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谈大学生专业教育与职业发展指导论文(精选11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大学生专业教育与职业发展指导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谈大学生专业教育与职业发展指导论文 篇1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企业对财务工作的重视度日益剧增,在市场复杂的环境下,企业对从事财务工作的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现阶段的高校会计教育需要以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为基础,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如此一来,有必要对现阶段的会计教育进行改革,重新制定会计教育目标,为企业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本文深入分析基于职业发展能力的会计教育改革,以期为会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职业发展能力;会计教育;改革
现阶段,我国社会市场竞争激烈,学生拥有较强的职业发展能力有助于今后在企业的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为此,会计教育需要革新教学理念,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注重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才能满足现代企业会计需求。鉴于此,本文对“基于职业发展能力的会计教育改革”进行深入探究意义重大。
1.基于职业发展能力,革新教育理念
在会计教育中,先进的教育理念能够有效推动会计教育的创新,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现阶段的企业会计人员需要专业的会计理论知识以及计算机操作技术,还需要具有其他相关方面的能力,诸如国际语言交流能力、企业发展趋势把握能力以及经济问题处理能力等。为此,当前的会计教育需要革新教学理念,不仅仅传授学生会计专业知识,还需要注重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即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因此,今后的会计教育教学内容应该及时更新,促使教学内容符合企业会计发展需求,同时加强实践教学[1]。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会计职业教育需要对信息化发展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原因在于信息化建设是企业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总而言之,为使会计教育的教学目标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就需要革新教学理念。
2.基于职业发展能力,调整教育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现阶段的企业会计工作人员需要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诸如良好的交流能力、表达能力、财务预算与管理能力以及较高的职业道德。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企业会计人员还需要掌握计算机操作能力。为此,现阶段的会计教育基于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开展教学活动,就需要对教育培养目标加以调整。由于会计职业的特殊性,会计教育的人才培养应该注重技术技能性人才培养,重视个人的智力开发,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如此一来,才能使得会计教育培养的人才满足现代企业会计需求。
3.基于职业发展能力,创新会计教育培养模式
在会计教育过程中,培养模式是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一种形式,涉及多方面的内容,诸如培养目标、教学设计以及培养过程等。在以往的培养模式中,只是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技能方面的培养,导致培养的人才,只能够进行纸上谈兵,缺乏实践操作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教育虽然重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远远没有达到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的要求。为此,会计教育需要基于职业发展能力,创新会计教育培养模式,现阶段,国家提倡校企合作,使得会计人才培养具有了较多的途径[2]。为此会计教育需要对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课堂中不断充实学生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以及相关方面的能力,通过在企业会计岗位的锻炼,使得会计人才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良好的应用,有效提升了实践能力。如此一来,会计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职业发展的人才。
4.基于职业发展能力,创新会计教育教学手段
为培养具有职业发展能力的会计人才,就需要会计教育对实践技能的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往的课堂教学,并不能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需求,只有不断通过实践教学才能满足现代企业发展需求。对于实践教学方式具有多种,诸如案例情景教学法、团队合作教学法以及自主探究学习法等,使得学生能够拥有符合自己的一种学习方式,从而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3]。例如,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就能通过多媒体展示会计教育理论知识,使得枯燥无味的理论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从而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学生可以自行利用计算机进行拓展知识视野,有效掌握会计其他相关方面的能力。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会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会计教育就需要对现代企业会计需求加以分析,从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深化改革,诸如革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目标以及创新教学手段等,从而培养出具有职业发展能力的会计人才,满足现代企业会计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周新玲,金晶.基于职业能力的会计本科教育改革研究[J].财会通讯,2015,13:51-53.
[2]汤长胜,庄胡蝶.基于职业发展能力的会计教育改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5:131-132.
[3]孙秀秋,王兴杰,王乃娟.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4:201-202.
谈大学生专业教育与职业发展指导论文 篇2
摘要:职业院校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又是职业院校教育的有机成分,美术教育的好坏关乎高校教育的成败,然而职业院校的美术教育近年来却出现了一些问题,职业院校应当进行相应的改革,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职业院校;美术教育;改革与发展
美术教育是职业院校教育的有机组成,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此外,美术还能够起到传承中华灿烂文化的作用,因而美术教育应当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到“以人为本”,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在紧密围绕教学内容并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的前提下,应同样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
一、美术教学在职业院校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院校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专业技术相关的内容占有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和学校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视,但是,职业院校往往更重视专业技术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学校会对其进行相关的培训以增强其教学能力,而美术等相关的教师往往被遗忘。久而久之,便会导致美术教师在思想上不重视美术教学,认为美术教学可有可无,不注重相关专业知识的更新,不积极主动的与时代接轨。面对职业院校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相应的改革迫在眉睫[1]。
二、职业院校美术教育的改革方法
1、深化学科认识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人才,专业的人才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美术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是教学活动重要的部分,然而美术教学却面临着不被重视的事实。鉴于此,国家应当通过相应的政策来提高各大职业院校对于美术教学的认识。例如,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中对美术教学进行相应的照顾,或者对美术教师进行教育培训来增加美术教师的教学素质。还可以在职业院校展开与美术相关的宣传活动,让教师和学生亲身感受美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快乐,从而增加对美术教学的认可。
2、改进教育方式
传统的美术教学通常以课堂为中心,所有的教学过程均在课堂上完成,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为主要授课方式,而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长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无法将美术这种艺术形式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久而久之,学生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对所学的知识丝毫没有兴趣,最终教学效果非常差。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增加新的教学地点,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置课程进度,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观,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以课堂为教学中心的前提下,可以将教学的课堂搬至各种美术展览上,学生可以真实的感受到艺术的美好,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3、调整学校的课程设置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职业院校往往会将美术教学忽视,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职业院校应当调整学校的课程设置。在不影响学校正常的专业技术教育的前提下,适当的给美术教学更多的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可以感受到美术的魅力。也可以将一部分选修的课程分配给美术教师,让那些真正喜欢美术的学生可以通过选修课这种方式学习到更多关于美术的知识,这样既不影响正常的教学,也丰富了职业学校的课程内容。
4、提高教师素养
教师一直被视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可敬可爱的园丁,正是因为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的辛勤付出,祖国的花朵才能够茁壮成长。我们的每一点成长都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如果想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执行者我们必须先要培养出具有优秀素质的教师。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能够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学生言谈举止,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国家或者有关教育部门可以提高相应的教师选拨标准,教师队伍自行进行相应业务能力学习,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举行相应的考核剔除那些素质低、能力差的教师。于此同时,对于那些已经在岗的教师进行教学能力培训并缩短培训的时间间隔,延长培训期[2]。
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1、美术教学专业化
学生的综合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标准,人类对于美的追求也越来越趋近完美。为了满足我们对于美的追求,职业院校的美术教育也应当更加专业化。专业化的美术教学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教学质量,接受到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美术的魅力。标准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让美术教学有章可循,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可以既灵活又不偏离课程标准,同时也能够根据评价体系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2、教学内容多样化、国际化
单一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追求,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才能够给学生全新的体验。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让学生有机会能够感受到新鲜的事物,并在接受的过程中激发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又是当今时代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学生一旦拥有了创新思维,便可以获益终身。互联网科技发展,让世界成为统一的整体,美术教学也因此而不断的发展和整合,国内和国外的美术教学在融合中相互吸取新的知识和方法彼此相互促进。学生在接受国内美术教学和美术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吸取国外美术教学中的精华并化为己用。
3、美术教学社会化
美术教学作为素质教学的有机组成,我们从小学便开始学习,直到大学毕业,似乎美术教学仅仅只停留在学校教育阶段。然而,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关于美术的学习将会伴随我们一生,无论我们是潜移默化的接受美术,还是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它都将会一直在我们的生活中,而我们的生活也会因为有美术的存在而变得丰富多彩。与此同时,学校的美术教学也将不仅仅只限于在课堂上对于美术的学习,还会包括一些关于美术的社会实践。例如,参观一些博物馆,名人画展,艺术品展览等等,这都将是我们学习美术的重要方式,这些社会化的教学方式在以后的美术教育中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术作为艺术的一种形成,来源于社会也终将回归于社会,因此,我们在学校学习的相关知识也会在将来的社会实践中进行检验和完善。
四、结论
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人类开始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美术给了我们全新的艺术体验,也给了我们发现美和创造美的方法,是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却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我们应当进行相应的改革,促进职业院校中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道安.浅论职业院校美术教学改革与思考[J].艺术科技,2015,10:270.
[2]曹美涛.以市场为导向的民族职业美术教育[D].宁夏大学,2014.
谈大学生专业教育与职业发展指导论文 篇3
摘要:针对建筑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理念进行了探讨,分别阐述了建筑职业教育与建筑行业、先进教学理念与生动教学实践、教师队伍与学生三方面的和谐发展要点及具体措施,以指导实践。
关键词:建筑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学生
社会的和谐发展涵盖各行各业,各个方面的发展。建筑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在规范行业管理,推动建筑经济,社会进步,促进就业过程中得到和谐发展,努力实现建筑职业教育与建筑行业,先进办学理念与生动教学实践及教师队伍专业成长与学生全面发展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1 建筑职业教育与建筑行业的和谐发展2005年由国务院召开的职业教育会议上提出了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特别要为我国走新兴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建筑职业教育在担当这一新的历史时期重任时,应自觉地瞄准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密切与建筑行业的联系和合作,努力实现建筑职业院校和建筑企业合作。在合作中,建筑职业院校以建筑企业为先导,拓展产业结构,扩大服务面,了解建筑人才需求的层次、知识结构、技能水平、职业道德水平和建筑市场变化趋势,更新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在培养模式上创新。同时,建筑企业在与建筑职业院校的合作中,可以以建筑职业院校为后盾,拓展业务,扩大经营规模,增加经营项目,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增加竞争力。
建筑职业教育和建筑行业的和谐发展,还应使建筑职业院校和建筑企业在合作中紧密结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随着全球经济的兴起,中国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中国建筑市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建筑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伴随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建筑业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建筑行业的发展必将扩大对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需求,有利于我国建筑职业教育的发展。
当今世界,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正在形成。我国目前的建筑企业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较大,从业人员的文化科学素质较低,建筑科技成果应用率低,转化慢,甚至转化脱节。建筑职业教育和建筑行业和谐发展,就要敢于正视这个差距,共同找出差距存在的原因,立足国内,放远世界,尽快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提高建筑从业人员中高素质技术人才的比例。同时要协调人才结构的合理发展,人才内涵的调整变化,人才结构的调整变化,力求与国家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相一致,人才内涵的调整变化着手两个问题:
1)教育培训指导思想和方法;
2)人的个人发展定位。
建筑职业教育要紧密结合建筑行业的实际需要,使培养的人才适应当今世界建筑市场发展需要,并能促进建筑社会主义市场的繁荣发展,就必须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真正打造一支具有竞争实力,能在激烈国际市场竞争中打不垮、过得硬、立得住的建筑行业的从业大军,并由此增强我国建筑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2 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生动教学实践和谐发展建筑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要紧贴教育的和谐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生动的教学实践,以生动的教学实践体现丰富和完善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市场经济为切入点,改变原有旧的教学理念,树立与时代相适应的新理念,实行多元化办学,走产、学、研相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实施法制化管理,遵守国内外通行的规则和法律法规,开展民主化治校、民主化办学,培养具有民主精神和遵纪守法的学生,改变道德观,以“双赢共生”为基础,改变人才观,培养具有国际理念、全球意识,具备竞争观念、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和较高建筑技能的外向型、复合型专业人才。建筑职业教育要实现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生动教学实践的和谐发展。首先,要在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对教学课程进行重点改革,删除一些陈就、落后的不合适宜的课程内容,增加一些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课程内容。例如,与建筑有关的应用软件。在课程改革中,可以将建筑职业教育的课程分为建筑管理和建筑专业技能两大类,在建筑管理课程中,要立足我国建筑行业管理现状,总结我国建筑行业管理的经验、教训,大胆引进国外建筑管理的先进经验和做法,通过建筑管理的职业教学来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加强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术管理、产品质量管理、造价成本管理等各项管理。在建筑专业技能课程中要坚持中西结合的方针,既继承发扬中国传统的建筑技能,又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建筑技能。其次,要加强实训实验教学,在做实训设备(施)时,一定要做到模拟仿真,力求模拟仿真教学语言、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考核相结合。例如把实训室设计成工程现场一样,打破过去空洞虚无的教学环境。在模拟仿真中实现三个一体化,即:青年学生在上实训课时,要做事与做人一体化,学生不是单纯的学技术,首先要学会做人;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一体化,不是通过建筑职业教育,只会读读图纸,放放线就可以了,而是要把职业道德放在第一位,培养学生遵法、守信、热忱的职业精神;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一体化,培养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协调应变动手的能力,从中训练学生的自信、自尊、自强、自立能力。再次,走出去,请进来。建筑职业教育院校将学生和老师派到建筑企业实习和挂职锻炼;请知名专家介绍我国建筑企业发展趋势和成功建筑企业的经验及具体操作方法,请企业总经理、人事部经理、项目经理、工程师,从事建筑工作的校友介绍企业对各类建筑人才的需求。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对建筑人才的需求,了解建筑人才必备的知识、能力结构、技能水平、素质素养,以达到让学生按建筑企业和建筑市场的发展趋势做好职业规划设计。
推动学生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道路,真正把学生培养成综合型、应用型和适用型人才,使学生通过建筑职业教育,能成为受社会欢迎、经得住市场考验的有用人才。
3 教师队伍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进步的和谐发展建筑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离不开教育的主体学生和老师的和谐发展。在师生和谐发展中要紧密围绕建筑职业教育为建筑行业发展服务的目标和方向,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进步。教师队伍专业成长,要突出增强能力和具备双师素质。教师要具有较强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能力,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职能,通过外派培训,到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实行专业技术资格与教师职称挂钩制度,促使教师参加专业技能学习和取得执业资格证书,使教师队伍实现“双师化”。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在岗位能力课程教学中,将职业教育教学要求、岗位实际要求、国家职业标准三者结合起来,大胆探索具有职业特色的“三位一体”的岗位能力教学模式,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要突出鲜明的专业特色。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可利用各种途径加大来自生产施工一线的比例,把建筑企业最新技术、最新管理理念、企业精神带进课堂,使学生接受良好的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教育。打破现行用人制度,聘请知名企业技术骨干作实习指导教师,聘请高级管理和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定期来校讲课,做到能者为师,教育者和行业专家合一。老师,既是文化课、专业理论课的教育者,又是生产实习课和行业的专家,还是建筑行业各项技术能手。同时,鼓励学校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到企业兼职,做咨询,把科研、教学与建筑企业相结合,把行业最新进展带到课堂,同时为学生实习和就业提供了方便。
学生的全面进步建立在教师队伍专业成长基础上,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体现在教学中,就是教师用自己的过硬技术、高超技能和综合能力影响学生。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示范,在教师的“教育者和行业家合一”的带动下,学生要做到“学习者和工作者是合一的”即学生既是学生又是工作者,作为学生,要努力学习提高专业技能,作为工作者要精心生产合格产品和提供优质技术支持。为使学生全面进步,除了要加强建筑职业教育的实习实训外,还可以走与企业联合办学的路子,让建筑企业以多种形式步入到建筑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基本技能,又可让学生学到建筑新技术、新发明,参与到企业管理、技术指导、质量监督、经济核算等过程,形成行业要求的行为准则,为其今后走向工作岗位,独立开展创新、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使学生全面进步,建筑职业教育应在对学生的培养中推行双证制度,要求参加建筑职业院校的学生,既要拿到证明其理论知识水平的毕业证书,又要拿到国家承认、行业认可的建筑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学生以面向经济建设、面向市场,以胜任职业岗位的要求为目标,以能够提高建筑岗位的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扩展学生的就业面,增强学生走向社会面对市场的自信心和实际本能。
参考文献:
[1] 国发办[2005]35号,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S]。
[2] 张小军。高职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山西建筑,2010, 36(11): 207—208。
谈大学生专业教育与职业发展指导论文 篇4
摘要: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从业阶段缺乏相应的法律意识,进而在工作中操作了违背法律标准的行为,因此本文针对这一现象提出高职院校在开展法律教育课程上的重要意义,同时提出法律公共课程在职业能力方向上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职业能力;法律教育;发展路径
一、高职院校开展法律教育的意义
高职院校开展法律教育对于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具有规范行为准则的作用。从以往教学经验中我们能够发现,多数学生在职业能力上具备了较高的专业度,但是在法律上的行为操守略有不足。从学生毕业后的反馈信息中能够发现,部分学生在从业阶段并没有在岗位中体现出较高的法律意识。一方面,少数学生对于职业性的法律行为缺乏专业意识。以我校物流专业为例,部分学生参加工作后反应,部分物流公司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的情况,经常性超重超载运输,但是学生并未阻止或提出整改建议,针对这样的情况是我国高职院校在法律课程上的疏忽,并没有为学生树立起更为标准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多数学生存在普遍的法律意识淡薄情况。很多学生毕业之后,由于刚刚参加工作,在社会中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进而选择一些快速赚钱的工作,但是并没有意识到很多工作实质上正处于法律边缘。基于这两方面的情况分析,在高职院校开展法律课程,是构建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方法,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法律基础,提升在工作和生活中认清法律规范的意义,以及规范自身在工作中的职业操守。
二、法律公共课程在职业能力方向上的发展路径
现阶段我国在法律公共课程中的发展并没有起到指导学生行为规范的重要作用,其主要原因在两方面。一方面,课程内容过于重视法律条例的阐述,而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公共课程将基础法律内容作为课程基础,没有重视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对于法律课程学习的需求。因此,要突破现有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才能建设具备实际指导意义的课程优化方案。根据以上推断笔者提出以下发展路径。
(一)针对专业学科规范法律课程体系
开展法律公共课的重要意义在于培养各专业学生的法律意识,从而指导工作中的'法律操守以及行为准则。因此,在法律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必须针对各个专业学科中涉及到的法律内容和标准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规划,才能辅导学生认清在工作细节上应当遵循的法律规范,进而保证职业方向上不做出触及违反法律条例的行为。以岳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一方面应针对整体课程开展《劳动法》基础内容的拓展,传授学生在参加工作后应当重视的劳务合同与法律规范。另一方面,针对商贸、会计、营销等专业的学生传授《会计法》方向的内容,并将工作中容易涉及的法律条件进行专门讲解,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相关的法律细节,规范自身在工作中的操作行为。此外,针对护理、临床、药学等专业的学生,需要拓展卫生法、处方药法律规范、临床医疗法律条例等方向的内容,进而提高学生在工作中可能涉及到的各方面法律条例,才能规避在工作中产生医疗纠纷的风险,以及医疗事故中的不法行为。最后,必须针对学生在各自专业法律内容上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因此也需要根据不同专业设立相应的考试内容,通过分专业考试的方法,明确各自掌握法律细节的情况。然后,在通过综合试卷评估学生的整体法律意识是否健全。从分科考试与综合考卷的最后评估中掌握教学质量的情况,其中专科考试分数可以视作70%的能力评估,而综合考卷可以作为30%的能力评估即可。
(二)拓展理论与实践相链接的法律课程内容
法律规范是指导职业行为的标准,因此在传授学生法律内容的过程中不能仅以理论知识作为重点,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整体课程内容的设计中,必须将理论基础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法律条例明确工作行为的各项标准。一方面,教师应当将实际案例在课堂中提出,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出现的法律问题,进而促使学生明确案例中的哪些行为触及了法律准绳,以及案例中处于法律边缘的不规范行为。通过学生自行分析,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再加以引导提出相关的法律条例,进而促进理论知识对实际案例的解释。另一方面,可以邀请优秀的企业法人到我校进行职业指导,让学生通过相关专业人员的讲解,领会在实际工作中容易涉及到的法律常识,进而产生对于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相结合的方法,最终形成理论指导实践的整体知识结构统一。此外,在公共课中各专业学生都需要掌握最为基本的《劳动法》才能力在工作后指导自身的基本行为规范,因此教师要针对此方向进行整体教学的规划。通过阐述职业操守的相关法律内容和条例,并将法律准绳明确到各种岗位的实践操作中,进而提高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支持行为标准的法律知识基础,以便指导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实践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单盈.高职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匡正策略———职业素养的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2014,01:122-125.
[2]侯威.法律高职教育与法律高职院校发展———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浙江警官职业学院”的改革探索[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1,02:114-117.
谈大学生专业教育与职业发展指导论文 篇5
摘要:随着我国发展政策向农村的倾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被提上了经济发展日程。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关乎“三农”问题能否彻底得到解决,关乎农村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如何使农村教育走出困境,促进农村经济建设持续良好发展,是目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因此需要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发展、遵循发展规律等多方面寻求突破出路。
关键词: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困境;出路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的发展基础地位不可动摇,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念的提出与执行,依靠科学技术与人才,走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成为无可更改的顺应时代的大趋势。农村社区教育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组成,是一种能够利用社区内外的教育对农村居民进行的具有区域性和整体性的教育活动。具有广泛的覆盖性,能够全面提升农村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对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困境
(一)教育观念落后
传统的农村教育观念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脱离农村生活,摆脱落后的生存环境,对于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意识淡薄。并且此种观念被广泛接受,对于无法通过教育完成脱离农村的情况,多持否定态度,并会终止居民的继续受教育的权利,由于教育的缺乏,居民的教育意识得不到提高,导致恶性循环,使得落后的教育观念得到了“传承”。而且此种情况得不到教育及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没有相关政策作为支撑和扶持,教育观念落后的现状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二)教育功能单一
新农村的建设中需要的不仅仅是低素质的密集型劳动力,更多的是要依靠技术能力强、具有革新意识、大局观及发展眼光的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因此农村社区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符合农村经济建设需求、具有服务农村建设思想的新型劳动力,但是,目前的农村教育仍以普通教育为主,在劳动生产技能、素质培养、创业思维等方面严重缺失,并且不注重社区居民服务农村意识的培养,符合农村经济建设的职业技术教育的缺乏,使得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三)教学内容脱离农村发展需要
目前农村的教育内容并不是针对不同的地域性及不同经济发展需求而制定的,导致了教育目的严重脱离了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由于目前农村社区教育的课程安排的内容与城市的一致,都是传授基础知识,以升学为主要目标。而对于劳动技能、素质培养等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没有提到日常的教学计划当中,导致只有少数居民能够通过教育融入到城市生活当中,而大多数居民不但不能通过教育学会在农村环境下的生活技能,并且课程中安排的内容极少涉及到农村生活,导致扎根农村的意识淡薄,不能以稳定的心态适应农村的生活及农村环境下谋求发展。
(四)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偏低
由于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有限,导致教师的福利待遇差,提升自身能力机会缺乏,骨干教师流失、教师数量不足等多种问题的产生。随着农村教学布局的调整,很多地区出现学校合并、班级合并的现象,班级数量过多,教师无法兼顾或是一名教师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而且在农村社区教育体系中,专业技能教师与基础知识教师的比例严重失衡,甚至出现空缺,从而使社区居民失去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与继续教育的机会。
二、农村社区教育的出路
(一)提高农村社区整体教育意识和内容的改进
根本解决农村教育理念落后的问题,是农村社区教育开展的重要前提。首先要大力开展宣传活动,使社区居民意识到开展农村社区教育能够提升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基层领导要充分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提高农村社区居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及接受社区教育的'自觉性。农村社区教育要适应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不但要包含基础性和统一性的知识内容,更要针对不同的地域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内容,把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进行有机合理的结合。一方面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另一方面能够使所学技能适应当地农村建设的需要,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
(二)增加农村社区教育经费投入,整合资源
农村社区教育的开展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如专业教师的薪资待遇、实践场所、教育器材等投入,仅仅依靠自愿的方式自筹资金是远远达不到社区教育的需求。因此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及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更可以通过设立居民迫切需要学习的课程,发动居民出资支持社区教育的开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资源整合到农村社区教育当中去,如鼓励专业技能突出的教师到农村去,并给予一定的扶植政策,允许教师带动社区居民一起创业,在实践过程中完成教育的目的。资源的整合不仅仅包含人力资源,还可以将社区已有的科技、文化、卫生、体育设施运用到农村社区教育当中去,不但达到资源的重复利用,更推动了社区教育的发展。
三、小结
由于受教育观念、财政支持、人口密度及师资力量等条件的制约,严重阻碍了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如何使农村教育走出困境,促进农村经济建设持续良好的发展,是目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因此需要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发展、遵循发展规律等多方面寻求突破出路。农村社区教育的开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但能够推进农村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更能够有效提升居民的综合素质。在提升农村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更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因此,克服目前农村社区教育中遇到的困难,积极的寻求发展道路,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论文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社会教育规划课题(2017—2019年度)“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路”(编号:JSS-B-201700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厉以贤.社区教育原理[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2]简小鹰.农村社区发展中的农村社区教育[J]中国农业教育,2002(2)
[3]陈乃林.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思路探析[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5).
谈大学生专业教育与职业发展指导论文 篇6
一、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定义及基本构成
职业教育是针对具体职业定向培训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能够具备特殊的专业技能,并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职业教育包括职前和职后教育两部分,职前教育是指对普通学校、技校、职校等在校未成年学生所进行的就业准备教育;职后教育是指对已成年的待业人员与从业人员所进行的转换职业所需的教育,或者补充与提炼职业知识与技能的职业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讲,职后教育属于成人教育的范畴。成人教育是指为成人提供的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满足人与社会的需要,但又有别于传统教育,是与未成年人全日制学校教育相对的,包括一切成人阶段教育在内的教育活动。成人教育分为成人职业教育和成人非职业教育两个子系统,成人职业教育包括继续教育、岗位培训、技术等级培训、职业技术教育等方面;成人非职业教育包括与社会生活、文化、法律、经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普通学历教育等相关的方面。
二、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关系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相比,所包含的内涵、涉及的空间以及占用的时间都更为丰富、更为广阔、更为长远。从上述二者的定义与基本构成来看,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之间有部分交叉,但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对象。成人教育的对象是进入成年期的全体成人,个人一生中有3/4的时间处于成年期。而职业教育的对象有未成年的青少年学生,以及成年期的待业人员、从业人员。因此,成人教育的教育对象要比职业教育更加宽泛。
2.教育境域。就教育境域而言,成人教育对全社会的开放程度更高一些。包含在整个社会之中的成人教育,群众基础十分广泛,同时又拥有自己的独立体系。成人教育的阵地既可以是一切社会公共教育设施,也可以是大众教育传播媒介;成人教育的依托一般是学校,当然也可以是一些单位甚至社会团体;成人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与社会群众工作和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息息相关。总的来说,成人教育依赖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向全社会高度开放。而职业教育机构也向全社会开放,建立产学联合体,实行联合办学。不过,尽管职业教育同样体现受教育者职业定向与社会劳动需求之间的联系,但成人教育较职业教育而言活动境域更大。
3.教育目标。成人教育的教育目标在于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促进成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特别是成人教育中的社会生活教育、社会文化教育与大学后继续教育,其目标就是帮助成人更好地追求个性发展,不再受职业局限性的约束。即便职业教育也有提高受教育者文化水平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也重视思想品德教育,但是培养受教育者的职业技能才是其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充分反映了职业化的特征。
4.教育功能。现代教育具有人才结构调节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等系统外部的外在功能和促进人的发展等系统内部的内在功能。成人教育的外在功能与内在功能有着紧密的联系,外在功能体现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均衡性特点,内在功能在于促进成人的个性化、社会化发展。成人教育能够促进成人的发展,提高成人的综合素质。成人的发展对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推动社会进步、传承人类文明等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职业教育的内在功能是促进人的职业化发展,外在功能则是通过提高人的职业化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水平,能够提升他们为社会生产服务的能力,从而使他们成为现代化、生产社会化、工业化的重要力量。
5.教育过程。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都有教育过程长期性的特点。人们步入职业生涯便会产生职业活动需要,从而促使个人接受职业教育。在此过程中,受教育者的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有工学结合的特征,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而成人教育的教育过程相较于职业教育而言,时间跨度拉得更长,成人非职业教育方面的受教育时间可以说与人的生存时间相一致,具有终身性,总是处于知识信息传递、补充、更新的循环往复之中。
6.教育内容。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更多强调的是预备性、普及性和基础性,而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体现的是实用性和针对性。当然,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在教育内容的设计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成人教育的教学内容设计除了与职业教育相似外,在非职业教育部分还具有无限定性的特点,教学内容设计结合了成人的实际需求。另外,成人教育整体教学内容也具有复杂性,除了基本的读写算课程、文学课程、各种职业课程之外,还包括一些与残疾人、妇女、老年人相关的课程。而职业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除了职业的规范性和规定性之外,教学内容设计需要体现具体的职业诉求,其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道德充分体现了课程内容的集约性特点。
7.教学形式。教学形式的多元性特点在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中都有所体现。除了常规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外,在职前的职业教育教学中,还特别强调采取实践性教学形式,如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劳动、教学实习、实验等。而成人教育的对象相较于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而言更加不可预测,所以成人教育的教学形式需要灵活多样,除了现场实践式、课堂面授式以外,采取的教学方法还有自我导向的个别自学式、自学考试式的教学形式,以及广播电视式、函授式等远距离教学形式,目的在于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成人学员受教育需要。
8.教与学的关系。成人教育教与学的关系具有学决定教、自由、民主的特点,教学的根本原则在于按需施教,更加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教员与学员之间不再是传统的师生关系,而是互帮互助的组合关系。而职业教育中教与学还保留着传统的师生关系,具有明显的教决定学、自上而下的特点。与基础教育相比,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共同特点,而且职后职业教育又是二者的结合,因此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存在内在的紧密联系。但是,从本质上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属于两个不同的教育范畴。因为成人教育对于成人而言贯穿生命全过程,而职业教育则是通过进行专业化培训使个体获得谋生技能。另外,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对象所处年龄阶段不同,成熟程度不同,社会属性也有所差异。因此,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形成了不同的体系,具有各自的功能,对此需要明确区分。
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如何和谐发展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尤其是在社会倡导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大环境下,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支持。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于内于外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只有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的协调作用,使二者和谐发展,才能共同为构建全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做出贡献。
1、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具有内在统一性。成人教育针对的人群是目前正常就业的社会人员,对他们进行的教育和培训包括文化教育、技能培训、继续教育、高等学历教育等。职业教育主要对受教育者进行专业技能教育,同时结合一定程度的文化教育,以学会专项技能为出发点,培养的人才主要面向服务业、生产行业、管理行业等。二者有如下的统一性:首先,教育特性相同,都承担着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提高青年就业能力和技术专业性的任务,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与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程度存在一定关系;其次,培养目标相似,都期望在高等学历普及度较高的现代社会为中等学历就业者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最后,培养方法相似,就业导向都以专业技能教育为主,兼顾文化教育和企业实习等,教育的目的性明确,专业针对性强,这也是由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实际国情决定的。
2.成人教育对职业教育的促动与启发。成人教育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积累经验,渐渐形成开展渠道广、形式丰富、层次种类多的教育格局,可以为越来越多不同年龄和职业的成人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培养服务,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成人教育中成功的教育经验值得职业教育参考和学习,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共享成人教育的经验和资源,职业教育的发展舞台将更加宽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成人教育不断创新,而职业教育的发展却相对滞后,职业教育可以依托成人教育的固有模式和资源,为自身发展寻求突破和出路。其次,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之间搭建桥梁,使二者形成良好的互动。中高等职业教育所面向的对象主要是当今社会的青少年,而青少年在就业以后还可以通过继续学习来提高自己,对此,成人教育大有用武之地。因此,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之间搭建桥梁将使人才培养更加顺畅,使终身教育理念在职业教育领域得以延续。最后,借鉴成人教育的人文滋养,增强职业教育的人文气息和受教育者的文化素养,提高全民文化素养,这也是中华民族时刻保持活力的法宝。
3.职业教育对成人教育的促进与启示。职业教育重在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目标性更强,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设计更注重实用性;在课程体系安排上立足行业需求,更注重能力提升和具体实践;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希望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职业教育对人才技能方面的培养值得成人教育借鉴和学习,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首先,职业教育对于人才的职业性培养专一明确,成人教育对于成人的培养目标也可以进一步明晰。成人教育对于成人的培养重点在于对他们原有知识体系中的技术能力进行更新、补充和完善,但是职业教育的专业性、技能性都是成人教育所不能及的。因此,提高成人教育领域的专业技能和教育能力尤为重要。其次,借鉴职业教育实用性的特点,成人教育的课程可以更实用高效。相比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特点不够突出,且实用性不够强,可以将职业教育的相关优势结合到成人教育课程中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最后,职业教育在评价体系上较完整,成人教育也可以根据培养方向建立系统完善的质量评价标准,通过口试、笔试、模拟训练、实际操作等多样化的形式,对学生、教师和学校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的考核,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四、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发展趋势
1、呈现出和谐共促的发展态势。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之间既存在差异又相互贯通,独有的教育功能及固有的联系决定了二者必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多年来,学者们已经证明了这样的事实: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如果在教育实践中呈现从属或者附庸的关系,将会使二者的发展空间受限、定位不清;而如果用任意一方取代另一方,则会对双方发展造成严重的制约。也就是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只能向着融合、共生、相互促进的方向发展,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不能相互取代。
2.将长期处于交叉发展状态。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一方面存在一定的内在统一性,另一方面所属的教育范畴又不相同,但就概念和构成内容来看,二者有着必然的联系。未来,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会长期处于一种交叉发展的状态,没有认清二者之间相互交叉、共同发展的关系,则容易模糊成人教育同职业教育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失去针对性。
3.共同为终身教育发展铺平道路。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之间存在相互借鉴的可能性,通过借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互利共生,在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与特色的基础上,共同为国民教育做出贡献。当今时代,终身教育理念已被大众接受和内化,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抓住发展机遇,促进相互融合,推进终身教育理念的普及完善以及终身教育实践的开展,在为终身教育发展铺平道路的同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也将实现质的飞跃。
五、结语
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无论在概念内涵、涉及范围、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多个维度、各个方面,二者都是有差别的。不过,职业教育的成人化和成人教育的职业化又是二者融合发展的交叉点,只有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二者的关系,才能看清主流发展趋势,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手段,实现最终的教育目标,在推进共同发展的同时,促进终身教育的普及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陈鹏.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及未来走向评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0(5).
[2]李金.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成人教育,2015(12).
[3]蔡晓群.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研究[D/OL].江苏:扬州大学,2010[2010-04-01].
[4]叶芸.成人教育应向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发展[J].南方论刊,2010(10).
[5]高志敏.当代世界教育科学发展与成人教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6]赵喜文,李娟,王丽,等.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异同及重要启示——兼谈成人教育姓“职”还是姓“成”[J].继续教育,2016(2).
谈大学生专业教育与职业发展指导论文 篇7
摘要:针对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教学资源、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内涵、 师资结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行政化管理等问题进行,提出了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要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对策措施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某一特定职业所需综合职业能力的、为生产和管理第一线服务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经过多年的发展,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数量、质量、层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等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以规模快速发展为标志的扩张式发展阶段转向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注重效益的内涵发展新时期,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成效明显
(一)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1999年以来,云南省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使高等职业教育由高等教育的补充地位逐步提升为高等教育主渠道的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已达到相当的规模,高等职业院校数、年招生数、在校生数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均占很大的比重。2009年1月,全省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35所,其中公办院校27所、民办院校各8所,高职院校数占全省高校数61所的57.4%。全省高职高专院校有全日制在校生123 835人,占全省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生数347 732人的35.6%。无论从学校数量还是招生人数,云南省高职院校数已占云南省高等教育“半壁江山”。
(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取得了新进展
一是形成了以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参与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在政府办学为主的基础上,积极引进云南省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大型企业和社会参与合作办学,现已组建了企业和高等职业院校广泛参与、跨地区的省级行业性高等职教集团8个、州市级职业教育集团4个,形成了以政府主导,企业、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使教育资源有效整合、优质资源共享成为现实,培养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急需的短缺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二是进一步理顺了管理体制。为加快云南省高职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快了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建设、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速度,形成了“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三)办学特色初步形成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改革,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已初步形成了既区别于传统普通高校,又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为:一是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培养面向基层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二是各高职院校根据专业或专业方向所需的能力要求和知识结构,调整教学结构,增加实践教学,突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三是开辟了校企联合共建的联合办学模式,拓展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提高了办学的规模效益。
二、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云南省高职院校多为近年升格举办或完全新建而来的院校,高等职业教育总体水平与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还不相适应。
(一)教学资源不足,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招生数量的快速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会承载能力,出现了教育投入增长跟不上招生规模发展的需要,师资、仪器设备、实训场所、教室、宿舍等办学条件明显滞后,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很多高职院校难于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中心去组织教学,难于以满足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需要为出发点设置专业,在教学中出现了以“粉笔+黑板”式的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学评价以老师讲课质量和学生书面考试成绩为主等等。
(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教育教学过程是否按照培养目标去组织实施,是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基础。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结合我省的社会实践,明确提出其培养目标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这样的人才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是其显著的特点。但目前,专科学校、成人高校、中专、本科院校等几路大军一起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数量解决了,但质量粗放现象越来越突出。一切模仿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科压缩型现象非常突出,致使培养目标偏移、模糊不清。
(三)教育专业内涵界定不清、专业建设相对滞后
一是专业设置不切实际,盲目性比较突出。不少高等职业院校不考虑师资、教学硬件和教学设施,不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市场,只注重学校的经济收入,专业设置只以近期的社会需求以及人们的职业取向作为根据。二是专业内涵职业针对性不强,缺乏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不少高等职业院校完全照抄照搬普通高等院校的做法。三是专业设置功利化、商业化、趋同化现象突出。为追求经济效益,急功近利,专业设置交叉重复现象相当严重。从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看,传统专业设置过多,热门专业一拥而上,而真正能培养云南经济建设急需的,面向农村和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等方面的专业较少,缺乏培养开放型、国际型人才的专业。
(四)师资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缺乏
很多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水平达不到要求,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对技能培养的要求。目前高等职业的师资结构:一方面是理论型、教学型的教师多;技能型、操作型教师少。另一方面是理论课和文化课教师多,专业课教师少,尤其缺乏职业教育专家型的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
(五)缺乏“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高等职业院校没有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办学模式,“产学研”脱节,缺乏人才培养的市场调查和行业分析,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材使用、教学实训等方面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技能型人才培养受到制约。
三、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云南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不断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的体制、运行机制和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增强培养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的能力。积极推动高职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使云南省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供参考。
(一)树立全新的高等职业教育价值观
要树立持续、协调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以长远的眼光看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优化整体结构,走内涵发展与外延协调发展之路。当前应将单纯追求数量增长的发展观念转变为数量与质量并重,规模、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观念。要建立根据企事业单位用人“订单”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新模式,探索建立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要树立“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学校发展观,在提高质量,形成特色上取得新突破。高等职业院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规划,保持适度的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同时,根据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趋势,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推动高等职业院校的协调、持续发展。
(二)科学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功能
高等职业教育职能的科学定位,关键是培养目标的性质定位,突出技术实施型教育,突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性质。因此,定位应突出职业性、行业性、技能性。此外,高等职业教育还应突出地方性、区域性,把区域性和地方性作为办学特色。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既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计划的关键,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的关键。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是可采取从社会上公开招聘一批“双师型”人才作为专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解决高等职业教育当前教学质量提高难的问题。二是可推动现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培训,增强实践能力。同时,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三是制定适合“双师型”教师发展的评聘制度。在职称评定、教师聘任等方面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四)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构建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在教学体系上就必须消除“学科中心”,突出“能力中心”,以技术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就业为目的。课程模式的设计和开发,要考虑学生就业和继续发展的需要,要考虑社会和专业发展的需要。教学方法上可采用开放式教学、实践式教学、交互式教学、分类教学、顶岗实习、仿真实训等多种教学方法;可通过对毕业生追踪调查,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建立和形成有利于改进教育课程的科学评价体系。培养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迁移和职业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梁红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学术研究,2008,(7):66-67.
[2]杨敏恒.“产学研”教育模式下的高职科研体制创新[J].当代教育论坛,2008,(4):96.
[3]王广峰.德国“双元制”模式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与思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90.
[4]安博.浅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思路与对策创新[J].社会科学论坛,2008,(1):133-134.
[5]郭素红.强化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J].消费导刊,2008,(8):168
谈大学生专业教育与职业发展指导论文 篇8
论文摘要:国运昌盛、系于教育。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突出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哲学思维为主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示范”建设为引领,正确处理好质量、效益、人才培养及其社会关系,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论文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辩证统一;内涵建设
强国必先强教。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中国正处于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全面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培养和造就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为努力实现我国到2020年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奠定基础。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方法和立场是指引我们科学发展,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以此达到目标的先决条件。
一、运用普遍联系的原理,构思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路径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与周围事物的相互联系之中,它是一个无限复杂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一个事物都是这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中的一部分或一个环节。联系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一事物与它事物的矛盾运动促进了事物的转化。
(一)逻辑依据:它是指一种思维的开端。比如在做事之前得思考需要准备什么,这种思维过程的开始就是逻辑依据或逻辑起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快速增长,经济指标增长跃居世界水平。我国教育事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高等教育实现了超常规发展。然而发展是不平衡。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变得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却出现了需求旺盛的局面。这反映出中国教育供给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这充分表明教育结构的调整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确定目标: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矛盾运动的结果。教育、经济、社会是普遍联系着的事物。中国古代兴修都江堰宝瓶口水利工程就是证明。在当时条件下没有采取堵截的办法,而是采取疏导的办法。修堰筑渠,疏通流沙,合理解决土壤耕种,改变农作物生态环境,使得成都平原年年丰收。孙子兵法也研究“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教育、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教育为经济基础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社会经济基础的夯实决定人才需求的总量、结构质量。不同的历史阶段经济类型也要求教育不同类型与之相适应。否则,教育的发展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企业开工,人力要跟上,金融风暴来了,要迎头搏击。教育、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科教兴国的重任,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只有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才能推进国家现代化。
(三)科学定位:事物发展的轨道是目标方向定位的运动。高等职业教育需办出自己的特色,除了要有符合教育规律的独特的办学理念外,还必须对学校的科学定位。美国教育学家博耶指出“绝没有简单的‘好大学’模式。一所大学与另一所大学所面临的任务和所处的环境方面肯定是大相径庭的”。鉴于每所高职院校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任务不同,他校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可以借鉴和学习,但不能相互“克隆”。据相关资料表明,厂矿企业所需的'人才中,从事生产实施、设计开发、经营销售和管理类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很大。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和教育自身发展,使得从业者与需求者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这突出反映在高等职业教育结构调整相对滞后,没能满足现阶段产业升级以及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社会对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教育部、财政部立足中国国情、世界眼光,从2006年开始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通过百所示范院校的遴选和建设过程,大大增强了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政府推动、社会认同,极大的提高了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积极性。
(四)促进发展: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从不间断。坚持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是遵循了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发展是唯一的,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双向互动、和谐发展,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智力支撑和人力支持的发展。一是要做到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二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或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匹配;三是发展的速度和社会、人民群众可承受的力度相吻合。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办学,学校主导,地方扶持的关系。国家、政府应把握好宏观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切实解决高等职业教育的正常运行问题。高等职业教育要主动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从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上来解决好自身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定位及其战略决策等问题;地方和行业要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扶植,高职院校要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在大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大显神威。
二、运用对立统一转化原理来处理好高等职业教育内外发展关系
对立统一关系是事物矛盾运动发展的特征,如平安与灾害、健康与疾病、城市与乡村之间等都存在着各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一)健全机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决定了依托行业办学的必要性。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高等职业教育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是高等职业教育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从学校方面来看,充分了解并满足行业企业的利益和需要,才能使行业企业更加的关注教育,才能更深度地参与教学。从行业来看,学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企业输送了合格的人才“产品”,注入了活力,生产发展了,壮大了企业经济。实现合作共赢为基础,建立健全利益共存的政策导向机制;行业与学校联动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质资源共享机制等。
(二)质量保障: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质量是事物客观属性的反映。高等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特别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统一,个人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职业能力标准相统一,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以市场调研为起点,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高职院校发展战略,集中力量办好社会需求量大、技术相对稳定的长线专业,积极开发一些社会紧缺的短、平、快专业。组建校企联合办学基地,学校仿真或实验实训中心,创建真实环境。通过“订单式”、“工学交替式”、“工作室式”、“项目式”等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与就业、学校与职业、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使“技能性、立体性、导向性”融合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依据社会评价尤其是用人单位的评价进行人才评价。施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是确保人才质量的制度性保障,大大提升了高职人才培养水平。 (三)内涵凸现:高职院校要强化内涵建设,大力推行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引进ISO9000认证体系。走出一条既科学规范又开拓创新的办学之路。一是以管理效率为目标,建立效率型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建立有效的民主参与型领导制度和过程质量管理制度。二是以良性互动为目的,建立自我调适型管理决策机制,努力形成与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互动整合机制,真正发挥合力。三是以人才选拔为标准建立竞争型人才资源管理体制。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建立激励、竞争、淘汰机制,营造有利人才“能是能下”的良好用人环境。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全面全面探索人才培养路径,打破常规,寓教于理,寓教于乐,寓教于导,坚持正确的办学思想,用科学管理标准来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及其各项工作,包括教学、科研管理、后勤保障等。
(四)外延扩展:高职院校外延发展要求具有战略眼光,要认真分析国际国内大势,遵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标准的要求,建立人才“准入制度”。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大类中的分类型,同时具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在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要与其紧密相连,要与教育内部结构、职业教育内部结构密切相关。根据经济增长方式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努力构建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贯通、衔接发展”的人才培养“立交桥”。高职院校要立足国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大力提升自身知名度,努力创建“内引外联”的生动氛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努力学习借鉴国外先进职教经验为我所用,争创世界一流高职院校。加强与社会的沟通与联系,构建高职院校和谐发展宽松的对外环境,切实解决好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营造生机盎然的一方沃土。
三、运用质量互变的原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事物发展从总的趋势来看是曲折前进和螺旋式上升,变化发展是永恒的、绝对的;不变化、不发展是暂时的、相对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必须把握好“度”,关注量变过程,重视质变结果,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长足发展。
(一)健全完善制度与标准建设:制度是管理的基础,标准是评判的依据,有了健全完善的制度和标准,才能推进高职院校各项建设。高职院校要运用分权、授权、协作、团队等组织行为学的原理和技术,来构筑学校内部的新型关系,使学校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具体情况来决定专业设置与调整。开发体现自身特色的学科专业。克服“官本位”、去“行政化”,充分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作用,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使高职院校面向社会市场经济办学,真正成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根据社会需要,竞争规律,价值规律要求,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充分调动和配置好高职院校的人、才、物等各种资源。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重规范;坚持以管理标准为定位,统筹思想政治工作标准、干部考核选拔任用标准、教师辅导员队伍培养标准、学分制标准、学生综合素质标准、学科标准、课程质量监督标准等等。
(二)正确界定规模扩张和稳定发展的关系:根据中央决定,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十二·五”规划稳定发展的时期。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求,我们要认真加以科学思维,正确处理好生源数量与生源质量、学生入口与出口、德育与智育、社会需求与学校自身办学条件之间的矛盾等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前提下,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提升能力为本位,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构建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兼顾知识能力与职业资格能力;统筹考核评价,兼顾学历标准和行业企业标准,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使毕业生真正成为复合性、应用性、操作性高技能人才。以人才质量为核心,工学交替、校企融合,广泛深入地开展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努力使高职学生增加社会认知,增长实际锻炼,不断增强高职院校发展动力和后劲。
(三)正确处理好基本建设和改善教职工福利的关系: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学校利益与广大教职工利益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基本建设规模投资应与改善教职工生活福利同比例增长,实现教职工人人“体面劳动”,充分享受改革开放成果。要积极引导广大教职工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宏观决策与微观搞活等方面统筹兼顾结合起来,以改革促发展,以和谐促稳定。要重视教育投入的绩效,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使教育资金的使用更加合理。科学规范绩效工资改革制度下,考核与管理同步,基础绩效与奖励绩效相协调。完善学校财务制度和监督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估,防范财务风险。
(四)实现加强内部人才培养和重视对外引进人才的良性运转:“教育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指引下,高职院校要着力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放水养鱼”鱼儿欢,“筑巢引凤”凤凰来。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引进国际国内知名教授和专家、学者;另一方面也必须花大力气加强自身内部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内部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让各种创造性活力不断迸发,让各种创造源泉不断涌流。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本,要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不能脱离教学一线,注重把科研优势和最新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以科研促进教学。必须引导、激励和督促广大教师深度参与到企业顶岗锻炼,真正构建“基地或学校”+“企业的高职院校师资培训模式。当前、不少专家学者提出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历类型问题。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伴随经济、社会发展而诞生的,为满足社会需求,高等职业教育也应该培养包括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生,尤其发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要大力开展各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研究,加强对人才选拔方式、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研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办出层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广大教师才能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提升水平、打磨品格、历练本领,为科教兴国作出更大贡献。
谈大学生专业教育与职业发展指导论文 篇9
在新学期,影响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因素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学校应该以职业教育课程为依托,切实帮助学生顺利做好实习、毕业和就业工作,为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一、概念辨析
1.学前教育专业
简而言之,学前教育专业是为我国初等教育培养老师的一门专业。这里的初级教育指的是在小学之前对学生进行生活习惯的培养和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灌输的教育过程。在我国现有教学体系当中,学前教育主要是向幼儿园等机构输送职业老师的一门专业。
事实上,学前教育专业具有十分明显的实践性特征,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以及学校的软硬件因素,来决定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周期,以适应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学生对老师教学的多种诉求。从这个角度上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初或毕业之前就应对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并且最好能够在学习生涯的最后一个学期进行卓有成效的实践,锻炼自己的能力,并且从实践和心理上都做好相应的准备。
2.职业发展
在本文的语境当中,职业发展应该是一门课程。在新学期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的过程当中,学校应该自觉扮演起重要的角色,引导和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并且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条件,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他们的工作岗位。
对于学前教育的学生而言,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应该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阶段是理论学习,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主要是在学校内,通过老师的讲解和示范,了解自己在工作岗位当中可能面对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来进行基础知识的积累。第二阶段是实践学习,指的是学生在学校职业发展课程的指导之下,通过学校的组织和安排走到实践工作岗位当中,通过与小朋友的接触来全面客观地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即将面对的工作岗位和现实情况。
二、影响新学期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几个因素
1.客观上,社会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的就业实践岗位过于单一无趣
随着高等教育的持续普及,加上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的高度统一,当今社会上具有职业发展课程实践任务的学校变得越来越多,因此其所需要的实践机会也就越来越多,但是由于社会上幼儿园所能提供的大规模、正式的学前教育就业实践机会还是相对较少,同时又因为幼儿园的日常工作都是围绕孩子开展的,因此很多学校为了应付国家的相关要求和学前教育毕业生对职业发展实践课程的相关渴望,往往会与某些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达成用工协议,以廉价劳动力输出方式来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这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能在实习的过程中有效锻炼自己的技能。这种实践形式高度单一的情况在很多高校都频频出现,究其原因,是主客观两方面因素共同影响之下产生的结果。社会不能为学校提供大量、有效的岗位,学校也无法自己创造适应学生社会实践的岗位,双重作用之下,就产生了当前学校职业发展课程实践形式相对单一的情况。这种实践的单一,不仅不能为学生的能力增长创造机会,同时还有可能对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危害。此外,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如果让学生花费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在工厂里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这对学生来说,显然是很浪费时间,学生本身的学前教育专业技能也被荒废了。
2.学生主观上谋划职业发展的兴趣不高
观察发现,当前学前教育毕业生参与职业发展课程安排的实践教学的兴趣并不是很高,究其原因,是学生在以往的求学生涯当中仅仅需要在课堂中学习就能完成他们本身的任务,而社会实践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他们本身对参加实践这件事情的认同度就不高,加上学校给学生安排的实践机会往往是在工厂中从事体力劳动,而不是进入幼儿园中进行专业能力的锻炼。两种原因共同作用之下,学生就从主观上并不愿意参加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课程安排的实践教学。
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不高,会导致学校职业发展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没有效果,学生不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收获到应有的知识和提升技能,即使有些学校安排学生从事比较有意义的实践工作,学生也会因为坊间积累的差口碑而对这种实践工作的正义性存疑。而学生一旦怀疑学校,认为学校有问题,就会使学校在整个实践教学工作的安排过程中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不能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进而产生更多更复杂的师生矛盾。
3.学界缺乏与学前教育专业相关的职业发展课程的理论建设
尽管职业发展课程实践教学在全国所有的学校几乎都在铺开,但是由于各个地方学校都没有一个属于自己学校的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课程的相关教材,没有一个成型的理论标准,因此在进行相关实践教学的时候,学生和老师会发现现有的理论并不能够完全覆盖各个学校开展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多的问题仍无法解决。
理论发展不健全,同时也会影响实践教学课程的长远发展。理论作为实践的先导,与实践之间是互相交流、互为表里的,只有实践的进展为理论提供重要参考,理论的发展为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引,双方互利共赢,才能够促进一项事业不断发展前进。在学校里从事职业发展课程教学的,往往是辅导员老师或者从事其他教职的兼职老师,这些老师拥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因此在面对职业发展课程的教学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思想和行动上懒惰的现象,教师们会懒于思考如何提升这门课程的理论基础,一是由于其与自己的本职工作毫无关系,更重要的是,在国家已经对这门课程的相关课程标准作出了明确规范的`前提之下,针对这门课程的理论完善并不能给本学校的职业发展课程带来改变。
三、针对当前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课程实践问题的几个完善对策
1.在新学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建立职业发展的意识
由于当前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实践教学的实践形式相对单一,以及在单一的实践形式当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使学前教育毕业生和社会人士对学校的就业实践工作都抱有质疑的态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的相关部门应该想方设法丰富实践形式,根据学校本身的特点和学生本身的现实情况,来安排学生从事不同的就业实践。
在以往学校无法找到适合学生的实践工作,是因为学校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打开思路。事实上,当今社会上有很多公司是需要一些实习生的,只不过他们的招聘是独立的,并且单个单位的用人数量比较少,同时用人单位也常常并不与学校的就业实践工作产生联系。例如宝洁公司每年都需要暑期和寒假的实习生来从事公司内部的运营等方面的助理和实习工作,根据统计,类似于这样的实践工作的缺口,其总量还是比较大的,学生如果能够参与到这些就业实践工作当中来,也就能够避免进入工厂当中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情况。
所以,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和职业发展课程的老师不能畏惧工作的繁杂性,应该想方设法与更多的相关公司和企业建立联系,在学生进行就业实践的时候,与这些企业保持良好的关系,在了解企业需求的同时,向企业推荐一批学生进入公司当中,从事实习的工作,参与公司的运营,将学生化整为零,对口安排到不同的公司进行就业实践。
2.调整奖惩机制,引导学生参与到学校的课程当中,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当前学生并不愿意参加职业发展课程的实践教学是不争的事实,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学校应该设置奖励条件,为学生的就业实践工作设置一个可供参考的考核标准,那些在就业实践当中表现良好的学生,假如能够获得学校的特殊奖励,将会为学生的就业实践工作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奖励条件的设置上,应该坚持客观、公正、可操作这三个原则,让学生能够信任已设定的考核标准,督促学生在实践岗位上更加努力地工作和充实自己,达到预期的效果。
3.组织教学科研力量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各个学校的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课程的负责老师应该自觉肩负起丰富相关理论的重要职责,因为当前我国的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课程的教材虽然是普适性的,但是每一个学校乃至于每一个院系都有不同的现实情况,针对各自不同的现实情况进行不同的理论完善和规范的制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发展课程的实践,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获得能力上的增长、阅历上的提升,这是每一个老师都应该自觉肩负的责任,不应该因为此项工作不能给自己带来现实的利益就放弃不做。从学校而言,应该给相关的老师以固定的支持与鼓励,敦促老师在这个方面进行相关的理论和规范的完善,让老师不做无用功,给予老师以肯定。
四、结论
学前教育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使得很多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当中非常需要进行职业发展相关课程的实践。就当前相关课程的开展情况来看,特别是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而言,很多地方还有值得完善的可能,学校、老师和学生三方应该共同努力,为推进当前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课程实践教学的不断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谈大学生专业教育与职业发展指导论文 篇10
近年来,职业技术教育逐步成为各地区教育工作开展的主流方向,在为我国提供大量技术人才的同时,也为促进区间的经济发展做出有力贡献。职业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根基,不仅要求当地政府能够对相关的教育工作给予重视与肯定,同时需及时的组织当地企业及有关部门与职业院校展开合作,通过各方面的有力支持来提高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实际作用。
一、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间的衡量指标构建
在职业教育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融合方面,涉及的衡量因素较多,文章主要以衡量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协调性指标为例进行研究,在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上,需要从规模、质量、结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的内容及方法如下:
1.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规模的协调性分析
在保证经济发展平衡的基础上,需要保证职业教育规模以及区域经济规模之间相协调,而且要保持技术型人才达到供需平衡状态,这时就可以用GDP来反映区域经济发展以及职业教育规模之间的变化。一般需要将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地区经济变动水平以及职业教育变动情况综合分析,以此来推断出区域经济发展状态。计算公式可用“规模协调度”进行表示,“规模协调度=1作为参照标准”,规模协调度指标越接近1,则代表越协调;反之,则代表两者发展规模存在较大的不协调性。
2.职业教育发展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协调性分析
根据实际经济发展来看,职业教育的质量能够真实地反应教育成果,主要是通过人才的培养质量来提升劳动的生产效率以及技术的创新能力,从而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职业教育的质量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衡量,起绝对影响效果的因素有教育经费的支出、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职业教育资源充裕性等等,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综合统计,再运用趋势协调分析方法进行计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质量之间的协调关系。
3.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协调性分析
经济发展历程中,经济质量提升主要表现为产业构成的调整,由不合理向逐步合理转变,推进产业结构动态均衡发展。目前,我国产业构成正处于由“二三—产业类型”向“三二一产业类型”转化的过程中。衡量两者在发展结构方面的协调性,关键是衡量区域产业结构与各产业所涉专业职业人才培养结构的一致性。其中,对各产业所涉职教专业的划分,主要按照国家三次产业分类法来对职业教育专业进行分类。衡量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匹配程度主要用“结构协调度”来加以表示。其中,職业教育专业结构主要通过职业学校毕业生、在校生在各专业的分布情况来表示,区域产业结构情况主要通过地区产业构成化及对职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即就业结构)来表示。职业教育同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度的具体计算公式为:结构协调度二各产业所涉职教专业毕业生占比(或招生人数占比)/各产业比重(各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假设“结构协调度=1”代表绝对协调关系,那么,计算所得到的结构协调度与标准值1差距越小,则代表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协调性越好;反之,则代表协调性越差。
二、职业技术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具体途径
1.政府是环境基础创设者
第一,成立专项管理组织机构。政府作为职业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组织者及谋划者,需及时的根据职业教育要求将人力资源系统及企业等有效进行基础融合,从而通过校企合作及政府扶持的方式为职业院校的区域内人才培养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政府工作延展性较高,可为职业教育系统运用提供法律及政策等相关方面帮助,通过建立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来保障校企合作模式实际作用,利用政府督促管理方式将企业及职业院校融为一体。组织单位对于校企合作模式认识的不同直接对政府所组织的管理机构运行产生影响,因此不仅要充分的提高各组织单位的基本认识,同时应将学产合作及校企合作等模式作为组织机构管理工作运行基础,以便于为期提供明确的教学工作组织管理方向。
第二,建立协调与激励机制。协调机制建立运行的目的在于保障职业院校教学体制运行与企业实际发展的一致性,以便于职业教学工作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继而帮助企业完成校企合作等模式中重要的人才培养工作。激励机制的运行则与协调机制的运用有本质差异,激励机制主要采用出现优惠管理政策及降低企业纳税百分点的方式为企业提供较高的社会待遇,以此为社会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企业环境。在该项机制运行初期阶段,不仅要将政府优惠政策有效融入其中,同样需及时的设立政府津贴并出台相关法律制度,以便于通过法律途径及资金支持来保障多方利益平衡,此时便可为职业院校教育体系中人才培养而树立正确价值观、社会观。协调机制及激励机制的运行不仅存在差异,同样可相互融合,因而需通过专项管理机制的干预帮助职业院校有效运用不同社会机制,这便能够为区域内基础人才培养提供足够的社会资源。
2.学校是主动融合者
第一,科学设置、调整专业和开发课程。企业实践资源的运用不应仅在教学末期阶段进行组织,随着教学工作推进的逐步深入,应不断地提高对于企业职业实践的重视,以此保障在学生投入到实践工作后可有效适应相关工作环境,并促使企业为学生提供优越的实践教学环境与资源,以此促进校企合作的和谐发展。针对不同的专业人才管理作为明确规定,通过优化教学资源分配来保持教学体制运行平衡性,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以此为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提供管理体制方面的帮助。
职业技能教育要求将国家统一资格等级证书作为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同时企业就业岗位的需求也是教学工作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学工作理论知识实践应对不同的工作项目对学生加以研究,以便于更为自身条件选择适宜的岗位进行就业。如在课程的实际设置方面,企业对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有定向培养的特殊需求,则在课程的设置中,需按照企业的部分规划有序进行,并通过聘请专业的职业从业人员来为学生明确基础学习目标,以便于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主动性,使人才培养更能够符合企业发展的基本需要,这便为更为职业院校更为深入的与企业展开相关方面的合作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教学及就业项目保障。
第二,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专兼教学机制的结合与运用可进一步保障职业教学工作时效性,使教学队伍教学方向更为明确,同时也对教学机制加以完善。首先专业教育方面,仍需采用职业教学组织相关的教学工作,从而为其基础知识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在兼职教育方面,则可选用企业内相关专业基础人才组织进行,以此帮助其更好的在教学体系范围内对相关专业内容加以实践。专兼结合双师教学的根本在于提高职业教育工作实践性,将理论知识教学改为实践体系教学,通过动态组合及学产互通的方式为现有教学机制运行提供实践条件,这对于院校基础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企业骨干人才对于职业技能认识更为明确,同时对技能的掌握更为数量,虽在理论知识方面难以与职业教师相提并论,但在实践操作方面所能够教授的不仅仅是实践经验,其中企业技术管理机制及职业技术运用技巧也是课程教授的重点,因此专兼双师教学模式的运用对保障教学工作的全面化及科学化推进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3.企业是积极应合者
企业是职业教育開展的积极应合者,企业的实际态度及对职业教学人才培养的认识是决定校企合作效果的重要要素。因而企业不仅要能够做到积极参与及积极组织,同时作为人才培养的受益者,企业应在第一时间内将人才岗位培养工作作为企业支持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核心,以便于有效的实现校企合作的基本目标。企业人才培养对提高企业实际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是企业发展壮大所需重视的重要工作项目之一,因此对于企业人才培养的执行,应面对教学体制的发展逐步进行改革,使企业在政府政策扶持帮助下,将人才培养作为一种长期的投资模式不断延续,以此保障企业的未来发展能够与人才培养工作相关联,这便为企业的实际发展提供了现实环境的帮助,使职业院校、企业及学生群体均能够成为切实的受益方。如果说校企合作是企业树立良好形成的开始,而岗位实践机制的运行则为企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人才方面的基础保障,使企业可利用人才管理及培养优势来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做好规划。
三、结论
职业教育是区域社会环境及人文环境发展的基础,同时对于经济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职业教育的开展不应仅停留在理论教学解决,需及时的开展校企合作,通过企业就业及实践岗位的提供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水平,从而使其能够有效的适应企业工作环境,一方面降低了职业教育人才流动性,使其能够在区域内切实的发挥自身作用,另一方面为区域内企业的实际发展提供一定的人才帮助,使企业实际经济发展状况有所提升,继而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向规模化与全面化迈进。
谈大学生专业教育与职业发展指导论文 篇11
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企业界抱怨所招聘的毕业生与岗位需求相距甚远,不得不另起炉灶进行“回炉”再培训;毕业生抱怨所学课程在工作中很少用得到。这种情况的出现,除了人才需求的瞬息万变和教学实施中的因素之外,也表明在课程的源头上,在培养目标的确立或教学大纲的制定或其他环节上可能存在着问题。然而,在目前的教学督导体系中,并没有植入对教学实施环节之外其他环节的督导机制,致使教学实施环节的两翼处于无监控状态。作为计划、实施、督导与监控三大支柱之一的教学督导应当发挥什么作用,职业教育的教学督导应当是个什么样子,应站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的高度,对之展开细致地研究,拷问职业教育的教学督导究竟为何物。
一、教学督导由职业教育的大发展而诱发
纵观法、英、德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教学督导”,可以说基本上仍处于“教育督导”阶段,被称作“Education Inspection”或“School Inspection”,尚未分化出“教学督导”。而且,“Inspection”一词本身也是与“权力”相关联的词汇,是“巡视”“检查”“监督”意义上的督导。严格说来,它并不具有更多“指导”意义上的督导。而美国则较早地从“教育督导”中分化出来了“教学督导”,是“supervision”意义上的带有更多“指导”“建议”意味的督导,所针对的主要地也不是“School”和“Education”,而是“teacher”和“teaching”。
从“五月花号”走下来的第一批清教徒,他们完全是为了躲避欧洲大陆教派的迫害。因而,他们移民美洲新大陆后,一件重要事情就是挨家挨户地窥视是否有异教思想的酝酿和传播。他们所办的教育,更为主要地也是让学生学习新教的教义和培养学生阅读、计算等方面的能力;对于教师的审查,突出地是要确保他们是否具有成熟的宗教信仰;对于教育的监控,也主要是检查教师所教的内容是否符合宗教的教义。
随着时间的迁移,教育有了立法,对学校的监督也变得越来越正规和复杂。各地相继成立了由神职人员、家长、市民代表和市镇委员成员所组成的“学校委员会”,来专门履行这项职责。但这些人员并非教育界行家,他们对学校的监督,在性质上当属于“行政性监督”(administrative inspection);其主要任务是考查教师是否合格、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法案的规定,经费的使用是否得当等;目的是要确保教师按照法律要求对学生施予正确的教育;途径是巡视学校、检查校舍、课堂听课和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等。这种形式的监督,所主要反映的是公众对教育的参与和政府对教育的监控。
到了19 世纪20-30 年代,工业革命使得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工业的发展导致了职业教育的兴起,一大批技工学校、农业学校等,如雨后春笋。职业教育的发展,又导致了新课程的猛增。职业教育课程之复杂,迫使教师必须探索新的和更为复杂的教学方法。同时,也使得那些非教育人士组成的“校委会”,在复杂的职业教育课程面前,感到了极度的无奈和难以胜任,再继续由这些人员对学校的运作和教学“指手画脚”,也引起了教师的极度不满。
他们与教师之间的冲实,导致了“校委会”不得不放弃一部分权力,而聘用教育界行家来专门代为行使对教师资格审查和教学监督的权力。但这部分教育界的行家“人微言轻”,并没有实权。在工作方式上,他们起初与“学校委员会”并无实质性区别,因而被人称作“acting visitor”(代理巡视员)。但随着职业教育课程的不断增加和课程的专业性日趋复杂化,又迫使“校委会”不得不再放弃更多的权力。而这些获得了一定权力的“actingvisitor”,则被称为“superintendent of school”(我国译为“学校督导长”或“学区督导长”)。学区督导长的职责是,负责全学区学校的课程和教学的督导。他们通过进校听课、考察教学效果、召集教师开会等方式,来考察和监督教师的工作。
这些教育界的行家很快意识到,应当把帮助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作为工作的目的;把帮助不合格教师变为合格教师而不仅仅是去发现和解雇不合格教师,作为自己的任务。督导长“首先应该是教师的老师,一位富有经验且能对他人的教学进行品评的行家。”其主要任务,应当是整训和规范教师以使他们能更好地施教。但是,由于当时的教师并非师范毕业,也没有受过另外专门训练,而且督导长的工作也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自身也缺乏专业的训练,因而其工作不但收效甚微,而且也是极其繁重的。因为,一位督导长要负责学区内近千名的教师。
在这种背景下,督导长又不得不在每所学校任用一名助手,称之为“head teacher”,兼管学校的日常事务,进而又让他们肩负起了“配合督导长帮助教师学习掌握最好的教学方法”“示范教学”“指导其他教师的教学”、协调教学计划、听课、与教师进行个别谈话、组织教师讨论教材和教法等一系列工作的任务。这些人后来演变成为了校长。
但工业的迅猛发展和新工种、新课程的不断出现以及学生数量的剧增,又使得校长无法兼顾行政性事务和督导教师的重任,特别是由于新增设的专业性较强的职业教育课程缺少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教师问题,也在不断地增加着校长的负担。在此情况下,学区只得以为数不多的这种“特殊课程”的教师到各校巡回上课,或指导训练这种课程的任课教师。这部分人,后来被称为“学科督导员”(special supervisor)。
学科督导员的任务包括到各校听课、示范教学、组织观摩、推广成功的教学经验、召开教研会议或直接辅导教师、选择和准备教材教具以及开展教学研究等。这部分人员是不参与任何行政事务、“去行政化”的专业督导员。这部分人员的出现,才被人们认为是真正以“教师”和教师的“教”为督导对象的“教学督导”,是意义上与“教学督导”四个字最为贴近的而不掺杂其他色彩的、有别于“教育督导”的教学督导,在美国被称为“teachersupervisor”。
从教学督导的整个演进过程来看,“教学督导”是由于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使之脱胎于“教育督导”,经过教育督导的“去行政化”转而关注“教学”领域而得以产生的。
二、教学督导理论的演化与发展
与“教学督导”四个字基本吻合的另一种督导,是产生于20 世纪末我国高校的“教学督导”。在教育部1983 年5 月的武汉高教工作会议上,我国正式提出了对重点院校进行评议的要求。同年7 月,教育部推出了《建立普通教育督导制度的意见》。这两个看上去没有关联的会议和文件,在当时对高校的教学督导虽然没有产生直接的效应,但到了1994 年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工作全面展开之时,为了迎接评估工作,高校纷纷开始寻找、探索校内教学质量监控更为新颖、有效的方法途径。这很容易让人将上述的武汉会议精神和那份普通教育督导的文件联系在一起。一些高校开始将功能很广的“教育督导”引入到了校内教学质量监控这一相对单一的领域,并为与“教育督导”相区别,将其名之为“教学督导”。我国的“教学督导”一词,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于20 世纪90 年代,在借鉴了普通教育“教育督导”的基础上,高校自主创建的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督导形式,是一种“instructionalsupervisor”意义上的督导。
但是,由于我国教学督导的起步较晚以及在人员结构上基本为退休老教师这一现状等问题,对于“教学督导”的研究,相比起来要比美国要落后许多。教学督导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地体现在美国。教学督导虽然催生于美国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但教学督导的发展和研究却是在普通教育领域。总的来看,其研究基本上经历了如下这样一个过程。
(一)效能理论的影响:标准化、规范化倾向20世纪初,以弗雷德里克·W·泰罗(F.W.Taylor,1856-1915)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论者,掀起了一场席卷美国的“科学管理运动”。科学管理理论所倡导的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为宗旨,以提高“效能”为核心的工业管理模式。它的影响很快突破了工业管理领域,而波及到了包括教学督导在内的各个领域。最热衷于将科学管理的.原则运用到教学督导中去的,是富兰克林·博比特(FranklinBobbitt,1876- 1856)和埃尔伍德·帕特森·克伯利(Ellwood Patterson Cubberley, 1868-1941),他们把学校视作工厂,学生是原料,教师就是加工者。
既然是“工厂”,就要制订学生“产品”的标准;既然是“工厂”,生产者教师就要必须具备胜任的资格并操守工作准则;既然是“工厂”,就要讲求最高效的生产方式。因而,效能或效率自然就被视为头等要务。博比特等认为,督导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法,并且设法让教师掌握这些方法,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这期间,形成了一系列的标准和准则,并进行了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向教师提供“如何进行教学,如何达到标准,如何采用各种方法及如何使用设备的详细指导”就是当时督导人员的主要任务之一。
“效能热”不但在客观上迎合了工业的飞速发展对学校提出的“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现实要求,也解决了当时督导存在的主观与随意等问题,还缓解了民众对教育的不满。但是,博比特等将督导人员比作工厂里训练有素的“监工”,也必然会激化教师与督导的矛盾。
(二)教育评价理论的影响:量化、测量、评价倾向
教育评价,几乎是与教育相伴而生的。但是,真正提出“教育评价”并使之成为一种系统的理论,是拉尔夫·泰勒(Ralph Tyler,1902-1994)。泰勒在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1874-1949)教育测量基础上所形成的教育评价理论,以一个“教育目标”为基准,来对教育的结果做出评定,判断教育的方案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标。所使用的手段,主要是教育测量。
前述科学管理理论是以寻找最大限度地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的方法为宗旨的,而要确定哪种教学方法才是最有效的,就必须建立一套能够客观地测量和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与手段。于是,督导就与如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联系在了一起。在教育评价理论的影响之下,教学督导对如何核定教师教学的效能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一些量化的评价标准。
但这种评价,它着眼的是既有的事实,是一种更倾向于对教师和教师教学的既有状况总结性(summative)的判断,是以是否达到基准为目的的评判,是一种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换句话说,其只是一种“保证”教学质量的措施,而并不是以教师的“提高”和“改进”教学为目的的。而且,这种评价,完全来自于外部,来自于并不对教师自身内在实际状况和设想了解的他人,即使教师依据外在评价,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以及反思之后的何去何从,也是完全听命于外在的、被动的,并没有考虑到个人的具体实际和发展需要的。另外,其操作也是相对繁琐的。这种繁琐复杂,不但使督导人员产生了操作上的畏难情绪,也引起了教师的反弹。
(三)人际关系理论的影响:民主督导、创造性督导倾向
20 世纪30 年代初,乔治·梅奥(George EltonMayo,1880-1949)在霍桑工厂的实验,导致了人际关系理论的产生。这一理论动摇了科学管理的原则,而认为工厂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需求、情感和价值观念,而这些都是影响他们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这一理论,主张要重视人的社会和心理的需要,通过创建和谐的人际环境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以提高生产效率。这种新的思想渗透到教学督导中来,迎合了前述“教师对督导的不满情绪”和“督导操作中的畏难情绪”,一种讲求“人性化”“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合作发展”尊重“个性”与“创造精神”的“同济督导”“民主督导”之风开始形成。督导的任务也就随之变成了一种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创造一个让教师能心情愉快地、利于“创造”和发挥自我潜能的工作环境的工作。督导人员也不再使用甚至避讳使用具有权威性的称呼,而把自己视为“资料员”“咨询员”“教师的助手”等的角色。士气的重要性、团体的聚合力和合作解决问题等,开始成为教学督导的热门话题和工作指针。
但这种思想影响下的督导,又丧失了教学质量监控的功能,而倒向了放羊式的“撒手主义”,甚至有些督导员为了搞好人际关系则把为教师提供茶水、点心作为自己的工作。
(四)临床督导观点:解决问题倾向
美国教学督导的曲折之路,又不得不使督导人员重新做出系统的反思。监督、评价、咨询、培训和服务都只不过是督导的应有职能之一,而不是全部;督导的任务不是维持现状,而是要力图改变,通过督导自身的业务与工作能力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实现教师行为的改变,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督导人员不应是“被动的”监督者、服务者、接受咨询者,而应当是“教学的带头人”(instructional leader)、“主动”的辅导者;督导的过程应当是“挖掘教师潜力的过程”“改进的过程”“引导的过程”,更是“双向沟通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评价的过程、单向的过程。基于此,20 世纪50 年代后期,葛德哈默(R.Gold hammer)和柯根(M.Cogan)等人提出了“临床督导”(clinical supervisor)的概念,要求督导人员以深入到课堂观察教学为主要形式,与教师一道分析教学中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并进行“手把手”地辅导改进。这是一种“听课前告知”“课堂听课观察”“发现和分析问题”“制定改进计划”“谈话辅导”和“谈后分析”为程序的现场督导。
但这种督导,也存在着问题,它突出地表现为一种“针对具体问题的”“就事论事的”“碎片化的”或者说是“短视的”督导,只是在教师外在行为观察和记录以及对现状总结性评价基础上的对教师“存在问题”的改进,是仅就当下“具体问题”的督导,也部分地顾及到了教师内在需求,并做到了双向沟通,但没有考虑到教师一生的成长和教师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状况和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仍然是侧重于当下的改进而非突出长远发展的,是碎片化而非系统性的。另外,它仍然是太过于强调教学技能而忽视教师内在领域如思维、规划、设计等,仍然是带有“效能”色彩而非整体发展色彩的督导。
(五)发展性的区分督导:职业生涯倾向
从以上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教学督导的发展是一个从关注教育向关注教学、从外在评价向内在沟通、从“督”的成分为主向“导”的成分为主不断地倾斜的过程。但仍然没有解决教师缺乏对自身业务成长过程而进行系统反思的意识与能力、系统地判断与调控的能力;缺乏明确的个人业务发展的目标指向。概括起来,即为教师的职业生涯问题。而每位教师的职业发展,又是一个非共性的问题,由此,人们提出了对教师个体进行发展性的区分督导的观点,我国译为区分性督导(differentiated supervision)。格莱索恩(Glatthom,1984,1990,1997)、科斯特和伽曼斯通(Costa &Garmston,1994)、格利克曼(Carl D. Glickman1998)、瑞特格(Rettig,1999)、丹尼尔森和麦格里(Danielson& Mc- Grea1,2000,2001)、高加夫和威利尼奇( Graf& Werlinich,2003) 、诺兰和胡佛(Nolan & Hoover,,2004)、戈雷格瑞(Gregory, 2005)等人,在世纪之交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这一观点的核心是,教师的职业生涯和业务的提高,是一个终身的持续过程,教学督导人员需要为教师的职业生涯和业务提高做出长远规划和指导建议;教师的个体状况和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需要对不同的教师进行区别性督导。这种观点是在前几种观点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吸收了前述观点的有益因素,包括深入课堂、评价教学、教师参与、沟通互动和尊重教师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等等。它把教师划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或阶段:新教师、问题型教师、胜任型教师(competentteachers)、经验型教师或领导型教师(master teachers)等。对于不同的教师或教师的不同发展阶段,应设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并采取不同的督导方式方法,宗旨是使每位教师都能在最适合自己成长的环境中得到发展。其最终目的是使每位教师都得到提高,而不是以整齐划一的标准进行评判,这与原初的督导作为一个评价尺度来决定是否继续任用和解雇,明显不同。
(六)课程领导:重新被重视的问题
从上述我们基本可以归纳出教学督导的职能。但还有一个领域,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那就是课程领导。这一职能,原本在学区督导诞生之时,就已存在。学区督导担负着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监督职责,需要带领课程设计人员调查与了解社会发展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向学区教师解释说明课程设计的理念、目标、取向,观察与判断课程设计是否合理,对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及其他职员的表现进行评价等等,并在课程需要调整时,还要组织教师进行培训。这在当时,就不只是针对教学实施领域的,而涉及到课程开发问题。
然而,对于课程的开发设计这一领域督导的职责,长期地只体现在学区这一级,而具体针对教师实施临床督导、区分性督导的人员,并不主要地把精力放在课程的源头这一领域。但随着斯腾豪斯(L.Stenhouse)、施瓦布(J.J.Schwab)、(W.F.Pinar)、小多尔(W.E.Doll)等一批现代、后现代课程派学者和理论的出现,人们逐渐意识到,这些前沿的理论要进入一线教师头脑之中并变为现实的行动,仍需要由与一线教师接触的人员来实现,否则,都是一些空话。而站在课程的前沿,向任课教师渗透新的理念这一任务,教学督导则义不容辞。一些教育界非主流派人物如托马斯·萨乔万尼(Thomas.Sergiovanni,1995)、Cross (1998)等,对课程领导予以了高度关切,格拉索恩(Allan.A.Glatthorn,2003)也预言:在21 世纪的前十年,课程领导的研究,将蓬勃发展并发挥深远的影响力。
综前所述,教学督导发源于普通教育的教育督导(虽然普通教育一词出现得很晚),催生于职业教育的大发展(虽然人们并不大认可美国的职业教育),而应用于以普通教育为主的整个教育领域。而普通教育课程的相对稳定性,使得人们对课程领导功能的意识逐渐淡化了。既然教学督导催生于职业教育,那么也应当再回到职业教育的领域里来,从发生学和职业教育的角度来进一步挖掘教学督导应有的职能。
三、我国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呼唤课程督导
美国教学督导的研究,在“评价性督导”“临床督导”“区分性督导”和“发展性督导”等技术层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其以“导”为主的督导,也颇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其主要地是针对教师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而且其视线也并不在职业教育领域(虽然催生于职业教育)。如果说,美国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催生了“教学督导”,而我国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将催生的是从课程的源头至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课程督导”。
(一)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客观现实,呼唤一种新的督导体系
职教的突出特点,是课程的即时性较强。这一特点在我国的当下,就更为突出。我国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导致了新老工种和岗位的出现与淘汰的周期越来越短。这就给职业教育提出了紧迫的要求,需要职业教育紧跟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地新增课程、调整内容;需要职业院校在极短时间内就得开出一门新的课程。但我们的客观现实是,新增课程及其培养目标、授课内容等,往往是由课程开设院校的一位或几位教师在短时间内开发和确定的,在缺乏督导监控的情况下,其目标的确立、大纲的制定、内容的选择、计划的编制等教学实施环节的上游,在形成的程序和结果上,极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然而,在目前的教学督导实践中,并没有植入对教学实施之外其他环节的督导机制,致使教学实施环节的两翼处于无监控状态。“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仅限于教学实施环节的督导,事实上已难以确保所培养的人才能够符合所需,也不适合职教这一教育类型的客观需要。职教的客观现实,要求以系统论的观点来建立从教学的源头到教学效果的评价从头至尾实施督导的督导体系。
(二)职业教育的教学督导需要依据自身特点,而不应立足于借鉴
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督导并非像美国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20 世纪末向普通高等教育借鉴而来的。而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督导也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为了“应评促建”向教育督导借鉴而来的,其督导的职能基本上是“教育督导”的改头换面。这种人为产生的,往往缺乏着客观需求根基所焕发出的种种“内生”的要求,而导致功能上的残缺不全。换句话说,普通高等教育教学督导的职能其“真实性”仍然是没有论证而需要得到论证的东西。由此而直接照搬到职业教育领域教学督导,也必然与职业教育呈现出两层皮的状态。另外,普通教育的课程是基本上相对稳定的,其所使用的督导工具,如教学大纲等,往往经过了众多专家的论证和数十年的锤炼。而职业教育如果照搬普通教育的督导形式,以教学大纲为督导工具,其督导工具自身的科学性,则大打折扣。在职业教育督导实践中,这种“领养”而非“亲生”的教学督导,已经在实践教学等诸多方面显现出了不适应。
从国外教学督导的演变史来看,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借鉴”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督导,不符合发生学的规律。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督导工作者和研究者,应立足于自身,主动承担起建立职业教育特色的督导体系之重任,从发生学的角度,回归到其自然产生的环境之中,来寻找职教对教学督导提出的“原生”“内在”要求,而不能立足于借鉴和等待。
(三)职业教育的督导应以“大教学论”/“大课程论”的视角来建立适合自己的体系
教学,毋庸置疑,它是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评价等各环节的上位概念。[6]从这一角度上演绎,所谓教学督导就应当是对上述教学各环节的督导。依据大教学论的观点,教学绝不仅指教学实施环节,更不是专指课堂理论教学环节。教学督导它应该是从课程的源头至课程的结束从头至尾地实施纵向各环节的督导。在这样一个语境之下,常态观念中的教学督导,严格地讲,它只能称得上是教学实施领域的督导,甚至是课堂理论教学实施领域的督导。而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当前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已经对教学督导提出了必须站在大教学论的角度来思考教学督导问题的客观要求。
而依大课程论的观点,课程是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的实施计划、课程的教学设计、课程的教学实施和课程的教学效果等的上位概念。大教学论与大课程论虽然所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但无论是以大教学论的观点还是以大课程论的观点出发来研究教学督导,在范畴上基本是吻合的。在这样一种语境之下,课程的教学绝不仅指教学实施环节,更不是专指课堂理论教学环节,而督导就应当是对上述各环节从头至尾的督导。由此,就构成了教学督导的对象。至于是被称作教学督导或者课程督导,只是一个称谓问题。
(四)职教的教学督导需走向“专业化”、“科学化”之路,职业教育教学督导的研究,任重道远
目前,职业教育从普通高等教育借鉴而来的另一督导工具听课评议表,其所使用的大多是:教师“备课是否充分”“讲解是否细致”“方法是否得当”“表达是否清晰”和“作业批改是否认真”等词汇,以及“很认真”“比较认真”“不认真”等层级意义上的虚词,缺乏怎样才可以称得上“认真”更为细化的、可以度量的准绳,只能进行质性而不能进行质量评价,也无法避免督导中的主观和人情因素。目前,职业教育所奉行的以“督教”“督学”“督管、督改”所谓“四督一体”“全方位”督导的主张,以及“上管政策,下管对策;既管领导,又管师生”,哪里有问题就出现在哪里的,视督导为一个“筐”,带有“纠察”性质,掺杂“行政助理”色彩的非专业性的横向督导模式,既与督导队伍现实构成不符,也不利于督导走向“专业化”。目前,职业教育督导人员均为退休返聘老教师之现状,他们虽然在教学上是行家,但在协调、管理方面,在学生工作方面,未必是里手。其结果常常是“种了他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处于,疲于奔波状态,也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长处,更无暇展开对督导工作的深入探究,甚至还会激化与教师、职能部门的矛盾。所有这些,不一而足。总之,在职业教育新的“课程督导”理念之下,督导的职能、范围、任务等都需要重新设定;督导的方式方法需要重新探索。而建立起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以教学各环节为对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对纵向各环节实施专业化督导的体系,任重而道远。
【谈大学生专业教育与职业发展指导论文】相关文章:
谈计算机发展与前景论文(精选8篇)05-06
农村大学生职业发展状况的社会学分析论文03-21
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问题研究论文04-25
以高校职业指导推动和开展问题的论文04-25
谈基层音乐教师职业定位与专业发展06-13
谈大学英语教材与教师职业发展08-14
论文的写作指导08-27
简谈环境工程的发展史论文(通用6篇)09-19
谈我国铸造装备发展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