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2-11-13 06:54:06 读后感1000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00字

  你们看过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之后,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接下来小编给你们带来《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00字,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00字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00字【一】

  一口气读完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此书记录的是龙女士与儿子安德烈三年的家书往来,看似平常,但细细读来,回照往昔自我人生,其实一切都是混沌不堪的;而此书如一盏耀眼的明灯,烛释黑暗,让我明白人生要义就在生活的细节里,在亲人间的沟通中。世人容易把《论语》看做道德说教,其实孔子师徒间屈膝谈心似的对话教学模式,使受教育者更多的是获得感染、感动和感悟。

  单从标题来看,《亲爱的安德烈》就有一种母爱的光芒闪现,如兰似桂,浸润心脾。曾经读过《傅雷家书》,那种感染如同聆听大家的教诲,对照出自我的渺小与无能,与我等凡俗之人总有种距离感。读《亲爱的安德烈》,几乎无一字是说教,无一处有做作,那是母子之间平等的对话、交流与沟通。字里行间流淌的是爱的清流,超越一切教科书的价值。

  反省我们对子女的教育行为,一言以蔽之:无知;反省我们的传统教育方式,一言以蔽之:愚蠢。安德烈是在德国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深烙着西方文化的印迹;母亲龙应台深受东方文化的浸染——他们间的交流却不是吵架,不是不欢而散,更不是失败,而是一种和谐与美好,多么令人萌生期待与效仿的冲动。

  爱是需要智慧的。大多数中国父母对子女的爱,都形于色,动于口,缺少方法。要么把爱强加于人,要么对人宣示其爱;爱的内容仅限于物质层面;沟通的方式也是简单的,甚至是粗暴的。我们的家长,或者充当老黄牛的角色,或者扮演独载者的形象。我们最最缺乏的是一种理性的爱,深入骨髓的爱,令人敬畏的大爱。因此,要爱,就要有智慧,就该有诚恳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建立平等和谐的对话机制。中国父母潜意思地以为,孩子是自己的,于是自己拥有绝对的专属与支配权。其实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属于这个世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这个群体,他们属于爱他的人和他爱的人,他们属于自己钟爱的事业和喜好的兴趣,甚至,他们属于作为单独个体的自己。我们喜欢发号施令,我们总是居高临下,我们忘记了祖训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构建平等和谐的对话机制是多么重要。十八岁的安德烈透着一种独立的“冷”,让母亲觉得有陌生的距离,于是龙应台女士不是唠叨,埋怨与责备,而是“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于是我问他,愿不愿意和我以通信的方式共同写一个专栏”,自然就有了我们所见的36封家书。初衷是“我只有一个念头:透过这个方式,我或许可以进入一个十八岁的人的世界。”,结果是让更多的人获益匪浅。家长们不妨反省一下,你是怎样同孩子沟通的?

  平等、尊重、容纳、理解是永恒的主体。通读《亲爱的安德烈》,深感东西方文化的融通而不是碰撞。平等不是一句口号,更不尽是政治生活的专有,分分秒秒都该融入家庭生活之中。近日观看《莱茵伯格家族》,侧面感受那家庭生活的温情,再冷酷强势的人对于家庭、夫妻、子女都透了几分平等与尊重。我们东方的文化,无不巨献家长制的淫威,集权制的魔影。缺少平等、尊重、容纳和理解,于是,也就没有了倾述与倾听,于是也就没有了走进孩子的'内心了。当你以审查者的身份对待孩子时,就没有了互动。

  学业永远不是家庭教育的主体。看《亲爱的安德烈》,双方几乎未涉及学业话题,他们谈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龙女士绝不是灌输式,强加式的教诲。“探讨”“交流”“分享”’是一以贯之的主旋律。说到“三观”,我们的很多家长都不能自觉。我究竟信仰唯物还是唯心?我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我这一生为了什么而活?凡此总总都没思考过,谈何与孩子交流沟通。于是“三观”于人自生自灭又自生自灭。在我看来它来自于自然的环境,学校的教育、家庭的培养。一个老师仅止于授业解惑,绝不是好老师;一个家长仅限于抚养而缺少养育,绝不是称职的家长。我们评判孩子的标准也是存在问题的,学业水平永远也不能替代孩子的全部;再者,古人的学业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而且,古代金榜之人总能担当治国重责,文韬武略在手,绝不是调书袋,考试机器。你不要为家里出了个清华、北大沾沾自喜,今天的清华北大是工厂化制造出来的,腹无诗书何来自华。

  你去看一下别人母子间讨论的是什么,你不汗颜才怪呢;或许你能醍醐灌顶,受益万代。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00字【二】

  看完每一本书都想去写个读后感,甚至还想动笔去写,但总是感觉很困难,只能摘出文章中的几句话或者一个简短的故事去做下简单的分析,对事物的认识也很浅薄,即使如此也要尽量的去写,只有厚积薄发才行,以后也尽量坚持做到不动笔不读书,一本书究竟读了还是看了,这是值得思考的,如果一本书读完有有思考有收获那么就是读了,但就我所看过的书中,这并不多。先说说这本书吧。

  原来看了龙应台的《野火集》,对龙部长的文字功底和思想还是有一定了解的,开始只是觉得这本书只是家书,没什么必要去看,那时候也看过半本《傅雷家书》,说实话,《傅雷家书》里边的内容我都不怎么记得了,不过还是很推荐看看这本龙部长的《亲爱的安德烈》,对家长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前段时间看到一句话,说的大概意思好像是亲情到了一定份上,它就在那里,只需要用行动去表示即可,不需要太多的言语,但是事实是我们需要去表达,去用语言沟通。扯远了,还是回归正题

  龙部长在介绍她的十八岁时,有一段是这么讲的“同时,我看见自己的残缺。十八岁时不知道的高速公路、下水道、环境保护、政府责任、政治自由等等,都不难补课。但是生活的艺术,这其中包括品味和态度,是无法补课的。音乐、美术,在我身上仍旧是一种知识范围,而不是一种内在涵养。生活的美在我身上是个要时时提醒自己去保持的东西,就像一串不能遗忘的钥匙,一盆必须每天浇水的植物,但是生活的艺术,更应该是一种内在的文化气质吧?它更应该像呼吸,像不自觉的举手投足。我强烈地感觉自己对生活艺术的笨拙;渔村的'贫乏,造成我美的贫乏”。

  这里边提到的可以补课的东西和不可以补课的,可以补课的都是外在的,内在的培养是由大的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结合出来的,外界的很多事物可以通过学习来知道或者了解,但很多内在东西例如对美的感觉与欣赏真的不是一下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的,就像里边说的,音乐,美术对她来讲是一种知识范围而并非一种内在涵养。客观的强调了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聊到家庭教育,其实家庭教育是一种积累和传承,和财富一样,只不过这种教育的给予远超过财富的传承。为什么很多人都是出自名门之后,因为他们从小所受的家庭教育极其优良,这不是一代人可以改变的,一代人的努力怎么都无法和别人三代人去比较吧。就像读书一样,或者讲读完大学还没别人挣钱多,不上大学照样生活的很好,而且可以呆在父母身边,但是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上大学接受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要是每一代人都那么想,不去上学,只是追求和父母在一起生活,那么这一家人的后代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混出来,没有前边的几代人的积累。

  德语中有个说法“如果你年轻却不激进,那么那就是个没心的人;如果你老了却不保守,那么你就是个没头脑的人”这句话没什么特别的只是感觉不错,希望能用来激励年轻人。

  “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不如让孩子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玩,可以说是天地间学问的根本”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00字【三】

  花了三天晚上,我陆陆续续地看完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我不敢看快了,即使这本书对只是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之间来往信函的收录。这本书里的信件所谈内容设计了很多方面,如衰老,死亡,流行艺术,价值取向等等,有许多是我现在这个年纪所不能了解和体会的,但也有我所能领会的——他们都在竭尽全力地去了解彼此,撇开那些深奥的东西,还有母子间的爱与坦诚。

  从开头的两篇文章,《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连接的“份”》都可以看出,无论是四五十岁的龙应台,还是她那二十多岁的.儿子安德烈,他们都在感叹时光飞逝,并表示了他们都想重新认识对方。安德烈,mm,每一封信的来往都是两个世界的交汇。相差三十多岁的两个人,都在努力地融入对方,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试着再去重新认识一遍我的父母呢?

  龙应台试着忘记那个原来的安德烈——“那个让我拥抱,让我亲吻,让我牵手,让我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而是直面十八岁的安德烈——“脸上早没有了可爱的‘婴儿肥’,线条棱角分明,眼神宁静深沉”。而我,想试着用一个正在走向成熟的孩子的目光,来重新审视我的父母。

  那么爸爸就不是所谓的“严父”。他很少沉下脸来,他也会哈哈大笑,如果他一直都是沉着脸,那只能说他可能是网上所说的“面瘫”。爸爸其实很喜欢在网上看职业游戏选手的比赛,但我总是看不懂那些花花绿绿的游戏界面,也看不懂那些长得奇形怪状的东西跑来跑去有什么战术可言,但爸爸总是看得不亦乐乎;爸爸也在网上看时事和新闻,但除了什么怪事奇事,我对那些密密麻麻的字很少感兴趣。

  当然,我和爸爸也有谈论的东西——我们可以在饭桌上,由一碗竹笋鸡联想到《红楼梦》,爸爸就会开始讲述“红学”是什么东西;也可以在看电视时就开始你一句我一句地背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我其实不喜欢作文书里的“慈父”,“严父”,那些都太虚幻了。我更希望看到一个真实的人,生气了就吵,满意了就夸,会笑会哭,就如安德烈和龙应台一般,每一句都发自肺腑,每一句都掏心挖肺的真实,不对就是不对,厌恶就是厌恶。

  如果真实,那么妈妈也就不是会半夜起来特意到你房间给你盖被子的母亲,她会在我生病不舒服时关心我,但不会跑来盖被子,除非我发烧。我的父母一律认为我已经不小了,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而且妈妈很新潮,微博,微信,yy(标志为一只可爱小浣熊的语音软件),眼下最流行的游戏……全都可以在她的手机上找到。爸爸一直说我和我妈是十足的“手机控”,那么我和我妈tm聊天内容自然要丰富一些。

  妈妈在微博上看到有趣的事会第一时间告诉我,然后两人一起捧腹大笑;我们俩也会在一天晚上走在街上,两旁的行道树投下朦胧的剪影,路灯洒下一团昏黄的光,边谈着今晚某某频道的歌会,一边慢慢走回家;也会在逛书店时,看见《飘》妈妈就想起斯佳丽,再想起费雯丽主演的《乱世佳人》和她看过的为数不多的名著之一《基督山伯爵》。总之看我和我tm相处方式,就像看一对姐妹,聊游戏,聊好歌,聊小说,有时也会聊聊学习。我总觉得,和父母相处,做到父(母)慈子孝并不是最高境界,正如与老师是亦师亦友,和父母也应该如朋友一般,可以严肃地探讨学习,也可以侃得天南地北,几乎是无话不谈,也就如安德烈和龙应台。

  时间白驹过隙,“安安”不见了,我也在长大。以后我和父母会怎样?二十岁时,三十岁时,四十岁时……没人知道,或许那是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抑或一切如常。但至少《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告诉了我,每隔一段时间,去重新认识一次自己的父母,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们都在成长,每一次认识都是在拉近我和父母的距离。摒弃如提线木偶一般僵硬的“严父慈母”,直面最真实的父母,这样,我才可能真真正正体会到龙应台和安德烈在写信时的那份感受——很高兴认识你。

  从小时候到现在,每一次重新认识对方,都有一种快乐,都是一种蜕变。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00字】相关文章: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12-07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摘抄08-17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摘抄09-20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600字09-21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12-15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通用10-14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1500字08-02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800字08-07

亲爱的安德烈优秀读后感300字(精选22篇)11-24

亲爱的安德烈优秀读后感600字(通用20篇)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