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1.2011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高达908万,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并且此项指标低估了失业状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需就业人数2400万,实际就业人数为1221万,近1200万人未实现就业。“十二五”期间每年需就业人数约为2500万,主要包含农业富余劳动力、高校及技工院校毕业生、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就业转失业人员、城镇就业困难人员五大群体,其中前两项占到65%以上。中国GDP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带动的就业人数大体在100万人左右。综合考虑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等有利因素,以及出口增速趋缓、结构调整产生新的失业等不利因素,假定经过努力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能继续保持在900万个,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年均也只能提供1200万个就业机会,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在1300万人左右,城镇劳动力供求矛盾依然突出 。
2008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只有45.7%,按照平均每年提高大约1%的速度,预计到2020年提高到55%左右。这样的水平离中等发达国家平均70%左右的城市化率仍有较大的差距 。这也意味着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仍有数量庞大的(约4300多万)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往城镇转移。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反应来看,大学生求职成功的机会相对而言越来越小。1990-1998年间,我国高等教育招收大学生人数从111.09万增加到208.72万,年均增长11%。自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扩招。1999-2002年间平均每年扩招32%。从2003年开始我国大学毕业生大大增加,超过212万,比上年增长46%,以后逐年大幅增加,2011年我国大学毕业生高达660万,比上年增加了近30万。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继续和毛入学率的提高,普通高校在校生和毕业生在未来若干年内还会持续增长,就业难度会日益增加。
从每万人拥有的大学生数量来看,我国与世界上先进国家的差距还很大。与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需求相比,我国大学生数量并没有达到过剩的程度。大学生就业难本质上是一种结构矛盾。针对北京市大学生就业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调研显示:60%的企业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利用率不到40%,除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组织管理等通用能力,责任心、团队合作等技能方面也很欠缺。从2003年开始的“民工荒”也是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具体反映。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首先是劳动供求在地域间的不匹配。农民工的供给主要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需求则在城镇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为了实现劳动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匹配,农民工需要不断地从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向城镇和东部地区转移。
少数中心城市特别是东部发达城市就业压力大,北京每百名劳动者中拥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高达35.71人,几乎是贵州、甘肃、云南、四川、安徽等中西部地区的10倍(数据来源,统计年鉴,分地区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中,高中以上毕业生主要集中在城市,高中及以下毕业生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张车伟教授的推算,2007年至2010年,高中及以下毕业生每年保持在1000万左右的规模,其中,农村毕业生占45%左右,镇占35%左右,二者合计占80%左右,城市仅占20%左右。
2.2009年我国就业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在5%左右,而发达国家普遍在40%以上,即使像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亚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该指标也超过了6%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10年11月1日,我国每万人中仅有大学生893人,仅占总人数的9%;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为1403人,占总人数的14%;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人数高达7704人,占总人数的77%。全国15岁到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占4.08%。2009年我国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及相当水平的技能劳动者仅占城镇从业人员总量的33%,包括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在内的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劳动者的21%,而发达国家这两个比例分别在50%以上和30%。与此同时,高技能人才老龄化趋势已经显现,不少老企业的核心技术掌握在40岁以上的工人手中,更有甚者,必须返聘退休职工才能完成订单,技能人才严重“青黄不接” 。随着我国制造业水平的提升,对具有专门技术的农民工的需求大幅增加,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统计,2009年我国1.45亿农民工中,中专以上仅占10.4%,高中文化程度占13.1%,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76.5%,51.1%的农民工从未接受过任何职业技能培训。“技工荒”问题也由此诞生而越演越烈。
近年来,我国劳动争议数量持续增加。2007年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立案受理的案件达到35万件,比2001年的15.5万件增长了126%。劳动争议的主要原因为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险,以2006年为例,因劳动报酬引发的争议占全部争议的37.7%,因社会保险引发的争议占36.4%。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农民工权益保护力度加强。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据《海南日报》2008年10月22日报道,海南省劳动保障监察总队对海口市750家用人单位进行专项检查时发现,在检查涉及的农民工中,仅有44.9%签订了劳动合同。近几年,随着政府的重视和部分地区发生“民工荒”,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但仍然过低。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专题调研组统计,2010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平均工资为1226元,比2002增长17.6%。其中,月收入800-1000元的约占20.3%,月收入800元以下的仍占12%,1.6%的农民工收入甚至在500元以下。此外,不同地区仍存在着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2006年长三角地区和闽东南地区拿到全部工资的比例较低,分别为78.2%和74%。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以受雇形式从业的外出农民工平均每月工作26天,每周工作58.4小时,部分农民工每周工作时间在6天以上。其中,每周工作时间多于《劳动法》规定的44小时的占89.8%。与城镇劳动者相比,每周工作6天的比例高1倍,每周工作7天的时间高58%。由于我国的户籍制度和“政策歧视”等原因,农民工在城市中受到“非市民待遇”,享受不到城市提供的公共服务,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计划生育问题、生活居住条件问题等。
3.2013年9月开学前期,四川的一名父亲泼了刚考上大学的女儿一盆冷水,他宁愿出钱资助女儿做点生意,也不愿“扔几万学费进去打水漂”。“读4年书8万,高中毕业打工挣8万,来回16万,拿去买房或开店都能赚钱。”这位笃信“读书无用”的父亲是这么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