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论文

时间:2024-09-13 12:02:15 经济学 我要投稿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论文

  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非正式制度的普遍情况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论文

  少数民族聚居在一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这在劳动生产中激发积极性,减少“搭便车”、偷懒等机会主义行为,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绩效。另一方面,一些西部民族地区长期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对经济发展有很强的约束作用,还成为一种排斥力,使外部的支持无法实现预期目标。

  普遍来看,西部地区作为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农耕文明影响较深,人们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小富即安、求稳怕变,商品意识、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淡漠,重人情、轻法制等;同时一些民族地区相对封闭,在主观和客观上难以接受外来事物和理念。这些随着宗教文化、农耕文化发展而来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财富观等,使得其面临着比内地汉族聚居区更大的发展阻力和障碍。即非正式制度会排斥市场制度等正式制度,使市场交易的规模变得十分有限,交易费用巨增,加大制度创新成本,从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二、云南省盐津县大坪苗族村情况分析

  大坪苗族村是西南地区苗族聚居村落,以它为例考察非正式制度与经济发展的情况。盐津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边缘,与四川交界,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大坪村距县城75公里,全村辖8个村民组,共302户,1490人,是典型的苗族聚居村。农民收入以种植业收入为主,2010年人均纯收入为1426元。2011年,在云南省129个县区中,GDP排名第95位,贫困面积大、程度深。公路方面,八个村民组已有七个修通,有三条进村公路,但晴通雨阻,甚至晴不通雨更阻。教育方面,村完小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初中入学率处于90%以下,但考入高中的寥寥无几②。通过调研看出大坪村发展非常落后,存在物质基础薄弱,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基础教育不够全面、村民消费水平低等各种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非正式制度的角度出发可以归结如下。

  首先,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坪村相对封闭,山地环境塑造了山地意识,生产方式落后,村民发展意识薄弱,墨守成规,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满足于自给自足经济模式。其次,处于严重知识不足状态,电话普及率远远低于全乡、全县的平均水平,互联网用户为零。长期的信息闭塞导致获取、吸收知识的匮乏以及交流途径的缺失,与外界的差距越来越大,发展滞后。

  再次,由于思想观念落后,使得支持办学的积极性不高,导致高辍学率,尤其是女童辍学率。这对于加强当地的基础教育、培养能够发展建设当地经济的人才来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苗族的民族文化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传承,民族文化的内容不够丰富,没能很好地发挥民族文化的作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看出,大坪苗族村的情况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普遍情况很符合,非正式制度上存在着很多相似的问题,制约着经济发展。

  三、西部民族地区通过非正式制度变迁寻求发展

  非正式制度中意识形态、习俗、传统文化等方面对于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有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和政策保障,所以在良好的正式制度的作用下,必须重视非正式制度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推动非正式制度的变迁,协调好二者关系,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是构建正确的意识形态,对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进行整合和制约,发挥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第二是发挥道德伦理的作用,认识到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通过提高民众觉悟和诚信意识,加强法制建设,防范道德风险,加强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三是改变不利于发展的规范与习俗,可以通过流动使人们受到不同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在碰撞和冲突中,改变那些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非正式制度,建立起制度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第四是挖掘民族文化的潜能,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软资源”,通过合理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习俗可以节约信息成本、规范行为;同时,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可以带动民族地区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论文】相关文章:

论西部环境论文参考文献12-09

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03-11

农业经济发展分析论文02-18

对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分析的论文03-04

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论文03-13

公路运输经济发展思考论文02-21

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析论文03-12

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的对策论文02-21

创业教育与经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11-18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