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下中美文化差异分析论文

时间:2024-06-04 12:30:26 文化艺术 我要投稿

家庭教育下中美文化差异分析论文

  家庭教育,是指一个人在家庭这个特殊社会结构中所受的教育,一般指一个人从出生到自己组成家庭之前所受到的来自家庭各方面的影响,包括有意识的知识传授、道德教育和有意识的家庭生活氛围的陶冶。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家庭教育下中美文化差异分析论文 ,欢迎阅读。

家庭教育下中美文化差异分析论文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主要结构和组成部分。然而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接受家庭教育,由父母承担起来的家庭教育对于以后我们人格、性格、习惯的形成和身心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就更为重要,影响更为深远。由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与美国对文化的理解与表现也不尽相同,而教育又是一种文化现象,所以,相应的,中美之间不同的教育又反映出它们之间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中国文化以家族为本位,注意个人职责与义务,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中国文化注重人与自然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影响,思想较为保守、内敛,缺乏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美国人则思想开放,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喜欢冒险和创新。

  1.中美两国传统文化的差异

  中国与美国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由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同和历史文化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教育思想。

  (1)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家庭制度是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动而变动。在中国,由于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实行“同居共财”的制度,各个家庭成员在经济上不独立,必须依赖家庭共同财产生活,家庭的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这样的情况下就不能不以家族为本位。中国家族本位主要表现在把整个家族看得比个人更重要,重视家族成员间的伦理关系。而在美国,中世纪中后期和近代,由于私有制深入到家庭内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有财产,这为每个家庭成员的独立性奠定了基础,为个人本位主义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条件。美国个人本位主义的主要表现是强调个人自由、个人权利、个人的独立性,缺乏个人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个人本位使得美国家庭比中国家庭民主、平等很多,造就了美国人习惯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奋斗和努力,独立生存与发展,不依赖家庭和父母的习惯。

  (2)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价值观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前提是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即自然观和宇宙观。中国与美国文化基本差异表现之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中国人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对待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而美国文化则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对待自然的态度是“天人相分”。“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系统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应该服从普遍规律;人性即是人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协调。受西方哲学观的影响,美国人认为宇宙间的天地万物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人是站在自然界之上的,有统治自然界的权利;人与自然界是敌对的;人要在征服、战胜自然的艰苦斗争中才能求得自身的生存。

  (3)从民族性格看中美文化差异。美国人有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他们认为每个人都要依靠自己而不是别人,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而不是对别人负责。在他们的观念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完全取决于个人能力。他们更在乎自己的想法,对于别人的干涉和建议不会太过在乎,如果遇到困难,他们也更习惯于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依赖别人的帮助,试图独立面对、解决问题是美国人的一贯作风。而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就是:个人的价值是通过对社会的奉献而表现出来的,个人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社会负责,只有对社会做出更多贡献,他的人生价值才更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美国人喜欢开门见山、直抒胸臆,不善于掩饰内心真实想法,不会刻意回避矛盾,喜欢直接地面对矛盾,解决矛盾。中国人讲究说话的艺术,善于委婉表达,不直接暴露矛盾,谈话时总是给对方留有足够的余地以便对方能够接受。美国人很少掩饰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他们充满活力,性格直爽。中国人感情内敛,不轻易表现出自己的内心想法,较美国人来说更为含蓄。美国人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总是给自己与别人竞争的勇气和机会。中国人容易满足,不喜欢和别人竞争,从成语“知足常乐”中就可以看出来中国人易于满足的性格。美国人信奉个人主义,认为人应该为自己而活,所以谋求个人利益也是理所当然的,集体利益不应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个人利益与自由至高无上。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有冲突的时候,必要时可以牺牲个人利益来保全集体利益,提倡集体团结协作。美国人不拘小节,崇尚自由,而中国人则崇尚礼仪,秩序井然,师生之间、长辈与晚辈之间、员工和上司之间都体现出尊卑和长幼之别。

  (4)思维方式的差异。纵观中美文明发展,不难看出美国人更注重演绎、抽象和分析的逻辑推理,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非逻辑的,具有垂直观、直觉和顿悟的特征。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结构,语言乃其浅表,就是通常所说的意识层面,其下就是情感和意志等,处于更加深层的就是以潜意识状态存在的观物态度。中美间思维模式的差异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观物态度。所以,我们可以将西方思维归结为逻辑推理型,中国思维归结为直观直觉型。

  2.中美家庭教育之比较

  (1)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父母认为自己有权利处理孩子的任何事情,孩子的想法是可以被忽略的,因为他们缺乏生活经验,他们的想法是肯定错误的,也一定会失败的,他们必须听父母的才会走到正确的道路上去,才有可能成功。中国人不仅不会向孩子学习,还极度轻视孩子的重要性。而在美国,由于崇尚个人本位,家庭成员彼此间相对较为独立,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也相对平等,这里也表现为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平等,美国家长尊重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隐私,把孩子当做家庭中的重要一员。

  (2)培养观念的差异。不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相信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对于爱的表达和方式不太一样。在中国,家长对于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已不知不觉与孩子的成绩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当今中国的家庭教育无一例外地都在为学校教育服务,孩子的好与坏都只被家长用成绩这一方面来判断。所以,中国的家长都十分重视对孩子智力的开发,很少关注甚至忽略了对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等中国流传下来的古句中不难看出,中国人对于读书与考取功名的重视远大于其他。而在美国,父母更加注重孩子各种能力的获得,美国家长认为孩子的知识和学习是在学校内完成的,家长和家庭对孩子的作用就体现在素质能力和适应力的培养上,所以普遍来说美国孩子的文化知识素质偏低。另外,中国父母注重结果,而美国父母则更加注重培养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能力。

  (3)独立性的培养。在独立性的培养上,中国是远远比不上美国的,由于封建传统思想和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理念的影响,中国父母习惯于让孩子依赖,替孩子解决问题,他们觉得孩子始终是孩子,不相信孩子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给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的一种教育方式导致很多孩子长大成人后都没有独立担当的勇气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而美国家庭培养出的孩子,基本上18岁之后就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孩子能自己完成的事情父母绝对不会插手帮助,尽量都依靠孩子自己去完成。美国的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方面,确实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

  (4)德育的差异。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德育都是十分重视的,但是培养方法却是各有自己的一套。中国父母擅长说理,进行思想教育,他们善于用历史典故来引导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教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做好人,在思想上给孩子塑造一个道德典范,让孩子向这些道德人物和行为学习,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美国父母则擅长行为教育和实践教育,即在事情发生、处理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一步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孩子这样做才是对的,他们可以容忍孩子的顽皮和淘气,不拘于小节,不约束孩子,会鼓励孩子的奇思妙想,为孩子个性的形成营造良好的氛围。(5)教育方式的差异。中国的小孩从小就习惯于屈服在父母的权威之下,他们从小就知道尊重父母、尊重长辈,因为中国父母都喜欢听话的孩子。何为听话?就是顺从,父母说一不二,孩子很容易压制自己的想法,甚至变得没有想法,中国的孩子在这种家庭氛围下长大,其实很难有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能力。美国父母让孩子拥有选择的自由,他们教会孩子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做自己喜欢和向往的那种人,他们认为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会强迫孩子一定要按照父母的意愿。在美国,有一种共识,就是父母、教师不应给孩子灌输某种既定的规范,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各自的价值观去选择,教育的重要职能在于引导他们怎样进行选择。

  3.中国家庭教育之不足

  首先,通过中美家庭教育的对比我们发现,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过分重视学习成绩,把成绩作为衡量好学生和坏学生的唯一标准,在学校学习,在家里还是学习,中国孩子的童年都是在学习中度过的,为了学习而学习,课余的时间都被补习班安排得满满的,可以说家庭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辅助,一切都是为成绩服务,家长围着成绩转,毋庸置疑地忽视了家庭教育本来的职能,没有把对孩子生活能力和独立意识的培养放在眼里,让孩子每天生活在学习和成绩中,失去了童年该有的快乐,身心疲惫。其次,中国现如今越来越多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这一特殊的现象使得独生子女受到来自大家庭的越来越多过分的保护,因为在家长的眼里,这唯一的孩子太珍贵了!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教育诗篇》中写道:“一般人说,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们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可是,这就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了。”现在的中国,十之八九的父母都是在源源不断地送给孩子这可怕的礼物。父母包办了孩子的一切,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自己做,剥夺了孩子自己动手的权利,在这种“保护”的观念下,许多孩子变成温室的花朵,娇气、懒惰、自私等不良习气在孩子的身上不断体现出来,很难在孩子身上找到中华传统美德的影子。最后,中国父母教育孩子注重说教,而不习惯或者说不喜欢身教。有句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我们古代教育孩子言传身教,现如今父母更喜欢动动嘴皮子,把道德观念强加到孩子身上,自己的实际行动往往又是另一番样子,重他律轻自律的行为方式很容易让孩子觉得说的和做的没必要一致,道德行为是不情愿的、迫不得已的,并不是自愿的。社会道德规范并没有被个体真正地接受并且融会到行为中去,反而成了一种道德束缚,给孩子造成不良思想影响。

  4.美国家庭教育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

  首先,家长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必需的,但是,过分强调物质基础很容易使孩子养成爱攀比的坏习惯,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容易影响孩子的进取心。现如今社会竞争如此激烈,我们在培养孩子智力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孩子情商和道德品行的培养,不应该继续唯成绩是论,那么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培养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过分地干涉孩子,情商和道德品行的培养主要是依靠孩子的自律,父母的教育这个时候应该起着引导和辅助的作用,要培养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意识和能力,要真正地明白尊重和规范对这个社会的重要性。其次,作为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营造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会对孩子以后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平等对话和互相理解会对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起到重要作用。作为家长应该克服家长作风,做到以理服人,尊重孩子的权利和自由,认真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了解孩子的意愿,鼓励孩子独立思考。我们不难发现,平等、宽容、和谐的家庭氛围是道德由外化向内化发展的基本条件,而强制、高压的家庭氛围很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大大削弱家庭教育的效果。最后,我们要学会转变观念,意识到培养孩子社会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的重要性。我们国家的教育一向是重智商轻情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家庭教育应该有所变通。在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不是只埋头在书本的世界中。作为家长,要清楚地了解自己孩子的兴趣爱好,认识自己孩子身上的优缺点,鼓励孩子大胆进行社会实践,在家庭教育中适当培养孩子与社会接触和交流的能力,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总之本文在阐述了中美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中美家庭教育上的差异,通过这些差异认识到自身家庭教育的不足,学习美国家庭教育中需要我们学习的地方,借鉴美国的先进教育理念,转变我国家庭教育理念,提高我国家庭教育的水平,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家庭教育下中美文化差异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异分析论文06-29

浅论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与策略12-08

会话分析视角下的对白解读论文03-09

幼儿家庭教育问题分析论文03-02

幼儿家庭教育现状与策略分析论文06-28

于中日语言文化差异下的日语教学研究分析(精选6篇)01-17

从文化差异看中美商务谈判12-10

中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英语翻译技巧论文02-16

网络经济下的企业营销管理分析论文03-16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