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班会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3-02-10 10:45:15 主题班会 我要投稿

关于主题班会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在我们的学习时代,大家都参加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主题班会吧?主题班会除了要有好的主题之外,还必须注意形式的多样和生动。大家知道主题班会需要有哪些内容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主题班会的现状分析及对策,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主题班会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1

  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召开主题班会,设计教育方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高学生道德判断与推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班主任必须直面的问题。然而,在教育实践中,主题班会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制约着主题班会的教育效果。

  一、主题班会的现状分析

  班会课应该是班主任和学生沟通疏导、相互理解的一个平台,是讨论事务、解决问题的空间,是认识提升、情感升华的舞台。然而,现实生活中存在不少轻视班会课的现象,有的当作自修课,有的成为“下达通知课”,有的被其他学科占用。在认真开展的主题班会中,还存在以下一些现象:

  1.班会课变成了“批评会”

  经常出现的现象是,班主任把一段时间以来班级发生的问题进行梳理,罗列学生这样那样的“毛病”,把班会课上成了“批评课”、“训话课”。

  “小明,你的老毛病怎么又犯了?”被领导找去谈话后心情不好的李老师强压着心中火气,开始数落起小明的一堆问题。开始,小明难为情地趴在桌上不敢看老师,后来却身往后靠看着班主任,眼神中露出无所谓的情绪,几个“朋友”掩嘴偷笑。李老师看在眼里,气在心头,提高嗓音,把“枪头”对准那几个幸灾乐祸的学生。

  犯错误是学生的权利,面对学生的错误,班主任不应该心生讨厌,当作麻烦,而应该视作向教育者发出的“呼唤”。智慧的班主任会用正确的教育方式解决学生的问题,可以采取个别化的教育,可以采取主题班会进行集体教育。然而,这位班主任采取的集体教育方式显然是错误的,他采用直接批评的方式,用灌输的方法,想要通过指出学生的错误,幻想学生幡然醒悟,是不可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产生行为改变的。因为学生在受到班主任的直接批评时,得到的是自尊的伤害,产生的是排斥心理,虽然没有直接反抗,但是内心的想法和决定,必然与李老师的希望背道而驰。

  2.班会课变成了“歌舞会”

  当接到召开主题班会的任务时,有的班主任就要兴师动众地搞节目排练,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节目一次又一次地演练,说吟跳唱,看上去热闹非凡,“你方唱罢我登场”,将主题班会开成了“歌舞晚会”。

  从社会需要出发决定教育内容是学校德育的惯常思路,对于班主任来说,把教育目标通过文艺表演的方式进行演绎,符合曾经习以为常的教育方式。这种把教育活动变成歌舞表演的主题班会,对于学生来说只不过是在演一场编导好的戏,老师累,学生也累。这种形式的主题班会的特征是全程预设、结构性强、封闭性、教师强控制、实际上的单向传递。它的优点是过程容易控制,易于宣传主流社会的思想观点。但是弊端也很明显,那就是流于表演式,与学生实际生活有距离,针对性不强,从而导致学生似乎成了被动的“道德”接受器,在往教师预设的“圈套”里钻,缺少教育活动过程中动态生成的道德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思辩。由于这种形式的主题班会的表演性、虚假性,它的教育价值已经遭致大多数人的.质疑。

  3.班会课变成了“思品课”

  既然在传统的主题班会课上,学生的表演只是对班会课的配合,并未深入地获得道德体验,那就干脆不要学生表演,而是让他们专心“体验”,老师则从后台走向“前台”,直接强化主题,进行道德教育。这类班会课在目前的教育现实中占有一定比例,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德育的目的。

  汪老师的班级又发生了学生冲突事件,调查结果表明,主要是学生发生较小的意外,由于不能相互谅解,没有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推卸责任,相互指责,从而导致冲突升级。汪老师认为有必要针对这个问题开展主题班会,不仅是对事件中的当事者,也是对于全体同学,有必要进行教育。于是他以“友情”为题,从友情的概念,说到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革命友情,从高山流水的故事中伯牙子期的知音难觅说到同学之间的缘分……多数同学都被汪老师渊博的知识、层层推进的演绎所感动,认识到应该珍惜同学之间的情谊,不应该为了小事情破坏同学之间的感情,然而,几位事件当事者和少数同学却露出不以为然的神色。

  从概念出发还是从案例出发是区别思品课与主题班会课的标准之一。汪老师能够根据班级的实际问题,敏锐地捕捉到教育契机,开展必要的主题教育活动,是值得肯定的。他从友情的概念逐渐演绎到革命友情、知音难觅,最后落到学生的问题,虽然思路清晰,但是,这显然是思品课的教育过程,因为,在思品课中也会有关于友情的内容,又何必利用班会课时间呢?虽然本课内容具有显然的时效性与针对性。由于没用从学生冲突的具体案例出发,没用从事件发生、发展、对话、心理入手,没有剖析当事者态度、行为背后的动机和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冲突,没有形成全体学生正确的道德认知,也就不可能达到对部分迫切需要转变的学生的教育目的。

  以上主题班会普遍存在“投入大、效益少,形式多、共鸣少”的现象,这是因为一些班主任对于班会课存在认识误区,没有认识到主题班会的功能定位和教育规律。

  二、主题班会的解决对策

  主题班会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班主任为主导,围绕某一个主题,如思想道德教育、理想情操教育、行为习惯教育、意志品质教育、法制规章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等,开展有计划、有目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情景化了的认知教育,引导学生在认知冲突和思想对话中激发反应,获得体验,促进发展的集体教育活动。

  (一)明确主题班会的功能

  成功的主题班会,能够解决学生学习与生活面临的问题,能够为学生健康成长指点迷津,能够形成健全的班集体和正确的集体舆论,能够培养学生对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和适应人生成长的行为与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主题班会是实施德育工作主要途径之一

  2004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扎实推进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2005年3月,上海市科教党委和市教委联合颁布的《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两纲”教育中的很多内容,如社会责任教育、诚信守法教育、平等合作教育、勤奋自强教育,学会尊重、理解和关爱他人,能够妥善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和矛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要求,都可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予以实施。

  2.上好主题班会是向“学生呼唤”的回应

  “你们说的我都知道,我们想知道的却没有人告诉我!”这是某班主任在按照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后,了解教育效果后得到的反馈。这些来自学生的心声给我们的启示是,主题班会除了需要完成学校布置的教育目标,还要直面学生现实中的问题与困境。这些问题与困境既包括学生成长中的错误认识与行为,也包括面对处理问题的困惑与迷惘,对于那些具有普遍性的话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开展教育,为他们指点迷津,照明真理,向“学生呼唤”发出回应。

  3.上好主题班会是班主任必须完成的任务

  虽然说“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但是,从对于学生成长影响大小来说,班主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09年8月,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学生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因此,班主任要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完成育人的职责,在开展日常教育的同时,还应正确认识主题班会的功能定位,了解主题班会的基础知识,选择合适的主题,开展卓有成效的主题班会活动。

  (二)了解主题班会的三种类型

  近年来,关于主题班会的争论颇多。笔者认为,从班主任工作主要的三项任务——管理、教育、指导——出发,主题班会可以划分为三类,一类可称为事务性班会,即以解决班级管理事务为主的班会[①];一类可称为教育性班会,即以解决学生思想道德问题为主的班会;还有一类可称为发展性班会,即以提高效率为主的班会。事务性班会的内容没有绝对标准,最后的结果是只要达成“共识”即可;教育性班会的内容是有明确的是非标准的,班主任要在解决学生思想道德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寻找“真理”;发展性班会的内容同样没有绝对标准,以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为目标。

  1. 事务性主题班会

  专制型的班级管理,是根据“班主任个人意志”进行管理,民主型的班级管理,是根据“集体共识”进行管理,要形成“集体共识”就必须定开会。从培养未来公民的角度看,让学生学会“开会”是公民教育的起点。事务性班会一般要讨论决定班会管理的原则和规则、班级纪律、班级管理权限的制定和分配,还包括发生在班级公共生活中的争议问题的定性和处理等,涉及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事务性班会要求每个学生走出自己个人的小圈子,为班级公共事务出谋划策,不是为了争取自己更多的好处,而是站在整个班级的角度公正公平地处地讨论问题。这就是本着公正原则参与公共事务的“公共精神”,它是合格公民最本质最核心的品质。

  2.教育性主题班会

  教育性班会不管采用何种形式,班主任明确的价值传递是不可或缺的。在班主任的立场上,它是德性培育的过程;而在学生的立场上,它是德性成长的过程。教育性主题班会的主要任务,就是促使学生转化或内化既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则,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重树人格、德性、气节、境界、爱、同情、友谊等价值理念在人类价值谱系中的应有地位,进而在个体与共同体、权利与责任、规则与美德、理性与传统等的有机统一中,建构一种新型的现代道德价值观。

  3.发展性主题班会

  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面临大量的成长难题,有的与道德直接相关,有的与道德没有关系,有的界限模糊。由于“生活”的多维性、“教育”的多义性以及生活与教育关系的复杂性,虽然很多教育家都会谈到生活教育,但其具体的指代内容有可能大相径庭[⑤]。班主任需要具有发现学生生活问题的敏锐性,引导学生探究学生问题的本质,寻找问题的“真相”,为学生释疑解惑。这些问题包括与学习有关的方法问题,与生活有关的习惯问题,与自我管理有关的效率问题,与专业领域有关的科学性问题等。

  (三)熟悉主题班会的一般流程

  不同性质的主题班会的教育过程也会不同。不论是教育性主题班会还是发展性主题班会,一般都坚持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以“问题”为主线的生成性主题班会

  以“问题”为主线的生成性主题班会是针对从“问题”出发的教育性主题班会探索出的教育方式。实践证明,它同样适用于从“原则”出发的教育性主题班会和发展性主题班会,并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只是在实施过程中部分环节有所删减。这里的“问题”有两层含义,一是困扰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二是教育过程中设计的问题。

  以“问题”为主线的生成性主题班会的设计思路有一定的模式,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案例呈现的方式,用学生的话语系统进行真实表达,在讨论、分析中达成共识,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观。一般需要“前期准备”充分、“过程引导”有效、“后期追踪”强化三个阶段。

  2.班级会议议事规则

  事务性主题班会,更强调学生的交互主体性,“罗伯特议事规则”的精神与事务性主题班会的教育目标高度契合,实践中,把比较繁琐的“罗伯特议事规则”进行简化,确定“班级会议议事规则”。

  “罗伯特议事规则”有一套科学体系,实践者择其原则,取其精要,结合中小学生特点,创造性地制定了“班级会议议事规则”[⑥],内容如下:

  (1)法定人数。一次班级会议合规召开,出席人数必须达到规定的“法定人数”。设立这个条件是要保护组织的名义不被滥用,防止一小部分人以组长的名义做出不能代表整体意见的决定。

  (2)基本官员。会议的进行最少需要两名会议“官员”,一个是“主席”,主持会议秉持规则;另一个是“秘书”,负责会议的记录,形成“会议纪要”。“主席”由班主任担任,“秘书”可由书写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

  (3)礼节规范。无论是主席还是每一位与会成员,都必须遵守议事规则所建立的“礼节规范”。

  ①主席要始终保持中立立场,对自己的称呼仅限于第三人称“主席”。

  ②成员只能对着主席发言,要避开直接引用另外一名成员的姓名,可以用 “主席,我可以请刚才这位同学解释一下……”

  ③任何成员发言都必须经主席“准许”

  。④讨论时不要使用易于伤害他人自尊的语言;虚心倾听他人发言,尊重每位发言者;不针锋相对反驳他人意见,如要反驳,不能说“你错了”、“你说的不对”、而要说“我是这么想的”。

  (4)会议基本程序。

  ①主席陈述议题。

  ②就议题展开讨论。

  ③归纳讨论结果或提请表决。

  ④会议总结。第一、宣布本次会议就什么议题,达成了怎样的共识;第二、宣布这个决定的结果和效力,部署具体的行动。

  (四)掌握一种主题班会的教育思路

  由于事务性主题班会在确定“议题”后,只需按照既定原则开展讨论即可,一般不必有严格意义上的方案设计,而教育性和发展性主题班会都可以采用以“问题”为主线的生成性主题班会的设计思路。下面结合具体案例,介绍主题班会的教育思路。

  1.多渠道筛选信息,选择“真问题”

  以“问题”为主线的生成性主题班会的教育内容,应是从学生需要出发的“真问题”。所谓“真问题”,就是困扰学生情绪,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解决的普遍性问题,比如同伴交往、亲子冲突和异性交往等问题。能否找到“真问题”,取决于班主任是否采取多种形式搜集信息。班主任应该学会观察,能够从学生的行为表现中发现各类问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了解学生最关切的问题。班主任需要对各类问题进行分类和鉴别,根据问题性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或者进行个别化教育,或者召开主题班会进行集体教育。当然,从“原则”出发的主题班会可以略去本环节,但是,事务性和发展性主题班会的主题,都需要班主任和学生共同选择。

  3.既要研究问题,也要研究学生

  班主任应该“研究问题”、“研究学生”,努力做一个“研究者”。“研究问题”,就是结合教育学、心理学和道德教育基础理论,透过案例呈现的现象看出蕴含其后的道德教育的本质问题,从系统高度透视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把握每一个问题的诸要素及相互关系,问题与系统之间的关系,并在问题系统的相互联系中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还要对关于这方面问题的教育策略、原则和方法有所研究,综合起来,才可能设计出具有逻辑性的符合教育规律的系列问题。“研究学生”,就是结合一般的儿童认知规律和本班级学生特点,全面分析现象背后学生的认知水平、行为特征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做到充分地“研究问题”、“研究学生”,才可能设计适合本班学生认知水平的教育思路。

  主题班会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2

  一、高校主题班会存在的问题

  主题班会虽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各高校对主题班会活动有着不同程度的重视。但在实际组织和开展过程中,主题班会活动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主题班会德育功能弱化,重视不足

  由于大学的德育日益边缘化,德育地位逐渐下降,虽然关于加强高校德育的文件不断,但德育得不到学生重视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部分学生对德育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心理”。而作为高校开展德育活动的重要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手段,主题班会在德育地位下降的背景下,其德育功能日益弱化。一方面,辅导员疲于应对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对主题班会的指导不足;另一方面,学生对主题班会存在“无用心理”,并不重视,导致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主题班会成为了随意性的教育活动,大多流于形式,或被事务性班会代替。

  (二)主题针对性不强,缺乏系统的规划

  主题是班会活动的关键,决定着班会活动是否能够发挥作用。但当前高校主题班会存在主题针对性不强,缺乏系统规划的问题。当前,班会主题大多为学校指定,选题多为固定主题或机械的联系当前时事热点,内容空泛,没有考虑到当前大学生整体的性格特点和兴趣范围,也没有考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具体特点;另外,高校对于主题班会所需达到的教育目标并不明确,对于大学期间所需召开的主题班会也缺乏系统总体的规划。对于主题的选择,并没有站在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高度上,导致班会主题重点不清,目标不明,严重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和规划性。

  (三)角色不明,学生参与度低

  好的主题班会应该是在辅导员或班主任的指导下,由班委干部策划、组织和实施,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教育活动。在主题班会中,学生是主体,辅导员扮演的是引导或监督的角色。但在主题班会的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角色不明,学生参与度低的问题。一方面,部分辅导员对自己的指导角色认识不清,对主题班会实行一人包办,从主题的选定到过程的实施,学生参与的机会很少。这样的主题班会更像辅导员的个人表演,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另一方面,由于辅导员事务性工作太多,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组织主题班会,常常将主题班会全权交给学生干部,对班会流程缺乏指导和监督,导致主题班会常常只有学生干部在参与,难以吸引其他学生参与其中。

  (四)形式单一,吸引力不强

  主题班会形式是实现班会主题,达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与主题相适宜的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班会主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和意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在实施主题班会的过程中,却存在形式单一、吸引力不强的问题。主题班会常采用的形式是“说教式”和“传达信息式”,这些形式对学生吸引力有限,难以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虽然当前越来越多的辅导员尝试改变班会形式以增强吸引力,采用“讨论式”、“表演式”等形式。但这些形式由于准备更复杂,采用的机会较少。或过于追求形式,使主题班会充斥各种文艺表演,没有有效的将内容与形式相结合,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对策分析

  由于高校在开展主题班会的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影响主题班会的实施和效果。因此,应该对面临的问题进行思考,积极寻找解决的对策,以便更好的开展主题班会。

  (一)加强重视,发挥主题班会的德育功能

  主题班会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进行德育活动的有效方式,高校应加强对主题班会的`重视,充分认识主题班会在德育中的重要地位,发挥主题发挥的德育功能。为此,不仅应将主题班会的开展列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作为学生工作目标考核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制度上保证主题班会的重要地位。还应树立主题班会的课程地位,纳入课程化建设,使学生认识到主题班会课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加强辅导员对主题班会的重视,通过培训、观摩等方式提高辅导员组织主题班会的能力,提高主题班会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效果。

  (二)优化主题,提高主题班会的针对性和系统性

  主题是班会活动的中心。主题的确定要体现教育目标,符合德育要求,要站在引领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上,对班会主题进行针对性、系统性的规划。班会的主题要有针对性,是指应该立足于学生实际,根据学生专业、年级、班级、心理特点,发展需求及当前面临的困惑等特点,确立贴近学生实际的主题。班会的主题要有系统性,是指对学生在大学期间索要召开的主题班会要有总体系统的规划,确定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根据每个阶段的目标,相应的规划主题班会的重点。如大一的适应性教育,大二的专业性教育,大三的规划性教育,大四的就业指导性教育。同时根据当前时事热点以及班级出现的问题适时的增加班会主题内容,系统而灵活的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三)明确角色,吸引学生参与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因此,主题班会从策划到实施,学生应该始终是主体。这一点首先应该体现在学生不仅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同时也应该是参与班会主题确定,流程设计以及组织实施的主体。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班会的组织实施,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还能增强班级凝聚力,养成良好的班风,以集体的力量带动个人成长。而在这些过程中,辅导员承担着主导的角色,不仅要指导学生对班会进行设计实施,将班会打造成学生施展才华和能力提升的平台,还要融入班会,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学生思想状态和兴趣特长,为有计划的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四)丰富形式,提高主题班会吸引力

  主题班会的对象是大学生,他们有想法,有主见,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喜爱创新,因此,为了提高主题班会吸引力,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班会主题,将主题班会的教育效果最大化,在制定主题班会的活动形式时,要改变原来单一的“说教式”或“信息传达式”的模式,探索“辩论式”“故事式”“文艺活动式”“现场体验式”“咨询答疑式”等多种形式,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多种形式结合,推动主题班会有乏味沉闷向生动活泼转变。主题班会形式要有思想性,不能一味追求形式有趣而忽略主题本身,要根据不同主题选择适宜的形式,使班会形式能够有助于主题的表达。同时,主题班会形式要有针对性,针对不用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选择适宜的方式,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主题班会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相关文章:

企业资产管理现状与对策分析08-26

关于就业现状难点分析与对策03-27

物流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10-19

城市绿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分析09-06

语言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03-01

护士“慎独修养”缺乏现状分析及对策08-20

关于中职学生学习现状分析及对策08-21

现代冷链物流现状分析及对策08-20

大提琴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