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芬芳的茉莉花茶、彩云之南迷人的哈尼梯田、生态和谐的稻鱼共生系统……这些我国珍贵的农业文化资源,如今都已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已确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来自我国的约占总数三分之一,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感受到我国农耕文化的魅力。
“近年来,我国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发展,农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农业对外投资合作深入推进、农产品进出口稳定发展、农业国际影响力逐步提高,与重点国家、地区以及国际组织的农业多双边合作取得显著成效。”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隋鹏飞说,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也为世界农业贡献着力量。
持续引进来
国际农业合作助力中国农业
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全面开放,农产品国际贸易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农产品贸易总额增长5.7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农产品贸易国。
据统计,2015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706.8亿美元,与“十一五”末相比增长43.2%。出口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特色农产品持续发挥竞争优势,同期相比,水果、蔬菜、畜产品及水产品出口额分别增长58.1%、33.4%、24.0%及47.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曾任中国加入WTO代表团农业谈判专家组组长。他认为,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我国通过统筹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两类规则,保障了农产品贸易稳定健康发展。一方面,通过适度进口,调剂余缺,弥补国内产能不足;另一方面,不断加大力度,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
近年来,通过实施一批重大联合项目,我国引进了大量的农业种质资源、技术、农机装备、管理经验和智力资源,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引进国外农业先进技术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一项长期任务。事实上,早在1994年,我国就启动实施了948计划,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
据统计,截至2015年9月,948计划向40余个国家(地区)派出1576名专家学习考察和开展合作研究,请进1253名专家开展农业技术交流、合作研究与培训。引进动植物、微生物种质资源及优良品种24700多份,先进及实用技术1000余项,关键仪器设备430余台(套)。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共育成新品种260多个,取得专利技术和品种权545个,培养硕博士人才近2100人。
经测算,国际合作使我国农业科技研发时间平均缩短10至15年,节约研发经费30%至50%,引进的国际农、牧、渔业先进技术几乎囊括了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加工的所有环节。
积极走出去
为世界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在引资引智的同时,我国农业也在不断加大“走出去”的步伐,农业对外投资合作呈现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格局。截至2015年底,农业对外投资存量超过117.4亿美元,在全球8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农林牧渔类境外企业1300多家,覆盖了种植、林业、畜牧、渔业等各个行业以及生产、加工、仓储和物流等主要环节。
伴随金融机构对于农业对外合作的支持不断增强,到2015年底,中国进出口银行已向农业部推荐的约90个农业对外合作贷款项目批贷人民币230多亿元。业内认为,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我国已初步构建起农业“走出去”的规划体系、政策框架体系、信用评价体系、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体系等5大体系。
除了对外投资,我国近年来还不断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技术和资金援助。自联合国粮农组织1996年发起南南合作相关行动计划以来,我国积极推动项目有序实施,获得全球广泛肯定。截至2016年5月底,已启动23个南南合作项目,向非洲、亚洲、南太平洋等地区的26个国家派遣了1040名农业专家和技术员。
“去年,我国与世界粮食计划署起草了双方关于加强消除全球饥饿及促进发展伙伴关系的谅解备忘录,全年为亚非国家培训农业技术与管理人员1547人次,推广了一大批我国实用的农业技术与管理经验。”隋鹏飞介绍说。
随着我国农业“软实力”与日俱增,农业发展成就多次获得国际社会肯定。2015年,我国被授予完成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目标的证书,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完成了5000万美元信托基金合作总协定磋商,在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重要平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