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雪的四字成语及解释

时间:2020-11-19 09:48:22 成语大全 我要投稿

描写雪的四字成语大全及解释

  白雪阳春: 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两支高雅歌曲。比喻高雅的诗歌和其他的文学艺术

  饱经霜雪: 饱:充分;经:经历;霜雪:比喻艰难困苦。形容经历许许多多的艰难困苦

  报仇雪耻: 报:报复;仇:仇恨;雪:洗刷,除去;耻:耻辱。报复冤仇,洗刷耻辱

  冰天雪窖: 窖:收藏物品的地下室。到处是冰和雪。形容极为寒冷的景象

  傲霜斗雪: 傲视寒霜,抗击白雪。形容不畏严寒。比喻人身处逆境而不屈服。

  傲雪凌霜: 形容不畏霜雪严寒,外界条件越艰苦越有精神。比喻经过长期磨练,面对冷酷迫害或打击毫不示弱、无所畏惧。傲,傲慢、蔑视。

  傲雪欺霜: 形容不畏霜雪严寒,外界条件越艰苦越有精神。比喻经过长期磨练,面对冷酷迫害或打击毫不示弱、无所畏惧。傲,傲慢、蔑视。

  白雪皑皑: 皑皑:洁白的样子,多用来形容霜雪。洁白的积雪银光耀眼。

  报仇雪恨: 雪:洗刷掉。报冤仇,除仇恨。

  抱怨雪耻: 报:报复。雪:洗刷掉。报怨恨,雪耻辱。

  冰魂雪魄: 冰、雪:如冰的透明,雪的洁白。比喻人品质高尚纯洁。

  冰肌雪肠: 比喻身心洁白,没有污点。

  冰天雪地: 形容冰雪漫天盖地。

  冰天雪窑: 到处是冰和雪。指严寒地区。

  冰雪聪明: 比喻人聪明非凡。

  蝉不知雪: 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程门立雪: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担雪塞井: 挑雪去填塞水井。比喻徒劳无功。

  鹅毛大雪: 像鹅毛一样的雪花。形容雪下得大而猛。

  飞鸿印雪: 比喻事情经过所留下的痕迹。

  风花雪月: 原指旧时诗文里经常描写的自然景物。后比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空洞的诗文。也指爱情之事或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

  风雪交加: 风和雪同时袭来。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比喻不要多管闲事。

  洪炉点雪: 大火炉里放进一点雪,马上就会融化。比喻对问题领会极快。

  如汤沃雪: 汤:热水;沃:浇。象用热水浇雪一样。比喻事情非常容易解决。

  挑雪填井: 比喻劳而无功。

  孙康映雪: 比喻读书非常刻苦。

  洗雪逋负: 洗雪:队掉;逋负:旧欠,引伸为旧恨。报仇雪恨,以偿夙愿。

  雪中送炭: 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雪泥鸿爪: 雪泥:融化着雪水的泥土。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雪上加霜: 比喻接连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

  雪虐风饕: 虐:暴虐;饕:贪残。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雪窖冰天: 窖:收藏东西的地洞。到处是冰和雪。形容天气寒冷,也指严寒地区。

  阳春白雪: 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映雪读书: 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读书刻苦。

  以汤沃雪: 汤:开水;沃:浇。用开水浇雪。比喻效果明显。也比喻事情很容易做。

  粤犬吠雪: 两广很少下雪,狗看见下雪就叫。比喻少见多怪。

  集萤映雪: 集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映雪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囊萤映雪: 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形容刻苦攻读。

  映雪囊萤: 形容夜以继日,苦学不倦。

  照萤映雪: 利用萤火虫的光和白雪的映照读书,形容刻苦地读书精神

  白雪难和: 白雪:指楚国一首歌曲名。

  报雠雪恨: 报冤仇以洗雪心中之恨。参见“报仇雪恨”。

  兵不雪刃: 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冰消雪释: 比喻事物消失瓦解。

  步雪履穿: 形容人穷困潦倒。

  餐风啮雪: 形容野外生活的艰苦。

  餐风茹雪: 形容野外生活的艰苦。

  沉冤莫雪: 沉冤:长期得不到伸雪的冤案;莫雪:无法昭雪。长期得不到昭雪的冤屈。

  担雪填河: 见“担雪塞井”。

  担雪填井: 见“担雪塞井”。

  斗霜傲雪: 形容在严酷的环境中敢于斗争,不屈不挠。

  飞鸿踏雪: 鸿:大雁。大雁踩过的雪地。比喻往事所遗留下来的痕迹。亦作“雪泥鸿爪”、“飞鸿印雪”、“飞鸿雪爪”。

  飞鸿雪爪: 见“飞鸿印雪”。

【描写雪的四字成语大全及解释】相关文章:

写出描写春天的四字成语02-16

四字成语大全500个12-21

描写鸡的成语大全12-25

描写秋天的四字成语(12篇)02-16

描写秋天的四字成语12篇02-16

描写春天的四字成语15篇01-24

举棋不定的成语解释及故事01-08

择善而从的成语故事及解释12-13

不伦不类的成语故事及解释12-09

多则成语故事及解释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