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滥竽充数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用到过成语吧,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成语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欢迎大家分享。
滥竽充数
[拼音]:làn、yú、chōng、shù
释义]滥:与真实不符;竽:一种簧管乐器。不会吹竽的人冒充吹竽行家;混在乐队中凑数。比喻没有本事的人冒充有本事;或以次货冒充好货。有时也表自谦。
[语出]、《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廓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傚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正音]滥;不能读作“jiān”。
[辨形]滥;不能写作“烂”;竽;不能写作“芋”或“竿”。
[近义]名不副实、掩人耳目、鱼目混珠
[反义]货真价实、名副其实
[用法]含贬义。多用于人或物。有时也可表示自谦。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主谓式。
【滥竽充数的意思】:滥:虚假不实;竽:一种簧管乐器;充数:凑数。没有本领的人充作有本领,以次的充作好的。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冒充内行,混在人群里作假骗人。有时侯也用来表示自谦,说自已水平不够,只是凑数而已。
【滥竽充数的近义词】:名不副实、鱼目混珠、掩人耳目;
【滥竽充数的反义词】:货真价实、名副其实、鹤立鸡群、真才识学、才识过人、八斗之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滥竽充数的故事】
齐宣王爱听吹竽,对吹竽事业乐此不疲,一定要像模像样的搞个三百人的乐队一齐吹奏才显得有排场,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借此机会也混在里面凑数,只要做做样子照样也得到赏赐。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湣王心里就想,吹竽的人这么多,到底哪个吹得最好呢,于是他便要每个人单独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从此以后便不能再投机取巧,只好狼狈不堪地逃跑了。成语“滥竽充数”就是这样来的,它用以比喻没有本领的人混进来冒充有本领,或者以次货冒充好货,当然也可以用作自谦之词来表示自已不如与同时一起工作的其他人。
【滥竽充数例句】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五回:“方今朝廷在整饰文风,自然要向清真雅正一路拔取真才。若只靠着才气,摭些陈言,便不好滥竽充数了。”
蔡东藩《前汉演义》第七十回:“丞相公孙弘已经病死,御史大夫李蔡,代为丞相。蔡本庸材,滥竽充数,独廷尉张汤,得升任御史大夫,费尽心计,定出好几条新法,次第施行。”
蔡东藩《唐史演义》第八十六回:“恐贻天下讥议,武宗乃止。但因后宫佳丽,无过王才人,宁将正宫位置,虚悬以待,不愿滥竽充数。自宪宗以降,已五代不立皇后。”
[成语故事]:
滥竽充数这则成语的滥是失实,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的意思;竽是一种簧管乐器;充数是凑数。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
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潜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受到了特别优厚的待遇。
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名叫南郭。他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就一心想混进那个乐队,便设法求见宣王,向他吹嘘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乐师,博得了宣王的欢心,把他编入了吹竽的乐师班里。可笑的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队伍里,学着别的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东摇西摆,装模做样地在那儿吹奏。因为他学得维妙维肖,又由于是几百人在一起吹奏,齐宣王也听不出谁会谁不会。就这样,南郭混了好几年,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而且还和别的乐工一样领到一份优厚的赏赐,过着舒适的生活。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儿子齐潜王继位,潜王同样爱听吹竽。只有一点不同,他不喜欢合奏,而喜欢乐师门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浑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胆的。心想,这回要露出马脚来了,丢饭碗是小事,要是落个欺君犯上的罪名,连脑袋也保不住了。所以,趁潜王还没叫他演奏,就赶紧溜走了。
[造句]:
(1)做学问容不得半点虚假,更不能滥竽充数。
(2)他的演奏水平不高,却滥竽充数,参加乐队演出。
(3)有些投机商,以假冒真,用假货来滥竽充数。
(4)南郭先生本事不济,却又偏偏要滥竽充数。
(5)在促销活动中,会有一些不肖商人用劣质商品滥竽充数,消费者购买时要特别小心。
(6)有些人就是靠关係在公司裡滥竽充数,混日子过。
(7)这个乐团高手如云,我不过是滥竽充数罢了。
(8)老师让我们背诵课文,总有些同学滥竽充数。
(9)每当别人提起他所取得的成就,他都会低调的说他是在滥竽充数。
(10)滥竽充数:南郭先生在皇宫乐队里滥竽充数,最后落荒而逃。
(11)这些绘作水准根本不够,也敢滥竽充数来参展!
(12)我看本次参赛作品,除少数是真才实学外,其他都是滥竽充数。
(13)买了两斤橘子,回家却发现被骗了,里面有好多坏橘子滥竽充数。
(14)不怕你笑,我们团裡滥竽充数者大有人在。
(15)记者调查了解到,在特价房这支新生队里也不乏一些滥竽充数之辈。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i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故事讲到这里,通常讲故事的人会分析道: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这样的分析是对的然而我们还要考虑的是难道只有一个南郭先生是个充数的吗?齐宣王不是这样吗?他是真喜欢音乐还是喜欢热闹与排场吗?如果没有烂耳充听的齐宣王哪会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呢?没有昏庸的君主奸臣又哪会有一席之地呢!
现在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不提君王与大臣。我们把齐国当作一个公司,总裁要招聘员工,南郭来应聘,齐宣总裁一看这人仪表堂堂,又能说会到,写的简历有极其丰富,便任用了他。南郭时而恭维老总时而拉拢同事,随无真才识学却高官厚禄。老总裁死了新总裁上任,新总裁制定了新的工作制度,明确每个职务的责、权、利,制定了相应考核计划,实行绩效工资,可怜的南郭先生只好辞职回家了。作为一个公司,难免会有滥竽充数的员工,老板不可能让每个人去勤奋学习,作为管理者要辨别人才、使用人才,让合适得人做合适的工作,指定严谨的考核制度,这样滥竽充数的人哪有机会充呢?!一个公司的发展不在于滥竽充数的员工,更在于烂耳充听的领导啊!
滥竽充数字面意思是说: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的故事大家并不陌生,它讲述了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几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要为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的故事。故事中的南郭先生不懂装懂,混吃混喝,没有真正的本领,而到了展现实力之时,就只能落荒而逃。南郭先生非常狼狈也非常狡猾,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这些类似的事情。
相信大家都有过校园生活吧,而这当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背书了。今天老师让同学们背书之前,说:“还有谁没会背的站起来!”听到这话,同学们立刻感到了不安,有的人脸色苍白,有的人低头不语,但却没有人站出来。因为他们害怕老师有什么惩罚。老师望了一眼我们,然后让大家一起来背诵,当然会背的人就很放松,大声背诵起来;而有些人就只是靠嘴型,但什么话也没有说出来,装作很会的样子,连老师也满意的点了点头。“小华,你起来为大家背一遍。”老师瞟了一眼小华,说道。只见小华满脸通红,“唰”的一下站了起来,像个木头人,动都不敢动。老师明白了其中的原因,不动声色,又叫了小刚、小明等人。你猜怎样?叫一个中一个——都不会背!顿时间,班里炸开了锅,只有老师和他们几个人不言语。见此情形,全班安静了下来。老师开了口:“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不能不懂装懂,像滥竽充数里的主人公南郭先生一样,但最终还是会原形毕露,希望大家下次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这一次如果你们不撒谎,我不会骂你们也不会惩罚你们,而你们不诚实,欺骗别人,欺骗自己,这和南郭先生有什么区别!站着的同学把课文抄一遍!”
讲到这里,相信大家明白了吧,只有你真正的拥有真才实学,才能有成就,不要做南郭先生一样的小人。当你有“随便混混”这样的心理之时,不如想一想滥竽充数中南郭先生的教训!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改编
殿堂上,竽声袅袅,上百位乐师端坐在席上。清一色的灰色长袍,远望,好像地面腾起的青烟,伴着竽声缭绕,显得更加迷离了。发髻上的灰色头巾在风中飘动,左顾,右盼,每一位乐师都仿佛出自一人。
乐师们手捧棕色的竽,按着竽眼儿的手指灵活地跳跃。他们鼓着腮帮儿使劲吹着,一个个陶醉地眯起眼,随着音乐节奏轻轻摇摆,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乐声里了。
竽声,悠扬,绵远,徘徊于雕龙画凤的梁柱之间。及至停奏,仍有余音未散,好像雨后清晨的薄雾,隐隐绰绰,不一会儿,又悄然散去。竽音,传得很远,很远……
“好!今日乐队吹奏甚好,寡人有赏!”龙椅上的齐宣王得意地一捋胡须,挥手示意侍从打赏。“谢大王恩典!”乐师们齐刷刷低头谢恩,那架势丝毫不逊于刚才吹竽的排场。
如长龙缓缓游过,乐师们恭恭敬敬走出殿堂,跟在最后面的南郭先生松了一口气——终于又混过一天了!从乐队长处领得赏赐,他喜滋滋地在房间里盘点着收获——五十刀形币,一匹上好的缎子,不由得飘飘然了:我真是聪明绝顶啊!明明不会吹竽,却照样拿赏钱,多亏我装得像!唉,真没办法,从小贪图享受,又没学什么真本事,要不是为了养活老婆孩子,如何会出此下策?不过,要想保住这个饭碗,老这么装下去是长久之计吗?
忽然,窗外传来一阵细碎的脚步声,伴随着两个人低沉的争论声。南郭先生走近窗户,侧耳聆听。“队长,您是否知道,我边上那个南郭处士根本不会吹竽!”“嘘!”队长压低了声音,“我早就看出来了!”“那您就听之任之?他靠装模作样,却拿着跟我们一样的俸禄和赏钱,对其他乐师公平吗?我……我要去乐官那儿告发他!”“唉,算啦!何必砸了人家饭碗?难道你不知道大王的为人吗?想当年,要不是大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就凭南郭那几句花言巧语如何能蒙骗他?再说了,那负责选拔的乐官早已收了南郭的贿赂,你去告发又有何用?宫里头就这风气,浑水摸鱼者又岂止南郭一人?睁只眼闭只眼算啦!”两人的脚步声渐渐远去了。
南郭先生心里一惊,这老底子都给人家摸清了,看来情况不妙啊!可是要放弃这诱人的待遇,我岂能心甘?我又去何处谋生?他灵机一动,“吱嘎”一声打开大门,一路小跑追上前去:“二位,听说稻香村新来了一位名厨,我正想去尝尝鲜,今晚想邀请二位一同前往,请问意下如何?顺便也想讨教一下吹竽的绝技……”那满脸堆笑的殷勤让人没有理由拒绝。酒足饭饱之后,吹竽的事儿像一阵风似的飘远了……
日子像流水,从指缝间流过。
齐宣王驾崩,齐湣王继位。一日,湣王心血来潮,要查看宫廷的收支记录。“什么?这吹竽乐队每月要耗费黄金10万两?”他的眉头拧紧了,“寡人欲削减乐队,明天起,300名乐师一个个到寡人面前吹奏,吹得好的留下,只留100人,其他的遣散回家,自谋生路!”
消息传来,乐师们议论纷纷。“大王英明啊!早在他当太子的时候,我就看出他是个懂音乐之人!”一位年长的乐师仰慕之色溢于言表,“他甚至还能指出我们哪儿吹得好,哪儿还有待改进!”“这300人的吹竽乐队是庞大了些,不过要裁掉200人,我们当中不是有很多人要失业了吗?”旁边一个乐师忧心忡忡。
“你有什么要担心的?凭你的吹竽技术,一曲未了,保证龙颜大悦!不像某些人……”那位年长者说着,眼睛有意无意瞥了一眼旁边的南郭先生,“宣王在位时,只讲排场,这300人乐队鱼龙混杂,吹奏的效果只是形式整齐而已,演奏水平实在不敢恭维。长此以往,干好干坏一个样儿,俸禄赏赐一分不少,浑水摸鱼的乐师只会越来越多啊!还有谁会苦练吹竽技艺?内行看门道,现在大王让我们表演独奏,不正是选拔人才的机会吗?把那些冒牌货清理掉,只留下吹竽技艺高超者,我们乐队的演奏水平肯定会大大提升!”“是啊,大王英明!这改革措施真是妙啊!”其他乐师连声附和。
想到大王在朝堂之上的威严神色,南郭先生不禁打了个寒战,脑门上已沁出了汗珠儿。他的腿像筛子般抖起来,再混下去的话,且不说早晚要露馅,这欺君之罪……我岂能担当?三十六计走为上……
夜深人静之时,一个瘦小的身影翻过宫墙,抄小路朝着郊外狂奔。他的手上,还抓着那只从没吹响过的竽……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相关文章: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10-18
滥竽充数成语故事12-28
滥竽充数成语故事03-29
滥竽充数成语故事08-08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6篇)04-11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集合6篇)04-22
滥竽充数成语故事合集15篇11-15
滥竽充数成语故事通用15篇11-15
滥竽充数成语故事集合15篇10-04
《滥竽充数》的读书笔记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