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意义与路径论文(精选6篇)
在各领域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意义与路径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意义与路径论文 篇1
摘要:
思维能力是一种对课程的理解能力,而科学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十分的重要,所以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通过科学课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引导,从而达到通过实践探索出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
培养;初中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核心素养,这种思维可以帮助学生在实验和检验中探索真理,从而达到对于科学知识进行掌握的目的。在求证真理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以严谨的态度进行探索,还需要具有条理清晰、逻辑缜密,学会运用科学思维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科学思维能力,是人的大脑对所接受到的信息,以科学的认知方式进行加工和处理的一种途径。这种途径,主要是通过科学的方式,将各种独立的思维方法进行合理的统一。通过这种科学是思维加工途径,可以让人更加科学的观察问题,从而对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达到找寻最优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培养初中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1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基础
初中的学生,在应试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之下,已经习惯了用固定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只是让学生将教师的思维方式复制粘贴进了自己的脑海之中,并没有形成适合自己的思维形式。在这种时间的固化思维的学习模式之下,学生在遇到新的问题之后,依然会不知所措,对于解决问题也无从落手。这是因为学生的思维已经固定成了一种不正确的模式,并没有根据时代的变化而进行改革。但是,初中科学课在对自然科学进行探索与学习的过程,正是需要学生运用独立的思维进行创新和探索的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是保证学生顺利进行科学课学习的重要基础。
1.2科学课自身特点对于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
知识与能力是一种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这一点在科学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所能接收到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在犹如大海的庞大知识信息的冲击之下,若学生不能对这些知识信息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处理,也将难以消化吸收,更加难以进行灵活的应用。所以,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之中的基础。学生只有拥有了科学思维的能力,才能在信息时代掌握合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科学课中,培训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是科学教师的首要任务。
1.3初中生习惯于单一思维,缺乏发散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因为能力的限制,思维方式过于单一、固定,还没有养成多方向、全方位思考的习惯。同时,也没有形成运用多种途径找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固化的思维方式,不仅缺乏灵活性与创新性,还会让学生在学习中遇到诸多困难,并难以突破。
2、初中科学课中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探索
培养学生发散式的科学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一种在遇到问题时,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思考的思维方式。学生通过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打破传统的固化思维,不再局限于片面、单一的思想之中,对问题进行灵活的思考解决。
3、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机会
在科学课教学中,学生并非不去思考,而是由于受到课程时间及课程设计的安排,学生还没有来得及对一个问题思考,就被教师引导到另一个问题,学生只能忙于“跟着”教师步伐,哪里有时间和机会思考?
3.1留足时间思考
在课堂上,要首先保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我们不能将大量的时间给了重复的练习题,这样做只能是禁锢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打击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教师要认识到有质量的思考比大量的练习和拓展延伸更有效。
3.2提供机会思考
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我们要像教材一样留白,不是简单地按照教学流程,照本宣科式地学习,要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的机会,思考事物、实验要素之间的联系,探究本质和规律。
例如,在《能力的转化与守恒》这一章节中,学生可能会难以理解转化与守恒之间的平衡。如果学生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从能量的整体进行思考,仅仅只是从能量的自身来分析,就会对势能的概念产生误解。这明明是一种矛盾的状态,既然已经转化了,又如何守恒呢?
这个例子,充分证明了解决问题需要从多种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与思考。不能只从个体或者整体进行单一的思考,应该从个体与整体同时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并在最后进行思维的整合。所以,在科学课中,科学教师可以利用看似矛盾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3.3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
想象式思维能力,是一种科学化、理想化的思维方式。在科学课的实验研究之中,会出现一些超出现实验条件,而在现实之中难以对进行实验操作的科学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学生对所研究的实验对象进行排他性的实验建模,从而建立出理想化的实验模型。
例如,在对于势能的学习中,学生的理解就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他们可以理解水烧开时这种强烈的、可以感觉到的热能,但是对于比如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等抽象化、无法感知的能量,就难以进行理解。在对于这种抽象化的势能的理解中,就需要学生运用想象式的思维方式。所以,教师在这个时候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将抽象化的概念,通过科学的、合理的想象进行转化式的理解。从而达到引导学生掌握概念的目的。
3.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1)独立思考,是学生所有学习能力的前提条件。只有学生能做到自己主动的思考和分析问题,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引导。只有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为学生养成科学思维能力打下基础。所以,在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培养的时候,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进行独立思维的培养。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步骤。例如,在初中科学教材中,单元《空气与生命》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翻阅教材,来找寻“空气与氧气”关系。而之后,不论学生得到的答案是“空气等同于氧气”还是“空气包含氧气”,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即使学生的发言是错误的,又或者是与提问毫不相关,教师都不应该进行批评。这样,在充分满足了学生的自尊心的同时,对学生的自信心进行了提升。学生在更勇敢的进行发言的同时,也更愿意进行积极的思考。另外,对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学习的习惯,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5科学思维的方式
科学思维步骤。例如,在进行“铝、铁、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实验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观察。看看几种金属在与稀硫酸反应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同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比如哪一种金属的反应速度快,并引导学生根据元素周期表来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3种金属的化学反应过程进行比较,然后进行归纳,最终得出“同一个实验,在观察的目的不同的时候,得出的结论也不同”的结果。初中科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逐渐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可以运用科学思维的方式,通过分析、比较等灵活方式进行解题。
3.6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1)逻辑思维,是一种厘清思路、清晰条例的思维能力。这种思维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更加的得心应手。教师可以加强对于学生规律性知识的培养,强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对立能力。从而达到让学生在问题中更好地运用科学思维能力的目的。
(2)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初中科学教师在讲解《电与磁》这一单元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这一课中,需要为学生重点讲解“地理南极”与“地磁南极”的不同。在让学生明白,“地理的南极”与“地磁的北极”意义与关系之后,教师可以拓展思维,让学生思考“当指南针在某一个地磁强烈的地点,还能否发挥作用”。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指南针指的是地磁的方向,而地理方向则是为了让人更加容易记忆。
4、结语
在对科学课中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之后,笔者通过实践对学生进行了多种思维方式的引导,对学生进行了独立思考以及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一些有效方法,并今后的教学中以此为基础,继续进行探索于创新。
5、参考文献
[1]董菲菲.初中科学概念教学范式创新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12(34):95.
[2]张春荣.初中科学概念教学的思考[J].东方教育,2012(11):13.
[3]鲍峰.以构建概念为桥梁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5(7):115-116.
[4]王霞.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思维能力[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7(5):95.
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意义与路径论文 篇2
摘要: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科学课程应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是初中科学教学质量提升的基础。本文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价值,科学教学的现状分析入手,结合笔者自身教学经验,从夯实知识基础、创设问题情景、布置实验任务、引入课堂讨论、创设生活情境、组织实践活动等方面对其培养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
初中科学;科学思维能力;重要价值;有效策略
引言
随着科学学科教学改革进程的推进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成为了科学教学中的重要培养目标。而对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教学进行研究,是为了使科学教学成为发展学生创新性思维、发散性思维、逻辑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以此不断优化初中科学学科的教学模式,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出于以上目的,接下来将对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价值和策略进行探究。
一、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价值
在当前的教学中,科学思维能力成为了学生在科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能力,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无论是对学生本身,还是对科学学科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提升科学学科教学质量
相比于其他学科来说,科学课程更加注重知识与能力的交互转换,对于学生的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但是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所以科学教学仅仅停留在表面阶段。但是在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教学中,教师会更加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加强自己的引导教育,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所以课堂环境会更加具有活力,而在这种环境中,科学教学目标也能得到实现,所以说科学的教学质量也会得到明显的提升[1]。
2.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发散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受到传统教育思想以及中考制度的影响,科学课程处在边缘地位,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注重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转化,所以他们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仍然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对科学知识进行灌输式讲解和分解式解读,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逐渐形成了固化的思维形式。但是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教学中,教师会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所以他们会逐渐打破自己的固化思维,向发散性思维方向发展。
二、当前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现状
虽然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普及,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得當。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没有明显的提升,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以更加具有趣味化、活跃性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但是教师却忽视了初中生的特性,仍旧采用单向讲解式的教学方法,所以当前科学教学的效果也不容乐观;其次,在评价机制方面,学校和教师通常都会采用考试和随堂测试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察和评价,没有将思维发展、学习态度、科学精神等纳入评价内容,所以学生在评价中无法获得正确的反馈,也就很难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2]。
三、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为了激发出科学课程的教育价值,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多重发展,教师应该优化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为目标,开展科学教学活动。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夯实知识基础,奠定学生科学思维基础
基础理论知识是实现思维发展、能力提升的关键,只有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才能为后续的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初中科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基础知识入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材的具体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结构,让他们对基础知识有整体上的把控和理解,并认识到知识间的联系,以便在解决问题时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调取脑中的知识,从而实现思维的高速发展[3]。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以及《耳和听觉》这两节的内容联系在一起,构建起系统化的知识脉络,认识到声音传播过程中耳发挥的作用以及耳的结构之间的关系,以此来明确耳是声音传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将不同章节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及时调取脑内的知识储备,以更加条理化、科学化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奠定他们的思维基础,为后续的学习和探究打好基础。
2.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意识
问题是学生理解知识、调动知识的途径,而提出问题则是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关键措施。因此,在初中科学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情景,以问题作为学生的任务驱动,让他们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思维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依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在备课阶段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力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以驱动性任务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从而让他们开展探究活动,以此提升他们的发散思维、逻辑思维等。例如,在《光的传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阶段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思考一下,在你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能够自行发光呢?”学生回答:“太阳,电灯,萤火虫”,待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继续追问:“那么还有哪些物体,虽然看起来能够发光,但是却不是它自身发的光呢?”学生在一番思考之后,可能会回答:“月亮、镜子”,教师在这时就可以引入光源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光的传播过程和路径。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在自主思考中探究科学问题,所以他们的科学思维意识也就会逐渐萌芽和发展。
3.布置实验任务,推动学生科学思维实践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让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既能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又能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将实验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必要的教学措施,教师可以依据实际内容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学生布置实验任务,让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学习,完成设计实验方案、获取事实与证据、分析得出结论等环节,加深对科学理论的理解,推动他们的科学思维发展。例如,在《光的反射和折射》的教学中,教师为了使学生能够利用科学思维看待平面镜问题,可以为学生布置“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为他们准备白纸、玻璃板、两只蜡烛,让他们在桌子上铺上白纸,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并在纸上画出玻璃板的实际位置,这时点燃一支蜡烛,将其放置在玻璃板前,记录是否有蜡烛的成像,并拿出没有点燃的蜡烛,将其放在玻璃板的背面进行移动,记录其移动轨迹,最终将其与点燃蜡烛的像融合在一起。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会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明确科学知识的概念,以此推动他们的思维发展。
4.引入课堂讨论,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发展
课堂交流是构建活力课堂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思维活跃的前提下,通過师生互动、生生交流,使他们的思维在良好的氛围中实现碰撞,以此迸发出更多的创新灵感。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入课堂讨论,为学生创造自主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此达到活跃课堂氛围、构建活力课堂的目的。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重难点教学时,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深入学生内部,观察他们的讨论过程,听取他们的讨论结果,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进行及时点拨。例如,在《重力》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提炼出教学的重难点,即“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心的确定”,然后为学生提供一个物品,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确定该物品的重心,从而引导他们将理论知识和科学思维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以此促进他们科学思维的发展。
5.创设生活情境,提升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生活情境是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学生生活化思维的关键形式。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利用熟悉的生活场景认识知识、解释概念,并能在学习过后利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以此深化他们的知识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而在创设生活情境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紧密结合课程内容,避免使二者出现脱节现象[5]。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之《惯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准备装满了胡椒粉的罐子,让学生在常见的生活元素中,感受“惯性”的具体内涵。在课堂中教师为学生演示洒胡椒粉的动作,并邀请学生试验,在这个过程中融入惯性的概念,让他们在生活物品中明确“惯性”的概念,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生活科学思维能力。
6.组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科学思维水平
初中阶段的科学教学,其重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探索自然规律和物质的结构变化,而科学的这种特性就决定了它的教学无法脱离实践活动。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师可以组织实践活动,以实际的课程内容为主题,展开专项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户外环境中探索大自然的奥妙以及世间万物的科学属性。例如,在《光的反射和折射》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具体场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观赏湖泊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湖泊水岸上观察一天中不同光线下人在水中的倒影,让学生明确光线对折射和反射的影响。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的主动性不仅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也能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发展目标,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科学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也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教师也应该树立科学的思维意识,通过夯实知识基础、设计问题情景、布置实验任务等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他们科学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燕.初中科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策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2):17.
[2]刘爱华.浅析初中科学课程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1):169.
[3]夏月.浅析初中科学课程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2):169-170.
[4]王首春.初中科学课堂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20,(8):17-18.
[5]邹园园.如何在初中科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神州,2017,(12):59.
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意义与路径论文 篇3
伴随我国教育制度变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教学目标设定了更高的标准。课堂教学的中心从教师身上转移到了学生身上,民主教学受到更多教师的欢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成了教学的重点内容。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探究相应的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路径,加强对初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业已成为初中语文实践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素质教育程度地深入,初中语文在教学过程中逐渐舍弃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语文教师实施教学,采用引导为主的办法,开始着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合适的策略,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保持积极的互动。如此,不但能够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还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力,显著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下文将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路径进行分析:
一、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良好的环境能够让人保持心情舒畅,从而促进记忆力的提升和能力的强化。对于学生来说,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从而明显地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1]从教学实践过程中分析,营造并充分利用轻松的课堂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初中语文教师要依据课程设定的目标,分清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为学生营造适合的教学情境,打造好的课堂环境,以及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让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苦下功夫,为学生设计优质的课堂环节,吸引学生对教学知识的兴趣。首先,教师要保持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平等,这是课堂环境活跃的首要条件;其次,教师要保持课堂的民主。用科学、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面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第三,教师要激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他们能够勇敢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勇于创新,不畏惧权威,从而构成良好的让所有学生都感兴趣的课堂教学氛围;第四,教师要正视学生的提问。我国古代教育专家就提出“学贵质疑”,也就是说,在求学的过程中,敢于质疑是非常重要的。人只有产生疑问,才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取得进步。作为一名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提问,要善于找出学生思维之中的閃光之处,并就势加以指点。最后,教师要积极营造问题情境。保持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在开放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预设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之后通过教学活动的推进,逐步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而通过对答案的探寻,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思维能力获得提升,从而达到一个理想的教学目标。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
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方式各种各样,下面我们挑选几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方式进行具体分析:
(1)观察法
观察是让学生具备思维能力的基础。比较常见的观察法包含顺序观察法和对比观察法。通常情况下,观察与思考是联系在一起的,两者相互促进,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推动着初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不少的作品都是经过作者细致观察之后得来的。[2]通过这些作品的教学,教师可以教授给学生不少的观察方法。如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这些内容列为重点,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作者进行观察的技巧,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锻炼,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二)联想法
联想和想象,均属于一种创新过程,是头脑对现有表象的再次改造,[3]同时也是一个由此到彼的过程。此一方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也有比较理想的效果。
比如,教师在进行《天上的街市》的教学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此种方式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天上的街市”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作者采用比较轻快流畅的笔调描摹出天上的街市,而学生通过联想在头脑之中绘制出属于自己的天上的街市。作者通过天上的街市表达内心美好的情感,而学生通过联想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如此,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到明显的提升。
三、依托一系列锻炼,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只有以高品质的思维作为基础,学生的思维能力才有可能真正得到提升。思维品质包含思维的灵巧性、深刻性与批判性等。初中教育阶段,学生的思维与小学的时候相比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变。他们开始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且具象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地提高。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依托“单元整体教学法”,进行一整套的锻炼,以此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思维的灵巧性
这一特征决定了学生是不是可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让大脑表现得更为活跃。在教授《钱塘湖春行》时,教师可以设定特定的时间,让学生在限定的周期内,使用联想法,想象钱塘湖的春天草长莺飞的景象并进行描述。经过这样的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会有一定程度地提升,同时其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的锻炼。
(二)思维的深刻性
之前,对于需要背诵的内容,教师通常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现今,教师必须要调整这一方式,可以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通过加深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来帮助学生完成识记。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多进行思考,只有多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才有可能得到提升;其次,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划分小组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探讨和交流,利用初中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让他们积极地找到问题、分析问题并确定问题的答案,让学生能够深刻研究所学习的知识,改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安排课堂延伸写作等作业或者让学生归纳心得体会等途径,深化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思维的批判性
所谓思维的批判性,指的是学生对自身思维活动的检查,需要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消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批判性的提升,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公开自己的意见,让学生逐渐具备质疑权威的能力。
四、重视课堂互动,注重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社会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思考活动有比较明显的影响。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优质的课堂氛围与互动能够极大地改善课堂教学的局面。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课堂氛围的营造,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科学地互动。比如,在教学开始之初,教师可以腾出几分钟的时间,利用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环节来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可以顺利地集中到教学活动中来。[4]在课堂的展開中,应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因生制宜”地设置提问难度,给予每个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机会;此外,在教学活动接近尾声之际,教师还可以保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堂整合和反思。如此,学生可以及时消化所学的知识。针对不同试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加以剖析归纳,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它与智力因素的区别在于其与心理活动相关,涵盖的却是人的情感、思想和个性等因素。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情感与价值观成为语文教学的标准之一。由此得知,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也比较明显,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位置非常关键。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通过挖掘他们的爱好来进一步培养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比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尽可能地挖掘学生作文的闪光之处,从作文的立意、情感脉络、描写角度等方面展开深层剖析,引导学生逐步提升非智力因素的水平,让学生具备更强的思维能力。
总结
语文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将初中语文教学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联系在一起,能够帮助学生在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明显地提升。这是新课改初中语文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教师教学任务的重点。初中教师应该认清这一点,积极地拓展有效路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素质得到明显地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晋会.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6).
[2]罗可松.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3,(36).
[3]董洁.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J].学周刊,2015,(9)
[4]余建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9).
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意义与路径论文 篇4
【摘要】
由于教育体制的创新与改革,在新课标的影响下,教学目标也发生了一定改变,对于学生的教学不仅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一门较为传统的科目,对其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学生
一、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特征进行分析
初中思想品德这门学科的特征比较多样化,比如在其中包括了诸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但同时其也是一门独立存在的学科,在对初中思想品德这门学科进行学习时,学生要制定学习规划,可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心,以我国的相关系统思想作为指导方针,让学生在学习思想道德知识的过程中建立规范化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除此之外,因为思想道德这门课程包含了思想以及现实两方面的内容,因为指导人们行为的就是思想,通过对思想道德这门学科的学习,学生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而且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还不是很成熟,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也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提升其综合素养。还有一点,思想道德这门课程与学生的成长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因为初中的课程主要是通过实际生活中的相关事例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
二、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进行概括
1.为学生提供交流学习的互动平台,及时解决学生的疑惑
虽然说初中思想品德所学习的知识都是理论性的,但是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对于事物存在较强的好奇心,对于课本中所提到的知识还有一些疑问,老师此时就要引导学生将其内心的疑问提出来,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这样学生不能及时提出自己内心的疑问,逐渐失去了对于思想品德这一学科的兴趣,但是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题体,在课堂上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鼓励,然后为学生解答内心的疑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2.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围绕教学内容开展有趣的教学活动
老师在其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更要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感悟,所以老师可以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围绕教学内容组织有趣的教学活动,比如在学习保护家园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围绕资源回收利用、塑料袋的使用等对学生进行提问,通过生活中的常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教学内容融入到这一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可以积极的参与到其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以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首先就要以课本教学内容为主线,因为课本教学内容中会涉及到部分具有锻炼性的栏目,而这些栏目都会为学生提升创造性思维提供一定的空间。但是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都会忽略对于这些栏目的实施,要想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就可以以这些为基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栏目所涉及到的内容进行思考、探究和交流。除此之外,老师还要学会鼓励学生,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展示,比如初中思想道德课程中经常会涉及到一些时事、政治等方面的讨论,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对身边的事多观察,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也可以与同学老师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沟通。通过这些方式可以让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这种方式对于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4.将实例教学法应用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会涉及到关于公民权利与义务这一教学内容,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对自己所要履行的义务以及享受的相关权利进行概括,作为未成年人,如果权力受到损害,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维护自身的权利等。然后老师就可以创设相关的情境进行举例,如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国家对这一阶段的学杂费等进行了免除,而未成年人有受教育的权利等,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区别与联系。
三、总结语
本文首先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其次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进行概括,如
①为学生提供交流学习的互动平台,及时的解决学生的疑惑;
②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有趣的教学活动的开展;
③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④将实例教学法应用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引导,让学生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思维,通过一定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熊湘江.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案例分析能力的培养[D].鲁东大学,2014.
[2]陈艳.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衔接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5.
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意义与路径论文 篇5
随着新课程教育不断的革新,社会要求学生在具备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由此,需要教师从小对学生培养创新意识,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那么,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就尤其重要了,它来源于生活的创新性学科,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意义,探讨了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创新思维能力是指在已知的范围,构建新的天地,创新原知识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它既可以是自我能动性的体现,也可以是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某位著名教育家也曾说过:“学习不是家庭作业,学习就像在旷野或森林里找到回家的路。”也就是说,学习是日积月累的提升,而不是一蹴而就。由此,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它需要有一定的培养时间,长期下来形成习惯。一旦形成了习惯后,遇到问题动脑思考,就会成为本能反应。而小学科学是一门需要不断思考、实践的课程,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但是在农村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和学生并不看重这类的教学体验,更别提实践活动的开展。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注重科学发展的国家,科学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及,已成为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重要体现,人们对于科学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如何提升人们的科学素养?要从小开展科学教学,为今后创新思维能力的使用奠定有力的基础。新课程科学学科的建立,也是为了培養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是创新思维的条件。由此,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意识,在日常的科学教学中,创新科学教学内容、活动,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而且,学生有了创新意识,会在创新意识的带领下,不断地利用已知知识,创新新事物,从而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目前,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于科学类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对此,人才在完善理论知识的学习时,还需要不断地提升科学素养。然而,在提高科学素养的同时,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才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对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是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在农村小学科学教育中。因此,在基础科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实现科学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共同发展。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
由于小学生比较天真、活泼,不够成熟,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于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对初中后期、高中乃至大学阶段的创新能力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思维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是属于比较依附类的思维意识,但随着年纪的不断增长,学生依附类思维意识逐渐变成具体形象性思维,尤其是到了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会对事物进行独立批判、思考。由此,在学生思维最薄弱的时候培养创新意识,可以形成思维习惯,伴随学生成长。农村小学生的思维,没有深受城市电子产品及信息化的影响,更容易培养。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呢?如在农村小学科学课堂上,首先,教师要打造一个创新性思维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对于科学的好奇心、动手能力,培养其主观能动性。如学习“三角形能旋转吗?”学生通过旋转三角形,明白旋转的奥妙。其次,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对于事物敢于想象,在想象中大胆创造,如结合现房屋结构的特点,让学生想象、创造新型房屋。最后,由于农村的局限性,新事物的接触面也没有城市广泛,教师应结合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对于新事物进行了解,鼓励学生对于新事物进行想象创新,从而促进学生思考的行为,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
2.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
创新发明的想法常常隐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仔细观察细节往往能引出许多好主意,更重要的是,这些细节可能就是某些发明的源头。许多著名的发明家都是从生活中的小事开始的,比如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科学,如空调在城市中显而易见,但在农村教室、家庭中,还是以吊扇为主。对此,布满灰尘的吊扇难以清洗,清洗时,需要把它的风叶拆下来清洗,洗干净后再重新装上去,工序烦琐,更不是人人都具备这组装能力,可是不清洁它吧,一不卫生,二不雅观,三会缩短它的使用寿命。那么如何清洁呢?根据这些实际情况,我让学生大胆设想,最后设计了简约式吊扇清洁器:学生在圆柱木棍上装了两把小刷子,两把小刷子相对而立,可同时清洁吊扇风叶上、下两面的灰尘。圆柱形木棍既抓得牢,又舒服贴心;其次,两把小刷子同时清洁风叶上、下两面的灰尘,省时又方便,两把小刷子同时清洁;最后,指导学生在刷子下面还加装了一个环形承托盘,它可使上面清扫下来的灰尘直接掉到承托盘上。如此一来,学生在使用时,就不会被掉下来的灰尘弄到眼睛,也不会掉到地上,弄脏地面,造成二次污染。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成为对生活感兴趣的人,使他们能够发现生活中看似平凡的魔力。
3.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究的结合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
科学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它能在实践中论证理论,在理论中思考实践内容,在思考实践的过程中,大脑思维不断地转动,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由此,要实现科学,就必须有足够的理论知识作为基本条件。学生不仅需要充实的科学知识库,还需要完全掌握了解,并运用知识。因此,科学教师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可以提供一些实践中论证理论的实验,引导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思考、实践,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探索,掌握理论知识的使用,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论。对此,也可以开放式教学,把课堂搬出教室,引导学生在社会与大自然中实践科学,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
4.多样化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向学生展示优秀的创新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尤其是农村小学生,他们本身就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只是欠缺专业知识的引导。因此,教师在展示优秀创新作品时,边讲解作品必不可少的原理作用,边鼓励学生在原理上创新作品,并指导他们参加多样化的竞赛活动。如:科技创意与发明大赛、小小科学家竞赛、国际创新邀请赛等。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这类的竞赛活动,不仅可以拓展农村小学生对于科学的认知,还鼓励了学生的创新行为,加强其创新的自信心。
三、结语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任重而又道远的过程,尤其是在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不仅要奠定学生的科学基础,还要采取多样化的培养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小学科学的教学,本就在农村教学中,不被看重。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鼓励学生,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意义与路径论文 篇6
【内容摘要】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到教学之中,各学科都积极地做出了变革和调整,旨在帮助学生实现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主体的树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此,本文就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实现路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学生主体;实现路径
初中科学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实验教学是初中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各种实验操作,能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少教师都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同时过于注重对知识理论的传授,忽视了学生主体的树立,进而导致学生缺乏科学实验的学习兴趣,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对此,教师需要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实践操作,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一、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教学方法枯燥
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部分教师对科学教学的重要性缺乏深入的了解,并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从而教学方法较为枯燥,过于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灌输,在进行实验操作时,也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严重的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导致教学氛围枯燥乏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影响了教学效果[1]。
2.缺乏深层次的剖析
初中科学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缺乏认知,认为实验教学可有可无,而且还浪费了教学时间,从而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往往对学生进行口头叙述,结果使得学生对实验过程较为模糊,缺乏深入的理解,进而打消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影响了科学教学的质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缺少明确的实验目标
在当前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部分教师缺乏明确实验目标的设定,进行实验教学也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的需求,对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缺乏关注,并且很少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实验操作,导致学生缺乏实践操作机会,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限制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实现路径
1.转变教学理念,发挥学生主体性
初中科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有着积极地作用,因此,初中科学教师需要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及时的转变教学理念,真正的做到与时俱进,不断的进行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2]。同时,教师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和需求,从而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开展探究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可充分的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实验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实验,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和实践,逐步的理解科学知识,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机会,鼓励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大胆的猜想,设计实验的步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例如:在教学《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自己准备实验道具,如煮熟的鸡蛋、一次性筷子、厚布块等,学生通过设计探究性实验能加强对地震、地壳变动等知识的理解,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开展分组合作,树立学生主体
在进行科学实验教学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通过互动交流、相互协作来完成实验操作,并通过小组内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探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分组合作实验过程中,能及时的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通过借鉴他人的优点来及时的进行弥补和改进,促进整体学生的能力水平得到提升。例如:教學《二力平衡的条件》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运用实验来对知识进行验证,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结语
总之,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因此,教师需要充分的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创新实验教学的形式,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促使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叶能益.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实践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3):130.
[2]周小锋.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实践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31):99-100+102.
[3]季康林.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实现路径[J].学周刊,2017(13):149-150.
【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意义与路径论文(精选6篇)】相关文章:
混凝土机械设备管理的问题与提升路径论文05-16
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思维能力的提升研究论文06-20
5G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提升路径论文03-09
大学美育教学路径论文08-12
应用文写作教育成效的提升路径论文12-08
高中政治教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路径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