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群众信仰还需基层文化作保障

发布时间:2017-05-15 编辑:1025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提到的文化建设,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然而,文化建设在我国基层,特别是农村还相对比较薄弱,从越来越多的群众信仰宗教来看,笔者认为,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负有引导群众热爱科学、信仰无神论的义务,我们需要紧急行动,抓紧做好基层文化建设,正确引导群众的民间信仰活动,巩固党的思想在基层的影响。

  抓好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是解决农村基层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基础。目前,农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各项社会保障机制正在不断落实和完善中,这奠定了农村社会稳定的基础。从根本上来说,人民群众对改革来说,特别是农村税收改革以来的政策是非常高兴的。但是,农村基层精神文化生活却成了一块短板。看电视与打麻将成为农村群众打发业务时间的主要方式。条件好的村办有农村书屋,但没有有效利用,而且大多数农村群众本身也没有看书的爱好。文化下基层的活动覆盖面窄,表演频率很低,不少地方从改革开放以来就没有看到过文化下基层。要解决基层精神文化活动严重匮乏的问题,还是需要从基础文化设施建设起步。要加强乡村和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和谐发展;也要加大乡村文化和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步建立分布合理、水准较高的乡村文化和社区文化设施体系,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

  多组织村里的集体活动,是解决农村群众寻找精神寄托的有效途径。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传统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在现代社会仍然表现得十分浓厚,农户主要是各自为战,互助情况大大减少。外出务工潮出现后,农村原有的社会秩序收到更大的冲击,朴素的集体主义意识也面临巨大挑战。而由于经济上的分散性和外界思想、外界价值观的长期影响与冲击,农村基层社会的攀比意识、相互竞争意识也不断增强。在贫富出现比较大差别,内在性格又相对封闭的农村基层,人际关系出现了裂变,原有的纯朴乡亲关系受到质疑,这对从农村基层长大的人来讲,是十分痛苦的事情。相互之间缺少交流平台,本身忙于农活不能交流,思想固执不愿交流,都加深了隔阂。农村基层老年人和青年人之间的代沟也十分明显。所以,乡村要多组织村集体色彩比较浓重的活动,要把现代文明观念、党的肌体观念作为村民关系的基础;要针对当地村的实际,选择合适时机,尽可能把村民组织起来举办一些积极向上、科学文明的活动,占领农村精神信仰阵地。

  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解决农村基础文化建设的保障。近10 年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出台大量惠农政策、推出一系列社会保障机制,有力的改善了农村面貌。但由于经济自身发展的规律以及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仍然存在,农村基层社会发展相对城镇还是落后的。农村基层群众有一部分不能适应这种差距,有被时代抛弃的危机。有的外出务工者看到外面的变化,产生了悲观情绪。有的农村青年甚至不愿意结婚,认为不能给下一代带来理想中的美好生活。认识上的恐慌、悲观让受到挫折或缺乏斗志的群众缺少了信仰。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兼顾农村社会事业,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更多的群众引导到热爱现代生活、崇尚现代文明、信仰科学思想的道路上来。

  改进农村基层党建体系,是解决农村群众信仰问题的前提。农村基层党建阵地随着村级办公场所的改善而改善,但在很多地方,阵地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同时,农村基层党建体系中项目、细则之类很多,看起来很全,实质上有的不太符合基层实际,导致基层党建工作者不得不花大量精力去做面上的工作。而农村基层党建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多层次性、综合性的事务,不能很快就收到效果。部分地方农村基层党建形式重于效果,影响了基层党组织的威信。所以,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要把发展一批高质量的党员作为关键人物,要用榜样的力量引导群众信仰马克思主义。因为基层群众一看政策、二看党员。党员的品行、能力,是群众关注的重点。只有高质量的党员多了,农村基层党建的基础才够牢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多数,农村发展一直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础。解决好农村群众的信仰问题,僵尸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首要任务。所以,我们要抓紧基层文化建设,巩固我党思想影响,推进我国农村全面改革发展。

大学生村官:群众信仰还需基层文化作保障相关推荐

栏目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