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看法调研报告

时间:2018-04-22 村官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近年来,不少大学生选择报考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但是对于大学生村官,村民们是如何看待的呢?下面就和YJBYS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欢迎程度调研报告

  “农民欢迎大学生村官吗?”

  “当然欢迎,有些工作我们去不行,老百姓认为我们守家在地,处事不一定公道。”刘文彬在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黄家寨镇黄东村当了近30年书记,说话很直,“同样的事,大学生‘村官’一去就灵,村里人对文化人有些‘崇拜’,认为他们会公平。”

  教干部学电脑、编写村里的发展规划、写报告总结……刘文彬掰着手指头数大学生“村官”给村里带来的诸多“好处”,他的话反映了西部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对大学生“村官”的期望。什么样的大学生当“村官”农民欢迎,什么样的大学生“村官”能更好地推进农业、农村发展?记者来到大通县实地走访,听听农民、农村干部说说他们心目中的大学生“村官”。

  “从上面看下水了,在下面看漂在水上”

  “铁球”还是“皮球”

  “我这里大学生缺得很,很多村因为没把大学生派给他们和我急。”黄家寨镇李镇长说。

  对此,大通县组织部长葛培军认为,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人才严重短缺。“但是,这不等于大学生下农村就一定能起到‘人才’作用。”

  “大学生到了农村不要像水上的皮球,从上面看下水了,在下面看漂在水上,要能真给我们做点实事。”谈到对大学生当“村官”的期望,一位村民并不讳言。

  城关镇龙曲村的大学生“村官”阿怀萍,到龙曲村近三年。参与村里第一庄的“调庄”移民,和村里干部一起,走家串户做工作,终于将庄子搬到自然条件、交通条件好的地方。村民非常感激她,每次从门前经过,都要拉她进屋坐一会。换届时她高票当选村支部副书记。

  2008年被选调为乡镇公务员的李志银此前在景阳镇的上岗冲村当“村官”,因为热心帮助困难农户,给群众出点子、解难题,在村里威信很高。调离以后,村里百姓还常常念叨她。一位干部私下说,要不是上岗冲村支部书记本身能力很强,上次的换届选举很有可能被李志银“取而代之”。

  调查中也发现,一些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工作不尽如人意。2006年当“村官”的小李,性格内向,不善于和农民打交道。接受采访时他坦言:与群众接触少,村民很少有人认识他。还有一些大学生把当“村官”作为跳板,整天忙着准备考研、考公务员等,不进农民家、不办农村事,工作浮于表面,行为存在较强的短期性,与新农村建设实际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村民、村干部对此有些看法:并不想耽误大学生的前程,但来到农村就踏踏实实工作,给农民办好事、办实事,当一天和尚,就要撞好一天钟,要是“三心二意”的,还不如不来。

  学历虽高,但学用脱节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实效”才有“实惠”

  “现在,一些大学生‘村官’存在双向不适应。”葛培军认为,一些大学生“村官”不适应农村的工作环境,农村也不适应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方式。

  大通县一次关于村“两委”班子和群众的问卷调查中,近半数“两委”班子、超过70%的群众希望有技术、有想法、有能力、能给他们带来实际效益的大学生“村官”到村工作。工作有实效才能给农民带来实惠,这是大学生“村官”获得支持的关键。

  什么样的大学生能给农民带来“实惠”?调查显示,村民的想法各有不同:希望大学生懂涉农技术,提供技术支持;希望大学生分析市场信息,避免种啥啥难卖;希望能解决村里的实际困难,能到上面“搞”点资金、贷款……各种想法中,希望大学生“村官”能帮他们致富所占比重最大。

  调查显示,农村比较缺的是农业实用技术人才,而目前选聘的“村官”学历虽高,但学用脱节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70名受访大学生“村官”中,涉农专业毕业4名,仅占5%,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选派的大学生并不“适销对路”。

  葛培军认为,选什么样的大学生当“村官”,应该多听农民、基层干部的声音,多调查农村、农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根据“三农”发展需要确定大学生“村官”的标准,进行实地调查,上报选聘部门,按实际需求选聘,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双向”不适应。

  解决具体问题重要,把人组织起来更重要

  “将才”更要“帅才”

  一些农民群众认为,选聘大学生“村官”应倾向农、林、牧、渔等涉农专业的大学生,这些懂技术的大学生,能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更容易得到农民支持。而此前安徽省阜阳市三合镇做的一项“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调查的结果并不支持这种观点。这份调查显示:40%的村民认为农村最需要“有组织能力,能够维护农民利益,促进村民当家作主”的人才,而“懂农业科学技术的人才”和“带领村民致富的人才”分别只占到29%和26%。

  有专家认为,存在这种差异并不奇怪,一方面是农村发展水平及农民群众认识的差异导致人才需求的差异;另一方面是目前农户分散经营的经济发展模式使“田分了”,农业生产组织程度下降了;“人心也随田分了”,凝聚力下降了。因此,农村对组织能力有强烈“需求”,组织能力也就成为农村人才需求的核心能力。

  葛培军认为,能解决农村具体问题的是“将才”,能把农民有效组织起来做事的是“帅才”。客观地说,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对“帅才”的需求更为强烈些。但找到“帅才”并不容易,“需要农村、农民实际检验,不是几次考试能解决的问题。”选好“将才”到农村,其中有组织能力者可培养成“帅才”,不失为一条好路子。

  去年,青海省拟选聘395名大学生“村官”,结果有4800人报名通过资格审查,报考选聘比例达12.5∶1。有专家指出,农村已有条件对大学生“挑三拣四”,应该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选拔,防止大学生不服农村“水土”,造成人才浪费。

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看法调研报告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