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多专业渗透的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时间:2024-10-05 06:41:36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浅析多专业渗透的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论文关键词]多专业渗透 复合型高技能 人才培养 模式原则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进行职业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尝试的院校多数采用的是本科院校学科交叉的方式,完全套用本科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从职业教育的目的、性质和职业院校的资源、师资、生源以及就业角度看都是不适切的做法。就职业教育而言,创新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应当采用多专业渗透的途径,根据专业关联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实用和够用原则以及以本校资源为基础的原则进行科学的多专业渗透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国外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由于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同一种模式的发展也不尽相同。国外三种典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别为CBE模式、MES模式和双元制模式。国外高职教育历史发展久远,办学机制比较健全,在人才培养,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具体采用的形式包括专业主辅修制、选修课制、开放式培养以及综合专业培养与综合实训培养。
  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和实践角度来看,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仍与国际上先进的职业教育有很大差距。近年来针对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专业面过窄,在培养方式上轻基础重专业、轻能力重知识、轻人文重理工、轻素质重技术,培养的学生只能在相对狭窄的专业领域内发挥作用,对知识和技术缺乏基本的综合、重组和创造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国内开始了关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近几年论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文章越来越多,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从总体上来论述复合型人才的特征与能力要求,并就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出一个总体的思路,这些思路基本是从课程、教材、师资、实训等方面的改革来适应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另一类主要是展示某个学校或某种复合专业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论述,这些研究都带有一定的地方性经验主义色彩。我们对待这些经验宜采用的是借鉴而非整体移植。
  一、目前职业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当前培养复合型人才主要是走学科交叉的路子,在我国的高职高专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和成果不多,正处于探索与实践阶段。就现有文献分析,针对多专业渗透的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更是处于起步阶段,未见有重要成果。能搜集到的有限的资料也只是针对某专业进行的个案研究。而职业教育以培养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己任,与走学科交叉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本科院校相比,具有很多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中多数正是职业教育的弱点。
  1.未能明确区分学科与专业的概念。学科是一个学术概念,与知识相联系,它是指按照门类划分的系统知识,或者说是知识门类。有时,我们用“学科知识”这一术语指称知识的门类属性,强调这一知识所在学科的科学归属。所以,学科又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大知识系统(也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三分说)内知识子系统的集合概念,学科是分化的科学领域,属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概念的下位概念。专业则主要指大学在传授学科知识(而不主要在发现、创造学科知识)方面的教学组织管理形式,是基于进行专门训练、培养专门人才系统工作而产生的一个概念,是高等学校根据学科的分类与科学的发展以及社会职业的分工而设置的培养专门人才的学科方案和计划的总称。一般说来,学科与专业的关系表现为学科是专业的基础,专业是对学科的选择与组织。
  2.完全移植本科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今时代,任何高科技的成果基本都是学科交叉和融合的成果。因此,以满足形势发展需要,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就成为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突出问题。境外很多国家和地区早已尝试弃专业化的教育模式,逐步引导高等教育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为己任。就复合型人才而言,一般是指要求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一般是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一是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以及多种专业的复合;二是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复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一般主要针对本科生,通过双学(历)位制、第二学位制、联通培养制、主辅修制等诸多形式进行。专业之间的相关度可以不予考虑,注重所谓的文理相通,其目的在于培养真正高层次的人才或者“通才”。
  由于缺乏现成的可供借鉴的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走在改革前列的那些职业院校一般就直接套用了本科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走的是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路子。但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一般不适合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多是针对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院校而言的,职业院校(专科及专科以下层次)很少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尝试和研究。通常都会认为由于存在学制短、资源贫弱以及生源基础差等特点,不适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二、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应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标。社会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一定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娴熟的动手能力、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高尚品德的人才。因此,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成了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如何培养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却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移植本科院校的做法无疑是一种不适切的做法。一般的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学科资源相差悬殊,这也限制了高职院校采用本科院校的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首先需要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改多学科交叉方式为多专业渗透的方式,从基本概念上修正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确立多专业渗透的基本原则以及科学构建多专业渗透的教学内容体系。

浅析多专业渗透的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1.高职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概念上的修正。高职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一专多能”或本科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有点相似,但更多的是区别。就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而言,其“一专多能”的“多能”与“一专”之间并没有特别的关联,甚至可以毫无关联;其目的可以是满足兴趣爱好,也可以是为就业服务。本科院校多学科渗透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注重所谓的文理相通,其目的在于培养真正高层次的人才或者“通才”。而高职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属于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这种模式以学生的本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依托,构建与学生的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密切相关的其他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讲究专业间的关联性却并不要求学生具备本专业之外的某个完整的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背景,不强调关联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的完整度。高职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2.坚持多专业渗透的基本原则。高职教育谈学科的不多,一般考虑的都是专业。所以从专业渗透方向考虑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适切的选择。较之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而言,多专业渗透的途径更适合高职院校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学科交叉总体要求通常较高,人才培养难度较大,并且容易使人才培养偏入“通才”培养的误区。多专业渗透不注重文理相通,同类学科不同专业以及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都可以渗透,灵活机动,人才培养目标容易实现。多专业渗透的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也正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与本科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相异之处。(1)专业关联性原则。在强化高职学生本专业核心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通过多专业渗透的方式,激励学生掌握部分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的核心技能可称为高附加值技能。而本科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则比较关注专业的跨度和差异度。(2)目的性原则。多专业渗透的高职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的就在为学生的就业服务。这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3)实用和够用原则。本科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注重知识背景的跨度,注重文理相通,但不考虑实用和够用。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本专业,多专业渗透的课程设置不可避免地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在多专业渗透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实用和够用原则,弃非技能性和纯理论课程。(4)以本校资源为基础的原则。多专业渗透高职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优先考虑本校的资源,以本校的资源为基础,进行专业间的渗透和组合。这就要求充分发掘本校的资源,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如果寄希望于本校目前缺乏或者短期内不可能具有的课程资源,不仅会加大各类成本,同时也很难做到可持续的发展。当然,如果能通过院校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以资源互享的方式拓展课程资源,多专业渗透的面可以拓宽。
  3.科学构建多专业渗透的教学内容体系。培养高职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关键在于构建多专业渗透的教学内容体系。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针对不同的主干专业,均应以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为依据,以“能力本位”为基本价值取向,构建多专业渗透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根据前文提到的基本原则,科学选择可与本专业渗透的其他专业。例如,就文秘专业而言,可以与法律、管理、财会以及网络类专业渗透;英语专业可以与国际贸易、报关等专业渗透;营销类的专业与财会类专业的渗透,等等。其次,重点研究如何进行多专业课程的模块化设置。一般而言可以将课程分为三个基本模块:知识模块、能力模块和素质模块,以能力为体,以知识和素质为两翼,构建“一体两翼”的课程体系。知识模块包括公共知识、本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其中相关专业知识教学内容需根据院校的现有资源,考虑安排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由此构成相关专业知识子模块。学生依据各自兴趣进选择相关的子模块,可以选学一个,也可以选学多个。能力模块包括公共能力、本专业能力和相关专业能力。其中相关专业能力教学内容需根据院校的现有资源,考虑安排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能力为主,由此构成相关能力子模块。学生依据各自兴趣进选择相关的子模块,可以选学一个,也可以选学多个。素质模块包括公共素质、本专业素质和相关专业素质。其中相关专业素质教学内容需根据院校的现有资源,考虑安排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素质为主,由此构成相关素质子模块。学生依据各自兴趣选择相关的子模块,可以选学一个,也可以选学多个。
  三、结语
  在充分认识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差异的基础上,根据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师资、生源以及就业需求,通过多专业渗透的途径培养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是一种适切的选择。多专业渗透的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可资借鉴的成果不多,期待更多的专家和学者对这个领域投入更多的关注。相信只要秉持务实、开拓的原则,我们一定会在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领域取得全新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蒋玲.中外高职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范式比较研究[J].教育探索,2009(6).
  [2]檀钊.高职院校应慎行通识教育[J].高校教育管理,2007(4).

上一页  [1] [2] 

【浅析多专业渗透的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相关文章:

浅析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12-02

浅析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1-29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践探索12-04

浅析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03-26

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1-16

浅谈机械电子工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12-04

工商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研究02-21

浅析地方高校创新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究03-07

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改革创新11-1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