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成语

时间:2022-03-17 12:45:28 成语大全 我要投稿

三国时期成语大全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国时期成语大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国时期成语1

  1、负重致远: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2、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本。

  3、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三国时蜀国刘备的军师。比喻人多智广。

  4、物伤其类:指见到同类死亡,联想到自己将来的下场而感到悲伤。比喻见到情况与自己相似的人的遭遇而伤感。

  5、过五关斩六将:比喻克服重重困难。这是《三国演义》中描写关羽的故事。

  6、吴下阿蒙: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7、出言不逊: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8、后患无穷: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9、蒋干盗书:蒋干:《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蒋干盗去书信回到曹营杀自己大将。比喻中别人的反间计。

  10、势如破竹: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11、老牛舐犊: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12、望梅止渴: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3、扶不起的阿斗:阿斗:三国蜀汉刘备之子刘禅的小名。阿斗庸碌无能,虽有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也不能振兴蜀汉。比喻扶持不起来的人。

  14、无计可施:计:策略、办法;施:施展。没有办法可用。

  15、大器晚成: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16、虎踞龙盘: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17、不知有汉,何论魏晋:不知道有汉朝,三国魏及晋朝就更不知道了。形容因长期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也形容知识贫乏,学问浅薄。

  18、七擒七纵: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19、七步之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20、万死不辞:万死:死一万次,形容冒生命危险。万一万次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21、兵贵神速:指用兵贵在神奇而快速。

  22、如嚼鸡肋:比喻很乏味。

  23、勿怠勿忘:勿:不要;怠:懈怠;忘:忘记。告诫不要懈怠,不要忘记。

  24、吴下阿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25、生子当如孙仲谋:孙仲谋:三国时吴主孙权。形容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

  26、车载斗量: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27、顾曲周郎:形容欣赏音乐或听歌、听戏很内行。

  28、巢毁卵破: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29、如鱼得水: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30、才占八斗: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31、折冲将军:折冲:挫退敌方的战车。三国时魏国大将乐进的封号。指英勇无比的人。

  32、无名小卒:卒:古时指士兵。不出名的小兵。比喻没有名望或地位的人。

  33、坚壁清野: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34、初出茅庐: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35、髀肉复生: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36、威风凛凛:威风:威严的气概;凛凛:严肃,可敬畏的样子。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

  37、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38、断头将军:形容壮士英勇不屈,宁死不降。

  39、妄自菲薄:妄:胡乱的;菲薄:小看,轻视。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40、三顾茅庐: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40、无名小卒:卒:古时指士兵。不出名的小兵。比喻没有名望或地位的人。

  41、笑容可掬:掬:双手捧取。形容笑容满面。

  42、身在曹营心在汉:比喻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

  43、先礼后兵:礼:礼貌;兵:武力。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

  44、佯输诈败:佯、诈:假装。假装败下阵来,引人上当。

  45、七纵七擒: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46、削铁如泥:切削铁器如同斩剁泥土一样。形容兵刃极其锋利。

  47、一身是胆:形容胆量大,无所畏惧。

  48、生子当如孙仲谋:孙仲谋:三国时吴主孙权。形容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

  49、笑傲风月:犹言吟风弄月。形容心情悠闲自在。

  50、妄自菲薄:妄:胡乱的;菲薄:小看,轻视。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51、心怀叵测:心怀:民心,存心;叵:不可。指存心险恶,不可推测。

  52、偃旗息鼓:偃:仰卧,引伸为倒下。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53、尸横遍野:尸体到处横着。形容死者极多。

  54、无计可施:计:策略、办法;施:施展。没有办法可用。

  55、推诚相见:诚:相信。指以真心对待人。

  56、养精畜锐:养:休养;蓄:积蓄;锐:锐气。保养精神,蓄集锐气。

  三国时期成语2

  1、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2、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3、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4、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5、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6、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7、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9、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作战方法。

  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

  12、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4、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5、一身是胆(赵云):形容胆量极大。

  16、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形容欣赏音乐或听歌、听戏很内行。

  17、巢毁卵破(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18、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19、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20、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21、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22、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23、断头将军(巴郡太守严颜):形容壮士英勇不屈,宁死不降。

  24、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25、想当然(孔融):形容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

  26、兵贵神速(魏国谋士郭嘉):指用兵贵在神奇而快速。

  27、出言不逊(张郃):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28、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29、负重致远(人称“凤雏”的庞统,陆绩,顾邵):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30、乐不思蜀(刘禅):比喻乐而忘本。

  三国时期成语3

  安营下寨

  近义词:安营扎寨反义词:班师回朝

  解释:安:安置;营:营房;寨:防守用的栅栏。指军队驻扎下来。比喻建立临时的住宿或基地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回:“众诸侯亦陆续皆至,各自安营下寨,连接二百余里。”

  案兵束甲

  近义词:案甲休兵反义词:

  解释:案:通“按”,手抚;兵:兵器;束:捆束;甲:盔甲。放下兵器,捆束铠甲。指停止作战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兵精粮足

  近义词:反义词:弹尽粮绝

  解释:兵:兵士。指兵士精锐,粮草充足。形容军队十分强盛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

  把薪助火

  近义词:抱薪救火

  解释:把:握住;薪:柴火。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患,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使事态扩大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2回:“今求军马钱粮,切不可与。如若相助,是把薪助火也。”

  博采众议

  近义词:博采群议反义词:独断专行

  解释:博:广;议:建议。广泛采纳群众的建议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孙登传》:“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

  布衣蔬食

  近义词:粗茶淡饭、布被瓦器反义词:锦衣玉食

  用法:联合式;作主语、定语、宾语;形容生活清苦

  解释:蔬食:蔬菜和谷类食物。穿布衣,吃粗粮。形容生活俭朴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毛玠传》:“玠居显位,常布衣蔬食,抚育孤兄子甚笃,赏赐以振施贫族,家无所余。”

  例子:家君在此数年,~,不过仍旧是儒生行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

  才薄智浅

  近义词:才疏学浅反义词:博学多才

  解释:薄:浅薄。形容人的才智浅薄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8回:“某才薄智浅,不称其职。”

  操翰成

  近义词:下笔成文

  解释:操:持,拿;翰:鸟毛,借指毛笔。拿起笔来就写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徐幹传》:“幹为司空军谋祭酒掾属,五宫将文学。”裴松之注引《先贤行状》:“幹清玄体道,六行修备,聪识洽闻,操翰成章。”

  唇齿相依

  近义词:唇亡齿寒、辅车相依反义词:不共戴天、势不两立

  用法:主谓式;作定语;含褒义,形容国家、地区、人际之间的关系

  解释:嘴唇和牙齿互相依靠。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鲍勋传》:“王师屡征而未有所克者,盖以吴蜀唇齿相依,凭阻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

  例子:高丽王倒也识见宏远,道大宋与辽百年和好,~,不宜改图。(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三回)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用法:复句式;作分句;比喻避嫌

  解释:经过瓜田,不可弯腰提鞋;经过李树下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比喻避嫌疑

  出处:三国·魏·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例子:俗话说:“~”。只要自己行得正,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孚尹旁达

  近义词:孚尹明达

  解释:指玉的色彩晶莹发亮,比喻品德高尚纯洁

  出处: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问玉》:“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

  哀感顽艳

  近义词:哀恸顽艳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作品哀怨、感伤

  解释: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出处:三国·魏·繁钦《与魏文帝笺》:“咏北狄之遐征,奏胡马之长思,凄入肝脾,哀感顽艳。”吕延济注:“顽钝艳美者皆感之。”

  例子:这封信却是骈四骈六的,足有三千多字,写得异常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一回)

  买贱卖贵

  拼音:mǎijiànmàiguì简拼:mjmg

  近义词:贱买贵卖

  解释:指低价买进而高价卖出

  出处:汉·张衡《西京赋》:“尔乃商贾百族,裨贩夫妇。”三国·吴·薛综注:“裨贩,买贱卖贵,以自裨益。”

  命若悬丝

  近义词:危在旦夕、奄奄一息反义词:

  解释:比喻生命垂危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6回:“吾今命若悬丝,专望救援。”

  傲贤慢士

  反义词:爱才如命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指看不起有才能的人

  解释:贤:有才德的人。士:读书人和有才干的人。用傲慢的态度对待有德有才的人。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0回:“何期逆贼恣逞奸雄,傲贤慢士,故特来见明公。”

  变生肘腋

  近义词:心腹之患、祸生肘腋

  用法:紧缩式;作状语;形容内乱

  解释:肘腋:胳肢窝。比喻事变就发生在身边。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法正传》:“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

  例子:万一中外合谋,~,郑国非公之有矣。(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回)

  超群绝伦

  近义词:出类拔萃、超凡入圣、超群出众反义词:碌碌无能、无名小卒、芸芸众生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形容很不平凡

  解释:伦:同辈。超出一般人,没有可以相比的。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关羽传》:“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例子:陈景润在数学上的贡献说明他数学才能~。

  出言不逊

  近义词:出口伤人、血口喷人、出言无状反义词:谦厚有礼、彬彬有礼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指说话傲慢无礼出口伤

  解释:逊:谦让,有礼貌。说话粗暴无礼。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张郃传》:“图(郭图)惭,又更谮郃曰:‘郃快军败,出言不逊。’郃惧,乃归太祖。”

  例子:他~,当然不会受欢迎。

  感恩戴德

  近义词:感激涕零、感恩图报反义词:恩将仇报、忘恩负义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解释:戴:尊奉,推崇。感激别人的恩惠和好处。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骆统传》:“今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

  例子:偶有一个狡滑的民贼出来,略用些小恩小惠来抚弄他,他便欢天喜地~。(清·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第三回)

  三国时期成语4

  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乐不思蜀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

  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选自《三国志》)

  蜀后主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伤感,独有后主有喜色。司马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马昭谓贾充曰:“人之常情,乃至于此!虽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乃问后主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郤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鞠躬尽瘁

  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史上所称蜀汉的“先主”。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于是,连同江南(江东)的东吴,就正式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参看“三顾茅庐”)

  不久,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后主”。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决。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可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动众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贞气节,使文章被人千古传颂。

  桃园结义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故事。提起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是会联想到他们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人们一直传诵着这个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着焚香结义。梁启超在一篇文章中便谈到:"今我国民绿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园之拜……"(《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清代一些会党如三合会等,在他们颇为庄重的入会仪式上,必定不会忘记插上桃枝,以此象征他们是在桃园结义。

  草船借箭

  周瑜提出让诸葛亮在10日之内赶制10万枝箭的要求,诸葛亮却出人意外地说:“操军即日将至,若候10日,必误大事。”他表示:“只须3天的时间,就可以办完复命。周瑜一听大喜,当即与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在周瑜看来,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3天之内造出10万枝箭,因此,诸葛亮必死无疑。表明:周瑜并不相信诸葛亮在三天内会造出10万枝箭。

  诸葛亮告辞以后,周瑜就让鲁肃到诸葛亮处查看动静,打探虚实。诸葛亮一见鲁肃就说:“3日之内如何能造出10万枝箭还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鲁肃回答说:“你自取其祸,叫我如何救你”诸葛亮说:“只望你借给我20只船,每船配置30名军卒,船只全用青布为幔,各束草把千余个,分别竖在船的两舷。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会有10万枝箭。但有一条,你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从中作梗,我的计划就很难实现了。”鲁肃虽然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但并不明白诸葛亮的意思。他见到周瑜后,不谈借船之事,只说诸葛亮并不准备造箭用的竹、翎毛、胶漆等物品。周瑜听罢也大惑不解。

  诸葛亮向鲁肃借得船只、兵卒以后,按计划准备停当。可是一连两天诸葛亮却毫无动静,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时分,他才秘密地将鲁肃请到船上,并告诉鲁肃要去取箭。鲁肃不解地问:“到何处去取”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问,前去便知。”鲁肃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着诸葛亮去看个究竟。

  凌晨,浩浩江面雾气霏霏,漆黑一片。诸葛亮遂命用长索将20只船连在一起,起锚向北岸曹军大营进发。时至五更,船队已接近曹操的水寨。这时,诸葛亮又教士卒将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横于曹军寨前。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呐喊,故意制造了一种击鼓进兵的声势。鲁肃见状,大惊失色,诸葛亮却心底坦然地告诉他说:“我料定,在这浓雾低垂的夜里,曹操决不敢毅然出战。你我尽可放心地饮酒取乐,等到大雾散尽,我们便回。”

  曹操闻报后,果然担心重雾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轻易出战。他急调旱寨的弓手6000人赶到江边,会同水军射手,共约1万多人,一齐向江中乱射,企图以此阻止击鼓叫阵的“孙刘联军”。一时间,箭如飞蝗,纷纷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过了一段时间后,诸葛亮又从容地命令船队调转方向,头东尾西,靠近水寨受箭,并让士卒加劲地擂鼓呐喊。等到日出雾散之时,船上的全部草把密密麻麻地排满了箭枝。此时,诸葛亮才下令船队调头返回。他还命令所有士卒一齐高声大喊:“谢谢曹丞相赐箭!”当曹操得知实情时,诸葛亮的取箭船队已经离去20余里,曹军追之不及,曹操为此懊悔不已。

  船队返营后,共得箭10余万枝,为时不过3天。鲁肃目睹其事,极称诸葛亮为“神人”。诸葛亮对鲁肃讲:自己不仅通天文,识地利,而且也知奇门,晓阴阳。更擅长行军作战中的布阵和兵势,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雾可以利用。他最后说:“我的性命系之于天,周公瑾岂能害我!”当周瑜得知这一切以后,大惊失色,自叹不如。

【三国时期成语大全】相关文章:

三国时期有哪些创业教训12-09

三国时期的人才战略分享12-30

关于三国时期的歇后语11-10

关于三国的成语01-26

有关三国成语故事03-07

三国幽默笑话大全09-30

三国笑话大全爆笑03-15

成语谜底灯谜大全12-10

灯谜大全:成语类12-10

三国成语故事(15篇)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