行很好的互动。幼儿回到家可以把在幼儿园的所见所闻跟家长讨论交流,从而引起家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他们之间是一个良性的互动。在节假日、周末,家长可以带幼儿多去体验民间艺术的制作过程,让幼儿耳濡目染,从小培养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加深其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教师与家长之间也要相互交流,得到反馈以后可以更好地指导幼儿美术教学。此外,在进行民间艺术活动时,可以与亲子活动相结合,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制作。
4.4在幼儿园内创设民间美术相关的环境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环境创设过程可以让幼儿参与进来,在幼儿教师的指导下,创作出精美的作品。为了展示民间艺术,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环境创设:教师把幼儿临摹、改编的民间艺术作品放到墙面展示,让幼儿产生自豪感,并且形成环境创设的一部分;在主题墙的创设上,教师可以以民间艺术为主题,把创作的空间留给幼儿,让幼儿结合其内容进行创作;在幼儿园的走廊、墙面空间,教师可以和幼儿共同创设色彩鲜艳的民间艺术环境;烟台的幼儿园可以把本地的民间艺术作为主题墙的方式构建出来,把烟台民间艺术的各种形式以图片的形式进行展示,适当留出空间给幼儿发挥;在走廊可以悬挂一些幼儿临摹民间艺术的作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展示。此外,在区角的创设上也可以加入民间艺术的内容,或者布置一个具有地域性风格的区角,让幼儿在活动时间自由了解。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是人类社会发展下的产物,由于其娱乐性、教育性强,深受幼儿的喜爱。我们应该用继承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它,从幼儿园起根植中国传统文化,择优选取适合幼儿发展特点的民间艺术进行融合。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创设民间艺术相关的环境,按幼儿年龄特点分门别类地进行。民间艺术与学前儿童美术之间的融合,不仅培养了幼儿创造力和艺术潜能,更能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格,使幼儿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 篇6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阶段”,幼儿教育担负着培养现代化的,全面发展的未来建设者、创造者的任务,幼儿教育必须面向未来。随着幼教理论的不断发展,证明了幼儿教育对幼儿完美人生建构的奠基作用,也就是说幼儿教育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素质和谐发展宗旨,为整体素质教育打好基础为最终目标。而艺术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看,艺术教育的培养影响着幼儿全面发展进程。针对如何提高教师对艺术教育目的的认识、重视开展优质量的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几点做法和看法,与同行共勉。
一、树立正确的幼儿艺术教育目标意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充分肯定了“艺术”在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提出艺术领域要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以前我们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目标意识单一、模糊,设置的艺术课题、艺术教育活动流于教授表面性的东西,现在我们通过网络学习,“纲要”的学习,对《纲要》精神有了进一步的领悟,在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必须充分利用其教学内容的灵活性,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而制定发展目标。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本义是:萌发幼儿欣赏美、表现美、体现美的情趣,让幼儿在早期教育中受到艺术的熏陶。教师应明确艺术教育的目的,成为幼儿园开展艺术教育的关键。如让幼儿通过活动真正认识到幼儿园可爱的地方,从而产生热爱幼儿园的思想感情,克服对新环境的陌生感,为幼儿今后在园的生活学习打下基础。整个活动既有音乐知识的了解,又发展了动作技能,又从视觉中欣赏到幼儿园的美,更在快乐的音乐活动中又体验了幼儿园生活的愉快,丰富了幼儿的感情。所以教师对艺术课程教育的目标意识正确、全面,才能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功能。
二、开展多样的教育途径和教学尝试
(1)幼儿应是艺术活动的主体。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如果幼儿总是被动地接受成人的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则不利于幼儿潜能的发挥,影响创造力和表现力的发展。目前国内大多数艺术教育教的是“技术”,而非“艺术”。“技术”可以在短期内得到提升,但“艺术”只有靠长期用心感受。我们可以教给孩子美术的技法,但对美的感知是不能教给的,只能进行引导和影响。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教师正确发挥指导作用,开启幼儿自己的感官让幼儿处在主动、积极的活动状态中。在一些活动中可让幼儿自由选择表现的形式,由幼儿自己决定用什么材料,与谁做伙伴。教师在不同的阶段应用不同的培养方法、启发孩子的独特性,并开放地接纳孩子个性化“艺术符号”的表现,从旁对幼儿提出指导性建议,或在技能方面给予帮助,对幼儿的活动过程所表现出的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创造性表现等表示肯定和鼓励,敏锐地去意会他们背后的精神寓意。
(2)幼儿艺术素质的培养主要是运用专门的艺术教育活动,侧重幼儿学习掌握有关艺术知识技能,培养幼儿的艺术欣赏情趣。在幼儿一日生活、学习各环节有机地把音乐、色彩带进去。为幼儿创设丰富的视听环境,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布置不同的主题的、具有教育性、知识性、艺术性、形象性发展性的内容,让孩子们在日常观察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3)幼儿艺术教育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纲要》的第三部分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第五条规定: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因此,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应以游戏为主导活动。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阶段。没有学习的任务和升学的压力,他们可以自由尽情地去做他们愿意做的事情,他们可以乐此不疲的像做游戏一样地从事艺术活动,追求过程的快乐。幼儿的游戏具有审美、创美的许多特点。反过来,幼儿的艺术活动又充满着游戏性,因为儿童还不能把艺术活动当作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地审美和创美活动,他们只是满足活动的需要,为了自己喜欢才去做的。艺术活动和游戏一样,有一个充满诱惑力的过程,令幼儿高兴。在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快乐,感受快乐,继而分享快乐!正如心理学家弗莱德罗所说的:“那些对于成人来说是认真的、常常是艰苦的工作——培养自己的脑和眼,使之成为艺术家意志的绝对温顺与可靠的仆从——对于幼儿来说却是纯粹的快乐。幼儿以无穷的乐趣去重复每一种新的工作、新的本领与新的花样。”
(4)艺术教学指导中,家长与教师的情绪表现,是调动幼儿积极参与学习,理解作品情感的催化剂。家长与教师对作品表示喜爱之情,并把作品的情感融入自己的指导中,感情溢于言表,一举手,一投足,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语都传递着作品的情感,这样就能唤起幼儿情感的共呜,激起幼儿投入。在作品和成人的相互作用中,幼儿逐渐产生对结果的兴趣,逐渐产生审美、创美的意识,对艺术的兴趣也就更加深厚。
(5)运用多种感官,帮助幼儿理解作品的要求。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认知开始的,感识是认知的开端。幼儿受身心发展的制约,感知觉在认知活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儿童的感知觉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只有在“看”中才能学会看,在“听”中才能学会听,在摆弄物体中学会触摸物体的特性。教师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注意引导幼儿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感知色彩、声响等的意蕴,调动想象、思维、动作、语言的参与,反馈感受程度,促进理解。
三、幼儿全面发展艺术教育为健康型人格的塑造打基础
心理学范畴的“个性”,又称“人格”。它是指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包括个性倾向,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五个方面。其中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属于狭意的个性的范畴。个性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这些特征最突出地表现出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伦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品德和尊严。哲学美学范畴的人格则是对个体人的全部本质、属性和丰富性的高度综合。其发展是有层次的,即经过两次超从“自然的人”到“社会的人”再到“审美的人”。当个体行为都以实用功利为目的时,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不可能总是和谐的。所以培养下一代具有与社会、自然和自我和谐的“健康型”人格幼儿,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对生命的愉悦和创造价值的实现。艺术教育在“健康型”人格的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在于栽培少数的艺术家,而应着重“全民美育”的实施,以促进全民精神面的提升。学前期是人格塑造的奠基时期,也是接受艺术启蒙教育的最佳期。只要我们在艺术教育中坚持形式美和内容美的高度统一,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相结合,直觉感觉和理性领悟相结合,在与其他教育关系的处理方面,坚持艺术与体、智、德、美相结合,艺术氛围与道德氛围一致,使幼儿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为健康型人格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通用6篇)】相关文章:
儿童艺术教育学科论文11-02
关于浅析儿童的艺术教育论文09-26
学前教育论文08-29
艺术教学艺术教育论文10-08
学前教育论文致谢08-28
学前儿童毕业论文提纲07-30
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研究论文08-23
学前教育论文提纲范例08-25
2022学前教育论文致谢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