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伦理论文

时间:2024-06-14 15:19:02 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医学伦理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医学伦理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医学伦理论文

医学伦理论文1

  1、艺术的告知病情

  鉴于癌症的特殊性,在充分评估患者生理、心理、社会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实行有计划、有技巧地告知;医生要在“保密避谈”和“坦诚沟通”二者间取得平衡,依照不同患者病情轻重、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心理承受力、身体状况及医护期望等差异,进行“个体化”的医患沟通。必要时请心理专科医生介入,帮助癌症患者平稳度过“肿瘤心理休克期”,让患者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尊重其自主权,完成未了的心愿。对于一些患者,与其让其长期猜测、逃避,不如主动告知实情,使其正视现实,积极配合治疗。但是对于性格内向、文化程度低的老年肺癌患者,一旦得知确诊肺癌,随即难以接受、产生恐惧感,对于这类不愿或者害怕知道诊断结果的患者,医护人员应采取保护性医疗措施,合理隐瞒,以防患者精神崩溃。知情同意权和保护性医疗并非完全对立,二者的根本宗旨都是为了维护患者利益,制定最优的治疗方案。因此,从医学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保护性医疗是在特殊状态下处于对患者利益的保护,是正确而且必要的。在提高医务人员认识、尊重患者的基础上,需要尽快完善立法,细化保护性医疗的适用原则,保障医患双方各自的权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告知方案,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知情同意权和保护性医疗之间的矛盾。

  2、优化的治疗决策

  医生对待晚期肺癌患者除了在告知病情时需要三思,亦可在诊疗的过程中从多角度体现。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可以在早期实行支持治疗,中期实行姑息治疗,终末期实行临终关怀,各阶段无绝对的分界线,可有平行、交叉。有学者提出,癌症治疗中应该遵循尊重、有利无伤、公正、公益、身心并治、整体综合与心灵关怀结合、医术精湛与医德高尚并行、临床疗效与经济利益同重八大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因此,笔者认为,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疗决策大致可以从个体化、人性化这两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考量。

  2.1个体化治疗制定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疗方案时,除了患者目前的肺癌类型、疾病分期,还要同时考虑到患者的经济状况及其对治疗方案的耐受程度,从医生的角度体现对患者知情同意和自主选择权的保护。最终的治疗决策,需要医生和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商讨决定。面对肺癌患者,如果疾病分期和经济状况允许,手术治疗是首选。然而晚期肺癌患者往往已失去手术机会,余下的`经典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放疗和(或)化疗、免疫治疗、结合中医治疗以及最佳营养支持治疗等综合治疗。最大限度地延长肺癌患者的生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对于晚期肺癌患者,在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时,要将每种方案的利弊告知患者或其家属,尊重他们的选择。近年来,口服靶向药物给EGFR突变阳性的晚期肺癌患者带来了希望的曙光,极大减少了传统化疗带来的毒副作用,从而提高了患者服药的依从性,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在一组分析中,虽然一线使用化疗、二线使用靶向药物与一线使用靶向药物、二线使用化疗,从总生存期来看没有明显差异,但后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体现了在晚期肺癌治疗方案中的人文关怀。

  2.2人性化治疗晚期肺癌患者往往忍受着不同程度的躯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研究调查显示:晚期癌症患者最常出现的三种症状依次是:疼痛(92%)、乏力(89%)、胃口差(87%);低龄组患者出现疼痛、精神症状的几率高于老龄组,而后者更常见的是乏力和健忘;男性患者食欲减退、失眠、精神抑郁等症状发生风险较高,而女性患者更易出现恶心、呕吐。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更应强调“以人为本”,将患者视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非单纯治疗疾病。在目前治疗手段无法达到肺癌根治目的或肯定抗癌治疗弊大于利时,临床医生就应审时度势,选择以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为主要目标的姑息治疗(亦称为最佳支持治疗),通过控制症状从而实现支持和改善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终末期患者,最突出也是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疼痛,因此提高对无痛化治疗的重视程度、提供更有效的镇痛治疗都迫在眉睫。近年来提出的癌痛多因素概念指出,患者对疼痛的认识,对“死”的恐惧,情绪的忧伤,心理上的忧郁和绝望,都会影响痛的感觉。因此,在使用药物控制癌痛的同时,应注意辅以心理治疗,其中也包括音乐疗法,为患者播放适合的音乐,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从而减轻疼痛感。除此之外,关于在患者临终前是否应积极抢救,譬如插管、胸外按压等抢救措施,应尊重患者及其家属的意愿。因为很多患者或家属希望患者在离开人世时不需再经受不必要的痛苦,而是顺其自然,让患者平静的离开,体现生命的尊严。

  3、全面的护理关怀

  临终护理是现代化护理的需要和人性化护理的充分体现,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临终护理需由具备高度责任感与同情心的护士来实施,顾及晚期肺癌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需求,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同时使家属也得到安慰。

  3.1组建专业的医疗护理团队和机构借鉴国外的做法,组建临终关怀机构:附属于医院,附属于基层保健,依托于家庭和社会护理,独立的临终关怀机构。设立临终关怀病房,由医德高尚、经验丰富的医生、护士、陪护人员组成专门的治疗关怀团队,给临终患者提供最佳的关怀照护。

  3.2基础护理病房布置应宽敞明亮、干净整洁,并且阳光充足。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防止压疮发生;注意饮食安排的合理性、多样化;防止呛咳、误吸;口腔护理要积极,睡眠要保证;利用PICC技术建立专门的静脉通路,尽可能控制疼痛等,把患者的舒适度提升到最高。

  3.3心理护理面对死亡,患者往往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求生、止痛、平静离世。护士要用真诚取得患者的信任,用爱心、细心、耐心与患者交流、沟通。一项调查晚期癌症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对病情毫不知情的患者比部分知情、完全知情的患者的抑郁程度高三倍。因此对待临终患者应专心倾听,诚实而和蔼地回答问题,评判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对患者病情循序渐进、合理的告知,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参与疾病的治疗和护理计划决策的制定过程,从而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绝望的情绪,树立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加强医患的相互信任,还可以让患者有尊严、安宁的接受死亡的到来。亲属的陪伴、遗嘱书写、了却心愿、追求美好(花和音乐)等,都应该尽量满足。还可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死亡教育,帮助临终患者树立正确的死亡观,让其认识到死亡是人生的一个过程,与其痛苦挣扎,不如顺其自然,“安乐”地接受死亡。

  3.4社会角度护理医疗机构应举办相关的知识讲座或成立患者俱乐部,帮助入院患者与病友及时沟通,并定期邀请专家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鼓励家庭成员或亲朋好友定期探视患者,以此帮助晚期肺癌患者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及病友、亲人的安慰。只有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才能从根本上克服恐惧绝望心理,保持积极乐观情绪。Willis认为,晚期肺癌患者家庭或临终关怀机构还可以让患者接触互联网,以获得健康资讯、病友支持、控制疼痛、便捷咨询,沟通交流。

医学伦理论文2

  1医学伦理学教育实施导师制的意义

  1. 1提高医学生个体医德素质

  导师制最早源于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的教育实践,即本科生人学时被指定一位导师,人学后由该导师不断对其进行面对面的指导,为学生的学业及生活问题提供咨询。川医学伦理学教育中引人导师制,可以使师生间最大程度上实现面对面教育、心与心交流,导师的医德修养可以最大限度的影响学生、感召学生,对提高医学生的个体医德素质有直接帮助。

  1.2提升医学伦理学教育效果

  相对于整班授课教育和学分制教育,导师制中师生间“一对一”的支持关系,更有利于架构师生间的情感桥梁,拉近师生距离。将导师制引人医学伦理学教育,凭借导师自身的伦理学教学及科研优势,为学生提供直接的学习上的指导,引导学生全面学习伦理学知识、切实提高伦理学修养,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伦理学教育的实际教学效果。

  1.3实现师生医德素质隐形传承

  医学伦理学教育中聘用的导师应具有丰富的伦理学知识、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健全的人格;导师通过扎实而有效的伦理学教学工作,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学习。同时,日常学习中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导师的医德素质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学伦理观和医学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医德高尚的医药卫生人才,这就实现了医学伦理学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医学生对医学伦理学导师高尚医德的隐形传承。

  2医学伦理学教育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主要难题

  2. 1导师数量不足

  近年来,我国医学院校医学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师资队伍也在逐年增加,但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师生比过低的问题却日益严峻,有些院校甚至低于1: 30。不但如此,本来数量就不足的专业教师因为要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所以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川为此,本课题组随机抽取了潍坊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10位医学伦理学教师,通过访谈形式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显示,近5年来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师生比一直较低,且教师因教学、科研压力较大,精力有限,故对医学伦理学导师遴选的参与性不高。

  2.2学生积极性不高

  当前我国医学伦理学教育中,类似导师制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三种:小组讨论、一对一交流、个别指导。针对这些形式,本课题组随机抽取了潍坊医学院临床学院的200名本科生进行调查,共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2份,通过分析回收问卷,获取的结果是:20xx年4月一20xx年4月期间,这三种形式的`医学伦理学教师指导次数均十分有限,尤其是被导师个别指导学生仅占全部调查学生的15. 8%,且仅限于学生参与的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和临床医学相关竞赛的特别指导。调查还发现,医学专业本科生尤其是低年级本科生,由于接触伦理学课程及科研项目有限,在小组讨论和一对一交流中很难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故其参与性不高。另外,被调查者普遍反映:目前医学专业本科生参与医学伦理学教学的方式不够灵活,缺乏医学学术沙龙、医学网络设计应用、医学参观考察等形式新颖、实践性强的方式。

  2. 3缺乏考评和激励机制

  由于医学伦理学师资普遍短缺,所以淘汰机制难以建立。此外,医学伦理学导师的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也急需建立,当前各高校对于已有的本科生导师的考评基本实行模糊化处理,尚未严格制定和实施具体量化考评办法,也未划定具体考评等级,激励机制更是十分薄弱,仅对本科生导师给予少数补贴或折算课时量计酬,激励效果不佳,致使一些导师指导本科生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

  3医学伦理学教育实施导师制的可行性建议

  3. 1保障医学伦理学导师数量和质量,明确导师学业职责

  当前医学伦理学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应从两方面着手解决:医学院校要合理确定医学专业招生规模,同时加大医学伦理学师资队伍的扩编和建设,促进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师生比例的优化;扩大医学伦理学导师的遴选范围,不只局限于医学伦理学教师,也可以选聘医学人文科学相近专业教师或临床医护人员。同时,为保证医学伦理学导师的高质量,必须在医学伦理学导师选拔上建立具体制度,设定医学伦理学导师具体任职条件:导师要具有高尚的医德,严谨的治学精神,具有医学专业的较高职称或学历,有一定的医学教育工作经历或医学临床经验等。

  医学伦理学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定位也必须清晰明确。医学伦理学导师应定位为学业导师,即导师主要对学生在校及医院实习期间的医学伦理学学习、科研、临床能力予以指导。对于教学中涉及的其他问题则应由学校其他部门和人员各司其职,负责处理。

  3. 2探索医学伦理学导师制实施方式,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笔者认为提高医学本科生学习医学伦理学的积极性应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探索灵活多样、适合90后医学生特点的医学伦理学导师制参与方式,提高医学生参与兴趣。可以引入生活化的导师制参与方式,如开展“家庭休闲式”医学伦理学座谈、医学伦理学模拟会议、医学伦理学基地实地考察等,还可以引人网络化的导师制参与方式,如开展微博医学伦理学探讨、微信医学伦理学交流、医学伦理学网络征文等。另一方面,严格的制度和考核也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医学伦理学课程应采用平时与期末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而且必须制定量化的指标,对学生的出勤管理要实行“缺勤有惩罚、全勤有奖励”,奖惩要具体、量化、细化,要有可操作性。

  3. 3实施医学伦理学导师能上能下管理,建立周期考评和奖励制度

  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引人的导师制必须引人竞争机制,实行能上能下管理,尤其是对于未能认真履职的导师必须予以淘汰,保障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导师队伍的高质量、高水准。另外,还要建立医学本科生导师年度考评制度,对导师的考核与评价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方式,由导师、学生、学生工作部门、导师领导小组等共同参评。对于考核优秀、认真履职的导师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同时与职称评定、绩效考核挂钩,提高优秀导师的待遇,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医学伦理论文3

  在我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关乎民生的医疗行业却出现了一些不太和谐的音符,医患之间出现信任危机。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医学院校在新的形势下对学生伦理道德教育有所缺失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本课题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加强当前医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随机抽取医学院临床医学、影像学、中医学、护理学专业各年级各一个班的学生共533人。

  1.2调查方法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由调查人员到各班级现场发放,填完后现场回收。内容主要包括对医患关系、医德医风现状的认识,对加强伦理道德教育的认识,对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和加强伦理道德教育目的的认识四个方面。共发放问卷533份,回收有效问卷513份,回收有效率为96.2%。

  2.结果

  2.1对医患关系、医德医风现状的认识见表1。

  2.2对加强伦理道德教育的认识见表2。

  2.3对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的认识见表3

  2.4对加强伦理道德教育目的的认识见表4。

  3讨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社会形势发生了变化,在全面进行医改的大背景下再次提出了加强医务工作者的伦理道德教育的要求,尤其是对在校医学生加强伦理道德教育意义非凡。

  3.1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由社会、政府和医疗机构共同构建,但在具体的实施中主要由医务人员的具体医疗行为来体现。医务人员的`服务观念、服务规范、服务技能和道德操守都会从直观上及行为上直接促进或干扰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医学生是不久的将来医务工作者的生力军,他们的职业道德观尚未形成,对他们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势必会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3.2有利于全面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医生的服务对象是生命,面对的是有价值、尊严、自由、情感和需要的完整人体,这就要求医生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其中不仅包括崇高的医德风尚、较强的人文精神,还包括过硬的专业水准。通过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医学生提高医德认识,加深医德情感锻炼医德意识,坚定医德信念,逐步形成良好的医德品质;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可促使医务人员做到尊重病人的生命,尊重病人的人格与尊严,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尊重病人的医疗权利,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可促使医务人员忠于职守,以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去医治每一位病人,这种同情心和责任感会使医务人员自觉地提高专业水准,提高治疗效果。

  3.3有利于我国医疗改革的顺利完成李 副总理明确提出医改要解决看病贵与看病难、少生病以及看得好病三大问题。虽然要实现这三大目标是包括医疗工作者在内的全社会的责任,但医疗工作者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加强伦理道德教育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和全面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避免很多医疗活动中不和谐现象的发生,比如过度的追求高价药、高档检查,各种各样的过度医疗,工作积极性不高,医疗动机有偏差等导致看病贵与看病难,病难治,易生病,生怪病等不利于医改目标实现的现象。只有杜绝了这些现象才能很好的促进我国医改目标的顺利完成。

医学伦理论文4

  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服务对象期望值的升高,社会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医疗卫生行业如何搭建与临床医务及科研人员职业要求相匹配的生命伦理学知识培训平台,已成为医院管理者、伦理委员会或政府管理部门面临的问题。为此,笔者从医务人员医学伦理学认知现状出发,对医院如何加强医学伦理教育进行实证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某三甲综合性医疗机构的临床医务及科研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涉及临床科室 30 个,医技科室 7 个,临床研究所 4个,药学研究室 1 个,临床研究室 13 个。研究样本覆盖该医疗机构的所有部门,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医务人员医学伦理认知状况”问卷对临床医务及科研人员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所有数据以 Excel 20xx录入计算机,并使用 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共发放调查问卷 600 份,回收 549 份,有效回收率 91.50%。其中男性占 31.33%,女性占 68.67%;≤30 岁占 45.00%,31~50岁占 48.52%, ≥51 岁占 6.48%;文化程度:硕士及以上占42.25%,本科占 38.74%,大专及以下占 19.01%;职称:初级职称占 51.87%,中级职称占 33.58%,副高及以上占 14.55%。

  2.2 医务人员接受医学伦理学培训现状

  参与调查的 549 人中,24.12%的人表示在学校及工作期间参加过医学伦理学相关知识培训,51.95%的人表示只在学校期间接受过相关培训,15.21%的人表示只在工作期间接受过相关培训,8.72%的人表示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

  关于“在过去 3 年中,您参加的医学伦理学相关知识培训次数”的调查结果显示,≥3 次占 12.64%,<3 次占 42.31%,45.05%的人没有参加过医学伦理学相关知识培训,他们认为限制其参加培训的主要原因是相关培训与临床医、教、研工作冲突,没时间参加。表明我国三甲综合性医疗机构的大多数医务及科研人员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2.3 医务人员对医学伦理学培训的态度与感受

  2.3.1 医学伦理学对医疗行为和医疗实践的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61.50%的人认为医学伦理学对医疗行为和医疗实践具有指导作用,29.34%的人认为可能有指导作用,认为无指导作用和未思考过的人分别占 1.50%和 7.66%。说明绝大多数医务人员认识到了医学伦理学在维护患者权利、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指导医学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3.2 对医学伦理学培训方式的效果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培训效果从高到低依次为:案例分析与讨论、外出培训研讨、专题讲座、科室组织学习、医患沟通座谈会、伦理查房、知识竞赛。表明医务人员最愿意接受能结合身边实例,多方位、多角度的培训方式。

  2.4 医务人员对医学伦理学的认知情况

  2.4.1 对现代医学伦理原则的掌握情况

  在医学实践和研究中应遵循的医学伦理基本原则包括不伤害原则、有利原则、公正原则和自主性原则。调查结果显示,71.61%的人知道全部内容,但理解不深刻;24.54%的人知道部分内容;还有 3.85%的人表示不清楚。

  2.4.2 对伦理相关制度规范的认知情况

  医务人员对《赫尔辛基宣言》《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等制度规范的认知情况见表 1。

  2.4.3 对临床伦理和研究中伦理的认知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47.48%的人不理解患者知情同意权的含义。面对“您认为与患者或家属交谈时,应选择的方法”,77.61%的人会选择避免一些难以理解的医学术语,使患者了解并配合即将采取的医疗方案;10.26%的人认为医学术语是难以避免的,对医疗方案不宜做详细的分析解释,以免患者或家属产生疑虑;12.13%的`人认为应根据患者或家属的文化程度,可对医疗知识接受程度高的患者或家属做详细解释。面对“哪些范围的项目应提交伦理审查申请报告”,一些人对哪些项目需提交伦理审查报告,哪些项目不需提交伦理审查报告认知不足。对“在医学实践和研究过程中,跟踪审查包括哪些方面”的回答显示,有些医务人员不清楚跟踪审查范围,有些医务人员认为伦理审查有利于患者而不利于医学科研的开展。

  3.讨论与建议

  3.1 统一思想,提高医院整体意识

  医学伦理学是研究优良医学道德规范制定和实现的科学,是医学与伦理学的交叉学科,是认识并处理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科学发展中人们之间、医学与社会之间伦理道德关系的科学。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医学伦理学是必修课。调查结果显示,仅 39.33%的人表示在继续教育中接受过医学伦理教育,仅4.76%的人表示很了解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仅 5.32%的人表示很了解《赫尔辛基宣言》。说明目前医务人员缺少医学伦理学相关知识培训,而相关培训缺乏是导致医务人员对医学伦理学认知不足的重要因素之一。医务人员对伦理相关制度规范和权利义务认知不足,将直接影响其医疗行为和医疗实践,增加医患纠纷。医院管理层要充分认识到我国三甲综合性医疗机构目前虽已基本建成现代医学体系,医疗保障能力也已达到一定水平,但医患矛盾却有不断升温态势。忽略其他社会因素,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医院医学伦理的进步远远滞后于医疗技术的进步。医院管理层应在医学伦理方面形成整体意识,将医学伦理工作与医疗质量、医德医风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医学伦理制度,开展医学伦理学相关知识培训,激励全体职工积极参与,相关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在提高医院整体意识上下功夫。

  3.2 建立健全医学伦理教育体系

  我国医学伦理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虽已在各医学院校开展,但多为阶段性学习,一般安排在大二或大三理论学习阶段,学习期间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知识掌握较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容易逐渐淡忘相关知识,并无法与实际工作相联系。而医院也没有把医学伦理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显示,51.95%的人表示只在学校接受过医学伦理教育,8.72%的人表示没有接受过任何医学伦理学相关知识培训,说明医学伦理教育存在盲点,一些医务人员对医学伦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他们经常处于伦理困境中。建议:医学院校将医学伦理课程设为必修科目和临床实习期间的教学重点,实施连贯性教育,使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接受医学伦理教育,并内化为自身道德标准。医院是学校教育的延续,要充分利用岗前培训、继续教育、职业准入、职称晋升等平台开展医学伦理学相关知识培训,并将培训参加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使医学伦理学习贯穿医务人员职业生涯全程,为其形成较高伦理素养打下基础。

  3.3 灵活多样、因材施教开展医学伦理教育

  医学伦理教育包括医学伦理思想、医学伦理基本原则和医学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如何运用有效教学方法,促进医务人员对医学伦理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提高医学伦理学培训实效的关键。如现代医学伦理学的 4 项原则是医学伦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医务人员的医疗实践有重要影响。调查发现,医务人员对 4 项原则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事实上,4 项原则的表述过于抽象、操作性不强,提示在相关培训时应配合相应案例展开讨论,使医务人员理解 4 项原则在临床实践中的指导意义,提高运用能力。“对医学伦理学培训方式的效果评价”的调查结果显示,65.98%的医务人员对案例分析与讨论给予好评,认为其反映了医务人员对医学伦理学培训方式的诉求。在今后的医学伦理学培训中,应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加强案例分析,培养医务人员伦理思维能力、伦理判断能力。调查发现,不同形式与内容的医学伦理学培训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医务人员伦理思维。针对临床医务人员认为的繁重的医、教、研任务压缩和限制了培训时间的情况,医院伦理委员会可考虑在不额外增加其负担的情况下,将医学伦理学培训内容分层次地纳入新入职员工岗前培训、继续教育和中层干部培训中;可通过制作、发放宣教小册子,将临床与科研中的典型伦理案例、研讨内容及课件上传至医院伦理委员会网页等方式,解决因客观因素而影响培训的难题。

  因材施教是帮助临床医务人员快速提高认识、处理临床伦理难题的有效方法。调查发现,一些医务人员对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中伦理问题的认知不足,不了解哪些项目需提交伦理审查报告,有些医务人员直到研究结束、发表论文、杂志社需要伦理审查批件时,才联系伦理委员会;一些医务人员不清楚跟踪审查范围,混淆了初始审查、研究进展审查、研究完成审查,有些医务人员通过初始审查拿到伦理批件后就不再与伦理委员会联系了,研究过程中发生方案修改、不依从 /违背方案、严重不良事件等情况时,不主动递交伦理审查报告,也不主动向伦理委员会递交年度 / 定期跟踪审查报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学研究质量和对研究风险的实时监控。因此,医院伦理委员会在发挥伦理审查职能的同时,还应履行对医务人员进行生命伦理教育的职能,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宣传伦理相关制度规范和国际伦理准则中的具体内容与知识,组织伦理委员会成员、秘书参加相关继续教育培训和全国专项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医学伦理查房等,增强医务人员伦理意识。此外,不能仅靠医院伦理委员会开展医学伦理教育,应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式教育网络。医院科研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应对临床科研课题研究人员与临床试验项目研究人员开展 GCP、受试者保护、知情同意和研究利益冲突等方面培训;教学处应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落实医学伦理学相关知识培训;医务处、护理部应对临床医务人员开展患者知情同意权、医患沟通技巧、医疗保密制度等方面培训。各部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能使医务人员提高医学伦理学理论与实践水平,将医学伦理学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伦理规范操作,进而从容分析、处理可能面临的各种伦理冲突,彰显医学伦理学价值。

医学伦理论文5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科技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医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对社会、文化道德、伦理产生者深刻的影响。为了不断规范医疗科技行为,最大限度保护患者、受试者、研究者和医务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强化法制和伦理观念,保障医疗安全,增加医患沟通,减少医患矛盾,依法建立医学伦理委员会势在必行。

  1、概述

  医学伦理学是运用一般伦理学原则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医学道德问题和医学道德现象的学科,它是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医学伦理学是运用伦理学理论、方法研究医学领域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问题的一门学科。(可查阅家中伦理学书籍的概念)

  医学伦理委员会(Medical Ethics Committee. MEC),是一种建立在政府、医学科研单位和医院等医疗保健组织之中的独立机构,由医学和非医学人员组成,根据医学伦理理论与原则来审查、指导、研究、咨询医学科研和医疗实践的伦理问题,以确保医学科研和医疗实践活动实现道德要求。在我国医学伦理委员会又称为“伦理委员会”、“伦理审查委员会”、“医学伦理委员会”、“医院伦理委员会”、“生命伦理委员会”等。

  2、医学伦理委员会建设意义及现状

  2.1医学伦理委员会建设意义

  随着医疗高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人们一方面越来越期望这些技术能够造福于人类;一方面担心这些技术所可能带来的道德灾难。那么如何降低其对人类的危害并使之更好地造福于人类?医学伦理委员会的设立就是对现代医学科技作用于人类的避害选择。其意义在于建立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医学伦理委员会,可以更好的维护患者、受试者、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从而减少医疗过程中的医患矛盾;可以帮助解决医学上遇到的道德困难;广泛的向医务工作者普及医学伦理知识;为医疗政策和法律的制定提供信息和依据。从而保障更多、更先进的医疗新技术、新药物、新医疗器械等造福于患者,造福于人类。

  2.2国内外医学伦理委员会建设现状

  医学伦理学最早的文献出现在公元前四世纪的《希波拉底誓言》中。医学伦理委员会建设在西方国家开展较早,美国自1974年至今已经先后建立了6个国家伦理委员会,到八十年代末,美国已有60%以上的医院建立了医院伦理委员会。1983年2月,法国建立“国家生命和健康科学伦理学顾问委员会”。20xx年7月,瑞士联邦政府正式成立国家医学伦理委员会。1982年12月,日本德岛大学以审议有关不孕症治疗为目的的体外受精为契机,在日本的医科大学中率先成立了伦理委员会。

  根据学者张鸿涛通过对我国开展伦理审查的原初形式的研究说明我国现代的医院伦理委员会是在我国传统的道德评议活动和西方的审议处理伦理难题活动的共同影响下出现的。我国最初设立的现代伦理委员会是我国的人类基因科研部门为了与国际接轨,开展国际科研项目,而按照相关要求成立的伦理委员会,其任务主要开展相关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的研究。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国内各医科大学及许多医疗机构纷纷设立了伦理委员会。近年来,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建设也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卫生部(现卫计委)20xx年发布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也将建立医学伦理委员会并发挥其审查作用作为了等级医院评审的条款之一。但是根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大约400个三级甲等医院建立了医学伦理委员会,但是只有约50%的委员会发挥了审查作用。所以,尽快的规范医学伦理委员会工作程序,发挥委员会审查及监督的作用,使之能够最大限度的为医学科技发展保驾护航,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之一。

  3、医学伦理委员会功能及工作程序

  3.1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功能

  开展伦理审查。按照《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医学伦理委员会需承担本机构所有涉及人体生物医学研究和医疗行为的'科研项目的审查工作。主要包括:对研究方案的审查;对研究目的监督与指导;对知情同意书的信息进行审查;对项目发生的严重不良事件进行审查;对批准项目的全程监管与后续审查。

  指导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工作。根据卫生部实施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实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伦理原则》等法律规定,必须成立医学伦理委员会,并开展有关工作。

  医学伦理教育培训工作。卫生部《涉及人体的生物医学研究审查办法》中要求医学伦理委员会承担对医学科研人员、医务人员进行伦理知识培训的工作。每年还需组织本委员会委员及工作人员对相关伦理审查知识及伦理学新知识进行学习和培训。

  保护受试者。医学伦理委员会还承担对受试者和患者的咨询保护工作。适时地对病人与公众进行医学伦理学基本知识的宣传。回答病人、受试者和研究人员的咨询,并提出适当的伦理学意见。

  3.2伦理委员会的工作程序

  3.2.1 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建立

  为了规范、完善我国医学伦理委员会建设,中华医学会伦理学分会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分别修订和出台了《医学伦理委员会组成规则》、《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这两项文件对伦理委员会的组织和管理做出了明确要求。文件中指出伦理委员会应由多学科背景的人员组成,不仅包括医药相关专业人员还要包括非医药专人员、法律专家以及独立于医疗机构以外的人员,不少于5人组成,且性别均衡;此外,还对伦理委员会的组织机构、委员产生方式、职责要求、审查内容及文件管理等方面做了细致、全面、严格的要求。尤其是《指导原则》可以说是我国近几年来伦理委员会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3.2.2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工作程序

  胡敏燕、沈少林介绍了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临床试验的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普通程序中,应有多数委员出席,且与试验利益不相关,进行研讨、问询后作出投票,受审方案须经出席审查的大多数委员同意,方可获得批准。简易程序,方案可由伦理委员会主任主审也可由主任指定1-2名委员进行主审。

  总体上来说,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工作程序主要包括:申请、审查、跟踪审查、档案管理四个大方面。但是国内的研究文献大多集中在“审查”这一流程上,对跟踪审查及档案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国内较为少见,但是《指导原则》中明确指出了伦理委员会应对所有批准的临床试验项目进行跟踪审查,直至试验结束,并对跟踪审查的内容进行了说明。卫生部颁布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中也明确规定:伦理委员会应对医疗技术的实施履行全程监管工作。

  总之,在医学伦理委员会工作程序上应本着科学、稳妥、效率的原则,建立医学伦理审查程序是必要的,在具体实践操作中要严格掌握各自的适用范围,杜绝草率,敷衍了事或姑息迁就的做法。

  4、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医学伦理委员会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也引起了科研项目研究者和管理者的重视,但是由于医学伦理学进入我国较晚,伦理委员会的建设仍然存在着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

  对医学伦理委员会设立的重要性和比较性认识的还不充分。我国许多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和管理者对医学伦理委员会设立的必要性认识还不够充分,导致委员会的工作存在表面化、敷衍了事的现象,委员会的作用和职能也就得不到真正的发挥。但是实践证明,其作用是其他任何机构所不能替代的,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决定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和公正性。

  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建设的规范性还不够。虽然为了不断规范我国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建设,国家有关部门颁布了许多相关文件,但是在我国的医学伦理委员会建设和委员的选拔过程中还是存在不规范的现象。

  医学伦理委员会职能和作用发挥的不够。我国在已有的伦理委员会建设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职能发挥不够,甚至流于形式,例如,课题完毕进行结题“补审”、跟踪审查等流于形式,甚至有些机构缺少此项工作等。

  结语:

  针对伦理委员会委员的培训较少。在目前的工作中,对伦理委员会的培训十分缺乏,委员大多凭借自学来满足审查工作中的需要。国内对伦理审查基本原则及国内外公认的医学伦理学文件解读还不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委员会委员在评审过程中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

医学伦理论文6

  [摘要] 本文试从医学体系内部特征入手,旨在探寻一条提高医德医风水平的途径。医疗服务的对象是人,医疗服务的主旨是彰显人生命的尊严,医学具有明显的人文特征,这个特征包含在医疗技术之中,而医学伦理学体现了医学科学的这一特征。强化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强调课程本身的重要性;医学体系中的其他课程不应忽略;在学生实习环节中落实医学伦理的理念。

  [关键词] 医学的人文特征;医学伦理学;强化教学

  应该看到,这些年来,我国的医疗服务水平就整体而言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医疗行业的进步与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的需要相比,仍显得有些滞后。其中,医疗服务人员的医德医风受到的批评较严重,医生的职业道德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1]。医疗技术在进步,而医德医风问题的改善还需要医务界同仁作出更大的努力。

  医德医风状况不甚乐观,原因非常复杂,我们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理顺各种社会关系和矛盾,需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本文将对医学学科的特征进行分析,探寻一条从学科内部特征入手来提高医德医风水平的途径。

  1 医学的人文特征

  众所周知,培养一个合格的医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医生是一种技术要求十分严格的职业。在医生的职业素养要求中,医疗技术无疑占据着首要地位,医生的服务水平关键在于医术,这是一个社会共识。同时,医学院在培养、训练学生时也非常强调这一点,突出医疗服务中技术因素的理念不容置疑。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医疗服务的对象是人,医疗服务的过程是救死扶伤的过程,战胜疾病、延长生命、挽救生命是医生的天职。医疗服务彰显的是生命的尊严,医疗服务水平是人类文明水平的一个标杆[2]。从医疗意义上说,医疗技术的特点有别于其他领域的技术,如计算机技术,尽管计算机的技术要求十分严格,即使一项新技术存在着某种缺陷,并可能对用户造成损失,但这种损失与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由于技术上的缺陷而对患者所造成的损失相比,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失误将影响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人的健康与生命是无价的,因此,医疗技术具有一种鲜明的人文特征,它关系到生命的尊严,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所以,我们在讨论医疗技术问题时,不应轻易忽略、质疑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人文特征。

  当今世界,技术与人文脱节的现象比比皆是,对自然资源的滥用滥阀、环境的严重污染等。同样,在医学领域,重技术而轻人文的现象也不容忽视,这是全人类担忧的问题,在越来越发达的技术面前,人们反而忽略了自身。

  医疗服务是一种技术含量很高的服务,同时,其人文特性也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在医学院教学的过程中,强化医疗技术人文特征的教育很有必要,因此,医学伦理学在医学院的课程设计中,应占重要的地位。

  2 医学伦理学教学的意义与现状

  就学科的内在意义而言,医学伦理学无疑是通向医学内部技术性与人文性的桥梁。伦理学本身就是人文学科,医学伦理学讨论的医患关系、患者权利如知情同意权、隐私和保密不受到伤害等问题,与医疗技术的应用密切相关,而辅助生殖技术、基因组研究、器官移植等则本身就是技术问题。医学伦理学的意义并不只在于它沟通两个学科的桥梁作用,医学伦理学还是一个防止技术迷失的平衡器,其强调的原则,对改善当下社会的医德医风状况具有强大的推动力,它本身就是行业的标准[3]。正因如此,在医学院的教学过程中,强化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具有现实的紧迫性。

  现实的情况是医学伦理学在医学院教学体系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并不突出,许多医学院并没有把医学伦理学作为必修课来开设。这种情况的存在表明,我们对医学人文特征的认识还不够,技术主义的迷失在医学领域里也同样存在。技术至上本身并没有错,但忽视医学的人文特征表明对医学的认识是不够完整的。同时,对于医德医风问题,不能说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就可以解除这一顽症,但是医学伦理学毕竟有助于医学院的学生认识到医德医风与医技的密不可分性。所以,笔者认为,强化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是医学内在规律的需要,有助于推进医德医风水准的提高。

  3 强化医学伦理学教学的策略

  强化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3.1 强化医学伦理学在医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

  从医学伦理学教学本身来看,医学伦理学应该且必须成为医学院学生的必修课程。在课程设计时,我们不应把医学伦理学当作普通的思想教育或人文修养类课程来对待,医学伦理学突显了医学的`人文特征,它应该作为医学的主干课程,而不是辅助性的选修课程。

  由于医学伦理学一直被当作辅助性的课程,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科探讨等也极为缺乏。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是更适宜于举例教学的学科,一些学科问题如安乐死等,可以有开放性的讨论,这种讨论式教学的效果,肯定会比原理性讲授要好。医学伦理学并不是一种体系完备的理论,它提供的主要是一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方法,它的教学方法应更具灵活性。然而,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无论从内容还是方法上都需要得到改进。

  医学伦理学在医学院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尴尬,说明我们对这门学科的认识还有待加强。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医学伦理学在整个医学体系中的重要性,具体的教学内容、方法的改善和提高则并不是很困难的事,但其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3.2 在相关课程中贯彻和深化医学伦理观念

  由于医学伦理学涉及到医学体系的各方面,医学院主干课程中也渗透着医学伦理学的各种问题,强化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不仅仅是该课程的事,其他医学主干课程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是一个高层次的要求,也是操作起来更加困难的问题。我们知道,药学、解剖学、生物医学、外科学、妇产科学、传染病学乃至精神病学等医学学科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医学伦理问题,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的往往是学科本身的内容,伦理问题并未得到深刻的重视。这一状况使得医学伦理的概念不那么具体,仿佛可以被游离于医学体系之外,成为一个抽象的东西。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分工越来越细的趋势,全面掌握学科的发展方向十分困难,只能在某一个点上寻求突破。博士不再是博雅之士,博士的培养实际上是专士的培养,在某一领域内的某一点上有着精深的研究;医学院教师的状况也是如此。这种状况使得技术主义为主流成为一种很自然的事,因此,在授课时,教师们的关注重点往往是本课程内的技术问题,而相应的伦理问题则没能给予应有的重视。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医学伦理学教学工作者多少有些无奈。

  要强化医学伦理学的教学,除了学科本身外,医学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也起着深化医学伦理观念的作用,否则,医学伦理的观念还是很抽象的东西。要改变教学中各学科只关注自身技术问题的状况,还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但整个学科体系是一个环环相扣、错综复杂的矛盾体,操作起来问题较多,教学整体效果受到影响也是正常的事。

  3.3 在医学实习过程中落实医学伦理理念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医学伦理学的观念最终还得体现在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因此,医学院对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强化,还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医学实习环节中。

  相对而言,实习环节落实医学伦理理念的可操作性比较强。医疗实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的是一些琐碎、细小而具体的问题,在一个科室里,实习几周很难遇上医学伦理学上的复杂情况。对具体、琐碎问题的处理,除了能检验学生的技术,同时也能检验学生医学伦理的修养。医学院并不以培养医学伦理专家为目的,实习医学涉及到的也只是一些小事情。问题在于如何在做这些小事的过程中,体现出应有的医学伦理修养,体现出医德医风。如果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对医学伦理学已经有了足够的重视,那么医学实习环节则更不能忽视,实习是医学伦理学教学真正的关键。如何在实习环节中强化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使医学伦理学的观念转化为实际操作的素养,是所有医学伦理学教学工作者应努力的方向。

  传统医学中有着“仁心仁术”的观念,我们在强调“仁术”的过程中,更应当突显医者的“仁心”,从现代医学体系的角度看,医学伦理学强调的正是这一点。

  [参考文献]

  [1]刘双红.论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途径和内涵[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xx,7(2):184-185.

  [2]崔晓梅,邱仁宗.生命伦理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52.

  [3]H.T.恩格尔哈特.生命伦理学基础[M].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101-133.

医学伦理论文7

  摘要 医学伦理学是医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在职业道德培养和指导解决医疗技术带来的社会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非医学专业视角探讨了对医学伦理学的认识和理解,对非医学专业人员理解和接受医学伦理学具有一定科普性质,对督促医学生尽早用伦理学的知识武装自己,形成良好的医德,正确利用先进的医疗技术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医学伦理学 医德 医患纠纷

  0 前言

  首次听闻医学伦理学,是源自《今日文摘》20xx年第9期一篇名为《伦理拷问灵魂:美国父亲紧急搜寻数百捐精子女》的文章。文章的主人公科克?马克赛曾是一名活跃的精子捐赠者,他长年来帮助那些不孕不育夫妇圆了生儿育女的梦想。可是,他却发觉自己的慷慨行为即将导致一场潜在的伦理危机的爆发。的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些尖端医学不断地挑战着传统的伦理学观念,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医学与伦理学的关系,两者之间孰重孰轻,如何让天平不偏不倚,保持稳定,成了大家思考与争辩的话题。

  作为一名在医学院校工作多年的非医学工作者,我对医学专业知识的了解非常浅薄。然而,在长年累月的接触和耳濡目染中,我逐渐培养起对医学的兴趣,慢慢体会到医学的博大精深。其间,我深切感受到医学与伦理学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经过进一步的学习,了解到医学伦理学的范畴十分广阔,并且对医学伦理学的概念、来源、历史发展、原则及意义等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认知。医学伦理学是运用一般伦理学原则解决医学实践中的道德问题和道德现象的学科,在医德培养和解决医学技术带来的社会问题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 医学伦理学在医德培养中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首先,伦理关乎道德,对强调医学人才职业道德即医德培养有着深刻的内涵与十足的必要性。

  20xx年爆出轰动全国的哈尔滨天价医药费事件,尽管只是极端事件,但给医务人员群体产生了恶劣影响。不可否认,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个别医务人员受拜金主义影响,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导致价值背向,引起患者的不满,从而恶化医患关系,产生了诸多不和谐的因素。这些不良现象加上医疗体制改革产生的诸多问题,在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下产生了严重的后果。自此后,各地屡屡爆发医患纠纷,使得医患关系如履薄冰。

  从医务人员角度来说,医学伦理教育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加强医德建设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因素。因而,必须以优秀的医务人员为榜样,牢记患者利益至上的原则,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医务人员在医疗卫生服务活动过程中,要尊重关心患者,营造出文明和谐的就医环境,形成平等、相互理解的医患关系。吴孟超医生曾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曾说过,要有敬业精神,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工作,全心为病人解除痛苦。对工作精益求精,对患者极端负责。在全国的医务系统里,这样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很多很多,正是他们组成了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成为每个医务工作人员的楷模。

  强化医学伦理学教育,加强医德建设是避免医疗事故、医患纠纷的途径,也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希波克拉底誓言指出:“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 医务人员的工作很艰辛和复杂,他们身上时刻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更有甚者还会受到来自患者及其家属的责难与不理解,这个时候,更应该反思自身的不足,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术与医德。要知道当与死神的拔河终于获得胜利时,当痛苦的.表情被感激的微笑所替代时,医生的能力便得到了肯定,生命的价值便得到了体现,灵魂便得到了升华。

  当然,好的医患关系还涉及医学伦理学许多基本问题,应当在学习医学伦理学内涵中具体应用。此外,还有一些先进的医疗技术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难题。

  2 医疗技术应用对医学伦理学带来新的挑战

  先进医疗技术给患者带来利益,但也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比如人工受精,体外受精,代理母亲等生殖技术给人类提供了非自然的生殖方式,让许多患者圆了生儿育女的梦想。但同时,这种先进的生殖技术又是一把双刃剑,引起一系列伦理学和法律问题。比如供体精子人工授精育成的孩子具有什么法律地位;对人类胚胎的研究应否控制;是否应该禁止在产前进行性别选择。避孕、人工流产和绝育等也是使恋爱、性交与生殖生育分离的技术,因此遭到宗教或非宗教权威的反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往往要求在政策和法律上作出相应的决定。另一方面,对智力严重低下者以及严重的精神病人是否应该实行强制绝育,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另外,医务人员是否可以使不可逆昏迷的脑死亡病人和持续性植物状态的人继续维持其生物学生命,以及产前诊断、遗传学筛选、基因治疗、基因工程、安乐死等所涉及的相关问题也属于医学伦理学的范畴。这些临床决策离不开医学伦理学的正确指导,医生利用医学知识和技术对病人进行诊治,就必须遵守相关的医学伦理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医生所作出的诊断是正确的,采取的医疗措施是最符合病人利益的。同时,新的技术与方法引入到临床实践中,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的伦理难题。因此,医学要发展就不得不考虑社会效应和伦理道德问题,医学科技的发展必须以通过医学伦理的论证与允许为前提。

  3 公众或患者对医学伦理学知识的学习显得迫切而必要

  先进医疗技术治愈了很多疾病,也给患者带来健康和利益。但很多时候,患者由于医学知识的缺失,往往不能从专业的角度来正视病情,缺乏对医疗行为风险性、不可预测性以及个体差异性的正确理解,对健康和治疗效果的期望过高,一旦未达到患者的预期效果或发生意想不到的后果,便常常引发医患矛盾。若患者能科普医学伦理学的相关知识,用于分析和处理自己面临的医患矛盾,将会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此外,公众对先进医疗技术的片面认识,可能会导致在一些情况下把先进医疗技术作为一种谋求利益的手段。比如作为公众事件的邓文迪女士成功利用其夫默克多先生的冷冻精子成功使自己受孕,想以此改变涉及其子女的财产分配。又比如一些未婚女性做dai孕的妈妈,尽管其初衷是帮助因身体原因没有生育能力的女性,但其后涉及到的利益和孩子纠纷往往伤害着所有当事人。这些在先进医疗技术运用下暴露的新问题,主要是医学道德现象,得通过公众对医学伦理学知识的正确理解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4 与时俱进,应用医学伦理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的社会现象和医学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应用医学伦理学宽阔的知识视野和宽广的国际视野来解决现实问题,值得我们思索。

  团结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之一。在我国现实的医疗实践、社会生活中,围绕着以“救治生命、维护健康”为主题,各种团结互助的活动始终存在着,如无偿献血、器官捐献、干细胞捐赠、精子捐赠等。但是,在这方面还有很多的空白和薄弱点,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生命和健康是人的第一需要,我们应在救治生命的器官捐献、干细胞等捐献中大力倡导团结互助的精神,或者建立明显提倡的条款。以造血干细胞捐献为例,目前我国有数百万的白血病患者需要移植造血干细胞来拯救生命,至少在400~10000个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中才有可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供者。由于社会公众医学知识的缺乏或误解,把其看作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影响到了自愿捐献者的数量。更可惜的是,有的捐赠者最初同意捐赠,等患者都入仓做好手术准备了,捐赠者却反悔,这给患者造成严重的伤害。更为可怕的是,由于器官的严重短缺,甚至滋生出了黑色器官买卖链。这些现象既源自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也缺少必要的法律及制度约束,而这些都必须以正确的医学伦理学知识为其基础之一,运用到实际问题中,结合医学知识的宣传,动员更多的人加入捐赠行列,用至仁和至爱的团结互助精神升华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20xx年6月,美国的高等法院通过了全美国的同性恋婚姻法案,自此美国在全国50个州以内,可以允许同性恋者们自由结婚。至此,全世界已经有超过20个国家通过了同性恋婚姻法,这是一个国际趋势,不可阻挡。但在目前我国仍然没有通过同性恋法案,社会仍然对同性恋人群有不正确的评价,同性恋者遭受着来自道德方面的巨大压力。在很多人眼里,同性恋是 “不道德的”,他们不但不被社会所理解,反而遭到社会的排斥和隔离,在各种恐惧、焦虑、紧张、自闭等心理状态下艰难地生存。同性恋者本身通常有对自我认知的迷茫和困惑,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得他们更加背负巨大的精神负担。对于同性恋的现象,我国政府采取的是不支持不反对的政策,这种态度导致了同性恋者的合法权利没有法律的保护。同性恋者在生活中不仅遭受着公众不理解和排斥,更重要的是他们产生了消极、抑郁、紧张、孤独等心理问题,面临诸多伦理困境。同性恋者想要走出伦理困境,也应学习一些伦理学知识,具有积极、乐观的心态,从容应对公众的质疑和不理解。公众也应在学习医学伦理学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中找到包容点,对同性恋者多一份理解。

  5 小结

  综上所述,医务工作者要认真学习医学伦理学知识,用其思想指导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相关难题,更好地为医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公众和患者则可通过学习,了解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知识,认识到医学并非无所不能,就算技术可为但尚有医学伦理学的约束,从而理解和支持医生,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解决先进医疗技术衍生出的繁杂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恩昌,杨同卫,王臻.医学伦理学研究的若干原则与方法――中国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发展研究之五.中国医学伦理学,20xx.26(2):156-158.

  [2] 张金钟,王晓燕.医学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xx.4:219.

  [3] 吴远,黄纯.医院医学伦理学应用与管理思考.东南国防医药,20xx.14(6):565-566.

医学伦理论文8

  传统上的认识是医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是伦理道德老师们的职责或者是实习时专业课教师的职责。实际情况则是医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关系到医学院的所有教师及管理人员,所有教师都应担起对所有医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让学生接触到的一切都围绕高尚的医德为核心的潜意识的价值体验。本文从体验认知视角探究医学生伦理道德培养模式目标、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及途径,达到对医学生伦理道德培养起到推波助澜之效用。

  体验认知视角为我国医学生伦理道德责任心的培育模式带来了非常大的借鉴意义。即在这一过程道德认知发展模式应当有效的结合体验认知视角来进行,因此在这一前提下对于体验认知视角下医学生伦理道德培养模式进行探究和分析就具有极为重要的教学意义和医学意义。

  1 医学生伦理道德培养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1.1当前医学伦理道德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通过初步走访和问卷调查,虽然我国的医学生伦理道德课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和进步,但还是存在诸多问题,所以有必要对现存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并逐渐加以解决[1]。①最为严重的问题主要包括了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缺乏权威性、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在课程时间安排、课程合理性确定的过程中其整体水平都有待提升。有的学校安排“医学伦理学” 课在大二时学习,有的安排在大三学习。就我们学校,“医学伦理学” 安排在大三有见习课时学习,但课时量太少,班级人数太多,无法达到伦理道德教育实际目标[2]。虽然此时学生有专业技能的有效支持,并且在医学知识和医学专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感性体验,但据调查,医学伦理教师们、专业技术教师们、公共课教师们、学生管理人员等没有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所以学生在医学伦理道德方面的真实体验和感受不深,导致医学伦理理论难以转化为实际行动[3];②医学院校教师认识上,一般教师认为医学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是医学伦理教师的事,与他们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这也是医学伦理道德难以达到内化育人的目的。事实是医学伦理道德课的真正落实关系到医学院校的所有教师及管理人员,这要归因于学校对所有教师教育结果的评价不够科学;③在教学方法上,依然以理论灌输为主,尽管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但学生真正参与互动和采取实际行动的机会很少 [4]。教与学的方式方法不能体现终身化教育的要求;④如果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部分医学生对于医学伦理的看法往往是这门课程的理论性过强,并且假大空的内容较多,因此没有实际的意义并且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这种学习态度的存在使得医学伦理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并且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5]。基于此,积极探究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医学伦理道德培养模式是医科大学院校各个老师的责任和义务。医学伦理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和漫长性,因此这意味着医学生应当注重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并且对于教学理论和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最终能够更好地促进医学教学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6]。

  1.2医德失范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价值的多元化发展使得部分不好的负面思想和理论影响到了医学生的培养和发展,这集中的体现在了医德的缺失和部分医生拜金主义的形成。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价值标准的变迁和心理失衡往往也会促使部分导医生将追逐经济利益放在了救死扶伤的责任之前,并且天价收费、就以先送红包等事件屡禁不止,也很好的说明了医德失范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7]。有极少数人甚至没有“红包”不看病、不手术,失去了基本的职业道德;不少医务人员对待患者 “冷”、“硬”、“推”、“拖”,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态度粗暴,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矛盾,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所有的这些医德失范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医生们在学生时和在工作后缺失医学伦理道德教育[8]。因此,在各大医科院校,加强医学生医学伦理道德的教育,探索有效的医学伦理道德教育模式意义重大并非常有必要。

  2 医学生伦理道德培养模式的主要目标

  2.1医学伦理对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要求具有全面性和实践性,它在思维和行动两方面都有较高的标准和要求。因此,医学生的培养要以态度、知识、技能协调发展为目标。

  2.2使得医学教育模式真正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新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2.3为了能够有效促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真正的应用于临床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重对于医学教育模式进行合理的改良与革新,从而能够有效的提升医学生的医德和医学伦理修养。除此之外,在培养医学生医学伦理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当使其认识到医学伦理自身所具有的重要性,从而能够使其牢固的确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价值取向。

  2.4通过学生对医学伦理道德实实在在的课堂上,临床实践上,生活上的体验~认知~感悟~内化~接受等过程,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非道德现象,从而能够更好地形成优秀的医德观念,并且也能同时提升自身的医学水平和待人处事的哲学。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医学生应当注重将自身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作热情[9],从而能够达到真正培养适应新形势医学发展需求的医学人才。

  3 医学生伦理道德培养模式探究的主要内容

  3.1在各科学习实践以及临床实习中“体验(embodied)”医学伦理教育 医学生对医学伦理道德的体验是方方面面的,贯穿他所有的学习生活,包括医学伦理课堂、各科专业课课堂、公共课课堂、临床实习、学生管理等。这就意味着医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在医学伦理课堂上去完成。传统上的认识是医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是伦理道德老师们的职责或者是实习时专业课教师的职责。其实,医学生的伦理道德的教育关系到医学院的所有教师及管理人员,所有教师都应担起对所有医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让学生接触到的一切都围绕高尚的医德为核心的潜意识的价值体验[10]。

  体验哲学是胡塞尔的现象学内容之一,对亲身体验的经历的认识,一般说来都较为深刻。尤其从“embodied”这个构词,“em”就是“in”的意思,“embodied”就是被嵌入身体的体验,所以医学生伦理道德教育要通过这种体验,学生才能真正认识体验的内容。

  3.2在各科学习实践以及临床实习中“认知(cognition)”医学伦理教育 在各科课程学习、校内外各种各样亲身对医学伦理道德的体验活动以及临床实习中,医学生会对医学伦理道德认知会更加深刻。这里的认知就正如 “embodied”这个单词的构词所展示的词义一样,是嵌入身体,心灵的体验所带来的认知[11]。

  3.3在各科学习实践以及临床实习中“感悟(understanding)”医学伦理的精髓 我国的医学学生在进入医院学习后,往往会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而对于医学伦理的理解较为浅薄,并且部分医学生在内心深处并没有对于医学伦理从根本上重视起来,其对于医学理论的理解还较为肤浅、较为模糊。那么,这就需要老师们的正确引导,各科老师都负有培养学生伦理道德的责任。比如,医学伦理学教师在上了理论课以后,让每个学生对每周的见习课写医学伦理道德心得[12];又比如,辅导员在给学生开展活动之后,应该让每个学生写思想汇报或者是医学伦理道德体会等等。这样让学生在反思过程中感悟到医学伦理精髓,潜移默化伦理道德精神。

  3.4在医学生的各种学习和实践中“内化(internalization)”医学伦理道德知识和精神 应改变过去那种试图通过短暂的课堂教学和临床实习,就可以培养医学生高尚的医德的奢望,医德的培养始终贯穿学生整个的大学阶段和今后的工作生涯,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医德认知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等重要的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对于其医德和医学素养进行有效的增强。除此之外,在内化的过程中,医学生还应当注重理论对照和榜样学习等方法的合理应用,最终能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行动能力和实践能力[13]。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内化医学伦理道德知识和精神的目的。

  3.5医学生在医学职业生涯中“接受(acceptance)”医学伦理知识 伦理查房制度能体现是否真正接受了医学中的有关伦理方面的知识。举例来说,在查房的过程中,能够接受医学伦理的医生往往都具备很强的和患者沟通的能力以及人文情怀,从而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的满意程度和配合意愿。除此之外,接受医学伦理知识还集中体现在医生还应当具备法制观念和爱岗意识,从而能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语言和服务能力,最终能够和患者进行高效的沟通[14]。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医生应当注重知情谈话制度等制度的合理执行,并且用和蔼可亲的态度来对待需要帮助的患者,从而能够更好地提升服务的人性化和合理性。

  4 医学生伦理道德培养模式探究基本思路、途径

  4.1培养模式基本思路 所有医学院校的教师和管理者纳入医学伦理道德教育中来各个科目各个层次的管理者都有其自身对医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责任并落实到实处并且医学生的医学伦理道德教育始终贯穿大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中。①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的教育责任。目前,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的教育承担起培养医学生伦理道德意识培养的主要责任和主导作用;②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的教育责任。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教师除承担起教授学生高超的专业技能,还要承担起教授学生良好职业操守的职责,专业理论知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比较高的,学生一般比较崇敬专业理论知识教师,因此,专业理论知识教师要真正落实“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献身带头作用。

  4.2培养模式实践途径 ①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营造润物无声的氛围。加强医学伦理系统教育、重视医学人文素质的养成、注意典范直观教育、树立医院形象、扩大医院影响;②建立道德教育制度,形成激励约束机制;③因材施教,形式多样开展医学伦理教育,内容上要加强针对性,教育标准要有层次性,方法上要增强灵活性,教育形式多样化;④ 建立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每个月写在实践中的伦理道德心得并监督实行情况;⑤加强学生的伦理道德培养意识,首先要加强老师及管理者的伦理道德意识。

  5 结论

  随着我国医学水平的持续进步和医学生培养模式的持续发展,体验认知视角下医学生伦理道德培养模式探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医学教师应当注重合理地借鉴体验认知视角下的医学生培养模式,从而能够更好地对于学生的伦理道德进行持续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医学伦理道德教育模式分别只是针对医学生的道德实践中的某一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会是完美的,并且都具备自身的局限性,因此医学教师在体验认知视角下医学生伦理道德培养模式的应用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其进行合理的完善,并且认识到其中存在的局限性来合理的做到扬长避短,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我国医学生培养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医学伦理论文9

  确保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诊断与治疗是生物医学伦理学最基本、原则性的要求。临床医学工程服务过程中的任何敷衍或不负责任都可能造成医疗器械产品不能正常使用或达不到正常的诊治效果,甚至造成对患者的伤害,临床医学工程服务存在着必然的医学伦理要求。临床医学工程服务在医疗服务各专业学科中尚属于新生专业学科,其内涵和专业特质具有跨专业、跨学科的特性,存在的伦理隐患并没有引起中国伦理学界的重视,在医学工程领域也未见有具体研究报道。

  1 临床医学工程服务存在的伦理隐患与分析

  1.1 来自医院内部伦理隐患

  1.1.1 责任担当的错位

  责任担当得当是确立正确伦理关系的基础,责任担当错位则很难维系良好的医患关系。从现行的医学伦理道德规范看,主要是规范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作用于患者的医疗器械产品的责任担当是由其使用者———医护人员来实现,如在诊疗过程中由于医疗设备故障或质量缺陷导致的医疗事故,被患者追究责任的首先是医护人员。但是,医疗器械产品是基于物理学、微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知识、技术实现对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按照现行医护人员的知识结构,客观上无法实现医疗器械产品作用于患者的所有责任担当。特别是由于医疗设备故障或质量缺陷导致的医疗事故,单方面由医疗器械产品使用者———医护人员实现其责任担当,则显得“责任错位”。临床医学工程服务符合医学伦理要求,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责任意识、职业道德并完成对医疗器械产品故障、质量特性、不良事件等要素的责任担当,才能够实现正常的医患伦理关系,最终才能完成或体现医护人员对患者的责任担当。

  1.1.2 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得不到重视

  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承担着医疗器械产品使用的技术支持任务,如维修、使用培训等,其作用理应得到医院管理者和医护人员的重视。但受中国传统社会文化观念影响,医者为尊、医者为上的思想根深蒂固,医院管理者和医护人员对服务于医疗工作的其他人员常常“不屑一顾”,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常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中国医院管理者和医护人员一般不同时具备工程技术理论知识,对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发挥的作用没有予以正确理解。一些医生和医院管理人员甚至认为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是低水平的维修人员,临床或辅诊专业人员也很少征求他们的意见。当医院管理者、医护人员不重视或不理解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不提供实现他们作用所需要的职权支持,也就无法实现其应有的责任担当,最终还是会影响医患之间的关系。这种对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工作的重要性及专长的不正确看法及对他们工作任务和作用的不理解,是导致对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待遇、继续教育、个人发展等得不到重视的一个基本诱因。当出现属于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责任问题时,甚至可能就“逃之夭夭”而不主动承担责任。因此,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在医疗工作中的作用得不到重视是一个潜在并十分危险的伦理隐患。

  1.1.3 受制于卫生政策制度和行业文化机制

  临床医学工程服务没有列入医学伦理责任规范,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没有所需要的职权及制度上的支持,其伦理制约和责任担当可能就难以实现。从现行行业管理机制和卫生政策制度看,还仅仅把诊断、治疗的责任范围理解为医生、护士、技师等诊断、治疗直接相关的人员,不认为医疗服务的责任与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密不可分;从现行医院文化价值指向上看,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做出的贡献和发挥的作用,在医疗服务人员群体中的认同度较低,或不认为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在医疗服务中的贡献和体现的价值是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这种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对医疗服务的责任不担当、对医疗服务的贡献和价值不认同,可能导致对他们工作的医院不负责任,进而导致对患者乃至社会不负责任。因此,落实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责任担当,认同他们对医疗服务的贡献和价值,建立适用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伦理道德规范,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1.2 来自医院外部伦理隐患

  1.2.1 医疗器械供货商方面

  医院需要依靠医疗器械供应商提供临床医学工程服务,如新技术产品推广、新设备的安装与调试、使用方法的培训等。从目前医疗器械供应商销售管理看,主要为贸易性公司,当地药监管理机构办理医疗器械经营许可对其营销人员并无专业化要求。临床医疗服务需要把具有安全性、可靠性和准确性的产品用于患者,而作为供应商是推动医疗器械产品用于患者基本路径,非专业性的营销即是非伦理性因素。另一方面,追求营销成功率和市场占有率是销售管理基本方法,在现行医疗器械产品销售过程中,部分供应商或销售人员不实事求是介绍产品性能,或只讲产品可行性、不讲产品风险性,或夸大产品功能和疗效,甚至在医疗器械招标中存在虚假应标的行为,是非伦理性的。即使供应商具有对患者、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愿意高薪聘用医疗器械专业人员进行营销或咨询服务,但现行中国高等院校医疗器械专业毕业生主要流向还是科研教学机构或部分国际知名医疗器械企业集团,多数医疗器械销售公司难以吸纳专业人才从事其营销或相应的咨询服务[3],非专业化营销还将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医院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具有专业化能力和伦理意识,对遏制来自供应商方面的非伦理性和非专业化的营销,从根本上保证社会公众健康权益和利益,具有重要作用。

  1.2.2 医疗设备维修方面

  医院自行进行的维修保障并不能满足需求,供应商或第三方的维修服务是维系医院医疗设备运行不可或缺的因素。现阶段供应商通常将营销和维修分开管理、分别核算,并且将公司的维修盈利能力与个人收益挂钩,这一机制促使其维修机构以营利为目的,在实施维修过程中采取各种方式或手段谋求盈利。另一方面,由于供应商对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垄断或技术专有性,医院依赖于供应商的维修服务。供应商方面也看好医院医疗设备维修这个可以盈利的市场,当某医院CT 出现故障,患者排队等候检查,院方要求供应商尽快到现场进行维修,但他们并不是从救治患者角度考虑尽快实施维修,而是要求医院先行预付维修款项,后实施维修,从而耽误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如果医院采取购买保修的方式,高额的保修价格同样会抬高医疗服务成本,增加患者负担。甚至一些维修供应商或第三方维修机构认为医院用户不懂得设备原理,蓄意夸大故障原因,胁迫承担更多的维修费用,提高其盈利水平。无论哪种方式,高额的医疗设备维修服务成本最终也是转移到患者身上,损害患者的利益,背离医学目的,是道德的缺失。规范医疗器械产品的维修管理,使其获利合理,减轻患者负担,是医学工程行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1.2.3 医疗器械产品研制方面

  近年来,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平均增速在25%左右,医疗器械研制能力得到了加强。但是在临床医学工程服务过程中常常听到医护人员的抱怨:“国产质量不如进口的”、“国产设备不好用”。另一方面,中国每年发生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至少在4万件以上, 如此高频率的不良事件对患者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医疗器械产品最终作用于人体,将存在设计质量缺陷的医疗器械产品投放市场一定是不道德的`。由于医疗器械市场准入制度的要求,中国已经建立了医疗器械注册检测与临床试验机制。但是医疗器械注册与临床试验前的伦理学审查不涉及产品设计要素的质量审核,主要是安全性和有效性验证或评价,不易发现产品内在设计的质量缺陷。一个正常使用、正常运行但人体工效学设计存在缺陷的医疗器械产品用于临床,仍然可以给人体造成伤害,为此中国也建立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但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产品质量问题。设计质量是产品质量决定要素,医疗器械产品研制涉及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设计没有进行伦理学审查的路径或规定,是一个潜在的伦理隐患。

  2 对策研究

  2.1 制定临床医学工程服务伦理公约

  临床医学工程服务是使用医疗器械临床诊断与治疗的依靠,其伦理缺陷的危害不但可能导致其本身的机制和功能的显性或潜性退化,还会影响医院伦理机制整体作用,给患者乃至社会造成危害。需要建立相应的伦理约束机制来规范临床医学工程服务行为。建立临床医学工程服务伦理公约是维系医疗服务整体伦理秩序的基础。一旦临床医学工程服务失去伦理性制约,特别是部分医疗器械供应商对医护人员采取的非伦理性营销方式,甚至可能扰乱医护人员的思想,最终损害患者利益和权益。制定临床医学工程伦理服务公约显得必要而又紧迫。从临床医学工程服务的学科属性看,其伦理公约可以通过医学工程全国性专业委员、省级专业委员会、军队系统专业委员会等制定并推广实施,具体做法上可以通过入职签约、集会宣誓、专题教育等方式,使得临床医学工程服务伦理公约在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中入“心”、入“脑”。临床医学工程服务伦理公约的形成,需要构建相应的伦理道德标准,使得其伦理公约具有公信力。

  2.2 构建临床医学工程服务伦理道德标准

  依靠医疗器械产品实现对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是现代医学的一个特点,临床医学工程服务同样在促进患者健康、追求和促进医学目的的实现,构建临床医学工程服务伦理道德标准显得十分重要。同时,临床医学工程服务伦理道德责任规范应朝着职业化的最高标准发展,并且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地位和作用也能通过建立高标准的职业道德规范而提高。因此,建立其伦理规范应首先考虑满足临床需求、维护患者健康权益和利益、实事求是、诚实守信、不留隐患、保证患者及时诊断与治疗、得利合理、突出质量与安全等方面。具体内容拟另文探讨。

  2.3 强化对医疗器械产品供应商的伦理管理

  2.3.1 建立医疗器械供应商专业化许可机制

  医疗器械产品的应用关系到公众健康和安全,营销又有重要的引导性,非专业性的营销需要加以制止。而医疗器械新产品需要通过营销方式使得医务人员了解其临床作用机制,医疗器械供应商的专业化营销又至关重要。因此,对医疗器械供应商进行专业化许可成为一种必然要求,如核发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时,要求医疗器械供应商具有与营销产品一致的培训记录,核查医疗器械供应商医学工程专业人员的数量能否满足经营产品的营销要求等。甚至可以探讨依据专业能力和水平建立医疗器械供应商等级制管理机制。

  2.3.2 建立医疗器械产品营销人员伦理教育机制

  由于医疗器械产品基于工程技术理论与知识进行设计和生产,临床医护人员并不具备分析或辨别产品的能力,十分需要相应专业营销人员的讲解与推广。营销人员实事求是并负责任地进行产品讲解与推广,对医护人员正确选择产品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建立医疗器械产品营销人员的伦理教育机制,对营销人员进行医学伦理教育,树立对患者、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应成为对医疗器械供应商伦理管理基本内容。

  2.4 建立医疗器械产品研制(设计)伦理审核机制

  医疗器械产品设计者需要从患者角度充分考虑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医学工程类科研项目的立项应有伦理学专家或临床人员审核其科研项目的伦理符合性。这两者已经是医学工程领域课题研究和现代医学伦理学研究不能回避的。国家鼓励医疗器械产品创新,发展民族医疗器械产业。医疗器械产品研制人员自身应具有医学伦理意识,懂得符合法律及伦理责任的设计和测试标准,熟悉医疗器械产品研制伦理学审查的途径。特别是医疗器械产品研制(设计)人员对其产品可能出现的危险、事故及滥用应具有预见性,需要了解产品使用者的可能行为及使用产品的可能环境,并考虑如何提醒设备使用者错误使用时可能出现的危险及危害,如设计专用监测软件控制“危险值”的上下限并报警等。医疗器械产品研制(设计)人员需要认真设计、测试,并能预测使用危险和事故,从源头控制存在的风险性。但是,现行医学科研管理办法,尚未制定医疗器械产品研制(设计)和医学工程科研立项的伦理审查要求。笔者认为,制定医疗器械产品研制人员到医院临床实习的规定可能是个好方法,可以让他们懂得医疗器械产品设计如何更加适用于临床使用并取得好的诊断、治疗效果,如何更加具有方便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2.5 树立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是健康服务队伍成员的意识

  不认为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是健康服务队伍的重要成员是其作用得不到重视的一个原因,也使得临床医学工程服务面临很多的医学伦理方面的争端,如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伦理责任问题。但是随着大量、复杂医疗器械产品应用于临床, 特别是当新的仪器、设备及方法被选择或评价时,临床医护人员需要更多地听取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意见,以正确评价相应医疗器械产品对病情分析和治疗的适应性。还有如信息科工程师掌握有关患者技术数据,这些信息可能影响患者治疗进程或者中断一些濒临死亡的患者的治疗。其次,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含厂家工程师)还要培训医生、护士及其他专门使用仪器的人员,甚至在医疗设备配置管理方面发表意见。尽管如此,以上方面仍然难以概括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所有可能的作用。这就意味着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在技术应用的伦理和实践两方面需要承担重要责任。不认为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是健康服务队伍的重要成员,不认同他们在患者健康服务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不符合现代医学潮流。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应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按照新的“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高标准实施临床医学工程保障。更重要的是,国家有关卫生政策改革、卫生行业管理及医学工程行业自身都应该树立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是健康服务队伍的成员这样一个基本意识,并明确其伦理责任。

  3 结语

  (1) 建立医疗器械产品伦理管理规范具有必要性:随着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产业不断发展,临床使用医疗器械产品的范围更加广泛,成为实施诊断、治疗基本依靠,临床医学工程服务的内涵将不断延伸。应建立医疗器械产品应用伦理管理规范,强化临床医学工程服务的伦理管理,维护患者健康权益。

  (2)对医学伦理学的意义:现代医学伦理学伴随医疗服务内涵发展而发展,临床医学工程服务的伦理学要求因现代医疗服务大量使用医疗器械产品应运而生,建立临床医学工程服务伦理管理机制,对丰富和发展医学伦理学的内容具有显著意义。

  (3) 医疗器械产品应用的伦理管理涉及其研制、营销、售后服务等多个领域,具有跨领域跨专业的特点,统一思想、统一认识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规范临床医学工程服务的伦理行为任重道远。

医学伦理论文10

  1.引言

  医院对工作人员的培养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更要求其拓展视野,并针对其特点达到人才培养的需求,使他们拥有健康、科学的医学理论以及道德知识,使信息化人才得到全面发展。医学伦理学以道德教育为基石,专门研究和解决在医院以及各个医疗机构中医患之间关系,为医务工作者制定了行为准则标准,它是医疗机构信息化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课程[1]。本文对我国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医学伦理学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探索出能够良好开展的策略。

  2.医学伦理学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重要性的体现

  2.1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实施,是培养医学信息化人才德才兼备重要途径

  医学信息化人才的医学伦理知识,决定了医学教育成果的质量,人们的健康是医学存在的目的。自古就有“医者仁术”之说,可见“仁”和“术”在医者的行为准则中是最重要的,更是医学行业内的基本准则。医学理论教育的特点不仅在于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注重,对医学信息化人才道德的教育更是其突出的重点。由此可见,医学信息化人才的医学伦理素质,决定着医学教育成果的质量,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实施,是培养医学信息化人才德才兼备重要途径,是推进医学行业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

  2.2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实施是培养信息化人才能够应用医德理论知识来解决医患问题

  在目前我国医院的管理中,由于对于医务人员疏于严格管理,因此在各种医患之间产生纠纷的根源都是由于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差,使得医患之间关系恶化;以及在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没有对患者的自主权加强重视,没有遵守知情、同意的准则,因此患者对其不理解,也使得医患之间产生较多的'矛盾;有些医务工作者没有责任心,在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时,疏于认真,对问题的处理上不及时、不恰当,也由此引发医疗事故的产生;更有甚者为追求巨大的经济效益,故意要求患者多花费,患者由于不满而产生的纠纷。由此可见,医患纠纷与医疗事故,都体现着医者的“仁”与“术”。而二则之间是相互依存着的,伦理学教育中医学技术是医德基础,医德又是医学技术得以实施的基础保障。因此,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实施是培养信息化人才能够应用医德理论知识来解决医患问题,是培养医务人员富有责任感,减少和避免医患纠纷与理疗事故的重要途径。

  2.3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进行医学伦理学教育是提升医院医疗整体质量的保障

  医院工作进行的主题的医疗,医疗决定着医院能否良好发展和生存的基础。而“仁”与“术”决是整个医院医疗重中之重。量的高低。二则密不可分、相互依存,是对医学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核心。医务人员医德水平决定其能否更好发挥设备、技术作用的基础。若因过分注重经济效益而属于医德的建设,会使医院整个医疗水平下降,对医院的长期、健康、良好、稳定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进行医学伦理学教育是提升医院医疗整体质量的保障。

  3.医学伦理学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现状

  3.1医院对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忽视。医学信息化人才的道德、人生、价值观体现在医疗工作过程中各个环节。由此可见,信息化人才在从事医学工作时必须拥有医学伦理学知识。而我国现代医学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医学模式也在不断的改变,因此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医院必须对医学伦理学培养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

  3.2医务人员对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忽视。由于,很多医务人员对于医学伦理学知识不够重视,认知程度低,因此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因此医学伦理学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并不能够有效发挥其重要性。

  3.3医学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的落后。信息基础知识与技能是对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最基础要求,对心理学、伦理学、社会等人文化知识都是教育的范畴。但是现今在医学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依旧很落后,不能够与社会现实接轨,严重影响着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实施。

  4.在息化人才培养中医学伦理学教育良好开展的策略

  4.1医学伦理学教育准则的建立。加强吸收世界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先进水平,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医学伦理学教育准则。

  4.2医学伦理学教育内容的加强。医学院校不仅要重视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内容,制定合理科学的课程标准[2]。以问题、案例为核心,开展互动式、小组讨论式的教育。信息化人才只要树立正确的医学伦理观念。那么今后的工作中,学会及时运用医学伦理学知识来约束自身行为。

  4.3良好人文环境的建设。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培养是培养良好人文环境的基础。人文环境由人文精神和文化相互结合下所创建的。在医学伦理学的教育中,人文素质必须要加强重视,可利用直观教育、树立先进典型、大力宣传h等方式,用实际中的案例去感染、教育信息人员,树立起医院良好的医疗形象,加大医院的影响力度,为医院创设道德和技术并存的人文形象。加强医院信息化人才团队的设立。

  4.4医学伦理学教育多样化的开展。医学伦理学教育不仅要求其在内容上具有实际性、针对性,在规范标准上更要有层次。结合信息人员文化程度、岗位职责、自身身体和思想情况的不同,来制定出不同的教育方针、教育内容和标准,确保医学伦理学在教育中,具有针对性以及广泛性。教学方法和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例如:座谈会、研讨会、展览会、演讲比赛、知识问答互动等方式,引起和加强信息化人才的思想共鸣,促进医学信息化人才团队的建设发展,以及教育形式多样化的开展。

  4.5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管理和培训。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管理中不仅要重视和加强伦理文化的深入,更要对伦理学教育管理进行加强,利用多钟形式进行培训。不定时的更新学习信息资源,增进交流和学习。

  5.总结

  综上所述,现代医学信息的发展依托于现代社会信息的发展,医院在人才的培养上,不仅要全面更要与实际信息社会发展状况相结合,培养出具有专业技术性强,又有创新思维和良好道德的信息化人才[3]。因此,学伦理学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的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靳辉.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对护理人才培养的意义.[J].文学教育(中),20xx.(02):54

  [2]李义军.生物医学高新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促进医学伦理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xx.(20):186-187

  [3]李庆,黎勇,黄旋.医院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养.[J].现代医院管理,20xx.(04):51-53

医学伦理论文11

  论文标题:把实践课引入医学伦理学教学的研究

  【摘要】为了提高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实践课引入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实践表明: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设置实践课的教学方法可提高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理论的理解和记忆,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医学伦理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医学伦理学是研究医学道德的一门理论科学,同时它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强调用医德理论、医德原则指导医务人员的医德实践。所以,医学伦理学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感,使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的思想,同时带给学生一种现代的医学理念、科学的医学思想、全新的医学意识和良好的医学伦理思辩能力。使医学生不但能够遵从行医规范及行医准则,而且能够端正医学认知,启迪学生学习医学知识及指导医学实践。为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在20xx年~20xx年对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尝试性地进行了改革,把实践课引入医学伦理学教学中。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以计划生育医学专业20xx班、20xx班作为实验对象。

  2.方法

  计划生育医学专业20xx班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对照组),计划生育医学专业20xx班采取课堂教学及实践课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试验组),研究的具体方法是把医学伦理学的学习要求告诉学生,然后,在临床专业课程的临床见习时由带教老师简单讲解临床工作中的医学伦理问题,同时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医学伦理的问题,结合这些问题,运用医学伦理学有关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对进行实验的两个班级进行了相同内容的测验,对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学生进行了教学方法的问卷调查。

  3.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二、结果

  1.两组不同教学方法班级考试成绩对比分析

  两组测验成绩对比分析表明,采取课堂教学及实践课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试验组)的班级考试成绩比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对照组)的班级好,二个分数段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及P<0.05)。

  2.两组不同教学方法班级对教学方法的评价

  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对照组)与采取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试验组)的班级对教学方法的认同无明显差异。

  三、讨论

  医学伦理学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课堂讲授,由于课时的限制及教师的专业限制(非医学专业教师),开设实践课相当困难,学生对学习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兴趣不大,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课堂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上都进行了一些改革,如采取案例分析、专题辩论、角色互换法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变了“满堂灌输”的枯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及主动性,对提高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效果有明显作用[1]。但是,医学伦理学的内容包括了医德理论、医德规范、医德实践和医德难题四部分,不同的章节、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均不同,如医德实践和医德难题部分,没有实践,学生对医学伦理问题的思考就不会深入,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也不利。这就要求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应该设置实践课。

  在我们的教学尝试中,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对照组)与采用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试验组)的班级的测验成绩对比分析结果来看,尽管成绩在90分以上及60~69分这两个分数段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70~79分及80~89分这两个分数段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采用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试验组)的班级的学生成绩优于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对照组)班级的学生。在对教学方法的的评价结果看,“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容易掌握知识、培养了道德情感、对临床实践有帮助”等调查内容,得到试验组学生认同的百分比与对照组学生认同的百分比,从两组的统计学结果看,两种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是相同的。从两组测验成绩对比分析及问卷调查的结果看,成绩对比有差异,问卷调查无差异,这与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采用的是案例分析、专题辩论等方法有关系。采取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入典型、真实的案例,引起学生的注意,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景,在老师的指引下,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由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再由老师根据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及解决情况作进一步的纠正、补充,同时传授与医学伦理学相关的概念及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原理,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理解及接受知识,强化了记忆,避免了抽象说教和空洞的议论。专题辩论主要是针对某一医学伦理问题进行分析及讨论,讨论前先把主题告诉学生,让学生做好准备,讨论主要由学生发言,不同的观点可自由争辩,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争辩中巩固理论知识,培养道德情感,也使老师从学生的辩论中发现教学及学生道德情感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案例分析、专题辩论这两种方法在医学伦理学教学实践中已证明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及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感。采用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有了实践机会,能够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测验结果看,试验组对案例分析题及综合题解答的正确率比对照组高,说明了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教学问卷调查的结果看,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性,主要原因是实践课的设置问题,尽管有了实践课,但我们的研究是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把实践内容依附在临床专业课程的见习上进行的,教学效果会受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教学方法的认同方面两组教学方法无差异。

  医学伦理学的内容包括医德理论、医德规范、医德实践和医德难题4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其特点,医德实践这部分内容实践性强,课堂上应用案例分析、角色互换法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对提高实践能力有一定帮助。但缺乏真实的情景、真实的案例对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冲击,对引起学生的注意方面也不够至于医德难题部分,由于是目前面临的有争议的伦理问题,还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这部分内容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取专题辩论或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专题辩论的教学法在课程导入、引起学生的注意方面有其独到之处,而且能较好地激发学习兴趣,调动教学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但它与任何一种教学方法一样,也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转变,绝不意味着用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方式。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钱聚标,朱永湘,王华.医学伦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J].广东药学院学报,20xx,21(4):417.

医学伦理论文12

  医学检验是临床治疗中医生常用的检验手段,主要是指通过现代的化学以及物理手段和方法进行诊断的学科。[1]医学检验处于医疗活动的最基础链条,为医生的医疗医疗判断和检查提供诊疗依据,直接服务于病人,为医疗、教学和科研提供基本的数据支撑和服务。伴随着医疗事业发展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医学检验伦理作为医学伦理的一个重要范畴越来越受到重视。医学检验伦理主要是指在医学检验中医学检验科学应该遵循的基本伦理原则和医务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伦理操守,是医学检验事业发展的基本人文价值取向,也是医学检验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医学检验伦理作为比较新兴的研究领域,由于历史、认识及工作性质等各种原因,伦理问题也未引起在职检验人员的足够重视。[2]首先,医院及医学检验机构作为医学检验的平台,重视医学检验的规范化、标准化,缺少对医学检验伦理的关注,在宏观层面缺少检验医学伦理框架制定、章程规则等文本文件,也缺乏检验医学伦理机构的设置和运作机制探讨;其次,医学检验工作者缺少医学伦理意识,在检验标本采集前缺少与患者的沟通,片面强调检验结果的告知,忽略受检者及家属的心理焦灼感和不适感的排解;再次,受检者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往往忽略自身权益和权利受检前的维护和提出,往往依赖于事后的权利救济,这种权利和权益的告知也是医学检验伦理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破解医患关系的重要步骤;最后,检验医学研究发展在科研层面比较重视伦理审查,但是在具体的检验实践中伦理意识和伦理精神相对缺乏,学科研究伦理范式与医学实践伦理范式脱节,存在“两张皮”的现象。

  一、 医学检验的伦理审视

  现代医疗技术是现代技术之一种,它以独特的具身性令现代科学技术中的权力意志得以呈现。在那里技术在“如群山一般聚集”的力之运作,使人的生命成为被订造的对象。当人被置身于现代医院这座“生命维修厂”去被修理时,一个哲学问题呼之欲出了:人是谁?现代医疗技术对人文价值的剥蚀,体现在生命科技进入医疗所产生的医疗技术的实践效应。“还医学以人道”是抗击价值剥蚀的基本原则。[3]现代医学检验的发展同样面对这样的哲学诘问。医学检验作为医学技术的一种具有明显的技术性,同时,又与受检者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具有典型的社会服务效应。它在功能上缓解病情、解除痛苦和增加人类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权利-责任”关系的重新界定。医学伦理为医学检验中的这一诘问提供了一个多维的审视路径,可以为各个主体提供基本的思維和实践路径。医学伦理是指涉及人的生命和健康的行为应该遵守的主要的.、基本的道德原则和体系,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在不同时期因受不同的经济发展、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影响而有不同的叙述。1998年,比彻姆·查尔瑞斯在《生物医学伦理学原则》一书中提出了不伤害、有利、公正和自主性四原则,为世人所普遍接受并遵循。[4]检验医学以这个四个伦理原则为维度进行审视,可以较好地呈现检验医学的医学整体图景。

  (一) 不伤害原则

  比彻姆·查尔瑞斯认为,不伤害是指在医学诊治和实验过程中,医务人员和研究者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或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过程中,应从动机和结果上对患者和实验对象造成实际或潜在的感情、心理和身体的伤害,包括不可杀害在内。检验医学坚持不伤害原则,首先医务人员要做好与受检者及其家属的沟通,系统而准确的告知检验的流程与潜在风险,并将检验前的沟通作为一项基本的义务与责任;其次,在检验过程中,严格监控检验流程规范程序,保证检验质量,例如,检验科应制定原始标本采集手册,其中包括标本的正确采集和患者恰当的准备等,使负责采集原始标本的人员方便获得这些资料;再次,检验医务人员要做到经济性原则,合理安排检验项目,避免有损患者经济利益的检查项目。

  (二) 有利原则

  有利原则又称为行善原则,是一个基于患者的主观原则,主要是指医疗活动要给患者带来最大收益,将患者健康放在首位。“妙手仁心,医者大爱”便是这一原则的集中体现和表述。首先,检验医学要做到合理确定采集标本量,并建立完整而有效的标准周转周期,实现标本数量与标本质量的动态平衡;其次,建立检验废弃物的合规处置程序,按照《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中规定,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应当首先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者化学消毒处理,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最大限度保证检验环境有利于受检者的健康权益保护;再次,保护受检者的隐私,规范检验通知单的告知管理程序,检验科应安排工作人员管理报告单,并按唯一识别码发放。

  (三) 公正原则

  公正原则是一种基于检验医学宏观上的权力配置能力的标准,强调应坚持普惠性的检验体系,保证患者平等的检验权利的实现。首先,检验医学作为医疗活动中最基本、最基础的治疗预备环节,在医改中要坚持普惠性标准,降低检验费用,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使患者更好、更便利、更经济进行检验;其次,医学检验作为医学研究的基础数据服务提供者,需要客观准确的提供检验数据,坚决杜绝检验数据弄虚作假;再次,医学检验作为医院的服务窗口,需要坚持平等的服务理念,公平对待每位受检者,维护医疗检验的秩序性和权威性。

  (四) 自主性原则

  自主性原则是指在医学检验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受检者及其家属的自主决定权。首先,医学检验要做好与受检者的告知工作,保证患者的知情权,详细告知受检者检验项目的基本信息及其应用范围,确保受检者有自主的决定权;其次,医学检验过程要充分公开透明,利用互联网保证患者对检验过程的了解,克服检验环节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为检验者自主权提供技术支撑。

  二、 医学检验的伦理体系构建

  医学检验医学伦理是医学检验哲学诘问的一个回答路径,也是检验医学发展的道德保障,使检验医学在技术发展与道德自律中间实现均衡发展,避免技术所带来的“异化”。就目前而言,医学检验亟待建立医学伦理体系的构建,为医学检验的合规性和合道德性提供制度性支撑。

  (一) 建立医学检验伦理办公室

  现阶段,医学检验伦理建设最优化的选择就是建立医学检验伦理办公室,在医院伦理办公室指导下工作,具体负责医学检验的检验、科研等医疗活动的伦理审查工作。医学检验在医院工作中分布广泛,且人员众多,承担者日常检验任务和为科研等医疗创新服务的基础性工作,非常有必要建立单独的伦理办公室。医学检验伦理办公室主要负责医学检验伦理体系的构建、培训和指导医学检验医务工作者具体的伦理操作规程,负责医学检验科研工作的伦理审查准备和审查前置环节。同时,针对加强对医学检验新技术及科研课题的管理,维护受试者权益,保证临床试验结果真实、可靠,根据《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参照国际公认原则,制定《临床新技术及科研课题伦理审查暂行规定》,规范医学检验新技术、新科研的建章立制工作。

  (二) 构建医学检验医务工作者医学伦理培训

  医院和检验科要重视医务工作者医学伦理的培训,建立完善规范的医学伦理培训体系和内容。根据医学检验的技术特点和医疗特性,制定弹性的医学伦理培训内容和培训计划安排,无缝嵌入医学检验工作之中,做到教学相长、知行合一。同时,瞄准医学检验伦理学前沿,聘请相关专家,系统讲述医学检验伦理的沿革、重要事项及未来发展发现,增强医学检验工作者的伦理意识和伦理责任感,积极而主动地关注医学伦理发展。医院还要坚持“走出去”的培训战略,除了业务培训之外,要分批将医学检验工作者送出去进行相关医学伦理培训,借鉴先进经验,以促进本院医学检验伦理学发展。

  (三) 营造医院医学检验伦理文化氛围

  医学检验伦理是制度,也是一种文化,需要外化于行与内化于心的结合。就本质而言,医学检验伦理是一种医学检验从业者所秉承的一种“仁心仁爱”的医德医风,是一种“从医为民”的价值观和医者的情怀。医院要将医学检验伦理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将其视为医院窗口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高度重视医学检验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建设。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指向,开展“医学检验伦理之星”评选活动,将检验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内化成各项評选标准,尤其是在“医患沟通和患者知情”上设置高等级的权重,通过评选活动营造一种重伦理、重医德的文化氛围和行为指向。

  (四) 借助“互联网+”宣传检验医学知识

  针对医学检验医务工作者工作节奏快及工作繁复的特点,尤其是医学检验受检者众多,医院要借助互联网进行医学检验的伦理的宣传工作,借助多种形式,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医学检验医务工作者及受检者普及相关伦理知识。同时,在医院相关网站和APP设置医学检验宣传专题,保证从业者和受检者能够及时了解医学伦理的发展动态,随时随地能够进行相关学习和培训。再者,医院要建立医学检验数据库,为医务人员提供医学研究提供检验数据的大数据分析,更能客观准确和便捷地发挥医学检验的作用。(通讯作者:冉文侠)

  参考文献:

  [1] 范丽娟. 医学检验中的伦理原则探讨[J]. 中国卫生产业,20xx,(10).

  [2] 严能兵, 吕辉.医学检验中的若干伦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xx,(4):511-512.

  [3] 田海平.现代医疗技术的伦理形态及其挑战[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3):12-29.

  [4] 应可满.医学伦理原则在医学实践中的作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20xx,(12):1127-1128.

医学伦理论文13

  对中国医学伦理学30年的发展进行历史性回顾, 将其放到逻辑与历史关系的视域中去讨论和反思,可 能会让我们发现该学科在中国兴起和发展30年来成 就颇丰的同时,也看到这个学科在演进过程中的弯路 和由此形成的惯性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我们不能奢望 一个学科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就成熟到理论和实践上完 备和完美,但是对医学伦理学这样一个具有多重性质的学 科进行审视,必须将其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样一个内 史—外史架构上去分析和认识。这样认识的目的就在 于,让我们从该学科的发展进程中看到它在过去30年中, 内史(逻辑)和外史(历史)逐步走向统一的过程,从而认 清和选择更有利于学科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1.中国医学伦理学30年:逐步走向逻辑与历史统一 的过程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之所以能够作为考察一个具有 哲学特性的学科建构的根据,是因为人类所构建的任 何逻辑体系必须与人类认识史和人类发展史相统一才 可能是正确的和合理的。

  3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所提供给中国医 学伦理学进步的基础和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一是医疗卫生实践伴随中国改革进程的加快而出 现的多方面前所未有的现象和问题,比如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影响下的中国医疗卫生逐步脱离原有公益化道 路向市场化的迈进,导致诸如‘‘看病难,看病贵”等现 代新的医疗危机初现端倪;生命和健康受到由于社会 有限卫生资源不合理分配导致的不公平日益加剧;经 济利益强大的驱动力量导致的医师职业精神的缺失也 成为新形势下一种医疗行业的顽疾;科学主义和技术 主义盛行导致的人文精神的缺失给医疗行业蒙上了一 层“医学非人学”的阴影,如此等等。二是生命科学和 技术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不断产生与30年前的美国同 样的或者类似的生命伦理问题和难题,这些问题不仅 对医务界和生命科学界是一个巨大的道德冲击,而且 对整个中国社会的生命道德和生命道德心理都带来不 可忽视的影响,中国医学伦理学界过去只是在学术信 息和理论层面所了解的问题突然变成了身边不断涌现 的现实问题和难题,中国的医学伦理学界不能不去面 对。三是中国社会政治改革进程和法治进程的加快, 带来了整个社会民主意识的进步和权利意识的增强, 这种民主和权利意识从社会层面向医疗卫生领域的延 伸和演化,所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患者自主意识、维权 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提升,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标

  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以及患者群体文化和道德素养的参差不齐,带来医患 关系不和谐局面的凸显。四是中国城乡、区域政治经 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卫生经济伦理问题大量出现。五 是公共卫生事件和公害事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 来的公众健康受损,公共健康伦理成为不可忽视的伦 理问题。六是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程的磕磕绊绊 和社会的漫长等待,让公众面对“看病难,看病贵”的 问题表现出的无奈和无助引发的管理层面和政策层面 的伦理问题突出。七是生命科学和技术领域研究进程 和速度的加快,带来的各类研究和试验对受试对象的 保护等一系列伦理问题,甚至从人与自然关系视角引 发的对动植物生命关注的伦理问题,都成为生命伦理 学的课题。总而言之‘30年前中国的社会现实没有 给中国医学伦理学的产生提供孕育和生长的条件。而 30年后的今天,中国社会急剧转型中所出现的问题, 同样让社会产生了一种对医学道德的强烈需求,因为 当年发生在美国社会的很多问题,同样出现在今天的 中国。医疗卫生市场化的问题、现代医疗危机的问题、 医患关系的问题、临床医疗中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的 问题、医疗科研商业化的问题、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问题 等等。加上当代生命科学技术在中国医学领域的发展 和应用,带来的生命伦理问题就显得异常突出和尖锐。 当然还要看到,中国社会具有自身特色的政治制度、经 济制度和社会制度,其社会转型过程中会产生包括当 年的美国社会在内的其他社会形态可能不会出现的新 问题,如社会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社会医疗卫生 资源分配悬殊过大而产生的不公平问题。如果说30 年前的中国没有提供让中国医学伦理学在理论和实践 上迅速成长和不断成熟的条件,中国今天的社会现实, 不仅给中国医学伦理学提出了层出不穷的课题和问 题,而且从中国医学伦理学自身到整个学术环境和学 术氛围的不断优化,中国医学伦理学界未来也许没有 理由再把学科发展的`责任推给历史。1

  在中国医学伦理学发展的30年中,学科自身的演 化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不断探索医学伦理学 自身的逻辑结构和学科框架。尽管这个问题到现在还 是没有能够解决好,但是很多学者在这方面的积极努 力和大胆尝试,也许初衷并未是建立完备的学科体系, 但是厘清了医学伦理学多方面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概 念,对学科的基本建设不无裨益。二是研究方法呈多 样化发展态势。医学伦理学发展的最初阶段,在研究 方法上呈单一化和简单化,一方面是深受马克思主义 伦理学研究方法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零散编译国外 学者相关的研究成果,介绍国外一些主要的观点和问 题,因为当时国外的生命伦理学研究同样起步不久,很 多学术成果尚在形成过程中,一些有重要影响的著作 —162和思想尚不能系统和全面介绍。中国式的研究和对国 外相关思想的介绍构成当时中国医学伦理学研究的主 要方法形态。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学科发展过 程中,中国社会的转型和生命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医 学伦理和生命伦理问题曰益凸显,原有方法无法解释 和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加之国外学者的思想和 一些重要著作的系统翻译引进,在中国对该领域的研 究也不断扩展,多个学科和不同领域的学者开始关注 这个学科的进展,根据个人兴趣和知识结构以及工作 环境而选择的研究角度和方法开始进入多样化和系统 化的阶段。甚至可以认为,中国学界因为研究方式选 择上的不同,开始出现地域性的和学术共同体性的学 术性初期分化,从问题出发的研究开始形成一种学术 力量,特别是与国际学界联系密切的一些学者和组织, 完全采用与国外研究同步的方法,研究国内的问题和 力求解决国内的问题。也有学者注重理论层面的学科 基础性建设,大胆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思想基础 和寻求本体论承诺,将学术研究的重心放在学科得以 成立的文化精神和哲学根据的构建和探索上,这些学 者并没有完全脱离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关注,但是试图 能够从区别于现代西方生命伦理学思想的哲学根据的 中国思想传统中寻求思路与方法。

  中国医学伦理学研 究不断走向繁荣,也需要多种研究路径的选择和相互 间的协同与交流。三是研究内容的不断拓展和不断深 化。经过30年的努力,中国医学伦理学在研究内容上 日益丰富和广泛,学科已经发展到可以用伦理视角和 医学道德尺度观察和衡量所有与生命和医学相关的问 题,从国家政策层面到个体的行为层面,从医疗卫生的 外围要素到医疗卫生行业内部运行,从精神、思想和理 论的形而上层面到医学伦理的可操作层面,医学伦理 学无不加以渗透和深入。

  正如笔者在总结中国医学伦理学发展30年成就 所认为的那样,医学伦理学这个学科因为以下几个方 面的特性,可以被认为具有了初步的学科形态。一是 从对传统的医学与道德关系的关注,扩展为对医学与 伦理、生命与伦理关系的研究,这种研究不仅统摄在医 学伦理学这个学科概念下,而且力求建立逻辑自洽的 学理性的认识和知识体系。二是不断探索和试图形成 完整的形而上学承诺,力求建立一整套能够作为学科 体系的哲学、道德哲学支撑的本体论、认识论等形而上 的理念、精神和思想系统。从学科发展过程看,这种生 命伦理文化构建和理论上的终极承诺所获得的进步在 不同阶段表现为不同程度。三是中国的医学伦理学一 直力求建立自身的伦理公理,并把这种公理用医学伦 理原则的形式通过学科体系表现出来,最大化地让原 则渗透到医学伦理学各层面所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中 去。尽管这些原则构建更多的是移植和借鉴,但是对

  完善中国医学伦理学理论系统具有重要的过程性价 值。四是中国医学伦理学从没有放弃建立与形而上学 承诺统一起来的医学伦理学方法论的努力。但是因为 如前所述的形而上学承诺本身尚存差距,加之当代医 学伦理学关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研究重心向生命伦理 现实问题的下沉,方法论对层出不穷的具体研究方法 的统摄作用不断被突破,方法论的形成总是处在一个 过程之中而尚未构建成理论系统。五是中国医学伦理 学在发展中越发凸显其应用性,对医学及整个生命科 学领域现实、具体问题的审视和关注更加深入,涉及生 命科学和技术操作的诸多制度和规范越来越多地体现 出伦理精神,诸如伦理审查委员会、医院伦理委员会等 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都是对中国医学伦理学学 科建设的肯定。此外,中国医学伦理学30年间,这个 学科的教学已经在各级各类医学院校拥有了一定的学 科地位;学术组织、学术共同体、学术交流、学术刊物等 标志学科建设的社会性要素都不断成熟;医学伦理学 概念和医学伦理问题越来越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医学 界和生命科学界特别是有些具有人文情怀和哲学思想 的学者对这个学科的作用有了较强烈的认同感,媒体 能从医学伦理角度报道相关的新闻事件和典型个案; 公众对医学伦理学知识特别是有关案例通过各种信息 传播方式也开始有所了解和参与讨论。所有这一切都 表明,30年历史造就的中国医学伦理学已经基本上构 成了相对成熟的学科形态,1而这种相对的成熟,正是 逻辑与历史不断趋于统一的过程使然。

  2.中国医学伦理学界需要正视学科发展过程中存在 的问题

  如何衡量中国医学伦理学的成就这一问题本身就 需要讨论,因为这个学科是一个跨度大而涉及面广的 学科,可以设定不同的评判标准对其进行评价。我们 可以因为这个学科是具有应用特性的学科,而从其对 医学发展的实际作用上衡量这个学科的成就如何;但 是又应该看到,医学伦理学的道德哲学特性还决定了 对它的评价不能只是具体和实际作用上的,还应该正 视其思想和精神这个层面的无形价值和长远意义。 ‘‘因为医学伦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从伦理文化、伦理精 神层面到自身的形而上学承诺,再到对现实生命伦理 问题的认识、判断和解决,空间跨度之大和历史纵深之 长,是很多学科无法比拟的。中国社会改革开放30 年,不断地将很多的社会责任和科学责任赋予这个学 科,医学伦理学的哲学本性和应用特性,决定了这个学 科必须背负生命伦理理性和伦理精神构建的重任,也 要将这种形而上学承诺连接到可触摸的现实生命伦理 难题和问题上来。1 30年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学术研 究成就和学科的社会和科学作用值得充分肯定,确有 很多极具学术和应用价值的成果问世,活跃在这个领 域的学者和专家,对中国医学伦理学发展的任何一点 贡献,学科发展史都会铭记。但是整体地分析中国医 学伦理学的发展状况,必须承认还有太多不尽如人意 的方面。实际上,这些问题也是中国社会新的历史条 件下,医学伦理学自身逻辑上需要调整和纠偏的一些问 题。中国社会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为医学伦理学 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和条件,学界应该更多地从自身 寻找问题和原因以及思考未来发展的一些问题。

  笔者对中国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发展过程中 存在的问题提出过这样几个方面的看法,概括起来说 就是三方面问题和四种能力的不足。

  首先,中国医学伦理学特别是生命伦理学的研究 整体上视野受限、思维不够开阔。造成这种状况的原 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延续了沉淀在中国 医学伦理学界多年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结果,以 及生命伦理学最初介绍引进时所形成的零散乃至碎片 化对待生命伦理学方式的惯性,导致中国医学伦理学 一直没有能够形成比较雄厚的研究基础和本土化特 征。甚至可以说中国医学伦理学界并没有能够形成一 种对这个学科比较准确和全面的把握与定位。这与中 国学界从事这个领域研究的主体构成有直接的关系。 笔者认为,中国医学伦理学界有两种学术力量,一是没 有受到过中国医学伦理学研究传统影响的哲学、伦理 学乃至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学者对这个领域的关 注,这些学者大多从事哲学、伦理学或者史学研究,他 们是因为自身的研究涉及生命伦理学或者研究兴趣偶 然转向这个领域,表现出对某些生命伦理问题的关注 和研究。这个群体分散于中国的综合性大学或者研究 机构,绝大多数人并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医学和生命伦 理领域的研究上。他们的研究往往局限在形而上学的 层面,对生命伦理具体问题的研究,更多地注重理论论 述和抽象地把握,因为他们中的多数人对医学、生命科 学没有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也不具备与实践对象直接 接触的条件和能力。但是这些学者的研究,对于完善 中国生命伦理学的哲学和思想层面的研究具有观念 的、精神的和理论的价值。再就是一批从中国医学伦 理学多年的学术共同体走来的学者们,很多人的医学、 生命科学背景以及中国医学伦理学研究形成的思维局 限和惯性,使得他们极少关注生命伦理学这个概念之 外的任何背景知识和学术信息,他们拘泥于对生命伦 理学中具体问题的关注,不能将这些具体问题置于一 个广阔的社会、人文和哲学背景中去思考和分析,他们 的研究往往集中在他们所掌握的生命伦理学构成的主 体要素和概念上。

  其次,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只是作为学科而 没有跃升至文化层面加以认识和研究。 因此也就不能 确立其在中国应有的文化意义上的地位。所以中国生命伦理学在把外来生命伦理文化与该领域的中国化或 者本土化的研究很好地结合起来并没有取得显著的进 展和成就。中国医学伦理学多年来并没有被作为一种 文化现象得到应有的关注和研究,学界对知识性和学 理性的强调,弱化了对它的文化意义的认识和地位,这 也是该领域研究视野受到局限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命 伦理学的文化特征决定了这个学科本土化研究是学科 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个领域只有作为中国社会伦理文 化的构成才能完成学科的真正构建和从学科到社会作 用的真正发挥。对于这个问题,中国学界并不是没有 完全意识到,但是这个领域自身的成熟程度和影响力 尚不足以以一种能够影响社会和科学的力量被社会和 科学技术领域认可,也没有足够能力在应有的文化层 面拥有话语权,也没有与相关文化领域开展对话的能 力,导致社会整体文化对其认同上还有距离。

  再次,受到上述两个方面即思维方式缺陷和文化 层面研究缺失的直接影响,中国医学伦理学所形成的 带有较大惯性的“学术范式”对这个领域的学术发展 和学科教育等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讨论

  中国生命伦理学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并 不是否定中国生命伦理学的学术成就;而是学界要清 楚地认识到学科发展还存在的诸多方面的问题,以便 确立起未来努力的方向。笔者认为,中国医学伦理学 是一个走近而没有走进医学的学术状态,至少应该认 为还没有完全走进医学。 应该说走进医学是医学伦理 学的目的,但是走不进医学,不能把责任推给医学本身 的不接纳,还是要从医学伦理学自身几种对话能力不 足寻求原因。从学科或者从领域整体上说,中国医学 伦理学在学科建设上主要表现为这样几种对话能力上 的不足。一是缺少能够与哲学、伦理学进行直接对话 的能力。医学伦理学毕竟在出身上具有无法摆脱的哲 学、道德哲学和伦理学的血统,医学和整个生命科学领 域中的问题无论多么具体而微,只要具有道德诉求和 纳入医学伦理学视野,哲学就一定会通过与之相连的 胳带向它输送养分和提供‘‘生命”的支持。中国医学 伦理学在自身不能构建起完整的形而上学承诺的情况 下,就必须学会与哲学和伦理学对话。与哲学的对话 本质上是文化意义上的对话。二是欠缺流畅地与医学 直接对话的能力。中国的医学伦理学必须承认自己是 应用伦理学的构成部分。而应用伦理学只有把“应 用”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将自身的人文特性通过解决 实际问题体现出来,这个学科才有精神见之于现实的 实在价值。医学伦理学必须直面现实的医学和生命道 德问题并试图对与这些问题相关的决策和行动产生影 响,所以医学伦理学的这一实践追求使其在社会生活 中所发挥的作用,又与传统的伦理学相比不可同日而 语,已日益成为人们进行医学生活抉择的理智力量。

  与医学能够真正对话对医学伦理学的生存具有重要意 义。三是缺少与社会对话的能力。与社会公众的对 话、与科学界的对话、与政府的对话、与各级决策机构 的对话、与高等医学教育的对话、与媒体的对话等等, 这种对话本质上是一种学科依靠自身的能力与社会政 治、社会管理和各种权力的对话,也是一种社会文化对 话。在一定意义上说,在中国进行这种对话甚至比与 哲学、与医学的学科和领域间对话更具挑战性和复杂 性,让一个学科来承载这样多的责任似乎显得不切实 际也不合情理,但这也是医学伦理学具有的应用性决 定的它具有的责任伦理特征的一种社会赋予,因为医 学伦理学同任何应用伦理学的分支领域一样,它的任 务在于分析现实社会医疗卫生和生命科学与技术领域 出现的各种问题的伦理维度“为这些问题所引起的道 德悖论的解决创造一种对话的平台,从而为赢得相应 的社会共识提供伦理上的支持,同时也力求使道德决 断在一种严密的集体性的理性决策程序中获得质量保 障。目的就在于探讨如何使道德要求通过社会整体的 行为规则与行为程序得以实现”。1四是缺少与国际 学术界对话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指整体对话能力,而 不是指个别有能力的学者的能力。应该认识到,中国 医学伦理学对话能力的问题,是一个与对话对象联系 在一起的复杂问题。无论是作为学科的哲学和医学, 还是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以及国际学术界,都不是单 纯依靠中国医学伦理学自身能力的提升就能完全解决 对话的通畅、理解、互动、采纳、融入等所有问题的。然 而,所有的对话,又都是医学伦理学依靠自己的精神力 量、道德力量、学术价值、评价能力等对对话对象的一 种渗透、说服、教育乃至征服。

  任何学科都没有确定的标准去衡量需要多久的历 史才能让一个学科成熟,中国医学伦理学30年的发展 能够取得如此的收获和成就,还是非常值得欣慰的,第 一代中国的医学伦理学学者群体对中国医学伦理学发 展的巨大贡献历史不会忘却,他们留给这个学界的精 神和传统以及丰富的思想资源都将载入史册。对学科 发展的30年进行反思和总结,目的在于通过对学科发 展过程的审视,看到成就,认清不足,明确发展方向,争 取学科的更大进步和发挥更大的作用。

医学伦理论文14

  医学伦理学是一般伦理学原理在医疗卫生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是运用伦理学的道德原则来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科学发展中人与人之间、医学团体与社会之间关系而形成的一门科学。当今社会,生物医学技术迅猛发展,医疗环境日趋复杂,医疗工作中伦理冲突日益尖锐,因此,医学伦理学教育在医学生的培养中必不可少。为了解医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的认识程度和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为改善教学工作提供依据,笔者进行了针对授课学生的问卷调查。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査对象

  以延边大学临床学院20xx级临床医学、预防医学、麻醉学、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共305名,男生151名,女生154名;临床医学专业176名,预防医学专业24名,麻醉学专业75名,口腔医学专业30名。共发放问卷305份,收回262份,有效问卷262份,总收回率85.9%,有效率100%。

  1.2问卷设计

  调査问卷设计参考了潍坊医学院社会科学部、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北京大学首钢医院W的调查问卷,并采用德尔菲法征求专家意见予以修正,最终确定调查问卷。

  1.3调查方法

  采用不记名的方式,由教师发放,学生逐项填写后收回。调査内容统一录人Excel表进行统计。

  2.调查结果

  2.1对医学伦理学课程的一般性认识

  在学习医学伦理学之前,29.0%的学生了解这门课程,71.0%的学生不了解这门课程;对于医学伦理学的开设,72.2%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21.6%的学生认为可开可不开,只有1.2%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还有5.0%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对于医学伦理学的性质,10.5%的学生认为是政治理论课之一,与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的部分内容有重叠,78.4%的学生认为是职业道德课,关注医德医风,提高医学生的道德修养,8.6%的学生认为是一般伦理学理论在医学领域的具体应用,2.5%的学生不知道其性质;对于课程开设时间,37.7%的学生认为应在通识教育阶段,30.2%的学生认为应在医学专业基础课阶段,13.0%的学生认为应在临床课阶段,19.1%的学生认为应在临床实习阶段;对于学时,45.7%的学生认为应少于20学时,37.0%的学生认为24学时,9.9%的学生认为36学时,7.4%的学生认为48学时。

  2.2对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学习态度

  对于医学伦理学,10.5%的学生表示很感兴趣,41.4%的学生表示感兴趣,42.5%的学生认为一般,5.6%的学生认为没兴趣;对于学习内容,23.5%的学生认为很难,28.4%的学生认为较难,33.3%的学生认为有点难,14.8%的学生认为一般;学习主动性上,8.6%的学生十分主动,29.0%的学生比较主动,44.5%的学生一般,17.9%的学生被动;对于课程结束之后会怎样对待医学伦理学,31.5%的学生回答学完考完就行了,6.2%的学生回答学过之后在校期间继续学习,61.1%的学生回答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仍要继续学习,0.6%的学生回答作为自己专业继续学习。

  2.3对教学质量的评价

  对于教学形式,12.3%的学生认为应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34.0%的学生认为应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35.8%的学生认为应课堂理论讲授与医疗实践教学相结合,17.9%的学生认为应以社会热点伦理难题讨论为主;对于教学的重点,9.9%的学生认为应是理论伦理,75.3%的学生认为应是临床伦理规范,14.8%的学生认为应是生命伦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4.8%的学生认为是教材质量不佳,11.1%的学生认为是教学质量不高,19.8%的学生认为是课程安排不合理,54.3%的学生认为是学生重视不够;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5.6%的学生认为完全掌握,24.7%的学生认为大部分掌握,55.5%的学生认为只掌握了一部分,14.2%的学生认为基本没有掌握;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84.6%的学生认为教师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14.2%的学生认为部分完成,1.2%的学生认为没有完成。对于教学建议,9.3%的学生认为应加强多媒体教学,84.5%的学生认为应加强医学伦理学理论与临床案例的结合,1.9%的.学生认为应提高教师专业水平,4.3%的学生认为应改进教学方法。见表1。

  2.4对学习医学伦理学作用的认知

  关于学习医学伦理学对医德修养的影响,27.8%的学生认为提高作用明显,45.0%的学生认为有较大提高,25.3%的学生认为有一定提高,1.9%的学生认为学习医学伦理学对医德修养没有影响;对于学习医学伦理学的最大收获,16.7%的学生认为是学习了医学伦理学理论,37.6%的学生认为学习医学伦理学对医德修养有帮助,25.3%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医学问题的伦理认知能力,20.4%的学生认为获得了运用医学伦理学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讨论

  3.1将医学伦理学作为医学生必修课程开设

  医学伦理学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在校教育重视不足,大部分医学生在学习医学伦理学课程之前不了解这门课程,学习主动性较差,认为课程内容偏难。然而,医学伦理学是以医学道德价值为研究内容,探索医学道德运动规律、阐述医患关系道德、跟踪并探索医学科学发展提出的问题,并提出医学实践活动主体的道德修养途径。在本次调査中,医学生经过医学伦理学的学习,掌握了课程内容,了解了这门课程的性质,认识了这门课程的必要性,并认为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仍有必要继续学习,其教学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医乃仁术”的学科本质、“大医精诚”的职业使命、“具备综合素质”的时代要求,决定了医学伦理学是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完善知识结构、成为合格医学人才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因此,医学院校应重视医学伦理学课程,将医学伦理学课程作为必修课开设。

  3.2合理安排医学伦理学课程

  国内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学教学多安排在基础教学阶段,与临床实践脱节,学时偏少,不易达到医学伦理学教学目的,影响教学效果。本次调査中,多数学生认为医学伦理学应开设在临床课阶段之前,学时不多于24学时,教学重点以临床伦理规范为主,教学中应以课堂理论讲授与医疗实践、案例分析相结合,表明医学生具有明显的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掌握临床伦理内容的意愿。延边大学临床学院医学伦理学课程安排在第八学期,为32学时,虽然可以为医学生进人临床实习之前培养处理医疗实践中临床诊疗、医患关系、医际关系等伦理问题的能力,但因学时偏少,虽由具有临床T作经验的专职教师授课,但仍很难推进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案例分析不够深人,不能使医学生真正领会学习医学伦理学的重要意义,不能真正实现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学目的。

  3.3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对于本课程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认为完成了教学目标、掌握了教学内容,对教学质量给予了较好的评价,肯定了本课程的教学,但在教学方式、课堂气氛、使用肢体语言等方面有待于提高。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根据目前国内使用的教材,制定符合教学目的的教学计划,做到重点突出,学时安排合理。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件制作水平,使课件的理论描述、抽象概念、历史事件、案例等可视化,克服课件形式单一的缺陷。在授课时,改变传统的医学伦理学教学模式,不再由教师机械地讲授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而是尽可能引用案例讲解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增加实训内容,如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及应用的案例分析、四原则运用中的冲突及调适规则、知情同意在医疗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医疗活动中隐私的范围及标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运作规程等,充分调动学生,使其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活跃课堂气氛。

  3.4医学伦理学有助于培养医学生医德修养

  大学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医学教育过程中,重视医德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够使其成长为合格的医学人才。本调查中,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学习医学伦理学对医德修养的提高有影响,认为学习医学伦理学对医德修养有帮助,获得了运用医学伦理学理论分析事物的能力,结果与黄丹华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医学伦理学在医学生良好医德养成、医学伦理决策能力形成方面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4.结语

  医学伦理学是在医学生培养中必不可少的课程,在医学生医德修养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合理的教学安排。通过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充分调动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医学伦理学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学目的。

医学伦理论文15

  体验认知视角为我国医学生伦理道德责任心的培育模式带来了非常大的借鉴意义。即在这一过程道德认知发展模式应当有效的结合体验认知视角来进行,因此在这一前提下对于体验认知视角下医学生伦理道德培养模式进行探究和分析就具有极为重要的教学意义和医学意义。

  1医学生伦理道德培养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1。1当前医学伦理道德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初步走访和问卷调查,虽然我国的医学生伦理道德课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和进步,但还是存在诸多问题,所以有必要对现存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并逐渐加以解决[1]。①最为严重的问题主要包括了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缺乏权威性、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在课程时间安排、课程合理性确定的过程中其整体水平都有待提升。有的学校安排“医学伦理学”课在大二时学习,有的安排在大三学习。就我们学校,“医学伦理学”安排在大三有见习课时学习,但课时量太少,班级人数太多,无法达到伦理道德教育实际目标[2]。虽然此时学生有专业技能的有效支持,并且在医学知识和医学专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感性体验,但据调查,医学伦理教师们、专业技术教师们、公共课教师们、学生管理人员等没有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所以学生在医学伦理道德方面的真实体验和感受不深,导致医学伦理理论难以转化为实际行动[3];②医学院校教师认识上,一般教师认为医学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是医学伦理教师的事,与他们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这也是医学伦理道德难以达到内化育人的目的。事实是医学伦理道德课的真正落实关系到医学院校的所有教师及管理人员,这要归因于学校对所有教师教育结果的评价不够科学;③在教学方法上,依然以理论灌输为主,尽管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但学生真正参与互动和采取实际行动的机会很少[4]。教与学的方式方法不能体现终身化教育的要求;④如果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部分医学生对于医学伦理的看法往往是这门课程的理论性过强,并且假大空的内容较多,因此没有实际的意义并且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这种学习态度的存在使得医学伦理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并且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5]。基于此,积极探究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医学伦理道德培养模式是医科大学院校各个老师的责任和义务。医学伦理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和漫长性,因此这意味着医学生应当注重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并且对于教学理论和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最终能够更好地促进医学教学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6]。

  1。2医德失范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价值的多元化发展使得部分不好的负面思想和理论影响到了医学生的培养和发展,这集中的体现在了医德的缺失和部分医生拜金主义的形成。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价值标准的变迁和心理失衡往往也会促使部分导医生将追逐经济利益放在了救死扶伤的责任之前,并且天价收费、就以先送红包等事件屡禁不止,也很好的说明了医德失范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7]。有极少数人甚至没有“红包”不看病、不手术,失去了基本的职业道德;不少医务人员对待患者“冷”、“硬”、“推”、“拖”,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态度粗暴,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矛盾,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所有的这些医德失范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医生们在学生时和在工作后缺失医学伦理道德教育[8]。因此,在各大医科院校,加强医学生医学伦理道德的教育,探索有效的医学伦理道德教育模式意义重大并非常有必要。

  2医学生伦理道德培养模式的主要目标

  2。1医学伦理对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要求具有全面性和实践性,它在思维和行动两方面都有较高的标准和要求。因此,医学生的培养要以态度、知识、技能协调发展为目标。

  2。2使得医学教育模式真正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新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2。3为了能够有效促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真正的应用于临床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重对于医学教育模式进行合理的.改良与革新,从而能够有效的提升医学生的医德和医学伦理修养。除此之外,在培养医学生医学伦理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当使其认识到医学伦理自身所具有的重要性,从而能够使其牢固的确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价值取向。

  2。4通过学生对医学伦理道德实实在在的课堂上,临床实践上,生活上的体验~认知~感悟~内化~接受等过程,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非道德现象,从而能够更好地形成优秀的医德观念,并且也能同时提升自身的医学水平和待人处事的哲学。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医学生应当注重将自身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作热情[9],从而能够达到真正培养适应新形势医学发展需求的医学人才。

  3医学生伦理道德培养模式探究的主要内容

  3。1在各科学习实践以及临床实习中“体验(embodied)”医学伦理教育医学生对医学伦理道德的体验是方方面面的,贯穿他所有的学习生活,包括医学伦理课堂、各科专业课课堂、公共课课堂、临床实习、学生管理等。这就意味着医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在医学伦理课堂上去完成。传统上的认识是医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是伦理道德老师们的职责或者是实习时专业课教师的职责。其实,医学生的伦理道德的教育关系到医学院的所有教师及管理人员,所有教师都应担起对所有医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让学生接触到的一切都围绕高尚的医德为核心的潜意识的价值体验[10]。

  随着我国医学水平的持续进步和医学生培养模式的持续发展,体验认知视角下医学生伦理道德培养模式探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医学教师应当注重合理地借鉴体验认知视角下的医学生培养模式,从而能够更好地对于学生的伦理道德进行持续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医学伦理道德教育模式分别只是针对医学生的道德实践中的某一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会是完美的,并且都具备自身的局限性,因此医学教师在体验认知视角下医学生伦理道德培养模式的应用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其进行合理的完善,并且认识到其中存在的局限性来合理的做到扬长避短,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我国医学生培养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医学伦理论文】相关文章:

医学伦理论文(通用7篇)09-23

循证医学生命伦理学教学法论文10-07

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论文11-30

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现状及对策03-01

医学的论文介绍12-09

医学常识论文11-30

《康复医学》的论文05-20

医学导论论文05-23

医学论文05-16

探析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现状及对策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