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清明习俗及清明节的来历

时间:2023-04-04 11:30:36 赛赛 常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黄梅清明习俗及清明节的来历

  民俗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一经形成就会世代相传。其特殊内涵和方式,会成百上千年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但习俗也会随时代而变迁,有的会逐渐消失,有的则会出现变化。以下是YJBYS小编搜罗的黄梅清明习俗及清明节的来历,供参考。

黄梅清明习俗及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既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这个节气在农历的三月上旬,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此时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农谚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黄梅与全国一样,也将清明节作为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上坟祭祖的日子。在黄梅一带,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或者为祖坟立碑,亦或移坟迁葬,撒豆子与花生、煮面条与抛发饼,供祭拜者抢食,以示渡子渡孙。有的地方不烧纸钱,而将红绿黄等各色纸裁剪后緾绕于竹条或木条,谓之清明条,将其插在亲人坟墓上,并酹酒祭之,以示哀思;现代的清明花即源于此。“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头头含情奉吾祖;氷冷酒,一点、两点、三点,点点入土升仙台”,“思祖德修己德唯德有得; 叙宗功立新功无功不公”,流传于黄梅民间的这两副对联,就反映了这一主题。

  唐诗云:“一年好景在清明”。当此时节,杂花生树,莺飞草长,杨柳飘丝,惠风和畅。人们踏青祭扫陵墓,缅怀先辈,所以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古时的踏青,即现在的春游,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清明节扫墓缘何而起,有以下三种说法:

  其一,源于清明风。汉代刘安所著《淮南子》中写道:“春分后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平分为十二次,太阳运行到某次就为某节气。春分后十五日,太阳到达黄经十五度,即“指乙”,是为清明风起。早在春秋时代成书的《国语》上说,一年中共有八风,其中清明风属巽(读徇),即阳气上升,万物至此时“齐而巽”。在八风中,唯独清明风被定为“三月节”。后来的“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也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岁时百问》中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其二,纪念介子推。春秋时,帮助晋文公重耳复国的大臣介子推功成身退,隐居绵山。为了逼迫介子推出山做官,文公于清明前夕焚山烧林。不料介子推宁愿抱树焚身,也不出山。相传他留下血诗一首,其中有“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之句。文公读罢此遗诗,伤心之至,决定把绵山封给他,称为“介山”,还规定每年到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即清明前三天)都要禁火三日,不吃烟火食,而食冷食,“以志吾过,且旌善人”,至清明日方可举火,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从此,清明节前夕有“寒食节”,而寒食活动延续到清明日。正如杜甫《小寒食》诗云:“佳辰强饮食犹寒”。于是,寒食节与清明节并称,都成了祭祀扫墓,怀念先辈的节日。

  其三,民俗积习而成。今人罗启荣、阳仁煊在《中国年节》一书中提出,清明节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节气,二是指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俗演为节日的只有清明。马宏智在《年节趣话》中也说:“清明和寒食是两个不同的节日,清明,既是节日又是节气”,“在遥远的周代已经流行了”。另有研究者考证,清明,起初表示天清地明之意。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商朝末年,纣王乱国,周武王起兵伐纣,牧野一战,大败商师,平治天下。《诗经》上歌颂道:“牧野洋洋,檀车煌煌……肆伐大商,会朝清明”。《毛书传释》:“不崇朝而天下清明”。为此,周朝在制订历律,确定二十四节气时,将三月节命名为“清明”,标志天地清朗明净,既明物侯,又扬政绩,届时焚火庆祝,春耕开始。当时,清明与寒食是两个不同的节日。

  到了秦代,始皇出寝起居于墓侧。后来汉承秦制,洛阳诸陵以晦(初一),望(十五),二十四节气,伏、社、腊之日上饭。就是说,每逢初一,十五以及二十四个节气等日子,都要到陵墓上祭奠,礼仪繁褥,劳民伤财。唐明皇开元二十年(公元七三二年)宣布一道圣旨:“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世相传,已成习俗,应该允许,使之永为常式。”从此废止了其他时气的上坟习俗,而只在寒食上坟。

  由于寒食与清明相近,清明又是历来“上饭”之日,所以寒食、清明统称为拜扫节日。正如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一诗所描绘的:“鸟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因扫墓上饭,一般得踏青野郊,清明时节适值春暖花开,柳丝正绿,所以逐步形成了“踏青”、“折柳”等风俗,又称“探春”、“寻春”。宋代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更是反映了当时春游的盛况。明、清承袭唐宋民俗。民国初年又把清明节定为插柳、植树节。这样代代相传,民俗成风,“清明”才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载资料卡片第63期总1006页及《文汇报》]

  清明节人们多吟诗作赋,不像春节之时写春联、贴春联为尚,故相对来说清明节对联并不多见。现遴选四副流传于黄梅、九江、湖口、宿松、太湖一带的有关清明的对联以供欣赏:

  春风已解千层雪,后辈难忘先祖恩

  上联讲春风解雪,暗指时到清明,因农谚云: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下联暗指扫墓祭拜先祖,传承先祖美德。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

  春社,祭名,祭祀土地,以祈丰收。周代用甲日,后世多于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清明既为春季第五个节气,距春社日自然不远。燕子归来,梨花凋落,即为此时的物候。上联用“春社”,为祭地之日,下联用“清明”,为祭祖之时,两者相对十分妥帖。上联用“来时”,下联用“落后”,来燕固有去日,梨花犹能重开,又将自然界的循环变化巧妙勾勒出来。着色清浅,意蕴幽远,对举工整,实为妙对。

  三月光阴槐火换,二分消息杏花知

  清明为三月节,前一日或二日为寒食节。寒食节有禁火的习俗(其来历前面已交待),至清明时才另起“新火”。槐火,即用槐木取火。古时随季节变化,燃烧不同的木柴以防时疫。据汉代大学者郑玄研究,槐火为冬天所用。故而此联说“槐火换”,即以清明的“新火”替换。二分,一般指春分与秋分,此处指春分。春分乃清明前一个节气。杏花开时,约在春分前后,此联赋予杏花思想感情,以为它知晓春分的音讯。数目对数目,词组对词组,且平仄相调,对仗工稳。

  相逢马上纷桃雨,喜见树前闹杏花

  联中用唐人岑参《逢入京使》诗句“相逢马上无纸笔,凭君一语报平安”,又用宋人宋祁《玉楼春》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后者历来为人赞赏,近人王国维曾有评语:“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由于其形容春意盎然如此之妙,以致“红杏闹春”几乎成为春联的家常菜。

  清明节简介

  清明节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节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节。”清明节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节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节”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节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节》:“清明节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节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节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节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节”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节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节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节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节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清明节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蹴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

  清明节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清明节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清明植树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清明节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节插柳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专家介绍说,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清明与柳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节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清明节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清明节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黄梅清明习俗及清明节的来历】相关文章:

清明节的来历与习俗05-03

清明节的来历及习俗11-12

清明节的来历及习俗分享11-17

清明节的来历及习俗介绍03-25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11-20

清明节的习俗和来历11-17

清明节的来历习俗介绍11-12

清明节吃鸡蛋习俗来历03-30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