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成语故事:城下之盟

时间:2020-11-17 10:25:22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历史成语故事:城下之盟

  【成语】: 城下之盟

历史成语故事:城下之盟

  【拼音】: chéng xià zhī méng

  【解释】: 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

  【出处】: 《左传·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举例造句】: 国有已困之形,人有不困之志。君民效死,与城俱碎,岂肯为城下之盟哉。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五回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可是有年头了,出自春秋『左传』。意思肯定是负面的,一般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

  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战争史,几千年有记录以来,签订的『城下之盟』数不胜数。但说起来最传奇、最有戏剧性、对交战双方影响最为深远的『城下之盟』,当属著名的『澶渊之盟』。今天借这个成语,跟大家讲讲这段传奇。

  差不多一千年前,在东方先后崛起了两个大国。一个是契丹,也就是大辽;另一个晚了四十四年,就是刚刚统一了中国的大宋。

  两个大国相比,大辽国土是大宋的两倍,而大宋那时的人口已经接近一个亿,几乎是大辽的十倍。两个大国都处在上升期,一个是龙精虎猛,一个是踌躇满志;一个谋求更大的扩张,一个梦想真正的大一统。

  像这样两个大国,要是各处一处,一定能雄踞一方,创造出各自的辉煌。

  但这一龙一虎偏偏是邻居,你要出头,我要发展。最终毫无悬念地撞在了一处,激出了炫目的火花,让后人为之惊叹。

  让这一龙一虎纠缠在一处难舍难分的,就是当时被大辽占据的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和山西的一部分。地处长城的南侧,也就是长城的里面。失去了长城的屏障,中原王朝一片平原无险可守;而且燕云地势高,北方游牧民族快马弯刀相当于从上往下冲。原本赖以生存的安全依靠,现在成了悬在中原人头上的一个噩梦。

  一说到割让燕云十六州,就不得不说说儿皇帝石敬瑭,这里面有一段公案。漫谈几句,过去历史对于石敬瑭有两个评价,一是厚颜无耻,认比他小二十岁的辽主耶律德光当爹;二是大汉奸,为当皇帝,卖国求荣,割让燕云十六州。

  其实这两顶帽子实在是简单粗暴不靠谱。首先,石敬瑭岁数虽然比耶律德光大不少,但按辈分排,确实比耶律德光小一辈,为拉靠山叫声乾爹是有点丢人,但也说得过去。第二,无论如何也说不上石敬瑭是汉奸,人家根本不是汉人,老石是沙陀人。他的国家概念和我们汉人完全不是一回事。

  说到献燕云十六州,当时石敬瑭只是河东节度使,主管山西事务。燕云地区是幽州节度使赵德均父子的地盘,跟老石是死对头。等于老石把别人的地盘许出去了。其实根本用不著老石,老赵父子早就想把自己献给大辽,只不过辽主开价不高,一直犹豫。辽主后来等得不耐烦,一怒攻取了幽州,那时候老石还在山西猫著呢。

  事实上,燕云十六州是大辽自己打下来的,用不著老石割让,石敬瑭不过是当了皇帝后,补办了一个认可手续罢了。宋王朝一提燕云十六州就骂石敬瑭,其实是掩饰自己无能的借口。

  燕云地区既然这么重要,这么让中原王朝寝食不安,于是大宋在统一了中国后,立刻撕掉以往的和约,发动了对大辽的战争,力图夺回幽燕。

  第一次幽燕战役,宋太宗御驾亲征,率大军一直打到北京的西直门,最后在高粱河,也就是今天的紫竹院公园,与大辽主力进行决战,结果被杀得大败。宋太宗侥倖生还,屁股上还中了一箭,趴在驴车上逃了回来。估计是得了破伤风,后来箭伤年年复发,痛苦不堪,最后太宗就死在了这上面。

  过了几年,大宋再次以十几万大军北伐,结果再次受挫。其中号称『杨无敌』的盖世勇将杨继业,率领残部断后,掩护全军撤退。主将潘美见死不救,导致杨继业被俘。

  辽史记载,当时追杀宋军的大辽先锋是名将萧达凛。杨继业在生死关头,昂然不惧,与萧达凛对垒。两将交锋,萧达凛连发三箭,前两箭被杨继业避过,结果第三箭射杀了杨继业的战马,使杨继业束手就擒。

  生擒大宋第一勇将,使萧达凛名声大震。当时大辽是萧太后主政,一看本家子侄这么有出息,立刻拜为『于越』,也就是三军总司令。

  接连两次大败,宋朝产生了『恐辽症』,从此断了收复燕云的念想,由进攻转为防御。你这边完事了,人家大辽可不干了。没招你没惹你,你屡次来犯。

  现在你不敢来了,我可要找你去了。

  萧太后本不好战,但架不住雄心勃勃的萧达凛天天念叨。最后下了狠心,御驾亲征,率领全国二十万精兵南下,以图问鼎中原。

  公元1004年秋,萧达凛统帅大军,一路上势如破竹,所向披靡,沿途城池纷纷土崩瓦解,一直杀到澶州城下。这里离宋都汴京只有二百多里,对大宋帝国来说,当时可以说是危在旦夕。

  当时很多大臣都主张迁都南逃,大臣王钦若建议迁都南京,一打听,他就是南京人;大臣陈尧叟建议奔成都,一问,他就是成都人。大伙都想往自己家跑。最后宰相寇准以无以匹敌的勇气,连劝带哄再吓唬,给了年轻的皇帝宋真宗极大的鼓舞。最后决定,御驾亲征。

  双方对决于澶州城下,大辽二十万,阵中有盖世名将,靠的是马快刀急;大宋三十万,有皇帝御驾亲征,凭藉著坚城依托。一场旷世大战即将爆发,两个大国的命运将由此一战而定。谁也没想到,战局突然产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有史书讲,这场大对决,双方其实只射了一箭,但这一箭却决定了两个大国此后一百多年的历史。

  大战在即,辽军主帅萧达凛率数十轻骑来到澶州城下,他要仔细研究一下这座城的情况。他在离城墙七百步的地方停了下来,这是个安全距离,那时最厉害的射手大概也只能射五百步远。但他没想到,就在他对面的城墙上,摆著一架弩,床子弩。

  漫谈几句弩。以前中原人在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一直吃亏。游牧民族臂力强劲,加上马的冲击速度,箭射的比你远;中原士兵站那儿够不著人家,只有挨打的份儿。但凡事都是公平的,我劲儿没你大,但脑子比你聪明。

  中原人发明了弩。

  弩是一种发射箭的机器。简单的弓箭用的是人上半身的力量,而弩则可以用全身的力量把弓拉开,装上箭,瞄准,扣动扳机,对方就躺下了。后来弩弓越做越大,要用几个人的力量,甚至用牲畜的力量拉开,放上巨大的飞箭,一旦发射,声势骇人,在当时就是重武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