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与实践论文

时间:2024-10-15 13:12:37 其他类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与实践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与实践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浅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与实践论文

  引言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是在学生学完“机械制图”“工程力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等知识后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前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在教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对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起着重要作用。课程考核方式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度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过程的检验,但现有的考核方式并不能达到全面的、真实的对学生进行考核的目的。对现有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与教学方法相呼映,以达到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从而提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1、“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考核方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根据调查研究,目前高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考核方式普遍采取的是平时成绩(30%)+实验成绩(1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60%)的模式,或者是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70%)的模式,没有实践环节。平时成绩一般由考勤、作业及课堂表现三部分组成,考勤、作业、课堂表现各占10%的比例。这种考核形式单一、不能全面考核学生能力,不能科学体现过程考核,特别是不能满足把学生培养成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要求,缺少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该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课堂考核缺少科学、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

  平时表现中的考勤环节,学生为了考勤的分值,上课时间都会到课堂,但是并不一定会认真听课,有个别同学有玩手机、睡觉、看课外书及考勤后早退的现象,即使任课教师严格要求,但是此类问题屡禁不止;在作业环节中,学生的互相抄袭现象严重,教师评判作业的时候并不能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课堂表现中,教师一般只对课堂表现相对极端的学生有较深印象:课堂听课认真且能积极响应的同学和课堂经常违反课堂纪律的同学。对大部分学生课堂表现的认识是模糊的。

  (2)考核体系缺少体现“机械设计基础”实践性的考核环节

  如前所述,考核环节中,期末考试占的分值比例比较重。期末考试内容多以理论知识为主,会导致学生只要突击备考,就可以达到考试合格的目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单一卷面考试的检验方式,存在由于教师出题的局限性,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的情况。对机构的工作原理、零件的设计等关键知识点通过试卷考核的可操作性不强,试卷只能体现部分的计算或概念。对“机械设计基础”需要学生掌握的机构工作原理、零件工作原理、零件设计等知识点不能通过卷面考试体现出来。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学生学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之后,不能学以致用,运用知识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将来从事设计工作会事倍功半。而“机械设计基础”实验的考核也存在一定不足。实验过程一般以分组的形式进行,不能体现每个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教师都是一对多个学生,教师在评判的过程中很难具体到个人,并不能做到面面俱到。

  2、改革思路

  针对考核方式存在的普遍问题,需对其进行改革,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细化考核标准

  细化考核方式中的评价标准,使平时成绩都有据可依。平时的课堂表现,明确学生玩手机,睡觉、迟到、早退、缺席的分值;教师可以课堂提问的形式在课堂表现分值中体现,既促使学生认真听课,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作业部分教师可以多出灵活性的题目,杜绝统一答案。可以在课末随机小测验,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细化考核标准,规范学生课堂表现,提高学生听课效率。

  (2)增加大作业环节

  在考核体系中分别针对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的课程内容增加大作业环节。

  “机械设计基础”的前半部分是机械原理部分,主要研究各种机械的一般共性问题,即研究机构的组成原理、机构运动学及机器动力学等。该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如果只是单纯的通过听课、作业,不能很好的理解各种机构的工作原理并与实际结合,在连杆机构和凸轮机构章节设置大作业环节,以分组的形式进行,最后以小组考核结论为每个成员的考核结果。

  “机械设计基础”的后半部分为机械零件部分,主要讲述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和设计过程。这部分内容庞杂,各章节似乎独成体系,互不关联。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陈述性的知识学习,学生很难接受,学生学习没有系统性,对零件的设计,只有大致的了解,知识并不深入。因此,教师授课方式及内容要将课程内容与课程设计相结合,理论授课时根据拟完成的课程设计题目。讲解机械零件部分相应零件时,就让学生做相应的设计,例如齿轮设计、轴的设计,通过设计、计算,完成授课内容后,布置2~3个机械零件设计大作业,作为考核学生的重要依据。

  3、“机械设计基础”考核方式的评价指标体系

  针对现在对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综合考虑课程培养目标及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3.1评价指标体系

  设置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2项一级评价指标,平时成绩、大作业、实验等5项二级评价指标。

  3.2体系内各指标权重及说明

  该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两部分。为体现过程效果的考核,形成性考核占50%,期末考试占50%。

  (1)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由平时成绩、大作业环节、实验成绩三部分组成。

  平时成绩与原考核方式相比减少其比例为20%,考勤、作业、课堂表现、随堂测验各占5%。

  分别针对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各布置大作业两次,每次作业占5%。

  实验成绩占10%。成绩可以以实验报告和实验课堂表现相结合。

  (2)期末考试

  期末成绩占50%。为了体现考核的过程性,期末试卷的分值有所下降。期末试卷内容要避免死记硬背的内容,以考核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为主。针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情况,试卷计算题和分析题比例要50%以上,且具有一定深度、难度。

  4、考核指标体系内容与专业相结合

  攀枝花学院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主要是汽车专业为主,所以在形成性成绩中的大作业环节,针对机械原理内容,连杆机构和凸轮机构以汽车中的机构为设计对象。对机械零件内容,轴及齿轮的设计采用汽车主减速器或变速箱内零件作为设计题目。充分与汽车专业背景相结合,体现专业特色。

  该考核体系在我校2013级汽车服务工程班学生中实行,与2012级汽车服务工程班学生相比。

  5、结论

  针对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建立了科学的机械设计基础考核指标评价体系,该考核体系针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结合学院的专业特色,充分体现了考核的过程化、多元化及实践性,并经过实践证明了该体系的可行性。

【浅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与实践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论文12-04

机械设计课程改革探索论文03-18

浅谈农业类课程改革论文11-22

浅谈高职课程过程性考核改革策略论文03-27

基于机械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探究论文11-22

浅谈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03-27

浅析大工程背景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03-18

课程改革计算机基础论文02-27

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索11-26

浅谈中等职校文化基础课课程改革03-28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