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实施问题教学的实践论文

时间:2022-11-20 09:13:01 其他类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实施问题教学的实践论文

  “什么是好的教育?系统地给学生提供自己发现事物的机会。”这是问题教学法的积极倡导者波利亚对于“好教育”提出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问题教学法是一种以人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实施问题教学的实践论文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实施问题教学,就是引入某些社会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思考,通过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形式解决生活问题,帮助学生分辨是非善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创境:拨动学生的思维

  教学中教师应设身处地、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学习的兴趣或情绪中,设置基于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使之成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动力之源。品德与社会教材中虽然只是提供了一个个生活片段或者只言片语,却仍旧是创设问题情境的一个重要依据。在问题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其内在联系,创设适宜的、能拨动思维的问题情境。

  1.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设置情境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如果模拟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如六年级《对立还是沟通》一课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小美的妈妈偷看了小美的日记,小美气得哭了,与妈妈大吵了一顿。教师引发学生思考: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处理?是对立?还是沟通?怎么沟通?在现实生活情境的感染下,自然而然地触发学生的生活体验,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

  2.以学生先验观念为基础设置情境

  学生在认识某一事物的概念之前,已经形成一些固定的看法和观点。有些先验观念善加利用,可以引发思想冲突。如学习《民族危亡的时刻》一课伊始,教师出示了清朝前期、清朝末年的中国版图以及现在的中国版图,大小迥异的画面立即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为什么中国版图和熟悉的“雄鸡”版图相差甚远?当时的中国发生了什么?探究的兴趣一旦被激发,等于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3.以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设置情境

  社会热点问题往往也是学生极感兴趣的问题。引入社会热点,既可创设问题情境,又可使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充满现实味道。2011年,教师在上《天下为公》一课的当天,恰逢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庆典。教师让学生观看了庆典上的场景,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辛亥革命值得纪念?接着引领学生回顾百年前孙中山先生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进而体会“天下为公”的含义,培育学生的民主情感。近年来,教师越来越重视热点问题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运用,目的就是在于搭建文本与现实生活的桥梁,促使学生主动地、兴致勃勃地走进课堂学习中。

  二、启思:问题创设的第一大原则

  一个恰当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层层浪花。情境的设置必须带有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从情境材料中“发现”.由学生提出问题是一个相当高的要求,很难要求学生一开始就把问题提得很好。因此,教师的倾听、调控、梳理是特别重要的。特别1而是有目的的,要有恰当的学习目标定位,要能把握核心问题。因为问题反映着教学价值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托。

  1.根据教学重难点确立问题

  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有阶段性的,而课程目标正是国家根据各阶段学生学习与认知的特点来编撰的。所以说,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新知识,领悟新道理,教师需要依据文本与课程目标来设置问题,把课程目标及重难点内化成教学中的问题。

  《走进不同的家乡》是四年级下册的教材,教材意在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知道并理解这些差异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课上,教师展示了祖国各地风格迥异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场景之后,让学生质疑,从孩子们的问题中,教师确立了这样的核心问题:“我们家乡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人们从事着怎样的劳动?”解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2.把教师对文本的认识转化为问题

  虽然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开展,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品德与社会课的书本,但是我们的书本是严格根据学生心理与接收能力来编撰的,它包含了本门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所以教师应本着严谨的教学态度吃透教材、处理教材,从高处着手,把自己的文本认识转化为问题。《乡音乡情》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教材,文本提供了四川的虎头鞋、变脸等艺术形式,教师细读文本之后就能知道,这不是学习的素材,而是提示我们关注家乡的民间音乐、戏曲及手工艺术。因此,教师设置了一个“问题串”: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影响深远的民间歌曲?有哪些特殊的民间戏曲?引导学生探究这些问题,便是最好地利用了教材文本。

  3.从学生预习中产生问题

  相对于以前的教育教学,问题教学法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先学后教”的策略让教师有机会引导学生从预习中提出问题。如在上《家庭消费小调查》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课前调查一周内家庭花销情况,将之带到课堂上来。同学们生成了一个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家中的开支都有哪些方面?哪些钱是为我花的?哪些开销天天都有?等等。学生对一个个问题想想算算,不仅了解了最基本的家庭消费常识,同时感受到居家过日子要考虑方方面面,花钱要统筹考虑等。

  三、抛锚:解决问题的指导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问题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有效的问题解决者,培养有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者。在情境和问题的刺激下,学生应带着问题认真阅读教材内容,或回忆已知信息,发现解决问题的头绪。课堂上,教师不经意的包办代替,将使有效提问变成无效提问,甚至把问题的空间缩小到零,因此,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应更加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效果。教师作为辅助,可以采用“抛锚”式的解决法,有效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1.搭脚手架

  抛锚式教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需要向其提供援助和搭建脚手架。例如在《一起画学校》一课中,学生研究的问题是“一幅学校平面图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当孩子们不知从何下手的时候,教师提供了几份生活中常见的平面图,让学生观察、发现,得出结论。这样的脚手架无疑为学生提供了探索解答问题的机会,并于无形中帮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小组互动,以支持生成性学习。

  2.连点成线

  当一个问题难以被解决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分解难点,连点成线。如在《包装袋上学问多》一课中,同学们带来了花花绿绿的包装袋,联想到相关课题,教师便提出了:包装袋上有哪些学问?这个探究问题很大,同学们讨论起来比较涣散而混乱。因此,教师便设置了“问题串”:观察包装袋上有些什么标记,猜猜他们表示什么?吃了没有生产日期的食品可能出现什么后果?买了没有生产厂家的产品可能出现什么问题?通过将这些小问题连点成线,最后让学生梳理出包装袋上的知识(学问),就变得非常清晰了。

  3.引向纵深

  在《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一课中,师生探讨了“现代通信工具有哪些”与“它们是怎样一步步地更新换代的”两个问题,同学们感受到了现代通信工具带来的方便、快捷,感受到科技给通信家族带来的迅猛变化,孩子们都由衷惊叹。教师立足于现实生活,继续追问,引导学生思考:“不断变化、更新的通讯时代,有没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良的影响?”孩子们审慎思考后便提出了不少观点:通讯方式越便捷,人们面对面交流却越加淡漠,比如随处可见的“低头族”;新型通讯方式虽然快捷,却不能像寄信那样表达情感、保留文化,比如有些家书流传千年,而微信、微博却时时被刷新……这样的课堂上,随着问题的逐步深入,学生思辨能力逐步提高,能多角度看待社会生活,符合品德与社会学习的认知规律。

  总之,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很难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也就难以深入思考。在问题教学三步法中,“创境”“启思”是基础,而“抛锚”是架构,都是不可或缺的。当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远不止这些。但无论哪些方法,只要在教学中操作得当,都能促使学生解疑成功,并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实施问题教学的实践论文】相关文章:

新课程教学中实施自主探究学习的问题剖析论文05-06

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论文05-01

萨克斯教学中的问题分析论文05-05

体育课中的运动损伤问题论文05-06

对辅助生殖技术实施中的伦理问题的思考的论文04-27

问题情景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05-06

教学中关于物理问题的设计论文05-06

职校口语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的论文05-06

论关注体育课中的细节问题论文05-01

双语教学中的因材施教问题论文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