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山林景色的成语解释

时间:2020-12-03 20:14:28 成语大全 我要投稿

描写山林景色的成语解释

  你知道有哪些成语是用来描写山林景色的吗?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描写山林景色的成语解释,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描写山林景色的成语解释

  1.山容水态:山与水的姿态和面貌。比喻山水风光景色。

  2.悬崖绝壁:形容山势险峻。同“悬崖峭壁”。

  3.柳緑花红:形容春天的美丽景色。

  4.水明山秀:形容风景优美。同“水秀山明”。

  5.草长莺飞:莺:黄鹂。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6.万壑千岩:形容峰峦、山谷极多。

  7.锦绣河山:形容壮丽华美的祖国山河。

  8.依山临水:靠着山,临着水。形容景色优美的地方。

  9.单椒秀泽:单椒:孤立的山峰;秀泽:秀丽的水泽。形容山明水秀,风景优美。

  10.重岩叠嶂:嶂是屏障之意,指的是重重叠叠的岩石直立的像屏障一样。

  11.山情水意:形容山水的自然景色使人产生的情感兴致。

  12.百卉含英:卉:草的总称;英:花。各种各样的草都含着花朵。形容冬去春回,花草争妍的景色。

  13.花枝招飐:飐:风吹物使之颤动;招飐:迎风摆动。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或景色优美。

  14.水秀山明: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15.春暖花开:春天气候温暖,百花盛开,景色优美。比喻游览、观赏的大好时机。

  16.水绿山青:形容景色艳丽如画。

  17.风月无边:极言风景之佳胜。

  18.风光旖旎:形容景色柔和美好。

  19.山辉川媚:辉:光辉;媚:美好。形容风景非常优美。

  20.旖旎风光:旖旎:柔和美丽。柔和而美丽的韵致风采或自然风景。

  21.水木清华:水:池水,溪水;木:花木;清:清幽;华:美丽有光彩。指园林景色清朗秀丽。

  22.一川风月:川:山间平地。一片风景优美的天地。

  23.松风水月:松涛清风,流水明月。形容景色清幽。也用来形容人容貌清朗。

  24.李白桃红:桃花红,李花白。指春天美好宜人的景色。

  25.洞天福地:原为道家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后多比喻风景优美的地方。

  26.红瘦绿肥:绿叶茂盛,红花凋谢。形容暮春景色。

  27.天开图画:上天展示出来的图画。形容秀丽的自然景色。

  28.琪花玉树:古人指仙景中的花木,亦以形容霜雪中的景色。

  29.悬崖峭壁:峭壁:陡直的石壁。形容山势险峻。

  30.山水如画:形容山美水美,像画中一样。

  31.竹烟波月:烟:烟雾。雾气中的竹林和月照下的波纹。比喻月光下秀美的景色。

  32.下临无地:临:从高处往低处看。向下望去深得不见地底。形容极其高峻陡峭。

  33.春色满园:园内到处都是春天美丽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

  34.歌莺舞燕:歌声宛转如黄莺,舞姿轻盈如飞燕。亦形容景色宜人,形势大好。

  35.目酣神醉:形容景色优美令人陶醉。

  36.山光水色: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净。形容山水景色秀丽。

  37.千岩万壑:形容山峦连绵,高低重迭。

  38.湖光山色:湖的风光,山的'景色。指有水有山,风景秀丽。

  39.秀水明山: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40.孤峰突起:单独的一座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41.花影缤纷:花光月影,五彩缤纷。形容景色绚丽多彩。

  42.良宵好景:美好的夜晚和景色。同“良宵美景”。

  43.千山万水:形容山水很多,比喻路途艰险、遥远。

  44.水木明瑟:瑟:洁净鲜明的样子。形容风景清爽洁净。

  45.分外妖娆:分外:格外;妖娆:妖媚艳丽。形容景色异常艳丽。

  46.重峦叠嶂:峦:连绵的山。山峰一个连着一个,连绵不断。

  47.桃红柳緑:形容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色。

  48.无边风月:无边:无限;岁月:风和月亮,泛指景色。原指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死后影响深广。后形容无限的美好风景。

  49.万顷烟波:形容广阔的水面雾气弥漫,碧波荡漾的景色。

  50.浮岚暖翠:浮岚:飘浮在山林间的雾气;暖翠:青翠的山色。形容山林美好的景色。

  51.满目青山:形容景色美好或形势大好。

  52.雨条烟叶:雨中的柳条,烟雾中的柳叶。形容凄迷的景色。亦比喻情意的缠绵。

  53.福地洞天:原为道家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后多比喻风景优美的地方。

【描写山林景色的成语解释】相关文章:

描写夏天的成语及解释5篇12-17

表示颜色的成语及解释12-17

描写口才的成语12-08

描写季节的成语02-14

描写春天的成语02-12

举棋不定的成语解释及故事01-08

择善而从的成语故事及解释12-13

不伦不类的成语故事及解释12-09

描写景色的日记400字10-10

多则成语故事及解释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