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为什么吃月饼?

时间:2022-07-12 16:08:22 常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秋节为什么吃月饼?

  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习俗,那么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呢。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篇“中秋节为什么吃月饼?”,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秋节为什么吃月饼?

  随着时代的发展,包括中秋节在内的诸多民族传统节日正被人们淡化,原有的文化内涵逐渐消失,以至不少人慨叹:“月饼的品种越来越丰富,包装越来越精美,但中秋节的内涵却越来越少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究竟从何开始?又有着怎样的寓意呢?

  中秋节一直被誉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皓月当空,幽静会所,三五知己,月饼美酒,其中的惬意只有当局者自知。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包括中秋节在内的诸多民族传统节日正被人们淡化,原有的文化内涵逐渐消失,以至不少人慨叹:“月饼的品种越来越丰富,包装越来越精美,但中秋节的内涵却越来越少了。”

  其实,中秋节是一个极具浓情雅趣的节日,民俗极为丰富,其最核心的文化内涵是祝愿家庭团圆幸福和社会和谐进步。在这个意义上说,过节不仅仅是娱乐、好玩,还是在重温优秀文化传统基础上的自我内在提升。有专家认为:“传统节日的回归更需要人们内心的平静,需要整个社会氛围的改变,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但并不代表没有希望。

  圆月寄情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天上明月,人间情怀,中秋明月这一特殊天象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月亮节、团圆节。

  在我国的农历中,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月份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这一天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或女儿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是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家人团聚饮宴赏月,又称“团圆节”。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广为传诵。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中秋节有着特殊的韵味,“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佳节”就特指中秋。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把月亮写得如老友般可亲。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千古绝唱,令“余词尽废”。

  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传统。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追溯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据说源自唐太宗李世民为征讨北方突厥,令手下大将李靖亲自率部出征,转战边塞,屡建奇功,八月十五这天凯旋。当时有个到长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献圆饼祝捷。唐太宗大喜,指着悬挂在天空的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随后将圆饼分给了文武百官。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而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我国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后来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名曰“胡饼”。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民间有了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到了明代,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清代制作月饼的工艺又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似了。

  另据传说,清朝乾隆皇帝登基以后,为了寻找亲生父母,曾六下江南。一次,他巡游杭州,找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此时正值中秋,乾隆的母亲看见了儿子非常高兴,亲手做了圆圆的甜饼给乾隆吃。乾隆一边赏月,一边品尝母亲做的甜饼,连声称赞:“好饼好饼,中秋良宵,中秋良宵也。”从此中秋赏月、吃月饼成了亲人团圆的象征

【中秋节为什么吃月饼?】相关文章:

中秋节为什么吃月饼09-10

中秋节为什么吃月饼的由来06-08

中秋节为什么吃月饼50字06-07

关于中秋节为什么吃月饼的小故事09-06

你知道中秋节为什么吃月饼吗07-08

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05-18

中秋节吃月饼的寓意05-18

中秋节吃月饼习俗05-24

中秋节吃月饼的来历06-22

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