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不少伙伴都想要了解市场领导人的成功故事,因为这些精英人物的个人经历,总能激起大家无限的斗志!今小编为大家分享3个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欢迎阅读。
中国首富李嘉诚的故事
李嘉诚三岁时,家道中落,后来父亲得了重病,不久离开人世,刚上了几个月中学的李嘉诚就此失学。在兵荒马乱的年月,李家孤儿寡母生活艰难。李嘉诚是家中长子,不能不帮母亲承担家庭生活的重担。一位茶楼老板看他们可怜,收留16岁的小嘉诚在茶馆里当烫茶的跑堂。茶楼天不亮就要开门,到午夜还不能休息,小嘉诚也抱怨过自己命不好,甚至希望哪天日本鬼子的枪走火,把他打死算了。直到一次偶发事件,才使他不再自怨自艾。
那天,因为太疲倦,他当班时一不小心把开水洒在地上,溅湿了客人的衣裤。李嘉诚很紧张,他等待着客人的巴掌、老板的训斥。但让他没想到的是,那位客人并没有责怪他的意思,反而为他开脱,一再为他说情,让老板不要开除他。
没关系的,我看这孩子挺有出息的。只是以后要记住,做什么事都必须谨慎,不集中精力怎么行呢?
李嘉诚把这些话记在了心间,之后,他把谨慎当成了自己的人生信条。久而久之,竟使他练出了一种眼光,一个人是什么职业,性格特征、生活习惯、为人处事,一见面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这一切对他后来的事业起到了很大作用。
随后,李嘉诚辞掉跑堂的工作,从塑胶厂推销员开始,一直干到了业务经理。三年后,20岁的他做好了准备,要大干一番。白手起家的他,在维多利亚港附近的一条小溪旁,租了一间灰暗的小厂房,买了一台老掉牙的压塑机,办起了长江塑胶厂。随后,经过反复考察,他认为塑胶花市场需求很大,于是大量生产,这为他带来了可观收入。30岁的李嘉诚,已成了千万富翁。正在塑胶花畅销全球时,李嘉诚却敏锐意识到,越来越多的人拥入这个行业,好日子很快会过去,如果再不调整,引起的后果不只是溅湿衣裤了。有人认为他太保守了,但他认为这是经商中必须具备的素质,那就是谨慎和预见性。
随后他找到的是房地产。60年中期,内地的局势令香港社会人心惶惶,富翁们纷纷逃离,争着廉价抛售产业。李嘉诚正在建筑中的楼房也被迫停工,如果按当时的地产价格来算,他简直可说是全军覆没了。但他沉着应变,仔细分析局势。认为内地肯定会恢复安定,香港将进一步繁荣发展。在别人大量抛售房地产时,李嘉诚却反其道行之,将所有资金都来收购房地产。朋友们纷纷劝他不要做傻事,他说:我看准了不会亏本才敢买,男子汉大丈夫还怕风险?
李嘉诚又一次成功了。70年代初,香港房地产价格开始回升,他从中获得了双倍的利润。到1976年,李嘉诚公司的净产值达到5个多亿,成为香港最大的华资房地产实业。此后,李嘉诚节节高升,成为全球华人中的首富。
联想CEO柳传志的故事
年龄:65岁
创业时间:1984年创立联想
第一桶金:汉卡
在企业的初期状态,目标是一个暗藏的、朦胧的意识。因为你还很弱小,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企业还缺乏把握,无论你具有怎样的信心,目标对于初创企业至多是一个远大抱负,因而无法量化与明确。
柳传志:做“倒爷”被骗
1980年代初,计算机革命已经在全球兴起,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诱惑,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
老帅柳传志在2月初复出担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联想是我的命,需要我的时候我出来,是我义不容辞的事情。”柳传志自剖心迹,虽已年逾65,但激情不减当年。
1980年代初,计算机革命已经在全球兴起,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诱惑,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时任计算所所长的曾茂朝(现任联想控股董事长)也一直在私下里鼓励手下创立公司。已年逾40岁的柳传志主动提出了要创业,“我40岁的时候是因为前面没有路可走,所以选择了创业。”
当年10月,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即联想前身)“授命成立”,王树和、柳传志、张祖祥组成三人核心成员,柳担任副总经理。曾茂朝将计算所的传达室交给柳传志使用,又给了20万元开办经费,还给予了很多不成文的支持:不受限制的招纳本所人员,可以使用所里的技术成果,员工可以使用自己原先在计算所里的办公室、电话以及所有资源等。
虽然支持很多,但是从1984年冬天到1985年春天的几个月里,公司里最令人头疼的是不知道去干什么。柳传志后来回忆,“当时实在是不知道要干什么好了,所以能干什么就先干着,哪怕挣点儿钱发工资也好。”于是,包括柳在内的所有员工都当过“倒爷”、“板爷”,在中关村拉平板车去卖运动服装、电子表、旱冰鞋、电冰箱。
后来因为听说倒买一台彩电能赚1,000块,联想也跟着去做。当时有说法“骗子比彩电还多”,尽管柳传志小心谨慎的叮嘱要看到电视才付款,他们也的确看到了电视,不过等钱汇过去,对方却消失了,联想一下被骗去14万元。公司一下子更加艰难。
到了1985年,所有可能为公司带来收入的各种业务几乎试了一个遍。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将计算所倪光南主导开发的“汉字系统”带到了公司,成果产品化后就是后来知名的“汉卡”。当时电脑大部分靠进口,全是英文系统,必须装上汉卡,每台电脑经过改装后利润高达一、两万元。联想在6个月内至少销售出了100套,为公司带来了约40万元毛利润。
曾茂朝的妻子,计算所研究员胡锡兰就在1985年的夏天从自家楼上看到了一个难忘的场景:烈日炎炎下,柳传志和李勤(现任联想控股常务副总裁)等人正在人拉肩扛,将一堆微机从大院门口搬进来,柳传志满头大汗,衣服湿透,而李勤把裤子卷到了大腿上,气喘吁吁。回想当日情景,柳传志后来表示,“我们第一桶金就是靠出卖技术劳力赚的。”
阿里巴巴CEO马云的故事
不平凡的少年
12岁时,我对学习英语产生了兴趣。每天早上,不管刮风下雨,我都要骑车40分钟,到杭州西湖旁的一个小旅馆去学英语,这一学就是8年。那时,中国已经逐渐对外开放,许多外国游人到杭州旅游观光。我经常为他们充当免费导游,带他们四处浏览的同时练习英语,这8年的学习深深改变了我。外国游客带给我的知识和从老师、书本学到的很不一样,我开始比大多数人更具全球化的视野。
另一件使我发生根本改变的事发生在1979年。我遇到了一个来自澳大利亚的家庭,这家有两个小孩,我们一起玩了三天,后来变成了笔友。1985年,他们邀请我暑假到澳大利亚去,我于是7月份去了那里,住了31天。在我出国之前,我以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富裕、最幸福的国家。当我到了澳大利亚,我才发现,我以前的想法并不正确。
屡遭挫折
我高考考了三次,才被当时杭州最差的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录取。在大学里,我有幸当上了学生会主席,后来还成为杭州大学生联合会主席。但那时,我的未来基本上被圈定在了中学英语老师。毕业时,我成为500多名毕业生中唯一一位在大学教书的教师。我的工资是每月人民币100至120元,相当于 12至15美元。
在5年的教书生涯中,我一直梦想着到公司工作,比如饭店或者其它什么地方。我就是想做点儿什么。1992年,商业环境开始改善,我应聘了许多工作,但没有人要我。我曾经应聘过肯德基总经理秘书职位,但被拒绝了。
接着在1995年,我作为一个贸易代表团的翻译前往西雅图。一个朋友在那儿首次向我展示了互联网。我们在雅虎上搜索啤酒这个单词,但却没有搜索到任何关于中国的资料,我们决定创建一个网站,并注册了中国黄页这个名称。
我借了2000美元,创建了这个公司,当时我对个人电脑和电子邮件一窍不通,我甚至没接触过键盘。这也是我为什么说自己是盲人骑瞎马。我们与中国电信竞争了大约一年,中国电信的总经理表示愿意出资18.5万美元,和我们组建合资公司。我还从来没见过那么多钱。遗憾的是,中国电信在公司董事会中占据了五个席位,而我的公司只有两个席位,我们建议的每件事件他们都拒绝,这就象蚂蚁和大象搏弈一样,根本没有任何机会。我决定辞职单干。那时,我得到了来自北京的一个offer,负责运营一个旨在推动电子商务的。
创业梦想
我的梦想是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公司。1999年,我召集了18个人,在我的公寓里开会。我对他们讲述了我的构想,两个小时后,每个人都开始掏腰包,我们一共凑了6万美元,这就是创建阿里巴巴的第一桶金。
我想建立一家全球性的企业,因此选择了一个全球性的名字。阿里巴巴很容易拼写,而且《一千零一夜》里芝麻开门的故事家喻户晓,很容易被人记住。
当时,阿里巴巴基本上是一个三无企业,无资金、无技术、无计划,但我们最终存活了下来。我们每一分钱都用得非常仔细,公司的办公地点就选在了我的公寓里。我们1999年从高盛获得了资金注入,2000年又从软银获得了投资,公司的规模开始扩张。
我们能取得的地位因为我相信一件事:全球视野,本土能赢。我们自己设计业务模式,我们主要关注如何帮助中小企业赚钱。我们从不从美国拷贝经营模式,象许多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家那样。我们关注产品质量,我们一定要实现点击,得到。如果不能得到,那就是垃圾。
我说阿里巴巴曾犯下一千零一个错误。我们扩张得太快,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后,我们不得不裁员。到2002年,我们拥有的现金只够维持18个月。阿里巴巴网站的许多用户都在免费使用服务,我们不知道如何获利。于是我们开发了一款产品,为中国的出口商和美国的买家牵线,这个业务模式拯救了我们。到 2002年底,我们实现了1美元净利润,终于跨过了盈亏平衡点。自那以后,公司的经营业绩每年都在提高,现在阿里巴巴的盈利能力已经相当强。
与乔布斯齐名的发明家迪恩·卡门
迪恩·卡门与比尔·盖茨、乔布斯齐名,曾一同入选全球“十大辍学亿万富翁”。很多人知道他应该是因为他的发明:赛格威平衡车、全自动轮椅、“弹弓”水净化系统。卡门是美国当之无愧的最牛的发明家,如今他个人的专利已经超过400个。
今天介绍一个硅谷传奇怪咖发明家——迪恩·卡门(Dean.L.Kamen)。迪恩·卡门与比尔·盖茨、乔布斯齐名,曾一同入选全球“十大辍学亿万富翁”。很多人知道他应该是因为他的发明:赛格威平衡车、全自动轮椅、“弹弓”水净化系统。卡门是美国当之无愧的最牛的发明家,如今他个人的专利已经超过400个,而且数字还在不断增加,而且拿奖拿到手软,被称为美国“工匠精神”第一人。目前,卡门的身家已超过5亿美元,相当于32亿人民币。
靠照明系统赚到第一桶金,读大二时年收入已超过父母
卡门于1951年出生在纽约洛克维尔中心,从小就展现出一些知名工匠共有的特征。他的父亲是古怪的科学家和疯狂的漫画插画家,母亲是一名教师。很小的时候卡门就开始摆弄小玩意,在他5岁的时候就开始搞发明。青少年时期的他非常擅长数学,但是因为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而成绩不佳。他也喜欢阅读那些感兴趣的书,如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和伽利略的相关书籍。
16岁时,卡门已经在用他的发明赚钱了,在叔叔的帮助下,卡门找到了一份暑期兼职工作。他叔叔是位牙医,认识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海登天文馆的工作人员。他被雇来为那个替博物馆制作幻灯片的人帮忙。他的工作是制作放置幻灯片投影仪的柜子。这份工作实在无聊,卡门在几个星期之后就感到厌烦了。
但在博物馆工作的时候,卡门可以去参观建于1935年的海登天文馆,这个天文馆被认为是迄今技术最先进的天文馆。然而,卡门对天文馆老式繁琐的照明系统大为吃惊,根据以前制造灯箱的经验,他知道可以利用可控硅整流器和交流电三极管来改善天文馆的照明设备的同步功能,省去很多的手动操作。
有一次,卡门趁机闯入博物馆馆长的办公室,试图将他升级天文馆照明系统的想法“推销”给馆长。馆长对这个傲慢的年轻人有点怀疑,回绝了他,但是卡门没有放弃。在接下来的几周内,他在自家地下室里用从无线电器材公司购买的零部件制作了一个复杂的灯光设备。因为有员工通行证,所以他顺利地进入博物馆并将他发明的设备连接到天文馆现有的系统上。当他第一次尝试时,电路板爆炸冒烟。当时暑假快要结束了,卡门很着急又不得不从头开始。当设备终于运转正常时,他邀请馆长去体验一下。馆长虽然感到很愤怒,但他还是对卡门的设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最终聘请他在包括芝加哥科学博物馆在内的其他四个博物馆安装设备——馆长为每个设备支付了卡门2000美元。
不久之后,卡门开始向当地的摇滚乐队销售他的灯光设备,并为其他用户定制幻灯片展示服务——此时他才刚刚高中毕业。卡门1971年去马萨诸塞州的伍斯特理工学院就读,但除了物理和工程课程之外,他对其他课程没有兴趣,也不在意自己的成绩和学位。周末时,他会开车回家管理自己的灯箱业务。1972年,读大二的卡门年收入约为6万美元,并且业务量还在不断增长,赚到的钱比他父母的工资加起来还要多。
多项研究成功改变世界,酷爱发明的他成李嘉诚偶像
在马萨诸塞州伍斯特理工学院(WPI)读书期间,与上课相比,卡门还是更对发明感兴趣,于是两年之后便中途退学了。
退学之后,卡门成立了自己的公司AutoSyringe,该公司第一个发明是微量药物的释放。当时卡门的哥哥是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实习医师,负责婴儿部门,有一天哥哥向弟弟求助说:婴儿服用的药物剂量都非常小,而且必须定时给药,但有些药物毒性颇大,如果过量会有致命的危险,你能帮忙解决吗?
那时微处理器刚上市,卡门就以微处理器来控制马达及注射的药物剂量,经过几次的尝试与失败,终于完成一部示范仪器,可以定时释放定量的药剂。临床试验的结果相当理想,主任医师也很满意,并把结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学刊》上。
几个月后,卡门的公司就接到大批订购单。随后卡门又发明了一个可随身携带的胰岛素泵,并能定时定量地供给胰岛素,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品质;1993年,卡门发明了名为HomeChoice的便携式肾透析机,这样病人就没有必要必须去医院定期接受治疗。
当年,卡门搬到了新罕布什尔州曼彻斯特,在那里他推出了自己的新公司——DEKA。 DEKA是卡门的名字和姓氏的前两个字母的组合:Dean Kamen。
2003年,卡门还研发了“弹弓”水净化系统。“无论把这根进水管插进哪一种水体里面——无论是含砷的水、咸水、厕所流出来的水,还是化学废物处理厂储水池中的水,从出水管里流出来的都绝对是百分之百纯净的、达到药用级别、可用于注射的水。”目前,可口可乐公司将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布置卡门的该项发明。这种机器的最新型号一天能够净化1000升的水,而它的功耗仅仅相当于一个电吹风。
卡门一直有一个梦想,用自己的发明改变残疾人的生活,比如可以帮助残疾人的“卢克之手”。后来,卡门还成立了名为FIRST(激励及认识科学与技术)的组织,每年举办全国性的机械人比赛,激励参赛的青少年创造复杂的机械人,并从创造与实验中求进步。在一次采访中,李嘉诚亲口说出卡门是自己的偶像,他的发明已经好多次改变了世界。
平衡车公司被小米收购,庞大中国市场让赛格威重生
卡门还发明过很多东西(当然,也许在现在和未来他发明的东西会更多),但是最被人们熟悉的还是被国内译为平衡车的赛格威(segway)。卡门与他的DEKA研发公司团队发明设计了赛格威,并创立赛格威责任有限公司。
2001年12月起,卡门的赛格威开始投入量产,它由两个轮子组成,是电力驱动、跟随身体动作自动前进的交通工具。驾驶它几乎没有任何门槛。只要通电,人站在踏板上赛格威就能自动保持平衡,身体前倾就能驾驶它前进,左右扳动手柄就能转弯。但消费市场上,这款产品似乎从来没有成功过。原因并不是刚上市时昂贵的8万元人民币售价,而是产品定位以及政策因素——虽然它是代步车,但此前的销售则定位为奢侈品和大“玩具”,因此未能获得大销量——全球销售大约1万台。虽然曾经一度被认为是划时代的科技发明,但从监管上看,代步车尚不符合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标准,不具备在道路上行驶的条件,赛格威的产品并没有在上市后获得原本预期的回响。
2008年11月,赛格威的首席技术官道格·菲尔德(Doug Field)被乔布斯挖去出任苹果工业设计部门副总裁。2009年12月24日,赛格威公司被一位英国企业家——吉米收购。这似乎从根本上割裂了卡门和赛格威的关系,赛格威多年来一直没有完成新产品迭代也或多或少与这两个变动有关。最近关于卡门的消息是关于他发明了一种新的假肢的新闻,这个全新的产品主要用户群是在战争中失去手臂的军人。看来,卡门已经离赛格威越来越远。
目前,中国的平衡车几乎占据了全球90%以上的市场。不可否认,庞大的中国市场使得赛格威得到了重生,但更值得欣慰的是国内众多从业者依托赛格威进行的产品创新。业内人士透露,2014年上半年平衡车的市场在20亿左右。
2015年4月,小米投资的电动代步车生产厂商纳恩博(Ninebot)完成了对其美国竞争对手赛格威(Segway)公司的收购。纳恩博是目前小米旗下27家生态链厂商之一,而小米则联合红杉资本、顺为、华山资本等投资8000万美元帮助纳恩博完成对赛格威的收购。鉴于小米的成本销售模式,在收购完成后,赛格威在个人消费者市场的售价肯定会降低。目前,纳恩博一台代步车只需约1.5万元,单轮的最低可达2000元左右。
卡门像卡尔·奔驰发明汽车一样发明了赛格威,而后续者必将像开拓汽车市场一样开拓平衡车市场,当然,这个市场将来会有多大,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比现在大,大很多。
刘晓庆创业故事
挣到第一笔钱:心跳得如同刚刚作过案的小偷……
以下是刘晓庆在书里对自己挣到第一笔钱时的精彩描述——
很快,最后一天到来了。
从第一场起,大家都变得比往常严肃,不苟言笑。我们都在等着那重要的时刻。当然,就是那发钱的时刻。
下午,这个时刻开始了。前台仍然走马灯似地表演着节目,后台演员们轮流走进地下层的剧场办公室。
我是最后一个被单独叫到办公室的演员。我这个阿里巴巴还没有说“芝麻,开门吧!”那厚厚的一摞人民币就到了我的手中。有生以来我从来没有过这么多钱,就是见也没有见到过。自那以后在生意场上不知有多少钱从我的手中流过,却从没有任何钱像当年那一摞钱一样令我觉得是——钱。
就像是叫化子捡了金子,不知道把钱放在何处,从毛衣的领子里放进去,走了还没有两步就漏出来掉在地上,心慌意乱地拾起来,拍打两下绑在我的裤腰中间。我带着我的钱演完了最后一场。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腰部,深怕没演完我的宝贝就掉到台上。挺直腰板上场,挺直腰板下场,腰上鼓鼓囊囊的一团,还以为是我的衬衣在毛衣里面没有扎好。
当天晚上连夜赶回北京,已是凌晨四时,心跳得如同刚刚作过案的小偷。打开房门,立刻把门锁好。快走到床前再返回去拉拉门闩,检查门是否确实关严。当确定门已经锁死后,从腰间摸出那牛皮纸信封住下一倒,一大堆花花绿绿的纸就洒了一地。全是几毛钱、几块钱的小票。先在心里算一遍,再拿纸笔来列算式算一遍。二十四场,一百五十元一场,我的妈呀,三千六百元!我简直倒不过气来。我开始数它们。十元钱的放一堆,,五元钱的放一堆,五角钱的放一堆,一元的,一角的,五分的各放一堆。三千六百元钱布满了小小房间的各个角落。先数了一遍,少了四十元钱,再数一遍,又多了十元钱。再数一遍,又多出二十元钱,再数,再数,再数……怎么从来就没有对的时候?数人民币的双手已经脏黑……
一夜没有睡浑身筋骨酸痛。眺望窗外觉得是那样的心旷神怡。心中不停地策划着这笔“巨款”的用途:冰箱,床,衣服……暗暗下决心有机会还要去挣钱。只要挣到一万块就收手不干了。那时好像还是不那么正大光明,总是偷偷摸摸的……
揭秘新一代硅谷创业家专访史玉柱:从童年到富豪的九个故事蒋静:一个移动创业者的产品思路变迁前盛大高管的创业冒险二次创业 李春江:重新起跑现在很好云游汪东风和他的四次互联网创业褚时健七八十岁创业成功靠的是什么?李静:女性同样可以创业雷军:创业不能因利损名雷军:创业是为了一点名,最忌讳诋毁我的品质
大众点评创始人张涛:O2O合作是大势所趋
10月8号,大众点评网与美团网联合发布声明,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已共同成立一家新公司。新公司将实施Co—CEO制度,大众点评CEO张涛和美团CEO王兴将同时担任联席CEO和联席董事长,重大决策将在联席CEO和董事会层面完成。
理性、执着、思维活跃、敢于冒险、语言直白……这就是大众点评网创始人、CEO张涛,一个典型的“理工男”。
执着
十年只做吃喝玩乐
做技术出身的张涛,有着典型的“理工男”特质,对目标特别执着——从成立到现在,大众点评在十多年里只做与吃喝玩乐相关的业务。在某种意义上,这和张涛喜欢美食有关。
2003年从美国留学归来在上海工作时,张涛发现吃来吃去就那么几家餐馆,不由得想起了在美国时常常翻阅的一本小册子——上面不仅有许多餐馆的信息,还有评级。
和许多海归一样,张涛相信互联网可以改变人生,于是开始尝试通过用户点评,把餐馆信息搬到互联网上。
这门生意能不能做起来,张涛心里完全没有底。但幸运的是,网民们天生就对去哪里吃喝有选择和比较的欲望,大众点评很快走红。“如果我们当时选择做房地产的点评或者按摩院的点评,可能早就死掉了。”张涛笑着说。
在和张涛有过接触的许多业内人士看来,张涛执着得有些“死板”。在团购野蛮生长的2010年前后,大众点评开始切入团购业务,但张涛坚持只做吃喝玩乐;O2O概念火热时,大众点评仍然聚焦在吃喝玩乐这一领域;2003年到2008年,博客、视频都火过,但张涛认为这些与大众点评无关。
“大众点评做了十多年,我们的愿景一直没有变。我们希望能够连接消费者和线下的商户,借此能够深刻改变整个线下服务业。”张涛说。
事实上,也正是张涛的这份执着,让大众点评挺过了团购网站泡沫破灭后的艰难,也让大众点评的业绩持续稳步增长—截至2013年四季度,大众点评月活跃用户数超过9000万,收录商户数量超过800万家,覆盖全国2300多个城市和全球十余个国家。
理性
做本地生意急不得
张涛其实是个急性子,但看过不少“一着不慎、再难翻身”的创业案例后,他强迫自己慢下来,努力在快和慢之间寻找平衡点。
2011年前后,大众点评的用户和商家数迎来爆发式增长,员工人数更是在一年内从不到300人增长到超过1600人。关于大众点评IPO的呼声越来越高,不少公司管理层也提出要加快在全国的扩张。
要在一个狂热的氛围里保持理性和清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张涛做到了。
“大众点评是一个本地生意,急不得。公司扩张是一个管理问题,就好比地基搭得不深,将来楼就会倒掉……”张涛淡定地说。
“做团购,最容易出问题的就是管理层面。大家都靠上市的利益来刺激,一旦上不了市就会出问题;如果做事太激进,贴钱或者广告烧钱烧得太快,现金流断裂也会很危险……”尽管当时遭到了不少反对,但如今看来,张涛的这些顾虑不是没有道理的。
野心
打造仅次于BAT的第四大平台
在张涛看来,大互联网可以解构成四个元素:人、信息、商品、服务,每个连接点都有产生巨头的机会。腾讯是人和人,百度是人和信息,阿里是人和商品,而大众点评做的是人和服务。这就是第四个巨头的席位,也是张涛的“野心”所在——打造仅次于BAT的第四大平台。
事实上,从2012年开始,占据国内团购市场份额第二的大众点评,不断曝出各种“绯闻”,对象包括阿里和百度。张涛坦言和阿里、百度“有过接触”,但后来仍然拒绝了。这被业内解读为“张涛要追求独立IPO”,那如今为什么会联姻腾讯?
张涛解释说:“纯粹的财务投资意义不大,我们希望合作有乘法效应和化学效应。与腾讯的合作,我们有一个非常大的期待,我们要打造中国最大的O2O生态圈。”
“尽管此次腾讯入股20%到大众点评,但我们会继续保持独立发展,管理层对公司有绝对的控制权。”张涛坚定地说,“大众点评未来肯定会独立IPO”。
在张涛的心目中,大众点评一路摸爬滚打过来殊为不易,只有独立上市,成为BAT之外的第四大巨头才是“康庄大道”。
“我们要做团购里面的角斗士。”在去年的年会上,张涛说,团购市场就像一个角斗场,就算角斗士已经伤痕累累,就算面对的是狮子、老虎等猛兽,也必须生存下来。
合作
从浴血奋战到握手言欢
俗话说,“商场如战场,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俗话又说,“打倒竞争对手最好的办法就是联合他”。
俗话虽俗,但事实证明,其正确性的确高。这不,国庆小长假刚过,生活服务领域的两大竞争对手——大众点评和美团就宣布合并了。
10月8日,美团和大众点评宣布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并且双方已成立一家新公司。“这是中国互联网历史性的战略合作,新公司将成为中国O2O领域的领先平台。”双方将之称为从浴血奋战到握手言欢,并希望共创未来。
两家公司在人员架构上保持不变,并将保留各自的品牌和业务独立运营,包括高频到店业务,同时将加强优势互补和战略协同,推动行业升级。然而,这次合并如果仅仅是业务线的扩张,并不能满足投资人的盈利预期,至于能否实现用户、产品、员工的优质整合,仍然需要时间的验证。
业内分析人士表示,二者合并或是“无奈之举”,在资本寒冬,烧钱仍将继续的背景下,抱团取暖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未来合并中面临的冗余岗位的裁减,各种权力的争夺,都是新公司需要解决的问题。
张涛表示:“过去这些年两家公司有竞争也有差异化,帮助1000万商家服务好10亿消费者,是两个团队共同的追求,合作是大势所趋,是两个团队的共同选择。O2O行业前景无比巨大,合作后大家将会发挥各自优势,加快产品创新、深化服务和行业拓展的步伐,给消费者和商家创造更多价值,促进O2O生态圈的建设,促进行业发展。”
【经典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相关文章:
创业成功人士的小故事03-18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之马云03-12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百度李彦宏的创业故事11-28
成功人士的创业语录12-09
成功人士创业经历05-22
80后创业成功人士03-26
成功人士教你如何创业?03-27
成功人士创业经验分享12-08
创业成功人士的经验之谈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