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墨子伦理思想
伦理学的本质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科学,是道德思想观点的系统化、理论化。或者说,伦理学是以人类的道德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探析墨子伦理思想,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资料1:
墨子,姓墨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他最初学习儒家学术,后来发现儒家的“礼”过于烦琐。便自立新说。周游列国,聚众讲学,自创墨家学派。墨子的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和标志.在义利观上,即“贵义”又“尚利”.提出动机和结果相统一的行动原则。他所创立的墨学,是当时唯一可以与儒家相抗衡的学派。因而与儒家齐名,时称“儒墨显学”。
一、伦理思想的核心:“兼爱”
何谓兼爱?“兼”在中国文字中是一个会意字,本意为一手执两禾。即一只手拿着两棵稻子,引申为兼有、兼顾等义。“兼”与“别”相对立,所谓“别”。不仅指亲疏、厚薄的差别,还指彼此的利益对立。作为一种观念就是自私自利。在墨子的“兼爱”思想中。“兼”字为“整体”和“无差别”的意思。“兼爱”,就是不分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不分等级身份的高低贵贱、普遍的、无差别的爱。它包含两个基本的内涵:一是视人若己,爱人若爱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二是爱无差等。墨子一反西周奴隶制的传统观念。奴隶、仆人都在他“兼爱”的范围之内。“获,人也。爱获,爱人也。臧,人也。爱藏,爱人也。”(《墨子·小取》)墨子主张对待他人,都要“兼爱”无“别”,爱人如己,平等施爱。
墨子主张的“兼爱”是一种具有总体意义的道德理想。“兼爱”在理论上是一种无差别、无界限的爱,但实行起来又必须是一种有界限的爱。因为爱作为一种观念而存在,是以不爱为条件的.必须有所不爱,爱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才能有存在的意义。如果无不爱。也就无所谓爱了。在理论上,不管别人还是自己,不分亲疏、贵贱、强弱、智愚、众寡,只要是人,都是被爱的对象。但在现实中。墨子所爱之“人”又是指有道德人格的人,而对于丧失道德人格的“盗贼”之“人”。则不在“人”的范畴,这就是后来墨家所解释的“爱盗非爱人”、“杀盗非杀人也”。
为什么要兼爱?墨子认为天下一切祸害的根源“皆起不相爱。”《墨子·兼爱上》云:“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墨子·兼爱中》)为了“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提出了与“别”相对立的“兼”,“兼之所生,天下之大利也。别之所生,天下之大害也。”(《墨子·兼爱下》)主张“兼以易别”.实际上是主张以“兼爱”这一新的道德理想取代宗法贵族的旧道德。
兼爱是否可行?墨子对兼爱原则的可行性作了论证。一方面,他求助于“天志”的神秘力量和君主的政治权威。天志,就是说天有意志。墨子把天视为一种道德标准和道德的赏罚力量。“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墨子·天志上》)墨子借助天、鬼神的力量来赏贤罚暴,赋予其“兼爱”思想以更强烈的威慑性。另外,他认为,只要君王喜欢兼爱、提倡兼爱,众人就能实行。“昔者,楚灵王好细要(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沟节,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黛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墨子·兼爱中》),“苟有上说(悦)之者,劝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我以为人之于兼相爱交相利也,譬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墨子·兼爱下》)另一方面,提出了“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对等互报原则。墨子以孝子尽孝道为例。指出:“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墨子·兼爱下》),人是有感情的动物,知恩图报是人的本性。“为彼犹为己”,出发点是先“为彼”,即把为他人放在第一位,自己先爱他人,他人也会对等的给自己以回报。“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墨子·兼爱中》)。和谐的人际关系应是互尽义务、互享权利,双向“相爱相利”的关系。每一道德主体只要本着爱的原则去对待他人.他人也一定会本着爱的原则来回报自己.爱他人是他人爱自己的前提和条件。用后期墨家的话说,就是:“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墨子·大取》)。这种‘投桃报李’的原则使爱人、利人与个人利益取得了一致。人与人之问互惠互利。“兼爱”原则自不难实行。
事实上,墨子的“兼爱”思想,仅是一种主观美好的愿望。在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墨子忽视了现实存在的阶级利益对抗的深层次的经济、政治原因,企图以道德的力量来改造社会,缺乏现实的可行性。而且。“兼爱”思想触犯了血缘宗法等级制度。并不符合上层贵族的利益。必然不被上层统治者所允许和采纳.这与其后来思想的湮灭不无关系。
二、“尚利”、“贵义”的功利主义原则
墨子讲求“爱人”,有着“利人”的内容和目的。墨子提倡“兼爱”的根本原因,也是出于“爱利”。因为爱人若己,则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这就是大利;如果自私自利、互相争夺,甚至发生战争,这是大害。所以,“兼相爱”与“交相利”是紧密联系而同一的。墨子所推崇的“利”并非单纯的物质利益。而是“利”与“义”的统一,既包括具体的“天下之利”、“他人之利”。又涵盖众多属于社会理想的“善”的范畴。
墨子说“万事莫贵于义”(《墨子·贵义》),把实行仁义道德看成是天下第一位的大事,把“义”视为最为贵重的东西,“义可以利人,故日义天下之良宝也”(《墨子-耕柱》)。“义”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可以利人、利天下,是达到利人、利天下的手段,凡是符合“利人”、“利天下”的行为,就是“义”,而“亏人自利”、“害天下”的行为,则是“不义”。这里,“义”即包括兼爱原则,也包括“忠”、“惠”、“孝”、“慈”等道德规范。
墨子认为。实行“兼爱”就应该给人民以实际的物质利益,解决人民迫切的生活问题,“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墨子·尚贤下》),反映了劳动人民反对压迫,要求生活保障的心声,体现了劳动者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互利互惠的传统美德。墨子后学以“利”来给“义”下定义:“义,利也”(<墨子·经上》),用“利”来规定“义”的内涵,把仁、义和爱的道德观念同利益、功利联系起来,表现了墨家义利统一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扬弃,克服了君子只讲“义”不讲“利”的虚伪性,从而勇敢地正视“利”,使“义”、“利”二者从对立走向了和谐统一。
三、“合其志功而观”的道德评价原则
“合其志功而观焉”是墨子对道德评价的基本原则。“志”,行为的动机;“功”,行为的功效。墨子认为,评价一个人或一种行为,应以结合动机与效果为原则。《墨子·鲁问》载,鲁君问墨子:“我有二子,一人者好学,一人者好分人财,孰以为太子而可?”墨子答说:“未可知也。或所为赏誉为是也,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铒鼠以虫,非爱之也。吾愿主君之合其志功而观焉。”钓鱼的人在钓鱼时谦恭谨慎,并非为了喂鱼食物,而是为了吃鱼;以小虫为饵,并非是爱护老鼠,而是为了杀它。因此,要从动机到效果统一的过程来确定一个人的行为。而在行为的结果尚未出现时,应以动机(意)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墨子·耕柱》载,巫马子说:“子兼爱天下,未云利也;我不爱天下,未云贼也。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子墨子日:“今有燎于此,一人奉水将灌之,一人掺火将益之,功皆未至,子何贵于二人?”墨子在这里用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说明了在利人的效果还没有产生的情况下,动机是衡量一种行为善于恶的标准。捧水灭火是出于爱人的动机,这种行为是善的;添柴拨火是出于害人的动机,这种行为就是恶的。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墨子首先提出志、功这对范畴。虽未深入展开,但对两者关系以及如何应用这一道德评价原则作出了比较正确的回答,为后来正确的理解动机与效果的关系提供了前提。具有理论先导作用。
总之,墨子的伦理思想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利益,在先秦思想中独树一帜,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度。有着丰富的内容和重要的价值,值得我们不断的挖掘和借鉴。
资料2:
一、墨子的人才思想
(一)墨子其人
墨子名翟,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70年-前381年),创立了当时与儒学同为显学的墨家学派。墨子作为春秋战国之际社会下层小生产者利益的代表者,从切身实践出发,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理想道德社会的宗旨;重视通过教育培养人才以达到改良社会的目的,并由此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标准,即培养“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和博乎道术”的“兼士”来实现贤人政治。其中,辩乎言谈与博乎道术是对技能的要求,而厚乎德行则是对人才品德的核心要求。
(二)“厚乎德行”,人才选用的核心标准
墨子在《修身》中指出:“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什么事都有最根本的部分,对于士人来说,虽然有学问,但道德和行为才是最主要的;“善无主于心者不留”,不是发自内心,那么善良的品行就不会留存下来。才学是外在的,而德行才是根本。墨子认为,培养众多的“兼士”是一国富裕的根本,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则是兼士存在的土壤;兼爱与正义是墨子培养人才的道德核心,是墨子站在广大劳动者的立场上提出的人人平等的道德标准,只有个人道德品质的提高,才能建立平等而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进而要求守纪奉公,克勤克俭。其次,观察个体身边人的品质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德高低。
(三)“万事莫贵于义”,人才行为准则的标准
“义”是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周礼》中的义是礼仪和容貌举止的意思,《易经》中的义是适宜和适合的意思;《论语》中的义则是孔子提出的仁爱之意,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墨子认为儒家所说的“仁”之义太过空洞,于是提出,在“兼相爱,交相利”思想的指导下,以义来填充才能消除偏爱而达到真正的仁爱。墨子认为“义”就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关系的最佳社会规范,其基本原则主张以协助人和有利于人为行为准则。人的历史发展经验也表明,人在自然中只有结合成了群体,才能改造自然,做到保存自己。“群之可聚也,相之与利也,利之出于群也”,真正的利益只能来源于群体协作的力量。如果人人都坚持这样的行为准则,那么在趋利避害的时候就会“兼相爱”和“交相利”,不会损人利己,最终都能得到实利。
(四)“兼相爱,交相利”,贤人社会的理想标准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集思想家、实践家为一身的“圣人”,其贤人社会的理想标准,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墨子所言之爱以利为标准,是在平民的立场上以是否损害了他人利益为标准来判断赞同还是反对;与儒家不同,墨子之兼爱没有“己”与“他”的区别,他认为正是因为儒家的差别对待,才造成了人心向背,社会动乱,因此提倡“以己度人”。此外,一切以是否得到利益为有用无用的标准,墨子也是第一人,他从“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引申出对他人有没有用的标准和换位思考原则,已经成为当今人们日常生活中处处应用的一个交往原则。
二、对当今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一)对人力资源规划的启示
人是组织中最具有决定性也是最活跃的资源。因此人力资源规划在组织发展中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人力资源规划是根据组织发展目标对未来的人力资源进行分析和预测,使人力资源适应组织发展的综合性规划。其核心体现的是组织对人才的态度和方法,有效的规划不仅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还能从宏观上对其他各项工作进行影响,指导各项工作的有效进行。墨子举善射御之士的例子来说明如何规划人才,“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国家要想得到某个领域的优秀人才,就要使这个领域的人才得到一定的利益,如让他们富裕,高贵,受到尊重和赞赏,其他人看到利益就会争相加入,使领域繁荣,自然国家在这个领域就能处于领先地位。
(二)对人员激励的启示
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职能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吸引和留住人才,促使其发挥最大的潜力。激励的主要手段一般来讲就是墨子所归纳的“三本”,即合适的职位,合理的权利和相配的薪酬。如果没有相应的回报,人才就会有不信任,“此非中实爱我也,假藉而用我也。”其中,职位和权利是属于精神激励,薪酬激励则是物质手段,要想达到最大化的激励效果,就要精神和物质相结合,把握明确性,时效性,合理性三个原则,以制度引导员工,提高工作积极性。
(三)对人员考核的启示
考核同样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职能部分,是对员工的工作情况,职务升迁,薪酬分配等进行评价时的主要依据,也是建立有效激励模式的前提条件。一般来说,评价至上而下发生,就学校来说,我国的学校采用校长负责制,那么我们所说的评价即是从校长开始,贯穿整个组织的考核,每一级的管理者都对向他负责的员工进行评价。人力资源部门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建立考核的制度和基本准则,只有制度保障才能摆脱考核因人因感情而异的困境;只有指定准则才能排除标准模糊的情况。实务中,这样的准则是“职务说明书”或“工作说明书”,即通过对所在职位的分析,确立每个职位的职责和任职者特征的程序,一般被认为是员工雇佣的标准,也是考核员工的标准。但是,大多数单位都有行政和后勤的区别,其考核程序与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四)对管理理念灌输和控制的启示
“尚同”是墨子思想中又一重点。尚,就是向上,同,就是统一,从上往下保持一致。尚同,就是统一思想,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的统一企业核心价值或者企业文化,也是个人价值和道德理念的灌输。墨子很有经验,《淮南子·泰族训》中载:“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这就是理念灌输的效果。他靠什么来保证理念的灌输呢?法规,墨子看到万物皆有法则,而社会“百人百义”所以“天下之乱”,于是提出“一同天下之义”,即尚同。具体操作中,墨子做了一个假设,假设君王也是最高管理者也是最贤能的人,对当今人力资源管理来说,这个假设也是成立的,因为最高管理者若是组织内最有才能的人,那么组织的管理自然有效,就算不是,下属也得实施和贯彻其思想;在此基础上,墨子说,“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要求下属与上级管理者保持一致。对当今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管理者向员工清晰的表述组织的核心价值和道德、伦理和文化理念,以共同的奋斗目标,共同的利益来统一员工思想,才能最大程度的增强凝聚力,体现组织价值和目标。
内部情况的掌握对管理者至关重要,充分掌握信息的管理者将占有有利地位,而要想获得最大范围的信息,就得有通畅的信息通道。得道多助,人力资源管理的实务中,管理者在与员工互相沟通的基础上,信息互动,让员工以主人公的角度为组织思考,是有助于组织的团结与稳定的。一个团结融洽的集体,就可以做到“上有隐事遗利,下得而利之。下有蓄怨积害,上得而除之。”即是上级有遗忘的隐秘的事情,下级知道后可以去帮助上级办妥而有利于上级;下边有积聚起来的怨恨和情绪,上级知道了就会去排除。此外,也要加强控制。因为理解差异,每个人对于相同的理念还是可能出现不同的看法,为了避免模糊和走样,管理者还需随时提醒,不断加强思想和行为的控制,要求下属“上同而不下比”,思想和行为与管理者看齐而不结党营私。这样整个组织由上而下目标一致,一层一层职权分明,各部门行为有序,管理自然事半功倍。
墨子生活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其思想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局限,但综观其人才思想,仍然存在很多闪光之处,尤其是对当今人力资源管理来说,有很多学习和借鉴之处。我国今天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发展的过程中,汲取其他国家先进经验的同时,也要注重挖掘自身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博采众强,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现代化之路。
【探析墨子伦理思想】相关文章:
墨子的消费伦理思想11-16
墨子伦理思想的“民本”精神11-20
墨子“爱人、利民”的造物伦理思想11-18
简析墨子的消费伦理思想11-16
墨子“贵生”伦理思想论要11-17
浅谈墨子伦理思想对医患冲突的启示论文02-18
探析林慎思的政治伦理思想02-21
探析《淮南子》伦理思想02-20
我国传统音乐伦理思想探析11-18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