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在农村教育中的几处疑难的论文

时间:2024-09-25 05:20:27 教育学 我要投稿

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在农村教育中的几处疑难的论文

  【摘要】我国农村的新课程改革从目前的结果看,效果不明显,这与我国的教育制度有一定的关系,录用人才的教育制度制约了课改的步伐。新课程改革不停留在说教上,应注重实践,而且要更注重地区差异性,否则不能具有真正时效性。目前的新课程改革在农村由于学生的现状和学情等因素存在,难以推行或者进度较慢,是需要时间的。任何教育改革不能急功近利,尤其在我国许多情况复杂的农村。

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在农村教育中的几处疑难的论文

  【关键词】人才录用体制;注重实践;农村学情

  2000年以来,我国针对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和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调整,改革大步流星,前所未有,这有利于我国教育进程与世界教育发展水平及现状的接轨,改革以新的角度诠释了教育观,全方位扫除了以往传统的教育观念,注重并推行“教育应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为造就和培育新型的现代化人才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身为一名农村教师,同时也作为一位新课改的积极贯彻者和执行者,在推行过程中,有几处疑难,谈谈自己的点点感受。

  首先,从结果上看,近十年的课改,似乎是失败的,然而新课程改革的新思想和新理念却已经深深地落在了每一位老师的心里,身为人师,我们何尝不想教育出一批具有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具有宽容之德、富有爱心和奉献精神、具有亲社会和合作精神的人才?僵硬且死板的教育体制让我们无法放开手脚,关键以成绩考查来衡量的人才标准,更令我们不敢迈开步子,带着先进理论我们昂首进入课堂,但最后我们灰溜溜的出了课堂,在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惊奇的发现,在努力之后,自己的课堂内容无法按期完成,而且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喧哗场面与教学对课堂的要求不符合,已激起了学校部门领导对课堂的不满,认为老师的课堂管理不力,甚至提出批评,更令人头疼的是,课改之后对课后知识的巩固安排,让我们摸不着头脑,新教材曾使我们一度无法接受,教本的推行与考试中考核内容的不变使我们无所适从,于是,我们问,成绩怎么办?教育教学质量怎么办?每个老师都知道,好老师,第一是成绩好,其次才是别的方面,在惊恐中,我们不敢迈步,是的,往前迈步,迈不好,那是在跳沟,我们不仅仅失去的是成绩,失去的可能是自己的职位甚至是饭碗。新课改对每一位老师而言,其要求是科学的,合理的,在今天这个社会中又是高要求的,通过各种各样的培训,教师已有所收获和心得,但是课堂教学不是老师一个人的,其实新课改对学生同时也提出了高要求,如果老师的思想理念已经定位,而学生仍是现状中的学生,这课堂如何互动得起?课堂教学如何继续?农村的教师最有实感,由于客观条件的存在,农村学生的知识、阅历、经验等无法与要求的学生水平相平,那么老师再怎么启发,再怎么关注,对于一个充满好奇而又希望老师告知的农村孩子而言,能说被动接受是错误的吗?在无奈中,我们完成了一节课又一节课,虽说教法有所变化,但仍停留在换汤不换药的教育教学层面上,作为一名农村的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我们想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但我们需要的更是教学成绩,我们选择什么?谁能告诉我们?当课改提出老师应该转变其教育观念的同时,是否也想过中考、高考制度的转变?行动指挥棒不变,我们如何转变的轻松?由此而想,一种新事物的产生,接受是得有一个过程,更何况是一种思想?教育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时就能凑效的,农村学情与现状滞碍着新课改的推动进程,我国的人才的录用体制与新课改要求之间的矛盾显而易见,近十年的新课改步伐之艰难,就像是把非常先进的思想模式根植于保守的封建土壤中,花开得不怎么红,果结得不怎么繁,是注定的。

  其次,近几年来,各种仁人志士大谈特谈课改,社会似乎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局面,我们教师看了电视,看报刊,看了访谈,看专题,看的我们“一头雾水”,到底谁更有理?哪一家能占鳌头?课堂实录我们没少看,但是怎么看都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方法多样化示范课,像个绣花枕头——样子货,不知道一节课下来孩子们真正能够接受多少新知识?有几个孩子能配合得上高层次的课堂要求?这也许是新的教育理念和制度形成前的表现吧?我国封建社会在真正产生之前也是这样,先有各种思想舆论的碰撞,才会有制度的定型,期待是这样的,所以,自己认为,新课程改革在推行过程中,关注了城市教育对象群体,似乎忽略了学生的地区差异性,说的透彻些,忽视了农村的学情与现状,如今,在城乡教育教学水平差距仍在不断拉大的现实情况下,农村的老师哪有心思去谈课改,实在的成绩是他们说话的资格和依据,专业人士的论点也好,知名教师的说法也罢,对于我们农村教师而言,只能欣赏而不敢亵玩焉,内心激动,行动迟缓,是有原因的。

  再次,新课改提出: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那么农村怎么样去落实好呢?推行新课改的这几年来,对于这个观点,所有老师有所接受并能努力做到,对于人才的真正含义,我们已重新理解,人才不再是纯知识型的,只要是有一定技能,对社会有用的人就是人才。对于学困生而言,这个理论更有说服力,所以,我们教师更关注后进生和学困生,努力并积极实践着新课程中的观点要求,把眼光从优等生身上不时的转向学困生身上,不想放弃他们,已经学会了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毕竟,学困生的成绩好坏也是我们教学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是衡量一个教师好坏的关键性标志,我们岂敢放弃?我们的立足点与课改中的出发点不一样。在农村现实的情况中,由于种种原因,家长的支持成为重要的缺陷,本来孩子的素质较城市孩子落后,许多家长因为外出打工等因素,孩子问题较多,学校的教师在努力和无奈中直直地感觉到。尤其是学困生产生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和心理,那么,作为新课改的直接落实者和贯彻者,我们该如何关注这样的孩子们?对于一个不怎么热中学习的学生来说,我们能否做到关注和赞赏这个孩子的其他优点?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无疑是在把这个孩子加速推向社会,我们做的合适吗?幸亏有国家的鼓励,于是,农村教师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又走进了职教招生的队伍中去了,为了我们的学困生,为了我们的后进生,无论如何也要让这些“认为读书无用论”者,不能过早地踏入社会,以防不利侵害,他们一定要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是正确的吗?我们很糊涂吗?

  推行新课程改革,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我们无法阻挡教育改革的历史车轮,在与发达国家方方面面的竞争压力中,教训已经很深,我们不得不反思、不反省,然而急功近利,在教育改革中是万万行不通的,对比一下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起步和发展史,我们就不会埋怨,但也不会气馁,我们在教育教学实施中的政策和制度,也是依据国情而来的,中国是世界中的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果国家要立足世界,教育就一定要面向世界,中国成立的半个多世纪中,在教育的探索中,像个步履艰难的老人,多灾多难,但没有后退,中国要想赶上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和先进的教育模式,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面对国民素质的高低不一,参差不齐及地区差异等,新课改在推行过程中是有不同的反映和表现,甚至是结果大相径庭,这无可厚非,我们只是期待,新课改在农村中的实效,只有把农村教育这块教育天地描绘得灿烂,新课改的成效才会在中国获得丰厚的硕果。

【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在农村教育中的几处疑难的论文】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思考论文03-19

新课程改革下中学体育教学论文12-05

关于浅谈新课程改革论文(精选6篇)01-15

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思考论文02-20

英语新课程改革师资培训思路探索论文11-22

体育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学习评价走入误区论文03-26

新课程标准改革下体育课教学的利弊论文03-26

新课程改革后高中篮球教学准备活动的初探论文11-22

新课程改革下村小语文高效教学策略的论文03-19

对新课程改革下学校民族音乐教学分析论文11-22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