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电梯的安全知识有哪些

时间:2020-10-15 13:51:27 常识 我要投稿

乘坐电梯的安全知识有哪些

  请勿携带易燃易爆物品或者危险化学品搭乘电梯。那么下面yjbys为你们献上乘坐电梯的安全知识,欢迎大家阅读与参考,希望采纳。

乘坐电梯的安全知识有哪些

  乘坐电梯的安全知识

  乘坐电梯的安全知识有哪些电梯的正确使用方法 (1)呼叫电梯时,乘客仅需要按所去方向的呼叫按钮,请勿同时将上行和下行方向按钮都按亮,以免造成无用的轿厢停靠,降低大楼电梯的总输送效率。同时这样也是为了避免安全装置错误动作,造成乘客被困在轿厢内,影响电梯正常运行。 (2)电梯门开启时,一定不要将手放在门板上,防止门板缩回时挤伤手指,电梯门关闭时,切勿将手搭在门的边缘,以免影响关门动作甚至挤伤手指。带小孩时,应当用手拉紧或抱住小孩乘坐电梯。

  (3)乘坐电梯时应与电梯门保持一定距离,为了安全起见,因为在电梯运行时,电梯门与井道相连,相对速度非常快,电梯门万一失灵,在门附近的乘客会相当危险。 (4)不要在电梯里蹦跳。电梯轿厢上设置了很多安全保护开关。如果在轿厢内蹦跳,轿厢就会严重倾斜,有可能导致保护开关动作,使电梯进入保护状态。这种情况一旦发生,电梯会紧急停车,造成乘梯人员被困。 (5)进门时很多人习惯用身体挡门,虽然没有危险,但如果你按的时间太长了,电梯控制部分会认为电梯已经出了故障。有可能会报警,甚至停下来。所以比较得体的做法,就是你进去以后,按着开门按钮。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有的人整个站在电梯门处,挡着电梯门,这样是很危险的。因为电梯里面是安全的,外面也是安全的。但是你站在这两个空间交界的地方,假如说这个时候出现了,大家俗话叫做开门走车的情况,这个人就会受到剪切。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位置,不应该在这个交界的地方停留。 (6)有些单位用一台货梯作为客梯用是不允许。货梯和客梯的区别就是它的装潢,或者它的舒适感要差一些。振动和噪音的指标没有提出特殊的要求。另外有一种货梯,是绝对不能作客梯用的,就是超面积的。因为有时候工厂里做的这种产品比较轻,它希望轿厢做得大一点,那么经过有关部门批准,这个轿厢面积比标准的'要大。如果说这种货梯作客梯用时,就会出现超载。

  电梯出现事故后安全常识

  发生坠落事故时,首先是固定自己的身体。这样发生撞击时,不会因为重心不稳而造成摔伤。其次是要运用电梯墙壁,作为脊椎的防护,紧贴墙壁,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最重要的,可以借用膝盖弯曲来承受重击压力。这是因为韧带是人体惟一富含弹性的组织,比骨头更能承受压力。因此,背部紧贴电梯内壁,膝盖弯曲,脚尖踮起的保护动作才是正确的。 电梯蹾底,就是电梯的轿厢在控制系统全部失效的情况下,会错过首层平层位置而向下行驶,直至蹾到底坑的缓冲器上停止。这样的情况很少发生,可一旦发生后果会十分严重,巨大的惯性很可能会导致乘梯者全身骨折危及生命。其实如果电梯在下降过程中,突然急速下坠,电梯的安全保护装置会使电梯停下来。值得注意的是,电梯从开始坠落到停下的距离与电梯的载重有关,因此乘坐电梯决不能超载。

  被困到电梯里的自救措施。 紧急停止运行后,如果被困电梯内,应当要遵循下述三条原则: (1)绝不扒门一步跨 如果你能始终规规矩矩地使用按钮呼梯,在任何状况下都不扒门,那你乘电梯的安全系数便会大增。因为事故分析表明,电梯事故有70%以上都发生在梯门上,且大多数与扒门有关。何以致此呢?懂得电梯结构的人都知道,从外面扒开梯门,无异于在你脚下突然出现一个陷阱;从里面扒开梯门就有被剪切、挤压、擦挂之险。因此,乘电梯时一定要看清了再步入,待梯子停稳了,门开后再走出。

  此外,当你用按钮呼来了电梯,或者是乘梯到达了目的层,看准后还要一步跨入、跨出。尽管在此状态下,电梯也设置了有效的保护装置,但还是出现过电梯误动伤人的先例。因此,最好不要在地坎与梯门坎临时对接地带滞留,至少要让自己的重心偏离中间。 (2)受困轿厢不乱来 乘电梯也可能不巧被困在里面,这如同堵车一样很正常,因而没必要惊慌,更不能因此而乱扒、乱踢、乱鼓捣。要知道,困在轿厢之中并无危险,但乱来则是导致事故的祸因。这也是电梯事故的一大类型。因为突然停梯的原因有很多种,可能是停电所致,也可能是其它原因造成,在不知晓原因之前,一切莽撞的逃离行为皆属盲目冒险之举。其实此时,最合适的选择就是听司机的招呼。如果你所乘电梯处于无司机的自动运行状况,那你就在操纵面板上寻找警铃按键(或采用轿内电话)向外呼救,因为只有安全规范的解救办法才是最可靠的。 (3)出现异常不惧怕 如果很不走运,你在轿厢内遇上了电梯失控,那你还是应当老老实实地呆在里面"任其风吹浪打",而并不会有何危害,大不了经受几下冲击振荡而已。因为失控后电梯还有好几套可靠周密的保护装置,保护你安全"着陆"。在这种情况下,一怕你过度惊慌,二怕你逃离心切。要知道,这时的逃离之害甚于受困轿厢之中。

  电梯下坠时保护自己的最佳动作 第一,(不论有几层楼)赶快把每一层楼的按键都按下。 第二,如果电梯里有手把,一只手紧握手把。 第三,整个背部跟头部紧贴电梯内墙,呈一直线。 第四,膝盖呈弯曲姿势。 说明: 第一点为了是当紧急电源启动时,电梯可以马上停止继续下坠。 第二点是为了要固定你人所在的位子,以致于你不会因为重心不稳而摔伤。 第三点是为了要运用电梯墙壁作为脊椎的防护。 第四点是最重要的。因为韧带是唯一人体富含弹性的一个组织,所以借用膝盖弯曲来承受重击压力,比骨头来承受压力来的大。

  乘坐电梯的安全知识

  1 电梯是如何运行起来的?

  电梯有一个轿厢和一个对重,通过钢丝绳将它们连接起来,钢丝绳通过驱动装置(曳引机)的曳引带动,使电梯轿厢和对重在电梯内导轨上做上下运动。

  2 电梯的钢丝绳是否会断?

  电梯用的钢丝绳式电梯专用的,国家有专门的规定和要求。钢丝绳的配置不只是为承担电梯轿厢和额定载重量,还考虑到了曳引力的大小,因此,钢丝绳的抗拉强度大大的大于电梯的载重量,它们的安全系数都在12 以上,一般电梯都配有四根以上钢丝绳,一次电梯钢丝绳是不会断的。

  3 电梯运行中突然停电是否有危险?

  电梯运行中如遇到突然停电或供电线路出现故障,电梯会自动停止运行,不会有什么危险。因为电梯本身设有电气、机械安全装置,一旦停电,电体的致动器会自动制动,使电梯不能运行。另外,供电部门如有计划的停电,事先会通知的,电梯或提前停止运行。

  4 电梯运行突然加快怎么办?

  电梯的运行速度不论是上行还是下行,均应在规定的额定速度范围内运行,一般不会超速,如果出现超速,在电梯控制系统内是有防超速装置,此时,该装置会自动动作,使电梯减速或停止运行。

  5 电梯轿厢超载能自动控制吗?

  电梯的载重量根据需要有所不同,电梯只能在规定载重量之内运行,超出时,电梯会自动报警,并不能运行。

  6 电梯关门时被夹是否会对人造成伤害?

  电梯在关门过程中,如果厅轿门碰到人或物,门会自动重新开启,不会伤人。因为在门上设有防家人的开关,一旦门碰触到人或物,此开关动作使电梯不能关门,并重新开启,然后重新关门。另外,关门力是由规定的,不会达到的程度。

  7 电梯的厅门能否扒开?

  电梯的厅门在庭外是不能扒开的,必须用专用工具才能开启(装用工具由维修人员掌握)。乘客时不准扒门的,更不能打开,否则会有坠落井到的危险。

  8 怎样召唤电梯?

  当你需要乘坐点电梯是,应在电梯厅的户体面板上选择你要去的方向按钮。向上按上方向按钮,向下按下方向按钮。电梯在控制系统中采用顺向停车的方式,如果按反了方向电梯到本层不停车。

  9 电梯蹲底和冲顶是否有防护措施?

  电梯蹲底就使电梯的轿箱在控制系统全都失效的情况下,会超越首层平层位置而向下行驶,直至蹲到底坑的缓冲器上停止。缓冲器就是为此而设置的防护装置,此防护装置根据电梯的运行速度的不同,分别由弹簧式和液压式两种。当轿向蹲在缓冲器上就称为蹲底。此时,缓冲器对电梯轿厢的冲击力产生缓解的作用,不至于对电梯内乘客造成严重的伤害。

  10 电梯运行不正常时,在轿厢内怎么办?

  当乘电梯时,发现电梯有超速或梯速较慢时,应按下操纵盘上的红色急停按钮,电梯会自动停车,并及时通报电梯维修人员。

  11 发现电梯轿厢内有异味,怎么办?

  当发现电梯轿厢内有异常的焦糊味时,应按下操纵盘上的红色急停按钮,使电梯停车,并及时通报电梯维修人员.

  12 发现电梯有异常振动,刮蹭现象时,怎么办?

  当您在乘坐电梯是,发现电梯出现异常振动、抖动、刮蹭时,应按下操纵盘上的红色急停按钮,使电梯停车,并及时通报电梯维修人员。

  13 当电梯突然停电或出现故障,被困在轿厢内则应注意些什么?

  当您被关在轿箱时,应听从电梯司机的指挥,如无司机的状况下,可通过通讯装置与相关人员联系,以求解救。千万不要用力扒门或自行跳出,一面发生危险。

  14 进入轿箱时应注意的事项?

  当您进入轿箱时,如果电梯门开着,要看一下电梯是否在平层位置,或看轿箱是否在本层,特别是在夜间光线不清的时候,更应注意,否则有可能造成伤害。

  15 电梯安装、修理单位及维修、操作人员是否应取得相应资格?

  是的。电梯安装、维修保养、改造单位应取得质量技术监督局核发的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事相应工作;电梯安装、维修保养、电梯操作人员均应取得特种人员操作证后,持证上岗。

  16 电梯出现什么紧急情况可拨打110?

  当电梯出现紧急事故,有伤人、困人(人员被困在电梯轿厢内,无法找到电梯维修保养人员)情况,均可拨打110报警电话。

  17 电梯报警时应说清什么内容?

  应说清电梯的具体情况,并应说清电梯所在的具体位置、电梯的产权单位及负责部门的联系人和联系电话、电梯的维修保养单位及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