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2000字读后感

时间:2022-08-17 10:27:16 读后感2000字 我要投稿

狂人日记2000字读后感(通用8篇)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狂人日记2000字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狂人日记2000字读后感(通用8篇)

  狂人日记2000字读后感 篇1

  鲁迅不用很亮很清之类的单一视觉的文字,而用“很好”这样综合意识来把握月光。接下来,“我”出场了,但对于读者来说,“我”无形无状,更不用说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年轻是年老,实质上,“我”即“我”的意识在继续牵着读者走:“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是对“很好的月光”这种感觉的意识重认;“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这一句,是意识再次把握;“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这是意识重认后新意识的出现;“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新出现的意识开始把新的客观对象纳入意识范围注意,此处不是对赵家的狗那两眼的客观描述,而是意识对于这一事实的一种把握。“我怕得有理。”这一句,意识走向判断。依此分析的路子,使之贯串整部小说,都不难得出意识流动的轨迹。因此,从这一视角看,《狂》是一部展示意识过程的一部小说,简单说,《狂》是一部意识性小说。

  在小说的结尾,有这样的一句话:“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鲁迅此处冠以“我”有“四千年履历”,并把“真的人”与“我”相对,暗示着“我”并非具体存在的人而是一种艺术设置,当然,“我”只能是人,只有人才能承载某种人的意识,但在《狂人日记》中,这个人又不会是真实的具体的“迫害狂”病人,鲁迅作为艺术家不会像医生和心理研究者那样,去记录描述一个病患者的征状。在《狂人日记》中,假如从一个“迫害狂”患者的角度来看,鲁迅对其所作的能充分表现这一患者的特征规定是极少的,“我”无名无姓,没有病因解释,没有病史说明,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也有极宽的范围。而另一方面,鲁迅又极为精细传神地把握“迫害狂”这类患者的共同特征。这说明,“我”作为一个具体存在并不重要,鲁迅对于狂人的选择并不在于这个狂人是谁,而是因为选择狂人符合于鲁迅的艺术设置和艺术表述,假如小说中的“我”是一个一般的人,那么鲁迅就无法在其身上表述“多疑”的这一意识。从小说的实际情况来看,“我”这一狂人所表现出来的病状是“迫害狂”一类的共同特征。实际上,“我”只是一个承载物。一方面,“我”承载着狂人所共有的病状,以达到小说所要求的艺术真实的要求,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的病状在某一层次上与作家所要表述的东西相吻合。而在具体的文本创作之中,作家不可能直裸裸地把自己的东西强加给作品中的人物,相反只能是遵从所选择的人物性格特点和发展规律,融入自己的东西。由于艺术选择加上艺术家的艺术表述能力,鲁迅的《狂人日记》一方面极为真实地描述了“迫害狂”的征状言行,但另一方面又极为巧妙地昭示小说并不是要表现“迫害狂”的征状,而是要表述狂人所承载的合乎狂人身份其实是作者自己的东西。也即鲁迅之所以选择狂人是因为狂人有显著的“多疑”特征,它暗合着鲁迅“多疑”意识的内核表述。所以鲁迅选择了狂人来承载“多疑”这一意识,作者着重要表现的不是这个人,而是这个“我”所承载的意识“多疑”。

  鲁迅同样也体现在其文本创作之中。鲁迅曾一再强调作品中的自我意识:“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从宽泛意认上说,所有作家的作品都肯定包含着作家的精神意识世界的表述,但由于作家的艺术思维不同,其在具体的作品表现也不同。有时候,作品的客观内容与作家表述的精神意识相互分离,有时候,作品的客观内容与作家表述的精神意识融一。前者如《祝福》,透过《祝福》文本的客观内容,可以把握到鲁迅对于“祥林嫂”这类人物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作者客观上描写某一人物某一事实,同时又把某种意识融入其中。举个例子说,《狂人日记》中“从来如此,便对么?”的诘问,可以是狂人的、也完全是鲁迅先生的诘问。对于鲁迅与《狂人日记》的关系,已逐渐引起研究者的注意:“鲁迅的几乎所有的心理特征和表现,都能在《狂人日记》中一窥端倪。”“《狂人日记》中,那种‘迫害狂’式的病态心理,本身就是他(鲁迅)切身体验的‘变形记’。”“因此,‘狂人’实际上不仅仅是一个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而且是一个文化先觉者形象,是鲁迅反抗精神的形象外化。”仭嬚庑┛捶ǘ际侵锌系模但没有注意狂人形象与鲁迅的差别。多疑”这一意识的活动特征首先是归属于患“迫害狂”的狂人属性,这些属性是不能套在鲁迅身上的,而狂人这一艺术设置及如何设置、对于“多疑”的表述,则是按着鲁迅心灵对于“多疑”的解读和描述实现的,同时对于“多疑”的解读和描述,自然受着鲁迅“多疑”的主体支配。因此,从《狂人日记》去把握鲁迅的“多疑”成为可能,并具有重要意义,但要从中把握鲁迅的“多疑”的本质及个性色彩,必须进入作品,并以一定的方法对狂人的多疑与鲁迅的“多疑”加以分离。

  狂人日记2000字读后感 篇2

  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中写道:“我横看竖看都只有两个字,那就是吃人。”而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中写道:“这是个吃人的社会,他不让好人生存。”两者主题相比,都充分的批判了旧社会,唯一不同的是老舍笔下有一个力图靠自己辛勤奋斗而改变命运的“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当时在各种恶势力的压迫和政治的剥削下,百万破产农民纷纷涌入城市,而祥子正是其中一个。

  全书叙述了骆驼祥子在经历人生的三起三落的打击下精神崩溃从而变成一个慵懒自私的庸人的故事。

  整个故事令人回味的同时也饱满深思:“在旧社会的压迫下,人的精神承受程度就仅此而而已吗?”文篇开头有一段这样的记叙:“祥子本来生活在农村,18岁是丧了父母和丢失几亩田便到北平当人力车夫。

  咬牙苦干了3年,凑足了100块钱买了辆新车,这使他几乎激动的哭了出来,他幻想着照这样拉下去赶上两年,就又可以买辆新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厂子了。”这段故事情节细腻的描绘了祥子的远大理想,这同时也使我们充分的感受到了小生产者积极进取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这种精神是残存在旧社会中。

  而文末又有一段这样的记叙:“他低着头,弯着背,口中叼着个由路上拾来的烟卷儿,有气无力的慢慢蹭。

  只是他走他的,低着个头像做着梦,又像在思索着点高深的道理。”这段文字也细腻而生动的描绘了祥子陪人送殡的一个场景。

  由文篇和文末的两段描绘而形成的强烈对比中,我感到痛心,一个拥有远大理想的勤人竟变成这样一个慵懒、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小老头。

  合上整本书,我的心交错纵横。

  此刻饱满着心酸、同情与深思。

  我同情,那是因为像祥子这样的人的遭遇太过悲凉;我心酸,那是因为祥子由一个正气之人变成充满歪风邪气的用人;我深思,难道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中,中华儿女就只能被失败搓倒吗?不仅在旧社会,今时今日,也存在着许多类似祥子这样的事情。

  我有一个小阿姨,最让她引以为傲的就是她的儿子。

  表哥是一个异常优秀的学生,德智体美劳在他的身上都能充分均匀的发展,而且他经常在各项国家赛事拿奖,对于我们旁人而言他简直就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典型的好学生。

  那时高考刚刚结束,在我心中以他的资质清华北大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所以我便趁这个好时机回老家恭喜他。

  一份心意始终抵不过命运的安排,一个噩耗从别人的口中传来:表哥因3分之差无缘清华,精神崩溃后遂自杀而逝。

  这无疑对我来说是个极大的霹雳,我先是极大的震撼,然后便是莫大的叹惋。

  我感叹这样一条鲜活的生命就此而逝;我感叹祖国未来的栋梁就此消失;我感叹这样一个饱读诗书的聪明人处事怎么如此极端。

  近年来,全国各大媒体不断报导出有关“考生压力过大精神崩溃或者自杀这样一些恶性的事件。

  据统计,我国因考试而造成的恶性的事件的发生率以每年5%的百分比在持续上涨。

  面对这些噩耗,难道我们只能为他们叹惋?难道我们只能熟视无睹?难道我们只能坐以待毙?不,我们是完全有机会去阻止悲剧的发生。

  如果我们能够细心的去看待这些事件,就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精神上的承受极限从而促使极端的处事方式。

  让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假如祥子乐观点,咬牙再苦干,那么他早已是一件车厂子的老板了;假如表哥尝试心胸放开点,培养好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复读的话那么凭他的资质早已在清华的学堂里“两袖清风”了;假如全国成百上千的自杀考生也和表哥一样,那他们也早已实现各自的理想各奔东西了。

  所有的假如,不是存于脑海的泡影,不是嘴上的不切实际,更不是耳上的危言耸听,它是可以实现的,唯一的前提是:放飞心情,积极乐观。

  青春是一道绚丽的彩虹,稍纵即逝。

  青春是一艘急流而下的航船,不可回头。

  青春是一样别致的礼花,美景难有。

  让我们把握好人生的方向,在青春的蓝天自由翱翔;让我们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沐浴在理想的春风中;让我们把握好自己的思想,乘着青春,绽放出人生最美好的礼炮。

  社会固然没有百分百光明的,但是如果我们改变态度及社会观去适应这个环境的话,命运的改变一切皆有可能。

  保尔·柯察金曾说:“人生是一条船,在生命里旅行,没有不受伤的心灵,坚持住,不要沉默。”因此,把握好人生的方向,开好人生的小船,切勿做那只潦倒的骆驼。

  狂人日记2000字读后感 篇3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多看了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这是狂人日记的开头,一个诙谐幽默,却又意味深长的开头。月光没有用亮或美丽这样的字眼,只是用了一个很好这样的一个很笼统的概括。紧接着“我”就出场了,很自然又带出了一句赵家的狗,很平淡的描写,但却越咀嚼越有趣,接着你会忍不住笑出声来。怎么就突然写了这么一只狗呢,还去在乎一只狗多看了自己两眼,这就是一个患了迫害症的狂人了。

  鲁迅曾在他的《自嘲》诗中这样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样的一个鲁迅在平常人看来是如此的辛辣而且骂人不带脏字,你看这日记写的吧。时不时就有这么一句,你不仔细琢磨还好,细细一想,若你是他骂的那类人,你能呕出半斤血,不足为怪,谁让那些人该骂呢。

  与我“有仇”的赵贵翁、被我踹了一脚的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嘴里骂着要咬儿子的昨天街上的女人、狼子村来的告荒的说要挖人心肝的佃户、与医生“串通”好了的说等我养肥了的亲大哥……这些人物都写的那样的传神,让人都快相信这狂人的疯狂的想法了,好像他们真的是图谋不轨的人。

  “凡是须得研究,才会明白。”

  这个狂人晚上睡不着,只能去研究了,这一研究不要紧,却引出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议论:“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一句的对立面你可知道是什么?这一句一说出你可知道是要打到谁吗?这一句得罪的你可知道谁哪些位吗?是统治了中华几千年的儒家思想!是在所谓的知识分子眼中至高无上的孔老夫子!是仁义礼智信根深蒂固地生长的所有中国人的“圣洁”内心!

  别人要吃我也就算了,可是“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这不是很可悲吗?还有更可悲的呢,是什么呢,待会说。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这几句好像前言不搭后语的,许多人热衷于熟练的说出这几句,以显示他们对鲁迅是相当了解的,但可知其中深味啊?狮子是谁,兔子是谁,狐狸是谁,其实这是一个“人”。一个性格相当复杂的“人”。这个“人”他在比他狠的人面前是兔子,而在比他弱的人面前他又是一只狐狸兼狮子,像狐狸一样哄骗着,然后像狮子一样咀嚼着。话说回来,那些不求甚解的“五柳先生”岂不是也是又像狮子又像兔子又像狐狸吗?

  就在我们迷迷蒙蒙的听着狂人的絮叨和觉得吃人的理论可笑的时候,狂人的一句叩问又是如此的震彻天宇:“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注国民性的质问者。这也许就是中国人的奴性,你只要让我活下去,我就老老实实的呆着不动弹,任你鞭抽棒打,只要我忍得住,我就必须要做个好奴才,夜夜祈祷着下辈子翻身做主人。中国人忍够了吗?中国人沉默够了吗?从来如此,就对么?

  狂人是真的成了狂人了,没日没夜的担心着。世人呢,他们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放不下这心思,不管是父子兄弟也好,夫妇朋友也好,师生仇敌也好,各不相识的人也好,都不知道谁和谁结成了一伙,互相谈笑着,互相提防着……

  狂人不想被吃,也不想自己的大哥沦落,于是去劝他,谁知,大哥也忽然显出了凶相。他只能自己出了一身冷汗,默默的叹气了:“你们立刻改了,从真心改起!你们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啊!”

  太阳也不出,门也不开,忘记了昨天的月光到底有没有,赵家的狗好像也不叫了,却想起了自己的妹子好像也死了,这时的狂人终于也察觉到,原来自己也是个吃过人的人啊,而且吃的就是自己的妹子,还吃的那么香,毫无察觉异样。原来自己也是个吃人的人吗?自己吃人时也是那样自然吗?这时的自己也要被人很自然的吃掉了?

  这日记是狂人病中自己写的,病后也对自己的言行有点哭笑不得,不知所云。这才是狂人的最可悲之处啊。一个病中的人看到的月光的很好的,看到的世界时那样的清晰呢,可是病好之后呢,他又成了一个“正常人”,本来应该的正常状态被所有的人理所当然的认作了病重,本来应该的病态,却是整个民族的引以为豪的常态。拊膺长叹也叹不尽这其中的无奈与可悲啊!这难道是狂人一个人的悲剧吗?

  来看看狂人日记是怎么的结尾吧。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见识了鲁迅的横眉冷对,这里就见了他的俯首甘为了。中国还有的救,鲁迅告诉我们兴许还有的救,这些活了这么那么久的人都吃过人或者正面临着被吃,可是还有孩子啊,这才是民族的希望,救救孩子,血脉莫断!

  狂人日记2000字读后感 篇4

  鲁迅先生生活在中国那段水深火热的革命的灰色的年代,混沌的国人还没有完全觉醒,两千年来的封建思想仍在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只在暴力革命中取得胜利是不够的,国人的奴性思想是社会健康发展的桎梏:辛亥革命的硕果被军阀窃取,推翻清政府后又要建立另一种迫害压榨穷苦人民的帝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号角即将吹响时又爆发出国共彻底决裂的危机;反动派严酷的统治和持续四年之久的内战,是什么让即使取得胜利了的中国仍然动荡不安?如果改变不了人们根深蒂固的迂腐和懦弱,革命的意义永远无法实现,中国的和平时代永远不会到来。先生翘首以盼的是一个和平民主、平等自由、国人相亲相爱的和谐美好的社会,他用自己的纸笔和顽固保守势力斗争、和国人的愚钝斗争、和想要奴役国人思想蒙蔽国人意志的封建势力斗争,他想反映的是那个时代黑暗的社会和悲哀的现状,唤醒国人清除封建残余,跻身革命事业,对社会的不平等奋起反击是他倾其一生所希望能做到的事情,可是到了他生命的尽头,也未能看到在他的努力下,才能够到来的正义的新世界。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

  这是小说的开篇,人物的意识首先登场了。为什么“今天”的月光格外好呢?为什么以前的三十多年见到的“全是发昏”的呢?“我”的精神因月光格外的爽快,可是“我”觉得还是要小心,因为“赵家的狗”不知为何,“今天”看了我两眼。其实主人公意识的登场,先生就预示着他的意识与常人的并不相同,否则“狂人”二字又从何而来呢?

  这几天出行“我”总觉得村人的眼神和言谈举止有些许异样,便想起了其他村庄的人们将大恶人打死并把他的心肝挖出来吃的传闻,“我”终于明白其中缘由,其他村庄的人会吃人,缘何自己村庄的人就不会呢,既然可以吃别人,为什么不可以吃“我”呢?“我”猛然发觉,原来这是一个吃人的世界!本文的叙述者说,“狂人”是患了“迫害症”这类的癔症,因此称他为“狂人”。然而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个生活在封建士大夫家族中在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中猛然觉醒的知识分子。他的臆想并不是毫无理由,他以为他所生活的世界日益变成一个人吃人的世界,其实他看到的是人们独立的思想被日益吞噬,他看到的是在这个黑暗社会下人们的人格逐渐丧失。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所看到的“仁义道德”,是封建礼教下的道德,而他已经觉醒的民主意识让他看到这封建思想中极力提倡极力追捧与膜拜的道德,其实是活生生的“吃人”二字!在“狂人”臆想的世界里,他看到的是在封建礼教地束缚下,一个人与人之间互相残害的,人吃人的可怖的世界,他认识到,原来几千年来的封建文化,教给人们的实质,其实就是“吃人”二字。他感到亲情的缺失、人情的淡薄,他感到孤立于世间的艰险与悲戚,人吃人的残酷迫害正在趋近于他,其实是封建思想的魔爪正在伸向他。“狂人”病症只是把封建残余对人身心的侵害变得更加具体和生动了,然而却没有人能明白他的恐惧,没有人明白他的狂与不狂,没有人能看到自己内心比“迫害症”更加可怕的病症。在这样的情况下,真正的“狂人”被看作普通人,而觉醒的人却被看作“狂人”形单影只地艰难而忐忑地在乱世中挣扎度日。现在看来,“狂人”其实说的并不只是主人公本身,而是生活在那个黑暗的世界里,在封建思想的压迫下,人性逐渐泯灭的全体国民。

  “救救孩子!”多么微弱,无奈,又悲壮的呐喊,救救孩子、救救下一代吧,被侵蚀的头脑、被腐化的思想,到你们就停止吧,让封建社会的假仁义假道德侵害到你们这一代就停止吧,别让下一代的孩子们还像你们一样,在这种可怕的、人情淡漠的年代里、在“吃人”与被吃中终其一生。

  《狂人日记》是一种自由的流露,一次正义的爆发。鲁迅先生的声音在那个充满恶臭、血腥味的封建社会,唤起了沉睡的人,沉睡的真的人,唤醒了整个世界。

  狂人日记2000字读后感 篇5

  日记共有13小节,当中详略有当,胡言乱语,从一个狂人的狂态显示礼教吃人的本质,旧家庭愚昧的制度,扭曲的人性,渴望新希望。文中第一,二,六,八节都描写了夜。“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天气是好,月色也很亮了。”我把它当做狂人心理变化的一种过程。撇开文章的话,从好月到没月再到黑月最后的亮月,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心里从明朗到消极最后的明朗。联系全文,开始狂人在没有意识到吃人的事件时,心里还是舒坦爽快的。渐渐地被人注视,眼神里的贪婪闪光像预示着要吃了他,虽作为狂人,在还存留所谓正常人的人性时,是害怕的吧!但又因是狂人,错乱的逻辑,非正常的思维与价值,那样该是无畏了,也或许多少心里蒙上一层“乌云”。随着事件的深入,连自己的哥哥也是吃人的,或许自己在无意中也做了吃人的帮凶,无知则无畏,但有知后那份笑里的勇气和正义也会被吞没,更却连着孩子一起,进入这个吃人的怪圈,心里满装着吃人的意思,心里也就更迷茫,害怕,胆怯,那么黑暗也着实正常。(其实我想狂人最在乎的是他的母亲的做法,自己的孩子被吃之后的反应,觉得是当然的事情,那份母爱的最初的面貌在吃人事件中变成了帮凶,和着那些人一起吃了自己的孩子。所谓的价值观,是生活在礼教下挣扎却又顺从的妥协。)最后狂人的心不再错乱的跳动了,留下了日记,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这或许自我的解脱的一种方式,心里也就好过了些。(直到最后我感觉到狂人是期望于孩子的,正如先生的意识里,是渴望有新的孩子来冲破的,可以是他们孕育的孩子,也可以是孩子们孕育的新的`一切,只要有呼声,有回应,便不是孤单的,那么就可以延续希望了。)夜,在狂人时代是个主题,一切都是开始,孕育着新生命新文化的夜里,一切都在冲破,在挣扎,在撞击。狂人的狂想下给我们展示了礼教的吃人的本质。

  同时,我也注意到第一,二节中的怕字。“我怕的有理。”“我可不怕。”“这真教我怕,叫我纳罕而且伤心。”狂人的内心受到礼教的束缚30年,那“赵家的狗”我认为代表的是吃人,狗吃人,人吃狗,其实是种扭曲非正常的状况,也正是这样错乱的逻辑,他的害怕是有理的。我想在那个大环境下敢于冲破束缚的极少,害怕是社会的普遍现象。可狂人是不正常的,他的不怕,是假象的无知,内心是怀着试试的想法,或许孩子们可以呢?可是连孩子都用那种眼神注视“我”,“我”纳罕伤心,害怕真是很有道理了。孩子在那时就是希望,他们的存在是继承前面开启后面,他们是冲破黑暗的新元素。“救救孩子”是他最真诚的希望,是开启新文化的钥匙。或许可以看作是对人的一种批判,那些内心的矛盾,同时是对旧文化的一种妥协,在旧家庭礼制下的“孩子”深受毒害。

  虽说是狂人,可是他的话值得人深省。其实我感觉先生是矛盾的,对狂人那些深省的话的肯定,也有他对旧文化妥协的批判。值得肯定的是,狂人的勇气与正义,他无畏那些吃人礼教与压迫,对着吃人的那些人说“你们立刻改了,从真心改起!你们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我想大概是想说废了那些旧的腐朽的文化,把新文化迎接过来,改掉那些落后的想法,去面对未来的光明世界。狂人的挣扎,万分沉重,与他人生观相反的礼教,抱着勇气,骇人的毅力去改变。但是,狂人却是“同伙”,他是吃人的弟弟,吃人的是他哥哥,他们同出一处,他们血脉相连,无论怎样他都无法抹去这个事实。他的妥协在于没有去实践,他被关在这个体系中,他批判罪恶,可是却一味抱着空的希望,他用着他的精神胜利法,把希望寄托在孩子上,希望救救孩子。精神上可以接受,可是事实却没有变化,吃人依旧吃人。夜还是一样的黑,只是多了一份不安的冲动,想冲破的力量太小,呼声还在孕育之中,我们期待那个黎明的到来,期望改变一切的力量的涌现,那样是不是这个体系就不复存在?到底是什么力量才可以冲破?一切都在酝酿吧!

  总的来说,文章犀利的揭示了礼教吃人,人性沉沦,黑暗的一幕,可是社会却不缺一群正义之士,他们用各种方法战斗,精神也好,革命也罢,都是在为冲破黑暗迎接光明而努力。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希望的心情,是期待的未来,渲染了整篇文章的气氛,这也是我读完之后得以喘气的唯一机会。

  狂人日记2000字读后感 篇6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令人惊异的是,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已经显示出极其成熟的特色,使后来的许多研究者为之倾倒,究其原因,除了鲁迅深厚的文学素养外,我们也无法不叹服于先生的天才。

  翻开《狂人日记》,首先进入读者视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这个狂人臆想的世界,是通过“常人视角”叙述出来的:狂人发病枣旁人侧目枣家人延医救治枣狂人复原。这一层的意思凡识字者均可以解读出来,因为在小说的“序”中清楚地交待了: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通过常人视角,我们可以合理地解释狂人眼中他人对其的“迫害行为”。比如小说的第一节中狂人记道: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因为得知狂人发了狂,因此大家对他有些害怕,并且议论他的事情,然而落在狂人的眼里,却认定是大家谋划好了,要害了他了。再如,狂人的大哥请了医生来给狂人诊治,开了药,嘱咐大哥赶快给狂人吃下,然而在狂人的眼里,却是这样的情形: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有了这些描写,于是我们得到一个完整的符合逻辑的故事:一个年轻人由于脑筋出了毛病,因此疑神疑鬼,臆想所有人都在对他进行迫害,并且吃人,但不久之后由于医生的治疗年轻人的疯病治愈了,重新进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轨道(赴某地候补矣)。我们所看到的“狂人日记”就是这样一个医学上的病例的记载。由于鲁迅曾经学习过医学,并且护理过患精神病的家人,因此这份“狂人日记”模拟得十分真切、详尽。

  当我们以“狂人视角”对作者笔下的世界进行关照时,我们就开始了解狂人眼中的世界真相:狂人忽然醒悟“传统”杀人、吃人的罪恶枣周围人无法容纳清醒者开始对他进行迫害:加之“疯”的罪名枣狂人重新屈服于恶势力,同流合污(或被吃)。

  这是在《狂人日记》发表的当时和以后,大多数评论者所解读出来的共同结果。在这种解读中,出现了一个时代化的批判对象:“传统礼教”----这正是新文化运动着力批判的对象。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此为自己批判的焦点,是无可置疑的,而且也的确是鲁迅当时的创作目的,在作品中,也用狂人的自白清楚地昭示出来: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对人类整体的批判也许并非鲁迅创作时清醒的本意,但狂人眼中的常人世界却具有广阔的共时性和世界性,因而其批判便决不仅止于五四前的中国国民而可以延伸到整个人类;其批判所指的人类劣根性也不是仅仅消灭“封建文化制度”并可以根除----也许它本就是人类基因中根深蒂固的一个分子,永远无法消除,并将在最终导致人类的自我毁灭。这征兆,我们在今天已经可以看出:可以将地球毁灭几千次的核武器、每个人都参与其中的对地球的污染、因人类道德沦丧爆发出来无法治愈的世纪疾病“爱滋”……鲁迅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类的这种难以根除的劣根性,因此才感到深深的绝望,“救救孩子”的呼声之后才不是一个“感叹号”而是“省略号”。在他看来,这呼声俨然如将封闭在无法打破的铁屋子里的将死之人唤醒,使他们感到无法解脱的痛苦。

  然而鲁迅始终是一位直面现实的勇士,即使他内心中已经感到绝望却仍然站起来进行绝望中的反抗。而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在今天也并非全部灭绝,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人在呼吁保护地球、建立绿色家园,有人在“以笔为旌”,寻找人类的终极价值……虽然这呼声十分微弱,但却令人看到了人类世界的最后曙光。

  狂人日记2000字读后感 篇7

  “从来如此,便对么?”读完《狂人日记》,这七个字便久久在心头萦绕,便直击灵魂深处,让我不得不有所思。这七个字是鲁迅先生对当时黑暗现实的讽刺,政府腐朽不堪、丧权辱国、鱼肉百姓;社会封建保守、冷漠无情、漆黑死寂;人民麻木如行尸走肉,只知苟且偷生,不知向“吃人”的现实挑战。

  鲁迅先生是想用这七个字唤醒人们心中那抹久违的良知吧,想喊醒沉睡的社会吧,是对新天地的呼唤啊!我想鲁迅先生是在用这句话来激励那些“取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真的猛士去打破封建桎梏,点燃闪电划破旧的黑暗天空,创造出一个新世界——灵魂高歌飞舞,生命之花绽放,自由之果共享。

  鲁迅先生以笔杆做枪,每一个文字都是击入敌人心脏的子弹。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猛士,在黑暗中发出呐喊,让彷徨的猛士坚定不移地去战斗、让沉睡的灵魂惊醒、让看客成为思考者,而后整个世间震惊,便前仆后继地寻找光明。

  “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先生从来不是孤单的,更不是寂寞的。古今中外的仁人志士点燃的篝火永恒的在黑夜闪耀,给迷途的人以指引,给彷徨的人以力量,给寒冷的世间平添一丝温暖。“学而优则仕”从来便是如此。

  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诸子百家平头布衣皆为利而生,逐利而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世界从来如此,何况乎战国这样的大争之世?可从来如此就真的对吗?逐利留名就一定受万世敬仰吗?

  立在苍穹之上的庄周给出的答案让“从来如此”蝇营狗苟的世人惭愧了。在那九万里的高空,庄周安坐鹏之背,绝云气,负青天,逍遥于天地寰宇。刀光剑影里庄周开辟出一条非“从来如此”的道路,在庄周梦蝶,蝶梦庄周的幻影里超然,羡煞的墨客文人不知几多。

  “谁终将声震世界,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尼采如是说。西方的精神世界里上帝是核心亦或是唯一,人们信仰上帝,崇敬上帝。而尼采却说“上帝已死”,可以想象当尼采说出这样言语的时候,是有多么异类、多么为世人所不耻。

  从来如此,没有人想质疑上帝,没有人敢质疑上帝,而“封建的上帝”死了却迎来了“资本的上帝”,尼采戳破“上帝”的气球,吹散眼前的泡沫,重塑人的价值。尼采的现代哲学是对“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一个有力解答,鼓舞了世间“猛士”。

  “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先生给出了答案,先贤哲人也给出了答案。鲁迅先生是非常有预见性的。白马过隙,时代变迁,这七个字对当今社会依然有重要意义。21世纪,有多少人安于现状,在世俗的蝇营狗苟中理所当然的活着,就有多少人踏上远方旅途,在世俗的非议中寻找心中的乐土。

  回顾历史,多少惨痛的血淋淋的教训历历在目,触目惊心。春秋时期,宋襄公恪守古法礼制的“从来如此”,泓水之战兵败受伤,遗恨千年,遗笑万年;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精巧绝伦,自古以来就领先世界。

  中国科学技术会这样一直领先于世界,“从来如此”,这一次我们被深深地蒙蔽了。直至西方的坚船利炮在家门口嚣张放肆的时候,也只是极少数人惊醒,绝大多数人还在“从来如此”的天朝美梦里酣睡……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湍急的水流早已把“从来如此”拍向沙滩,警醒世人。放眼世界,多少成就不是打破“从来如此“而来的,“上九天揽月”人类踏上月球追寻浩瀚宇宙星河、“下五洋捉鳖”人类潜入深海探索神秘古老世界、乘奔御风人类借助高铁日行万里、机器人的应用更是把人从枯燥乏味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没有质疑,何来突破?不打破“从来如此”的枷锁,如何取得惠及世界的创新成果?唯有打破“从来如此”去创新,方可把光明带到每一个黑暗的角落,“从来如此,便对么?”每个人都该质问自己,每个时代更应如此。

  狂人日记2000字读后感 篇8

  《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是近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鲁迅先生采用了日记体,让我眼前一亮,他通过对狂人形象的塑造,对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批判。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一个“迫害狂”患者,有被害妄想症。狂人在日记中记到:“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有怕我看见。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那多疑的心理,走在路上看谁都觉得谁要谋划算计他,就连纯真可爱的孩子在他看来也是要害他的。狂人从那来自狼子村的佃户口中得知他们村里有一个大恶人被大家打死了,几个人便挖出那人的心肝用油煎炒了吃,再看看佃户和大哥的眼神,和外面那伙人一模一样,他惊恐得联想到自己可能也会被吃掉。狂人的大哥请来一个老头子来给狂人诊病,狂人自然而然就想到那老头子是刽子手扮的,给他把脉是为了分一片肉吃。当他吃饭时,一碗蒸鱼让他难以下咽,因为“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看到这儿,我不禁对这个狂人产生同情之感,由于自己的幻想,他时刻活在对自己将可能被他人吃掉的担忧之中,睡不着,吃不好,那该是有多痛苦呀。

  狂人的疯疯癫癫的话语其实是封建家庭制度和礼教制度迫害的表现。狂人为何会存在?我认为那是因为他处于一个狂世。那是一个“吃人”的社会,中国封建的“吃人”历史已有几千年了,“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看似不懂世事的疯子却恰恰道出了这一本质。在那个变态的社会中,连亲情都已消失殆尽了,“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我捏起筷子,便想起我大哥;晓得妹子死掉的缘故,也全在他……母亲哭个不住,他却劝母亲不要哭;大约因为自己吃了,哭起来不免有点过意不去……妹子是被大哥吃了……母亲想也知道;不过哭的时候,却并没有说明,大约也以为应当的了。”

  如果就连亲人都能吃,这样的人还是人吗?那还是个十分扭曲虚伪的社会。“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那些倍受欺压的民众不仅毫无反抗意识还同流合污加入吃人行列,真是麻木不仁,奴性根深蒂固。想吃人的人有着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他们这群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截下手”,“直捷杀了,是不肯的,而且也不敢,怕有祸祟。所以他们大家连络,布满了罗网,逼我自戕……最好是解下腰带,挂在梁上,自己紧紧勒死;他们没有杀人的罪名,又偿了心愿,自然都欢天喜地的发出一种呜呜咽咽的笑声。”他们还不惜颠倒黑白,歪曲事实,干着吃人的勾当却还企图以好人来自我标榜,“预备下一个疯子的名目罩上我。将来吃了,不但太平无事,怕还会有人见情。”真是可鄙可恶。和那些个丧失人性的吃人的人相比,狂人还是算善良的,他会劝他大哥别去入伙吃人,劝那些青面獠牙的恶人改好,“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在日记的最后一篇中,他发出呼喊:“救救孩子……”

  需要拯救的是整个沉睡中的中华民族,鲁迅先生借狂人之口希望唤醒人们向封建传统挑战,推翻封建“吃人”制度,见解深刻,发人深省,令人佩服!

【狂人日记2000字读后感】相关文章:

《狂人日记》读后感10-15

《狂人日记》读后感大全10-17

《狂人日记》初中读后感10-28

狂人日记的初中读后感10-28

狂人日记读后感(精选11篇)07-31

《狂人日记》的读后感2000字01-11

狂人日记读后感100字10-28

狂人日记的读后感600字11-29

狂人日记读后感500字11-29

《狂人日记》读后感1000字11-15