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新课程教学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论文(通用7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课程教学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新课程教学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
以人为本、学生观、备课、授课、评价
论文摘要:
21世纪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世纪,同时也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表现为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的竞争,国家迫切需要各种创新人才。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改变传统的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人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让学生“百花齐放”,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之一,其基本内涵是:“人类的任何活动都要以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它强调人是自然、社会、自身的主体”。现代教育对“以人为本”赋予了新的内容,就是面对学生这一特定的群体,教师如何把社会发展过程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有能力继承传统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科学和未来科学,在不断延续人类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自身健康成长,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所在。要实现这一使命,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认识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在教学中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研究差异,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引导学生学习。既关注那些可能成为“家”的少生,更要关心那些成为“匠”的多数学生。实现教育面前无差生,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育人之本
教育的真谛绝不是捧上一张张令人满意的成绩单,而应是捧出一个个鲜明而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的使命就是让每个生命成为他自己。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对学生采取同一评价标准和整体划一的评价方式,以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观点,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的“学生观”,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的基本看法。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如果我们仍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教鞭下,教师是教书的机器,学生是学习的机器,教师看重的是学生的分数,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那就是应该视为教育上的失误。
美国哈佛大学学家加德纳于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向传统的评价学生能力的观念提出了挑战,对西方乃至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我国教学改革也具有重要的价值。1983年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指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打破传统的将智力看做是以能力和/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能力的认识,而认为人的智力是由九个方面组成: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存在智力。
多元智力理论拓宽了智力的范围,学生智力的不同主要是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所致,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学校里不存在所谓的“差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独特性意味着差异性,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该把它视为一种财富来珍惜和开发。
这样的“学生观”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如果我们都用这样的“学生观”去看待学生,就会对每一个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三、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1.从学生实际出发是备课之本。备课是教师教学的前期工作,这项准备工作关系到教师施教过程的质量。课备得好,讲课有条理,重点突出,难点容易突破,对问题解释清晰,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备课不仅要关注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还要充分了解学生、考虑学生需求。具体地说,就是以课堂作为教育背景,设计一个从人到物和谐发展、变化的可行性方案,重点关注的是人而不是物,物只是人在此背景下完成思维变化、发展的附属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是其与外界的相互作用,通过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习取决于他本人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为他们呈现了什么内容。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从学生倾向于“直接的形象思维和整体观察”的认知心理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认识事物、了解事物,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意识,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是认识世界、增长才干的过程。例如,生物课中的“细胞的分裂”就以橡皮泥做实验的形式进行,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理解了“一分为二”的分裂方式,进而发展到从抽象思维模式中理解细胞分裂的过程。这种能力的培养与“讲究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于学生的思维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设计中也要给予关注,什么时候强调形象思维、什么时候开发或强化抽象思维,在备课中都要有全面的安排。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少关注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过程,备课中教师并没有太多的考虑,只是理清如何把完整的理论知识讲给学生听,求的是自身清晰的思路,而学生感觉怎样、如何思维,是通过形象思维模式还是抽象思维模式获得知识,或通过学习学生思维能力要提高到何种程度则不尽然。因此,教师所讲并非学生能听、会想、能展。新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即备课时设计的教案、学案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通过教和学的过程,实现学生素养的形成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全面贯彻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
2.学生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是授课之本。新的教学理念强调,课堂上要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激活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因子,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牵着学生走路的状况,尽量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独立思考,从多角度、多方向去分析问题,质疑问难,主动探索知识规律,从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来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给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讨论、有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另一方面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特别是不同意见),不强求一致的标准答案,而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通过穿针引线、启发、点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自己来推导结论过程,领悟发现、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例如,“种子的结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描述出花生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学可采用实验的方式进行。课堂开始,通过学生介绍自带的种子,引出问题:这些种子外形不同,内部结构是否一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由教师演示玉米的胚乳被碘液染成蓝色的实验(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再经过学生动手实验、相互讨论、教师引导,结合教师展示出的种子结构图,找出胚轴、胚根、胚芽、子叶、种皮等各部分的位置,引导学生了解掌握各部分的功能,逐步发现花生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如小组实验应强弱搭配,实现合作学习,教师的重心应向能力弱的学生倾斜,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容易的题由他们展示;点评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对他们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通过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使全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获得知识、构建知识,增长能力,这就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结果。
3.关注学生发展是评价之本。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基本技能及综合能力的提高程度,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是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课题,按现代教学改革的理念,评价要“以学生发展”作为出发点,落脚点则是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教学评价形式多种多样,这里就笔试形式谈点看法。笔者认为: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评价结果;有什么样的评价结果,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如要想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命题就要侧重知识的再现(如概念、结构名称等),这类题目只能评价学生的记忆力,而评价其他能力的因素甚少;要想评价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命题时需侧重学生对事物的观察与判断、实验的操作与实践、对文字的描述与表达、对图文的理解与转换等(如综合性和开放性题目),并且对这类试题的评分没有刻板的标准,答案不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的,只要符合要求,具有一定的综合水平且言之有理即可。考生做这种试题不仅没有恐惧感、压抑感,而且充满着创造的激情和情趣,这不仅能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较好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迁移、知识拓展等应用能力,对学生个人成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示例1:酒在我国源远流长,古人借“酒”表达情怀的诗句很多,请你写出一句带“酒”字的古诗句(前后要连贯),。
示例2:生物实验探究一般可分为五个步骤:①提出问题;②建立假设;③设计实验方案;④实验;⑤作出解释、交流和评价。有人以“绿豆种子的萌芽与哪些因素有关”为题进行了实验探究,以下是实验探究中的两步:
提出问题:干燥的绿豆种子不能发芽,浸没在水中的绿豆种子不能发芽,而潮湿的绿豆种子在合适的温度下却能发芽。那么,绿豆种子萌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建立假设:请围绕“绿豆种子萌芽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你的两个假设。
假设一:绿豆种子萌芽与温度高低有关;
假设二:
假设三:
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充分认识“能力”的多样性和具体表现形式,把握好学生通过相关的学习应提高的能力标准。只有这样,才利于把握现代的本质和评价的意义,落实“以学生发展”的理念,培养学生“终生发展”的能力。
总而言之,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备课、上课、评价都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教案的设计、内容的导入、质疑的激发、知识的传授、疑难的化解、能力的评价等各方面都要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把握好实施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教师的努力,挖掘出每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在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漆权.创新与创新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余伟.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M].北京:航空出版社,2008.
[3]张向葵.教育学[M].北京:中央广播大学出版社,2003.
[4]何立婴.组织行为学(教育)学习[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5]袁振喜.生命的跃动个性的张扬[J].新课程研究,2009,(152).
论文相关查阅: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
新课程教学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论文 篇2
1.以德治园,构建和谐育人团队
正如罗吉尔·培根所说:“德行能使人心灵明晰”,对一个教师而言,高尚的职业道德,优良的个人品德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前提,对一个团队而言,高素质的个体是促成和谐团队形成的必备条件。因此我们要坚持“以德治园”的方略,树立“教人先教己”的教育理念。
1.1提高教师个人修养
做一个好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个人修养,教师的高修养、高素质,会给教育进程带来无法估计的力量。因此教师应在“一切为了孩子”的正确价值观指引下,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努力提升自己的
1.2制定人性化的民主管理制度
规章制度是建设和谐人文幼儿园的基础,是确保幼儿园每位教职工生活、学习与工作井然有序开展需要遵循的.共同行为准则。为确保幼儿园健康和谐地发展,管理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制定上要充分参照幼儿园实际,并深入教师基层倾听、吸纳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并汇编成册,向员工发放。整过过程充分体现教师的“决策参与者”角色,从而不断增强教师自主管理意识,并促使教师乐于贯行其共同探讨出的行为准则,进而保障幼儿园工作高效开展。
2.以情感管理,创建和谐人际关系
西欧思想家Boethius曾说:“爱,是维持人与人之间神圣的契约。”在幼儿园管理中,要坚持以情感管理为主,做到以情育情,最大限度地拉近教师与管理者的距离。
2.1倾听教师的心声
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不能一意孤行,要深入一线,真诚的了解教师们一日活动所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法;同时针对教师本人应观察其行为,了解其困惑,倾听其心声,挖掘出他们的闪光点,进行多引导、多鼓励、多服务,真诚了解她们的欢乐疾苦。
2.2营造幼儿园良好人际氛围
良好的人际氛围是应该坚持“有事当面提,有问题共同解决”的工作方式,这样有利于幼儿园和谐、合作的良好氛围形成。同时,通过每周园会、教职工会议等,为职工提供一个便于沟通的工作环境,让其共同探讨、总结。特别是在幼儿园一些中心活动中,应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从环境布置到班级管理以及各项工作的开展,让全园教职工上下一致、不分你我、齐心协力,达到各项工作合作融洽、协调统一的良好局面。
3.以人为本,满足教职工自主发展
在幼儿园管理中,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积极为教职工搭建成长的平台,满足教职工自主发展的需要,日常工作中应积极鼓励教师制定个人职业规划和阶段成长计划,帮助她们构勒美好的发展愿景,鼓励她们收集喜欢的师德箴言,作为自己奋斗目标,从而使她们发展方向明确,自主发展积极性高涨。
3.1注重差异化发展,有效张扬个性
教师群体和幼儿群体一样,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工作年代长一些,有的工作年代短一些;有的经验丰富些,有的欠缺些;有的理解、领悟能力快一些,有的反应能力缓慢一些,象这样不同年龄、有同资历、不同能力的老师她们的需要也不一样。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应结合幼儿园实际,采取岗位、意愿、择优上岗的办法,以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来进行岗位聘任,明确岗位职责,实行分层下达,责任到人,使权责之间构成规范体系。同时,根据对教师的全面了解,进行动态量化管理,并根据考核评价对教师岗位进行调整,做到“人尽其才”,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根据自身优势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工作。
3.2善于捕捉成功点,激发工作热情
幼儿园的每一点成功与发展,都是每一位教师共同努力而来。因此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方法来挖掘每一位教师的闪光点,让每一位教师有成功感、成就感。如,对新来的教师提出“一年站稳讲台、三年基本过关、五年确保才”的阶段性目标,激发他们快成长、早成长。对有一定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的教师,则要压担子,提出高层次要求,让每个教师都有适宜展示自己的舞台,有积极工作的热情。
4.管理者的自身修养
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它既有法又无定法,它是管理者在实践中,为了实现管理目标,达到管理目的,在不违背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而采取的行为和措施,管理者的品行、作风、气质、威信、风范和人格魅力及自身素质对被管理者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作为管理者,应率先学习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自我加压、负重奋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想干事、会干事、干好事的魄力,把心用在“人本”上,努力创造“尊重、合作、创新、发展”的工作环境;提供“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发展平台;创设“团结、和谐、愉快、求新”的学习氛围。综上所述,幼儿园管理应始终围绕“以工作为核心,以提高效率为重点,为优化人力资源为关键,以目标的达成为根本”,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幼儿园管理的质量,使幼儿园各项工作沿着健康快速的轨道发展。
新课程教学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论文 篇3
1、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内涵
为了跟随时代对人性的追求,教育领域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管理模式,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以及教师等教学工作者,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平等民主的、符合时代的新型关系。实施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等教育管理首先是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其中主体对象是全体教职工以及学生,在进行高等教育管理的时候,要首先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出发,然后再解决问题。
一方面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选择权,去选择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程,这样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同时引导学生去自主性学习。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的特点,结合现代化教育技术,通过互动、合作式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从而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方面发展。
另一方面遵循以教师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教师在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老师也是教育的管理的主体,而不是高等教育管理下的教书机器。而在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管理体系下,教师更应该亲身参与到教育管理当中。与此之外,教师还需要不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反映来不断提出教育管理的改进方法,提高教育管理的有效性,从而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高等教育在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可行性
2.1高等院校的管理体制限制了高等教育管理
在高校的管理体制的长期影响下,高等教育管理在实行改进革新的时候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原本的教育体制由于传统观念过时理论不可能一下就能够解决,总会遗留一些问题,比如管理权集中在高校高层领导者、管理者事务型的管理策略以及在教师评职称只重视论文数量等。高校的高层重视结果多于过程,对于高等教育更多的.是监控而不是管理,并且在管理过程中并没有及时的听取学生和教师的改进建议,就如同封建社会中君臣之间关系,高层管理者只是将全体师生作为自己的意志另一种体现方式,诸如此类都阻挡了高校前进追赶时代的步伐,影响着高等教育的改革,限制了以人为本理念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施行。
2.2盲目照搬,忽略自身特点
在以人为本的理念被提出之后,国家教育机构鼓励该理念应用于高等教育管理,自此众多高校开始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也掀起了一波学习和模仿该模式的高潮。在学校的标准要求下,高校更多的注重在以人为本理念在高等教育中是否被成功实行,完成上级所布置的任务,然而并没有考虑到人情感、特点、需求、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在这种管理下,教师只是机械的完成上面布置的任务,达到学校规定的标准线。这样一来,教师只是忙碌在量化的工作中,没有一点自己的主动性,发挥不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优势,高等教育管理也不能因此而得到革新。这种现象并非个别高校,这也是我国教育方向改革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只有跨越过去才能够追赶上时代的脚步。对于众多高校来说,在面对新兴的教学理念的时候,不能一味的照搬抄袭,如果适合自身教学体系,则可以结合自身特点来学习借鉴,如果只是完成任务似的遵循以人为本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理念,只会毫无作用甚至会产生反向作用,影响原本的教育管理。
2.3传统教育管理较强硬,打消学生积极性
高等教育管理的管理对象大多是思想价值观基本成型的,对于这种思想独立、有个性的学生,以往的教育管理在管理过程中所用语言较为强硬或者说较为绝对,例如禁止、坚决不允许还有严惩不贷等。当这些词语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时候,会令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这不但对于学生来说不能辅助他们好好学习,而且对于高等教育管理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而这种情况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够较好的解决这种情况,坚持以学生为本,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使其以更好的姿态迎接学习的到来,进而取得较好的教育管理效果。
2.4教学总结形式化,不具备其存在意义
教学总结对于整个教育过程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高层可以从此了解到学生对教师的建议以及教师对教学模式的反馈,从而侧面了解教学体系的不足之处,进而改进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但是众多高校在这一方面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总结过于形式化,学生和教师的建议和反馈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尊重,对教学管理工作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而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下,学生与教师的意见和反映会得到足够重视,从而促进教育馆工作的顺利进行。
3、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下的高等教育模式的建議
3.1改换以往教学理念,接受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理念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实行,首先需要先改变高校的管理观念。以往的教育管理观念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已经渐渐的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所以需要新的教育理念以符合时代的要求,而以人为本恰巧符合,因此,高等院校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然后根据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来进行教育管理,建立一个具有人情味的管理模式。而在改换教学理念的时候教师需要起到引领作用,带领学生较快的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以及课下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同时留给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贯彻落实学生为教学主体而教师只负责从旁辅助。学生学习时,教师不应强硬灌输给学生,尽量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个人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多元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对于高等教育管理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校园文化多种多样,诸如精神文化、历史文化还有物质文化等多元的文化组成了高校的校园文化。在高校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的过程中高校需要有一面精神旗帜,引领着教职工和学生形成一样的价值观和思想品德,然后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良好关系,实行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或者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营造轻松、平等的课堂气氛。再之后高校可以举办多种多样的校园活动,当然是促进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的活动,从而使学生在校园文化中感染以人为本的理念。
3.3对教学评价机制进行改革
以往的教学评价机制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学评价对与教育管理的重大意义没有显示出来。而在以人为本理念的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对教学评价机制进行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改革当中,对教师的评定,还需要在原先教育成绩上加上教师的人格品质、创新精神等多方面考虑,毕竟实行以人为本理念,而教师也是其中的绝对主体。高校要做到对教师评定公平、公正、公开,同时也可以对优秀教师进行褒奖。对学生的评定同样也要遵从多方面进行评定。
4、总结
时代不断的进步,脚步永不停息,而教育方面的改革也要不断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在以往教育模式不在适合当下时,以人为本理念出现在大众视野。高等教育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领下,教学管理更加人性化,有利于教学内容的顺利进行,符合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若冰.探析“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等教育管理[J].大观周刊,2013,(8):135-135.
新课程教学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论文 篇4
摘要:将“以人为本”的思想内容在高中化学课堂上的表现,就是要求信任学生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训练,锻炼自身,自主学习的过程。其中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能够主动学习,主动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以此来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化学能力,这对于化学教学改革的顺利实现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本文将重点来对高中化学教学人本思想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化学;以人为本;渗透
“以人为本”始终贯穿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中。<<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其根本意义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学生在通过自己的学习方式得出答案,这就是创新。比如讲到NH3的制备和性质探究这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氨气制备、检验、和水溶性探究(喷泉实验)实验,并让生思考喷泉实验的原理、注意事项、并思考除了NH3和水能形成喷泉外,哪些气体和那些溶液一起也能形成喷泉。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或者进行实验,找出这些气体并进行总结分析。让学生体会参与到课堂中做课堂的主人翁,通过自己的交流讨论、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学会了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并在实验探究中国感受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她具有独特的魅力,这样既能充分体现新课标指出的“较为主导,学为主题”的教育理念也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1以人为本理念的含义及意义
1.1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念,它运用到具体的教学,集中体现为尊重主体性、实现人性化。以人为本的理念的本质其实是就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哲学理念,由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更加重视学生的需求空间,通过对“物”的合理安排,来达到人们所期待的效果。对于高中化学教学来讲实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贯彻是很有意义的,它能够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真正的东西,同时提高学习效果,这正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
1.2以人为本理念对高中化学教学的意义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高中化学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目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教学中没有践行以人为本的观念。因此可以看出,以人为本理念对于高中化学教学而言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在无形之中形成一种约束力,来高中化学教学实践进行,这对于提升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说到底,实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势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习效果,实现他们个人能力的成长,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
2目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老套,学生积极性差
高中化学多数都是符号,公式,比较难懂,也难以记忆,许多教师的教学方式还停留在大面积的.板书上面,但是这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学生积极性差,课堂成为教师一人的独角戏,学生参与性低下。尽管不少课堂都采取了多媒体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但是学生没有内容的选定权,造成他们学习积极性的丧失,不利于从根本上提升高中化学教学效果。
2.2教师缺乏教学热情
低下的教学效率造成教师教学的热情也下降,高中化学在某些学生听来无疑是天书,教师只是一味的在讲台讲,学生埋头大睡,久而久之,教师教学热情就会下降,教学方式单一,教师工资分配制度低下,晋升困难等都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由于缺乏有效的教学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降低了教师的参与热情和教学积极性,不利于他们综合水平的进步和提升,无法从根本上推进素质教育改革。
2.3课堂没有活力
课堂活力是提升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所在,充满活力的课堂远远要比死气沉沉的课堂更容易让学生提起学习兴趣。一般在高中化学教学的时候,老师往往会直接把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丧失了思考和分析的空间,缺乏自主探究精神,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激发。由于主动学习热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导致学生无法有效的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去,不利于他们根本素质和化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3以人为本理念对于高中化学教学的要求
3.1实现教学开放性,完成教学环境人性化
高中化学教学要秉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意念,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和谐的学习环境。高中化学涉及到许多实验,可以由教师进行指导,学生进行操作,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和学生一起学习成长,学生也是课堂的主体之一,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更能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可以多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在老师给出既定命题的基础之上来进一步地开展小组探究和讨论,从而来有效的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提升,保证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开放性。
3.2履行教师的授业引导作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为学生授业解惑的,但是现在的教学活动往往成为了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忽略了学生的感受,现今都提倡还教与学,把课堂的主动性还给学生,教师要主动引导,以学代教。比如在开展高中化学教学活动的时候,老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开启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地来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规范,满足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和教学习惯,这对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以人为本思想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教学的人文性、高效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从而来不断延伸他们的思维素质和综合能力。只有突出以人为本的基本主张,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化学教学效果。具体到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构建人性化的教学环境、履行教师的授业引导作用、实现人性化的教学方式等,从而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促进教学进步。
作者:方梅珍单位:漳州正兴学
参考文献:
[1]王仪杰.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32:131.
[2]王后雄,王胜.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业评价的设计与实施[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9,10:26-33.
[3]马志高.重视以生为本教好高中化学课[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06:48.
[4]吴云.高中新课程化学实验功能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12:5-6.
[5]牛永红.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有效的化学新课堂[J].学周刊,2014,20:32-33.
新课程教学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论文 篇5
摘要:
新课程已走进中学数学教学,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如何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树立正确中学数学教学观,成为目前首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教学实践的基本环节入手,通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认识和思考,总结了一些较为实用的理论及做法,以期对中小学课程改革、数学教学实践有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
以人为本;多元智能;最近发展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当今世界的竞争本质上就是资源的竞争,而人才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核心资源,于是资源的竞争也就成了“以人为本”的竞争,它需要“以人为本”的教育去适应它,并促进竞争的成功。教育工作的重心,已不再是教给学生固定的、死板的系统知识,而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塑造学生具有丰富内涵的自由人格。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要深刻理解并积极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必须思考“面对学生这一特定的群体,如何把社会发展过程所需要的数学及相关的知识、能力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有能力继承传统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科学和未来科学,不断延续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这也是数学教育的根本所在。
怎样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呢?下面笔者想从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几个具体环节来谈谈对这一问题的几点认识:
一、备课时要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
备课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这项工作关系到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传统备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备课只关注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即教师讲了什么?),而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需求(即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学到了什么?)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备课要充分了解学生、考虑学生需求。具体地说,就是要在教学设计中重点关注学生的以下几种需求:
1.注重学生在最邻近发展区的发展需求
一节课有哪些教学内容?有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这些在教学大纲里都已经有明确地阐述了。但我们的教学决不能是死板地教学,学生已经会的可以不讲或少讲;学生可以自主完成的知识教师就不要过多地干预;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为学生的学习搭建适合学生在最邻近发展区的发展平台,使学生在平台上通过自主学习或合作互助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实实在在地实现过程与方法这一教学目标
很多学生向教师咨询过同一个问题:“平时听课能听懂,练习也能完成,为什么自己独立处理习题(特别是考试时)却做不出题来?”对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造成的后果。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少关注学生的思维模式及其形成过程,备课中教师只是注重如何把知识讲给学生听,求的是自身的思路清晰,而学生感觉怎样,是否能真正掌握都不明确。因此,教师所讲的,学生并非能听、会想、能展。新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即在备课时,所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强化知识及思维习惯的自然形成过程。通过教和学,实现学生知识的自发构建、科学素养的主动养成及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从而全面贯彻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
3.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把树立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数学教学总体四个方面目标之一,它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让学生有发挥创造的机会,然后在同伴的欣赏赞叹中体会个性化思维的乐趣,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内心得到满足的同时形成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态度。譬如遇到一道题目时,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鼓励学生谁能做“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这样学生的思维火花就会在一刹那间被点燃,获得成功的体验,内心得到满足。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创设生活的情境,体验生活中的数学。这样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他们所学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这样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更要欣赏、鼓励每一个学生,对他们进行正面积极的评价,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树立信心。比如对于个别学习困难的后进生,只要他们比以前努力了,有进步就应及时表扬,体现发展的观点。还可以建立数学成长档案袋,设计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方法,这样能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情感体验,尊重他们的个性感悟,让他们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
二、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注意强调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
布鲁纳认为:“在发展的每个阶段,儿童都有他自己的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给任何特定年龄的儿童教某门学科,其任务就是按照这个年龄儿童观察事物的方式去阐述那门学科的结构”。这里所指的就是认知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是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习取决于他本人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为他们呈现了什么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经历“(具体)感知抽象概括(实际)应用”的认识过程,其中有两次飞跃,第一次即学生的认识活动要在具体感知基础上,通过概括得出知识结论(感知概括);第二次即把掌握的知识结论运用于实际(概括应用)。只有实现了这两次飞跃,才算真正地达到了教学目标。所以,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注意强调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强调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激活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因子,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牵着学生走路的状况,尽量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独立思考,从多角度、多方向去分析问题,质疑问难,主动探索知识规律,从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在课堂上要充分信任学生,一方面要给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讨论、训练、有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另一方面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特别是不同意见),吸纳学生的观点,不强求一致的标准答案,而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通过穿针引线、启发、点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自己来推导结论过程,领悟发现,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要采用具有民主教学作风的教学手段
好的教学理念、民主的教学作风最终必须落实于恰当的教学手段。因而,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手段是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学民主作风的最重要环节。
所谓以人为本的教学手段,即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体现平等、宽容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区别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师一言堂”传统教学模式的新型教学手段。根据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已在不同程度上试验过,已见成效的.、能体现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新型教学手段有很多,如启发式教学法、美国学者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法、吸引教学法、“学习自由”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等。教师根据不同授课内容、不同课型、不同授课背景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法。
四、要强调课后实践的自主性
课后实践的自主包括课堂学习效果的自主评定、课后巩固内容的自主选定及课后训练的自主批改及讲评。学生通过课后自我回顾、同学间相互提问、简单课后小测验等方法自主完成学习效果评测,对薄弱内容自主选取有针对性的习题进行训练(如有的学校作业自助餐的改革)都是具有很高实效性的彻底体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方法。特别一提的是,课后训练的自主批改及讲评,笔者从三年前开始尝试这种作业批改及讲评方法,即学生收起作业后先不送到我处,由笔者所任教的两个班直接互换后分给学生每人一本。学生自主确定作业标准答案,并对拿到的作业进行极其细腻的批改,并对所批改的作业注上具有热情的鼓励性的批后感,同时注上批改者的姓名。然后收起交到笔者处,笔者对作业完成及批改情况统一评判,最后反馈给学生改错或增强对作业的认识。该方法的好处是既增强了学生完成作业的认真程度及质量(学生普遍不愿意被同学笑话),而且对每个学生来说,都完成了两遍作业,而且这两遍是不同层次的两遍(批改明显比初做层面要高),同时,热情、鼓励性的批后感既培养了学生优质的品德,也增强了同学间的友谊。多年来,该方法已经深入学生心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课后训练的实效性,带动了学生的多元发展。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教育者要全面地了解学生,深人地研究学生,有效地服务学生;只要落实好“以人为本”这个理念,工作就能做实、做好,就能把促进学生发展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
参考文献:
[1]吴绍辉.浅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J].中学生物教学,2005(Z2).
新课程教学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论文 篇6
【摘要】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观念的核心内容,高校教育管理的以人为本的内涵就是对教师、学生进行人本化管理,为教学科研活动创造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达到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目的。本文简要介绍了以人为本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基本内涵,以及构建以人为本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必要性和一些措施。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等教育;管理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基本内涵
教育管理理念是一所大学的教育精神和价值指向,反映一所大学长期积累的文化底蕴、历史特征和追求。以人为本,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管理理念,强调人在教育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管理。强调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信任人,把人看作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价值追求和无限潜能的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并激发人的自身潜能。高校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渗入高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必要性
随着知识经济迅猛发展,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对人的知识、技能和创造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的地位、价值也不断提高,适应这一发展趋势,要求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必须要以人为本。高等教育作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主力军,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决定因素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的关键环节,它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作用,其管理工作必须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管理理念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以往的高等教育管理缺乏民主思想,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在高等教育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包括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民主平等的理念、服务的理念。
首先,教师是学校办学之本,是高校教学、管理及科研的主要力量。要想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必须要有一流的教师。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就是要确立教师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高校的教育管理必须为教师提供一种教学的宽松环境与和谐的学术氛围,才能把大学教育质量建立在比较高的学术水平上。其次,学生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体,学校一切教育工作都是围绕学生服务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还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要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凸显出来。高等教育管理必须要给学生提供最大的选择机会,使其全面发展,包括尊重学生个人的生活,课程专业的选择,个性的张扬、能力的认可以及价值观的实现。最后,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提倡教育管理的核心就是服务。高等教育管理中管理组织能为师生提供實现理想目标的平台以及所需的各种资源,把教育管理工作变成服务工作,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应体现出为师生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高等教育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措施
(一)树立法治的观念,培育和完善民主管理的制度和氛围
首先,高等教育管理要真正保护教师和学生的合法利益,就必须把“人”的观念上升到法律的层面上,加强高等教育自身及有关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的法学理论研究,确保有法可依。其次,民主地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是施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保障。制定科学完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来约束高校的管理行为,使高校管理活动的科学化和法制化。最后,管理者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应该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参与学校管理,鼓励师生多提建议并及时广泛地倾听。目前,有许多高校都提倡去行政化,这有利于完善的民主管理制度,形成浓厚的民主管理氛围。
(二)高等教育管理中依据不同的人进行人性化的管理
第一,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以人为本的管理,不能把教师作为管理对象加以约束、限制,而应该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个性潜质。管理层应该充分尊重教师的人格,关心他们的生活,发挥不同年龄段教师的不同作用,并提供资金、场地为新老教师的教学科研交流创造平台。第二,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以人为本,还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培养身体、心理、人格都健全的青年学生。首先,学生是学校的根本,学校教育应致力于一切为了学生,给学生提供最大的选择机会和学习自由,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和热情,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各自充分的发展。其次,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又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素质以及社会责任感。
(三)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树立服务的管理意识
校园的内外部环境对教育管理也有着重要的渗透作用和潜在的影响,营造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校园气氛,有利于师生的成长。管理层应该创造一种和谐友善、亲密融洽的校园氛围,如可以通过开展各类人文和科技讲座,组织文化和科技活动,以此丰富学生的知识并加强教师间的学术交流。
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服务意识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又一体现。增强高等教育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管理者应明确师生并不是单纯的无意识的施动对象,而是有自主意识、存在个性差异的人,管理者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师生的长期发展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高等教育的管理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教师和学生的需要来展开,并以教师和学生的满意度作为管理成败的标准。只有明确这一点,才能更好地注重服务的可行性和实效性,提高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春萍.高等教育管理的伦理审视[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7).
[2]罗礼进,范爱兰.试论和谐理念下的高等教育管理[J].教育探索,2008(09).
新课程教学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论文 篇7
摘要: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既是一种指导思想,又是一种教育的发展策略,是创新的时代要求。当前,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改革的最高要求,是营造和谐文化氛围的重要保证。本文主要对“以人为本”的教育行政含义进行阐释,对教育行政管理中“以人为本”的实施途径进行分析,同时对其实现途径进行研究,目的是更好地增强教育事业行政管理的科学性和人文性,使其管理有据,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现代教育;行政管理
“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观念是现代教育行政管理中的核心理念,“以人为中心”是一门管理艺术,是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其在教育事业中的具体体现,更符合我国党政基本方针、策略的总结和精炼。在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中落实“以人为本”政策,充分重视学生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更出色的个性发展空间,能调动教师和教学管理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一、“以人为本”教育行政管理含义
教育行政管理中“以人为本”指以“人”为本位进行教育行政管理,满足人的自我实现需要,最终达到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目的。具体来说,就是重视人在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肯定“人”的价值,彼此互相尊重。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学校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人”乃是泛指,包括教师、学生、行政管理人员在内的参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所有人。教师与学生是学校管理中特殊的群体,教师主导整个教学活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高校管理工作者应该符合这一教育规律,将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同时置于首要地位,尊重并且实现师生的需求与权益,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因此,“以人为本”理应成为教育行政管理的指导思想。
二、教育行政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特征
“以人为本”的教育行政管理只有贯穿学校管理所有流程之中,才能有效为促进人的发展服务,体现出对人的理解与尊重,有利于人的价值的实现。科学性是行政管理工作中实行“以人为本”原则最基本的特征。不仅指其管理理念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更符合人的发展规律。还应使整个学校工作运行工作都符合科学性,包括教学活动、教学规章制定、教学任务的实施、学生工作的开展,每个部门乃至每个教师、行政人员之间都需要发挥作用,促使教育管理工作高质量地展开。高度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行政管理中的服务性。行政管理工作中,需要每一位行政人员牢固树立服务的理念,管理即服务。高校中的行政机构管理事务性工作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师生,摒弃旧有的官僚的僵化的工作作风,转变工作态度。尊重师生的尊严与人格,在管理中以服务为第一原则,方便教学工作开展。“以人为本”的教育行政管理更具民主性。人本管理方式更重视人的尊严,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因此,人本理念转变了固有的管理观念,秉持服务的意识,充分发扬民主。建立民主的管理制度,进行校务公开,使学校内务信息更透明,加强教师与学生与学校的联系,使他们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强化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实际作用,察纳雅言,倾听广大教育人员的真正需求,尊重他们的意愿。加强民主监督、民主评议,管理人员尤其是干部领导接受校内每一个成员的监督,保障民主权利能够得以实现。
三、“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行政管理中的实现
如何能在教育行政管理中实现“以人为本”的工作方针,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其一,“以人为本”的管理应更重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维系,尊重个体尊严,关心行政人员生活需要及心理反应。致力于建立教育管理工作者与教职员工之间的友谊及感情关系。对行政人员的管理变成“激励”,支持并且引导他们的工作,正视他们的困难,把责难甚至惩罚变得更加人性化,维持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其二,行政管理者能够用人有度,有准则、有依据,有制度、能实施。高校尤其要规范管理制度,实行民主监督,大学章程的制定不能成为摆设,教代会履行应尽的权利及义务,行政主体也是被监督的对象。同时,人才选用要更严格,符合聘用制度和程序。不定期对他们进行专业训练及培养。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挖掘其特长,务求做到人尽其用。其三,加强宽松、自由的校园文化精神建设,文化精神是增强凝聚力的主要方式。自由的人格、民主的精神、追求真理的学术气息、仁者爱人的人文情怀将是高校师生薪火相传的宝贵财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校风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中之重,增强校园中每一个成员的归属感、认同感,肯定行政人员的自我价值、集体荣誉感的养成将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爱岗敬业,道德情操更高尚。教育行政管理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复杂工作,理论与实践互为表里。要提高教育行政管理效率,必须落实“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将管理与服务相统一。教育行政人员的工作素质,构建新的行政管理服务机制,直接影响行政管理效能的实现与执行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罗玉华,尕峰盘山,胡昌恩.“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行政管理探索[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129-132.
[2]严发萍,赵琦兰.高校去行政化与以人为本理念关系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1:150-151.
[3]吴筱萌.以人为本的区域教育信息化促进校际公平应用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03:75-80+96.
[4]林建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的科学发展[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01:73-78.
[5]李志鹏,王桂英.在中学实现人本管理的方法与策略[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04:36-37.
【新课程教学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论文】相关文章:
关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问题教学论文05-06
高校教育管理实施以人为本的理念思考06-01
转变教育理念,打造高效课堂论文04-25
浅析STEAM教育理念与因材施教论文04-23
传统教育理念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论文08-18
谈凸现新课程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效果08-06
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05-22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为本论文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