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好创意是怎么产生的
好创意是怎样产生的?这其中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获取更多更好的创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好创意是怎么产生的,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创意,约翰·斯坦贝克(JohnSteinbeck)有一句名言:“创意,就像兔子。假使你手头有一对兔子,如果学会对它们细心呵护,很快就会养出一窝来。”但如何精准地掌控这些创意?
在灵感闪现时,借助一些工具和经验,你可以确保它带来好的结果。我们与创意领域的众多专家深入探讨,并从诸多公司的大事件年表中总结智慧,挖掘能够让创意变现的法宝。
不要让手头的好主意悄悄溜走,因为只有那些善于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体解决方案的人,才能够被称为真正的创业者。
你已经被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打击得遍体鳞伤?《让你的创意变成现实》一书的作者认为,现在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不要再扼杀你的创意了
大多数创意最后无疾而终。我们需要对此负大部分责任。因为我们常常会因为生活中一件接一件看似紧急的琐事而将这些创意延误;或受累于消极的项目管理计划而未能将创意执行到底;抑或因为一些更容易实现的、更新的、更能令人获得满足的其他点子,不知不觉地跑偏了轨道,放弃了原来的创意。
这意味着此时你进入了一个平淡期,创意所带来的兴奋度日渐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受最后期限逼迫的痛苦感。这一过程似乎可以无尽循环,妨碍你发挥出自身最大潜能。
在创意被一路推动向前,从梦想化为现实之前,它其实一名不文。只有我们将其他力量,如组织、圈子及领导力等赋予创意本身时,它才具备真正实现的可能性。
创业者需要摈弃一切其他杂念,全力以赴,推进创意一路前行。这意味着你需要运用新的方法,或者对先前的一些理念进行微调,比如,如何分配时间,如何革新旧的回报考量机制(新的创意充满乐趣,旧的创意需要额外的努力)等。
为了《让你的创意变成现实》这本书,我采访了许多能将抽象理念变成现实的创意人。你是否愿意聆听一二,让自己早日成为他们中一员?
制定具体的时间表
随着各类通讯工具的涌现,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变得有些违背工作流程。经常被各种信息包围——电子邮件、短信、Twitter信息、脸谱网上的最新帖子,电话以及各种即时通讯信息——我们并非投入精力,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处理这些信息,而是受制于信息焦虑症,我们迫切地需要知道最新的信息,否则就会陷入不安之中。
我所接触的最有工作效率的那些人则反其道而行之,在生活中尽量排除外界信息的刺激。他们达到这个境界的途径很简单,以2-3小时为时间段,在此期间减少查收及回复电子邮件和其他信息的次数,专注于那些需要深入研究及思考的长期项目,而不是处理一些琐碎的事情。
对资料进行分类安排
每一个创意的最终落实,都有三个层面的内容:行动步骤,可以稍后处理的材料,仅供参考的材料。
首先是制定行动步骤。这些步骤一定是以动词开头的句子,是需要实际行动的。你需要将这些行动计划与其他规划及笔记等区分开。
其次是稍后处理的材料。这些通常是在头脑风暴中产生的创意,你目前尚无法或无需立刻驾驭但将在后续的工作中发挥作用的信息。把它们放在比较醒目的位置,并定期浏览判断其能否派上用场。我认识的一位企业领导者就有一个很好的习惯,他把这些信息汇总到一个Word文档中,并随时补充,在每月首个周日早晨打印后仔细研究,从中剔除已经与当下项目缺少关联度的信息,将其中的一些列入行动步骤,剩余的部分则遗留在待筛选清单中,留待未来做进一步判断。
最后是参考文献。这类辅助性文件是支撑你的创意的文章、笔记或者其他材料。你无需花费大量时间组织这些材料。相反地,只需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出这些文件,借助计算机软件的查找功能即可快速完成文件的调用工作。
根据项目进展调整会议计划
如果你的时间十分宝贵,某些例会将会成为一种羁绊。如果会议当中没有更新的行动部署需要传达的话,不妨试试用声讯电话或者电子邮件代替。
在会议即将结束前,需要和每一位团队成员或者客户分享下一阶段的具体任务,让他们明白在为目标奋斗的过程中各自的职责所在。通过不断的演练,在前进的过程中,错失了哪些东西,错误地理解了哪些东西,以及哪些东西是多余的,都能够迅速辨别出来。大声地说出行动部署,能够营造一种各司其职和各尽其责的氛围。
保持前进
不要让任何惰性扼杀你的创意灵感,努力奋进吧,这也是你尊重自己及自身创意的最好方式。
好创意是这样产生的
一、意外触发与隐性连接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再结合我们自己的创作经历,我们会发现,创意往往不是逻辑思考的结果,不是线性思考的结果。创意往往是一种意外,是一种偶然。
爱德华·德·博诺博士曾经在他的《水平思考法》一书中,提到“创意并不是长期寻找与付出的必然结果”。垂直的线性思考,并不容易产生创意,而产生创意的是水平思考,即不断跳离原有框架的思考。
对于创意来说,意外与偶然非常重要,因为意外与偶然是偏离线性轨道的,往往会带给你新东西。
我们可以把这种意外的、偶然的通过外部的非关联的事件而刺激到我们的思考,从而让我们得出新创意的过程,叫作“意外触发”。
意外触发,往往不是孤立的,往往不是单一的动作,它往往回引启一连串的反应,引启你的不断的思考,让以前不相干的事件瞬间形成紧密的连接。
也就是说,意外,只是一个外在条件,触发之前,作者大脑中必须已经具备可供触发的活跃的信息,从而当意外到来的时候,才能瞬间触发。否则,意外就只是意外,就只是拍脑袋出来的孤立的不能用的创意。
当意外触发发生的时候,一些不相干的事件往往会自动连接到一起,也或者说,这些事件本身就是连接到一起的,只是意外触发,使得我们发现了这些事件隐性的内在的连接关系。
我们可以把意外触发导致的,这种不相干事件的连接关系的发生或者重新发现,叫作“隐性连接”。
意外触发,导致隐性连接;意外触发刺激创意产生,而隐性连接,则是把创意变成结构。
二、丰富内在
如果如你所说是什么意外触发刺激了创意,那创意岂不是很简单了?只要我们不断的人为的制造意外,从而引起触发就好了。是不是这样呢?
两年前,我也持这种想法。一连好几个月,都没有很好的创意,于是我不断地在思考,为什么就没有好创意呢?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
这时候,我想到了我应该从线性思考之外寻找更多的意外的点从而来刺激创意。于是我专门买来了一本字典,随时的随意翻看字典中的一页,看到这页里的几个字,然后根据这几个字进行联想,看看能不能得到一些好的想法。但是一连半个多月,这样的做法并没有带给我什么好创意。
反而是,每当对随意翻看的字典里的字进行联想的时候,都能够联想到我以前做出的几个自认为不是太好的创意上,不管翻到哪一页,都能联想到那几个创意上。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这是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你大脑里并没有存储到更多的更活跃的信息,所以即便有外来刺激发生,也只能触发你脑中的有限的几个活跃信息。
再举个更极端的例子。
一个男人已经两天没吃饭了,这时候他被放到了荒郊野外,他在路上远远的看到了三个人:一个是西装革履,梳着大背头的中年胖男人,一个是身材苗条手里提着个大方便袋的年轻姑娘,一个是手里牵着一只小羊羔的十岁小男孩。
这时候,这个男人的大脑活动是怎样的呢?
会不会是这样:
关于中年胖男人:这个胖子看着很有范,好像很有钱的样子,应该是个大老板,我如果上前跟他打个招呼,说明一下我的情况,不知道能不能招我去他公司上班,哪怕去打杂也行啊。
关于年轻女孩:哇哦,这个女孩的身材真是一级棒,如果我能娶到这样的女人当老婆那真是爽歪歪了,我是不是该去搭讪一下呢?该如何进行搭讪呢?
关于小男孩:这个小男孩怎么一个人在这荒郊野外,不怕被人拐卖了?我得赶紧上去叮嘱他一下,别被人贩子给卖了。
对于一个连续两天没吃饭的男人,对于以上三个人进行这样的联想,根本是不可能的,因为他的迫切需求是吃饭,是吃饱。
所以,这个男人关于这三个人的联想应该是这样的:
关于胖男人:这个死胖子,怎么这么胖?他肯定吃过很多好东西,烧鸡,烧鹅,烤鸭,哎呀,他吃过烤鸭,他这么有钱,肯定天天吃!这太不公平了。烤鸭是我最爱吃的,这时候如果有只烤鸭就好了。如果有只烤鸭的话……
关于年轻姑娘:这个女的包里是什么东西?是衣服吗?不过看着挺沉的,应该不是衣服。哦,那应该是吃的,会是什么吃的呢?烧鸡,我怎么看都像是烧鸡,除了烧鸡还有什么?面包?肉夹馍?不管了,等会儿她走近了,我要跪下求她,让她把吃的都给我。
关于小男孩:哇,这个小孩牵着一只羊,我有多久没吃过烤羊肉串了啊,这只羊这么小,肉肯定很嫩,如果烤着吃的话……我得想办法把这只羊弄到手。
当饥饿的需求最强烈的时候,这时候他脑中的信息都是与食物有关的,这时候他脑中的信息最活跃的就是与食物相关的信息,所以,这时候这个男人,无论怎么联想,他都能联想到吃的东西上去,因为他太饿了。
所以,意外触发,不是仅仅有意外就足够了,这也是一些创意方法以及一些头脑风暴不灵光的原因,因为有了外在触发,却没有形成“隐性连接”。内在没有丰富的活跃的信息,仅仅有外在刺激,能够起什么作用呢?
我们想产生好创意,就要不断丰富我们的内在,因为意外只会触发活跃的信息。
赖声川导演在《赖声川的创意学》中,这样总结《如梦之梦》创作灵感的发生:
1.我生命经验中的许多事件必须已经被储藏在某处。
2.必须有一种机制被启动,知道在哪里找这些事件,以及哪些事件能够跟哪些事件串连在一起。
三、花时间在主路之外
既然创意是来自于线性思考之外,那么多在线性的创作之外花些时间,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我们的生活的全部就是创作,那就有点危险了,因为你无从获取其他更多的更真实的信息以及人生体验。
如果只企图靠看片子和写作本身来锻炼创作能力,最多也只能锻炼技巧,而比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写什么,写出什么独特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却没法通过观看影片获得,你如果说你获得了,那也无非是对于别人的东西的重新加工而已。
最最重要的东西,却并不来自于其他的优秀作品,而来自于你独特的人生经验,来自于你长期的关于人物的观察,关于世事的思考。所以,如果想更好的创作,反而是要尽量花些时间在创作之外。
做一些看似跟创作不相干的活动,体育运动、学习一门完全不同的学科,不仅仅能够让关于创作的那部分脑细胞得到充分的休息,而且还能让我们更有机会获得其他视角。这更有利于发生“意外触发”,发生“隐性连接”。
从表面现象来看,看似创作才是主体,你是职业创作者,你的大部分时间都要用于创作。而事实可能恰恰相反,越是专业的职业创作者,反而越不能把创作当成主体,创作只是一个人生经验的附加值,只是一次次的意外。
而不同于非职业创作者,只不过职业创作者是带着创意的心、开放的心来经历自己的人生,从而更容易提炼出比其他人更好的创意。如果创作者的全部时间都是创作,而创作者本人的人生体验人生经验没有升级没有变化,那么他的创作只是在不断的重复。
【好创意是怎么产生的】相关文章:
好的创业想法是怎么来的03-02
好的创意是成功创业一大助力03-12
怎么才能经营好淘宝店03-27
怎么才能经营好淘宝店?03-26
怎么才能经营好淘宝店呢02-26
创业的点子是怎样产生的03-27
创意广告传媒公司创业计划书范文怎么写11-20
小资本创业的好项目 做淘宝怎么样02-26
副食店兼营特产生意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