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长句汉译技巧之逻辑学校验法的论文
摘 要: 逻辑校验法是一种检验译文的方法,能帮助译者在译文初步成形后“反躬自省”,有效提高汉译质量。具体地说,它运用逻辑的方法检验译文的可接受性,通常是结合原文语境,依据客观的规律性(往往表现为常识),对译文进行逻辑推理,辨识其内在含义及上下文的内在关联,查看译文有无违背事实,有无概念含混,有无自相矛盾,有无语义间断,有无层次不明等逻辑问题。
关键词: 英语长句 汉译 逻辑校验法
一、引言
英语长句汉译是翻译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些重要考试的必考题型,学生对此通常感到棘手。如何提高翻译质量,方法固然多种多样,但笔者在此无意悉数列举,仅就所谓“逻辑校验法”(logical proof)做介绍。当代美国著名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奈达认为,翻译过程包含四个阶段,即分析(analysis)、转换(transfer)、重组(restructuring)和检验(test)[1]。“检验”,不是要检验字词或语法上是否一一对应,而是要看原文的意义和译文的意义是否对等(equivalence)。
二、逻辑校验法
检验译文的方法有多种,本文介绍的是一种常见的、笔者认为能有效提高考生长句汉译质量的检验方法,即“逻辑校验法”。所谓“逻辑”,是指“客观的规律性”(见《现代汉语词典》)。运用“逻辑”的方法检验译文的可接受性,通常是结合原文语境,依据客观的规律性(往往表现为常识),对译文进行逻辑推理,辨识其内在含义及上下文的内在关联,具体地说,就是查看译文有无违背事实,有无概念含混,有无自相矛盾,有无语义间断,有无层次不明,等等[2]。下面试举一例进行说明。
三、示例
It is speculated that gardens arise from a basic human need in the individuals who made them: the need for creative expression. There is no doubt that gardens evidence an irrepressible urge to create, express, fashion, and beautify and that self-expression is a basic human urge; yet when one looks at the photographs of the gardens created by the homeless, it strikes one that, for all their diversity of styles, these gardens speak of various other fundamental urges, beyond that of decoration and creative expression[3].(2013年研考试题)
这是语篇的第一段落,由两个长句组成。先看某一知名培训机构所使用的辅导教材中的译文。
据推测,花园产生于那些创造了它们的人的基本需要:创造性表达的需要。毋庸置疑,花园证明了(人类)有一股抑制不住的欲望要去创造,去表达,去塑型,去美化;而自我表达正是一种基本的人类欲望。然而,只要看看无家可归者创造的花园的照片,你就会意识到尽管样式各异,但这些花园除了表达(人类)装饰和创造的欲望之外,更体现了人类其他根本的欲望。
依笔者陋见,这一段译文作为指导考生练习翻译技巧的素材似乎有些不妥,因为它不仅欧化痕迹明显,而且读来不通顺,还时不时有些语病。现在试用“逻辑校验法”对其进行检验。第一个问题出现在“花园证明了……”处。“证明”,是“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的意思。(见《现代汉语词典》)用“证明”对译evidence是没有问题的,因为evidence作为动词使用时,意为“to be the available facts, circumstances, etc. , supporting or otherwise a belief, proposition, etc., or indicating whether or not a thing is true or valid.”(见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可见,“证明”和evidence都强调了材料、事实等(facts,circumstances,etc.)然而,“花园”仅是一个事物,不是可资利用的“事实”或“材料”,逻辑上无法“证明”什么,因此“花园证明了……”在逻辑概念上是含混不清的,应改为“花园的产生/出现”。
第二处问题出现在“无家可归者创造的花园的照片……”部分。从严格的逻辑意义上来讲,“照片”不应是“创造”出来的,那样会让人以为这些照片非但无须取法自然,而且可以凭空捏造,简直和作画无异,这当然是违背事实的.;“照片”还是“拍摄”出来的好,合乎逻辑和常识。译文的荒谬在于没有搞清楚词义的内涵和逻辑外延,在词义选择上生搬硬套,置逻辑常识于不顾。
以上两处错误的甄别体现了逻辑分析对于词义的辨识。实际上,逻辑分析还可用于译文的语法检验,上例就存在语法方面的问题。第一处在译文第二句的“而”字上。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连词“而”通常有四种用法:(1)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如“战而胜之”;(2)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如“浓而不烈“,“退而不休”;(3)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4)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如“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对照译文可知,该句的意群關系既不是相承又不是互补、相反或前后相因,然而译者似取“而”字的第1义,这实在有些勉强,所以读起来让人有隔靴搔痒之感,不能一下子领会句义。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译文未能理顺意群之间的逻辑关联。“There is no doubt”紧跟两个并列分句,由that引导,用and连接。换句话说,有两点是“毋庸置疑”(there is no doubt)的:其一,花园的出现反映了人类具有表达、创造、塑造及美化的需求;其二,自我表达是一种基本的人类需求。可见,严格说来,二者之间不是原译者所理解的语意相承关系,而是语意并列且稍稍递进的关系,所以不妨把“而”改译为“并且”,这样逻辑关联就明了了,句义也顿时清晰起来。endprint
还有一处也是逻辑含混惹的祸,“……尽管样式各异,但这些花园除了表达(人类)装饰和创造的欲望之外,更体现了人类其他根本的欲望”。把该部分表示逻辑连接关系的用词抽取出来,构成一个语意逻辑链,“尽管……但……更……”。查《现代汉语词典》可知,连词“尽管”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通常接续“但是,然而”等表示转折的连词与之呼应,反接前文。例如,“尽管他对我有陈见,一有心事我还是愿意跟他说”。然而,该段译文并不存在语意反接的逻辑关联,“花园的多样性”和“花园的价值或功能或作用”之间无论如何都不存在语意转折的关系,译文读来之所以让人百思不解其意,正是因为含混的逻辑导致了含混的语意。其实,细读原文,“... for all their diversity of styles, these gardens speak of various other fundamental urges...”我们发现,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本不是转折,而是因果——正因为花园“样式各异”,它才足以表达人们的多种“欲望”;若花园都千篇一律,那它就不能满足人类欲望的“样式各异”。
原译经过逻辑分析之后,语意不顺和语法不通的问题就得以发现,从而为译后修改提供了依据。试看笔者的重译。
据推测,花园的出现源自花园建造者为了满足其作为人的基本需求:创造性表达的需求。花园的出现无疑体现了人类有一种不可抑止的创造需求、表达需求、塑造需求和美化需求,并且自我表达也的确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然而,只要看看那些无家可归者拍摄的花园照片,你就会意识到,这些花园之所以风格多样,正是为了体现人们除美饰和创意表达需求之外尚有一些其他基本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重译时,不像原文那样将need和urge分别译为“需要”和“欲望”,而是一致译作“需求”,译者也是考虑了逻辑在语篇连贯上的约束力,这样就不至于让读者有误会,以为原文作者所指的不是一个对象。另外,从语意所体现的感情色彩来看,“需求”比“欲望”和“需要”更妥帖一些,因为“欲望”的消极色彩较浓,“需要”似乎太随便了一些,不宜用于学术性文本。
以上仅就语篇的首段译文进行了分析,若按同一思路继续校验译文的剩余部分,理当会发现更多问题,陷于本文篇幅,笔者就此打住。译者若能掌握这种“逻辑校验法”就如同多长了一只“眼睛”,从而对译文有审视,以便查缺补漏、纠偏纠正,提高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1]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66-67.
[2]方夢之.译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8-19.
【英语长句汉译技巧之逻辑学校验法的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