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瓦尔登湖》读后感

时间:2022-12-08 06:32:32 读后感1500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梭罗《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这本书你们觉得好看吗?那么看完之后,你们什么样的感悟呢?接下来小编给你们带来梭罗《瓦尔登湖》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梭罗《瓦尔登湖》读后感

  梭罗《瓦尔登湖》读后感一

  当时让我选书的时候,我一看有《瓦尔登湖》就毫不犹豫的选了这本。但我之前没有读书的习惯,再加上懒,我并没有读完。不过,这本书刚开始所传达出的部分思想和我之前一直在琢磨的事情很相似,这也是我为什么选这本书的原因。

  我们大部分同学生活的地方或许不同,但大家的生活经历或许相似吧。小学、初中、高中,最后考取大学,大家都是一路打拼过来,不论这个学校是不是自己理想的学校,但来到这个学校的也都是很优秀的同学。而且来到这所大学,很多同学的理想都是当一名好医生。为了能选择好导师,大家都努力学习,参加各种活动,争取然自己的成绩更靠前。不知道我说的是不是真的符合其他人的想法,但这应该就是我之前的内心写照吧。不过在经历了一件事后,我的想法发生了一些改变,不能说彻底的改变了人生观,至少对我之前的生活产生了一些怀疑。

  上个学期查体考试之前,大家都在寝室互相作人体模特练习。在我做模特的时候,室友摸到我气管上有个硬块,当我照镜子的时候才发现这个硬块其实已经大到用眼睛就可以看出来了。我根据我学到的为数不多的知识,感觉这不是什么好事情,我甚至以为自己得的是淋巴瘤。当天晚上就去校医务室看医生,医生说是甲状腺的事又让我第二天去大医院做检查。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去盛京医院做检查。医生后来和我说我这个应该挺严重,肯定需要做手术。虽然心里还是挺难过,但和淋巴瘤相比,这个结果已经算是好结果了。

  接下来的事就挺顺利了,办缓考,回家,做手术。家里人为了保证手术效果,请了北京的专家做了手术。从知道自己生病的那一刻起,我就产生了一系列心理变化。我开始很怕死的.,以为自己可能没多少时间了,我还想到以前总会有老师说到自己大学时哪哪哪同学就因为得什么病退学或者离开他们,后来知道自己没什么事也就不是很怕了。我自己心态调整得挺好,但我女朋友一直很担心,后来反倒是我来安慰她,她就开始在网上查很多和我病相关的事。我们也没想到,她这一查就像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

  我写的所谓读后感,更像是我个人对生活的理解,其中有些东西和这本书很像,可能写关于这本书的东西就不是很多。如果有人看到了这里,我推荐你看一个视频,是一个人的演讲,这个人叫Anita Moorjani,一个半小时的视频,虽然不能完全理解她说的东西,但看过之后,内心会感觉很平静,具体内容我就不说了,视频说的是她在快要去世和回到人间所经历的一切不可思议的事。之后就看了一些关于这些方面的书,也有些个人的理解。

  作者梭罗写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超脱的生活,我们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其实书中描绘的生活才是生活的本质吧,我们的身体只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外界世界所有发生的事情只不过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罢了。即使是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性格其实你也就是一系列物理和化学的变化。前段时间新出的电影《攻壳机动队》我虽然没看过,但它的英文名字《Ghost in the shell》倒是揭示了生命的本质—我们是拥有灵魂的躯壳。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会脱去尘世的外衣,露出最纯真的灵魂,不管生前多么富有、多么贫穷、做过好事还是坏事,每个人的灵魂都是平等的。我们忙忙碌碌都各有目的,就像我自己,之前就想,好好学习,选个好导师,能进好医院,多赚点钱,以后就能过的很舒心。实际上,这就是追求一种物质上的生活,这些物质生活的标准是谁规定的,我们只看到了外界物质给我们身体带来的所谓好处,但没有时间去关怀自己的灵魂,所以我们就盲目的跟从了这些标准。我们都在说社会和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这进步只是科技进步,对人的限制更符合大众的物质利益,但真正的内心世界和古代的人们有多大区别呢。

  很多宗教都有关于人类灵魂的描述,我就在思考,这些宗教的创始人很多都是在经历了濒死的感觉才看透了人生的本质,想把他所看清的东西告诉给世人,但经过世人一代代传承的过程中混入了一些世俗的东西,但其中一些东西还是互通的。我们可以看到那些修行的人没有丰富的物质,但内心的纯净让他们过得很自在。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所谓信这个信那个的人,只是自我安慰而已,和我说的修行的人完全不同。

  随便写了一些,我说的这些东西只是个人浅显的理解,并不能完全植入内心,身处在世俗世界,已经被物质追求浸染,我也没有勇气像梭罗那样脱离这个世界。想说的很多,但一到写出来的时候就写不了我内心真正想的。其实我们需要的是慢下来,听一听自己内心的想法,了解自己的灵魂,认真思考生命的意义。

  梭罗《瓦尔登湖》读后感二

  轻轻翻开厚重的书页,我仿佛已置身于山郊野外,水畔林边。闭上眼睛,可以聆听飞鸟的轻语,体悟山泉的清凉;放松心神,能够漫步山路的稳健,品味大自然的气息。

  1845年的春天,梭罗为这个平凡的年代又添上崭新的一笔。梭罗带着他借来的一把斧头,于老家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建起了一座木屋。自此梭罗依山傍水,凡事自力更生。在这两年又两个月的别样生活中,梭罗大到体会山林溪流于春夏秋冬中四季的变化,小到观察水鱼之争、蚂蚁之战,有时也会被潜水鸟或松鼠偶尔捉弄。不得不艳羡梭罗,领略世外风光,倾听万物之声。有形象的评价,《瓦尔登湖》不是一本能规定页数或抽时间能读的书,也许因为其中蕴含了梭罗所有的真挚感情吧,在梭罗眼中,即便是死物也可以活灵活现。它语言平淡朴实,超然世俗,甚至有些许枯燥了——就像小时候写过的流水账般熟悉,当然包括各种开销。一切如同梭罗自己所说:“一个人若生活的诚实,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这本书需要人抱着一颗宁静的心来品读,这也正是作者有大智慧的体现吧。

  归隐山林的梭罗,如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东晋隐士陶渊明一般,二人遥远的历史轨迹,就这样相遇在一起。不得不艳羡梭罗,与山林为伴,泉溪为友,满足于现实世界,驰骋在精神世界。对大自然如此近距离的观察,使其笔下的《瓦尔登湖》的辞藻,与其说其生动,不如说其清新;与其说其深远,不如说其隽永。也许只有真正认为大自然和自己息息相关的思想家才能写出这样深邃的文章吧?梭罗时时刻刻用“我”这样的第一人称的特点,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而相对不可避免的,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我也体会到梭罗笔下不断旁敲侧击的工业化社会的.贪婪本性。当然,这绝不是礼赞,在其中,更多的我能感受到梭罗笔墨中的怜悯之情——怜悯那些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愚昧之人。

  梭罗说过:“我愿我行我素,不愿涂脂抹粉,招摇过市,我也不愿——我不愿生活在这个不安的、神经质的、忙乱的、琐细的世纪生活中,宁可或立或坐,沉思着,听任这世纪过去。”虽然在十九世纪上半叶,东方的中国巨龙还在沉睡,甚至其人民还在勤劳农耕,按时向清王朝交税,但远在美洲的美国已经由农业时代开始向工业时代转型,工商业迅速发展。不过由于经济增长过于迅速,金钱成为了人们最渴望的东西——哪怕现在也是如此。社会开始一步步变得乌烟瘴气,即使是原住民印第安人也没有当初被“魔鬼哥伦布”发现时的纯真了。香轮宝骑,琼台玉宇,背后都是自然资源的大量消失乃至枯竭。

  而对常人来说,比起其更有名的多的师父艾默生,他梭罗是谁?不过是无名小卒罢了,更别枉谈当时的梭罗了。年纪轻轻,长相不算俊逸倒也不算丑陋;身材不魁伟却也不瘦削,如同农民渔夫的身材;哪怕有着列夫·托尔斯泰般的胡子,看似愚笨的眼里也不能射出锐利的光芒来洞察一切,只能露出讥讽的意味。这样一个放在人堆里难以找到的平凡人,如何能自大地脱离灿烂的文明,辉煌的时代?又怎么敢违背势不可挡的工业时代的来临?不过是跳梁小丑罢了。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梭罗的确把他的观点付诸于行动上了。

  在结语中,他说:“我不要爱,不要金钱,也不要名誉,我只要真理。”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就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和艾默生一起追求超验主义的他,还有向往桃花源的陶渊明,一定会擅长与大自然交朋友吧。鄙弃官场世俗的陶渊明在大自然中,感悟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田居乐趣,享受到“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的饮酒豪适。而深知要回归本心,亲近自然的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深深意识到“生活的诗意而神圣,清醒即生活。”

  梭罗《瓦尔登湖》读后感三

  我的一位书友读《瓦尔登湖》已经20年有余。或许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在瓦尔登湖的故事里,读出不同的味道吧。

  算上最近这次,我是第四次阅读它。前两次读来“艰难”,一知半解遂而放下它。虽然其自然之理,哲学之思,有独到之处,但颇有难懂晦涩的地方,一如那失去了的猎犬、栗色马和斑鸠的寓言。

  后来在我深爱的岛城,在静谧的乡间,我倒是真正意义上读完了它。那是黄昏之时,乡村被黑夜笼罩,周遭悄无声息,心也渐渐安静,览读此书,顿觉有滋有味,在那个夜深人静的时候,竟也生出清澄见底,为之神往之感。有时想,是否白天的繁忙浮躁让我沉不下心投入这本寂寞却也让人平静的书。凡用心者,皆能动心,梭罗用他的沉静,在文字里尽现清新与惬意。他的《瓦尔登湖》物我相观,到达了述景文字的至高境界。

  1845年3月,梭罗借来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畔的森林里,开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高耸入云而还年幼的白松……那是愉快的春日,人们感到难过的冬天正跟冻土一样地消溶,而蛰居的生命开始舒伸了。他的工具仅有一个斧头,但他很快便造好了一座坚实得足以避风挡雨的小木屋。与湖为伴的日子里,清晨与朝露为伴,白天与劳动相融,晚上与清澈的湖水交流。湖给了他水源,树木给了他冬日生火的材料,土地给了他劳作的田园,鱼虫鸟兽赐予了他天下最原始的视听体验,他早已与这片湖泊这片天地融为一体,自然给了他最美的馈赠。“我生活在瓦尔登湖,再没有比这里更接近上帝和天堂,我是它的.石岸,是他掠过湖心的一阵清风,在我的手心里,是他的碧水,是他的白沙,而他最深隐的泉眼,高悬在我的哲思之上。” 他坐在湖畔,畅然呼吸,定神观察,近身倾听,安静思考。透过瓦尔登澄澈的湖面,如镜子般照见到内心深处的情愫,那片滋润了他的湖水,也成就了他的精神高处。

  梭罗没有像李固《遗黄琼书》中指斥的以处士之名"纯盗虚声",也没有像孔稚圭的《北山移文》那样壮怀激烈地谴责不再隐居的人。他注重的是生活得自由,而不是执着于某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 他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他来到湖畔居住了两年零两个月余两天,然后告别——“到时候了,可以走了。”一句“可以走了”,将自始至终的湖畔生活完整地联结成一个完满的结局——如此简单,而没有造作和伪饰,也没有对生活的消极和疲倦。

  结庐而居于辟野,似是在呼应大自然的召唤,寻找内心深处的自留地,以及一种理想化的生活状态。 在这两年多时间里,梭罗离群索居,基本上与外界隔绝。他自己劳作耕种,不与外界发生任何关系,他从不纳税,拒绝任何政府行为。除了必须的比如农事和砍柴,他的剩余时间就用来观察自然,思考问题。两年后,他终于又回到了文明世界。然后把在大自然里采撷的诗篇,化成至纯至清的泉水,流淌到只有灵魂才能触及的深处。

  前些日子去探访了阳山脚下的拾房书院,它掩映在桃花从中,安详自珍。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闭门即是深山。无论是桃花源或是瓦尔登湖,也许只是寻找它来盛放一颗渴望孤静充盈的心。

【梭罗《瓦尔登湖》读后感】相关文章:

梭罗 瓦尔登湖名言警句11-09

梭罗瓦尔登湖读书笔记09-28

梭罗瓦尔登湖读后感范文500字06-16

梭罗的名言精彩06-15

梭罗的《瓦尔登湖》读书心得体会范文02-01

梭罗的语录35条01-11

梭罗经典名言语录06-28

梭罗的语录集合30条08-01

梭罗名言英文版09-21

2024年梭罗的语录39条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